专题系列702(36篇)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素材汇编

2023-03-13 03:28:54 153

20225

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质批判的着力点⋯⋯⋯⋯⋯⋯⋯⋯⋯⋯⋯⋯⋯⋯⋯⋯⋯12.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艳芳: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维批判⋯⋯⋯⋯⋯⋯⋯⋯⋯⋯⋯⋯⋯⋯⋯⋯⋯⋯⋯⋯5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学鹏: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4.刘兰炜、陈明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经验⋯⋯⋯⋯⋯⋯⋯145.周口师范学院邢怀亮:

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抵制历史虚无主义⋯⋯⋯⋯⋯⋯⋯⋯⋯⋯⋯⋯⋯⋯296.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王浩:

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387.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兴:

讲党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428.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伟:

警惕党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459.张甲秀: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手法与治理⋯⋯⋯⋯⋯⋯⋯⋯⋯⋯⋯⋯⋯⋯⋯⋯⋯5010.汪亭友: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认识基础、理论本质及其批判⋯⋯⋯⋯⋯⋯⋯⋯⋯5411.中央财经大学徐缘:

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国家认同的消解及应对理路⋯⋯⋯⋯⋯⋯⋯⋯⋯⋯65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

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7613.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惠向红:

论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9814.韩贤胜:

论习近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10215.桂从路: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0916.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刘稳权: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1117.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处处长刘华: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1318.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冯叶妮: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党课⋯⋯⋯⋯⋯⋯⋯⋯11619.孝感市税务局罗兴亮:

青年干部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24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新:

如何看待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12621.杨志超:

深刻把握“四史”宣传教育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批判⋯⋯⋯⋯⋯⋯13022.中共莆田市委党校副教授唐明彦:

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1392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晓峰:

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422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彭勃:

树立正确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4525.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唤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15426.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亚利: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16327.河南科技大学任金帅:

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动向及其批判⋯⋯⋯⋯⋯⋯⋯⋯⋯⋯⋯⋯17228.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董斌:

新形势下加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思考⋯⋯⋯⋯⋯⋯⋯⋯⋯⋯⋯17829.朱继东:

学习党史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8430.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静芳:

以党史学习教育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1923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莫慧萍:

以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19932.邵荣:

意识形态视域下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20533.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阚和庆:

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0934.弘文:

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173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吕孟壕: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

建设的基本经验基于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22736.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中华:

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234

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质批判的着力点

任金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变过程及本质,找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着力点,有助于广大党员群众廓清思想迷雾,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变及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初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时,受民族危机日渐加深的影响,一批西化知识分子如陈序经、胡适、张佛泉、卢观伟等人提出了颇为激进的“全盘西化论”,认为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而中国的技术、制度和思想已完全落后于西方,“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科学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化上,都比中国的好”。要拯救国家于危难,必须彻底改造中国固有文化,实现“再造文明”,否则终将成为世界竞争的牺牲品。“全盘西化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起到了抵制封建复古思潮、推动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但它在肯定西方文明的同时,否定民族文化与历史的价值,已经染上了强烈的历史虚无主义色彩,在当时就受到知识界的众多批判,一度引发了“文化本位主义”与“全盘西化论”的思想大论战。

不过,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以及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迅速成长并广泛传播。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经典著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发展动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理论充分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而确立了中国史学新的问题意识、研究范式以及话语体系,“提供了解决中国历史最根本问题的出发点”,强调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与规律性,重视民族历史文化的价值,回应时代问题、探索中国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等成为史学研究的鲜明特征与治学路径,历史虚无主义基本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得以复生:首先,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纵横交错,民众的价值追求与思想

观念日益多元化;其次,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强,方法手段更加多样且隐蔽;再次,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在中国史学界悄然蔓延。虽然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理念方法有助于丰富史学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但它极易滑向历史相对主义与唯心主义,对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地位形成了一定挑战。该史学流派以“解构”为显著特征,怀疑并批判现存的一切体系、标准与原则。比如,否定历史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认为人们创造的历史都经过了历史学家的阐释和编织,有多少种阐释和编织的方式就有多少种历史,“选择某种有关历史的看法而非选择另一种,最终的根据是美学的或道德的,而非认识论的”,等等。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历史虚无主义死灰复燃,在社会各领域尤其是网络空间猖獗一时。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以未经辨析的零星史料甚至野史杂闻为依据,肆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党史和新中国史进行解构、歪曲、污蔑与诋毁。尽管表现形态千汇万状,但望表知里,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思潮。它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对历史进行虚构、想象和推导,通过人为制造历史结论来遮蔽和篡改历史真相,企图模糊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诱发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质疑。任由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扩散,必将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与党的执政之基。

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着力点

过程,饱含着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所有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有精神家园和智慧宝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号召学习“两史”逐步提升为学习“四史”,并作了大量富有思想性的论述,如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深刻理解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成就,坚持“两个不能否定”等。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大局和长远发展,进一步阐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和重点要求,明确了研究、学习和宣传党史的方向。这些论述集中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视野与政治智慧,阐明了正确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对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

现实指导意义。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四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在党员干部群体中间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规划机制、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学习“四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党员干部在长期的学习体悟中逐步加深对“四史”的理解,懂得尊重历史、重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4]。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定站在唯物史观立场,围绕“四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点问题,尤其是要在历史虚无主义言论频繁涉及的论题上展开定向学术研究。通过大批具有强大说服力、感染力与生命力的研究成果,完整且客观地呈现“四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牢牢掌握“四史”的叙事权、话语权,痛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谬妄言论。要将推广普及与学术研究并重。在坚持史学原则与标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新媒体、新平台等将优秀的学术成果及时转化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高水准的短视频、纪录片、宣传片、通俗读物、小册子、网络文章等资源,转化为大中小学学习“四史”的权威资料,促进“四史”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各类课堂,实现大众化、通俗化。通过“四史”的推广普及,逐步提升人民群众整体、联系、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事件、人物与规律的能力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免疫力。

正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进行科学设计和专业管理,克服以往同类网站存在的信息量小、更新缓慢、内容枯燥等问题。将这些网站打造成为人民群众衷心喜欢、乐于浏览的传播正确历史认知的网络主渠道与主阵地。另一方面,从专业历史研究人员和业余历史爱好者中吸纳、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熟悉网络文化环境的历史类写手。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让他们灵活运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图像、视频及其他具备吸引力、感染力的表现手法,紧密围绕历史重大问题与社会关切问题进行精心创作。充分利用论坛、微信、微博及手机APP等多媒体平台,及时推送正能量、高质量的作品,不断增强正面舆论影响力。二要

完善网络监管体系。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对于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置、处罚。充分发挥国家网信办“涉历史虚无主义有

害信息举报专区”等平台的作用,提升网民网络守法意识和参与网络治理的积极性,自觉对历史虚无主义言行进行曝光和上报。

党史教育的主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分辨历史黑白是非、自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和觉悟。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吃透弄准2021年版新教材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以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舆论热门话题及学生关切问题为切入点,优化整合专题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在教学模式方面,要勇于探索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创新混合式教学方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较为琐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放在线上教学平台,由学生灵活利用时间学习掌握。而线下课程的教学目标追求一定的高阶性、挑战度,主要讲授教材重难点内容,同时利用各类翻转课堂形式开展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深度学习和思维碰撞中真正理解“四个选择”。此外,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实践形式,教学系统可以引入AR、VR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淮海战役等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悟情明理。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维批判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艳芳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表征

道路决定方向,旗帜关乎未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我们党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应选择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因为“革命”造成经济发展滞后、政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等后果,不利于走上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国应该“停止革命”。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割裂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的关系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瓦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依据及现实依据,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消解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的幌子,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瓦解民族精神。习近平指出:“国内外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出于这种目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角度对共产党进行种种污蔑。首先,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属于西方文明成果,中国信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悖。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故意放大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造成的细节失误,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再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无限放大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犯下的错误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抓住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拿革命英雄人物的个人生活来大做文章,丑化、矮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精神风貌。

(三)否定历史事实,妄图歪曲历史、抹黑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虚化和歪曲,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泛娱乐化”来混淆历史。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信息时代,在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个人主义的催化下,人们极易产生“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错误价值观念,从而形成“过度娱乐”的现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娱乐消遣、戏说、愚弄等方式,混淆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如把原本庄严神圣的抗日剧编造为哗众取宠的言情偶像剧,对革命烈士及其先进事迹进行篡改,丑化、矮化、诋毁领袖人物。过度娱乐历史,导致革命者的艰苦奋斗精神逐渐“失真”“失声”“失色”。二是通过断章取义来掩盖历史真相。历史虚无主义以东拼

西凑的方式“虚无”历史,从某些细节着手将完整的历史进行裁剪、肢解,有

目的地选择历史,使历史与现实割裂,达到颠覆人们的价值观的目的。三是通过颠倒黑白来异化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评价历史;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以“超然客观主义”的思想主张,否定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以达到颠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目的。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要害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大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事实,明里暗里恶搞英雄人物,诋毁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譬如,历史虚无主义诽谤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把邱少云在潜伏中面对熊熊大火仍岿然不动说成是“违背生理学原理”;歌颂蒋介石是“民族救星”,汪精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八国联军“侵华有功”等等,这些都是颠倒史实、亵渎民族英雄的行径,肆意抹黑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碎片化的、偶然性的、极个别的片段歪曲历史事实,颠覆历史评价。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勇克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铸造辉煌的成功法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的内在核心,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能否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牢牢把握历史话语权,才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颠倒是非、正邪、善恶、荣辱观念,推崇“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价值观,通过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的手段曲解历史,使原本严肃的历史事件趋向世俗化、庸俗化和娱乐化。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吹捧“以洋至上”“以洋为师”“以洋为美”的价值观念,模糊了人们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受众群体对历史真相产生混乱认知,降低人们对社会先进道德模范的认同感和崇拜感,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此外,历史虚无主义极力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人性”“人道”“人权”等观念,企图固化部分受众群体既有的认知和偏见,以达到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4]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还原历史真相“”学术创新“”重评历史”的旗号,曲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企图在学术领域争夺话语权。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一批含沙射影的零散史料为肆意“翻案”做文章;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无限放大伟大领袖人物的错误,披着“学术创新”的外衣攻击社会主义主旋律,企图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

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如苏共二十大后,历史虚无主义者把斯大林犯下的“错误”拿来做文章,恶意丑化、贬低斯大林,以此抹杀斯大林对历史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掩盖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割裂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严重破坏了和谐的学术氛围。

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路

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藩篱,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主张超然的客观主义、否定客观规律和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社会思潮,其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否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集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于一体的理论体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维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一是要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审视历史,做

其发展规律。二是要深入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动力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原理。三是要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深刻把握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相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5]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提高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能力,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敢于斗争,善于亮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史”学习和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理解“四史”的来龙去脉,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才能真正做到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担责。强化“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坚定“四个自信”,在铸牢理想信念中祛除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四个自信”,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屏障。祛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党和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

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奋发有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导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科学理论武器。我们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用真理指引新时代的“赶考路”,从而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坚定不移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实现社会稳定、人

民幸福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筑牢制度自信,坚决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四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

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

然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意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在增强文化认同与树立文化自觉的过程中祛除历史虚无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学鹏

(2022年1月13日)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伴随西方史学和文化社会思潮在中国悄然传播,花样翻新,形式多样且隐蔽。这种思潮有其政治目的,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带来了一定威胁。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其哲学方法上的唯心主义,揭露其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手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第一,利用解构、嘲讽、戏谑的手段,诋毁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这种手段比较粗糙,容易识破。第二,披着学术反思、微观史学的外衣,借助伪造、编造、变造、剪辑的方式虚构历史事实,以所谓还原真相”“再现历史”的方式,诋毁英雄人物、领袖人物。此种手段带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必须及时澄清、系统批判。第三,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否定历史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割裂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解构历史事实,妄图重构历史的宏大叙事。此种手法隐蔽性最强,难以发现,必须借助正确的历史观才能辩驳。由此可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

无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性质。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单纯的社会文化现象,而是包藏着政治目的和政治野心。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政治的延伸和载体,都是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历史虚无主义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驳斥,不能仅诉诸某种学术立场、理论立场。有学者试图通过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发展史来揭露其本质,将其定性为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这在理论上确实打着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七寸”。但问题在于,仅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性质,并未深入问题的本质。因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是不能仅凭借给其戴上唯心主义的帽子来实

现的,必须深入产生这种社会思潮的政治和社会根源中去,才能正本清源。在政治上,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些西方势力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文化手段。他们用碎片化的历史细节否定历史的整体,用历史的偶然性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用主观的历史解读代替客观的历史进程,进而通过剪裁历史,达到为其所用的政治目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历史虚无主义仅理解为一种抽象理论的赓续,其现实所指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能够真正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是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无论是粗糙的历史虚无主义还是隐藏在各种外衣之下的精致的、隐蔽的历史虚无主义,都希望看到中国社会出现思想混乱,进而经济衰退,甚至国家崩溃。而近些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已从根本上斩断了西方世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瓦解中国的可能。中国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发展不仅没有像他们期待的那样走向崩溃,而且还正在迈着矫健的步伐阔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中国社会的全方位进步,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武器。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斗争。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提炼和总结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经验,阐明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升华,也是未来中国实现更好发展的价值指南。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体学习。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其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汇流,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以深沉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和前进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所包含的巨大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推动力量,更是展现中国风貌、回答时代问题的理论纲领。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不同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深入,不同价值观之间的较量呈现出新的态势,出现了新的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迎接各种社会思潮挑战的坚固堡垒,也是增进民族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面对世界发展态势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建构反映中国需要、具有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分化敌对势力、团结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经验

刘兰炜、陈明凡

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逐渐泛滥的一种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极具针对性、渗透性、欺骗性和破坏性。它以学术研究特别是历史研究为名,借由“重新考证”“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重新书写”历史,看似隐晦又十分鲜明地表明自身政治意图,其攻击要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策动‘颜色革命’、实现历史大倒退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领导力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斗争,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形成和完善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经验。站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上,总结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危害,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更好实现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全面科学评价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科学地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积极力量从而坚定前行的重要保证。其中,特别是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看待自身发展历史上的功过是非等重要问题,全面科学地评价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更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把利器。历史已经证明,如果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就一定会给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提供可乘之机,最终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威胁。从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不顾实际地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再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再次掀起全盘否定斯大林的高潮,30多年间,苏共从未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全面科学的评价,而是随着领导人更换而随意更改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评价。因此,苏共始终无法正确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不仅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还为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的泛滥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

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2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这段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历史功过的正确态度。

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者一个最重要的攻击领域,就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曲折历史。其中,“特别是攻击、抹黑党和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搞所谓的‘非毛化’。这是他们虚无历史的重中之重。所以如此,不仅是他们的政治诉求决定的,而且更因为毛泽东及其思想是他们实现其政治诉求不可逾越的障碍”[3]。应当说,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4]299,这关系到如何看待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建设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安定,关系到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

《决议》不仅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科学地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决议》在全党范围内凝聚了共识,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风向标,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时至今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各领域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从没有因“历史包袱”而彷徨不前甚至发生颠覆性错误,《决议》无疑起到了“排除干扰”和“定海神针”的作用。以党的决议这一权威形式回击历史虚无主义者对这段历史的污蔑、歪曲和翻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光辉典范和重要成果。

当前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概念从改革开放前一直按例沿用至今,其中一些概念在之前没有引起误解。然而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在改革开放后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歪曲,造成了一部分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极大误解。因而必须对其中一部分概念进行科学修正,从概念上科学界定重大历史事件,以防止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这些问题上进一步大做文章。例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长期以来,网络上不时出现诋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①这些言论完全背离历史事实,严重诋毁和消解了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极有可能动摇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因此,必须从概念上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进行明确界定,防止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中国共产党抗战问题上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提供空间。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我们党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科学对待历史的具体体现,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十四年抗战中的历史作用,也是我们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措施,有力回击了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言论。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以各种方式涌现出来。如与党的历史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或忌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日等。因而,通过周期性纪念活动不断巩固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回应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诋毁、污蔑和攻击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举办对于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以发挥其唤醒历史记忆、澄清原则是非、回击错误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政治认同、传承优秀文化、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作用。199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的通知》,将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以正式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大会、座谈会、发表纪念文章等各种形式,先后举办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诞辰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回顾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巩固和延续了对他们的历史评价,维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志的光辉形象,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他们的污蔑攻击。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谈到了“六个不能”①的基本原则,这恰好精准地点明了历史虚无主义者诋毁、污蔑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几种根本错误。

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方面,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50周年、60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或是“炒冷饭”,或是杜撰、夸大、扭曲一些所谓的历史细节和事实,抹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②这些言论行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易使人们的正确

历史认知遭受严重冲击,进而消解主流价值观,动摇部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70周年大会、75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发表重要讲话,还首次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盛大阅兵式。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通过立法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正确对待历史、重大历史事件的坚定决心。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多次举办纪念辛亥革命、红军长征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隆重纪念活动,各地各界也以纪念会、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书画展等各类形式开展纪念活动。这种周期性的纪念活动不是简单地走过场、装样子、做虚功,而是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共同学习历史、铭记历史的浓厚氛围,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歪曲、诋毁和污蔑,澄清了历史事实,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二、对重大理论问题和是非问题作出及时和明确的澄清

如何正确科学地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又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始终是一个关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关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乎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的重大问题。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区分“香花”和“毒草”提出了“六个有利于”①的基本标准,并指出:“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5]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6]28就当代中国而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最根本最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切重大的理论是非问题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长期以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故意混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6]28,在涉及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是非问题上发表所谓的学术言论和见解,其实质是要宣扬自身的特定政治主张。其中,历史虚无主义者就借用历史研究,特别是热衷于拿中国革命史、党史和新中国史做文章。他们强调历史的真实,却又否认真实的历史;

他们强调结论的客观,却又否认客观的结论;他们强调趋势的必然,却又否认必然的趋势;他们口中讲着所谓的“历史真相”和“科学的历史结论”,却包藏着要搞乱人心进而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祸心。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上所营造的错误观点,严重扰乱了一部分人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正确认知,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国共产党对这些现象高度警惕,并作出了及时明确的澄清。

改革开放是改什么?改革开放应当走向何处?中国共产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早有定论。然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却始终心怀不轨,不遗余力地试图在这些问题上给出“全新”的回答。有人严重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有人打着重读《共产党宣言》的旗号,在文章中大肆宣扬带有情感色彩的过激言论。一时间,有关言论甚嚣尘上,一些不明事理或心怀不轨的人奔走呼号,似乎是找到了改革开放前行路上的“灯塔”。显然,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所追求的改革开放是要改掉道路、改掉旗帜、改掉路线。这些文章言论充分暴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不过是为一些人光明正大地提出反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提供方便,具有诱惑性和欺骗性,因而又具有危害性。

为肃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澄清是非原则,中国共产党及时明确地对这场错误思潮激荡作出了回应。一方面,《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媒体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严肃批驳。例如,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在《求是》上撰文,以《恩格

斯晚年放弃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吗?———学习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

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体会》为题,逐一对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和捏造的历史进行了澄清。另一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各种场合通过发表重要讲话,实质性地回应了这场思潮激荡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7]这一重要论断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什么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

召开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再次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8]这就直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改革开放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坚定态度,给了那些要将中国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上去的人以迎头痛击。

党的十八大前后,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的讨论热火朝天。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歪曲、杜撰历史,将两个历史时期对立起来,进而达到其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严肃批驳了在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出现的错误观点,并就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解答。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专门将“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作了详细说明,明确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强调了“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指出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进而提出了“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重大论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再次强调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和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还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实践主题和主要功绩作了说明。这表明,不仅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互相否定,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主题也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因而是不能互相否定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学术讨论的名义从事错误思潮传播,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重新解读”、对历史事实的所谓“重新挖掘”和对历史过程的所谓“重新分析”,看似在讨论学术问题,实质上却瞄准政治问题,得出的也是妄图推翻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结论。倘若任由他们在一些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上任意发

挥,其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虚无主义者在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上制造的错误言论和观点从来就不是视而不见,也不是捂着盖着、遮遮掩掩,更不是一再退让,而是通过及时和明确的澄清,在重大关头防止了各种错误理论观点的进一步蔓延,维护了思想认识的统一,保持了社会稳定局面,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

三、对重点侵蚀对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是一场“攻心战”,因而从其产生和传播开始就有其重点侵蚀对象,其一是党员干部群体,其二是青少年群体。这两个群体能否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事关中国共产党能否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坚强有力,立于不败之地;事关社会主义事业能否行稳致远,始终确保正确方向。为此,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从各个方面对这两个重要群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形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坚强力量。

西方国家一直寄希望于中国出现戈尔巴乔夫式的人物带领中国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因而广大党员特别是干部群体始终是历史虚无主义“围猎”的重点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我看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没有第二人。”因此,必须要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领导人民顺利推进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由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因而,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苏联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警示全体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他曾惋惜地谈道:“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广大党员信仰迷茫,精神缺失,“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最终危及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为此,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坚强力量。

一是中央政治局带头进行理论学习,并自上而下形成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制

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在探索中形成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2002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首次集体学习,中央

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正式形成。历届中央政治局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自身建设和重大历史事件等专题进行集体学习。截止到20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已经进行了34次集体学习,其中特别注重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与之密切相关的专题学习。例如,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了专题学习;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进行了专题学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了专题学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极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从根本上增强了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使得党的中央政治局能够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始终坚强有力、方向正确,在时代洪流中成为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中流砥柱。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又带领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到党的诞生地瞻仰学习,再望奋斗历程,重温入党誓词。在这样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党中央选择以历史为支点,将历史当作最好的教科书,将中国革命历史当作最好的营养剂,在学习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庄严态度和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的坚定决心。

同时,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也带动了各地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随后各级党委、党组将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自上而下进行理论学习的机制体制确立,有利于抓好“关键少数”,推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是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关键一招,也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亮丽底色和青春活力的关键一招。

二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在适当时间开展全党集中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一定时期内党内突出问题,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历次集中教育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将党员的思想教育挺在最前面,着力解决全体党员学习不深入、思想不统一、行动跟不上的问题。1983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确定从同年冬季开始全面整党。此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又先后进行了三次主题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完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面向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这四次活动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带头落实,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号召广大党员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021年年初,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展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的必然要求。开展全党范围内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就是要让全体党员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把握,增强和提升对那些污蔑、攻击和歪曲党史的言论观点行径的辨别能力,从而增强与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能力;就是要让全体党员确立正确的党史观和价值观,通过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支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就是要让全体党员在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比照中,明确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明确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来之不易,明确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就是要让全体党员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汲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运用于当代实践。

通过中央政治局带头进行理论学习并形成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和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广泛教育活动,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由表及里的教育学习常态化机制体制,使全体党员提升了理论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了正确使命观,增强了全体党员的政治定力、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力,确保了全体党员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不搞没有立场、没有态度、置身事外或态度暧昧那一套,不被表面现象左右,勇于在斗争中亮明态度、挺身而出。

这就确保了不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都能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走在时代前列。

1945年,美国中情局局长杜勒斯说:“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苏联的解体最终印证了美国在苏联青少年身上所压的赌注的确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苏共二十大的产儿”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纷纷进入苏共的决策层或成为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中坚力量,最终成了推动苏联解体的排头兵。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广大青少年代表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有理想、有担当,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社会阅历较少、分辨能力较差、抵抗侵蚀能力较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不多不深,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时还略显生疏和稚嫩,因而最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侵蚀,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点目标群体。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抓手,增强和提升青少年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思想防线,帮助青少年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10多份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党中央推动和部署下,学校思政课建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依据学生成长成才特点,从目标规划、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师队伍、教学水平、领导机制等各方面不断优化调整,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体系。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两次划时代会议。2019年3月18日,党中央首次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①的要求,对思政课建设及创新提出了“八个坚持”②的部署和安排,并强调要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办好思政课问题专门谈了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的若干意见》,对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作出了具体规定。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其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从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思政课为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其说服力、感召力,利用科学的理论和客观的历史,将事关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讲清、讲深、讲透,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正面思考问题、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提升青少年辨别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能力,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扛起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的大任。

四、对重要意识形态阵地进行巩固和加强

历史虚无主义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本质,使其始终觊觎在重要意识形态阵地抢占高地,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而宣扬其反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和互联网领域的泛滥,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以巩固和加强对这两个重要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

文艺作品是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和方式,而文艺创作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历史史实,因而文艺领域最容易成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激烈交锋的场域。本着唯物史观进行文艺创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能创作出大量“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14]。反之,历史虚无主义者从唯心史观出发,完全背离对待历史应有的严谨、客观、全面的态度,在作品中肆意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美化那些在历史上曾起反动作用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作品只能使人民群众在信仰信念上发生偏离,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最终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最初泛滥就是经由文艺领域“崭露头角”的。改革开放以来,以《苦恋》为代表的一批所谓的文艺作品借反思历史之名,实质上

却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宣扬走资本主义道路。到21世纪,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借助商业文化产品进行传播。一些作品专注于讽刺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丝毫不谈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同时,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加之其对历史的浅薄理解,产出了一些违背文艺创作规律的作品:一些宫斗剧、穿越剧完全不顾史实,为提升收视率而随意篡改历史;一些抗日神剧的情节更是违背历史、脱离实际。这些作品将严肃的历史无限娱乐化,尽管创作者主观上不是以历史虚无主义为出发点的,但虚无历史的行为却产生了消解人民群众正确历史认知的消极作用。为防止这些文艺作品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温床,必须对其加以抵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断加强对文艺领域这一意识形态高地的建设。

第一,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历史虚无主义文艺作品,由党中央进行旗帜鲜明的批驳。例如,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苦恋》造成的社会影响。他说:无论

作者的动机如何,看过以后,只能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共产党不好,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这样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作者的党性到哪里去了呢?”[4]391为此,党中央坚决发起了对《苦恋》的批驳。1981年4月20日,《解放军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

[15]此后,一系列主流媒体纷纷组织刊发文章进行批驳。1981年8月3日,胡耀邦同志在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对电影剧本《苦恋》的批评做好”[16]896。他指出:“这个问题关系很大,敌视我们的人都在看着我们怎么办,必须迅速认真解决。”[16]896中央对影响较大的历史虚无主义文艺作品的严肃批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态度,讲清了观点的错误根源所在,及时遏制了恶劣影响,确保了社会稳定局面。

第二,不断完善机制体制,规范文艺创作各领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通过制定和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管控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泛滥。以电影、电视领域为例,20037月,国家广播电影

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立项及完成片审查办法的通知》,就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对涉及以上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立项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办法。[17]2006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立项和审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监督管理及论证机制,要求对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

品,须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审查和讨论。[18]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又多次发布“限古令”,下架了一大批违背基本历史逻辑和常识的电影、电视剧。

这既是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各种意识形态交锋交融形势下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选拔能客观反映历史发展、时代风貌和人民心声的优秀文艺作品。例如,自1992年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在全面打造文艺精品、提高艺术品质、引领创作导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电视剧领域的“飞天奖”、戏剧领域的“梅花奖”、电影领域的“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文学作品领域的“鲁迅文学奖”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引领了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时间节点集中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其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特殊作用,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例如,在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国家广电总局精心遴选了一批优秀抗战题材电视剧,分批次、分层次、有节奏地推出,引导人民群众牢记抗日战争伟大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澄清了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日战争历史的污蔑和歪曲。此外,加强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划和引导,为源源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例如,国家广电总局对“十四五”时期的重点电视剧选题进行了详细规划,明确指出要采用“纵横坐标法”确立具体选题,即纵向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大事要事确立主题,横向对标重要时间节点,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通过对文艺创作进行提早安排、适当引导、科学谋划,特别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创作,有利于确保文艺创作服务于时代发展大局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确保在重大时间节点,有一批又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始终占据文艺阵地主流地位,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文艺糟粕扰乱人民群众视线。

互联网的兴盛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参与社交、表达诉求的方式。在互联网领域,群体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思想交锋激烈,各种错误思潮纷纷在互联网“抢滩登陆”。目前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几经打压却于近年来借助互联网再度兴风作浪,其危害性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

在互联网领域的泛滥,并采取了许多措施加以抵制。

引导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19]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培养主流媒体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入驻微博、抖音、微信等各大网络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其正面引导主流舆论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按照网络传播特定规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进行坚决回击,对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及时明确回应,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合力,构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火墙,确保人民群众的正确认知不受干扰,使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批驳扩展至整个社会领域。

第二,强化依法治网,严厉打击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领域的传播。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坚决打击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领域的传播,必须要用好法律武器。长期以来,我国已在民事和行政处罚层面就散布谣言和不当言论出台了

相关规定。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又正式增加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并实行。近年来,运用法治方式打击互联网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已有不少案例。例如,“暴走漫画”篡改叶挺烈士《囚歌》案,“辣笔小球”贬低嘲讽卫国戍边英雄烈士案等。以上案例向社会庄严表明,历史不容篡改,英雄人物不容诋毁,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必将受到法律严厉惩罚。目前,我们正不断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工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立健全惩戒机制,不断提升互联网信息排查力度,对在互联网领域打着各种旗号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账号主体实行警告、约谈、永久封停等措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严肃斗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开展了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彻底斗争,再一次给予历史虚无主义以迎头痛击。但是,“一切反动势力在他们行将灭亡的时候,总是要进行垂死挣扎的”,这是一条历史定论。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会再次泛起,大做文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加速世界格局和全球秩序

的深刻变化,国家间竞争关系将会进一步凸显。意识形态作为一个重要斗争领域,西方国家必定会在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念上加强对中国的围剿。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极有可能会再造声势。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根本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做好新时代伟大斗争,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向纵深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力量,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予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以致命一击。

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周口师范学院邢怀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和壮大,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粉墨登场,以图唱衰、分化和颠覆中国。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假借“探究历史真相”之名,对我国革命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伟大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竭尽所能地污名化,甚至颠倒事实、混淆黑白,使人们坚守的信仰产生动摇,给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阻碍。它无视当代中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极力夸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失误,颠覆人们的价值观,挑拨离间,激化人民内部矛盾,制造社会动荡,从根本上否定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妄图阻断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使中国重新沦为西方资本的附庸。在价值导向上,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设置历史话题,引导人们参与讨论,好似一切问题都可以重新评价,颠覆评价的客观标准,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传播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我们要运用这一思想武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凝聚思想共识,坚定理想信念,同心同德,致力于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之基

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具有不同的表现。尽管当前在我国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制造思想混乱,达到颠覆和破坏中国的根本目的。我们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才能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择正确的道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才能真正从理论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2]6;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驳斥和批判。

否定中国社会革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中国近代的一切革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巨大的灾难。历史

虚无主义认为,近代革命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震荡,使中国的传统社会文明中断,丧失了学习西方文明的机遇,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革命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农民为主体力量的革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社会革命的发生不是某个革命家头脑里的产物,不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革命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落后的旧的社会让位于新的先进的社会,并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社会革命作用的结果。社会革命使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或解决,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

近代中国革命的爆发也是自身矛盾不断发展的结果。近代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落后的社会制度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剥削和压迫,使居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生存异常艰难。不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就不能生活,社会就不能发展。极端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制约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矛盾斗争的不断发展及其严重激化,必然导致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早在1857年,恩格斯在《波斯与中国》一文中,以深邃的眼光敏锐地洞察到帝国主义对世界上这个古老帝国的大肆侵略必将激起整个中华民族的反抗,播撒和孕育近代中国革命的火种;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的革命烈火必将点燃这个古老的帝国大厦,铸造新的社会文明,引领中华帝国走向新的时代。近代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的实践已充分表明,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无产阶级运动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改变无产阶级命运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不像其他阶级一样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们公开阐明自己的人民立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近代以来,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为了改变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做出了艰辛努力,尝试了各种方案,但最终都归于失败,究其原因是没有先进革命理论的引领和先进政党的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俄为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借鉴俄国革命经验,中国的革命展现出新的转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6]342。从此,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主心骨,有了可以信赖和依靠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呈现美好愿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7]这些伟大成就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这些伟大成就是党带领人民历尽千辛万难,付出巨大牺牲才取得的,绝不容历史虚无主义否定。

否定共产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又一表现。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消除阶级对抗,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建立一个人与社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一社会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矛盾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从而为人民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努力奋斗的方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413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深刻阐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

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条件性。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论述,既要坚持“两个必然”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坚持“两个决不会”思想,充分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做好长期接续奋斗的准备。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割裂“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认识上会导致两种错误:一是否定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认为共产主义是“虚

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不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简单化,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混为一谈,看不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其根本错误在于超越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

记告诫我们:“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基

马克思主义承认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具有共同的本质。它与唯心主义不同,

把世界共同的本质归于物质,而不是意识。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本原是物质,而且认为复杂的人类社会也是由物质构成的。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我们能否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能否正确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客观实际,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客观实际本质就是人类的实践条件,制约和影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产实践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认识和评价历史,必须结合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实践活动,实事求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从思想路线上来看,它们都脱离了实事求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错误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和研究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的本质,总结历史规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按

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开展实践活动,我们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并不否定人的历史选择性。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还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历史选择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并不排斥在个别历史阶段上的可能性。人们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客观实际做出选择并不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反而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多样性的表现。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性和历史选择性的辩证统一,这才是认识历史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历史虚无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的趋向性和历史选择性辩证统一的客观性,宣称“历史终结论”,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终结论”是一种唯心史观,其根本错误在于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资本主义社会说成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把资本主义文明说成人类文明的最后阶段。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十月革命是早产儿,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以苏东剧变、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来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认为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是社会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其他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这些言论是极其错误的,而且非常有害,对此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思想清醒,旗帜鲜明地进行坚决抵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6]3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入批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实践上给历史虚无主义的呓语以有力回击。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随意裁剪、戏说和虚构历史,把历史描绘成可以任意打扮的“千依百顺的女孩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绘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6]476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的载体和工具体,设置诸如“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的现代化”等议题,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提出要对一些反面人物再认识再评价,为反面人物开脱罪责;通过所谓还原真实的英雄人物,刻意丑化英雄先烈与先进历史人物;通过所谓还原“皖南事变”等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真相,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蔑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

根据自己的政治目的和需要,随心裁剪历史,以所谓历史“真相”歪曲历史真相,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历史虚无主义与实事求是是背道而驰的,在此前提下去研究历史问题,探索历史规律,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得出荒谬的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具有客观性,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9]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前提,在于尊重历史和事实。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践行的目的,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方法和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2]8我们只有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从历史的客观事实出发,才能做到既不为乱花迷眼,又不为浮云遮眼,从芜杂的历史表象中洞视社会发展规律。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无视史实和真相,否定和歪曲历史,具有其险恶用心和明确的政治指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置党在重要的历史决议中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早已做出的明确而正确的结论于不顾,质疑和否定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绝不是历史研究的问题,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而是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客观历史事实面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伎俩昭然若揭、不攻自破,是彻底站不住脚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方法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唯物辩证法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根本方法。在认识和研究历史时,我们必须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的各自情况,反对用抽象的、孤立的、片面的眼光看待历史,主张用具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评价历史,善于区分历史中的主流和支流,把握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特殊性。

坚持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的行为。任何历史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事物质文化生产实践的结果。人们的实践活动有今天的、昨天的、未来的,这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前后相继、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个阶段的历史发展既离不开历史的昨天,又要把握历史发展的今天,还要开拓历史发展的未来。不能把历史的某个阶段孤立起来看待,而是要从整体

性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把握历史的整体性,有利于批判那些有意割裂我国社会主义在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之间的有机联系,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对立起来,用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

历史虚无主义以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历史,因而不能正确把握历史的主流和支流,诸如否定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出现的一些分裂现象,把党的历史描绘成一部钩心斗角的历史;借党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的曲折和失误否定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借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否定改革;借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把党的历史描绘成贪污腐败的历史。批驳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谬误,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把握历史中的主流和支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用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我们既要看到党领导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失误和曲折,正确把握伟大成就是历史的主流本质,又不忽视失误和曲折这一支流。我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决反对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坚决反对因为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11]。我们要坚持用辩证的否定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根据特定政治目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虚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特别是通过编造事实,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全盘否定;或者以所谓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肯定一切错误的方面,其实质是美化反面人物,为反动人物翻案;通过所谓还原英雄人物真相,否定英雄人物的真实性,丑化英雄先烈与历史英雄人物;在评价党的领袖人物,特别是对毛泽东的评价时,历史虚无主义要么顶礼膜拜、完全神话,要么全盘否定、全方位抹黑、极力诋毁人民的领袖,以达到解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消解业已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任何历史人物都

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社会现实中具体的人,都要受到一定阶级属性和社会生产水平的制约。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条件,又要考察他的阶级属性,全面地看他所处的立场、持有的观点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同他所属的阶级地位一同来考察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一段时间以来,网上经常抛出类似的荒谬怪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如果不是派李鸿章代表中国去日本谈判,中国就会牺牲更多的利益。这种荒谬怪论的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反面历史人物翻案,颠倒人们的价值观,给人们传递出一种错误信号:李鸿章不值得批判,反而要给予同情和肯定。其实,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对诸如此类的谬论加以评析,就不难澄清这种谬论的本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弱国无外交的客观社会现实决定了即使李鸿章有唇枪舌剑的能力,也不能改变日本帝国主义宰割和瓜分中国的图谋。在解决香港问题的中英谈判中,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2]12“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12]12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话语背后,是中国早已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任人宰割。从阶级立场上来看,李鸿章是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了维护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他会不惜牺牲民族的、人民的利益,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得翻身。

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他的功过是非是和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密不可分的,能否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古人说,“预先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反对者预想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往往先从思想上着手,动摇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思想观念。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进程中,历史虚无主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用一刀一枪,彻底瓦解了苏联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刀和枪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历史虚无主义竭尽所能地全面否定、抹黑列宁和斯大林的光辉形象,把苏共领袖列宁和斯大林描绘成罪大恶极的历史罪人,把苏联的历史、苏共的历史描绘成一段人类历史发展的悲惨历史和罪恶历史。苏共带领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铸造的社会主义文化业已成为苏联人民前进的精神标识,是引领苏联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苏共、苏联的光辉历史严重冲击了苏联广大人民依赖的精神家园,使苏联广大

人民魂无所依,最后导致苏联共产党解散、苏联解体。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令人警醒。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我们国家内部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突出表现为两种错误思潮:一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表现为顶礼膜拜、不容置疑,抛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二是无限夸大毛泽东的错误,全面否

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的历史转折

关头,邓小平以一般政治家少有的胆识和气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同两种错误思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邓小平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2]38无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还是毛泽东思想都反对两个“凡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邓小平丝毫不掩饰毛泽东同志的缺点和失误,而是坦率地承认毛泽东同志也会犯错误。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毛泽东本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邓小平进行了坚决批判,并对毛泽东同志为党的事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决不允许否定。同时,邓小平还高度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是指引党和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12]298试想,如果不是当时邓小平抵住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潮,党和人民就会失去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我们的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关于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和认识毛泽东等其他革命前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既要对他们作为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给予高度赞扬,又要指出他们同普通个人一样,也存在缺点和失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渗透着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工具,有利于我们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正确引导和辨析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王浩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并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获得历史真理性认识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坚持唯物史观就要旗帜鲜明地回击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代表的唯心史观对党史重大问题的扭曲、歪曲。

一、坚持历史的客观性,旗帜鲜明反对虚化历史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他们的学说“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尊重历史事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体而言,历史事实分为两种,一种是世界上每天发生的成千上万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一种是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的或拍成照片、录像的图像、视频文献资料等以各种形式记忆的历史事实。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内在规律性,并且是可以被人们揭示、认识和发现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

由于受到人的主体性影响,对历史的记述不能绝对摈弃个人的主观性。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下,通过对历史史料有效鉴别,人们可以“再现”历史的真实,逐渐逼近客观的历史事实,达到历史的客观性和人的主体性的统一,而不是主观随意地挑选材料来“解构”“裁剪”历史,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而且连儿戏都不如”。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客观性,无限夸大认识主体的精神和意志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口历史著述的主体性和价值观倾向,完全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本质价值,认为历史仅仅是“文本”叙事,“文本”叙述不取决于历史事实本身,而取决于叙述、解读它的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意图乃至偏见。以此得出历史都是人的“著述”的历史或“胜利者的历史”,不存在客观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人为编造的历史的荒谬结论,坠入了相对主义的深

渊。事实上,历史事实作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进程,具有不可重复性、一维性、不可假设性。当然,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而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认知手段的发展和对历史素材的进一步丰富,人们对以往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看法也会变得更加客观,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当时意识形态的局限,使得人们的认知进一步接近历史事实的本身。

历史虚无主义借重新“考证”来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以一定的政治企图来肆意解读历史,篡改历史,无视历史发展的具体事实,脱离历史事实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主观臆断,任意裁剪编排历史,以历史发展的个别现象否定历史进程中的普遍规律,用主观“选择”的历史事实“重铸”历史过程。事实证明,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有选择的虚无,其实质就是用唯心史观来看待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可知性。

二、坚持历史的规律性,旗帜鲜明反对虚化历史真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变化发展的,也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进而人类可以在正确历史认识的指引下,把握当下开辟未来。所以,我们要反对历史整体的不可知论的观点。具体而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使“历史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a。唯物史观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起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两个基本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唯物史观消除了以往历史研究中“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和“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这两个重大缺点,代之“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b为历史研究指明了一条“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进而说明,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的客观规律。

历史虚无主义从唯心主义抽象人性论出发解读历史,无视自原始社会解体至今,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一基本事实,以所谓“超政治”姿态进行“重新考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肆意歪曲评价标准,把历史进步因素说成是历

史倒退因素,其本质是掩盖其篡改历史、颠覆唯物史观的唯心主义立场;历史虚无主义借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历史认知的相对性,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认知的客观真理性。历史虚无主义否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决定性因素,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无限夸大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和人们的思想动机,把偶然性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尤其是政治的价值尺度为标准,不去全面客观把握历史材料,而是主观臆断去“裁剪”“结构”“假设”,以所谓“解放思想”“范式转换”“反思历史”为名,把历史当作任人摆弄的“游戏”,从而达到其特定的政治目的。

从社会历史观层面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以背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无论是否定“五四”以来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是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无论是鼓吹“告别革命”,还是标榜“以英美为师”“普世价值”或“人类文明的主流”,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在起作用。为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看家本领,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好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实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剖析历史虚无主义,辨析是非曲直,作出正确判断。

三、坚持历史的育人功能,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化历史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党的历史鉴今、资政和育人作用,是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善于运用党的历史,就是要坚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光荣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在对党的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翔实工作,更好地开辟未来。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史进程中,带领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抓住党的百年历史中的“三件大事”“三次伟大飞跃”,就能从总体趋势上把握住百年党史的主要内容,就能在总体和宏观上正确看待党的百年历史。有了对党百年历史的整体判断,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众多历史史料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史料的真实过渡到历史的真实,才能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和研究上跳出思维的局限和主观的偏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

如果像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从个人立场出发一味强调“瑕”,不看“瑜”,或从极端怀疑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出发,就无法科学正确地看待党的历史,就不能发挥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也就不能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心。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讲党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三个“必然要求”,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讲党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途径,是推进自我革命的客观需要,是把准未来之路的内在要求。当前,学党史讲党史,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和文牍主义,防止胡编乱造、谈空说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一、为什么要讲党的历史

党的历史是最好的必修课。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全党上下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告诫全党同志不忘历史来路,铭记党的初心使命与奋斗征程,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对于推进党的自我建设、永葆青春活力,对于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深远意义。

党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翻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从这本“书”中感悟信仰之魂、理论之光,学习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探寻党的群众基础从何而来;求索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如何保持,把握党的领导与执政规律,悟透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生命活力。这是新时代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必由之路。

党的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百年党史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是付出巨大代价所得的独特经验,蕴藏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矢志不移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着共产党人民至上、和衷共济的卓越智慧,更是共产党人戒骄戒躁、砥砺前行的制胜法宝,滋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提高其政治站位,增强其责任担当。

党的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新形势下,更要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坚决反对侵略战争、珍惜和平;苏东剧变的前车之鉴时刻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整顿思想、防止历史虚无主义。

二、讲党史,不能讲“黑史”“野史”“秘史”“枯史”

讲党史,不能为标新立异丧失立场讲“黑史”,刻意渲染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忽视党的功绩、攻击党的领导,将党的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不能为博人眼球信马由缰讲“野史”,无中生有,仅凭表面的历史事实就大立言论,

把党史看作是仅仅依靠语言描述而存在的事物;不能哗众取宠偷梁换柱讲“秘史”,胡编乱造未经人道之事,对历史人物造谣诽谤、对历史事件添油加醋,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不能依样画瓢生搬硬套讲“枯史”,对党史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不注重方式方法坐而论道空谈历史。以上种种,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各种方式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诋毁英雄烈士,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根源是与唯物史观背道而驰的唯心史观。如果无法真实准确地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是对其肆意歪曲否定,任由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将会从根本上扰乱人的思想,危及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始终恪守原则宗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三、讲党史,必须讲正史、讲真史、讲信史、讲活史

一心向党、一心为党、一心信党、一心护党,只有坚持树立大历史观和唯物史观,才能把握红色基因的精髓核心,才能做到讲正史讲真史讲信史讲活史,才能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用正确的历史观讲党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

自觉用唯物史观讲党史,才能清晰认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深刻把握党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遵循党情国情世情、遵循治理规律,才能坚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用坚定的人民立场讲党史。立场问题是研究党史的根本问题。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贯穿在百年党史中的一根红线,是赓续党的精神血脉的动力源泉。要求党员干部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在敬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实际行动中探知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生命密码。

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讲党史。要秉承整体化的文明思维与历史意识,明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发展路径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遵循中国国情的路径。以高远历史站位看待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探索历程,清晰认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用实事求是的原则讲党史。正确看待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成就与挫折。充分认识党的每一次成就、所经历的每一次失误和曲折,都为下一步的前进奠定了基础、积攒了经验。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史的理解和把握,树立大历史观,不容许任何人歪曲、虚无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历史。否则,便不能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警惕党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树立正确党史观,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如果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放任不管,后果是难以预料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时深刻指出:“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一、党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首先要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在不同的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得到极大加强,经过重重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越来越被人们看清楚了,但也不能不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肯轻易退出意识形态战场的,它们改头换面,“逢喜必闹”,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从党史领域看,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着“还原历史真实”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建设史、奋斗史进行曲解、贬低,从而达到否定我们党执政合法性、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炮制的种种谬论,否认历史发展的

客观性规律性复杂性,竭力抹黑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竭力否定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自觉性,竭力夸大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缺点和个别失误,妄图以个别取代整体,以现象否定本质。

二是毫无底线地通过编造谎言、移花接木、恶意解析等方式,抹黑、污蔑、嘲笑党的领袖和英雄烈士。诋毁领袖人物最大的焦点就是诋毁毛泽东。一些人以国外敌对势力炮制的所谓材料,从人品、作风、能力等方面对毛泽东进行纯

粹的人身攻击,无限夸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龚自珍曾说过,“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而要“去其史”,从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下手无疑是最便捷最易达到目的的。历史虚无主义无视英雄人物在捍卫民族尊严、服务人民群众、树立精神标杆、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牺牲奉献,妄图通过贬损解构英雄模范,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是混淆是非曲直,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鸣冤叫屈。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里,蒋介石从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侵略步步退让的行为变成了爱惜民

族人格,准备与倭寇决一死战”的“忍耐力”,是“中国的救星,甚至是世界的救星”。大汉奸汪精卫“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国者”,因为“抗日论也好,和平论也好,都是爱国心的表现,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热爱国家”。汉奸文人胡兰成被包装成才华横溢、情意绵绵的现代偶像。内战悍将、沾满了解放军和解放区人民鲜血的张灵甫被炒作成“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有人把1927—1937年间国民党的这段执政称为“黄金十年”,说在此期间,中华民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边疆民族政策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一定成就,为国民党叫好。殊不知这10年中国丧权辱国到什么程度:1928年济南惨案胶济铁路沿线被日军侵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1933年塘沽协定丢冀东,1935年何梅协定丢华北,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被迫抗战。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之时,国民党忙于争权夺利相互厮杀:1928年两广战争、1929年蒋桂战争、1930年中原大战、1932年刘湘刘文辉之战、1936年两广事变,连绵内战导致民不聊生。某些“学者”美化日本侵略,妄称“东北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宣扬日本侵略者“建设东北”“复兴东北”,却看不到3000万同胞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命运。

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称为教条主义,把“五四”以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视为“偏离了人类文明主流并走上了歧路”,唯物史观有“根本缺陷”,要用“唯人史观”“选择史观”加以代替,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否定党的历史和领袖,损害党的形象,摧毁党的公信力,动摇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

第二,否定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就,动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第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造成信仰迷失和思想混乱,动摇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四,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借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议题制造社会动荡,动摇社会稳定。

第五,否定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文明传承,削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民族自我矮化和精神依附,动摇文化自信。

二、宣传正确党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既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又要实事求是、注重效果。

第一,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基本结论为指导,不断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

要论述、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基本结论指明了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历史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是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认真学习领会其思想要义和丰富内涵,这也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重要体现。有了这个思想武装,才能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鉴别力,才能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击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积极主动打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树立正确党史观,这既是党史学习教育应坚持的原则,也是党史学习教育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我们党的100年,是矢志践

行初心使命的100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100年。在100年的接续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党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

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不懈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只有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引导人们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教育要注重实效,就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把党的百年辉煌成就、伟大精神、宝贵经验、光荣传统讲生动、讲精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激励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历史虚无主义重点攻击的党的历史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不要一味回避,而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讲清楚其原因,讲清楚其教训,讲清楚我们党是如何通过自我革命加以纠正的过程,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辩证地全面地看待这些问题,从而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成为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出现的问题,从而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新应用层出不穷,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技术运用,研究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不断提高管网用网治网水平。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利用网上的各种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视频、社区传播扩散,而网上传播具有碎片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受众以历史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抵御辨析能力不足的青少年为主,这样易于传播易于制造思想混乱。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加大惩处力度,净化网络空间;另一方面也要组织力量打造思想性艺术性强、青少年喜闻乐见、便于网络传播的优秀作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五,严肃党的纪律,增强法治思维,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

内法规都明确规定,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

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行为,要根据其主观意图、造成后果等,严肃追究党纪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对各种形式的恶意歪曲、丑化、否定革命先烈和英雄的错误言行、对为历史虚无主义推波助澜的平台要追究法律责任。各级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和严格落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工作机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党的历史是与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在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历史虚无主义一定不会甘于失败,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兴风作浪,当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尤其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我们绝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甚至泛滥,绝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瓦解人们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和信念,绝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砸锅打碗。应当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大力宣传正确党史观,筑起在意识形态领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铜墙铁壁,不给历史虚无主义任何可乘之机,这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手法与治理

张甲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党的历史的学习,这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当前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焦虑,它们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意图遏制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这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暗流涌动,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带来消极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迭代演变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历史的虚无化,是虚无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表现。“发端于哲学领域的虚无主义逐渐渗透到文学和史学领域,最后演变为一种政治思潮。”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在整个世界蔓延开来,越发成为一股有害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侵略导致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身处生死存亡关头,中国的先进分子对于中国何去何从不断求索。这一时期,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极大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也在这一时期经由传教士、留学生等群体逐渐渗入我国。

20世纪20—30年代,陈序经和胡适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陈序经在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势劣势后,得出了“全盘西化是必然趋势”的结论。胡适对“全盘西化”论进行了系统化,认为中国要“全心全意地接受新文明”。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论与历史虚无主义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如影随形、难以分割。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所谓“非毛化”的新形态再次卷土重来,试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甚至抹杀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快速发展的中国成为西方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历史虚无主义再次出场,以“告别革命”论为典型的错误思潮兴起。这一思潮打着“改良”论、“转型”论的旗号,扰乱人们对革命的正确认知,激起人们对革命的畏惧之感,实则是否定五四运动、否定辛亥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相继展开了揭露和批判历

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但是,历史虚无主义仍旧盘桓不散,在新媒体平台上,以披着学术外衣、娱乐样貌的碎片化历史、娱乐历史、戏说历史等形式粉墨登场。这些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为宣扬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提供历史论据。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手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是借虚无化之名图谋现实之利,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虚无化,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根本目的。

从个体人物入手,通过重评历史人物功绩、否定主要历史人物、戏谑历史人物、抹黑革命英雄、为历史上已经形成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从而达到否定历史的目的。否定那些代表着民族精神的主要历史人物、革命英雄等,是虚无甚至否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最直接的手法。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幌子,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所谓再考察。一方面,对历史人物的缺点进行放大、求全责备、编造谣言、戏谑恶搞,最终导致“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荒谬局面;另一方面,采用各种手法为中国历史上已经形成定论的部分历史人物如慈禧太后、袁世凯、汪精卫等人翻案,在达到歪曲历史、重评历史目的的同时,冲击和歪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认知体系。

从历史结论入手,通过美化侵略、否定革命和阶级斗争等方式,否定中国近代以来包括抗日战争在内的民族抗争史。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不屈不挠的革命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新中国。对于这样一段值得铭记的光辉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极尽摇唇鼓舌之能,不仅否定革命的意义,而且鼓吹侵略有功。毋庸置疑,“侵略有功”论究其实质是侵略者自身为了逃脱道德谴责和制裁的矫饰,完全是指鹿为马的荒谬之谈。

从某一历史时期入手,通过碎片化历史、割裂历史,制造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达到否定历史的目的。这种割断历史发展逻辑的做法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伎俩之一。如通过制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对立,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否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路线方针,进而达到否定新中国历史的目的。这些言论或是用改革开放前的建设经验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

抹黑、歪曲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或是用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误夸大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错误等。事实上,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与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虽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①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从发展道路入手,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进行批判和否定。“社会主义早产”论是这一手法的典型代表。“社会主义早产”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机不够成熟,因为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贸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然会招致失败。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给出了答案。马克思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也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邓小平也指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

从某一方针政策入手,采取断章取义、颠倒黑白的手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某一项制度、决策进行攻击,混淆视听。如抹黑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将其污名化为“闭关锁国”论。这一观点不仅歪曲了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根本内涵,而且对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进行的一系列对外交往的努力熟视无睹。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对我国进行孤立和威胁,在经济上也对中国实行了严密的包围封锁,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必然选择。其次,毛泽东曾批评“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错误言论。他指出:“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③再次,新中国积极利用外资,谋求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开展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项目,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后,中国制定和执行从国外引进价值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四三方案”等都是对“闭关锁国”论的最好回应。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关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针对广大青少年群体,要充分利用校园等专业机构的育人职能,做好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手段,扎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加强对舆论尤其是新媒体舆论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在制度上扎紧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篱笆,在人才上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观察能力敏锐、专业素养较高的网络卫士,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认识基础、理论本质及其批判

汪亭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社会主义国家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特指这样一种政治历史思潮:它通过丑化污蔑共产党的卓越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通过歪曲贬损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光辉历史,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否定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由来已久,有着十分复杂的表现和严重危害,其思想认识基础是历史唯心论、价值虚无论,其惯用手法是采用含沙射影、移花接木、牵强附会、戏说调侃等方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肢解、碎片化、泛娱乐化,用支流冲淡主流,用枝节取代主题,割断历史的主线,割裂历史的逻辑,宣扬现象化、表象化的历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认识基础,揭露其实质与危害,有助于我们分清正误、明辨是非,增强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认识基础及理论表现与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认识来源是认为历史是由个体书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政治诉求和情感偏好,因此,书写出来的历史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一定的主观色彩。受社会条件、自身阅历、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每个人了解的只是历史的局部,掌握的是历史的细节,描写的是历史的侧面,而非历史的整体、面貌与全景。面对同一历史、同一事件、同一人物,不同人的描述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和矛盾,既体现在具体的事实上,更体现在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上。即使把编纂者组织起来,进行宏大的历史研究,力图完整还原历史、真实反映历史,但仍规避不掉按组织者的意图去编纂历史的可能,也避免不了编纂者根据某种理念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裁剪历史、编造历史的可能。有种观点明确认为,历史是后人对过去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言下之意,人们看到的只是经过主观选择的历史,是以史学家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渗透着编写者意志的历史,是意识的产物而非客观的历史过程。

英国知名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哈耶克,在20世纪50年代初明确提出:“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却并非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而取决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关于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他认为,这些记录和解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受到政治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其真实性、可靠性令人怀疑。哈耶克指出:“我们当前的政治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左右我们对历史的解释”,“在政治性理想或政治思想中,恐怕没有几个不涉及对整个历史进程之看法的;而历史记载,恐怕也没有几个不是被用为某些政治目标之象征的。然而,在当前指引我们的历史信念,未必总是合乎历史事实;有时,历史信念与其说是政治信念的后果,不如说是政治信念的前因。”“面对一个时期的历史或一系列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关于社会过程的复杂关系的种种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价值观,能否写出这段历史,实在是大可怀疑。”历史编纂“是一门具有强烈艺术色彩的科学;如果试图编纂历史的学者没有明确意识到,他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对历史进行解释,那么,他即使获得了成功,也只能是自欺欺人,成为他没有明确意识到的偏见的牺牲品”。总之,在哈耶克看来,历史是按照主观的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念,依据一定的事实或材料编造出来的,主观因素对历史编纂存在巨大影响。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依据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直接否定了客观历

史规律的存在,否定了人们根据历史规律科学预测未来的可能。他在1945年出版的成名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明确说:“我不相信历史规律,特别不相信进步的规律之类的东西”。“希望我们可以在某一天发现社会运动的规律,好像牛顿发现物体运动规律一样,不过是这些误解的结果。因为根本不存在与物体运动相类似的社会运动,所以不可能有那种规律。”他还提出,既然历史没有规律可循,人们也就无从准确预测历史的未来,“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趋势的存在做出科学的预测”。波普尔还质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依据社会规律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性,把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归咎于马克思的错误预言。

否定历史过程存在客观规律,夸大主观因素对历史编纂的影响,质疑历史研究的科学性,这类观点和言论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存在。近代以后,除哈耶克、波普尔外,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克罗齐、科林武德、胡克等西方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立场出发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5]特别是当这些人的思想被赋予特定的政治使命,成为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用来

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其冲击力和破坏力更是与日俱增。这也是哈耶克、波普尔等人的思想备受西方青睐推崇,并被竭力向社会主义国家倾销渗透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哈耶克在英国财团资助下,利用蒙特普列基金会,积极参与西方对苏联的思想渗透,重点资助了一批苏联学者到西方进修,其中就包括盖达尔、丘拜斯。在哈耶克和蒙特普列基金会的影响下,盖达尔、丘拜斯极力在苏联和俄罗斯传播西方的历史观、政治观,推行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休克疗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经济的崩溃。

哈耶克、波普尔否定历史真实性、否定历史客观性的言论,被西方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用作否定马克思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社会主义历史的思想武器。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为论证共产主义学说只不过是“一个犹太血统的德国移民知识分子在大英博物馆公共阅览室中苦思冥想出来的”,“把彻头彻尾的理性强加于社会生活”的“大简化理论”,是对历史作了“根本错误的判断”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工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一场悲剧”,他提出的第一条论据就是社会历史发展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以此说明依据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得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的学说是荒谬的。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本不可预言,“多数社会变革具有偶然、模糊的性质,而且常常是自发的”,“历史的演进”本来就是“一个自发的、偶然的过程”。

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这些瓦解苏共和苏联的“掘墓人”,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与布热津斯基如出一辙。戈尔巴乔夫在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以“公开性”“民主化”“人道主义”等旗号为幌子,根本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共和苏联的指导地位。他在苏联解体后断言:“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社会

改良说⋯⋯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口号”,“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

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他为能在改革年代里“把共产主义的影响所造成的许多恶果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清除掉而感到非常的荣幸”。雅科夫列夫则恶毒地攻击十月革命是一场“超恐怖的革命”,是“俄罗斯一千年历史上最悲惨的事件”,是“魔鬼之歌的序曲”。他还认为十月革命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少数暴徒发动的政变”,是“布尔什维主义专制践踏了通向民主的运动”,认为苏联近70年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俄国由此驶入“离开人类文明正道”的“死胡同”,“在血和泪的海上航行”。他还声称,“历史预测往往是不可靠的”,马克思主义是“既

定的救世主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实质上,马克思据以建立其‘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大厦的全部具体经济结论中没有一个是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原苏联莫斯科国家历史档案学院院长、历史学家尤里␎阿法纳西耶夫,是

戈尔巴乔夫时期著名的所谓自由派代表人物,他全面否定苏共和苏联的历史与成就,批评苏联的历史学家屈从“斯大林主义”沦为苏共“宣传的奴仆”,苏联历史学家参与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充满谎言和欺骗,掩盖了历史真理和历史真相。他提出,“为了使历史变成科学,尤其应当一劳永逸地摒弃对待我们本国历史的《简明教程》模式”,“摆脱我们教条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性问题”,因为“这种主义把十月革命后的整个道路设想成由臆想的、事先规定的‘规律’所支配的直线过程”。苏联国家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亚戈金提出,苏联学校的教科书是不适用的,“譬如,在9年级用苏联历史教科书中,竟找不到一页不是胡编乱造的。整本教科书都是教师们不得不向少年的头脑中灌输的谎言。高等学校的教科书,特别是苏联历史和苏共历史教科书也同样如此。近数十年来,我们在观念上几乎没有超出斯大林的《简明教程》。”当时,批评苏联历史教科书存在公式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的言论成为时尚,重写历史教科书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1988年6月,《消息报》指责苏联中学历史教材,充满“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谎言”,要求重新编写一本“诚实的”教材。此言论导致苏联中小学的历史教学无法进行,苏联教育部门不得不取消当年历史课程的考试。

历史虚无主义对苏联的冲击和危害远不止历史领域和历史教科书。在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人的授意、支持和怂恿下,境内外各种反苏反共势力,以“公开性”等旗号为掩护,紧盯苏联历史上的消极现象不放,掀起一股虚无苏共和苏联历史的思潮。这股思潮以否定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袖为突破口,全面否定苏共和苏联的历史,瓦解苏共的意识形态,扰乱苏联人民的思想,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精神毒剂。习近平深刻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本质

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来看,哈耶克、波普尔等人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所运用的方法也是片面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与污蔑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进化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有其演进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其演进的规律。自

然界、人类社会包括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宇宙的万事万物既有各自演进的特殊规律,也有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这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规律所决定的。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否定社会运动与物体运动一样都存在客观性,否定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历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历史演进的规律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在《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内部有其“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恩格斯也明确主张:“历史的进化像自然的进化一样,有其内在规律。”他高度评价唯物主义历史观“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反复阐明、后被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加以坚持和发展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逐渐向更先进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人类最终进入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必然道路。

唯物史观的创立对社会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它一方面明确指出社会历史过程同样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因此包括历史科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客观性内容,其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增强人类实践和社会变革的主动性、预见性、创造性,这就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

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克服了先前思想家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学说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等缺陷,实现了人类思想史、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虽然具有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却有着不同于自然历史发展规律的实现方式,并体现出自己的特殊性。自然规律一般靠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起推动作

用,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则通过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社会历史发展每一阶段上的人们的需要、利益总是有差异的,彼此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因此人们的实践活动目的以及由此决定的努力方向是不一致的,社会历史发展就是在存在着差异和矛盾的无数个人实践活动形成的合力所呈现的趋势中前进。表面上看,历史发展是由无数个人或群体发生的偶然事件组成的,是不自觉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仿佛杂乱无序、混沌一片、无法把握,但这种偶然性、不自主性的内部是由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必然性规定着偶然性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恩格斯在1886年写成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

系统阐释了这一重要思想。他说:“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由于单个人的愿望和行动之间存在冲突,人们的预期与实际产生的结果之间存在冲突,给人以历史事件仿佛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假象,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

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在1890年9月21␇22日致约

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阐释了历史是由各种方向不同的社会力量融成的合力的结果这一重大论断:“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人类社会历史主体活动的有意识性和有目的性,也决定了社会历史规律不是自发实现的,不是单一的直线式运动,

而是充满变化和曲折。因为,社会历史规律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而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必然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在阶级斗争中,由于各种客观的主观的因素,阶级力量对比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就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不是笔直的,它必然会经历曲折。无论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都体现出了这一规律和特点。

上文提到的波普尔虽然看到了历史现象的偶然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个体性、差异性,但他因此而否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自然历史发展规律混为一谈,完全按照认识自然规律的方式去认识、检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要求用“历史发展重复一模一样的事情”来证明社会历史过程存在客观规律,进而否定根据社会历史规律预见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可能性、科学性,这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一个典型表现。毫无疑问,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实现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呈现为复杂的、不可重复的、不能完全预见的历史进程,历史研究因此而无法做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描述规律、精准地预见事物发展,而只能对社会历史发展作总体的一般的近似的预测。但这种看似不够精确、无法详尽的预测却是历史预见的显著特征,是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体现,已被大量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比如《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即先进的无产阶级在其政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虽然《宣言》无法准确预见这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仍然顽强地贯穿并规定了人类历史长河的走向与态势。俄国十月革命首次使这一社会规律得到验证和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再次证明了这一社会规律的科学性、普遍性。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发展的铁律也永不过时。

总之,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不确定性,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主观性,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必然性、规律性、可预见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区别于自然发展史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正如恩格斯所说:

“从马克思的观点看,迄今为止的整个历史,就重大事件来说,都是不知不觉地完成的,就是说,这些事件及其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么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所希望的完全不是已成之事,要么这已成之事又引起完全不同的未预见到的后果。”但人类在社会历史规律面前,并非完全被动、盲目、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从而成为规律的奴隶。如同人类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造福自己一样,人类也可以认识利用社会发展规律造福自身,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时说:即使探索到了这一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清楚地说明,人们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依靠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但能否做到这样,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主动性。恩格斯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只要我们固执地拒绝理解这种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辩护士正是抗拒这种理解的),它就总是像上面所详细叙述的那样,起违反我们、反对我们的作用,把我们置于它的统治之下。但是,它的本性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这里的区别正像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的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像火灾同供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

恩格斯的上述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实践活动的自觉能动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虽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同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排斥、否定人类作为社会历史“剧作者”的主体性、能动性、选择性。当人们认识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主动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努力使自己的行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就能够使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取得成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反之,当人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能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历史和时代前进的潮流相背离,就会使行动和努力归于失败,扰乱社会前进的步伐。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能动的反作用,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历史唯心主义宿命论有着本质区别。

的小姑娘,可以随后人任意评说。毫无疑问,历史是由人记录和书写的,历史研究是人的主观活动,不可避免带有研究者的主观色彩,但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共性特点(即便是自然科学研究也不能完全避免人的主观性,比如科学假想、错误观点或理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纯客观的历史研究或价值中立的历史研究是不存在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历史是后人对过去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裁剪历史、歪曲历史、戏说历史。历史研究同人类的其他认识活动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的过程。当主观的研究符合客观的历史,主观的结论反映客观的实际,这样的历史研究就能真实还原历史面貌、反映历史本真,形成的结论就是可信可靠的。

三、汲取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

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教训十分复杂。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导致苏共理想信念丧失、组织纪律涣散、作风腐败颓废,从而丧失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和教训。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列宁与十月革命,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共和苏联的历史功绩,攻击列宁、斯大林等领袖人物,诋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另一方面,却毫不掩饰地推崇颂扬马克思主义所否定反对的一切,肯定和赞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顶礼膜拜。

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从否定苏共领袖开始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容易从斯大林身上找到突破口,抓住斯大林个人的错误不放,进行渲染扩大和歪曲否定。而斯大林代表着苏联党和国家的一段重要历史,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也就否定了这一时期苏共和苏联的成就。由此产生的严重危害是,割裂了苏联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逻辑,形成了一个难以弥合的历史断层,造成了为更进一步的否定打开缺口的“破窗效应”。事实也是如此:苏共二十大后,苏共党内、苏联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形成一股否定斯大林、怀疑社会主义道路的逆流,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全面升级。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历史虚无主义的代表人物,

不仅彻底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成就,而且否定列宁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否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虚无主义泛滥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理想信念的动摇和丧失。在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人带头歪曲抹黑蛊惑下,在苏联文学界、史学界、反共反苏报刊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遭到全面批判,苏共成了“犯了罪”的组织,苏联社会主义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苏军成为吸干国家财富和民众血汗的“怪兽”,整个苏共和苏联的历史除了“罪恶”还是“罪恶”,苏共的党心、苏联的民心被彻底搞乱了。这就能够解释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苏共、叶利钦等人公然解体苏联时,广大苏共党员和苏联人民并没有系统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抵抗,以捍卫自己的党、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军队。习近平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我说过,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15]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境内外反苏反共势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其目的就是在苏联大造否定苏共领导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舆论,搞乱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的思想,动摇苏共的执政地位,丑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煽动群众对苏联党和政府的不满,并趁乱夺权,乘机瓦解苏共、解体苏联,进而复辟资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共以及苏联人民丧失理想信念,丧失革命精神,丧失斗争意志,沦为一盘散沙,最终惨遭失败的命运。

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有很多。从吸取历史虚无主义教训的角度看,第一,必须要正确分析、科学对待历史上的问题和错误,包括领袖个人的问题和错误。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在苏联能够泛滥起来,一个根本原因是苏共始终没

有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斯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充分肯定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没有正确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为历史虚无主义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和土壤。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获取前进的动力。回首过去,在中苏论战时期,中苏两党围绕如何评价斯大林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严重分歧,而这恰恰凸显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洞察和历史远见。如果说当时的人们尚不能完全看清错误对待斯大林及苏联社会主义所产

生的严重后果,尚不能完全理解中国共产党捍卫斯大林的历史地位、肯定苏联社会主义成就所具有的深远意义,那么在苏共二十大35年后苏联发生亡党亡国的悲剧,苏联解体3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则为我们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分清是非曲直,总结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孰是孰非,历史和事实已然有了公断。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引领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共产党人是靠理想信念而不是靠利益聚起来的。习近平曾深刻指出:全党理想信

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力量;全党理想信念淡薄,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从苏联的教训看,历史虚无主义摧毁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苏联末期,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丧失理想信念,彻底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背叛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广大苏共领导人和普通党员迷失前进方向,使苏共失去对人民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自毁长城、束手待毙,教训极其深刻。

第三,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贵在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一旦错误观点、错误思潮形成气候,对党员干部和群众产生不良影响,再来进行抵制和消除是很困难的,承受的代

价往往也是高昂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共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彻底丧失理想信念,完全放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苏共历史上特别是赫鲁晓夫时期放松意识形态工作,错误对待理想信念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苏共领导人自掘坟墓的“六十年代人”现象,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需要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

第四,必须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筑牢思想防线,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与苏联的接触,运用政治、经济、文

化、外交等手段,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歪曲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社会内部煽风点火,制造混乱。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也在苏联亡党亡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国家认同的消解及应对理路

中央财经大学徐缘

青年国家认同是青年确定自己属于中国以及中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的心灵活动。青年国家认同关于国家当今、未来的发展走向,贯穿了中国历史、中国当下和中国未来。历史虚无主义从从架空历史文化,否认当今中国成就和中国未来方便方向入手,全面消解了青年国家认同。基于此,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国家认同消解的深层机理,进而在理路上探讨加强青年国家认同感的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青年国家认同的主要表现

国家认同在青年日常生活中具象化为集体记忆、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青年国家认同的主要表现是青年集体记忆的扭曲,爱国情怀的削弱和青年理想信念的模糊。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客观历史事实,建构了错误的历史表象,使得青年“原生性”的历史文化记忆重置、“建构性”的社会集体记忆歪曲,使青年国家认同在生成时便遭遇困境。

历史虚无主义粉碎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使青年的“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重置。“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指共同体成员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青年的“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作为区分“我者”与“他者”,形成“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集体认同”的起始环节。“有根可寻”的历史文化记忆滋润青年人的心灵世界,使青年在井然有序、纵横交错的历史时空中找到个人、集体、社会的历史坐标。蔓延在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源头进行了全盘否定,如“中国人是日韩后裔”等荒谬言论,它立足于某些西方国家政治意图,从历史文化源头上设置时代议题,灌注政治意识形态,企图达到消解青年国家认同,推翻我国政权的最终目的。当“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的重置撕裂了原有历史时空的秩序,产生了新的混沌虚假的历史时空,使青年在“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身份归属问题上迷失了人生方向,失去了心灵寄托。当青年无法寻找到身份归属感时,个体在历史文化记忆解构中终究走向虚无。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当我国青年丧失甚至重置了“原生性”历史文化记忆,那也就无法形成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更无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了社会事件的客观性,真实性,歪曲了青年的“建构性”社会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1]国家会从历史长河和过往中选择性重现社会集体事件,重释其时代意义,以此唤醒人们的社会集体记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服务于当下国家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集体记忆建构是必要的,但不依托客观历史史实的胡编乱造的“建构”实质是对社会发展的“破坏”。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客观史实,将某些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杂糅于社会集体记忆的“建构”中,歪曲我国历史和过往事件的真实性。当青年对祖国过往不再持有正确的集体记忆,不再抱有悲悯之情,也难有奋斗精神以复兴中华民族。同时,社会集体记忆是主体通过社会知识的习得而产生的对过往的一种主观认知。建构在虚假甚至是扭曲的社会认知之上的青年的社会集体记忆,很有可能会增加青年对国家的淡漠、反对之情,这使得青年国家认同在建构生成之时就已分崩离析。

历史虚无主义篡改历史文化,淡化了青年朴素爱国主义,弱化了青年的责任担当,也使得青年国家认同失去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和难以转化为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

历史虚无主义篡改历史文化,淡化了青年的朴素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是一种朴素而又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情感的产生因此不仅来自暂时的情境,而且来自与过去互动的历史和对未来互动的展望。”[3]青年朴素的爱国情感是在与民族国家发生实践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祖国河山、对骨肉同胞、对历史文化和国家的眷恋、热爱的情感。历史虚无主义扭曲了青年爱国情感产生的时空通道,使青年沉浸于虚假的愉悦的史事中。它通过篡改历史文化、颠覆历史常识的内隐手段,以戏谑英雄同胞,否定英雄为之战斗的民族国家的外显表达,企图达到弱化朴素但又崇高的爱国情感的目的。如捏造英雄人物刘胡兰死在乡亲们的刀下、董存瑞炸碉堡一动不动有违背

生理常识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潜伏在青年指尖即时信息的滑动中,青年朴素的爱国之情在历史虚无主义营造的戏谑英雄人物的愉悦轻松氛围中逐渐淡化。朴素深厚的爱国情感是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随着青年爱国之情的淡化,青年国家认同也失去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在淡化青年的爱国情感的同时,也弱化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爱国情感不仅体现在青年的家国情怀上,更体现在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中。“情感是一种动机力量,因为它们不仅使人们的主观体验有序,而且赋予人们以力量,指导行动的方向。”[4]当青年朴素的爱国情感被削弱后,爱国情感便失去了指导青年前进的力量,青年对国家、社会责任担当的行为也逐渐式微。历史虚无主义以淡化爱国情感为切入点,加入摧毁青年奋斗精神的虚无内容,以此弱化青年报国行为,使得青年与国家之间呈现弱链接的状态。譬如,面对在青年中兴起的“躺平”“佛系”等热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面否认青年奋斗精神,诱导青年“积极”躺平,实则是直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已进入阶级固化社会,物质资源、财富资源、教育资源等都趋向固化,更深层的是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走向与资本主义道路相似的道路了。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诱导下,青年对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产生质疑,奋斗报国的责任担当也消弭在焦虑不安的质疑中。让青年拥有社会责任担当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最终目标,也是增强青年国家认同感的最佳方式。当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弱化,青年国家认同转化实际报国行为时,就会遭遇困境。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冷却了青年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念,使得青年国家认同失去重要力量。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摇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彻底的物质力量。我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发展也证明了这样选择的正确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5]历史虚无主义从理论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实践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通过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不适用当

今中国”的言论来达到动摇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巧妙的网络议题设置,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攻击、解构隐藏在青年关注的时政热点事件中,通过颠覆价值-信仰的崇高性,将青年放置于信仰虚无的地带,使青年陷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怀疑的状态中,甚至让青年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自己无关紧要。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发展前进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是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部分,当青年质疑、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青年国家认同将失去重要力量。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发展规律,否认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冷却了青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让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到来。“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7]历史虚无主义忽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否认共产主义社会到来,质疑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以此冷却青年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念。历史虚无主义以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漫长性为攻击靶子,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中华历史文化的虚无注入负面新闻例子中,以当今生产力发展还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状态来否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都被全盘否定时,那当下的奋斗与前进也将会成为虚无。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渲染下,中国当今发展不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也不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也无法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这将使得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信念迅速冷却、模糊,直至崩塌。

、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青年国家认同的深层机理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颠覆历史逻辑,虚无青年国家认同内容;解构历史事实,破坏青年国家认同过程;虚化历史场域,挑战青年国家认同培育等方式,消解了青年国家认同。

(一)历史逻辑颠覆中青年国家认同内容的虚无历史逻辑包含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价值逻辑,历史发展规律的歪曲干扰了青年道路、理论认同,

“四史”价值逻辑的否定损害了青年制度、文化认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规律是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发展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不了生产力时,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到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为历史是由日常、琐碎的事件堆砌而成,历史社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只是由某些偶然性促发而成的,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偶发性”的命题精巧设置于算法技术之中,从而形成系统性、精确性、巧妙性并存的历史“知识”续集,对青年的国家认同内容,尤其是青年对道路的认同、理论的认同产生重大干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理论的认同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基础之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用历史事件突发的偶然性替换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重创了青年国家认同的理论根基。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核心价值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四史”的价值逻辑,不仅从方法论上认为历史是英雄、帝王将相的历史,否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更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四史”价值逻辑的否定对青年国家认同内容,尤其是对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造成了重大损害。青年制度认同,深层次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理念的认同。青年文化认同,其本质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虚无,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地位和理念。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逻辑的颠覆无疑会让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不再拘泥过去的传统手段和传统内容,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占领艺术、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全息潜入青年日常生活中,否定党的奋斗历史,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西方话语阐释文学作品,以迎合西方审美,并贯之所谓自由。这不仅解构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否定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价值,更否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价值理念,损害了青年对制度、文化的认同,动摇了青年国家认同内容的保障。

历史事实又分历史认知事实和历史存在事实,历史认知事实的戏谑堵塞了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历史存在事实裁剪阻碍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转化。

历史认知事实是史学家对历史存在事实能动性认识的结果,是主体性的产物。[8]某些学者对历史事实的阐释歪曲了人们日常生活对历史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历史研究者为了创新而创新,兴起一股研究微观历史的风潮,即只注重历史的细枝末节,而忽视历史事实客观的走向。学术界研究风潮蔓延到人们生活中,使得人们不再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历史。历史认知事实的戏谑,是资本裹挟着消费主义的入侵、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部分史学家学术上创新名利双收的诱导,视频创作者的流量变现的诱惑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入侵的目的不谋而合,将矛头指向了宏大历史叙事方式。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是指青年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青年对国家的认知、情感和信念的形成和发展。青年的历史认知事实,理论上受到学术界的“历史相对主义”研究者影响,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戏谑历史事实的碎片化信息影响。当青年对国家的认知、情感和信念受到虚无时,其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也遭遇到了堵塞。青年国家认同形成的发端对培育青年国家认同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历史虚无主义从青年国家认同形成源头上入手时,从理论方法、形式内容、思想情感上全方面虚无青年对中国传统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认知,伤害青年对国家积极的热爱之情,破坏青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仰时,其国家认同势必难以形成。

“历史存在事实,是客观历史过程本身,或历史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等。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是在历史学家头脑之外、不以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为转移的存在。”[9]在智媒时代,面对主流意识形态高压围剿下,当今历史虚无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更加隐蔽,表现内容更加有趣多彩、渗透范围呈现全面覆盖。它对历史事实不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历史存在事实进行有意剪裁,所选取的都是真实史料,但呈现出的观点却与历史存在事实截然相反。历史存在事实的剪裁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环境的恶劣、传播形式的虚拟、传播受众的聚焦而形成的,剪裁拼贴而成的内容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的佐证材料,这阻碍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转化。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转化,是指青年国家认同最终是落实到青年的爱国、报国行为上。但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存在事实的剪裁,更容易让青年对身处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动摇、迷惑的心理困境。历史的客观存在不再“客观”时,以青年自身的

思维方式无法有效的辨别出“剪裁”背后的目的时,其国家认同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转化。

历史场域包含历史视野和历史环境,历史视野的模糊迷失了青年国家认同的培养方向,历史环境的失真挑战了青年国家认同的涵育氛围。

历史视野是指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视野。历史虚无主义不仅虚无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虚化了历史视野,以现代人的视野去考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蓄意模糊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语境,以个人微观视野去理解历史,以贴近日常生活方式的话语掌握传播受众的思维方式,将其引入狭隘局促的个人视角,模糊了部分教育者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视野,从而使青年国家认同的培养方向走向歧途。历史视野的模糊是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薄弱与历史虚无主义侧重于个人感性叙事共同造成的。历史视野中宏大叙事难以贴近人们日常生活,而感性叙事将个人的情感掺杂于杜撰的内容中容易走进人们的心中,部分教育者难以察觉、识别到历史虚无主义潜移默化的入侵,对党、对国家的虚无内容在轻松欢愉的指尖滑动中被教育者全部吸纳。教育者培育青年国家认同的方向应是培养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新时代青年,而不是培养企图颠覆我国根本制度的青年人。教育者因自身的原因,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无时无刻的渗透,使得青年国家认同的培养方向误入迷途。

历史环境一般指承载历史记忆的场域,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物质形态,二是虚拟形态。物质形态的历史环境多指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场所,虚拟形态的历史环境指互联网空间中建构起碎片化、分散性的历史记忆场域。历史环境的

失真多指虚拟形态的历史环境建构中历史失去了应有之义,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将不连续的历史时间和不均匀的历史空间混合剪贴、压缩为一个个小而微的画面、视频,动态的视频流散于网络空间,服务算法精准推送,无偏差地呈现在青年受众面前。不连续的历史时间穿插于虚拟历史环境中,重新搭建服务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间线,使得青年沉浸于其打造的时间主线中,忘却真实的历史时间。不同历史空间中历史事件、人物和价值被压缩在同一历史环境中,被重新编码赋予新的意义,让青年体验愉悦之情时积极主动认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意识形态。历史环境的失真挑战了青年国家认同的涵育氛围,青年沉浸于

错位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中,仿真的历史时空使得青年国家认同的涵育失去真实的历史土壤,不利于青年国家认同的培育。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青年国家认同的理路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国家认同的消解,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把握青年国家认同方向;厚植红色文化底蕴,铸牢青年国家认同根基;确保历史事实正确在场,加强青年国家认同培育。

青年对中国的认同必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个总方向不能错。一方面,青年应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历史规律,弄清楚想明白我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的必然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青年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重要方法。青年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思想利器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面孔,应清楚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统一的,更应清晰看到历史虚无主义中片面、孤立地强调偶然性,企图以假设、幻想的历史偶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强青年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历史虚无主义是虚化人民、丑化烈士英雄的,其运用的手段再隐蔽,表现的形式再生动活泼,都不能掩盖其真实的目的。青年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图像、视频品中潜藏的意识形态的输出,明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糖衣炮弹”的侵袭。当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备理性、科学的历史思维时,就能快速鉴别出否定党与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从而使历史虚无主义的隐性、风趣传播无法对青年产生思想影响。

青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就需要青年主动学习党史、国史、革命史、改革开放史,提高青年的历史素养,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御能力。学习党史,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是学习我们党百年艰辛奋斗、百折不挠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历史,是学习饱受沧桑、苦难辉煌的历史。学习中国历史,是学习我国悠久的历史,学习历史文化故事,学习深厚的历史底蕴。学习中国历史,也是学习新中国成立史,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历史。学习改革开放史,是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是学习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当青年深刻明白了我们一路

走来的艰辛历史,也就深刻知晓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不易,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反党反政府反国家的意识形态将具有鉴别力,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虚伪历史也有了抵御能力,就会积极主动地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当青年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青年国家认同的方向也必定是正确无疑的。

青年应学习红色文化,增强青年国家认同的历史底蕴。国家、政府、社会应挖掘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国家认同的发展方向。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历史人物,解构了历史事件,破坏了青年国家认同根基。厚植历史文化,一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为贵”“仁政”等重要思想,学习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二要学习革命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鼓舞了一批又

一批的青年战士保家卫国。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革命历史,更虚无了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因此,当青年认真学习了革命文化后,就会汲取革命文化中精神的

力量,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就不攻自破。三是要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在学习新中国成立史和改革开放史的过程中汲取相关英雄人物

精神。当青年充分学习历史文化时,才能厚植历史文化底蕴,才能铸牢青年国家认同根基。

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利用,利用现代技术让历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让青年在参观历史古迹时,能深刻学习到、感受到相关的历史文化。让历史资源与青年能发生视觉互动,树立青年红色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一是充分使用红色资源重塑青年红色记忆,

起来,让青年从这些红色人物身上感受家国情怀和报国之行。二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将红色资源虚实结合,创作出青年身临其境的动态视频,让青年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汲取红色知识。三是充分运用好红色资源,培养青年红色理想,树立青年红色信仰。让青年接受共产主义理念、社会主义信仰的理想信仰。四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营造红色场域。因此,高校、

政府、社会要让红色场域立体环绕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引导青年形成历史思维,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实的解构。

“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11]历史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原始材料,将对历史的认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才能澄明历史事实真相。“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12]确保历史事实正确在场,是指历史认知事实、历史存在事实正确在场。高校-政府-社会-媒体应坚持四位一体,多维度加强对青年的正确历史教育。高校应依托“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体系”、“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70主义基本原理”四门课程,将正确的历史观、历史事实贯彻于这四门课程中,让青年在课堂上能听到系统、连贯的历史事实。政府应加强对“算法”的管控,让主流价值观驾驭“算法”,将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中。社会组织应联合高校、政府、媒体等多方力量,联合举办学习党史活动,将正确党史传播给每一个青年人。媒体应配合高校、政府、社会等组织。一方面,媒体从业者应加强自身的媒体素养,不只为利益而胡编乱造;另一方面,媒体平台应加强对自身的监控,加强鉴别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因此,高校-政府-社会-媒体四位一体形成合力,确保青年历史认知事实、历史存在事实正确在场,加强青年国家认同培育。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裂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13]历史思维指能理性科学地回溯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培养青年历史思维在场,即培养青年理性的历史认知,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因时间和空间的斗转星移,青年对未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有一种疏远的情感。因青年身体缺席,历史虚无主义的散播有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教育者应充分运用高科技,将科技贯穿于教学培育活动中,创作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及时解决青年历史事实困惑,培养青年历史理性、历史思维,让青年充分认识、了解和学习历史,将历史中

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报国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教育者应充分运用VR技术,让青年深入历史情境,在参与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深

刻地感受过去的所见所闻,形象生动地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从而涵育青年感性、真实的历史认知。二是教育者应创作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积极主动地亲近、靠近、贴近青年人的网络平台,用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讲述好中国故事,吸引青年的目光,让青年在指尖滑动中触摸鲜活、正确的历史叙事,并使青年感性的历史认知得到理性升华。三是教育者应及时解决青年历史事实困惑,助推青年国家认同落实。教育者应适时适度关注青年,帮助青年及时解决问题,用历史理性、历史思维指导其报效祖国的行为。

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他还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意味深长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把视野投置到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对于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谎言与真相

莫斯科,红场,肃穆、庄严。经历了90余年风雨的列宁墓巍峨屹立。十月革命后,这曾是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象征。抚今追昔,苏联兴亡,令人感叹不已。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系列702(36篇)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素材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19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