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709(50篇)2022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文章汇编

2023-03-13 13:04:00 121

20226

1.姚崇、刘彦: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与对策研究⋯⋯⋯⋯⋯12.冯刚、金国峰:

“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逻辑理路⋯⋯⋯⋯⋯⋯⋯⋯⋯83.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车务段杨懋: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切实守好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174.夏东昌:

沧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205.武汉大学石云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创新和基本经验研究⋯⋯⋯⋯⋯⋯246.华南师范大学左锦:

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397.正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魏义:

笃行不怠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458.谢石生、吴业春、曹顺霞:

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三个着力点⋯⋯⋯⋯⋯⋯⋯⋯⋯⋯479.常州工学院钱佳敏、王爱祥、冉育彭: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5210.孙立军、孙树勇: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研究基于“一主四维

两翼”向度的探索⋯⋯⋯⋯⋯⋯⋯⋯⋯⋯⋯⋯⋯⋯⋯⋯⋯⋯⋯⋯⋯⋯⋯5811.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张虎:

国企党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6612.颍东区委党校郝顺清:

加强新时代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7213.坚持“343”工作法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高度⋯⋯⋯⋯⋯⋯⋯⋯⋯⋯78

14.中共曲靖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唐开荣:

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8015.夏云:

坚决维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8416.阳泉市城区教育局侯杰:

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二三四”⋯⋯⋯⋯⋯⋯⋯⋯⋯⋯⋯⋯⋯⋯8917.张小锋:

克服痛点短板奋力答好意识形态工作答卷⋯⋯⋯⋯⋯⋯⋯⋯⋯⋯⋯⋯9118.王晓晖: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9719.西藏日报记者张宇:凝聚思想共识汇集磅礴力量西藏自治区2021年意

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综述⋯⋯⋯⋯⋯⋯⋯⋯⋯⋯⋯⋯⋯⋯⋯⋯⋯⋯10220.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马红超:

强化“四个协同”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10521.黄南州委宣传部:

全面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走深走实⋯⋯⋯⋯⋯⋯⋯⋯⋯⋯⋯⋯⋯⋯⋯⋯11022.中共卓尼县委党校徐枢: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11223.马丹、王强:

三个融入压实银行意识形态责任制⋯⋯⋯⋯⋯⋯⋯⋯⋯⋯⋯⋯⋯⋯⋯11624.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余守萍:

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意识形态责任的思考⋯⋯⋯⋯⋯⋯⋯⋯⋯⋯11825.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晓燕:

试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四个着力点⋯⋯⋯⋯⋯⋯⋯⋯⋯⋯⋯⋯⋯126

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助力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于我省意识

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思考⋯⋯⋯⋯⋯⋯⋯⋯⋯⋯⋯⋯⋯⋯⋯⋯⋯13127.《当代电力文化》杂志主编曾鸿钧:

谈谈党建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13528.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晓云:

推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13729.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燕:

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13930.景向辉: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14131.梅旭成、熊嘉鑫: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15932.冯刚、孙贝: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着力点⋯⋯⋯⋯⋯⋯⋯⋯⋯⋯⋯⋯⋯16433.郑州财经学院童艳丽: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观的三个向度⋯⋯⋯⋯⋯⋯⋯⋯⋯⋯⋯⋯⋯17234.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梁龙、杨志增:

新时代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路径探析⋯⋯⋯⋯⋯⋯⋯⋯⋯⋯17635.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包英杰、张宝石: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路径研究⋯⋯⋯⋯18236.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梁龙:

新时代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探究⋯⋯⋯⋯⋯⋯⋯⋯⋯18837.牡丹江医学院张晓莹:

新时代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路径探析⋯⋯⋯⋯⋯⋯⋯⋯⋯19638.李彦:

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策略探析⋯⋯⋯⋯⋯⋯⋯⋯⋯⋯⋯⋯⋯⋯20339.邓卓明、张天伟: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五个方面⋯⋯⋯⋯20840.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芬:

以“五大认同”筑牢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基⋯⋯⋯⋯⋯⋯21741.中共伊犁州委党校薛春亮:

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科学内涵和提升路径⋯⋯⋯⋯⋯⋯⋯⋯⋯⋯⋯⋯22942.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教授黄相怀: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何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23543.韩冰:

用“小切口”打开意识形态“大格局”⋯⋯⋯⋯⋯⋯⋯⋯⋯⋯⋯⋯⋯24044.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殷晓元:

在守正创新中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4345.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守波:

站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24646.曾文、欧阳静: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基点⋯⋯⋯⋯⋯⋯⋯⋯⋯⋯⋯⋯24847.上海信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赵炯: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向深入⋯⋯⋯25748.山东师范大学王友琛: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26249.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堂: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回顾与启示⋯⋯⋯⋯⋯⋯⋯27050.中国工商银行贵州分行李玫、沈道晴:铸魂固本聚正气蓄势奋进扬风帆

工行贵州分行全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实践⋯⋯⋯⋯⋯⋯⋯⋯⋯⋯⋯⋯276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与对策研究

姚崇、刘彦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重心“东升西降”、国际体系主导权“南北对等”、中西力量对比趋于“平起平坐”。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既要防范内部的意识形态消解,又要警惕外部的意识形态渗透。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既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主战场,也是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主阵地。因此,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理性审思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的新特点、新变化,着力应对其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领导权、话语权。

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深刻变革的事实判断、战略判断,也是针对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理论判断。[4]只有全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寓意,准确认识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才能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进入了风险叠加期和战略关键期。深刻揭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和特征,需要从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在于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全球发展版图不断增大。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力

地抵制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旧的一国称霸、一家操控的“单级模式”,正在被平等、公正、共赢的多边主义、多极格局、多世界主体所替代。在于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混乱失序的风险性不断增大。中美战略博弈将由高承压进入高风险和全面竞争的关键时期,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的荒谬的“二元对立”的政治哲学将是中美战略博弈进入这一关键时期的加速器。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全局创新版图,科技变量的巨大催化作用不断增大。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主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先期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成为世界经济新

旧动能的转换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人类智力解放的主要标志。

当今世界正值“权力转移的黎明期”[5],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使得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国际格局中,国际舆论格局依然西强东弱,深陷“修昔底德陷阱”,天然带着文明偏见的西方现代文明执意取代其他文明的“霸权梦”没有没落,东西方文明的较量成为常态化。在于“南北对等”的新国际体系主导权之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推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力量对比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难以逆转,老牌与新兴大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仍然是大势所趋。在于媒体“多元融合”的新传播环境之变。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进程蹄疾步稳,单向度的传播方式转向多向度的互动传播方式,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多元媒体的高度融合,就要重构中国特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第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局”。其一,诠释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动荡变革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灾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极端主

义和恐怖主义抬头,世界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散,风险点和动荡源急剧增多。整个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在客观上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其二,开创了互利共赢、共同开放的“新”局。“世界大同,和合共生”是新世界秩序的理想类型。主张文明美美与共的东方文明成为多样化文明的领跑者,中国方案必将为开创“共同发展”新局面提供中国思路,成为破解全球性治理与发展问题的一把价值“金钥匙”[6]。其三,要求我们谋定“全”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要掌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既要站在“两个必然”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会被资本无边界的增殖和资本家的贪婪这个固有矛盾毁掉,还要充分地估计两种制度斗争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世界格局调整的曲折性。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挑战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国际形势曲折、斗争、变革的发展大势紧密相连,与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发展大局紧密相关,是高校一切工作的风向标、晴雨表。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下,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多样价值观念不断碰撞,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强烈冲击。分析和把握“大变局”下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西化”“分化”“弱化”“淡化”“泛化”与“丑化”风险,揭示这些风险产生的主客观根源,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题中

应有之义。

在世界格局中,国家位势越高,影响力越大,施展影响力所需的成本越低。长期以来,正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多方面的优势所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扩张中处于优势地位。西方资产阶级以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自居,不断向世界各国渗透“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主张,加速了西方文明的“世界化”进程。“普世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看似是一种“软武器”,但它会带来硬杀伤力,解除高校师生的思想武装,从根本上使高校师生丧失价值辨别力和价值选择力,进而在思想行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西方价值观。近年来,人们逐渐识破“普世价值”的伪善性、虚幻性和危害性。因此,西方敌对势力逐渐转向“文化浸染”,其价值渗透的手法更趋隐匿化。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运作,以技术渲染为支撑,在全球建立起资本主义文化体系,它不仅为资本增值服务,而且还为输出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服务,即操控大众传媒的话语权,侵入青年的精神空间,对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产生同构效应。

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形成,大都伴随着资本的扩张,而中国用制度和体制的显著优势打破了资本主义依靠不平等原则的对外扩张以及必然带来的单向度精神钳制,这毫无疑问地引发了西方国家的集体性焦虑。因此,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力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方敌对势力公开支持或者暗中怂恿甚至策动反华、反党、反社会主义势力,继而把“颜色革命”的利剑刺向年轻一代。一些反动分子借助各种舆论工具制造舆论事件,煽动大学生群体炒作社会热点话题,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合理”,鼓噪质疑中国政府各部门的“不作为”,进而质疑“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西方敌对势力一边把中国形象“妖魔化”,一边把自己的主张“意识形态化”,加紧向中国传输“个人至上”“资本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这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随着网络新场域的开辟,传统官方媒体不再作为意识形态话语的唯一生产者,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构不再依赖传统垂直的权力格局,“大众舆论场”悄然兴起。青年大学生成为“大众舆论场”的主力军,他们在网络空间构筑以

个人为轴心、个人兴趣爱好等标准为半径的朋友圈。由于个人建构的朋友圈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的特征,这往往导致了“回音室效应”,他们只乐于接受高度同质化的信息,而将相异的观点排除在外。然而,“回音室”中不乏存在与主流价值相背离的“消费话语”“享乐话语”,在这些负面话语的冲击下,乐于奉献、服务人民的“宏大叙事”面临着逐渐被稀释的风险。个性化精准推荐技术使得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学生只听自己想听的,只看自己想看的,这堵无形中建立起的“信息隔离墙”侵蚀了青年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使命与担当,导致了个人价值的异化。

西方经济学家将“理性经济人”作为市场经济的假设前提,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个人奋斗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体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有效催生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精神”,但是一些人的价值评判标准转变为“小我”优先于“大我”,陷入了价值误判的泥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社会成员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倾向明显,导致“小我”与“大我”的价值关系严重扭曲。社会道德领域这些“失范”现象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些大学生奉行“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标榜个性自由。

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价值倾向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在我国当下社会的沉渣泛起。

高速奔流的舆情浪潮下,一些热会问题、社会矛盾会使得痛恨社会不公、心理焦虑等社会负面情绪容易达到极化,而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成为了社会成员宣泄负面情绪的加速器。以“弱者心态”表达的社会负面情绪,承载了部分大学生的主体诉求,整个社会利益分化的焦虑、迷茫甚至对社会不公的怨恨情绪在大学生群体中预演。舆情漩涡漩出的负面情绪沉渣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例如:“大国战疫”极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在此氛围下,部分网民通过情绪渲染、散布谣言等偏激手段,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被恶意夸大式炒作,产生放大效应、诱导效应,其中不乏有高校大学生带着非理性情绪用攻击性和暴力性的围堵话语使得民粹情绪走向极端。对此,高校要牢牢掌握向青年学生解释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话语权,“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

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逻辑起点可以追溯到尼采的价值论虚无主义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虚无主义,其理论渊源是唯心史观。中国当今语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将虚无主义价值观念投射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倡导以叙事技巧还原历史真相或解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其要害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以此来达到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属于釜底抽薪。部分利益集团受政治社会诉求驱使滥用“人人都是历史学家”的理论,热衷于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活动,导致对历史随意、自由的理解有可能成为公众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9]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是缺乏真实性、缺失真理性、丧失知识性,本质上是历史性和科学性的缺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试图消解高校师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史的认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引起“合法性危机”,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认真对待。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对策

新的历史境遇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更为严峻、复杂和广泛,既有国际形势的变化因素,也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方式的变化因素。面对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做好较长时期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迎难而上,戳穿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性目的,廓清扰乱人心的思想迷雾,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勇于斗争的思想意识,积极主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应该充分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说到底,“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服务”在大变局中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要抓好高校宣传工作,排除和隔离未来极端化思潮影响。一是处理好“宏大叙事”与

“细小叙事”的价值关系。市场逐利性导致了部分青年将个人主义作为价值评

判标准,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割裂开。对此,我们要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宏大叙事”与自我满足的“细小叙事”有机统一,向大学生阐释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时讲清楚“民族复兴”与“美好生活”是有机结合的,引导学生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深度融合。二是处理好“特殊性叙事”与普遍性

叙事”的关系。中国构建的世界秩序话语是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理论范式。

我们要向青年宣传中国自己的世界秩序观,将“普遍性叙事”和“特殊性叙事”有机结合,警惕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相背离的二元对立论。三是处理好党史叙事与民族复兴叙事的关系。在党史学习中,不能只停留于故事性叙事,停留短时段、聚焦某一人物、钩沉细枝末节。应该以民族复兴为党史叙事结构的核心,要让大学生了解全部历史过程、熟悉基本史实,理清每一历史时期的逻辑

关系。

潮开展话语博弈,抢占网上意识形态制高点,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内向聚合力,警惕畸形的“迎合机制”和“网络信息茧房”导致的社会黏性降低风险。二是要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高校要重点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网络专栏,以“后现代叙事”视角,“形式很潮”“内容很正”的讲述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讲给青年听,用科学理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三是要提高防“侵蚀”能力。西方国家核心观念的入侵更能冲击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对此,我们要警惕消解中国共产党合法性地位的西方话语陷阱,防止极端民族主义浪潮对青年

大学生的冲击,敢于亮剑,善于进行舆论斗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博弈和较量没有终结,并且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高校党委必须注重强基固本,以制度之力作为确保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总抓手。一是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

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以党史为重点系统学习“四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工程。因此,高校要组织党委领导干部积极学习“四史”,告别本领恐慌。同时,需

要专题学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学习中把握精神谱系中真理的力量。二是改革评价考核制度。高校要把舆论引导和宣传能力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坚持整体性、导向性和可行性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效果

评价机制。三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构建和完善意识形态奖惩制度。高校要对那些意识形态工作投入精力多、积极性高、成效明显的个人和集体加

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一些领导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等问题,要敢于问责、善于问责。

挖掘校园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资源、发挥应有的意识形态功能是保证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决定性因素。这样,才能够抵制“淡化意识形态”和“西

化意识形态思潮,又可以避免回到泛意识形态的绝境。一是依托校园物质文化,充分发挥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处悬挂、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标语、口号、海报等文化作品,以增强文化底蕴、彰显校园特色,实现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依托校园精神

文化,充分发挥精神环境的现实感染功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为高校师生

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思想滋养。只有回顾历史、感受文化,才能深谙中国由辉煌到苦难再到复兴的艰难历程,才能推动师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依托校园实践文化,充分发挥实践论证功能。社会实践是向广大师生诠释、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科学性、崇高性的最终标准。高校要开展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摆脱以往单调、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说教的窠臼,克服知识化、概念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宣传困境。

有效化解由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困境意义重大。一是构建心理预警机制。强化高校师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预警,既能向高校师生渗透风险意识,也能有效化解由信息匮乏带来的恐慌情绪,是防范突发公共事

件中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举措。二是构建舆情监测机制。舆论内容嘈杂化、舆论生态复杂化、舆论形态碎片化等现象深度干扰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利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舆情进行专业检测,是发现敌对意

识形态利用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渗透和进攻的有效途径。三是构建高校领导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高校领导的风险意识,优化高校领导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党委领导负责、各学院领导具体

抓、各部门全面落实的应急管理队伍,建立职责分工明确、快速有序的反应机制是化解突发公共事件中意识形态风险的根本方式。

“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逻辑理路

冯刚、金国峰

当前,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进行的是没有硝烟的斗争,关乎人民的安全,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时期,虽然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已经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对重大挑战和艰巨任务,如何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是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一、“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时代背景

“十四五”时期,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人类社会新一轮新技术革命加速演进。准确判断这样的时代背景,深刻分析制约和影响“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各种因素,有利于锚定“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定位。

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我国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个关键节点。进入“十四五”时期,在面对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兑现了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国民总收入达到100.9万亿元[1];2021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为114.4万亿元[2]。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走稳了“十四五”开局之年。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路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广受世界各国欢迎,如今的中国正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但同时,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和严峻,互联网这一变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明显增多,思想文化活跃、信息传播隐蔽、网络舆论多变、西方价值观渗透等都是当前网

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战。此外,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病毒”,“中国阴谋论”“中国赔偿论”“病毒溯源论”仍甚嚣尘上,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紧迫性更加凸显。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东升西降”的政治经济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和政治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愈加坚实。国际秩序和治理体系正在重构,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参与。同时,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导致各国之间的新矛盾日益增多,老矛盾重新呈现,大国之间竞争和较量明显上升,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频频采取“甩锅”行为、“制裁”措施、“抵制”阴谋等。同时,借助强大的科技优势和话语优势,卡住中国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起攻击,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和关键核心技术是当前制约和影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加快发展网络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竭力以自由、人权等问题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和道路,而我国一直秉承“人类命共同体”理念,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应对西方国家一贯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势话语权,积极参与和倡导全球治理新秩序建构,不断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互联网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基础,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美国仍存在较大优势,这也是美国试图通过制裁中兴、华为等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从而遏制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要抢抓机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可控,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根本性转变,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诸多要素。在技术基础方面:人们的网络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各种新技术与他人、社会形成信息、思想、文化互动的交往关系。随着人们赋予新技术更多的

意识形态属性,创造出新型的网络意识形态场域,新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网络活动的技术基础,这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态度、支持和拥护程度。新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倾向,但一些人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赋予新技术更多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而改变了人们网络实践活动的技术基础和价值基础。由此,在新技术构筑的网络拟态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难以通过传统方式实现其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在群众互动方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社会,人往往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人们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利益诉求、价值观念加入不同的网络群体。新技术强化了这种倾向,不断强化群体身份、积累群体共性、表达群体价值,导致网络群体标签化和“信息茧房”现象愈加严重,造成网民个体的思想观念同质化,群体价值观念极端化。当不同网络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念趋同时,两者可能出现交流、交融,相反,两者之间就会产生摩擦、矛盾甚至冲突,从而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制造巨大的安全风险。在安全环境方面: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往往是技术、资本、制度的互动形成的结果。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资本的跟进速度随之加快,一旦制度跟进不及时,技术、资本就会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野蛮生长,进而出现技术被资本操纵的现象。当前,新技术不断迭代,改变了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渠道和方式,不断重塑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环境,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在话语优势和环境优势。新技术变革的重要因素是资本逻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资本想方设法控制新技术,甚至冲突道德、法律的底线,人们在网络空间失去自我,而自我由具有价值取向的新技术重新定义和表达,因而最终动摇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十四五”时期,如何有效协调技术、资本、制度之间的关系,防止技术被资本裹挟,防止舆论被资本操纵,将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二、“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目标、使命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快推动“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就是要着眼“纲要”提出的五年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任务是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这就要求“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从理念到能力再到体制机制都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在思想理念方面:新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影响着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其背后蕴藏着足以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思想力量。因此,指导思想是否坚定、建设理念是否科学、方式方法是否创新,直接关系到“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成功与否。指导思想不坚定必然会导致建设理念的不切合实际,建设理念的不科学必然会导致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最终影响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成效。在建设能力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网络意识形态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很难应对新技术给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迅猛而深刻的变革,也很难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人、机、社会所形成的新型网络社会形态治理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理论研究能力、舆论引导能力、舆情判断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国际传播能力等,只有具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一系列能力,才能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下“先手棋”,引领网络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的变化,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各类风险,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攻势。在体制机制方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并有计划的循序推进,这就需要建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些现象需要引起重视,比如,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意识形态泛化、层层加码的现象,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九龙治水”现象,缺乏工作统筹,体制机制亟待理顺;再如,宣传思想工作中仍然存在形式主义,仍然存在“高级黑”“低级红”现象,造成宣传思想工作严肃性和真实性的弱化,进而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又如,在国家三令五申的情况下,仍有部分互联网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不能严格执行网络信息审核制度,发布、转发、评论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造成不利于社会稳定甚至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网络舆情。

总体国家安全战略,是指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统筹推进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3]。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没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没有总体国家安全。总体国家

安全战略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安全状态,每一个领域的安全状态都将直接影响着总体国家安全,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相互性、渗透性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交织在一起,诸多领域的安全问题往往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导致总体国家安全变得愈加复杂多变。美国政客曾在公开场合宣称,要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美国政府也从未停止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推翻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战略。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爆发的“颜色革命”背后总能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身影,他们通过网络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鼓动思想极端分子开展“街头运动”,进而制造思想混乱、打压经济发展、推翻国家政权、培植代理人,最终目的是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总体国家安全,造成根本性、颠覆性的严重后果。“十四五”时期,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和严峻,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遵循总体国家安全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道路。

“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大使命任务展开。一是举旗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政治认同和行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

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这一根本制度坚持得好时,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发展,相反,当这一根本制度坚持得不好时,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加强“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就是要防范和化解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二是聚民心。要清醒

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是解决人心向背问题,做好民心这个“最大的政

治”,赢得民心,凝聚民心。“十四五”时期,随着“两个大局”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话语内容、价值观念将更加多样化、多元化,进而造成人心不齐的现象,人心不齐的最根本原因是根植于人心深处的价值观的不同[4]。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理应成为赢得民心、凝聚民心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三是育新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研究和宣传,培育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代青年学

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

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是兴文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推进先进网络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不管是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是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文化是最为基本、深沉、持久的重要力量。因此,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最终

要从文化层面予以思考和推进。五是展形象。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打造展示平台、创新传播形式、转换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接受和认同。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与诸多因素有

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问题,“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

三、“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略

统筹“两个大局”是“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统筹好“两个大局”,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

“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将面对复杂形势,推进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艰巨任务。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越是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指导思想,蕴含着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牢固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

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

态工作的忧患意识。主要内涵包括,担忧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乱象之隐患、担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弱化之隐患以及担忧网络意识形态人才匮乏之隐患。要牢固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忧患意识,以防范和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和重点,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

民利益。”[6]8中国是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拥有10.11亿(截至2021年6月)网民。“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组织动员广大

人民群众参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三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网络空间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倡导全球网络空间

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自由与秩序的高度统一,反对无序竞争,反对将网络空间作为工具进行有害信息传播和意识形态渗透活动;倡导多元协同共治,构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建设平等互利、包容互信的网络空间;坚持维护各国的网络主权,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鼓吹的网络自由主义思想,反对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

网络空间是人的网络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高度自觉的结果。但归根结底,网络空间的物质基础来源于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是网络空间的根和源,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实践主体是来自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人。网络空间凭借数字化形式为人们呈现出丰富多彩、感性生动的虚拟世界,其实质是现实社会中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在网络空间的部分反映。因此,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立足于现实社会,正确认识、理解和解决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类问题。同时,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以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因此,有些人倡导“技术乐观主义”,主张网络空间自发性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自发性天性和追逐利益的资本逻辑。同样,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和政客推崇“网络自由主义”“网络空间去意识形态化”,鼓吹网络空间是自由的,并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侵犯他国网络主权、大肆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事实上,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并没有消失,相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较量、斗争日趋激烈。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遵循规律和特征,把握方向和界限,避免技术自发性泛滥。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冲突、较量、斗争,最终要通过寻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来达到各方的共识,这个最大公约数应当是客观事实和规律。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众声喧哗”,如果不能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基础,就无法实现多元协同共治。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事物真实面貌和事件客观规律的真理,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追求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真实面貌和客观规律,从而切实推进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辩证思维是唯物论的重要内容,要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技术变革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挖掘新技术变革中有利于“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积极因素,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还要辩

证地认识和理解新冠肺炎疫情为“两个大局”、“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领域形势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要通过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实际上,“两个大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网络意识形态较量、斗争的实质仍然是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竞争与较量。

“阵地”一词常常用于军事领域,比喻工作、斗争的场所。当前,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主阵地,而且网络意识形态较量、斗争日趋激烈,因此,“阵地”一词引入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并予以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四五”时期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要有新思维新模式支撑。以往,学界更多地从“主体结构”思维强调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多元协同治理,主张政府、企业、网民等多主体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然而,面对“两个大局”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需要从“文化阵地”思维加快推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一是打造民心阵地”。“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

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相对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降低了人们发声的门槛,

因此人们在现实社会不能表达合理诉求时,往往通过网络发声。网络舆论是民心的晴雨表、社会问题的网络反映,要用心去甄别各类网络舆论,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真实诉求。凝聚民心取决于大多数人对某一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共识越大,聚集的人就会越多,聚集的民心就会越齐;凝聚民心取决于共同的价值追求,正确的目标或理想能够使更多的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争取民心、凝聚民心,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自觉,在网络空间画出最大同心圆。二是加强阵地自身建设。自身建设包括主体协同、技术创

新、制度执行三个方面,要形成主体、技术、制度三者之间的动态联动。作为

主导性因素,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主体的理念、能力、作风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成效至关重要,“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深化多元协同主体模式,引入更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参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同时,紧跟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执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培养更多高精尖新技术人才,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以“网络安全法”为基本法,加快构建执行、监督、评价为一体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制度体系[7]。三是

推进先进网络文化。应对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消解权威泛娱乐化

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的网络实践活动,坚决防范各种主义对

理想信念的消解,坚决反对人们仅满足于感官愉悦和生活享受,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取代迷恋“自发性”生活心态和沉溺于欲望、本能的网络行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青少年、“大V”等重点群体,明辨是非、崇善抑恶,传播正能量,积极投身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网络实践活动,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精神家园。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切实守好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车务段杨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国铁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梁柱”,国铁企业要着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履行国有企业应尽的责任,发扬优良传统,把牢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聚焦中心,扎好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根”

主题宣讲以及“送课下一线”等形式,学习和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要突出抓好“关键少数”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形式,采取读书班、参观研学、联组学习等形式,组织中心组集体学习,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党员职工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国铁集团党组重要安排部署,通过日常学习,让广大干部职工“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

员落实好“一岗双责”,抓好包保车间和分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要定期通过党委会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党委班子成员要在民主生活会及职代会述职述学述廉中报告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与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起来,明确领导班子抓意识形态工作任务目标,强化履职担当。要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分析存在问题

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载体,坚持将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及时纳入到中心组学习。按照《党委(总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要求,认真落实责任清单、日常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考核等措施。通过政工例会、党委书记专题会对意识形态工作定期进行总结点评、重点分析和安排部署,有效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二、细化工作,耕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田”

情况、宣传队伍情况等方面明确抓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要求和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督导检查与党建联检互评相融合,通过专题督查的形式对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检查通报,压实压紧工作责任,进一步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委员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工作“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思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传特长的青年职工进行轮训学习,大力培养一支“能力强、负责任”的骨干宣传队伍。动态遴选网络信息员,组建网评员队伍,加强网上发文发声力量,真正建成一支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危急时刻勇站前沿的网络铁军,为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常要加强互联网工作群组的监管和审批,定期开展互联网工作群组管理专项整治,重点围绕互联网工作群组范围和功能掌握不清、群组报备审批、群组管理责任不明确、群组运维管理不规范、群组动态监管不到位、工作群组合并解散不及时等问题开展督导检查。建立督查整改问题清单,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同时要结合日常检查和党建联检互评,对各级党组织专项整治开展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三、狠抓教育,挖好意识形态工作“输水渠”

抓好正面思想引领。要坚持让正能量充满主阵地,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

路线方针政策,制作转发推送“理论微课365”,利用“学习强国”APP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认真研究新闻选题和新闻线索,围绕安全生产、党史学习教育、春运、志愿服务旅客等内容开展广泛宣传。要大力宣传职工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现场职工坚守岗位的感人事迹,通过学习强国、新媒体、网络、报台等讲好“一线故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真正做到在职工身边传播社会文明,宣传意识形态主流思想。

创新的工作写照,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在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要把镜头对准一线,围绕春暑运、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增运增收等重点任务选树宣传职工身边立得住、传得开的先进典型,在企业上下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求意见表、走访谈心、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职工“急难愁盼”问题。要组织成立党员突击队、义务服务队,面对职工群众、旅客货主积极开展突击奉献活动。要持续补强“三线”设施设备,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慰问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职工生产生活状况,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实施“三线一场”“幸福餐桌”建设等民生工程,不断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解决职工后顾之忧,确保职工思想稳定、队伍稳定,让职工全身心投入到现场作业当中,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沧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夏东昌

一、沧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地方,对于国家的未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保障,另一方面,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能够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强党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快更好地成长为社会的核心力量。

沧州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培育人才方面负有重大责任。沧州高校着眼于当代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建立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合作机制,加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目的在于高校范围内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从而防止各种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错误社会思潮。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沧州高校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并且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校的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别是沧州高校各级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具体行动不断加强对于学校工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一是沧州高校各级党委认

自身的职责使命,认真落实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责任,注意观察,认真分析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沧州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推动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各项部署和任务的落实;二是沧州高校各级党委的思想政治性较强,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能够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加强自身责任感,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问题,对沧州各个高校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沧州高校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指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网络

生活。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沧州高校的师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做出自己的贡献,认真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疫情防控的过

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师生在网上加强正能量的传播,传递正确思想,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在朋友圈中认真传播科学防疫知识,讲述抗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传递青春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沧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立德不是养成封建主义道德和资本主义道德,而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更好凝聚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就需要维护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当然,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也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沧州大部分高校设定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只有简单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选择的意识

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就无法因势利导,使得大学生难以理解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长期来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对于实践活动态度消极,有一些高校则缺乏实践经费保障,导致无法使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实践活动,导致教学效

果参差不齐,还有一些高校应付差事,既没有周密的安排,也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以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上缺乏创新活力。一方面,部分高校视野狭窄,对于采用创新思维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育形式了无新意,

乏善可陈,使学生容易脱离课堂,另一方面,虽然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丰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但是形式仍然单调,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较强,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安全学习有待加强。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教师进行去革命圣地考察学习,通过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引导高校教师针对高校学生的理论困惑,开展教

学工作。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视了运用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在的教

师队伍不仅需要清晰的头脑来辨别是非,还需要精准的预判,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生动活泼,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沧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

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三个重要课题,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和方式。培养人才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扎扎实实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居安思危,迎难而上,勇担重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尤其是要大力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所以,根据沧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问题,现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和交流。充分利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资源,加强社会实践的力度和形式,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校园文化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学习,这样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

持一致。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细致的了解意识形态安全的真实状况。高校可以组织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的青年志愿者下乡等系列活动,并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并指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高校还可以与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建立实践基地,让同学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承担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

(二)重视创新,充分挖掘创新元素。重视反映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表现形式,顺势而为,加强运用新媒体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传播效果,树立典型人物,宣传典型事件,引导舆论,形成风气,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

好氛围,加强主流思想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力,应主动加强重大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突出新媒体,创造新方式,

通过微信、今日头条为代表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为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高校还可以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加强重大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引领力。

(三)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修活动,去革命圣地考察学习,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思想,更好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应该健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处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沟通,狠抓落实,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阵地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高效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急处置机制,对舆情突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置。

(四)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反馈和风险评估机制。一旦高校出现意识形态危机事件后,学生的情绪需要引导,信息沟通需要强化,要引导学生平复情绪,避免过激行为。当大学生的情绪逐渐缓和之后,高校仍要密切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介入,积极引导,防范化解,以防止新一轮的舆情危机,制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外,高校及时召开内部会议,及时听取各部门的汇报,认真总结,将可借鉴的经验及时推广实施,从而为以后类似的事件提供处置方案。最后,高校要重视责任追究机制,对于责任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不当进行相应惩罚,维护高校的正常思想秩序,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创新和基本经验研究

武汉大学石云霞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主动应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为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集中体现在创新上。创新,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也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伟大的意识形态建设创新发展史。概括起来,体现在“四大创新”上,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四大创新”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这一新思想指引下,又进一步全方位深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科学研判和分析政治形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作出重大的科学判断,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积极防范战略策略,在思想认识

上实现了新的战略跃升。

习近平多次指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并且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将更加深刻复杂严峻,必须高度重视。

从国际形式来看,少数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国家”抱着极端的意识形态偏见,把我国的发展壮大和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视为对其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威胁和挑战,奉行新的冷战思维,用所谓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极力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既是现实的又是长期的、尖锐的和复杂的。

从国内形式来看,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一些错误观点和思潮时有泛起,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领域里乱象纷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严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否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另外,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存在弱化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缺乏阵地意识等,增加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难度。

正是上述科学判断,为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开展积极的意识形态斗争,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工作在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地位,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但首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和奋发有为,才能把意识形态工作真正搞好。

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21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2]21。习近平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性、从党的

历史经验教训等方面深刻阐明了这个问题。他强调,我们一定要认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认识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突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一定要打好主动仗,取得全胜,以防患于未然。

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是认识意识形态本质的根本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具有鲜明的党性,又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2]15,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人民性,就是把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2]15-16。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既要服务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既要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又要努力提高群众的素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2]182这是因为,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党的意志就是人民的意志,党的主张就是人民的主张。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那种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的观点,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具体的、历史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是:第一,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主

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3]。要坚持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第三,提出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2]22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掌握科学的方法。习近平针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既要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要开展积极的意识形态斗争。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一贯遵循的重要方针和根本方法。绝不放弃积极的意识形态斗争,是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其二,既要认真总结经验,又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定要认真总结和长期坚持。但是,世异则事异,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创新,首先要抓好理念创新,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其次,要抓好手段创新、意识形态的基层工作创新。只有既抓好总结经验又努力改革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开辟新境界、夺取新胜利。

其三,既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又要善于进行国际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必须坚持辩证的科学分析方法,既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又要有世界眼光,善于进行国际比较,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为根本制度确立下来,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

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按照中央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敢于亮剑,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党委主要领导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要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全党动手,把意识形态工作同各个领域的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做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安全。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创新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创新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创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大量丰富的实践活动,各具特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目标主题,围绕中心任务,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持续深入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集中性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特色更加鲜明,特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显著。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深化宗旨意识,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是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解决“四风”问题;方法是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开门搞活动,既着力治标又注重治本。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一年多来,在党中央精心组织下,整个活动主题鲜明、进展有序、扎实深入,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概括起来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四风”问题得到了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恢复和发扬了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二)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严三实”,即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5“]‘三严三实’是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标准、一个境界。”[6]开展这项专题教育,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狠抓“关键少数”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专题教育聚焦领导干部是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其理想信念动摇、滥用权力、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方面的“不严不实”问题,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争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专题教育从2015年4月底开始,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不设环节,不是一次活动,而是融入领导干部经常性学习的教育。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以践行“三严三实”为主题,开展讲党课、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开好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具体活动。针对“不严不实”的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强化刚性执行。专题教育活动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推动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巩固和拓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2016年2月,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这一学习教育,是为了巩固拓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果、进一步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问题的重要实践。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习教育以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提高党性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强化宗旨观念。

如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样,“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种经常性教育。强调突出正常教育,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区分层次,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激励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带头以上率下,以正面教育为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细抓实,力戒形式主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是“主心骨”、纪律规矩是“顶梁柱”的认识更加清醒、坚定和自觉,表率和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的基础更加巩固。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此次活动从2019年5月底开始,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整个活动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不划阶段、不分环节,一体推进。2020年1月8日中央召开主题教育总结大会,活动基本结束。

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和践行党的宗旨,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其具体目标是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做表率,在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方面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整个主题教育活动特点鲜明、扎实紧凑、敬终如始、善作善成,取得重大成果。主要表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了知信行合一能力;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和锤炼,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强化了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深入进行清正廉洁教育,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抓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消除了一些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因素。总之,这次主题教育是在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促进了全党在思想、政治、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于党更有力地统揽“四个伟大”的战略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

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这次主题教育,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在总结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进行了新探索、积累了新经验。主要是:聚焦主题、紧扣主线,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紧盯问题、精准整改,严督实导、内外用力,力戒虚功、务求实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自2021年2月开始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其目的在于通过历史回顾,从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信心和力量;结合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再接再厉,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充分地发挥历史主动性和积极性,满怀信心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党的历史是一部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光辉历史,是一部最具说服力、感染力的历史教科书。组织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其重大意义在于:一是牢记初心使命,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认清

史伟业的必然要求;二是坚定信仰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三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

总要求是,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重点是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

党史学习教育面向全体党员,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中央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党组织要提

高思想站位,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务求实效。要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把握正确导向,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史学习教育自开展以来,始终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动员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紧密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其他一系列最新重要讲话,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与时俱进,逐步向纵深发展,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井然有序,成效显著。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主题,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主线,聚焦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违背党的指导思想、威胁党的根基的各种负面因素,固本培元,从“关键少数”到全体党员,再到广大群众,重点和一般相结合,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抓在日常、重在经常,使全党全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普遍提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得到全面加强。

除上述之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建设,全方位整体性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各个领域的工作会议,如文艺、新闻舆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以及与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基层代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等专家进行了座谈,他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原则要求,既高屋建瓴,又扎实具体,为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他在多次的出访、会谈、交流、演讲活动中,都阐述了中国道路、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阐述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对于这些重大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指出,

“这就是做思想舆论工作,就是到国外去做思想政治工作。”[2]121他还强调说,思想舆论工作要久久为功,我们的观念和主张要经常说、反复说,不能长在深山无人知。这是我们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及时将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制度成果体现为意识形态建设上的行为准则、约束机制和行为规范,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圭臬、目标准星和前进方向,其显著特点是:第一,具有统一的规范功能,

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建设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即怎样干。第三,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建设为谁服务、意义是什么。第四,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总之,科学的制度体

系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实现“中国之治”的独特治理密码,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功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制度建设上,其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权威性之高、治理效能之好,与党的历史上的所有时期相比,均前所未有。最显著的标志性制度成果是,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奋斗的行动指南。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8],在阐述“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时,开宗明义地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立下来,并且进一步确立了如下重要制度:第一,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

(二)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法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各种具体法规,表现为各种“规定”“准则”“条例”“办法”“细则”等。如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2021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军委新修订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等。

这里所说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决定”“意见”等。如2015年1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军委的《关于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9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

治建设的意见》,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等。

这些指导性的“意见”,其共同点是从指导思想、重要意义、总体要求、战略策略、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改革创新和管理、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全方位对该项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对于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是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各种类型的制度规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其中,居于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将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文化工作实践中,坚持把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作为中心环节,围绕强信心、聚民心、筑同心、暖人心,不断深化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了文化工作的全面创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坚持精神立党强国。在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

本方略,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坚持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坚持胸怀天下,树立国际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人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内核,

而且对解决人类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和启迪意义。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和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和展示出来,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的基本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1]不断巩固和完善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提高文化治理能力。

(六)牢记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

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把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七)坚持“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让中华文明在当代世界熠熠生辉,这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显著特征。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既进行了彪炳史册的创新创造,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过去我们党

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为什么能够成功,现在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为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提供重要借鉴。

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坚持、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奋力实现思想文化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意

识形态建设。

(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理论强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结束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并大踏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关键在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历史证明,只有马

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三)紧扣历史主题,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方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四)坚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即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既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又坚持人民性。既坚持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性,又坚持思想理论的科学性;既坚持意识形态建设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又坚持大众思想文化

的多样性。在实践中自觉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多方面的统一,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旗帜鲜明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育,又坚决进行思想斗争,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在奋进新征程中统领和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六)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始终保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既反对,又反对右;既反对思想僵化,又反对自由化,旗帜鲜明地在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七)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方式和工作

方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实现时代性和历史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为指向,全方位整体性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八)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导向,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把先进性与广泛性、重点和一般结合起来,以文化人,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

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人为本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九)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革故鼎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十)坚持科学评价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客观评判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得失,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时、度、效,把实效性放在首位,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以加强

国家话语权为根本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上述十个方面,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力量、主线、主题、性质、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动力、检验标准等方面,阐明了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系统完整的统一体。这些经验饱含着党和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是历史奋斗的产物、社会实践的结晶,深刻揭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赢得未来的科学指引。

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左锦

在关涉到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许多相关论述。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必须建构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列宁也强调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列宁在1902年《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党持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经验。

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一以贯之

对于意识形态工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这种认识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也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大工作。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贯穿于百年来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从来没有间断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面对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二者关系上,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要统筹兼顾,反映了邓小平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江泽民也曾说过,“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就将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与意识形态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胡锦涛也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13年,习近平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9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确立再次证明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一以贯之。

二、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

纵观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主要可以分为初步探索阶段、确立

巩固阶段、调整优化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任务、策略会有所不同,但都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大工作来开展。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迫打开国门,被动地卷入世界历史进程之中,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促使国人不断反思,中国人民由此踏上了寻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为此,无数仁人志士展开了救国救民的探索,在这期间,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尝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运动都归于失败,最终还是没有改变中国被动挨打、贫穷落后的局面。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才展现出新气象。

新中国在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的基础上得以成立。党之所以取得胜利离不开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落实。这一时期,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上主要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努力争取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因而在这一阶段,党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的普及与传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大众化,因此,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文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主张要在延安文艺界进行思想整顿,对存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教育、改造,使他们重新树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一阶段,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党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逐步由注重“革命”因素向强调“建设”因素转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注重营造安定团结的氛围,同时致力于清除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舆论,巩固国家政权。从国际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打击等一系列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措施,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坚定地向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靠拢,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人民群众,号召人民保卫新生的国家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问题,盲目模仿苏联的道路不可取,因而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逐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要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承续与发展。这些成功的探索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

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完全搞清楚,党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出现了偏差,十年“文革”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遭遇了重大挫折,意识形态工作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巨大损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这次重要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由此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与此同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状态也由此结束。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逐步推进,一些错误思潮开始在社会上蔓延,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面对这些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政治建设,两个方面都不能偏废,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挫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受到削弱。为了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的图谋,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党提出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2000年,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就捍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跨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思想观念也日益多样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2006年胡锦涛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命题,适应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要求从而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重要屏障。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们群众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方式,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这就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此阶段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处于一个调整优化的状态。

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实现了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方面,习近平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15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进行各方面建设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便会造成国家动乱,苏联解体的悲剧已经清楚地证明这一点。在谈到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目标时,习近平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8]同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也是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突出反映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新特点是意识形态建设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沟通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方式。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和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能够切实提升工作效果。如果放任互联网这个信息“聚集地”不管,任由各种错误思想观念泛滥,就会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必须提高党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互联网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时,将做好互联网工作与党长期执政联系起来,凸显了党对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谋划和整体部署,推动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创新。

三、百年来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启示

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展开,不断总结经验,更新工作方法,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党今后开展这一重大

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基本前提,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价值指向,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内在要求,坚持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是重要保障。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任何一个时期,党都高度注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就重视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明确指出文艺界要坚持党的领导。思想文化阵地如果不坚持党的领导,那么各种错误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建立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规划和系统部署,这也意味着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到制度的范畴。百年来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捍卫了意识形态阵地。

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义为指导思想已经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这一重大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就得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是开展这一重大工作的基本前提。意识形态领域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会导致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蔓延,意识形态工作势必会无所适从,给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坚持党性和坚持人民性是统一的,党性与人民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把两者分割开来和相互对立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只有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在确保这一重大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同时,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意识形态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宣传好党的重大方针、路线,同时,也要针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规律,同时也

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是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百年历程中的鲜明特色之一。意识形态工作既要继承以往成功的经验,又要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开拓创新,这是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要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就必须继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中,要努力推动观念、方式、体制等方面的创新,使意识形态工作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情况。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具有必要性,但同时不可因循守旧,否则便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

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在党成立初期,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主要是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主要是与各种反社会主义、反对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作斗争,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才有力地澄清了各种错误思想,维护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使党的领导更为坚强有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跟着党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错误思潮的蔓延范围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必须不断提高党运用好互联网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必须坚决地予以反对,同时,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提前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和新特点,做到未雨绸缪。

结语

意识形态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工作,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对这一重大工作的重视始终如一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系统梳理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并探析其经验启示,有利于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继续发挥其维护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能,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服务。

笃行不怠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

正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魏义

(2022年5月6日)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要认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照,教育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强化思想武装。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发挥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要聚焦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扛稳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带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机关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单位党的“一把手”要履行好意识形态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班子成员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各党支部书记要切实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部、机关党委要加强统筹协调、督导指导,确保机关意识形态工作真正管到位、严起来。要加强阵地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形态主旋律。今年特别要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大力宣传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好做法,讲好廉政故事,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强网络监管,网络信息管理室要认真做好纪检监察机关网络安全工作,维护好网络稳定,严格网络安全管理。宣传部要加强网络舆情管控,确保不出现重大负面舆情。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能定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作为日常监督和政治巡察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

发展作用,对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不力,或因失职失责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推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扛起来、落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着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站稳政治立场,尤其是要切实做好实名举报人的及时答复和思想疏通工作,最大限度防止因不满情绪而随意发表不当言论。要做好被处分人的回访教育,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消除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三个着力点

谢石生、吴业春、曹顺霞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任务。[1]而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此,对高校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探讨,意义重大。

一、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政治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重要方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立在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之上。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其最大优势。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可以促进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生成,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生成又能进一步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高校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更深层次地发挥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面领导、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在校园内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思想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价值准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高校要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文化传承全过程,引导师生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意识形态上的清醒人。

高校要建立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制度、理论学习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健全督导机制、审批机制、奖惩机制等。通过构建完善

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从制度建设上强调高校必须严禁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举行宗教活动,必须抵御境外非法宗教渗透,必须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必须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开展宣传有要求的基本原则,加强课堂教育教学建设与管理。在严格的制度面前,高校党委要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作为第一职责,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选优配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忠诚于党、乐于奉献、勤勉务实、善于创新,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提高思想辨别力,挑起意识形态工作的大梁。要建设一支包括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学校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其中,建好一支思政课教师队伍尤为关键。思政课教师处于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是高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关注的重点,要引导他们在重大问题面前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善于发声,用科学权威的理论阐释激浊扬清、澄清是非曲直、廓清思想迷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二、始终坚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进理论认同、目标认同、文化认

不破的科学真理,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科学指南和理论源泉,也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伟大旗帜和理论基础。“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和凝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发挥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高校,作为思想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获取和牢牢掌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和核心。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力、无序,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师生中得不到有效宣传和教育,那么党的根基、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根基就有可能会被动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掌握也就无从谈起。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指引着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力度,通过研究、阐释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进一步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带领全体人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目标引领发展方向。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师生特别是党员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庸俗化和虚无化,又能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认识,从而切实增进对党和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目标认同,激起为实现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和民族梦想而奋斗的热情和干劲。

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贯通,不断坚定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并使其增进文化认同。

三、始终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凝聚力和传播力

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点和保障。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担负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高校党委书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又是高校的第一责任。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味着要坚决落实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味着第一责任人的党委书记须亲自上阵、靠前指挥,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传导压力、落实责任;意味着党政同责的高校校长必须坚定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最前沿,带头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统筹、指导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生成逻辑、内涵实质、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和深入研究,增强广大师生对其的了解和认同,使广大师生在思想上有明确导向。这是高校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所在。

观的理性思维尚未成熟。[6]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特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手段、内容体系,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一方面,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内容,将抽象理念形象化,使青年学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方式,减少理论灌输和大水漫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丰富生活化、大众化的话语方式,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同频共振,有效地凝聚起青年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传播力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重视传

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和手段,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以及舆论导向。要敢于面对热点焦点,引导师生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寻找答案,在校园内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建立健全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校园网络媒体管理,有力引导校园网络舆情,主动占领网络思想空间,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防范化解涉及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种问题。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

常州工学院钱佳敏、王爱祥、冉育彭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面对网络上包含的各类文化思潮的言论和观点,其价值观非常容易被误导。特别是当前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舆论交锋越来越频繁,这样的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以高度重视,清醒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全面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要。在当前互联网中各种观点、言论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形势下,青年学生聚集的高校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

当前,国内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冲突矛盾加剧,大众的思想观念正经历复杂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作为知识分子聚集的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类文化、各种思潮在校园里传播,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青年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日益紧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一些居心险恶的西方反华势力纷纷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在互联网上传播不实消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甚至对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2]。同时,国内一些网络名人等也利用自身的网络影响力和大学生网民的心理特点,别有用心地提出一些背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企图误导大学生。因此,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广大青年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特殊性,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坚决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

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是否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关系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实践证明,赢得未来必须赢得青年。因此,广大青年学生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政治信仰决定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速度。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广大青年正处在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比较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误导。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风险[3]。因此,高校必须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时刻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度警惕,不断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各种负面的思想观点、社会热点话题常常通过互联网及各类网络媒体平台传播到校园,并快速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企图削弱高校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领力,妄想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大学生作为网络主力军,经常活跃于网络空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他们接收反动信息的风险。大学生除了可借助抖音、微博等媒介接收各类信息,还可以借助“翻墙”技术进入境外网站接收到国内无法监控到的信息。面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部分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矛盾的困境。鉴于此,高校必须抓紧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地同各种有违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言论作坚决斗争,将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动权牢牢把握在高校手中。

新时代,互联网在大学生成长历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互联网在便利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开始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以虚拟身份进入网络空间。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致使各种文化思潮鱼贯而入。网络作为青年学生的聚集地,始终被西方敌对势力当作文化入侵的主要平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妄图

领导世界,借助互联网和学术交流机会不怀好意地向我国高校传播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虚无主义等颇有攻击性的西方文化思潮,妄想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4]。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容易对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价值准则产生怀疑和迷茫,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受到极大冲击。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微博等新兴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信息发布的主体由传统的主流权威媒体转向普通网民,这就使得大学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之一。对于突发的社会事件,高校必须在了解实情、掌握真相的基础上及时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然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极为迅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使突发事件很快发酵并传播开来。这不仅使得高校很难做到及时监管,而且造成部分大学生在尚未搞清真相的情况下,反而被某些居心叵测的组织或个人利用。当有关部门核实了事件真相后再进行澄清时,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已经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5]。

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依靠广播、电视、图书和报纸等载体,发布信息必须经过精良制作与严密筛查,且发布者可以主动屏蔽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信息。互联网信息时代,几乎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借助微博、抖音等媒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们既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但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带来性质各异、种类繁多的内容,其中充斥着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危害高校的互联网生态,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诸多复杂因素[6]。随着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和网站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海量的网络信息带来了多重文化的碰撞,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

当前,不少高校的网络安全监管技术远远落后于当下的互联网信息传输技术,网络舆情风险防御严重滞后。一是部分高校的网络监管部门仅仅负责日常的网络维护,对于网络安全监管空有其名,这就造成当校园网络平台出现违背

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信息时,高校只能在负面信息广泛传播,甚至已经造成负

面影响之后,才被动地管理此类信息[7]。二是不少高校的网络风险防御技术十分落后。国产的杀毒软件往往走常规化的防御路线,对于一些新的特异性病

毒的防御还很不理想,而国外一些防御性能好、科技含量高的杀毒软件则因与核心技术相关的授权问题不能为我国所用,这都造成高校的网络信息监控技术更加落后。

高校要抓好新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网络安全管理、全员全程参与、工作队伍建设和网络管理技术方面狠下功夫,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快速占领网络传播的制高点,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发挥高校主流思想文化堡垒作用至关重要。第一,高校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各种错

点工作来抓。同时,高校必须下大力气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对于低俗信息和极端舆论要做到旗帜鲜明地公开批判,迅速化解舆情危机。上到高校领导下到高校教职工,必须时刻绷紧网络舆情应对这根弦,增强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压

紧压实各方的网络舆情监督应对责任,牢牢抓住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8]。第二,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各院系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责任范围,构建责任层层压实机制。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站位,高校还必须号召各级党组织牢牢坚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明确党组织成员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应负的主要责任,提升政治敏锐度,在大是大非

面前要大胆发声、勇敢亮剑,切实把牢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

为了扎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高校必须进一步强化全员全程参与。第一,高校要大力调动全校各部门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树立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的理念,形成大格局,全校各部门都要做到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同时,高校还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与公安、网信等政府部门及主流媒介之间的

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常态化监测预警和联合应对机制,广泛利用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及时收集并随时分析和研判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加强应对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科学性。另外,高校要大

力依托校园网、学校官方微博等媒介平台,构建协同联动的舆情工作模式,凝聚工作合力,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延伸。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坚持科学疏导,强化舆论疏导和思想引导,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中[9]。第二,高校所有教职工都要齐心协力,积极构建全员

育的成效。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主渠道中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同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展开斗争。各专业课教师要自觉担负起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并肩同行,杜绝意识

形态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辅导员要经常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生活,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

高校要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就必须更加重视工作队伍建设。第一,高校要专门组建一支重点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专业化队伍,由政治素养高、立场坚定、工作责任心强,且熟悉网络媒介传播规律的教职工来

负责。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这支队伍的工作制度建设,对具体工作的安排

和执行做到责任到人;坚持以学生为本,制订体现大学生意愿、维护大学生利益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监督政策,为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制度保

障[10]。第二,高校要大力强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培训,重点提升工作队伍引导、应对和处置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高校可以让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员专门负责本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编写、运营和

留言回复等工作,尤其要在留言中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队伍成员要善于从大学生网民的只言片语中发现网络舆情的新动向和热点,还要善于从新时代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化语言中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除此之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还可广泛吸收一些影响力大的师生,引导他们在网络上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发声,以此不断巩固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校要想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离不开创新网络管理技术。第一,高校互联网管理中心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着力建设维护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平台,更科学、更便捷地监控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动态,并在及时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科学预测,及时化解网络上隐藏的舆情风险。在具体应用时,高校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及时定位网络舆情事件的高发域、准高发域,有效、及时地

控制过激言论,防止其蔓延。对已经开始蔓延的舆情,高校要及时借助大数据平台积极发声还原真相,增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透明度。在此基础上,高校互联网管理中心可以预审以及过滤网络不良信息,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同时,各高校也可建立有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联盟,一同构建高校网络共同体,一致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第二,高校可通过网络新媒体技术更加快速、

渠道,为大学生构筑网上精神家园。例如,高校校园网除了注册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还可依托相关技术创新,入驻快手、抖音等大学生普遍活跃的网络平台,扩大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研究基于“一主四维两翼”向度的探索

孙立军、孙树勇

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重大决策。后来,这一决策又被纳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筑牢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主张,[1]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经验总结,也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只有构建体系完整、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运行机制,才能切实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高校得以确立并落地生根。

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变革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传承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推进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决定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成效,这对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开展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这既关系学生个体发展和人生道路选择,更关系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通过科学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思想引领,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属性,切实保证每一位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四个服务”无不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并坚决贯彻的根本原则。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必须坚定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正是我党坚持人民立场的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使培养人才、创新理论、服务社会和繁荣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了高度统一。这既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最大优势,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巩固发展这一优势,继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治理体系、完善制度机制、拓展内容方法等不同层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需要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并将其不断推进。

习近平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5](P2)这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高校正面临国内思想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严峻挑战,任务更艰巨。因此,高校要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根本,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思想阵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这既是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使命所在。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一主四维两翼”运行机制之构成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6]高校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高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此即“一主”;从

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协调有序的多项联动机制、反应灵敏的应急处理机制和务实高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打造立体化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此即“四维”。依靠完备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考评体系实现对意识形态工作整体运行的规范和监督,此即“两翼”。基于此,以“一主四维两翼”为主体框架,构建集方向引领、落实路径与管理考核于一体的工作链,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内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7]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内在契合。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实践逻辑。二者具有共同的精神意蕴,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运行机制的构建必须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如此,既在思想引领和办学方向上实现了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精神奠基,也保证了思想领域与全局工作的同向同行。习近平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9]以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引领,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高校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构建意识形态领域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

第一,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形成了党委直接领导、宣传部门协调组织的领导格局,各基层党委和职能部门也建立了严格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

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模式必须进一步完善与细化。在以往基础上,既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党委的领导力,不断强化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也要充分认识基层党委身处意识形态工作一线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其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确保制度运行深入实际;还要注重不同战线对意识形态工作所承担的领导责任,提高职能部门意识形态工作的专

业性和针对性。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体系应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呈现“三级双重”的基本架构,即纵向上实现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基层党委

(职能部门)的分层领导,横向上实现思想领域以宣传部门为主、业务领域以职能部门为主的分工负责的领导体系。

第二,协调有序的多项联动机制。实现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各方面协调配合、高校与社会组织的共融与互通,是高校构建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一方面,科学定位内部治理结构中各方面职责任务,形成各司其职、各担其责

的良好生态。高校治理结构通常由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四个方面构成,分别体现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10]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巩固党委领导基础上,广泛发动、深刻融入包括行政、学术和民主管理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具体来说,当瞄准以下四个板

块发力:一是人才培养板块,包括不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等;二是内涵建设板块,包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三是综合服务板块,包括开展校园文化创建、实施服务育人功能提升计划、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四是民主生态板块,包括建立有效运转的党务校务公开机制,提高教代会、学代会运行效能,畅通学术组织、民主党派表情达意渠道等。学校党委通过成立意识形态联动工作委员会,实现对意识形态协调联动工作的直接领导;党委宣传部门作为委员会

办公室,切实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各基层党委书记、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充分参与,通过统一领导和集中议事实现工作的系统化和协调化。

第三,反应灵敏的应急处理机制。受国际上敌对势力的干扰和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影响,高校面临各种错误思潮的风险将长期存在。这不仅消解了大学生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带来严峻挑战。因此,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各类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发事件,需要建立完备的预案预警系统、高效的闭环报送系统、科学的处理消解系统和严格的责任追究系统。其中,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是首要环节,通过建立以师生为主体建立分级报送机制,确保舆情及其他意识形态隐患第一时间实现下情上达,继而根据事态发展及影响程度果断决策,采取有效的舆情应对策略。最后通过严格责任追究,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反应灵敏的应急处理虽然并非

常态化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却是体现工作能力、检验运行效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从容应对、妥善处理,有效维护并捍卫意识形态安全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第四,务实高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立后,意识形态工作势必会产生由局部向全局延伸的质的转变,

这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拓展工作内涵,明确工作标准,增强政策的指导性和约束性,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种政策上的完善也势必会使更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由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变为工作主体,队伍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应对这一转变,要逐步扩大专职人员规模,提高其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为其创造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最大程度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多的高校其他岗位人员,要强化阵地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意识形态问题,并将其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

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范性与约束力,必然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与考评体系,其中完备的制度体系体现的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运转过程的规范与约束,有效的考评体系体现的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运转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二者犹如鸟之两翼,共同保障整个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建设,应围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践行“立德树人”、提高治理能力、凸显社会贡献四个方面展开,在坚持和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舆论监督制度等专门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与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其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核心,包括建立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政治监督制度、人才干部制度、办学方向有关制度等;践行“立德树人”是根本,包括建立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的人才养制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文化建设制度等;提高治理能力是手段,包括建立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等;凸显社会贡献是使命,包括建立并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为价值导向的科研制度,以服务人民为旨向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激励制度,等等。

制度体系运行顺滞、效果优劣要靠科学评价来判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执行情况的考察评价,要以基层党委(机关部门)为对象,围绕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理论学习、阵地管理、网络安全、教师工作等与意识形态直接相关的工作内容设定一级指标,细化考评标准,通过综合测评得出量化评价结果。例如,在“组织领导”一级指标下,可分设基层党委承担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情况、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教学科研工作情况、意识形态工作报告情况等二级指标,逐一对标对表形成考评结论,确保评价公平公正,有效发挥监督效能。

三、“一主四维两翼”运行机制的建构路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工作原则和终极旨归。在构建“一主四维两翼”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贯穿始终,既是工作方向问题,更是工作方法问题。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高校治理的根本原则,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更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义。学校党委既要宏观把握运行机制架构的顶层设计,又要在实践层面加强指导与监督,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掌控能力直接转化为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领导能力,确保高校各项工作始终围绕主流意识形态运行。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对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和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任何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都不是毫无因由地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认知提炼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的思想观念集结。[11]因此,要全面提高广大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践行力,这是保证意识形态工作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例如: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宣讲活动提升理论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网络媒体等营造主题鲜明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让主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师生思想;鼓励广大师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作用。如此方可使意识形态教育从“耳听”转为“眼见”和“亲历”,在入脑入心中强化教育效果。

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运行机制,既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路与方法,也要持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并与高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进而创造出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对“一主四维两翼”运行机制的探索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过程。

一要清醒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大学生的思想导向与认知能力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关切点与着力点。当前,国际敌对势力持续干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时有所现,易

使廓清的理论是非出现混乱,这给“一体四维两翼”机制的实施和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正视这种艰巨性,确保机制运行畅通,既要细致入微,又要持之以恒。二要积极应对

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一主四维两翼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都要善于发现

倾向性和隐蔽性问题,善于根据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领域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善于利用手机终端等现代传媒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充分发挥运行机制方向明确、覆盖周严、应对精准、协调有序的优势,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采取新策略,在复杂的工作面前从容应对,创造实效。三要充分

体现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又作用于社会实践,是坚持马克思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本准则。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主四维两翼”运行机制构建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突出工作的指向性和作用力;要坚持以目标导向为动力,突出工作的实践性和执行力;要坚持以成果优化为标准,在工作实践中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性、复杂性、艰巨性、隐蔽性更加凸显。应对新形势,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坚定职业自信,摒弃以往对于意识形态讳莫如深、虚与委蛇的保守观念,以强烈的自信心和使

命感面对广大师生,理直气壮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与此同时,要“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舆情动态,善于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传播方式,让广大师生增强感悟、提升

境界、培养能力。二是实施过程要坚持统筹兼顾。习近平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保证意识形态工作持续高效运行,必须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做到统筹兼顾。一方

面,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生源结构、区域环境等要素,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准确定位工作目标和方向,统筹把握各领域

工作使其协调运行。另一方面,要结合部门岗位职责,准确界定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任务,既要赋予其依托工作职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权利,还要充分考虑各个部门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优势互补、融合提升的工作新格局,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国企党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张虎

引言

新时期,国有企业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关注和重视党建工作,使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核心,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政治实力。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提高国有企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就必须积极转变党建工作方式。

一、强化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作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以及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细抓实抓好,这既是国有企业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障,还是保持国有企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国有企业夯实政治属性和履行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把企业全体职工思想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把行动统一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带领职工牢固大局意识,再鼓新干劲、再创新佳绩,更能够教育引导职工在“八小时”以外持续弘扬正能量,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助力社会形成稳定秩序和全民共同的精神遵循、道德遵循、行为遵循,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突出特征。在新时代,国企要适应新形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胜利,就必须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证。国企必须深入贯彻“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在“融合”和“嵌入”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上下功夫,实现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融合,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把关定向、保驾护航。二、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国企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

曾经的国有企业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更关注的是企业的经济发展及经济效益,这种发展模式对国有企业的影响非常深远,也造成了当前党建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的困境。从国有企业的长久发展战略来看,增强国有企业经济建设、提高国有企业整体水平是社会发展形势所要求的内容。但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倘若忽视了党建工作,就忽视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降低了国有企业所肩负国家使命的重要程度。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味追求利益的功利化现象,这不仅对深化改革造成了影响,还阻碍了国有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现有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负责人对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的认识不够透彻,缺乏与党建工作相匹配的知识和方法,导致党建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虽然国有企业能够严格按照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相继建设意识形态制度和工作机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以会落会、以文代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还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和一线党组织,由于生产事务性工作繁重,对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将意识形态制度束之高阁、运行机制漠然置之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导致意识形态工作未能达到全面覆盖,与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在全球思潮碰撞化、利益诉求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时代,无论是干部职工正常的生活交往,还是企业的经营交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他国家、组织和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的增加。当前,国有企业把意识形态工作重心较多地放在了舆情“管”控工作上,这虽无可厚非,但却轻视了对其他国家、组织和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隐秘式传播的“防”控关注,导致抵抗力较弱和辨识力较低的职工深受蛊惑,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三观标准出现扭曲,如果未对相关不良思潮和认识误区进行超前预判和预防,帮助职工进行超前辨识、超前引导,甚至不闻不问,等出现问题再去应急式地“灭火”,往往为时已晚。

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思想坚定、政治信仰坚决、经验丰富的党组

织成员共同参与,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的党组织成员为了满足国有企业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更多地将关注重心投入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党建工作与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为方便党建工作的开展,部分国有企业会选择沿用传统的党建理论和方法,不仅无法提高党建工作水平,还会让党建工作成为国有企业的负担,降低了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开展重点与措施

在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制定具体的工作原则,提高党的建设者的意识形态水平。与此同时,有必要继续提高党的建设人员的专业意识,发挥领导作用,加强文化宣传。不应限于采用单一的促进方法,而应采取多样化的促进方法,将党的建设工作纳入国有企业的发展之中,形成团体协商一致制度,提高党的建设工作的地位。

党建工作要想顺利开展,绝对离不开监督评价体系的支持,监督评价体系也是党建工作标准化的基本要求。国企可以利用定量或者定性的考评方法建立党员评估系统,从党员的党建工作效率、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考核结果一定要与党建工作人员的工资、绩效评定等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组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对党建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展开实时监督,避免出现失职、渎职现象。此外,还要发挥职工群众的作用,重视和接待群众举报,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督评价体系。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转型时,要充分利用党员的晋升机制,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党员的个人晋升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例如,普通党员的意识形态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企业中的工匠精神相适应,在待遇和荣誉、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人员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积极研究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使党的干部和建设人员能够运用科学思想解决问题,有效认识到党的组织和党员事业的价值,必须严格把握切入点,完善退出机制,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增强荣誉感,形成政治文化理想的核心力量。

(四)凝聚民心

第一,要凝心聚力。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关心职工群众疾苦,热心帮助解决干部职工存在的实际困难。要真心帮扶,注意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注重协作,主动补台不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品行操守、一种胸怀胸襟。第二,要沟通理解。良好的沟通对任何组织都十分重要。沟通要真诚,换位思考,互相尊重理解,只有及时有效地沟通才能达成协调一致的意见、形成步调统一的行动。在实践中要勤于沟通、善于倾听、化解矛盾、协调一致,实现组织的和谐、工作的顺畅。

三,要识人善用。必须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人才观。善

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干部要了解自己的团队,发挥员工的才能。要建立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机制,坚决杜绝选人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

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针对企业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总结,推广学习,共同提高;对存在的问题,要逐项梳理分析、研究制定措施、抓好落实。党群各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结果运用,进一步强化责任、传导压力、解决问题。要把上级党组织巡察和整改反馈作为提高党建质量的机遇和途径,举一反三,持续跟踪问效,推动党建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

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坚决将党中央关于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要求作为完成相关工作的标准,当好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先进思想的“播放机”“扬声器”,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融入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中,让党的声音在国有企业高扬、置顶、飘红。要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策划筹备主流文化宣传(宣讲)及文体活动,主动在企业内部发声,宣传贯彻企业重要决策部署,畅通企业与职工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消除职工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的误解,让奇谈怪论没有生长的土壤,确保企业上下思想行动“一盘棋、同步调”。同时,聚焦企业外部环境及行业发展形势,借助各类平台主动策划宣传企业核心价值观、奋进好故事、社会责任和竞争优势,全面树立好企业优秀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七)将党建工作和国有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一,通过结构调整明确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增强党组织对国企党建工作的引导作用。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开展主体,应当在公司结构中有明确的领

导地位。在企业管理构架中,通过实行“一岗双责”“一肩挑”等制度,筛选符合党建工作条件的党组织成员进入党委班子,精挑细选出的人员,能够在国企决策及人事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为明确党组织地位,党建工作的开展机制、开展形式、工作规范等都要纳入国有企业治理过程中,同时要把握好党组织的发展大方向,防止出现党组织被架空或者有滥竽充数的情况。第二,将党建

作融入国企的决策执行过程中。党建工作要紧紧贴合国有企业的中心发展工作,

而党建工作成员要在国有企业经济开展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大家共同完成国有企业制定的生产经营任务。作为党组织成员的一个部分,每个党员都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用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所有参与党建工作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先进性是我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只有依靠整体素质较强的党员才能顺利完成。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党员的党性观念还有待强化。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党组织要不断加强教育力度,以企业发展理念为核心,对党建工作进行积极的转变,将党建工作渗透于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所有环节,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只有不断加强党建工作,才能使国有企业焕发更多活力。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建和基层管理全面融合、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强化领导垂范,以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重点,定期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研究谋划,把重心放到基层、功夫下到基层、资源用到基层,为基层支招、为基层赋能,不断激发基层创新创造活力。强化制度规范,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对标规范和贯彻执行,坚决维护制度权威,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不跑空、有实效。狠抓岗位责任,让员工在各项工作中都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创新型企业领导班子根据对党忠诚、创新精神、创业精神、诚信精神等基本要求制定任命机制,构建高素质、政治合格、敬业的党员干部队伍。创新党

员干部的遴选和任命机制、创新党员干部的强化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加快工作人员流动,以确保党员干部保持活力。创建创新型党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推动党的人才从单一人才转变为复合人才,建立党的人才选拔机制,建设健康开放的竞争,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为党的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自觉地结合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国情来看待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不断解决创新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以生产经营为统筹点,重视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党建工作的创新协同作用,将意识形态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高度挂钩、密切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建积极的企业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建工作和企业的改革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创新和发展党建工作方法,建立完整的党建工作监督评价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人员及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做强做优做大。

加强新时代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颍东区委党校郝顺清

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守土有责”最直接的实践,是我们党强根固本的关键。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是县区层面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最基层的党委政府,村居社区党员干部是意识形态工作最直接的政策执行者。而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已经进入复杂多变的新时代,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者想要主流意识形态在广大的社区与农村地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就需要掌握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现状,因为只有直面现实情况,才能从纷繁干扰中从容应对。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情况复杂多变,随着社会发展目前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新旧问题交织的状况。

从国内外思潮来看,意识形态思想领域的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逐步激烈。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相对比较剧烈,当前的国际形势、世界国际体系的深刻调整正在发生,多种社会思潮随外资企业与中外合资企业等涌入中国,各种思想文化的思潮逐步形成了多元格局,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张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思想思潮激荡,马克思主义在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不小的挑战。

从社会生活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逐步转型,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依托网络的各类媒体企业迅猛发展,发展速度不一且良莠不齐的现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引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铺展,小微企业虽然得到了重视,但是发展相对缓慢,基层地区自身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城市的建设发展,基层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易受到负面影响;而虚拟网络的出现模糊了意识形态主权国家的边界和其他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界限,虽然便于舆情信息收集,但同时也削弱了舆论的控制力。总体上看,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工作对象复杂化、工作载体多样化、工作任务多变化快

的多方面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意识形态工作下达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党组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积极设立专门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增强在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上的责任意识。各级党委党组积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牢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正确导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同时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进行了加强,引导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从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疫情防控斗争激发了凝聚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骨血里的勇于担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清。2021年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了网络“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在全网范围内进行了八项专项行动,针对网络违法违规突出问题,依托于网络新兴媒体相关及网站平台各企业,进行重拳出击全面整治,互动社区、网络游戏、网文小说以及视频直播等相关企业积极响应,有效遏制了网络乱象滋生蔓延,清朗了绝大部分的网络空间,一些错误落后的思潮的消极影响已经减小,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得到大量群众积极主动转发,社会风气逐步向好。通过这次专项行动,集中时间段内集中力量,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优良网络环境的幸福感。党媒的权威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网络新兴媒体企业积极响应,正确引导了网络舆论,互联网宣传思想主阵地作用开始显现,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舆论阵地得到了显著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社会主旋律得到极大弘扬,正能量得到极大传播。在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

做好做实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与基层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工

作意识正相关。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政治立场都非常坚定,都能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但在基层实际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的认知不够全面深刻,觉得意识形态工作抽象空洞没有抓手,不主动去抓好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仅仅应付心态对待意识形态工作。上级部门强调时就抓紧突击完成上级部门部署的相关工作,应付过去后就不再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并没有针对本单位实际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基层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的不足,缺乏主动担当意识失。但是后果严重,会造成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渐渐丧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

新时代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想要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牢牢掌握好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本质。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即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灵魂和旗帜。想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真心接受,基层领导干部就要做到率先垂范,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论,才能够切切实实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让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全面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哲学层面的一个范畴,非常复杂、难以把握,意识形态是哲学层面很抽象的概念,对部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意识形态理论很难捉摸、不太能够进行具体直接的认知。另外,部分基层干部专业不够对口、理论视野不够宽广,很难彻彻底底地把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科学内涵、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部分基层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方面很难做到真正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无法以简明通俗的大众宣传方式选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回应群众思想关切。

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教育宣传主要是为了在基层传播好党和国家的声音,团结凝聚基层群众的信心信念。因此,在教育宣传中不仅仅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更要实现尽可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群众认同。近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宣传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教育宣传的吸引力凝聚力发挥不够充分。

一方面是教育宣传的内容创新力度不够。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虽然进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时期,但是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时基层干部仍然倾向于单向的灌输。空话套话式语言容易使得话语表达过于生硬和教条,不会结合重大活

动、热点事件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宣传内容没有准确把握群众的理论需求,使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创新失去内在活力,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凝心聚力作用不强。

另一方面是对网络新兴企业媒体阵地运用不够充分。网络大数据时代来临,网络新兴媒体企业发展迅猛,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手段仍然较为单一。尤其是在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教育宣传工作很多仍是灌输式教学式教授,没有注意到基层意识形态建设更是需要积极占领新媒体企业的思想宣传阵地前沿。与新媒体企业等新兴阵地合作的创新宣传不多不优,只靠党员干部官媒官博进行发声,不注重基层企业等社会层面的宣传教育作用,难以做到类似于优秀的企业广告一样以日常生活进行润物无声的宣传,容易使群众丧失兴趣,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形成刻板印象,既体现不出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又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想要做好基层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就必须对宣传内容进行创新,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等新兴企业新型阵地,占领思想宣传的阵地前沿,准确把握群众的理论需求,精心优化宣传内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才能获得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先是提到了经济发展,之后才总结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就。先提到“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民生保障有效改善”,而后才明确提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正是由于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有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领域的良好环境才能够逐步构建。

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工作就会失去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空洞、虚伪的政治说教,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也难以开展。想要提升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说服力,首先就是能够做到及时回应及时解决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现实需求。基层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需求往往跟物质生活相关。新时代,想要高质量地开展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就必须不断推进以民生为向导的经济基础建设,基层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就是小微企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能够为周边群众居民提供充足的就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系列709(50篇)2022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文章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27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