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767(35篇)2022年下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文章汇编

2023-03-13 13:24:11 121

专题系列76735篇)2022年下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文章汇编

一、党政机关

五事机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1

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助力保持三个环境作出政协贡献3

深度融合筑牢基层意识形态阵地5

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筑牢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8

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忻州中院多举措抓牢抓实意识形态工作13

二、高校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提升策略15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23

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思考28

关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和覆盖面的途径研究34

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的挑战及反思40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与治理47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有新气象和新作为58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与治理路径研究62

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途径探析73

新时代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探析80

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基本形态与实践路径87

三、企业

持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有助于加强党建阵地建设92

牢牢掌握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95

如何推深抓实意识形态工作98

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探析103

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与对策106

知责于心尽责于行湖南岳阳市局(公司)着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112

四、其他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114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121

基层党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实践研究128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33

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142

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152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构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158

新时代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战略考量168

新时代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175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重维度182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的理论蕴涵及其实现路径186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99

五事机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

山东省滨州市委宣传部

山东省滨州市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瞄准一系列难点堵点,坚持思与行相统一、立与破相结合,加强工作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实践以“制度管事、流程理事、队伍做事、检查督事、防控保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事”工作机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地落细落实取得较好成效。

坚持以制度管事,将规矩立起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实施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等10项制度文件和7项工作机制,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树立应循之规。滨州市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着眼“长效”与“常效”,从顶层规划到执行落实,从工作管理到监督保障,构建起一整套健全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集成,建立起职责界定清晰明确、职能衔接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推动各级各部门同频共振、同心发力。

坚持凭流程理事,让工作实起来。2019年,创新制定实施《滨州市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工作流程》(以下简称《工作流程》),2021年,根据中央和山东省委有关要求进行修订完善,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明白纸”,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人手一册,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工作流程》通过7个部分、18张导图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原则要求、职责内容、实施步骤、检查考核、责任追究等进行细化梳理、靶向定策,构建起“知责、履责、考责、问责”层层递进的全链条式流程体系。

坚持有队伍做事,使人员专起来。滨州市创新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联络员制度,在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单位落实1名党员干部担任联络员,建立了148人的意识形态工作联络员队伍,做到专职专责。

按照“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能力”要求,加强培训指导和日常提醒,2021年开展培训12场次,培养“明白人”做好“内行事”。现在,联络员“百人团”已经成为系统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内容要求的“明白人”、制度规定和实践落实之间的“紧固件”、善于监测发现舆情的“信息员”,人才合力效应日趋显著,有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高效。

坚持用检查督事,令执行严起来。把加强执行监督作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效能的关键,坚持严字当头、响鼓重槌。结合市委巡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对问题敢动真格。每年开展“全覆盖式”意识形态工作中期调度检查、专项督查、年度考核,采取正向定性区分等次与底线约束“一票否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反馈,“硬核”倒逼责任落实。实施四类督导检查和问责措施,以监督促落实、以考核促提升,突出解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淡化、弱化、虚化问题,有力推动各级各部门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思想上真重视、行动上真落实、成效上真显现。

坚持靠防控保事,把问题控起来。坚持“防”与“控”齐抓并重,在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预警监测、分析研判、防范化解、应急处置、措施保障等各环节强化责任、严格把控。加强网络管理,实施“监看—研判—汇总—报送—认领—处置—督办—反馈—评估”扁平化、闭环式舆情处置模式,强化“监测与引导并重,线上与线下联动”,确保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滨州市坚持抓早抓小,打造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稳妥高效的防控应对体系,健全完善跨部门定期会商研判制度,强化风险梳理排查、分析研判,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研究、早介入处置,维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

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助力保持三个环境作出政协贡献

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微微

2022930日)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我们党伟大斗争的前沿阵地,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和全局高度,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带领全党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保持和发展了意识形态工作向上向好的总体态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多个意识形态相关领域的座谈会,就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一系列重要论述。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做好政协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根本原则、基本要求,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上来,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助力保持三个环境作出政协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要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把牢政协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政治方向。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最大限度地把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要加强党的领导,严格落实政协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聚焦主阵地主战场,切实维护政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健全维护政协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机制。政协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要主动触网、自觉学网、熟练用网、经常上网,研究把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共识、凝聚人心的特点规律,依托政协云积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做好网络统战工作,加强网上

正面宣传,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积极帮助排忧解难,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共识、凝聚人心,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当前维护意识形态各项工作都要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严之又严,要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主动,坚决防止发生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织密织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确保政协意识形态安全。

深度融合筑牢基层意识形态阵地

桂林市灵川县融媒体中心杨新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的战略工程。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主流舆论阵地,必须在建、管、用上下足功夫,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筑牢基层意识形态阵地。

一、守正创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夯实基层意识形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主流媒体,要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坚守好新闻舆论阵地,以客户端为主要载体,落实移动优先战略,搭建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的移动传播矩阵,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采编、技术、运营团队,让人才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灵川县融媒体中心在守正创新中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搭建起电视、报刊、大喇叭、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客户端、抖音、头条“八位一体”的传播矩阵,构建起“共同策划、精选主题、一次采集、分类加工、多元发布”的一体化传播格局,通过聚合管理倾力打造“云瞰灵川”客户端。作为全媒体时代对外展示的一扇窗口,“云瞰灵川”客户端开设有“聚焦灵川”“乡镇风采“”玩转灵川“”民生服务“”特别直播”和“灵川融媒”六大版块,分别对应20多个子栏目,全面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快速传递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县域经济社会热点信息,同时提供线上查询、缴费、预订等民生服务,用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提振精气神,用精湛优秀的视频作品传播正能量,用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引领新风尚,把党的声音传达到最基层。

二、坚持内容为王践行四力,打造精品力作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需要强调的是,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主流舆论阵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高质量内容赢得发展优势,以塑造品牌、生产拳头产品为追求,将新闻宣传的触角扎根基层。要充分体察用户需求,增加用户黏性,深耕本地内容,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大力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强化精品意识,通过创作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精品力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让主流声音更响亮,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

充分发挥县级媒体融合“原创、精品、深度、本土的内容”这个最大优势,灵川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以总编室为调度中心的采编中心,全中心人员跨平台合作生产。同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创作团队深入基层践行“四力”,开设“玩转灵川”“聚焦灵川”“乡镇风采”等本土化栏目,倾力打造一批有传播力、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讲述灵川好故事,传播灵川好声音。其中优秀短视频专题

《广西灵川“:千里驰援桂林有爱”——我在卫辉》运用人物专访和现场救援情景再现的方式,生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21年第5期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双月赛中荣获二等奖。

三、拓展多元为民服务平台,打通政民互动绿色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县级融媒体是基层群众“家门口”的党媒,其最大优势就是与群众的贴近性。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围绕群众在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做好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影响力。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或App等,拓宽便民服务渠道,连接医疗、出行、住宿、教育等各项民生服务入口,实现智能传播、政务服务、政府数据公开、智慧城市建设等功能的有机融合,打通政民互动的绿色通道,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

灵川县融媒体中心在聚焦新闻主业的同时,围绕服务群众助力效能提升,深耕“新闻+”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了“新闻+政务+服务+电商”模式,从媒体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以“云瞰灵川”客户端为龙头,推动广西云灵川分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融合发力,推出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等多个民生服务类别,为老百姓提供社保、公积金等信息查询以及政策答疑、自助办事等一

站式服务,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筑牢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

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毛志华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封关运作准备的关键时期,风险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共存,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筑牢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推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牢牢把握海南自贸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不动摇”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必须坚持的原则,明确了海南自贸港“自由”的边界和范畴,为做好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以正确政治方向引领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山雄有脊,房固因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对海南自贸港建设而言,未来5年横跨封关运作前后,是保持开局良好势头的关键时期,是风险测试期和高发期,也是干部能力锻炼期和经验积累期。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党建引领、风清气正的自由贸易港”作为“八个自由贸易港”中的压轴部分,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所在。做好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以正确政治方向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定性,为意识形态工作把舵定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在实践斗争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就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中共海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海南主题新

闻发布会上表示,海南自贸港的“中国特色”就是五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

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就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重

要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筑理想信念之基,立主流价值之魂,固尊德守德之本,为自贸港建设确立正确的思想导向。

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通过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越是高水平开放形态,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开放和安全的关系。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就要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事关安全的问题很多,但意识形态领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就可能“一枪毙命”,必须加以重点防范。

二、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是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之关键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筑牢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才能在战胜风险的挑战中推动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站稳脚跟、获得发展、赢得胜利。

意识形态领域传统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每当在重要时间节点就露头,或黑化炒作、抹黑攻击,或炮制负面舆情、开展污名化攻击,或宣扬西方民主、鼓吹宪政主义,诋毁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从国内看,网络阵地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暗潮涌动,部分网民对经济社会领域、民生领域、宗教领域等话题发表的错误言论经过网络传播发酵,可能引发舆论风险与日俱增;历史虚无主义者胡乱拼凑、剪切历史片段和人物观点,颠倒黑白,牵强附会,无端质疑丑化革命英烈,否定历史、歪曲事实;部分“网红”为博取眼球、赚取流量,对一些社会现象聚焦放大、恶意解读,制造杂音噪音等。这些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个风险点,必须善于用政治的眼光看问题,胸怀“国之大者”,积极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类意识形态风险。

伴随自贸港建设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可能引发的意识形态领域新风险极具挑战。海南自贸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当前正处于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全新挑战。随着自贸港各项政策逐步落地,乡村振兴、中外合作办学、医疗卫生、文化影视等领域的风险防控问题凸显。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

区建设过程中,如何防止境外敌对势力借来琼参观访学、考察交流等之名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都需要深入考量,提前谋划,预先布防。特别是封关运作后,随着“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开放政策的实施,如何处理打开“开放大门”与关闭意识形态渗透的“方便之门”之间的关系,怎么应对“安全有序流动”与其他领域风险向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演化传导”的可能性,什么是“香花”,哪些是“毒草”等,都需要从坚持“三个不动摇”的角度来研判。此外,社会大众对自贸港内涵的认识,青少年理想信仰、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培养等,同样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以对党忠诚初心的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命的坚持,增强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筑牢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

三、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筑牢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

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风险防控做得好,海南自由贸易港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作为自贸港风险防控中的关键一环,要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工作。

I

扫码关注上面公众号,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I

旗帜鲜明抓意识形态工作,做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的积极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抓在手里。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是一项前所未有、需要大胆探索的伟大创举,意识形态领域将会面临许多已知和未知风险,迎接很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坚持高位谋划、统筹推进,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牢牢把握“中国特色”核心要义。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结合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办法,拿出务实管用的措施,筑牢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坚固防线,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做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引领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将对党的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自觉润化为情感自发,从显意识内化为潜意识;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就是要通过强化主流媒体引领,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式,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引领大众对党的核心发自内心的敬仰、爱戴、信赖、维护,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在“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中,潜移默化影响行为举止。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做自贸港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合格谋划者。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也是认识把握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在自贸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上,要始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以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努力将风险隐患消除于萌芽之前,将风险化解于发生之前。要增强大局意识,常怀忧患之心,紧盯重要阵地、重点领域、重大时间节点,确保风险找得准;做好舆情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防范其他领域风险向意识形态领域传导,确保风险防得住;强化阵地管理,着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以高水平的辨识分析能力,将渗透在新闻、文艺作品和各种网络言论中的错误思潮剔除,确保风险控得牢。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做自贸港意识形态风险隐患的有力防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自贸港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战略主动战。要坚持敢于斗争,掌握斗争策略,增强斗争本领,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交锋、勇于亮剑;在原则问题上寸土不让、尺寸必争。发扬斗争精神,做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准备,通过有力有效的斗争防范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各类风险,彰显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贸港的风骨决

心。

着力提升能力素质,做自贸港意识形态问题的精准施策者。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讲政治、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要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通过深刻阐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三个不动摇”的信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以“能力提升建设年”“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等为抓手,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着力提高干部能力素质,增强对工作的全面了解和系统把握,对待意识形态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宁左勿右”,对待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不能一概拒之门外,也不能“香花”“毒草”一起请进来。要提升做好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工作的水平,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壮大红色地带,真刀真枪压缩黑色地带,优化策略争取灰色地带。

加强协同联动,做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的坚定守卫者。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守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各部门协同联动、各条战线密切配合。要抓住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建立完善涵盖“不同主体、不同内容”的立体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体系。要探索把握自贸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对坚持“三个不动摇”的坚定性和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提高应对处置能力,注重整体社会效果,防止产生次生危害。要在分工负责、守好阵地的基础上健全沟通联系机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把好干部政治素养关、关注干部思想动态,宣传、网信部门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教育部门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教育好自贸港建设合格建设者。通过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意识形态工作同自贸港建设各条战线紧密结合的格局,切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廓清模糊认识,共同构筑起海南自贸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坚强防线。

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忻州中院多举措抓牢抓实意识形态工作

齐慧峰

202284日)

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汇聚正能量。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忻州中院党组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省高院关于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有关规定和要求,多措并举打造意识形态“硬核”工程,确保全市法院意识形态领域平稳有序、向上向好。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忻州中院党组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党建工作、司法审判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严格执行《落实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实行意识形态工作三级推动负责制。党组书记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把导向、管阵地、强队伍,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事项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切实担起意识形态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执行者。分管宣传工作的党组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各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分管领域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部门负责人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一手抓业务,一手抓意识形态工作,严格把控业务工作中的意识形态事项,切实把“抓意识形态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完善制度机制,促进规范管理。该院制定下发《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落实

〈人民法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审判执行业务部门以及政治部、机关党委、研究室、宣传处等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任务,明确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步骤、方法和要求。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日常督导,将其纳入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干部述职的重要部分、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和整改作风的重要要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上报制度,定期对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等重要事项进行分析研判,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偏。

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思想教育。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总原则,聚焦增强政治自觉、筑牢政治忠诚,综合运用一把手讲党课、政治轮训、专题讲

座等方式,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领学与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政治教育的实效。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依托,及时传达省委、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等,今年1月至7月共组织理论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25次。

建强网评队伍,妥善处置舆情。该院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全市法院贯彻落实“三同步”原则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工作原则、责任主体,进一步细化开展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全市法院在审判执行过程中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妥善应对处置重大舆情,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人民法院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打下坚实制度基础。对涉及重大舆情事件坚决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报送、第一时间处置”,今年1月至7月,忻州中院成功处置舆情12起,每一起舆情都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

加强阵地管理,强化舆论引导。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加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天平阳光、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澎湃问政、抖音、快手新媒体矩阵阵地建设,更加注重直播、短视频、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法院宣传特色产品,不断提升法院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司法公信力。今年1月至7月,新媒体矩阵累计发文3600余篇,多项媒体平台综合指数持续向好,忻州中院“天平阳光”指数排行榜连续四个月保持全国前三甲。随着意识形态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全市法院在阵地管控、重点人群思想教育等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主体责任、第一责任、直接责任、一岗双责得到有效落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法院干警风尚,网络负面舆情较去年同比呈下降趋势,法院先进工作经验、审判执行亮点、司法为民实事成为报纸期刊电视等主流媒体竞相报道题材,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提升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涂怡弘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1]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几大变革催生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愈加严峻的现实挑战和困境,意识形态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场域

1992年,史蒂夫␎特西齐(Steve␎Tesich)在《美国》杂志上首次提出“后真相”(Post-truthera)一词,用以讽刺美国政府在海湾战争中使用操纵媒体愚昧大众的低劣手段。从构词上分析,“po

st-”直译意思为“在之后”,但在政治新闻领域语境中,“后真相”形容的是一种␌成见在前,真相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的畸形舆论生态。2016年,在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这两大政治事件中,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以工业化流水线模式生产、传播、散步大量误导性新闻,通过点赞、分享等病毒式传播方式掩盖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事实真相。␌后真相”一词的使用量激

增,成为2016年度热词。为此,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William

Davis)在《纽约时报》的评论中正式提出人类进入“后真相”时代。[3]

(P119)他认为,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视若珍宝的“真相”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通过对事实进行重新“包装”,隐蔽地设置观点性而非事实性的议题来迎合大众的关切热点和情感诉求,由此挑动“情感化想象”,从而放大和强化某种观点与偏见。事实和真相的“虚无化”为秉持极端立场的政治人物操控民意提供了外部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瞬间被成千上万的用户搜索到,并在网络中不断碰撞、重组、生成新的信息,为舆论造势创造了有力的生成条件。在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导致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数据测算和精准推送的,曾经选择或者喜欢的信息被不断重复,片面、主观甚至虚

假的非官方信息铺天盖地,甚至可能完全掩盖全面、真实、科学的主流官方媒体信息,导致受众在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舆论环境中,固化了既有的错误认知和偏见。

“‘后真相’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情感、个人信念优先,理智与事实真相滞后,在判断上呈现情理倒序性的特点。”[4]78“后真相”不是“真相”的对立面,而是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人们无法理性准确地判断对错,往往根据情感和情绪选择信息,遵从了“事实让位于情感,服从于价值判断”的反向逻辑,呈现出情感消解事实、情绪操纵行为的倾向。当受众的主观性成为判定信息真实的重要标准,信息是否被视为真实就取决于它是否得到了受众的情感认同。若信息传播者与受众彼此建立了良好的信任机制,受众就会认为接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反之则不认同信息所传播的真实。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一对多”和“自上而下”的传播状态。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多种价值观争相演绎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话语争夺战,弱化了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主流官方媒体的辟谣往往起到相反效果,陷入“塔西佗效应”的公信力困境中。主流官方媒体的公共领域解释力被削弱,受众便带着“质疑”转向非主流媒体寻求可以证实他们主观愿望和情感的信息,进而滋生了极端观点和非理性舆论。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

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深受所处历史阶段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信息来源和获取渠道多;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对新兴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主体精神和个体意识较强,处事更加独立。但他们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尚未成熟,思想不够稳定,是非判断和辨别能力有待提高;生活、处事阅历、经历不够丰富,立场不够坚定,情绪不够稳定,易受外部环境和他人影响;理性意识不够强,想问题办事情有时偏重感情。“后真相”时代感性取代理性、观点先于事实的特征与大学生群体特征相契合,更容易不断放大大学生意识形态中的负面因素,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艰巨和复杂的影响。

(一)遭遇“圈层化”的话语传播困境

“圈层化”是指基于算法的聚合推送,通过追踪和分析用户的网上行为,将既定的信息呈现在其面前,使得用户长期沉溺于大量的同质化舆论信息中,由此而产“圈层化”效应。“圈层化”的传播结构,把地缘、业缘、血缘、趣缘不同的个体集结嵌套进信息技术搭建而成的社交圈层中,圈层中传播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过滤的,由此带来信息选择的固化,从而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中。[5]7受众仅在自己特定的圈子里接收和分享信息,极易产生话语交互屏障,容易淡化并割裂与其他话语间的交流。大学生仍处于人格完善期,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圈层化”的传播模式将既定的信息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在接收信息时表现出立场先行倾向,在庞大的信息洪流中偏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不关心事实真相,对严肃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则更为抗拒。主流意识形态传统单向性的话语传播方式被挡在信息“茧房”之外,信息无法送达至学生个体,造成群体中偏狭的观点不断蔓延甚至极化。在这种“后真相”时代场域中,以说教、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育的效果并不尽人如意,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在“后真相”时代,“信任共同体”是在信息渠道闭环、信息内容碎片、意见表达平台增多、受众话语权提升的互联网空间中,基于价值立场和兴趣爱好而建立起来的“想象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受众难以理性判断事实真相,反而极力寻求利于个体情感的表达空间。信任以情感或情绪触动为条件,不断以彰显自我的标签重塑“事实”,并伴随群体的情绪化表达片面地理解社情民意,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构建产生影响。

网络时代的娱乐化倾向让大学生偏爱“浅层化阅读”,不喜欢探求真伪,相比于传统严肃化、过于政治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他们更倾向于人云亦云的故事情节,开始排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容易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象产生片面的、单向的、曲解的认知。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导致受众对“真相”的拟态化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主流官方媒体,大学生率先接受到群体传播的“真相”,当主流官方媒体客观公正的“真相”到来时,他们无所适从、难以判断,在错误思潮的推波助澜下,极易在群体盲从之中形成对主流官方媒体“对立认同”,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异化。一方面,大学生对传统主流官方媒体和公共权力机关缺乏应有的信任,导致风险无限放大,形成对公权力的“污名化”[6]90;另一方面,即使知道群体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或不真实的,但为了迎合朋辈群

体的情感诉求而选择盲目信任。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种拒斥公共信任及其价值共识的现象,也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理性思辨能力尚且不足,难以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严格把关,其价值观极易在信息真假难辨的“后真相”浪潮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心态失衡而情绪躁动,盲目做出不理性的行为。此外,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弱化了个体既有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使个体的网络行为更加隐蔽化、合法化,加深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现象。当大学生应激性的意识形态言语以强势方式占领事件舆论主导权时就会制约群体的自主行为,引导群体采取共同行动,即“认同———排斥”机制,继而决定了哪些信息足以塑造舆论、哪些信息被无视。所以,在“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拥有相同立场和方法的人群规模越大,左右群体言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换言之,大学生即使接受了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教育,但却在面对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时,易受到圈层情绪传播的影响,使得一些意志力不足的大学生信仰缺失、思想道德失范,出现违背原有教育目的的行为。

三、后真相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提升策略

在“后真相”时代,提升和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效,需要牢牢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意识形态的传播手段、情感危机的化解、知行统一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方法策略。

拓宽发声渠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主客体沟通。在网络环境中,个体的言论很容易被淹没,但集体的言论就可能产生一种声势,这是谣言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流传的原因,更是主流意识形态制胜的法宝。一是应设立自己的官方发言平台,正确选择意识形态发布平台、发布内容,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传播载体的有效到达率,通过传播主体的身份确认获得话语主导权。二是要提高意识形态的鉴别力和敏锐度,深入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收集大学生的意见集,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进行核实,如大学生起初在知乎平台探讨的是小众话题,但当话题探讨的人多了就形成热点事件或现象,当有人将其搬至网络或微博等平台,就可能产生更大的舆论效应。三是要组建政治站位高、新媒体能力强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媒介技术手段和大学生信息需求变化,用先进的文化感染学生,唤醒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使主流意识形态

渗透到整个学生群体中,鼓励引导大学生主动发出正能量的声音。

实现对症施策,开展分类施教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后真相

时代,受众表达意见的空间趋于细分化,话语权力散落在不同的个体之中。[8]97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以精准的教育导向和开阔的思维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逐个击破“原子化”“散乱状”的话语权力场,开展分层分类的意识形态话语引导。一方面,意识形态话语载体的细分必然导致不同社交领域的意见领袖也呈现出更专业的趋势,为此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培养出不同社交领域的意见领袖,巧用其深研的话语在大学生中开展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以他们自身的专业性来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疏导大学生的困惑,并培植大学生利用正向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及其自身的外化表现形式不同,高校要针对学生意识形态特点进行群体分类,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知行合一的素质。深度挖掘高校优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青年故事,组建主流意识形态宣讲团,做好典型示范宣传与“现身说法”相结合,用学生群体善于接受的语言互相感染,强化优秀学生群体的示范“领跑”作用,让大学生感受意识形态引导的柔性温度,以情感体悟理解高校输出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外,高校还需要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长尾”群体,为他们制定个性化教育引导方案,设计精细的教育管理目标,精准转变特殊群体的不当观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守正创新,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话语表达。话语表达方式回应的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怎么说的问题,高校要在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中寻求突破,守正创新,才能有效输出主流意识形态。既要在内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又要有力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言说方式的转型,借用网络语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解释意识形态内容,把抽象的理论言语转变为生动的语言,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大学生愿意看、愿意听、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使用平实、简明的话语来传递党的执政理念,类似“点赞”“撸起袖子加油干”“蛮拼的”等鲜活的、接地气的语言有效地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成为被大学生选择的信息内容,从而穿破圈层壁垒,送达至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和思想素养,以教育者的自身魅力去吸引和教育大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大学生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使意识形态的教育达到润物无声且深远持久的效果;要利用其学术研究和理论教学的优势与时俱进地解读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在行动上积极响应国家及各政府部门的号召,增强理论课内容的现实性与思辨性,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政治智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语境强化,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常态化。语境是话语言说的情景,是由时间、地点、方式、对象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对话双方所处的文化背景。人的思维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需要以强势的主体性去激励和唤醒。而有意地创造恰如其分的意识形态语境就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所有的意识形态面临的决定性问题不是是什么的认识论问题,而是做什么的社会实践问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之本在于对原本生活世界的关注。106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11一是要打造校园主导型的主流意识形态氛围,通过改革创新校园文化传播机制,借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所接触的各种场景,在校园环境、教室、运动馆、餐厅、宿舍楼,甚至各类办公软件或APP等所有生活所及之处,以图文、音乐、视频、文创产品等方式融入意识形态话语要素,创造一个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语境,让学生在不断的视听觉冲击中反复激发和固化正确思想,切身感受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二是要实现文本实践的转化,拓展课外实践资源,在强化主渠道一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加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互动与体验,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推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高校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融入地域、民族及文化特色,结合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予以创新,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

总之,在“后真相”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管理不再是单一的管理手段的研究,更应该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充分发挥高校主流官方媒体舆论引导作用,防止大学生情绪受到不真实信息的误导和影响;注重大学生情绪的理性引导,鼓励多元主体的观点和诉求,收集大学生的意见和观点,掌握大学生舆论分布和意识形态演化的规律,促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融合,通过积极主动、双向互动、平等对称的沟通,获得大学生的情感信任,化解负面舆情,精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张旭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国长期抓、反复抓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我党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并能够结合时代特点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与功能,高校在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维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且必要。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国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服从党的领导,并且这种领导作用日益巩固和加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的高校,能否牢牢守住宣传引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阵地地位,能否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家国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大局、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大局,这是由高校自身的性质定位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决定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而高校担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大职责。这就表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大局紧密相连。意识形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上层建筑,其不仅对文化、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具有直接影响,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

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之一,只有高校不断加强阵地意识、阵地建设,才能对巩固意识形态建设全局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需要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的一代一代青年人,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必然要求:在方向上,扎根

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落实党委领导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围绕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目标开展,坚持能力提升、价值塑造、思想引导相结合;在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乎社会主义发展走向。高校担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能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的根本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教育任务,为更好地落实这一任务,需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达成方面,高校更倾向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把握,以就业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让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加关注“见效快”“周期短”的知识传授,弱化了对思想价值、道德品行的教化培养,殊不知思想价值、道德品行才是人才培养的根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义即聚焦学生正确“三观”的引导、道德品行的培养、政治立场的认同,因此高校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促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是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复杂背景下,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表征的时代特点逐渐显现,并引领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融媒体的发展态势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局面,需要不断应对新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的整个物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图鉴中,由算法加持的精准推送影响着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种类和数量。“热点”“焦点”现象和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并不都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甚至有可能与其背道而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的背景下,微博网络“大V”的动态更新深刻影响着舆论导向,部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推送的文章内容存在刻意混淆视听的

情况。在“流量经济”模式的影响下,每个人的关注点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产生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般为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但在实践工作中,高校“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校在推进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研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宣传媒介从传统的报纸期刊、宣传栏、宣传标语逐渐扩展为网站、App等崭新的媒介形式。在新媒体、融媒体逐渐发展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今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方式的创新性、丰富性明显不足,尤其是针对学生这一群体,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手段更显滞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信息接收方式的新变化的要求,无法根据时代的特征尽快调整和丰富工作开展方式,这既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所在,也为今后对此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提供了突破方向。

由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中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着“科技势差”,发达国家在互联网技术上凭借起步早的优势更便捷地服务于意识形态输出的需要,这就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同时也为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着力场域。高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是网络领域的活跃群体,学生的关注点在哪儿,工作的着力点理应随之跟进。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作出过重要论述:“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要“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这就为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了遵循和指示。当前,高校对网络平台的重视和应用更多体现在官网建设、OA办公等宏观性的学校建设和行政管理方面,在如何运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如何在围绕学生开展管理、教育、服务的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大数据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路径

当前,对于大数据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学界达成了比较统一的认知,即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多样化、速度快、价值性的特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大数据的价值发挥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拓展了路径。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主要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科学规范、教师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站位、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针对性的前提。大数据建立在信息采集和整合的基础上,分析功能是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所在,也为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预警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掌握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重要参考,提前预警和把控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是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着力点。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排布局。

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全面、及时地跟踪、掌控师生的思想动态,承担师生日常生活数据、学习行为数据和网络行为数据的收集、筛选和存储工作。二是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或办法,对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数据安全等问题做出明确界定,保证数据共享的安全性。三是深化数据分析,并探究数据表象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及时发现比较明显的不良倾向,并进行引导和维护;另一方面,善于探索潜在的风险,进行提前把控和预防。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宣传,守好这一主阵地,不仅需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筑防线”,更需要“主动出击”,加强“最好的防守就是主动出击”的意识,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关注宣传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而宣传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使得方式方法成为创新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因此,要对师生的一系列活动记录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利于提高宣传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做到分层次、分类别,从而提高宣传实效。具体来说,要对师生的生活行为、学习习惯、上网轨迹(包括网页浏览记录,视频观看记录,微信、微博等各种App的使用情况,等等)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图像。

一方面,依据差异性,采取个性化的宣传方式,满足不同认知结构和兴趣爱好取向的主体需求;另一方面,整合差异性,寻找“最大公约数”,实现宣传的全覆盖和广范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宣传实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数据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在实现功用最大化的基础

上创造更多的价值。聚焦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式方法也是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路径和时代机遇。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迎着大数据的时代潮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需要培养一批兼具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强的大数据意识、较基本的大数据技能的工作队伍。为此,应着力加强队伍能力水平的培养和提升。

一是聚焦重点人员。要从行政管理人员当中筛选校党委、主要职能部门等主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人员;从教师队伍中重点培养与大数据、意识形态专业关联度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部分高校成立了大数据学院、大数据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在学生群体中培养“意见领袖”,围绕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锁定学生群体所在的活跃平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思想引导,实现价值引领。

二是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大数据发展现状、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实际,以及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个人优势、能力短板,成立专班,制定全面、系统的培养方案,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类别地统筹谋划培训内容。

三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加强政、校、企的合作,在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地方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和队伍能力的提升汇聚智力支持,强化技术支撑,提供建议咨询。

四是打破部门壁垒,汇聚部门合力。破除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交叉执政的壁垒,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畅通各职能部门的合作渠道,避免扯皮推诿,为提高工作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改革创新打通堵点、形成合力。

结语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全局及高校自身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探索创新路径既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规划意识形态建设全局的着力点。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也将持续深入。紧跟发展形势、探索创新路径是高校今后应努力的发展方向,依托技术发展、实现数据赋能也将成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助推器。

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思考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雷卫平、王江洪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不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场所。意识形态工作是指引高校办学方向的铸魂工程,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固本工程,它是高校诸多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乎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关乎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关乎立德树人的贯彻落实,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加强党委领导是前提

“党是领导一切的”[3]。高校党委总揽高校一切,只有加强高校党委坚强领导,高校才能有效地确保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党委应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领导是由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所构成。

首先,加强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就是要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加强意识形态的有效治理,以最大的精力和最优的方案关注高校中最关键最本质最深远的问题,强化高校师生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高校党委要在立德树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切实落实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努力用主流意识形态武装高校师生头脑、规范高校师生言行,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高校的一切工作。

其次,加强高校党委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成果作为高校党委的指导思想,高校党委必须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把意识形态作为中心思想、中心环节、中心任务,大力推进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不懈地向师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正确处理高校中的一切工作,不断优化高校党委领导的思想观念。

最后,加强高校的组织领导就是依靠高校的各级组织,组织和带领师生去贯彻执行落实高校的各项工作,切实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应明确各个部门、各级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特别要发挥各级党组织做好意识形态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加

强基层组织领导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导结合起来,增强各级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本领。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高校的各级组织都要将本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扛在肩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高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院都要切实对本部门本学院的意识形态工作履职尽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共同防范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共同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掌握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注重队伍建设是关键

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注重队伍建设是关键,必须建好广大教师队伍、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配足建好宣传工作队伍。

首先,建好一支政治品德强、道德情操高的广大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的政治品德和道德情操事关高校的办学方向,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制约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决定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状况。高尚的政治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为人师表、履职尽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等的动力所在。因此,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高校要将加强高校教师的政治品德、道德情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不断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政治品德、道德情操建设。加强高校教师的政治品德、道德情操建设,就要求高校教师重德修德,提高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品德认知,筑牢仁爱之心。“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4]。教师拥有高尚的政治品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就会用其高尚的政治品德、崇高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成就学生、引导学生、关爱学生、教育学生。

其次,建好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不仅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而且是传递国家正能量、传承优秀文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力量,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捍卫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责无旁贷。思政课教师信仰坚定就会服务于和忠诚于党的伟大教育事业,就会促使高校师生践行主流意识形态,就会怀有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确保高校学生把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会坚持正确的政治信念、政治意识,就会遵守政治规矩、提升政治能力,从而更好实现高校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定的信仰,还要业务精湛。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不仅在于坚定的信仰,而且还要具备

深厚的扎实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等。思政课老师业务精湛,才能站稳讲台、讲好课堂,才能获得学生的信服和认可。如果思政课教师没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就会失去应有的权威,学生也就会失去对思政课应有的兴趣,高校思政课也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最后,建好一支思想正、纪律严、作风好的宣传工作队伍。由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心理咨询教师等组成的高校宣传工作队伍不仅思想要纯正,而且纪律要严明、作风要优良。高校宣传工作队伍的思想纯正、纪律严明和作风优良不仅集中反映了高校宣传工作队伍的精神风貌、工作状态、服务状态、生活状态,而且也集中折射了高校落实宣传工作队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了解宣传工作特点、掌握宣传工作规律、提升宣传工作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向新时代,紧扣新形势,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传承主旋律,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积极占领宣传阵地,增强宣传思想水平,自觉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神圣使命。高校宣传工作队伍务必严于律己、严明纪律,必须严格借助适当的传播媒介,严谨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及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宣传工作队伍应树立优良的作风,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开展高校宣传工作,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I

扫码关注上面公众号,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I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根本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5]。高校要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就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坚持真理的科学性、服务人民的先进性、完善自身的能动性、不断发展的时代性、认识世界的实践性。“高校要抓住这个契机,帮助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升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感”[6]。高校面对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挑战和冲击,务必消除错误思想、负面思潮导致的不利影响,引导高校师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立场、理论等科学的提出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和合

理地解决问题,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加强意识形态管理。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增强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水平和能力,一是高校要扎实开展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高校师生,提升高校师生意识形态能力,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使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师生共同维护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二是高校要积极开展与不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交锋,提高师生对错误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帮助师生克服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原则。三是高校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够增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时代感,帮助师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助推高校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要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等的基础之上,结合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聚焦师生所需所盼,关注师生所想所思,解决师生所困所惑,站在最新学术前沿,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发展和繁荣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完善思政课建设是重点

思政课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必须完善思政课建设。

首先,完善思政课建设要增强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7]。在思政课建设中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加深高校师生对其的深刻理解,强化师生对其的认知认同,使其深入高校师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成为高校师生的固有意识和自觉行为。

其次,完善思政课建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思政课建设要不断结合当前高校自身各方面的实际,不断联系师生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潮的实际,不断关注当前高校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的实际,不断思考高校师生思想和情感需求的实际,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思政课建设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现实,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高校思政课与自身密切相关、对其成长发展有利。

最后,完善思政课建设要注重其方式方法的创新。创新思政课建设方式方法包括积极采用翻转课堂、互动课堂、在线课堂、智慧课堂、微课、慕课等新

教学模式,不断巩固思政课教育,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预见性和针对性,让思政课堂成为学生愿学爱学的课堂,让思政课程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课程。创新思政课建设方式方法也包括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互动探讨、随堂测验、专题研讨、主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方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课内与课外、在线课程与线下课程等结合起来,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灌输理论,又要指导实践;既要让学生懂理论,又要让学生懂得用理论解决现实困惑。创新思政课建设方式方法还包括注重运用微信、QQ、微视频、微博、微电影、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媒体,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大力借助各种新媒体,利用新平台、采用新手段、运用新形式、丰富新内容,不断体现思政课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五、依托校园文化是保障

校园文化是有关规范、信仰、知识、价值等且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物质、环境、活动、行为、制度等为载体,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精神状况、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校园文化总是通过自身特定的方式,把社会主导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信仰观念等传递给师生,不仅熏陶师生的意识和行为,而且规范师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行为方式、政治素养等,可以净化师生的心灵,规范师生的行为,营造师生追求主流意识形态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引导高校师生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是整合高校师生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借助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深化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相关思维方式、价值标准、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并将主流意识形态内置于师生内心、外置于师生行动。因此,积极构建具有新时代精神规范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高校校园文化,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凝聚力,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和实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保障。高校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要重视校园文化的价值,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要求,契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高校师生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

的熏陶。二是要将主流意识形态贯穿于学校学风、校风、教风、作风之中,渗透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高校要格外警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入侵,注意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可以在主流意识形态中融入现代优秀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要积极倡导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知行统一、脚踏实地、敬业诚信、严于律己、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务实创新、文明有礼、无私奉献、充满正能量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六、开拓校园互联网宣传阵地是支柱

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要充分利用校园互联网的宣传引导,校园互联网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占领的领域。“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8]7。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已成为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交锋的重要平台、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争辩的重要媒介、健康话题与腐朽话题较量的主要场所,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的网络信息对师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确利用校园互联网的有利因素,坚决克服校园互联网的不利因素,强化正确的校园互联网的舆论宣传引导,加强校园互联网的宣传阵地建设,从而为师生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互联网环境。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开拓校园互联网宣传阵地,一是高校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校园互联网的建设。校园互联网建设是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手段,是传播马克思意识形态理念的重要途径。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校园互联网的建设,利用校园互联网平台对高校师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和教育,做好做足正面宣传,做大做强舆论导向,有效促进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二是高校要开展对师生的校园互联网认知教育。高校要帮助师生熟悉校园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掌握校园互联网传播的规律、把握校园互联网传播的趋势,全面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高校也要督促师生参与、利用、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校园互联网内容,坚持巩固和壮大校园互联网主流思想舆论,使师生能够在校园互联网中学习有用的知识、启发有用的思想,激发全校师生切实维护高校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关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和覆盖面的途径研究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朱效迅

引言

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令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中国是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唯一的正增长经济体,但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挑战重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也更加的激烈和复杂。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之中,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百年大变局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正面临着严峻考验。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做好青年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守好并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是高校必须深入思考并坚决贯彻落实的要求。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对大学生意识形形态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更明确,实践思路更清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覆盖面也更具辐射力和延展性。

一、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普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识形态导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意识和服务意识。主要经验做法,一是从组织机构和制度层面更明确了党委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同时基层党委、党总支建立也同步确立二级单位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二是意识形态的工作导向更具体,围绕习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内涵要求,以意识形态工作为引领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三是意识形态的工作落实更深化,高校普遍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主阵地建设、发挥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影响、筑牢制度引领的重点防线、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讲团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构建起更立体深入的工作体系。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够

高校目前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座谈研讨等形式进行,虽然日常理论学习能稳定按时开展,但宣传效果不佳,形式不丰富、内容吸引力不够,理论思想指导实践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不强,即使穿插赴红色文化基地考察、革命博物馆参观等外出实地学习的活动,学习感染力可以提升、即时感悟较多,但持续性效果不佳。

目前学校的意识形态制度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但还存在着一些制度的空白点、制度落实执行不力、执行标准不细化等问题。如多部门协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联动制度尚未建立,存在一定的“散而不聚”的问题,部门间缺少配合。另外,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网络化、辐射化,蝴蝶效应明显,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强,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织,由此所带来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对青年学生思想造成冲击和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对政治敏感节点并不关注甚至不太了解,对时事政治信息的接受也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们不太关注国家、社会、民生、人文发展,更多的精力聚焦在个人学业生活。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大量多元文化交织中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以兴趣爱好进行“算法”推送,让青年人在“信息茧房”中看似获取内容庞杂,实则更趋于思维单一性,大学生很容易不知不觉中失去思想文化的堤防,逐渐被“抖音”式的快餐文化局限了思想高度。

高校思想阵地在发挥思想引领方面效果参差不齐,活用阵地抓牢青年学生人的吸引力还不够。思政课主阵地方面,学生对思想理论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思想消化效率较低。网络新媒体阵地方面,更多处于“被动回应”的状态,还未抓准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则,主动出击和提前回应的能力不足,引导和调控网络舆论的专业性有待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往往舆情问题出现时已处于信息发散期,前导预判能力不足,导致工作重心停留在处理问题而不是避免问题方面。讲座论坛等学术阵地方面,在相关的审核审查制度出台后得到规范和严格把控,竖起了屏障,但高校讲座论坛在类型上与专业结合较为密切,人文社科类、思想教育类的较少,内容上技术与能力传授较多,主流意

识形态的引导较少。学生社团阵地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目前学校社团以文体类和专业类为主,具有较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特征的社团凤毛麟角,且学生社团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缺位、学生社团骨干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学生社团活动娱乐化倾向依然存在。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体队伍人员之间方式不一、力度不同,风格各异,导致工作效果参差不齐,在岗位能力培训中缺乏统一、规范、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专业能力培训。同样,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对宣传口径、宣传方式、信息传播技术、平台合理化运用也缺乏专业性培训,舆情监管队伍人员对舆情原生周期、舆情发散规律、舆情调控手段、舆情信息也缺乏专业分析预判能力。

三、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和覆盖面的途径

强化部门联动,务求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成立由宣传、组织、学工、

团委等党口部门牵头辐射基层各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联动小组,借鉴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央厨房式”理念,推行“汇聚信息、集中研判、多元联动、及时互馈”的“上下往复”的闭环式工作模式。该模式首先是自上而下的思政内容的官方整合输送,其特点是信息的统一口径和清晰的下达路径,通过联动小组的运行将内容及时、准确传输到教育对象。其次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和舆情研判,形成定期的基层意识形动态研判报送制度和突发及重大舆情直报制度,一般和常规思想动态信息由宣传部门汇总分析,作为常态工作指导参考,特殊舆情直报联动小组,及时启动部门意识形态问题应急联动,多部门共同研判,统一部署,形成合力。联动小组主要就是畅通部门间信息共享,成为基层信息反馈中枢,形成学校整体意识形态信息传输部署和舆情事件处理多元联动的闭环模式。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对思政队伍、教师队伍的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要将对思想宣传工作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全覆盖到对全体任课教师中。构建起专业教学和校园文化、主流文化相融合的育人机制,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发挥主流文化价值引导、规范、激励等功能,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教学时加大主旋律主题的设置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们的家国情怀,通过机制运行和文化引领,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党对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热爱祖国、关注社会、注重人文的情怀格局。

夯实思政课程主阵地,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积极转变,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着眼于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的新阐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打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思想融通壁垒。思政课程对照教育部文件,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以教学互动方式的革新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艺术课程、文史课程着重于开阔眼界与事业,将学生领入世界叙事格局,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就创业课程、计算机、英语课程着力于培养技能,提升学生社会自适性和专业延展力;心理健康课程、体育课程着意于培养健康阳光的青年人形象。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改革转变为契机,在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育的主

渠道、主阵地作用基础上,探索实践课程思政改革全覆盖,在所有教学环节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提升元素,形成各类课程协同效应,实现主流价值观对教学的全覆盖,构建起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高校育人全过程。同时,课堂之外的思想引导及核心价值观的传输要覆盖全角落,成为校园学生学业、教职工工作、师生生活、活动管理环节中的植入环节。

加强学生社团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首先,建立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社团指导教师要遴选政治立场坚定的教师,并参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常规培训,明确社团指导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和要求,并纳入在社团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督查中。其次,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在干事创业中挖掘和树立社团骨干典型,并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让榜样的力量指引正确的方向和激发青年的活力。再次,要培植思想境界提升类的社团和

增加各社团中核心价值观的植入和输出,让青年学生们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特征将主旋律、正能量、传统文化内容实现“接地气”的转化,在现代青年人语境中潜移默化增强信仰追求和理想信念。

一是加强主体队伍建设。要把学校党政领导、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课教师、辅导员、宣传处、学工处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队伍,在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各类培训中不断强化意识形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尤其对于面向学生在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最前沿的辅导员队伍要重点强化专业培训,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研究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和内在规律、结合其他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课程教学、主题班会、党团工作等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通过辅导员技能大赛等形式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案例分析,深刻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内涵意义,使辅导员们敢管、会管、善管。二是充分挖掘和调动思政理论宣讲资源,建立校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研究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师资资源库,把能讲、会讲、懂讲、善讲的教师组织起来,聚焦突出问题,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质量。三是全员参与意识形态监管。在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和联动机制建设下,要进一步树立意识形态监管的全员意识,思政工作者、管理工作者、每位教职工都要树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在全员参与的视域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无死角、全覆盖。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普遍越来越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也探索构建起责任明确、思路清晰的工作体系。但在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外部环境背景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应转向切实将机制有效运行,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覆盖面。通过理论学习的观念方式转变、工作系统性和联动性机制构建、青年人思想格局和家国情怀提升、扎牢扎准阵地建设、提升思政和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专业性等有针对性的对策,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效率和效果切实提升,从集体主观意识上夯实高校意识形态根基。

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的挑战及反思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张玉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广大的高校师生员工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新时代条件下,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与斗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德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中心,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好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应对新时代所带来的新挑战,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基石。

一、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价值与意义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高校德育,立德树人不仅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指明方向,而且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必须把高校德育工作融入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价值和意义。

德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2]。意识形态教育是一定社会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下,根据社会发展以及维护本阶级统治的要求,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反映本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观点,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某种符合传统阶级要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过程[3]。高校不仅要培养青年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期待。可见,德育本身就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工作。德育不是无的放矢,需要有明确目标,而这一目标就是一个社会所致力追求与打造的,这本来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任务。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为德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因此,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

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既是高校当前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德育的具体内容。高校德育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且通过德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培养出具有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从内心深处认可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真正做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坚定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安全。所以说,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鲜明标志。

意识形态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重大问题[4]。当前所面临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改革触及深层矛盾和网络舆论负面影响,都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复杂的局面。高校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历来也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聚集和交汇地,因为高校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众多,思想认识较为自由,这也决定了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尤为复杂激烈的前沿阵地,更是敌我争夺下一代思想主导权的主战场。所以说,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也就是做好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仅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始终坚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党在高校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凝聚力,而且更有利于坚定意识形态主阵地,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

二、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时代挑战

充分发挥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其实质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新媒体发展、德育合力等问题的挑战,制约着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成为明显趋势,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激进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竞相粉墨登场,这些社会思潮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意识形态和文化入侵的工具,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

高校是知识分子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是有系统的思想观念,主要通过文化教育和知识影响对人产生

作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要占领人的头脑,必须通过掌握知识的群体来发挥作用。高校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层次,汇集了一大批掌握系统知识的有为者,对社会大众产生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一定意义上,谁掌握了高校课堂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西方意识形态极力拉拢的主要对象。

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有朝气、有热情,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又尚处在不稳定的形成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并瞄准了这一群体,把青年大学生作为西方文化拉拢的主要对象。再次,高校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线,是西方传播其意识形态观念的主战场。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往往披着“文化”的外衣,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混淆着大家的视听。高校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西方正是以高校为支点,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力图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传播其思想价值观念,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

“一种发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潮,不同于个别性质、枝节性质的错误,如果不加批评控制,就可能像某种传染病一样,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安定团结。[5]”因此,多元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成为当前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重大挑战。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了大学生与世界的融合;另一方面,它也对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途径带来了挑战。网络信息沟通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打开了便利之门。一些网民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民主、言论自由,鼓吹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将我国社会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道德失范等问题无限放大,肆意诋毁、丑化党的领袖和民族英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意

识形态信息所影响,从而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新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正在发生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前沿阵地,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其他的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始料未及的。对于如何做好网络德育工作,我们在认识上、具体工作路径和方式上都存在不足之处。高校德育在应对新媒体发展上也呈现出仓促性和机械性。统筹线上线下的德育工作,把新媒体作为发挥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新路径是未来一段时间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着力思考的工作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德育的强大合力。[6]”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只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思想的引导者。在他们看来,做好知识的传播,把知识传递下去就好了,作为思想道德的启迪、政治方向的引领,那是思想政治老师的责任。更有甚者,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夹杂着对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鼓吹,对中国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夸大,误导青年学生使其不能正确确立政治立场。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理论灌输居多,教学效果不佳,使得青年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消弱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不充分。

三、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7]”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努力探索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

课堂是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属性。一是所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都要做好表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在讲台上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杜绝在课堂上鼓吹西方政治体制的优越性,诋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杜绝歪曲事实放大中国的不良现象以及抹黑中国等负面信息的传播,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方向的指导,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二是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避免脱离现实、无法回答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问题的空洞说教。教师只有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另外,思政课教师还要在坚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需要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时代特征,积极探索符合德育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思政课堂成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渠道。

网络媒体是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新阵地,以网站、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高校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开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势必给不良社会思潮留下渗透的空间。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媒体这一新阵地,有效运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及其他各种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递正能量。一是高校要不断探索网络媒体宣传和报道的新途径、新方法,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学校的重要新闻和事件,发布师生关注的热点,主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意识形态教育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二是要努力搭建师生网络互动平台,教师根据上课内容、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互动平台推送心得、感悟以及有关理论问题的看法,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学生通过网络跟帖、微信、微博、QQ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教师积极主动加入学生的网络空间,发现不良问题及时正面引导,全力占领网络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教

育新阵地,让德育工作在网络新媒体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高校作为引领社会文化走向的领头羊,校园文化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和充实,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需要校园文化这个大舞台来实现。因此,高校要拓展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新路径,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巧妙地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既不流于形式、盲目追求娱乐效果,又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积极探索活动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使活动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意识形态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深处,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力军,是做好德育工作的组织保障,高校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治意识和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具体设计者与实施者,主要包括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等。这些德育工作者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学以致用,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上好每一堂课。再次,所有高校老师都要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党性原则,拥护党的领导。高校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把政治品德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政治立场错误、意识形态能力不过关者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予以辞退或不予录用。高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战斗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制度对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高校要牢牢抓住制

度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德育意识形态功能,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网络媒体新阵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首先,党委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创新制度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保证课堂教学的纯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要符合教学规范,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与党中央方针路线政策保持一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加强网络安全监督制度和校园文化活动规范制度建设,保证网络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积极正面影响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教师评聘与考核制度建设、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与考核制度建设等,保证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思想意识的正确性,上行下效,只有教师们给予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影响,才能保证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与治理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开蕾

作为文化交流、人才荟萃的战略要地,高校的意识形态治理是铸魂、固本工程,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①。这一重要论断既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意识形态治理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境界,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局势的科学判断;同时也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必然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如疫情防控战中的舆论风险、西方国家运用算法技术构建的“指数陷阱”、普世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等。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交汇期,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理解和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现实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大多从学理层面、具体操作层面展开了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研究,而对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呈现何种样态以及治理举措鲜少涉及。本文从新的历史方位尝试进一步解释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治理维度以及逻辑遵循进行描述与分析,以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和更系统的实践方略回答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之问。

一、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探索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①而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从概念上阐释,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是指治理主体通过协调、整合各种意识形态资源,对侵蚀、破坏和诋毁我国国家形象、主流价值观念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敌对势力展开攻击,从而维护我国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一种动态行为过程。由于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处于一种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中,因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也处于“生成”状态之中,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样态。

对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新一代大学生而言,虚拟化生存已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作为新的信息技术,算法推荐随着高校主体虚拟化生存程度的加深而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算法技术与主体的认知交织叠加,既重构了主体的意

义世界,也重构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场域。“面对这个社会的极权主义特征,技术‘中立性’的传统概念不再能够得以维持。”②算法推荐技术在给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带来技术红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媒介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造成巨大冲击。算法技术的异化给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带来全新的风险挑战。

首先,算法推荐的内容低俗化,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权变弱。工具理性是算法推荐的主要特点,信息时代它以追逐“流量为王”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用户的点击率、阅读量和浏览量,并抓住了用户“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③的特点。这助推了算法推荐推送大量低俗、娱乐、碎片化的内容,而蕴含理论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却受到算法的挤压和“冷落”。长此以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被算法推荐肤浅的、低俗的、碎微的片段化信息包围,导致大学生整日沉迷在“奶头乐”的文化中来获得精神上短暂的快感,继而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权、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性被削弱,让大学生陷入价值观冲击、情感错位和信仰失落的危机之中。

其次,算法推荐的逐利性,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减弱。商业资本的本性是以逐利为目的,信息爆炸时代商业资本借助技术获取信息流动,左右着算法推荐,在利润竞争的驱使下,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抓取最大流量为终极目标,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利益诉求的挑战下失去凝心聚力功能。算法推荐在商业资本的过度侵袭下,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同富裕、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等热点议题较少涉及。此外,算法推荐的资本逐利性会使网络暴力和网络民粹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并逐渐蔓延开来,其负向性影响加大了凝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塑期的大学生价值共识的难度。

“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①目前,我国离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越来越近,国内外敌对势力趁机在高校发动舆论攻势,企图煽动高校师生质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权威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除了渗透主体的多元化和渗透对象的集中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态势更集中于渗透的方式与内容。

首先,渗透的方式多元化。如今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满意程度的不断提高,西方敌对势力更新了渗透方式,由原本宣教式的强势灌输改为弥散式的徐徐渐进。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学术包装,进行学理化渗透。利用这种

渗透方式是妄图争夺高校学术的话语权,从而达到对社会现象解释权的把控。例如,利用国际学术的话语权或者论文发表、基金支持、会议邀请等形式,诱导个别国内学者形成对“西方理论”的高度认可与盲目崇拜,从而扩大西方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宣传。近年来,个别国内学者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或者热衷于运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治理,便是这种渗透的反映。二是通过结合热点,设置议题进行炒作式渗透。利用这种渗透方式是企图争夺高校舆论引导权来占领道德制高点,从而用挑拨性话语将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政治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方意识形态在议程设置上将疫情政治化,通过编织“话语陷阱”,抛出所谓的“隐瞒疫情论”“侵害人权论”等,其意图在于拔高“西方文明”,贬低中国治理。三是通过文化产品、价值符号进行具象化渗透。这种渗透方式极具迷惑性,并且泛在式、弥漫式地渗透于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其运作模式是通过大量文化产品堆砌起来的“文化景观”,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再利用文化产品中一些辨别性强的价值符号给予受众强烈的心理印象,从而实现符号背后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如电影、游戏等。这种渗透方式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变得更为隐蔽,其与高校师生日常生活频繁接轨,更容易混淆高校师生的认知,达到其渗透与同化的目的。

其次,渗透的内容多样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先前围绕政治领域集中展开攻势,大肆渲染西方的民主、人权,甚至宣扬其制度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终极,但这些话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方治理水平低下的现实而越来越失去受众市场。因此,西方政府伺机进行调整,将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渗透进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元化的内容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渗透来制造思想混乱。在经济领域,西方利用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地方债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危机,攻击我国经济体制将会很快“崩溃”,“中国经济崩溃论”悄然兴起。在文化领域,西方借助其文化产品输出,以娱乐性、知识性内容向我国青年传递其文化和价值观,宣传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和救世主”,为西方文化产品的输出扫清障碍。社会生活领域也成了西方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近年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在我国不断蔓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很大程度上都与西方国家在我国大肆推销和传播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三)制度风险: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制度缺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一项根本制度。制度体系的构建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需要根据时代背景与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然而,新的历史时期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制度体系的更高期待以及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旧的制度体系存在内容模糊、交叉不明、操作性低等问题,给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虽然以制度化的形式回应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由谁负责、负责什么、怎么负责及事后追责等基础性问题,但在真正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在责任意识层面,高校不同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由于职业、专业等因素,有的认为高校的重点工作是教研,意识形态工作抓不抓都不重要,有的认为这一工作是学校党委或者宣传部门的事情,有的认为这一工作很务虚,只是用来应对上级任务的等等,仍未能形成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认识与战略性把握,未能从事关党的命运前途,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必然导致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难落实、虚落实。二是在实践层面,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存在责任清单不清晰、责任分工不明确、督查考核不扎实、追究力度不彻底等问题。例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管理阶层应承担何种意识形态工作?一项意识形态工作中仍存在第一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的模糊划分等,使得工作过程中出现责任窄化泛化并存、多龙治水缺位”“失声共在等恶劣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削弱了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管控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制度虽然从具体运行的层面回答了在意识形态风险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的实践操作问题,但在具体的构建层面对于风险防控的具体环节以及实际操作部分高校仍存在认识不清、落实不到位等现象,使得防控体系的构建以及力度仍略显不足。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它以信息、符号等方式存在,对其预测与防范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样本,进行信息汇总、数据挖掘、动态分析,达到对其发生根源、流动过程和未来趋势的科学把握与预测,进而实现有效管控。然而,近年来高校频繁爆发非正面性的舆情,如“洁洁良”事件、上海女教师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事件以及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舆论的宣传等,这些舆论的酝酿、聚集、爆发与后续的沉渣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健全。

二、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多维审视

面对算法推荐的技术异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态势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不健全因素的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需要从理论阐释、价值引领、制度构建三方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展开全面审视。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①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灵魂,决定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性质与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高校不断抵制、化解他国意识形态渗透与入侵的最强大的理论武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目的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好意识形态之舵,引导高校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筑牢思想堡垒。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话语不断冲击,新技术快速发展,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同时,我国正处在强国建设的加速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发展由“大”向“强”的转变期,高校面临着如何回应时代矛盾和挑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解释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等一系列问题。高校需通过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来回答这些问题,才可以真正“站得住脚跟”,牢牢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一是及时更新内容,保持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它不是凝固不变的既存态,而是与时俱进的生存态”①。要使理论内容紧跟时代变化,反映时事热点,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最新的时事热点进行解读,使人们将热点事件的关注热情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认同。例如,针对最新的疫情防卫战,高校应基于人民立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疫情期间所发生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与阐释,在解决人们思想困扰的同时进行思想价值引导,强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认同。二是转变表达方式,增强理论的亲和力。算法推荐技术改变了高校师生接受信息的模式与方式,使其更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与形象化、个性化表达,对传统连篇累牍、形式单一、晦涩难懂的理论有排斥心理。因此,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必须转变表达方式。要善于利用丰富的理论载体,注重具象表达。既可以采用文本、音乐等传统载体,又要适当利用动图、短视频等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抽象晦涩的理论内容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借助具象化的象征符号,对人们的感性直觉进行激发和诱导,在符号与意识的互动中将理论内容渗透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无形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度和接受度,

实现从“姓马”到“信马”的内化与认同。三是关切日常生活,实现价值传导。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共通、息息相关。其折射出不同个体的日常生活轨迹,同时蕴含着个体对社会、对人生不同的观察与理解。因此,理论的内容表达应与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将抽象的观念融入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信息之中,将理性的语言风格转变为生活化的口语表达方式,使得理论具有穿透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传导。

“在现代技术社会中,技术与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神话与宗教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成为一种一切社会现象都赖以合法化的基础。”②因此,技术本身是带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并且这种“技术统治的意识与一切以往的意识形态相比,更少意识形态的特征”③,它在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与价值的中立性的背后,实则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是信息技术社会论证与维护统治合法性最有效的形式。同时,“技术进步表现为积极力量,但它并不总是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风险问题紧密相关”④。风险属性是现代技术的内在属性,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受制于使用主体的自由意志,必然会导致某种局限性问题的存在。“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一个意识形态偏向”⑤,作为一种现代信息社会的工具存在,算法推荐的技术本质及其传播特征不可避免带有意识形态属性。一方面,算法推荐的内容选择和精准推送夹杂着技术设计者的价值取向,带有意识形态偏向;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本身容易被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操纵,在推送信息内容上容易受“他者”支配,传播有利于某一权力以及资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内容。

“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①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接受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和引领新技术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趋势。“意识形态之争,就是价值观念之争。”

高校主流价值规定了高校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价值体系和价值目标,是引领算法推荐技术的风向标,是抵御高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火墙。以高校主流价值观引领算法推荐,就是在高校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算法权力,使其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研判、传播和宣传提供数据支撑、精准信息以及实时评价,从而不断放大算法推荐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面效应。为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做到:一是以主流价值观引领高校开发以及运用

算法推荐技术的整个过程,增加主流价值观权值在算法优先级中的比重;二是

以主流价值观把关算法推荐的信息分发,既要发挥算法审核的技术优势,又要利用人工审核纠正信息传播的价值偏差,从而净化算法推荐的内容生态;三是要善于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传播升级。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算法推荐平台来实现自身优质内容与算法推荐优势的有机结合,提高高校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整合信息资源来构建自身的算法平台,如积极开展官方政务微博进行舆论引导,构建权威的公众号平台以推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报道,打造短视频账号并利用音乐短视频进行榜样人物事迹的宣传等,从而在技术、符号与意识的互动中将主流价值观渗透于高校师生的脑海之中,强化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制度是风险治理的外在保障,缺乏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将难以系统化、常态化。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在信息技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存在巨大隐患,因而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来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将制度优势化为治理效能。

首先,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制度体系建设。“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应从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示范作用,贯彻落实“三会一课”等学习制度。同时,探索创新用好微党课、学习强国APP等新的学习载体,以新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效果入脑入心。在学习内容方面,除了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是必修课外,应注重把广大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焦点以及学生高度聚焦的世情、国情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融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解释现实,以内容之新解学生之惑,从而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其次,构建高效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制度。定期进行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判断,对有关意识形态的热点舆论、社会敏感事件与突发性事件,要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的跟踪与调查,开展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评估制度。采用云计算等技术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从而形成一系列可供参考的评估视图,并基于数据的真实性和理论的科学性,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标准。三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应急处置制度。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风

险应急预案的建设与管理,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方式的预案演练;同时完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善后和恢复工作,避免舆论危机死灰复燃或衍生出次生风险。由此真正做到,不断“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①。

最后,落实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度构建固然重要,但制度的生命与意义在于执行与落实。“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②制度的执行力直接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效能。高校一方面应当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制度意识,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③的风气;另一方面需要构建明确清晰的意识形态责任清单和分工体系,将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内容清晰化、责任标准明确化、责任流程公开化、责任分工精细化,做到责任工作具体化、责任监督规范化、责任制度长效化、责任追究硬落实,从而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具体个人层面,实现从决策认识到具体落实、从软约束到硬要求的转变,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逻辑遵循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事关国家发展的千秋大业,也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坚持三个统一原则,通过整合资源、多元协调、优化治理结构,切实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④,党性原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其核心要求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⑤,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人民性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将党的主张与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正确导向与民情民意相结合。一方面,要强化问题意识。高校的独特性在于,它在生产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费舆论,它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也在消费文化,这意味着它总是处在舆论交锋的最前沿。同时,“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①。高校意识形态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与

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共通、息息相关,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敌对势力的价值观念入侵往往便是结合最新时事或高校师生的实际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设置议题、制造舆论,企图混淆高校师生的共有认知与集体记忆,实现意识形态观念的输出与文化价值上的同化,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观的渗透皆是如此。因此,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归民众的生活本相,及时发现问题、回应问题,自觉宣传并解读党的最新政策主张,使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善用群众话语。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对话语的表达和运用的过程也是不断强化对某一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高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话语场域,其话语生产的自由化、话语传播的碎片化、话语风格的娱乐性、话语形式的生活化、话语受众的模糊化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力结构。因此,在进行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过程中,高校应自觉对党的最新政策进行认真分析与详尽解读,明确其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并以高校师生所能理解与接收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使得党的理论政策具有穿透力、感染力,实现既坚持了党性的“根”又抓住了人民性的“魂”。

作为意识形态斗争与各种社会思潮争奇斗艳的前沿阵地,高校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促进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创新,同时也使得各类异质意识形态蜂拥而至,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的文化样态竞相涌现,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域外的价值观念交织交锋,呈现出“万众发声”“众声喧哗”的图景。在纷繁复杂的图景中,各类异质意识形态、多元社会思潮以及价值观念趁机不断输出自身的价值理念与政治主张,导致高校意识形态的斗争与冲突频繁不断,意识形态风险不断滋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决定的,它既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工作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高校得以抵制异质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根本保障。“引领的本质在于整合超越,而不是全盘否定和一味批判。”③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流碰撞会作为高校的常显生态长期存在,应科学看待并正确处理高校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坚持主导,兼具包容。要看到每一种价值观念都折射出不同个体的生活体验,蕴含着其对社会、对人生不同的观察与理解,并非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激烈的斗争关系。不同价值观念之间也绝非简单的排斥、斗争,而是在当前开放、自由的高校中彼此参考、相互借鉴,并

在相互比较中显现自身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高校多样化的价值观念。要深入研究高校各类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特点、演进规律和性质功能,了解其所反映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点,从而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集点,使其为抵御价值渗透、凝聚正确价值共识发力。此外,在积极引导价值观念的有益部分的同时,要坚持抵制错误的、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渗透的价值观念,遏制错误社会思潮的蔓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系列767(35篇)2022年下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文章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29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