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系列5408--乡村振兴工作汇报、总结、经验交流材料汇编(48篇)

2023-03-14 04:55:50 121

目录

1.2022年上半年文旅体局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汇报-4-

2.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攻势工作总结-10-

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17-

4.xx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上半年总结-23-

5.xx2022年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29-

6.xx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汇报-37-

7.xx区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情况汇报-42-

8.xx县抓“三项行动”促乡村振兴情况汇报-50-

9.上半年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54-

10.县应急管理局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总结-67-

11.xx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工作汇报-69-

12.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72-

13.xx街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汇报-84-

14.xx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汇报-90-

15.xx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汇报-94-

16.xx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汇报-98-

17.xx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暨“两强一增”行动工作汇报-103-

18.xx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108-

19.xx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117-

20.xx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120-

21.答好脱贫攻坚卷奏响乡村振兴曲-123-

22.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30-

23.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幸福家园-132-

24.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136-

25.建宁县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140-

26.抓好“四个一工程”,助力乡村振兴-148-

27.实施“四个一”工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52-

28.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156-

29.xx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总结-161-

30.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165-

31.企农资产联合实现土鸡变“金鸡”-168-

32.补齐产业短板打造“小黄花大产业”-170-

33.引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173-

34.招才引智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集群发展-175-

35.塑造农旅融合新品牌,带动“小草莓大产业”-177-

36.“三链同构”实现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180-

37.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183-

38.传统文化嫁接现代要素苗绣产业焕发新活力-185-

39.打造全产业链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188-

40.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抱团发展-191-

41.创意导入现代业态,规划设计提升土地价值-193-

42.电商特色产业模式”-196-

43.“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199-

44.“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203-

45.“综合发展模式”-206-

46.田园综合体模式-209-

47.外部资金撬动模式”-212-

48.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216-

2022年上半年文旅体局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2022年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共阜南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增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小组的通知》(南农工组〔20227号)精神,按照《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现将我局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成情况

1.强组织,建立健全局乡村振兴工作运行机制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我局严格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股室具体负责,职能股室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将乡村振兴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局党组每季度开展专题研究,听取驻村工作队工作开展情况专题汇报。落实职责任务,及时跟踪监督,及时推进和汇总相关股室工作进展情况。

2.重学习,用“三农”重要政策理论丰富武装头脑

局党组及时传达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指示批示,按时安排集中学习和专题研究,全局在政治业务学习例会上多次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文件。驻公桥乡李寨村工作队带头执行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在严格组织生活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勤走访,切实解决脱贫户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局帮扶责任人每季度定期上门开展帮扶走访。第一、第二季度,各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开展走访帮扶,并通过电话、网络或支部活动等方式与脱贫户保持常态化联系。六月份,局帮扶责任人入户开展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排查走访,力所能及地给帮扶对象提供帮助和解决困难,帮助落实保障措施,真心真情关爱,及时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持续优化调整“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切实做到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单位负责同志亲自到村走访、调研,听取驻村工作队汇报,部署推动定点帮扶工作。局领导及局工青妇、关工委等到李寨村开展困难家庭“留守儿童”走访慰问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了书包、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

4.强基础,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我局已经逐步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线上文化服务、图书下乡载体服务效应,在城区以及重点乡镇新增7个阅读空间,10个自助阅读书屋,丰富群众文化阅读需求,打造书香阜南。全面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城市阅读空间以及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指导乡、村文化阵地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5.育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文艺活动

以谋划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打造阜南嗨子戏、淮河琴书等文化精品活动,以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2022年计划在我县28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363场,目前完成180余场;完成“文化三进”活动200余场,合计完成文艺文化活动400余场,保障每个行政村每年不少于一场文化活动、一场体育活动。积极举办非遗展演、排练《三击掌》、《逼婚记》、《墙头记》等经典嗨子戏剧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素养。

6.优配套,打造良好的文旅产业发展服务环境

严格落实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政策,深入实地督查乡镇资金使用情况,传达省、市文件精神。召开督导会议,规范旅游扶贫资金使用范围,推进专项督察文件出台,推动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落实全省乡村旅游“421”行动工作部署,深入苗集、中岗等7个乡镇走访,完成主题村、特色美食村、后备箱工程基地初步申报工作。迅速落实上级旅游工作部署,推进旅游民宿创建。

7.广宣传,不断拓展阜南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充分利用县域结对帮扶优势,与肥西县合作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合力推介田集温泉度假村、地城荷花节等活动。开展涉旅企业抚育工作,鼓励中岗镇南街村发挥饮食文化丰富独特的优势,开发旅游伴手礼产品;积极贯彻落实“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丨阜阳·家乡味道”美食评选活动”工作部署,争创“安徽省特色美食村”。鼓励乡镇企业增强旅游商品研发能力。积极推进旅游创建,深入调研,仔细摸排阜南旅游资源及旅游基础设施情况,积极推进“百里蒙洼”旅游廊道创建,提升阜南乡村旅游知名度,打造阜南旅游品牌。

二、存在问题

1.受疫情影响今年开展的基层文化活动次数相对较少,送戏进万村项目经费减少。

2.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存在短板。游客中心、农家乐、客栈数量不足,旅游接待能力水平较低,发展旅游面临着补基础设施短板的任务。

3.+旅游”转化能力有待提升。农副产品、文化创意、餐饮等向旅游产品转化能力不足,农旅、文旅融合力度有待加强。

4.被帮扶单位李寨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村级光伏电站收益为总收入的78%,占比较大,其他多为入股分红及租赁收入,自主经营收入占比微乎其微,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乏力,集体经济收入不能大面积惠及村民,一定程度上未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仍抱观望态度,只有一小部分村民小范围的种植大棚及家庭养殖,大部分村民对发展市场经济缺少能动性和前瞻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进文化惠民活动

一是以发扬阜南经典戏曲、宣传非物资文化遗产作为重点,在中标节目中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赞美家乡新变化,演绎农村新生活为主题现代节目、以演员、村民互动模式,将“送戏进万村”活动推向高潮,带动广大村民参与其中。同时加强监管,保质保量完成今年送戏进万村任务。

二是结合阜南特色浓厚文化氛围,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确保群众足不出户也能够欣赏到嗨子戏和淮河琴书等本地非遗文化节目。

三是培育乡村文化带头人,乡村文化带头人是繁荣乡村文化的主力军,承担着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使命光荣。加强乡村文化带头人业务素质培训,积极推动阜南县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全县乡村文化振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2.持续发展乡村旅游

一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结合蒙河拓浚工程、S252S238、阜淮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阜南旅游通达性,提升阜南旅游投资潜力,加强旅游招商吸引力。持续推进旅游创建工作。引导景区、乡(镇)、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观赏价值和服务能力。

二是加强引导作用,提升“+旅游”转化能力。引导农副产品生产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手工艺企业转变经营思维,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企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能力。扩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阜南旅游资源。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介,积极宣传阜南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潜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旅游投资力度。

3.做好驻村帮扶工作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结合群众意愿和村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好路子,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走人才强村之路,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乡土人才回乡创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关注贫困家庭,持续增加贫困家庭经济收入。

三是注重发挥派驻单位的帮扶作用,运用好驻村工作队选派单位的资源优势,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村民致富增收提供项目支持、资源倾斜、帮扶下沉。

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党建促进经济发展。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作风建设,以优良作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完善村级治理,用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引领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攻势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农村发展跃上新台阶。前三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34.7亿元,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3元,同比增长11.6%,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1个百分点。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夏粮总产全国“三夏”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机大会在青岛召开;我市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会议、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平度市探求脱贫与振兴衔接的经验得到时任省政府主要领导,西海岸新区创新实施“德育银行”的做法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山东省省长,西海岸新区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的做法得到全国妇联副主席的肯定性批示;我市走好“两条路子”、推行“六种模式”消费帮扶模式获评全国优秀典型案例;国家、省推广我市先进典型经验和案例30余篇(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宣传报道我市乡村振兴工作200余篇(次)。

一、聚焦健全体制,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四个优先”要求,进一步增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完善推进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位推动,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指挥,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负责同志带队现场督导。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统一纳入市委农委领导。强化工作督导落实,依托“市委农办+五大专班”工作推进机制,对照85项重点任务和9项制高点,每月一调度、每月一暗访、每月一通报,各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二)完善政策机制。出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见、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促进共同富裕意见(试行)、“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配套编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制定“五个振兴”标准体系和工作实施方案,搭建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四梁八柱”。

(三)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市级财政安排“三农”资金预算43.46亿元,同比增长8.18%。稳步推进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创建,推进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实施重点项目89个、重点任务131项。

二、聚焦优先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巩固、拓展、衔接”三个关键环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基础。

(一)拧紧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安排市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2.7亿元,拨付省级资金3440万元。扛牢帮扶协作菏泽重大责任,持续加大财政帮扶资金投入,强化产业合作、人才支援、劳务协作,社会各界捐款1895万元、消费帮扶7742万元,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13人次。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认定动态监测帮扶户79163人,给予即时帮扶。对2.1万名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继续落实教育、健康、就业帮扶和项目分红。创新实施兜底扶贫特惠保险和防返贫综合保险,以市场化防贫长效机制化解返贫和新致贫风险。实施衔接项目183个,其中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149个。西海岸新区探索“六个统筹”促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做法入选国家2021年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实践典型案例。

(三)深化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落实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部署,与定西市、陇南市分别签订“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行动方案,持续加大财政帮扶资金投入,实施援助项目259个,推动副市级以上领导赴协作地对接68人次。围绕五大任务指标推动项目落实落地,新引进产业项目47个,实际到位资金7.82亿元,陇南康大肉兔、利和萃取项目得到山东、甘肃两省省委主要领导好评。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额1.1亿元,选派专业技术人员520名,在青培训协作地党政干部6089人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558人次,采购、帮助销售协作地农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15.62亿元,帮助协作地脱贫人口转移来青就业1991人。

三、聚焦高质高效,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抓好产业振兴、推动产业兴旺,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一)守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坚持党政同责真正见效,落实粮食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保供任务,突出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新建高标准农田34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0.1万亩,总产量312.8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2.24%2.89%。加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引育力度,布局建设10家市级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引进14家现代种业企业落户国际种都核心区。推进园艺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海洋牧场创建,确保“菜篮子”产能稳定。

(二)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聚力数字赋能,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数字化集成、智能化应用,建设2家数字农业示范园,争创国家数字农业创新示范基地,浩丰智慧农业大脑等4个项目获评全国优秀案例。聚力品牌强农,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建设培育行动,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36个,打造“万亩十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两个品牌入选国家品牌名录,新增省级知名品牌9个,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54个,“青岛农品”进入中国区域公用品牌排行榜前10,我市农特产品参加“好品山东—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推介会(澳门站)广受好评。

(三)打通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聚焦产业规划、龙头培育、技术创新,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全链融合升级。着力培育15条十亿级、8条百亿级、2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数字农业示范园、27个产业强镇和38个田园综合体。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入选全国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易邦生物、嘉里粮油项目获得省高质量发展奖。

四、聚焦生态宜居,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美丽村居、美丽庭院建设,逐步提高乡村宜居度和群众幸福感。

(一)坚持片区化规划。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集中连片打造,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示范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有机衔接、一体推进,新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0个,2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青岛市被评为“2021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地区”,胶州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坚持标准化建设。制定美丽乡村创建指标体系,优化28条可操作指标,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即墨区岚前岭村、黄岛区达尼村等17个村庄入选首批省级景区化村庄。实施节水、节肥、节药和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综合治理行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103个,平度、莱西、崂山获评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让美丽田园成为美丽青岛的靓丽底色。

(三)坚持全域化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接连发起春夏攻势、秋冬战役,推广信用制、积分制、网格化等管理模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使打造美丽环境成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一致行动。崂山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7个区(市)环境治理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推广。

五、聚焦乡村善治,纵深推进“莱西经验”融合拓展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领,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推进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

(一)夯实基层组织基础。高质量完成2072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97.6%实现“一肩挑”。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统筹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百企帮百村”行动,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3027人,开展新任干部培训班181期,培训“两委”干部1.25万人次,完成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2.5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系列职称“民企直评”试点,表彰首届青岛市乡村振兴英才(团队)10名(个)。

(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全面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指导意见,健全“六权议事决策机制”,完善“五议一审两公开”议事程序,出台健全村干部权力监督约束机制意见,进一步规范健全村级治理制度体系。西海岸新区“德育银行”、平度市“道德银行”、莱西市“微积分”等乡村治理模式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并宣传推广,全市1个镇、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5个被评为省级示范村,获评数量居全省首位。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推进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3个、省级文明村镇238个。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文明实践专项行动,工作经验被中央文明办推广,城阳区探索创新城区文明实践“城阳路径”进入全国文明实践“第一方阵”。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开展文化活动2万场次,受益群众600多万人。平度市“行走的书箱”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优秀典型案例。

六、聚焦激发活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突破

以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为重点,推进涉农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为90多万农户“确实权、颁铁证”,推动土地流转300多万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益12亿元。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全市575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换届。做好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农民取得股权分红3亿元、累计达到19亿元。统筹财政资金5500万元,支持110个薄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市8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

(三)深化金融支农改革。出台工商资本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引导企业下乡、资本兴乡。统筹实施13只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农户经营损失1.5亿元,让农民受灾不受损。创新实施农业非融资担保模式,服务农业经营主体4000多户,在保金额达到16亿元、同比增长2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肃州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林草部门的“政策宣传、生产组织、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重要职能,肩负起满足广大林农兴林增绿、依林致富的实际需求,肃州区林业和草原局着眼林业改革发展全局、立足工作实际、把握工作重点、制定方案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穿于林业工作、服务于林果产业、服务于林业生产、服务于乡村振兴、服务于林农群众。现将肃州区林业和草原局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密结合林业中长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林业和草原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林草部门工作职能作用,扎实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林草特色经济发展、农林民综合素质提升及生活水平提高,推进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宣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二、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肃州区林和草原局认真贯彻落实《肃州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点政治任务和工作任务,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和保障,在服务乡村振兴上聚焦发力,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各项工作任务。

1.加快产业培育,打造乡村振兴“主引擎”。今年,我区林果产业发展总体上以巩固、提高、优化为主,按照“提质增效、扩张规模、壮大产业”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优化调整以西梅为主的林果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林果产品供给,以西梅作为优势林果重点发展,以低杆矮冠桃、杏、梨以及矮化密植苹果为补充树种,并适度推广发展设施林果产业。2021年整合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0万元,完成新定植特色林果产业面积6299亩(西梅2171亩、桃965亩、杏2068亩、梨273亩、苹果258亩、其他565亩),建成20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10个,新建西洞镇千亩西梅示范园1个、金佛寺镇500亩西梅示范园1个、上坝镇500亩文冠果示范园1个,新建日光温室果树栽培示范点1个,指导完成嫁接任务2120亩,完成现有挂果经济林提质增效10021亩。

2.狠抓人才建设,培养乡村振兴“生力军”。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我们坚持从本省和外省聘请林果专家开展长期指导,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对乡村干部和果农进行培训。2021年共开展林果科技培训105场次,培训果农10083人次,发放资料10200余份,着力培育一支能够胜任全区林果产业发展需求的骨干技术队伍,培养形成一批林果土专家,明白人,并坚持不懈地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逐步提高林果农户整体素质。同时,各乡镇林业站、林场充分利用农闲时节、林果生长管理、护林防火关键时期,通过讲座、宣传标语、实地修剪指导、防火演练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林业相关政策与林果管理知识,提升村民爱林护林、管理林果的能力和素质。

3.聚力生态宜居,树立乡村振兴“新标杆”。今年我局依托沿山林果大道、金佛寺万亩李广杏基地、西洞千亩桃基地,采取举办杏花节、桃花会、采摘节、丰收节、果品展销品鉴会等活动20余场次,大力发展节会经济,不断扩大特色林果的知名度。依托天马湖湿地公园、湿地景观大道、祁连山大峡谷、西湖湿地、六分湿地公园等特色景观,精心打造一批田园采摘、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林果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林果产业+”旅游、生态、新生活方式的创新发展,不断扩大特色林果的知名度,为林果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撑起乡村振兴新引擎。

4.提升乡风文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容村貌,我局大力开展乡村四旁绿化、村道绿化等国土绿化活动。2021年春季开始,因地制宜,联合乡镇村组,在村组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栽植馒头柳、国槐、白蜡、万寿菊等绿化苗木及各类经济林果树种,突出抓好“三沿一部”绿化。新建农田防护林30公里,高标准绿色通道25公里,栽植各种树木80余万株。

5.强化组织建设,用好乡村振兴“主心骨”。依托千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强化村党支部建设,凝聚村党支部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成立林果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打造千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021亩;二是不断壮大桃林果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千亩优质桃提质增效市级示范园建设项目,为西洞镇西洞村、罗马村、滚坝村桃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信心,延伸了桃发展“产业链”,增加了群众收入;三是编制多维“销售网”,依托网络平台线上销售,积极推广相关展品促进线下营销,为提高肃州区特色林果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延伸林果产业链、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发挥积极作用。

6.完善基础设施,筑牢乡村振兴“大堡垒”。以振兴美丽乡村活动为契机,加强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肃州区银达镇标准化林业工作站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并积极申报三墩镇、西洞镇标准化林业站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全区建成了一批站容站貌美观、设施设备齐全、管理制度健全、作用发挥突出的乡镇标准化林业站。

三、存在问题

2021年,我局虽然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一是特色林果产业发展面临“无地”栽植的窘境。受中央出台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政策的调整,加之我区特殊的土壤、水源条件及部分农户对林果产业的认识,致使经济林栽植地段有限,大规模成片制栽植无地可选。二是乔木生态林的保有量损失较多,急需规划补植。受经济利益驱动,生态意识淡薄,加之杨树木材价低、对农田遮阴胁地及天牛危害等原因,乱砍乱伐现象依然存在。特别全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渠道修建及虫害木除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砍伐较多,乡镇整体生态绿量大面积减少。三是乡镇全民造林缺乏整体规划。乡镇造林处于当年造林当年计划、当年选点当年植的状况,没有长远性和连续性的造林规划来指导生态林建设,在抓造林绿化工作落实上,放松了对重点农田保护区域及风沙口生态林的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林屏障作用。

四、下一步打算

1.推动林果产业提质增效。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加强技术攻关,通过矮化密植、低杆矮灌、地布覆盖、行间生草、生物防治等技术的大力推广,2022年新增经济林面积0.2万亩,大力推进以西梅为主的沿山林果大道建设,建成20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5个,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1万亩,巩固提升金佛寺镇万亩李广杏基地,打造西洞镇桃、苹果、吊干杏万亩特色林果基地,2022年林果产业总规模达到6万亩以上。

2.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依托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化防护林修复等林草重点工程,结合“十四五”规划,争取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实施乡村绿化2000亩、新建农田防护林30公里,高标准绿色通道25公里。新发展实施林业重点绿化工程,提升绿化成效。推进乡村美化绿化,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园林城市,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3.不断深化林草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配合理顺林地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小镇、国家级森林乡村申报创建活动,加速打造一批村有绿带、路有绿网、街有绿地、院有花果的秀美村庄。

xx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上半年总结

一、2022年一季度工作情况

(一)畜禽方面:

1xx市一季度出栏生猪20.02万头,存栏36.76万头,能繁母猪3.45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29.24%12.04%0.88%

2202233日至8日,畜水中心组织人员对全市畜禽养殖场进行抽查,共抽查畜禽养殖场59个,其中生猪养殖场52个,家禽养殖场5个,消纳池2个,发现问题4个并给出整改建议,已移交到益阳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处理。同时下发《关于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巡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镇、街道、中心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巡查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畜禽养殖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完成动物春节疫苗接种。集中免疫猪O型口蹄疫苗30万毫升,牛羊口蹄疫疫苗。0.4万毫升,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140万毫升。

4、我市是农业部环洞庭湖禽流感监测县和家畜血吸虫的纵向观测点,配合采集和监测禽流感样品380份,监测家畜粪样104份。

5、兽医实验升级改造已经完成,共投入资金120万元,我市已具备非洲猪瘟、禽流感病原检测能力。

(二)水产方面

1、一季度完成水产品全市3.95万吨,同比增长1.89%,一产一季度产值7.9亿元。

2、完成并完善xx市水产百亿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初审稿。

3、完成《xx市支持发展水产百亿产业十条》初审稿。

4、完成xx2021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的设计、预算、实施方案。

5、为扎实推进我市大通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大通湖流域水质,依据上级要求出台《xx市大通湖流域精养池塘尾水排放管控(技术)方案》。

6、完成精养池塘升级改造1.1万亩,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1万亩的目标。

7、为进一步提升洞庭湖区水质及保护种质资源保护区,于426日在太阳鸟游艇码头开展了一次xx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本次人工放流共投放鱼种835万尾,规格6-10cm,包括草、鲢、鳙、鳊(鲂);三角帆蚌40000只,规格10cm左右;人工鱼礁1200个。

(三)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1xx市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建设项目:完成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面积5800亩。主要开展池塘清淤、池坡整形、沟渠整理和尾水治理设施建设。目前有序推进中,已基本完成池塘清整。

2、天圆农业7200头种猪养殖基地建设后续项目:完成后续次要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硬化、场内绿化、装猪台建设、洗消设备安装、粪污消纳地建设等。目前已全部完成。

(四)主要指标落实情况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上级要求85%,我市目前已达到93.8%,已圆满落实。

(五)立项争资情况

我中心2022年立项争资目标任务17200万元,其中项目类14000万元;目前,已完成目标任务4个,共计3444万元,其中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奖补资金项目12万元、中央渔业增殖放流资金项目30万元、中央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项目256万元、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项目3146万元,仅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的20%

后续预计将有225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一是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已争取到,预计获得支持250万元。二是在湖南省优质水生生物良种选育加工研究院xx分院(xx市优质鱼类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两个项目,将积极与上级和国家工程院对接争取项目,预计两个项目共获得支持2000万元。

中心将强化领导,采取措施,形成合力,积极申报,力争较好的完成2022年争资任务。

(六)真抓实干落实情况

上级禁捕退捕真抓实干考核文件暂未出台,我中心牵头的禁捕退捕工作正在按照去年的考核内容正在持续推进工作,同时与省厅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目前,一是正在落实退捕渔民企业吸纳和从事种养业的政策奖补;二是已按上级要求出台《xx市长江重点水域禁捕“回头看”工作方案》开展全年自查,为迎接疫情后到来的国检做准备;三是收集建档立卡补充人员611民的银行卡等信息,准备发放其社保补贴。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困难)和重大风险隐患、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

(一)禁捕退捕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1、部分冲锋舟和非法网具地笼网未回收拆解。

建议:冲锋舟30马力以下,1.5万元/艘、30~60马力,2万元/艘、60马力以上,2.5万元/艘,由交通部门负责回收。非法网具地笼网按原3000/吨,由农业执法部门负责回收。

2、琼湖街道洲岛等渔村剩余部分渔船未回收拆解。

建议:退捕办组织评估公司据实评估后,按程序拆解。

(二)xx水产发展存在以下六个方面不足与瓶颈:一是养殖方式传统粗放;二是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优、无拳头产品、xx品牌不响;三是种业发展严重滞后;四是加工企业少附加值不高;五是生产与生态未协调发展;六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为落实今年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做好水文章,从五个方面破局立新,推动xx水产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一个高地——水产种业创新高地。主要是创新水产良种繁育技术;加快培育种业龙头企业;规范水产苗种生产经营管理;积极对接农业部、省厅申报项目。

二是延伸一条全产业链——三产融合。主要是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水产养殖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水产品产地加工;加快推动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拓展产业提质增效空间;引导支持休闲渔业产业发展,推动渔业向下游延伸。

三是推广一批养殖模式——生态健康、绿色高效。主要是池塘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池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鱼菜共生模式、虾菜轮作种养模式、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模式、受控式集装箱养殖模式。

四是创建一批品牌——xx大头鱼(“沅大头”)、xx九肋鳖、南大乌鳢、xx生态小龙虾。开展二品一标认证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一条普通鳙鱼(品类)变成“xx大头鱼牌(商标)、xx市(原产地)有机绿色鱼(卖点)”。

五是出台一批扶植政策。争取政府出台一批倾斜扶植现代渔业发展政策,充分调动养殖户积极性,从而做大做强xx水产。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计划

1、将《xx市水产百亿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初审稿和《xx市支持发展水产百亿产业十条》初审稿上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请求批准。

2、做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申报工作,xx市天心种业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级,xx市草尾乐鑫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申报省级。

3、提请市委市政府下发《xx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收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4、完善“智慧渔政”平台系统,为6-7月份的省级“智慧渔政”现场会做准备。

5、落实禁捕退捕“回头看”工作,为迎接疫情后到来的国检做准备。

xx2022年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咸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围绕“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保障”重点内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现将上半年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01亿元,同比增长7.0%;规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2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8元,同比增长8.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守住“两条底线”

1、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一是稳定粮油生产和保障“菜篮子”稳产保供。抓好4.5万亩双季稻轮作项目建设,将粮食规划63万亩生产面积及产量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各村,并纳入乡镇年终考核。制定2022年双季稻轮作项目实施方案和油菜轮作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推广优良品种,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多措并举扩面积、提产量。上半年稳定瓜果蔬菜播种面积25万亩。积极推进今楚2400头种猪联合育种科研基地、湖北轩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基地等养殖项目。二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54.99万亩耕地红线和45.8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防止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在新店镇、茶庵岭镇等10个乡镇创建10个千亩以上双季稻生产示范片,同时创建1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调动农户积极性。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90%,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两轮现场踏勘,正在进行初步设计。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深入实施水利补短板强功能三年行动(20202022年),已完成2020年度任务投资4890万元,目前2021年度任务已完成招投标,即将开工建设。选聘xx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77人,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3个,每个团队3人。开展线下科技培训服务活动1次,培训服务人数180余人次。

2、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月预警、季调度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共计报送预警信息7批次,录入国网的预警信息共7067条。常态化开展入户摸排,共排查农户80818户,通过集中排查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724人,按风险类型落实帮扶措施96条。完善防贫保障体系,投入资金820万元为脱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农村低收入户购买“防贫保”“保灾+保价”助农兴农双保险。二是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今年春季资助建档立卡脱贫学生6319人(次)372.14万元;“雨露计划”春季资助770112.5万元。202216月全市特困、低保、乡村振兴动态监测等特殊人群住院9989人次,住院医疗费总额7524.44万元,符合医保范围金额6647.71万元,医保基金支付总额5912.23万元,符合医保住院范围政策报销比例达89%。家庭医生签约做到了应签尽签。继续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举办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暨驻村工作队业务培训班。全市149名驻村第一书记、386名驻村干部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发放帮扶政策清单3万余份,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入户走访9627户,解决实事近千件。今年上级安排我市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6万元,安排项目43个已全部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拨付资金983万元。三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力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截至目前,脱贫人口小额贷款新增1348.09万元。上半年累计有13147名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安排公益性岗位2387个,发放资金214.56万元。24座光伏电站设置公益岗位88个,超过省定66个标准,月均工资503.86元。大力开展消费帮扶,组织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每人500元标准,重点采购xx市扶贫产品和挂点村脱贫户的农产品。

二、做好“三项重点”

1、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做强现代化乡村产业。打造青砖茶、特色水果、稻虾、优质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链。做强做实xx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公司,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拓展营销网络,上半年全市茶企生产产量3.51万吨,产值25.3亿元。建设标准化猕猴桃基地500亩,为全省的猕猴桃建设树立了全新的样板。今年猕猴桃挂果面积达3.4万亩,较往年增加0.4万亩,预计产量5.1万吨。二是做强做优农产品品牌。做强做优xx青砖茶和猕猴桃品牌,重点打造青砖茶产业“一个核心品牌、两个区域市场、三个特色小镇、四个龙头企业”产业布局,全力推广“xx青砖茶”公共品牌。加快培育“xx香”“谷元胚”大米品牌、“虾醉仙”小龙虾品牌。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xx青砖茶”评估品牌价值50.36亿元。赵李桥茶厂被评为中国砖茶行业唯一“中华老字号”。对我市11家砖茶企业许可使用了“xx青砖茶”“xx米砖茶”商标到国家局备案,并向省知识产权局申请使用全国统一的地理标志专用标记。积极申报“xx猕猴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松峰绿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青砖茶”成功入选2022年湖北省荆楚品牌培育工程商标品牌运用示范项目。三是拓展乡村经济业态。继续完善万亩茶园俄罗斯小镇园景观区建设、推进“xx青砖茶国家公园”建设,新建茶旅景点10个,茶旅线路4条。积极引导发展直播带货、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农村电商新业态,千方百计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张司边村基层社新建300平方米的网络带货直播间,展示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助农兴农直播带货公益活动,累计销售xx本地农副产品8.6万斤,组织游客开展基地乡村采摘游20余次,直接带动农村消费超100万元。

2、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目前已将村庄规划师具体分配到各乡镇并负责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并确定村庄分类。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4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前期设计。《鄂南民居建筑设计图集》发放到8个乡镇并推广使用,后续将持续推进此项工作,增强农民建房的规划意识。二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落实河湖库长制,开展陆水湖、西凉湖、黄盖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户厕建改项目,完成20182020年厕改摸排整改工作,整改3657户问题户厕,整改率100%;完成2021年新建公厕的验收任务。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在茶庵岭镇八王庙村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示范点项目。在沧湖开发区汤家咀村等6个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生态保护和水土修复。实施xx市黄盖湖流域生态环境整治项目一期EPC建设项目和柳山湖镇团山村等水体综合整治项目,预计今年可以完工。完成造林绿化1.2万亩,森林抚育1万亩,林业育苗460万株,扎实推进全域绿化,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创建森林乡村3个。三是提档升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上半年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69.18公里。已开工“三年消危”项目桥梁15座,完成9座。城乡客运一体化已实现全覆盖,全市各乡镇、各行政村全面实行公交化运营。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替代电量663.05万千瓦时,稳定运营现有18个站点59个充电桩。建立“双减”工作长效推进机制,落实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减负提质。深化结对帮扶活动和联校托管,继续加强乡村教师培训、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城乡教师交流。推进医共体建设,总院按照“市招乡用”原则,完成了88名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派出3名青年骨干医师到乡镇分院挂职业务副院长。全市291名乡村医生在总院参加了两个批次的急诊救治能力培训。上半年为68名城乡低保妇女申报“两癌”救助。开展“巾帼心向党最美展芳华”母亲节活动,持续性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送去党和社会的关爱,引导他们向上向善。

3、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一是完善村级自治机制。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村“两委”换届工作“回头看”,组织开展全市村(社区)干部培训班。指导187个村(社区)全面修订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居)民公约,推行积分管理模式。切实抓好清廉村居建设,印发2022年度实施方案,制定xx市清廉村居建设工作指南,指导示范点建设,发布宣传短视频1条,宣传报道10条,在赵李桥镇蓼坪村召开现场推进会。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创建第四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镇、进校园、进企业”“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110余次。群艺馆、歌舞剧团组织开展的2022年春节送文化下乡暨“村晚”活动。开展《乡村振兴看xx》《走进社区看小康》《美丽乡村行》《咱们村里的年轻人》《青春力量》等多个系列报道。三是建设平安法治乡村。全市配齐了“一社区(村)一警(辅警)、一社区(村)一法律顾问”和村(社区)治调主任,全面推广“红袖章”志愿者巡逻和平安协会参与社会治理,发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了小区“圆桌会”、“王婆婆”工作室、情暖暮阳互助社等一批xx基层治理品牌。在前期“雪亮工程”基础上,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投资1.9亿元对城区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增补扩容及后期大数据分析运用平台建设,城乡公共区域视频全方位覆盖。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三、强化“一个保障”

一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各部门推动乡村振兴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上半年召开专题会议、调研督办、听取汇报等研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近20次,市委中心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组织专题和研究相关工作。建立市、镇、村三级书记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全面压实市级领导、市直部门、镇村和驻村“第一书记”责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规范和深化支部主题党日制度,建强农村战斗堡垒。

二是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2022年全市共统筹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12.5亿元用于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乡村振兴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在法定债务限额内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等领域的公益性项目。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推行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做好乡村产业用地保障,落实“三区三线”相关工作。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xx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青砖茶产业研究院、黑茶检测检验中心等平台带动作用,大力实施“智绘xx”“人才安居”工程。继续实施“三支一扶”、“一村多名大学生”等计划。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已在全市15个乡镇(街道、区)145个行政村(社区)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集体土地使用权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完成个人颁证28000本,集体127本,确权颁证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信息核对工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核对比例达95%以上。全面完成了化解村级债务工作目标任务,实现村级债务全面清零。推进宗祠“回头看”,对我市49家登记备案的宗祠场所进一步提升转化标准,实现转化后的“一增一减”。加快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

xx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全区135.45万亩小麦,其中一类苗面积94.27万亩,占69.6%;二类苗36.85万亩,占27.2%;三类苗4.33万亩,占3.2%。截止3月底,全区已追肥35万亩,普追一遍拔节肥,开展化除110万亩,病虫防治60万亩。目前,我区小麦已进入拔节期,小麦苗情总体上好于去年同期。

2、实施春季农资打假助春耕活动。第一季度出动农业执法人员456人次,出动执法车辆96车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检查农资及兽药饲料等生产经营单位662家次,处理各类群众投诉及市长热线25起。立案9件,其中:种子3件、肥料1件、生猪屠宰2件、动物检疫2件、非法捕捞1件,上缴国库罚没款14余万元。

3.落实春季蔬菜生产及绿色食品认证检测工作。第一季度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露地蔬菜面积3万亩,设施蔬菜面积20万亩,完成全年“三品一标”认证20个,4家经营主体12个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环境和产品已通过检测机构检验且申报材料已报至省绿办。完成农产品质量检测任务,其中蔬菜检测14843个样品、畜禽类检测4451个样品、水产类检测2783个样品、其他农产品检测9个样品,合计22086个样品,检测合格率100%

4.扎实推进朝天椒种植工作。截至3月底,朝天椒育苗面积已达到20万亩,《xx2022年发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推进乡村振兴扶持意见》已经印发至各乡镇,拟创建21个朝天椒高标准示范片和1个朝天椒新品种展示基地。

5、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2022年高标准农田16万亩项目设计工作已完成市、区两级评审。根据市级评审意见,两家设计单位对规划设计文本进行修改后,324日,区农发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区级二次评审。目前已完成设计工作,并通过了市级评审。

6、摸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通过走访和电话了解等方式,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带头人以及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进行摸排2022年培训需求,最终确定2022年我区培训需求为培训6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500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100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100人、农村创新创业人员100人、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200人);技能服务型50人(农机手50人);其他50人(高素质女农民50人)。

7、扎实推进农业双招双引及农产品加工工作。完成全省绿色食品双招双引项目清单28个,其中在建9个,新建13个,洽谈2个,谋划1个,续建3个。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9家,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累计完成73.6亿元,累计增速11.5%xx区中药材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值累计完成58.5亿元,累计增速12.1%

8、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了以村庄清洁行动为重点,立足村庄“五清一改”、乡村道路清扫保洁、沿线周边环境、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等工作。加大对乡镇垃圾转运不及时,垃圾桶外溢,随处乱扔垃圾现象督查。目前,共转运生活垃圾4620车次,共计29740.07吨,其中乡镇转运1569车次,计10133.07吨。

9、有序推进改厕和美丽乡村工作。我区2022年区级新建改厕任务数,总计4496户。目前,已完成2022年改厕约350户。我区2021年度10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项目为村庄整治提升类项目,目前已完成总体进度约82%,村庄自建房等项目已实施完成。

二、存在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层次仍待提升。主导产业不优不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化肥、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有所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影响农民投资。受新冠肺炎影响,农民收入增幅放缓,影响农民对春耕生产的投入。小麦病虫害重发生趋势明显,尤其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影响小麦生产。春耕生产劳动力缺乏。目前农村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在种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了春耕生产技术措施落实的难度。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仍待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也不平衡,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建立。一是改厕进展缓慢。区级改厕方案已经下发二十来天,个别乡镇还没进行改厕项目施工。二是改厕质量不高。部分乡镇要求不严,监管不力,培训不到位,致使改厕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使用的沙子、水泥不达标,存在化粪池中的两道墙和四周的墙不咬茬,进粪管、过粪管安装不科学,排气管过细等问题。厕所清掏及粪污处理、树木养护、公共设施维护工作亟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春耕生产技术服务。结合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组织全区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每个农技人员包保1-2个村,在农业生产键时期进行技术指导服务。采取多种加强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惠农政策宣传,引导农户稳定粮食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蔬菜、中药材等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切实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加强技术宣传与指导,针对目前天气状况和病虫发生情况,及时组织防治。对区政府统一采购的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剂,加强监督管理,层层签订物资发放责任书,以村为单位编制农药发放到户清册,及时公示发放情况,严防截留挪用,确保药物及时发放到位。组织全区植保专业服务队,全面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做到应防尽防。重点加强对小麦绿色增产创建示范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以及外出务工户、无劳力户、贫困户和重点区域的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认真开展农资打假及农机市场专项执法治理行动,抓住重要农时,做好重点节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资及农机市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保障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为夏粮丰收奠定基础。

2、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布局上,我区坚持优先向公共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及群众热切需求方面倾斜的导向,突出“惠民”二字。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上,着力从群众最期盼的村庄道路、安全饮水、电力网络、环境保洁、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打造,进而提升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在产业发展项目布局上,结合实际各乡镇及中心村自身资源、区位、特色、文化、产业等优势,重点从能增加群众就业增收的项目上着手,大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等。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加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频次,引导农民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各乡镇杜绝“等”“靠”思想,把环境整治当成自己的事来处理,在过渡期间的环境整治还是乡镇负责,移交后乡镇也要抓好监管。后续因为推诿扯皮、不积极落实整改出现问题的,要对乡镇进行追责。

3、加大改厕技术培训力度。定期、不定期进行改厕技术培训,让每一个参与改厕的人员都掌握改厕技术。强化改厕调度。周周调度,调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乡镇,督促整改,杜绝问题厕所出现,力争改一户,成一户,群众满意一户。

xx区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我区乡村振兴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农村产业革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创新型党组织创建等主要工作,持续加强对“三农”领域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形成“蔬果药花茶”和生态养殖“5+1”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民生事业提速发展,建成美丽乡村、富美乡村等示范点16个,全部建成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转运站,行政村实现垃圾收运处置率达95%以上,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为35.4%,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覆盖率达92.5%,村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比例达47.4%,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89个,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9.2%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区先后制定了《xx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xx区关于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的实施方案》《xx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方案》《xx区推进现代产业示范带建设实施意见》《xx区支持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发展10条措施》等文件,紧扣“二十字”方针围绕“五大振兴”,着力实施“十大工程”,按照“一年打底、三年成型、五年成势”的总体安排有序推进,于2020年被评为贵阳市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一)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以产业聚集发展为龙头的带动作用明显。发挥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火石坡工业园的聚集效应,扶持壮大贵州龙、五福坊、老干爹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好山河、五阿哥等一批具有潜力的成长性企业,打造中药材、辣椒、肉禽等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加工在贵阳,基地在全省”的发展带动格局。2020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57.18亿元,农产品加工转换率为50.08%。二是以特色小镇为主的点状辐射带动效果逐渐显现。偏坡乡“原味小镇”以“公司(企业)+特色小镇+农业园区(景区)+富美乡村”等模式已投入运营;羊昌“花画小镇”结合“种业小镇”打造业态更加丰富;新堡乡“全域旅游+体育健身小镇”初步成型;百宜“五彩小镇”支持一批农业企业+文旅企业发展,初步具备产业强镇基础;下坝“百果小镇”、新场“飨往小镇”业态日趋丰富,产业链条逐步完整,预计35年时间,将逐步成型。三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的开局良好。按照“一带八园八基地多主体”的布局,在北部乡镇规划了约2.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该项目自去年10月实施以来,按照”七化”标准建设了2628亩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多块变一块,小块变大块”的宜机化目标。同时,培育了天贵茶园、贵州苌楚公司、百宜农职院、贵州华均兴鱼业内循环、贵州红河泰鱼种场、花锦谷等一批集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渡夏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人居环境方面。一是持续保持良好生态优势。发展全国首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效应,创立“两山”理论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探索生态资源数字化监管,实现生态保护智能化及工作量化,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11%,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达96.4%。二是乡村环境不断整治提升。近年来,我区持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创建、“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区71个行政村垃圾治理设施设备全部配齐,共设农村垃圾收集点453个,配备保洁人员602人,转运车辆73辆。建成村寨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生态池58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5套、无动力分散式处理设施56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纳入截污管收集的建制村49个,设施覆盖率为64.47%。三是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各乡镇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加大乡村清洁行动的工作力度,仅2020年共进村入户宣传916场次,参与群众1235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9541份,悬挂宣传标语225条,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5802吨,清理村内塘沟414口,清理村内沟渠881公里,清理村内淤泥522吨,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778吨,拆除废弃建筑32处、残墙断壁42处。目前,我区农村面上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的现象基本遏制,乡村环境逐步向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转变。

(三)乡风文明、社会治理方面。一是成功入列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xx区紧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自2020年以来,初步建立1个区级文明实践中心、8个区级文明实践分中心、13个乡(镇)、社区文明实践所和107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是农民精神面貌取得提升。我区积极推进“乡风”“民风”“家风”建设,在村级治理基础上,组建“乡贤会”“村民议事会”“村民评议会”等,逐步形成“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的民主议事氛围;试点推行“红黑榜”,逐步形成“创先争优、积极进步”的村寨风气;积极鼓励“敬老爱幼、善言善行、耕读传家”的家风,引导形成和谐向上的个人修养。三是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我区于2020年被命名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98%以上,刑事发案稳中有降,治安形势平稳有序。

(四)探索创新方面。一是积极探索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自2020年以来,在羊昌镇、百宜镇,以“多块变一块,小块变大块”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山地耕作乘坐式机械化为目标,实施土地碎片化整治工作进行土地归并,设置三种投入标准进行探索,实施规划面积2628亩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七化”(宜机化,智能化,水利化,园田化,生态化,集约化,标准化)作为高投入标准,亩均投入3.6万元左右;“五化”(宜机化,水利化,园田化,生态化,集约化)作为中标准投入,亩均投入1.8万元左右;“三化”(宜机化,水利化,集约化)作为低标准投入,亩均投入0.83万元左右。三种投入标准和建设档次的设置,为类似xx地形的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参考。二是主动谋划农村“三块地”改革。改革工作目前已完成前期调研,正在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在规范农村耕地流转,促进耕地在农业产业布局、农业高质高效方面发挥作用,农村集体性经营用地合理划设、依法入市、集约使用,农村闲置宅基地腾退、集约节约使用,村集体在“三块地”改革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探索;三是积极推动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2018年起,在新场镇保寨村试点开展“零农药零化肥零污染”村庄创建,运用生态自然农法,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得到厦门大学环境生态学院的支持,今年在新场镇、百宜镇、下坝镇、新堡乡及水田镇持续推广应用,目前区政府已同厦门大学环境生态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今年继续扩大覆盖面,力争打造贵州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区。四是创新开展农业金融。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乡村振兴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按照市场规律,用现代经营理念经营农业,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探索农村粪污水资源化运行模式。在百宜镇拐吉村探索运用先进粪污处理工艺,变废为宝实现人畜粪污的转化利用和低成本运行。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我区具有较好的近郊交通、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村生态、民俗文化等优势,但也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和痛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堵点问题久疏不畅。一是规划执行上有堵点。制定的规划多,但可执行、能执行的规划少,农业农村多数规划都是为完成任务,不作实际调研、不作深入研究,规划与落地、理论与实际脱节,导致许多农村建设管理无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机试错。比如,我区编制的《xx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明确了涉及农业农村方面的项目121个,但通过3年的实施,只有三分之一的项目能够实施(基础设施类),因规划、土地等要素保障不足,没有一个产业发展项目成功落地。二是落实要求上有堵点。最突出的是农村建房问题,2018年制定了村庄规划,明确了每一个村建在哪里、建什么风貌的房屋、建多大规模等,都明确了要求,但执行起来千差万别。三是技术推广有堵点。特别是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种植推广上,没有发挥好农业和科技部门的优势,资金支持、项目精准、品种研究等方面没有系统谋划,导致我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还在吃上世纪90年代农业规模化、特色化种植的“老本”。四是资源利用有堵点。目前,我区还有大量的林地、抛荒地及大量的闲置宅基地、空置房屋等资源处于沉睡状态,由于基层乡镇、村级组织怕触红线,主管部门也不愿担当,不敢采取措施起先盘活,缺乏城市与农村的要素通道。

(二)痛点问题久治不好。一是村民自治有效执行率低。村集体与农民的利益链接度不深,导致村级组织在号召群众、发动群众方面力量不足。对农村乱办酒席、农村建房、农村环境卫生、农村信访维稳等,大部分村都制定并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形成了制度,但真正执行见效的不多,很多约定还未成俗,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方式,约束力不强。二是农村面源污染还未根治。村民乱用除草剂、残留度高的农药化肥禁而不止,通过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畜禽粪污治理后的资源化利用机制未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而未用、坏而未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耕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还未进行有效治理等。三是无人务农的趋势越发明显。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寨空心化、村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突出,农民不种地、不会种地、不想种地的趋势越来越显,导致土地抛荒、低效生产日益严重。比如,水田镇大面积种植低产苗木问题,要按照要求整治耕地非粮化的难度非常大。

(三)难点问题久拖不解。一是要素保障难。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保障力度不大。比如,省农职院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从2018年至今,50亩建设用地尚未解决。二是金融支持难。农业是弱势产业,在私营企业融资难的大环境下,农业企业在资产抵押、诚信放贷等方面门槛较高,金融支农产品开发不多,对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还未认可。三是招商引资难。未出台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招商引资政策,对上级政策支持的集成运用率不高,区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锐减,全区总体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优势还不明显。四是提升换代难。乡村建设的水平不高,原来建设的富美乡村示范水平低,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在轻内在、重形象轻治理的问题还比较明显;全区上规模的樱桃、梨子、李子等水果呈低产状态,大面积的水果产品逐步被市场淘汰。五是土地整治难。受地理、历史影响,耕地零星分散,现代农业的机械化推广标志不明显,治理成本又高,直接影响当前及以后农村缺乏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状况。

四、下步工作打算

乡村发展是系统工程,要乡村振兴开新局的目标需聚集更多要素、整合更多力量及创新更多机制才能取得实效,下一步,我区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好《乡村振兴促进法》,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

(一)强化统筹力度。围绕摸清底数、整体谋划、系统考虑、政策衔接、按图施工的要求,扎实编制可操作、可执行、可落地的乡村振兴规划,打破镇域、村域边界,避免区域与区域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同质或冲突,为建设乡村振兴新标杆打好基础。

(二)明确发展定位。定位于都市农业,大力发展采摘、观光、休闲农业,引利用大数据手段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

(三)激发创新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学习借鉴和大胆创新,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围绕农民主体,紧密联结利益,盘活农村的资源,打通城乡之间要素通道,推进农业农村加速发展。

(四)加大支农力度。争取项目,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向宜机化方向发展,争取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今年8%、“十四五”期末达到50%以上要求,保障本级财政对农业农村事业的投入。

(五)推进人才振兴。整合资金加大乡村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力度,吸引农民返乡、居民下乡、能人进乡。

(六)试点示范引领。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等,进一步融合资源、融合要素、聚集力量、集成发展,争取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xx县抓“三项行动”促乡村振兴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把“三项行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xx路径,高标定位、科学谋划、聚焦重点,迅速行动,全力推进“三项行动”各项举措落实落地。

1.突出党建引领这一总纲。一是落实三级书记责任。压紧压实县乡党委政府抓乡村振兴“三项行动”的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和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构建“一组四班”工作体系,确保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二是建设工作督办机制。制定《xx县实施乡村振兴“三项行动”实绩考核办法》,压实部门、乡镇责任,严格督办考评,强化结果运用,大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事创业局面,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三项行动”担当作为。三是加大投入保障。加大“三资一促”力度,全县立项争资到账资金7.2亿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2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三项行动”2.7亿元。

2.坚持“四个再造”这一方法。一是以路长制推动空间再造。完善四级巡管体系,实施安防提升、管理提升、绿化提升、旅游设施提升四大工程,全面创建“安全、绿色、智慧”的公路交通环境。把驿站嵌入乡村,巧借空间,以路为线,以村为珠,以点带面,一线串珠,带动乡村旅游过境。累计投资2.7亿元,实施道路绿化美化42.3公里,全力描绘“树随路走、水伴树行、一路一景、移步换景”的绿色生态廊道,打造乡村旅游“主动脉”。二是以抓重点实现环境再造。编制“多规合一”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大力解决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难点,巩固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农村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均保持在100%,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全覆盖。强力拆除乡镇集镇违法建筑3000多处,完成农村户厕问题整改1289个。三是以利民生谋划功能再造。贯彻落实“擦亮小城镇”行动,聚焦菜场、停车场、公厕、文体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规划功能镇区项目415个,已经实施199个,完成投资3.4亿元。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科学定位11个乡镇,将“小镇故事”讲出味道。今年已建成1个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重要支点、1个工业主导型重点中心镇,各美其美的特色小镇格局初步形成。四是以强主体深化基层治理再造。在635个党支部开展“五问”巡整,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116个网格支部、1456个党小组、2319个党员中心户,把党组织“神经末梢”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组织发动群众,规划听群众意见,建设要群众动手,环境要村民齐抓。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组织“村庄清洁日”集中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形成干部带头、群众动手的齐抓共管局面。

3.聚焦“四链增值”这一关键。对接省委十大农业产业链和市委5个过百亿农业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推进接二连三、协同联动、融合发展,打造绿色蔬菜、优质糯稻、现代畜禽、特色水产四大特色产业链。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突破90万吨,产值达20亿。优质糯稻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值达10亿。生猪出栏34万头,家禽出笼1400万只。水产生态健康养殖面积达8.2万亩,产量达5.5万吨。一是建设电商引链。深入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完成农产品进城公共服务、工业品下乡流通服务、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农产品营销与供应链等五大体系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现已签约入驻企业10家,累计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建成县级物流分拣中心和105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实现物流、快递到村级站点24小时送达。与京东电器、天猫优品、盒马、美团、京喜拼拼等5家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完成64个品类、130个产品采购协议。农村电商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合计完成482853人次培训。对10家农产品优势骨干企业开展可视化基地建设和进行溯源,发放溯源标签1万枚,注册了“云上梦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标。二是打造品牌壮链。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全力培育“xx蔬菜”、“xx糯稻”等县域公用品牌,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最大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0个,“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11个,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出台《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方案》《xx县农业招商引资及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若干政策规定》,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增量提质。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20家,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0家。三是建强园区补链。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大力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基础设施水平,建设蔬菜产业园、糯稻产业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5家,实现产值140亿元。瞄准头部企业,内外发力“招大引强”,引进桂林力源集团36万吨饲料加工项目、武汉东西湖绿蔬园专业合作社,总投资3亿元。

4.守牢有效衔接这一底线。一是继续压紧责任。出台《xx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61个重点村实现县级领导包保全覆盖,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61人、驻村队员150人,对其他村选派第一书记132人。二是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医保、民政等10部门联动监测月反馈机制和基层干部双月摸排机制,共排查29786人,发现风险隐患户153427人,销号解决148413人,余下的515人确定为重点监测帮扶对象。三是保持政策稳定。制定《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方案》,安排项目衔接资金统筹1.9667亿元,牢牢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底线,危房改造和饮水安全全部达标。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现场调研为新起点,坚持以“三项行动”为抓手,针对xx实际,以村头书屋、农村墓葬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环境再造,以“人民公司”为新动能推动实力产业发展,以五化管理为抓手推动乡村建设行动,确保乡村振兴取得突破、形成经验。

上半年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文汇系列5408--乡村振兴工作汇报、总结、经验交流材料汇编(48篇)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01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