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系列5782--2022年12月调研报告汇编(43篇)

2023-03-14 06:15:56 155

1.长三角企联百强企业课题组:

2022长三角百强、制造业百强、服务业百强企业发展报告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6

3.黑龙江大学文记东:

当前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9

4.医院党委书记李玉梅:

党建引领人文医院建设实践探索45

5.杭州市西溪医院王珏:

党建引领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50

6.周仁智:

对贵州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和权益保障的调查与思考55

7.王建敏:

高质量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60

8.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廖梓言:

公立医院立足特色文化打造基层党建品牌的实践探索65

9.郭涛:

关于辽宁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分析调查报告70

10.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姬旭辉:

关于内蒙古乌审旗以党建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73

11.柳飞:关于提升基层经办能力服务的几点思考基于江西上饶市德兴、

广丰的调研83

12.吉林工商学院张献莹: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86

13.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公司王志: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92

14.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雅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5

15.省委宣传部李世元:

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青海青海基层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调研报告101

16.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张银川:

南京银行数字化赋能探索与实践106

17.哈尔滨师范大学王思祺:

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9

18.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努力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114

19.光明日报调研组:善教乐学“思政课”润心立德育新人内蒙古大力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117

20.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花木+电商,铺就富民路124

21.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沭阳县钱集镇石桥村:和睦乡邻,一起敲开致富门128

22.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叶邵勇:

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杭州区市县的案例131

23.郝光辉:双循环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广西柳州市、

桂林市和河池市为例136

24.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宿迁市洋河新区六里棚村:借势发展,强村富民开新篇144

25.经济日报调研组:

太原转型147

26.李霞:

唐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61

27.中共铁岭市委党校田畅:

铁岭市乡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69

28.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统筹“新”和“旧”,共筑富强梦从基层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174

29.青海民族大学虞幸武: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调查与思考179

30.襄阳市财政局课题组:

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184

31.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吴志锋:乡村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实践探索

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为例193

32.安徽开放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太和县金融扶贫实践探索198

33.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

新发展格局下石家庄都市圈建设研究205

34.“都市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

新模式、新业态助推“美丽乡村”转向“美丽经济”上海乡村产

业融合的实践与经验212

35.山东能源集团张艳丽: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与实践218

36.莱州市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张杰:

烟台市县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探索与实践222

37.新疆农业大学刘倩汝: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与对策227

38.沧州师范学院邵晓琳: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关于沧州营商环境和企业创新评价的调研报告233

39.光明日报调研组:

与象比邻,共享绿色家园云南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本249

40.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虹懿:

在基层治理中运用大数据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256

41.董晰:

政府机关购买后勤服务的实践与探索262

42.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张钰灿: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66

43.赵智:

2022长三角百强、制造业百强、服务业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长三角企联百强企业课题组

2021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不退,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企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长三角三省一市百强企业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各省市党委、政府领导下,克服困难,逆势而上,积极推进企业发展,取得了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综合实力继续提高的发展成果。本报告根据安徽省企业联合会、安徽省企业家联合会、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江苏省企业联合会、江苏省企业家协会、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和浙江省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22长三角企业100强、2022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和2022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

(以下分别简称:长三角百强、制造业百强、服务业百强)的经营业绩,对它们的经营运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以资有关方面参考。

从整体上看,长三角百强主要经营指标同比(本报告同比除特别标明外,均按照各百强企业榜上榜企业的2021年年报记录的2021年和2020年经营数据进行比较)都呈现增长态势。

一、长三角百强主要经营指标继续增长

2021年,长三角百强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和员工人数等企业经营指标保持增长,其中,营业收入、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增速较快,资产有所增长,净利润、员工人数增速较缓(详见表1.0)。长三角百强企业入围门槛达到679亿元,比上年的585亿元增加94亿元。

(一)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经营规模继续扩大

长三角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89498.3亿元,增加28201.5亿元,增长率17.48%;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1895.0亿元。超千亿元级营收企业66家,比上年增加9家。其中,有6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有60家企业营业收入在1000亿元~50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营业收入低于1000亿元。

营业收入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9722.6亿元、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巴巴)

83641亿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7798.5亿元、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力集团)7323.4亿元、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集团)54429亿元。这5家公司营业收入庞大,

合计达到38651.4亿元,占长三角百强企业的比重达到20.40%,平均增长率达到20.37%,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企业的平均增长率。其中,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长三角百强平均值的有中国宝武(增长率44.31%)、阿里巴巴(增长率29.83%)、绿地集团(增长率19.43%)。

20名企业营业收入合计94113.1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49.66%,13695.5亿元,增长率17.03%,略低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其中有9家企业的增长率高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有2家企业的增长率较低或负增长。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的企业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增长率63.85%、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荣盛)增长率45.27%、中国宝武增长率4431%、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虹控股)增长率31.20%、阿里巴巴(增长率29.83%),这些企业的高增长有力地拉动了长三角百强营业收入的扩大,是长三角百强营业收入较高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不退,高技术产品受到阻遏,供应链不畅和市场总需求增速放缓,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的条件下,长三角百强2021年取得了营业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全国GDP增速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二)净利润略有增长

长三角百强的净利润合计9309.6亿元,增加304.6

元,增长率3.38%,盈利水平比上年的0.85%有明显改善,但增速依然偏低。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93.1亿元。96家企业盈利,4家企业亏损,与上年相同。其中有1家企业净利润超过1000亿元,有21家企业净利润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有60家企业净利润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净利润低于10亿元。

净利润排名前5家企业是:中远海运1050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银行)889.4亿元、阿里巴巴577.8亿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银行)537.7亿元、中国宝武472.0亿元。这5家公司净利润庞大,合计达到3527.3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37.89%,但增长率仅达到0.63%,明显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长率。

20名企业净利润合计7148.4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76.79%,增加453.0亿元,增长率6.77%,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长率。前20名企业中有16家企业净利润增加,增加额达到1678.8亿元,增长率高达45.86%。其中,中远海运增长率高达378.90%、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钢集团)

增长率91.77%、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控股)增长率91.39%、荣盛控股增长率83.60%

、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国际)增长率54.17%,另有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易杭州)等7家公司净利润增长率超过10%。这16家企业是拉动长三角百强净利润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净利润两极分化的特点非常明显,净利润的增加额分布在多数企业,减少额集中在少数企业。100家企业中有75家企业净利润增加,增加额2453.2亿元,25家企业净利润减少,减少额2148.6亿元,前者净利润增加额与后者减少额比较接近;前者净利润增长率51.79%,后者净利润减少率50.34%,正负增长率非常接近。75家企业增加的净利润绝大部分集中在海运、钢铁、银行等行业的特大型公司,其中,中远海运1家企业增加净利润830多亿元;25家企业减少的净利润绝大部分集中在电商、房地产等行业的特大型公司,其中,阿里巴巴1家企业减少净利润930多亿元。

(三)资产继续保持增长

1.资产总额

长三角百强2021年的资产总额达到498650.0亿元,增加37441.0亿元,增长率8.12%;平均每家企业资产总额规模达到4986.5亿元。其中,有1家企业超过100000亿元,有9家企业资产总额在10000亿元~100000亿元之间,有43家企业资产总额在1000亿元~10000亿元之间,其余

企业资产总额低于1000亿元。

资产总额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交通银行116657.6亿元、浦发银行81367.6亿元、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银行)26532.0亿元、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银行)26188.7亿元、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保险)19461.6亿元。这5家公司资产总额庞大,合计达到270207.5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54.19%,平均增长率达到7.14%,略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长率。

20名企业资产总额合计411513.6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82.53%,增加28583.6亿元,平均增长率7.46%,略低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其中有9家企业的增长率高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达到10.97%,增加额合计达到21663.8亿元,是拉动长三角百强资产总额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2.所有者权益保持增长

长三角百强2021年的所有者权益达到94265.3亿元,增加8218.1亿元,增长率9.55%;平均每家企业所有者权益规模达到942.7亿元。其中,有25家企业所有者权益在1000亿元~10000亿元之间,有61家企业所有者权益在100亿元~10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所有者权益低于100亿元。

所有者权益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交通银行9772.4亿元、阿里巴巴9581.0亿元、浦发银行6782.2亿元、中国宝武5423.3亿元、中远航运4164.9亿元。这5家公司所有者权益庞大,合计达到35723.86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37.90%,平均增长率达到9.50%,略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长率。

20名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65122.0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69.08%,增加5367.4亿元,平均增长率8.98%,略低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其中有9家企业的增长率高于前20名企业的平均增长率。这9家企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5.41%,增加额合计达到4111.4亿元,是拉动长三角百强所有者权益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纳税总额增长较快

长三角百强提供纳税总额数据的有97家,合计为8389.4亿元,增加1257.7亿元,增长率17.64%。平均每家企业纳税总额83.9亿元。

其中有18家企业纳税总额超100亿元,有61家企业纳税总额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纳税总额在10亿元以下。

纳税总额排名前5家企业是: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烟草)、上汽集团、上海万科企业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万科)、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中烟)、中国宝武。这5家公司纳税总额庞大,合计达到30776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36.68%,增长率达到23.41%,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长率。前20名企业纳税总额合计6040.5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72.00%,增加973.4亿元,增长率19.21%,略高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

(五)研发费用增长较快

长三角百强中提供研发费用数据的有89家企业,合计达到2993.5亿元,增加598.3亿元,增长率24.98%;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是1.58%。其中,6家企业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有40家企业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前五名企业是:阿里巴巴578.2亿元、中国宝武271.9亿元、浙江吉利控股

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吉利)226.2亿元、上汽集团196.7亿元、美团公司(以下简称:美团)166.8亿元。这5家企业研发费用合计1439.7亿元,增长率达到21.69%,明显低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其中,中国宝武、美团、上汽集团的增长率均超过45%。

20名企业研发费用合计2370.1亿元,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79.18%,

研发费用高度集中在这些大企业中;研发费用增长率达到25.75%,略高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平均研发强度4.01%。

(六)员工人数小幅增长

长三角百强的员工人数合计378.8万人,增加11.6万人,增长率3.17%;平均人数3.8万人。其中11家企业员工人数超过10万人,60家企业员工人数在1万人~10万人之间,其余企业员工人数在1万人以下。

员工人数排名前五名企业是:中国宝武20.4万人、上汽集团14.5万人、浙江吉利12.9万人、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四建)12.6万人、恒力集团12.1万人。这5家公司员工人数合计达到72.5万人,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19.29%,比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1.51%,明显低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

20名企业员工人数合计21.1万人,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56.16%,增加4.9万人,增长率2.40%,低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增长率(详见表1.6)。

(七)资产效率有所上升资产效益有所下降

长三角百强资产效率比上年有所上升,总资产周转率由34.97%上升到38.00%,增长率8.66%;总资产收益率由1.95%下降到1.87%,增长率-4.38%;净资产收益率由10.47%下降到9.88%,增长率-5.63个百分点。总体上看资产效率有所上升,资产效益有所下降。

资产负债率81.10%,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长三角百强中银行保险业等企业数量较多,占比较高,这些行业具有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比重都较高的特点,拉高了长三角百强资产负债率。根据以往百强企业数据分析经验判断,这一资产负债率应属正常。

(八)劳动效率和效益增长明显

长三角百强的人均营业收入达到500.21万元,比上年的439.25万元增加60.96万元,增长率达到13.88%;人均净利润达到24.57万元,比上年的24.52万元增加0.05万元,增长率达到0.21%;人均纳税总额22.15万元,比上年的

万元增加2.72万元,增长率达到14.03%;人均占有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均有上升(详见表1.8)。数据统计结果表示人均占有资产总额有一定增长的同时,人均劳动效率(营业收入)和劳动效益(人均利、税)都有所上升。

综合以上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数据分析,2021年长三角百强在疫情冲击下,逆势而上,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保持增长,其中有二个显著特点:

一是长三角百强排名位次发生较大变化。营业收入前10名中的中国宝武由上年的第3名跃升为第1名,上汽集团由上年的第1名下滑至第3名,中远海运由上年的第11名跃升至第6名,浙江荣盛由上年的第15名跃升至第8

名,绿地集团和浙江吉利各上升2个位次,上海万科上升1个位次,恒力集团、交通银行、太平洋保险各下降1个位次,前10名中除阿里巴巴外,其他企业的位次都发生了变化。排名变化如此之大是长三角百强排行榜发布以来的第一次,其中折射了2021年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景气度升降交替和企业经营发展风口变向对企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是长三角百强营业收入增速较高,净利润增速乏力,资产效益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17%的较快增长,主要原因是黑色冶金行业、互联网服务行业、石化及炼焦(含化纤制造,下同)行业的企业增长迅猛,海运企业也恰逢风口,经营业绩抢眼。但营收增长强劲同时净利润增长乏力的现象明显,净利润仅增加304.6亿元,增长率3.38%,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较低,资产回报率也有所下降,企业盈利状况苦乐不匀、两极分化现象明显。这一现象说明,长三角百强面对市场环境剧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困难,既表现出部分企业顽强发展的韧劲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部分企业经营也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

二、长三角百强地区分布和经营业绩概况

长三角百强上榜的企业按上榜企业数量计,浙江省最多,达到37家,比上年增加1家;上海市次之,达到28家,比上年减少4家;江苏省第三,达到26家,比上年增加3家;安徽省第四,达到9家,与上年持平。

按地区营业收入计,上海市最高,达到74540.3亿元,浙江省次之,达到61995.7亿元,江苏省第三,达到41040.4亿元,安徽省第四,达到11922.0亿元。按地区营业收入在长三角百强的占比计,上海市最高,达到39.33%,浙江省次之,达到32.72%,江苏省第三,达到21.66%,安徽省第四,达到6.29%(详

见图1),三省一市上榜企业的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员工人数等主要经济指标。

1.安徽省上榜企业概述

长三角百强中安徽省有9家企业上榜,其中国有企业5家,民营企业4家;主要分布在水泥建材、有色金属、汽车制造、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煤炭和煤化工、PC制造、建筑、家电制造等行业。

安徽省上榜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1922.0亿元,增长率达到11.05%,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值;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1324.7亿元;净利润由2020年的482.6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503.9亿元,增长率达到4.41%;资产总额由2020年的10659.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1596.6亿元,增长率达到8.80%;纳税总额由2020年的385.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31.8亿元,增长率达到11.97%;员工人数由2020年的23.7万人,提高到2021年的24.4

万人,增长率达到2.96%。

分行业看,营业收入方面:汽车、建筑、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家电等行业增长率较高。其中,营业收入增长较高的企业有: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控股)营业收入增长率28.05%,增加232.4亿元;安徽建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23.33%,增加145亿元;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宝电子)营业收入增长率21.49%,增加275.1亿元;美的集团芜湖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21.32%,增加155.4亿元;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11.93%,增加120.6亿元。净利润方面有色金属、计算机及办公设备、汽车、建筑等行业增长率较高。其中,净利润增长较高的企业有: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净利润增长率581.20%,增加25.0亿元;联宝电子净利润增长率125.63%,增加2.7亿元;奇瑞控股净利润增长率50.72%,增加3.5亿元;安徽建工、中铁四局净利润增长率也较高,分别达到

26.86%、18.97%。

总体上看,安徽省上榜

企业主要经营数据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较低,但净利润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值,部分上榜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也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上榜企业在经营业绩保持增长的同时,员工人数增幅明显低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幅,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江苏省上榜企业概述

长三角百强中江苏省有26家企业上榜,其中,国有企业8家,民营企业18家;主要分布在石化及炼焦、房地产、建筑、黑色冶金、服装和纺织品等行业。

江苏省上榜企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1040.4亿元,增长率达到10.42%,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值;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1578.5亿元;净利润由2020年的1230.9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512.0亿元,增加281.1亿元,增长率达到22.83%,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值;资产总额由2020年的63643.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70755.5亿元,增长率达到11.17%;纳税总额由2020年的1237.6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1210.1亿元,增长率达到-2.22%;员工人数由2020年的101.4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101.1万人,增长率达到-0.34%。

分行业看,石化及炼焦、黑色冶金、房地产、建筑业、商业银行等行业是江苏省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权重较高的行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值的企业有8家,其中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增长率82.96%,增加485.2亿元;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增长率71.09%,增加700.9亿元;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增长率35.95%,增加

503.5亿元;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增长率31.20%,增加827.4亿元;协鑫集团有限公司增长率29.50%,增加296.1亿元。8家企业增长率较高的企业中有4家是黑色冶金企业,2家是贸易企业。

净利润增加额较高的企业有:江苏沙钢净利润增加115.8亿元,增长率达到91.77%;江苏银行增加47.9亿元,增长率达到30.66%;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增加37.1亿元,增长率达到81.33%;盛虹控股增加33.0亿元,增长率76.78%;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增加17.6亿元,增长率20.86%

总体上看,江苏省上榜企业营业收入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接近四分之一,营业收入增长率低于百强的平均值,净利润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值;企业员工人数负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均有明显提高(详见表2.2)。

3.上海市上榜企业概述

长三角百强企业中上海市有28家企业上榜,其中,国有企业20家,民营企业8家;主要分布在银行保险、汽车及零配件制造、房地产、建筑、电商贸易、黑色冶金等行业。

上海市上榜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4540.3亿元,增加11014.3亿元,增长率达到17.37%,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长率基本持平,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39.34

%;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2662.2亿元;净利润由2020年的4315.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800.2亿元,增长率达到11.23%;资产总额由2020年的336054.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58882.2亿元,增长率达到6.79%;纳税总额

2020年的3718.8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323.0亿元,增长率达到16.27%;员工人数由2020年的163.4万人,提高到2021年的168.6万人,增长率达到3.19%。

分行业看,银行保险、汽车及零配件制造、房地产、黑色冶金行业是上海市上榜企业中营业收入权重较高的行业,营业收入增长率也较高。有1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值,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的企业有:中远海运营业收入增长率63.85%,增加2114.7亿元;拼多多营业收入增长率57.92%,增加344.6亿元;美团营业收入增长率56.04%,增加643.3亿元;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50.19%,增加360.4亿元;中国宝武营业收入增长率44.31%,增加2985.2亿元。净利润增加额较高的企业有:中远海运净利润增加831.0亿元,增长率达到378.90%;交通银行净利润增加93.7亿元,增长率达到11.77%;中国宝武净利润增加84.8亿元,增长率达到21.89%;复星国际净利润增加560.0亿元,增长率达到54.17%;上汽集团净利润增加47.5亿元,增长率达到

16.29%。

总体上看,上海市上榜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体量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比较高,营业收入增长率与长三角百强平均值基本持平,净利润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值,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远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值,说明上海企业的资产优势比较明显;研发费用增长率也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值。

4.浙江省上榜企业概述

长三角百强企业中浙江省有37家上榜企业,其中,国有企业13家,民营企24家;主要分布在互联网服务、化学纤维、汽车及零配件制造、房地产、建筑、黑色冶金、电器设备等行业。

浙江省上榜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1995.7亿元,增长率达到24.32%,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长率,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32.72%;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1675.6亿元;净利润由2020年的2976.0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2493.5亿元,增长率达到-16.21%;资产总额由2020年的50852.2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57415.7亿元,增长率达到13.91%;纳税总额由2020年的1789.5亿元,提高到

2021年的2423.4亿元,增长率达到35.42%;员工人数由2020年的78.7万人,提高到2021年的84.7万人,增长率达到7.70%。

分行业看,电商贸易、石化及炼焦、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等行业是浙江省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权重较高的行业,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增长率

高于长三角百强平均值的有25家企业,增长率较高的企业有:浙江省冶金物资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124.12%,增加471.9亿元;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63.59%,增加692.3亿元;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56.18%,增加398.9亿元;荣盛控股营业收入增长率45.27%,增加1397.1亿元;阿里巴巴营业收入增长率29.83%,增加1922.0亿元。

净利润增加额较高的企业有: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净利润增加122.2亿元,增长率达到91.39%;荣盛控股净利润增加108.9亿元,增长率达到83.60%;网易(杭州)净利润增加46.5亿元,增长率达到37.68%;传化集团有限公司净利润增加43.5亿元,增长率达到135.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净利润增加42.6亿元,增长率达到104.99%。

总体上看,浙江省上榜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长三角百强企业的平均值,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但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其中互联网服务公司阿里巴巴净利润减少6成,对浙江上榜企业整体净利润下滑的影响明显。

长三角百强上榜企业分布在28个行业(按照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中国企业500强行业分类标准),总体上看,反映了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优势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大企业在行业占比高,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引领作用。有传统优势的黑色冶金、银行、石化及炼焦、汽车及零配件制造、商贸和银行保险、房地产、建筑等依然是长三角百强的主要骨干行业,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开始成为影响长三角百强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

(一)营业收入

长三角百强28个行业按照营业收入分为三个等级,万亿元级(超10000亿元)行业有8个,千亿元级行业有17个(1000亿元~9999亿元),百亿元级行业(100亿元~999亿元)有3个。

8个万亿元级行业是长三角百强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这8个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27614.1亿元,增加18716.9亿元,增长率达到17.19%,与长三角百强增长率基本持平。有3个行业的增长率超过长三角百强,增长率均达到30%以上,其中黑色冶金行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营业收入达到22333.5亿元,增长率达到32.15%;商贸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7915.9亿元,增长率达到33.99%互联网服务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12809.3亿元,增长率达到31.88

%。银行保险、房地产、建筑行业增长率保持平稳;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营业收入止跌企稳迹象显现,增长率回升将近10%

值得关注的是,8个营业收入万亿元级行业的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都较高,其中营业收入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由上年的67.51%略微下降至67.34%,与上年基本持平;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员工人数等指标的占比也都超过60%。今后,这8个行业的发展对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的演进发展将会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二)净利润

长三角百强28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净利润超过千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的有9个行业,16个行业低于100亿元(其中有2个行业亏损)。

长三角百强净利润前5名行业高度集中了百强的净利润,这5个行业2021年净利润达到5764.6亿元,减少136.2亿元,增长率达到-2.31%,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增长率。其中,商业银行净利润高居榜首,达到2387.1亿元,增加118.7亿元,增长率5.23%,继续保持中速增长;黑色冶金、水上运输、房地产、互联网服务行业名列第25名。

5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的增长率超过长三角百强。其中,黑色冶金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21

年实现净利润1122.8亿元,增加365.5亿元,增长率高达48.27%;水上运输行业异军突起,净利润达到1050.3亿元,增加831.0亿元,增长率达到378.90%;房地产行业净利润减少429.7亿元,增长率达到

-41.19%;互联网服务行业净利润减少1021.8亿元,增长率-63.35%

5名行业净利润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较高,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61.92%。

(三)资产总额

长三角百强28个行业中有1个行业资产总额超过10万亿元,10000亿元~100000亿元的有6个行业,21个行业低于10000亿元。

长三角百强资产总额前5名行业高度集中了百强的资产总额,这5个行业2021年资产总额达到404220.4亿元,增加29566.1亿元,增长率达到7.89%,略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长率。其中,银行保险资产总额高居榜首,达到296529.6亿元,增加3195.3亿元,增长率7.12%,增长速度有下降趋势;房地产、互联网服务、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黑色冶金行业名列第25名(详见表3.3)。

5个行业中有2个行业的增长率超过长三角百强。其中,互联网服务行业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21年资产总额达到23528.6亿元,增长率高达11.46

%;黑色冶金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7807.5亿元,增长率达到1191%。有3个行业增速低

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增速,除银行保险行业外,房地产行业资产总额增长率7.12%;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资产总额增速3.45%

5名行业资产总额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较高,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81.06%,占比略低于上年。

(四)所有者权益

长三角百强28个行业中有2个行业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0亿元,1000亿元~10000亿元的有16个行业,10个行业低于1000亿元。

长三角百强所有者权益前5行业高度集中了长三角百强的所有者权益,这5个行业2021年所有者权益达到60243.7亿元,增加5144.8亿元,增长率达到

9.34%,略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增长率。其中,银行保险所有者权益居榜首,达到24762.6亿元,增长率7.98%;互联网服务行业、黑色冶金行业、住宅地产行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名列第25名。

5个行业中有2个行业的增长率超过长三角百强。其中,黑色冶金行业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21年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达到15.90%;住宅地产行业所有者权益达到8146.3

亿元,增长率达到13.40%;互联网服务、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的增长率分别达到6.01%、8.14%。

5个行业所有者权益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较高,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达到

63.91%,比上年略有下降。

(五)纳税总额

长三角百强28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纳税总额超过10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的有10个行业,15个行业低于100亿元。

长三角百强纳税总额前5名行业高度集中了百强的纳税总额,这5个行业2021年纳税总额达到5313.7亿元,增加730.9亿元,增长率达到15.95%,略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增长率。其中,食品行业纳税总额高居榜首,达到1530.7亿元,增加316.9亿元,增长率26.11%;住宅地产行业纳税总额达到1249.2亿元,增加121.9亿元,增长率10.82%;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纳税总额达到1205.4亿元,增加120.7亿元,增长率11.12%;黑色冶金行业纳税总额达到712.3亿元,增加270.0亿元,增长率达61.04%,石化及炼焦行业纳税总额达到616.1亿元,减少98.6亿元,增长率达到-13.79

5个行业纳税总额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较高,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

%,比上年略有下降。

(六)研发费用

长三角百强2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10亿元~100亿元的有16个行业,6个行业低于10亿元。

长三角百强研发费用前5名行业高度集中了长三角百强的研发费用,这5个行业2021年研发费用达到2322.3亿元,增加466.4亿元,增长率达到25.13%,高于长三角百强的增长率。其中,互联网服务行业研发费用高居榜首,达到975.7亿元,增加148.8亿元,增长率18.00%;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黑色冶金、建筑工程、电力电气设备制造行业名列第25名。

5个行业中有2个行业的增长率超过长三角百强。黑色冶金行业研发费用达到456.7亿元,增加160.4亿元,增长率54.12%;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造行业研发费用达到132.1亿元,增加33.3亿元,增长率33.71%。互联网服务、汽车及零配件制造、建筑工程行业研发费用增长率均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平均值。

5个行业研发费用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较高,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由上年的77.49%上升至77.58%,提高0.07个百分点。这5个行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强度

(研发费用/营业收入)达到3.40

%,比长三角百强高一倍以上。互联网服务行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居长三角百强行业第1名,达到7.62%。

(七)行业增速明显分化

2021年,市场需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刻影响了各个行业发展的轨迹,行业发展明显分化,有的高速增长,有的下降明显。营业收入方面,黑色冶金、商贸、水上运输、石化及炼焦、互联网服务等行业营业收入增长强劲,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有所上升;银行保险、房地产、建筑工程、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等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净利润方面,水上运输、黑色冶金、石化及炼焦、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商贸等行业净利润增长强劲,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有所上升;互联网服务、房地产、电器制造、能源供应、建材等行业净利润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有所下降。

1.黑色冶金行业增长强劲

黑色冶金是长三角地区传统的优势行业,经历前几年去产能后长三角百强中的黑色冶金行业坚持转型发展,走发展精品钢材之路,大力发展新型钢材、复合材料,保持了市场优势,近几年进入稳步增长的轨道。2021年,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高,需求增大,黑色冶金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强劲,达到22333.5亿元

亿元,增加5432.8亿元,增长率高达32.15%,占长三角百强比重提升至11.79%,提高1.3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达到1122.8亿元,增加365.5亿元,增长率48.27%,占长三角百强比重提升至12.06%,提高3.65个百分点;

纳税总额快速增长,达到712.3亿元,增长率达到61.04%(详见表3.7.1)。黑色冶金行业强劲的增长,有力拉动了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的提高。2022年,钢材市场供求关系有所变化,需求出现疲软态势,部分钢材市场成交价格有所下滑,预计黑色冶金行业的经营业绩增速可能明显下降。

2.互联网服务行业营收增长利润下降

长三角是互联网服务行业的重镇,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在过去的十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通道中,随着美团、拼多多的崛起,长三角百强中的互联网服务行业呈现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21年互联网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再创新高,实现营业收入12809.3亿元,增加3096.6亿元,增长率达到31.88%,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提升至6.76%,提高0.7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却大幅下降,净利润达到591.2亿元,减少1021.8亿元,增长率-63.35%,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下降至6.35%,下降11.56个百分点。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阿里巴巴、美团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

3.石化及炼焦行业营收和利润双双增长

化及炼焦行业近年来进入一波较快发展阶段,具有优势的长三角百强中的石化及炼焦企业抓住机会顺势而为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2021年,石化及炼焦行业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达到12874.2亿元,增加1674.0亿元,

增长率达到14.95%,占长三角百强比重提升至6.79%,提高0.8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达到435.8亿元,增加105.5亿元,增长率31.95%,占长三角百强比重提升至4.68%,提高1.01个百分点。

4.银行保险行业保持中速增长

银行保险行业是长三角百强营业收入占比较高的行业,近年来银行保险行业一直处于中速发展通道中。2021年银行保险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7915.9亿元,增加892.7亿元,增长率达到5.24%,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下降至9.45%,减少1.10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达到2387.0亿元,增加118.7亿元,增长率5.23%,占长三角百强的比重提升至25.64%,提高0.45个百分点。

5.房地产行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

2021年,长三角百强中的房地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5098.8亿元,增加958.7亿元,增长率达到6.78

,占长三角百强比重下降至7.97%,下降0.80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明显下降,实现净利润613.3亿元,比上年减少429.7亿元,增长率-41.19%,占长三角百强比重下降至6.59%,下降4.99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状态,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长三角百强中的占比明显下降。

6.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营收和利润继续下行

2021年,长三角百强中的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3699.8亿元,减少1017.6亿元,增长率达到-6.91%,占长三角百强比重下降至8.06%,下降1.3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下降的同时净利润下降趋势尚未扭转,实现净利润达到463.7亿元,减少84.8亿元,增长率-15.47%,净利润占长三角百强比重继续下降,占比下降至5.33%,下降1.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有所增长,但行业整体经营业绩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四、制造业百强经营业绩增长较快

2021年,制造业百强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和员工人数等主要经营指标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制造业百强入围门槛达到372.3亿元,比上年的281.5亿元提高90.8亿元。

(一)营业收入增速较快

2021年,制造业百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24222.1

亿元,增加19110.0亿元,增长率18.18%;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1242.2亿元。其中,有3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其余企业营业收入低于1000亿元。

营业收入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中国宝武(9722.6亿元)、上汽集团(7798.5亿元)、恒力集团(7323.4亿元)、浙江荣盛(4483.2亿元)、浙江吉利(3603.2亿元)。这5家公司营业收入庞大,合计达到32930.8亿元,增长率达到19.95%,高于制造业百强的增长率;占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26.51%。其中,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制造业百强的有中国宝武(44.31%)、浙江荣盛(45.27%),其余3家企业上汽集团、恒力集团、浙江吉利增长率低于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

(二)净利润增长较快

2021年,制造业百强净利润总额达到5183.3亿元,增加1096.4亿元,增长率29.63%;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规模达到51.8亿元。其中,净利润超过100亿

元的有13家企业;10亿元~100亿元的有65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97家企业盈利,3家企业亏损。

净利润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中国宝武(472.0亿元)、海螺集团(347.4亿元)、上汽集团(339.4亿元)、恒力集团(256.7亿元)、青山控股(255.9亿元)。这5

家公司净利润庞大,合计达到1671.4亿元,增长率达到17.50%,低于制造业百强的增长率;占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32.25%。其中,净利润增长率超过制造业百强的有中国宝武(21.89%)、青山控股(91.39%);有3家企业低于长三角百强的增长率,其中海螺集团为负增长。

(三)资产总额保持增长

2021年,制造业百强的资产总额达到108220.8亿元,增加9101.9亿元,增长率9.18%;平均每家企业资产总额规模达到1082.2亿元。其中,资产总额超过10000亿元的有1家企业;1000亿元~10000亿元的有25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00亿元。

资产总额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中国宝武(11170.8亿元)、上汽集团(9169.2亿元)、复星国际(8063.7亿元)、浙江吉利(5182.3亿元)、上海电气(3815.6亿元)。这5家公司资产总额庞大,合计达到37401.6亿元,增长率达到4.83%,增长率明显低于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占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34.56%。其中,资产总额增长率超过制造业百强平均值的有中国宝武(10.16%);其余4家企业的增长率均低于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其中上汽集团比上年略微下降

-0.27%)。

(四)纳税总额增长较高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纳税总额达到6131.0亿元,增加1015.4亿元,增长率19.85%;平均每家企业纳税总额规模达到61.3亿元。其中,纳税总额超过100亿元的有11家企业;10亿元~100亿元的有62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纳税总额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上海烟草、上汽集团、浙江中烟、中国宝武、浙江吉利。这5家公司纳税总额合计达到2943.8亿元,增加585.9亿元,增长率达到24.08%,增长率明显高于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纳税总额占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48.02%。

(五)研发费用增长较快

制造业百强2021年的研发费用达到2036.3亿元(97家企业提供的数据),增加459.4亿元,增长率29.13%;平均每家企业研发费用规模达到21.0亿元。

其中,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的有3家企业;10亿元~100亿元的有44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研发费用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中国宝武(271.9亿元)、浙江吉利(226.2亿元)、上汽集团(196.7亿元),海康威视(82.5亿元),江苏沙钢(77.84亿元)。这5家公司研发费用庞大,合计达到855.0亿元,增加229.7亿元,增长率达到36.73

%,明显高于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研发费用占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41.99%。其中,研发费用增长率超过制造业百强的有中国宝武(53.72%)、上汽集团(46.83%)、海康威视(29.36%)、江苏沙钢(138.28%)。

(六)员工人数保持增长

2021年,制造业百强的员工人数达到250.0万人,增加14.8万人,增长率

6.28%;平均每家企业员工人数规模达到2.5万人。其中,员工人数超过10万人的有5家企业;1万人~10万人的有59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万人。员工人数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

中国宝武(20.4万人)、上汽集团(14.5万人)、浙江吉利(12.9万人)、恒力集团(12.14万人)、光明食品(10.4万人)。这5家公司员工人数庞大,合计达到70.3万人,减少0.2万人,增长率达到-0.33%,明显低于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员工人数占制造业百强的比重达到28.12%。5家企业员工人数增长率均低于制造业百强的平均值。

(七)制造业百强资产效率和效益

制造业百强资产总额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分别达到9.16%、10.67%,明显低于产出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致使资产效率和效益比上年有所上升。其中资产总额周转率由106.05%上升至114.79%,增长率8.24%资产总额收益率由3.89%上升至4.17%,增长率7.32%

所有者权益收益率由10.51%上升至12.05%,增长率14.60%。资产负债率60.23%,略低于上年,这一资产负债率水平比较低,制造业百强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八)制造业百强劳动效率

制造业百强员工人数增长6.28%,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产出指标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员工人数增长率,带动了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人均营业收入达到496.84万元,比上年的446.82万元增加50.02万元,增长率达到11.20%;人均净利润达到20.73万元,比上年的17.37万元增加3.36万元,增长率达到19.33%;人均纳税总额24.52万元,比上年的21.75万元增加2.78万元,

增长率达到12.77%;人均占有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这些数据统计结果表示人均占有资产有一定增长的同时,人均劳动效率(营业收入)和劳动效益(人均利润)有所上升,人均纳税也明显提高。

五、服务业百强营业收入增加、净利润下降

服务业百强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和员工人数等主要经营指标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净利润有所下降。服务业百强入围门槛是209.4亿元,比上年的163.5亿元增加45.9亿元。

(一)营业收入增速较快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营业收入达到96130.0亿元,增加14880.3亿元,增长率18.31%;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达到961.3亿元。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有24家企业;低于1000亿元的有76家企业。

营业收入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阿里巴巴(8364.1亿元)、绿地集团(5442.9亿元)、中远海运(5426.6亿元)、交通银行(4900.6亿元)、太平洋保险(4221.8亿元)。这5家公司营业收入庞大,合计达到28540.5亿元,增加5345.4亿元,增长率达到23.05%,高于服务业百强的增长率;占服务业百强的比重达到29.69%。其中,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服务业百强的有阿里巴巴(29.83%)、绿地集团(19.43%)、中远海运(63.85%)。

(二)净利润明显下降

2021年,服务业百强净利润达到5986.5亿元,减少356.5亿元,增长率-

5.62%;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规模达到59.9亿元。94家企业盈利,6家企业亏损。其中,净利润超过1000亿元的有1家企业;100亿元~1000亿元的有13家企业,10亿元~100亿元的有33家;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净利润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中远海运(1050.3亿元)、交通银行(889.4亿元)、阿里巴巴(577.8亿元)、浦发银行(537.7亿元),上海万科(351.9亿元)。这5

家公司净利润庞大,合计达到3407.2亿元,减少277.2亿元,增长率达到-7.52%,低于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净利润占服务业百强的比重达到56.91%。其中,净利润增长率超过服务业百强的有中远海运(378.90%)、交通银行(11.77%)、阿里巴巴、上海万科、浦发银行均为负增长(详见表5.2)。

(三)资产总额保持增长

2021年,服务业百强的资产总额达到448564.5亿元,增加34836.6亿元,增长率8.42%;平均每家企业资产总额规模达到4485.6亿元。其中,资产总额超

100000亿元的有1家企业;10000亿元~100000亿元的有9家企业;1000亿元~10000亿元的有27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00亿元。

资产总额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交通银行(116657.6亿元)、浦发银行

81367.6亿元)、上海银行(26532.0亿元)、江苏银行(26188.7亿元)、太平洋保险(19461.6亿元)。这5家公司资产总额庞大,合计达到270207.8亿元,增加18018.8亿元,增长率达到7.14%,低于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资产总额占服务业百强的比重达到60.24%。其中,资产总额增长率超过服务业百强的有交通银行(9.05%)、江苏银行(12.02%)、太平洋保险(9.89

%);增长率低于服务业百强的是浦发银行、上海银行。

(四)纳税总额有所增长

2021年,服务业百强纳税总额达到3286.2亿元(96家企业提供的数据),增加459.4亿元,增长率16.25%;平均每家企业纳税总额规模达到34.2亿元。其中,纳税总额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企业;10亿元~100亿元的有40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纳税总额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上海万科(569.9亿元)、绿地集团(289.2亿元)、交通银行(276.8亿元)、中远海运(192.6亿元)、绿城集团(137.0亿元)。这5家公司纳税总额达到1465.4亿元,增加264.7亿元,增长率达到22.04%,增长率明显高于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纳税总额占服务业百强的比重达到44.59%。其中,纳税总额增长率超过服务业百强的有上海万科(25.26%)、中远海运(335.79%)、绿城集团(41.33%);绿地集团、交通银行则是负增长。

(五)研发费用保持增长

服务业百强2021年的研发费用达到1225.3亿元(66家企业提供的数据),增加216.7亿元,增长率21.49%;平均每家企业研发费用规模达到18.6亿元。其中,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的有3家企业;10亿元~100亿元的有7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0亿元。

研发费用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阿里巴巴(578.2亿元)、美团(166.8亿元)、网易杭州(140.8亿元)、拼多多(89.9亿元)、中远海运(26.4亿元)。这5家公司研发费用庞大,合计达到1002.0亿元,增加159.0亿元,增长率达到18.86%,略低于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研发费用占服务业百强的比重达到

81.78%。其中,研发费用增长率超过服务业百强的有美团公司(50.09%)、

网易杭州(35.75%)、拼多多(30.49%)、中远海运(62.10%);阿里巴巴研发费用增长率低于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服务业百强的研发费用高度集中在互联网服务企业,其他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较少。

(六)员工人数保持增长

2021年,服务业百强的员工人数达到176.3万人,增加6.68万人,增长率

3.94%;平均每家企业员工人数规模达到1.76万人。其中,员工人数超过10万人的有4家企业;1万人~10万人的有41家企业;其余企业低于1万人。

员工人数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是:太平洋保险(11.41万人)、中远海运(10.76万人)、美团公司(10.00万人)、东方航空(9.92万人)、交通银行(9.02万人)。这5

家公司员工人数庞大,合计达到51.11万人,增加2.25万人,增长率达到4.62%,略高于服务业百强的平均值;员工人数占服务业百强的比重为28.99%。其中,员工人数增加的仅有美团公司1家,有3家公司员工人数明显减少。

(七)服务业百强资产效率和效益升降不一

服务业百强资产总额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分别达到8.42%、14.07%,明显低于产出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净利润增长率,致使资产效率明显提高,资产效益明显降低。其中资产总额周转率由19.64提高到21.43%,增长率9.13%;资产总额收益率由1.53%下降到1.33%,增长率-12.95%;所有者权益收益率由9.69%下降到8.37%,增长率-13.66%。资产负债率84.06%,略低于上年。因银行业资产负债率高和资产在百强中的占比较高,比照以往百强企业数据分析判断,这一资产负债率应属正常。

(八)服务业百强劳动效率

服务业百强员工人数增长3.94%,明显低于营业收入、纳税总额等指标增长率,明显高于净利润增长率,致使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减。人均营业收入达到545.17万元,比上年的478.93万元增加66.24万元,增长率达到13.85%;人均纳税总额18.64万元,比上年的1666万元增加1.79万元,增长率达到11.85%;人均占有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均有上升。人均净利润达到33.95

万元,比上年的37.39万元减少3.44万元,增长率达到-9.20%;这些数据统计结果表示人均占有资产总额有一定增长的同时,人均劳动效率(营业收入)也有所增长,但人均人均利润有所下降。

(九)服务业百强及其营收和净利润的地区分布

服务业百强中,安徽省有8家企业上榜,江苏省有29家企业上榜,上海市有35家企业上榜,浙江省有28家企业上榜。按照营业收入数值由高至低排序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详见图4)。按照净利润数值由高至低排序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

六、制造业百强与服务业百强比较分析

2021年,制造业百强经营业绩全面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和纳税总额增长较快;服务业百强营业收入增长较快,但净利润明显下降。总体上看,制造业百强发展状态明显好于服务业百强。

(一)主要经营指标的比较

营业收入方面,服务业百强总量指标明显低于制造业百强,是制造业百强的77.39%,服务业百强增量指标也低于制造业百强,是制造业百强的77.87%,服务业百强的增长率指标与制造业百强基本持平。

净利润方面,服务业百强总量指标明显高于制造业百强,是制造业百强的115.50%,与去年相比,制造业百强在净利润总量上与服务业百强的差距大幅收窄。服务业百强净利润增量指标是负增长,制造业百强净利润增幅较大,增长率绝对值相差32.45个百分点。

资产总额方面,服务业百强总量指标明显高于制造业百强,是制造业百强的414.49%,服务业百强增量指标也明显高于制造业百强,是制造业百强的382.74%,服务业百强的增长率指标略低于制造业百强,比制造业百强低0.76个百分点。服务业百强和制造业百强资产构成的特点和长三角经济中服务业比重还将继续上升的趋势决定了两者在资产总量上的落差将继续拉大。

纳税总额方面,服务业百强总量指标明显低于制造业百强,是制造业百强的53.60%,服务业百强增量指标也也明显低于制造业百强,是制造业百强的45.25%,服务业百强的增长率指标略低于制造业百强,比制造业百强低3.60个百分点。服务业百强与制造业百强资两者在纳税总额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员工人数方面,服务业百强总量指标明显低于制造业百强,是制造业百强的70.53%,服务业百强增量指标和增长率指标都明显低于制造业百强,长三角服务业百强员工人数与超制造业百强差距进一步拉大。

总体上看,制造业百强在营业收入总量、员工人数和纳税总额规模方面高于服务业百强;服务业百强在净利润总量和资产总额总量方面高于制造业百强,但净利润的规模差距有所缩小。

(二)资产效率和效益比较

制造业百强资产总额周转率(总营收/资产总额)为114.79%,比上年上升8.74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为12.05%,比上年上升1.5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收益率(净利润/资产总额)分别上升0.28个百分点和0.67个百分点。

服务业百强资产总额周转率为21.43%,比上年上升1.79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8.37%,比上年下降1.3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总额收益率均有所下降(详见表6.2)。综合以上情况,在资产效率和效益方面,制造业百强明显高于服务业百强。

(三)用工效率、效益比较

制造业百强人均营业收入为496.84万元,增长率11.20%;人均净利润为20.73万元,增长率19.33%;人均纳税总额24.52万元,增长率12.77%。

服务业百强人均营业收入为545.17万元,增长率13.83%;人均净利润为33.95万元,增长率-9.20%;人均纳税总额18.64万元,增长率11.85%。

服务业百强在人均营业收入增长率方面略高于制造业百强,但在人均净利润增长率和人均纳税总额增长率方面明显低于制造业百强。

七、长三角龙头企业发展

2021年,长三角百强集聚了长三角地区一大批具有雄厚经营实力的企业,他们的发展引领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中,中国宝武、阿里巴巴、恒力集团、中远海运在2021年的经营表现对长三角百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业绩和提示未来的意义。

(一)中国宝武经营业绩大幅提升,站上长三角百强的首席位置

钢铁行业经过前些年的去产能,市场份额进一步向经营管理基础好、技术装备水平高、产品获利能力强的大型公司集中。中国宝武经过合并武钢公司、马钢公司后企业经营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具有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钢铁供应商。

2021年,钢材价格波动较大,总体向上,中国宝武抓住市场机遇,动态开展购销策略和生产组织适应性调整,努力提升经营效率,深化降本增效,全年经营业绩大幅提高。营业收入创新高,达到9722.6亿元,增加2985.2亿元,增长率44.31%,长三角百强排名由此从上年的第4名跃升至第1名;净利润472.0亿元,增加84.8亿元,增长率达到

21.89%;纳税总额443.5亿元,增加195.2亿

元,增长率78.61%。

产出指标全面提升的同时,单位资产效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总资产周转率提高31%,净资产收益率提高8.17%。

中国宝武经营业绩大幅提高对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营业收入百强占比由上年的4.18%提高到5.13%,增加0.95个百分点;净利润百强占比由上年的4.30%提高到5.07,增加0.77个百分点;纳税总额百强占比由上年的3.48%提高到5.29%,增长1.80个百分点,中国宝武对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宝武之所以取得如此靓丽的经营业绩,也与2021年钢材市场价格走高有关。2022年钢材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钢材价格由高点回落,中国宝武和其他黑色冶金企业一样,面临着经营业绩提升的压力。

(二)电商龙头阿里巴巴营收高速增长,净利大幅回落

阿里巴巴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集团公司,近年来阿里巴巴经营业绩大幅增长,成为拉动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增长的重要企业之一。2021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增收不增利。庞大的营业收入增加额和净利润减少额,对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年,阿里巴巴实现营业收入8364.1亿元,增加

1922.0亿元,增长率

29.83%;净利润577.8亿元,减少935.0亿元,增长率-61.81%。这二项指标在长三角百强的占比均有一定幅度的变动,营业收入百强占比由上年的3.99提高到4.41%,增加0.42个百分点;净利润百强占比由上年的16.80%下降至621%,下降10.59个百分点。阿里巴巴经营业绩的波动对长三角百强的经营业绩有较大的牵动作用,2021年净利润减少值达到长三角百强净利润的10%左右。

(三)恒力集团营收净利稳步增长

恒力集团是石化至纺织的全产业链企业,近年来,恒力集团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呈现大幅增长,2021年,公司经营业绩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7323.4亿元,增加370.1亿元,增长率5.32%;净利润256.7亿元,增加16.3亿元,增长6.79%;纳税总额212.5亿元,减少150.6亿元,增长率-41.48%,(详见表7.3);营业收入百强占比由上年的4.31下降至3.86%,减少0.45个百分点;净利润百强占比由上年的2.67%上升至

%,上升0.09个百分点。

恒力集团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本轮石化及炼焦化纤一体化类企业集群中较早进入高速发展周期的企业,它的经营业绩曲线对于石化与炼焦行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中远海运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迅猛走高

2021年,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运输需求增长、运力供给有限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物流供应链持续受到港口拥堵、集装箱短缺、内陆运输迟滞等复杂局面的挑战和冲击,集装箱运输供求关系持续紧张,运价上升明显。

中远海运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优化全球网络布局,增加有效运能,货运量、经营业绩均创历史新高。营业收入达到5426.6亿元,增加2114.7亿元,增长率达到63.85%;净利润达到1050.3亿元,增加831.0亿元,增长率378.90%;纳税总额1926亿元,增加148.4亿元,增长率335.79%(详见表7.4);营业收入百强占比由上年的2.05%上升至2.86%,增加0.81百分点;净利润百强占比由上年的2.44%上升至11.28%,上升8.85个百分点。

中远海运抓住机遇风口,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迅速走高,对长三角经营业绩的提升,尤其是净利润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在通胀压力加大、能源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下,市场需求出现一定下滑,海运市场运价有所走低,中远海运继续提升经营业绩的压力明显增大。

八、长三角百强发展特征

一是百强整体经营规模继续扩大,龙头企业拉动作用突出

2021年长三角百强经营规模继续扩大,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全国GDP增长速度,营业收入达到189498.3亿元,增长率17.48%,净利润达到9309.6亿元,增长率3.38%,纳税总额2993.5亿元,增长率17.64%;其他指标也有所增长。长三角百强在疫情久久未去、境外供应链受阻、内外市场剧变等多重困难因素叠加的情况下,能取得稳步增长的经营业绩,确实难能可贵,其中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营业收入方面,中国宝武、中远海运、阿里巴巴、浙江荣盛等4家企业均贡献了1000亿元以上的增加额,合计增加额超过8000亿元,有力拉动了长三角百强创出了营业收入的新高;在净利润方面,中远海运、青山控股、江苏沙钢、浙江荣盛等6家(含2家扭亏为盈)企业均贡献了100亿元以上的增加额,合计增加额达到1400多亿元,对冲抵其他企业净利润减少,支撑长三角百强净利润保持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行业经营业绩升降差异明显,市场变化对经营业绩影响力更加明显

经过长期的发育发展,长三角主要行业的产能已经成长的足够庞大,经营业绩不仅需要产能的释放,更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需求的大小对经营业绩表现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2021

年,国内外市场风云变幻,市场变化节奏速率明显加快,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对行业和企业经营业绩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或抑制作用,致使长三角百强的行业经营业绩增速分化比前几年更加明显。黑色冶金、石化及炼焦、海运等强周期行业表现良好,经营业绩创出新高;互联网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强劲增长的同时也表现出净利润增长不稳定,既有增收不增利的,也有增收增利的,行业则表现为营业收入上行、净利润下滑的特征;银行保险行业市场份额瓜分基本稳定,进入企业成熟阶段,经营业绩保持中速增长的常态;汽车及零配件行业虽然已显现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止跌回稳的迹象,但重新进入稳步上升通道,还有待于新能源车的放量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房地产市场调整迹象明显,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净利润明显减少;旅游航空在低位盘整。从经济发展大势看市场作用的增强将会继续促进长三角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新兴产业和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增速将加快,成熟行业增速将趋向平稳发展。

三是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已成为长三角百强发展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从经营业绩看,2021年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的龙头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出色表现才得以拉动整体业绩的增长,而这些行业和龙头企业大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中的黑色冶金、水上运输、石化及炼焦等企业有的可能已经处于短期峰值阶段,恐难维持较高的增长

水平,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的增长需要新兴产业的高增长来接力。从上榜企业看,长三角百强中新兴产业公司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服务、电脑通讯终端、医药等行业,总体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除互联网服务行业的经营业绩的提升对长三角百强有较大影响外,其他新兴产业公司规模偏小,上榜企业数量也较少,对长三角百强经营业绩的提升贡献也较小。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电脑通讯终端、医药等新兴产业公司数量众多,有的已形成一定规模,推动这些新兴产业公司加快发展,培育成新兴产业大企业,构建起长三角新型支柱产业体系将是今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主题。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进展,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取得新成效。

一、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统筹应对复杂局面的关键举措,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政治逻辑认识其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就是要坚定深化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放管服”改革是改革开放历史逻辑的延续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放开搞活”各类市场主体,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主要脉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搞活国有企业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最初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到推行经济责任制、承包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再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核心目的就是要给国有企业松绑,使其成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基于扩大社会就业需要,允许个体经济

发展,个体工商户快速成长,给人们带来了财富,给社会带来了活力。党中央因势利导,突破法律障碍、去除制度束缚、拓展发展空间,民营经济活力快速释放,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利用和发展外资企业方面,同样也经历了思想转变、制度松绑、政策调整的过程。正是由于持续推进以企业为中心的改革,不断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市场主体数量增加、活力增强,社会生产力实现了极大发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们国家没有搞“大水漫灌”“强刺激”,而是继续深化“放开搞活”的成功做法,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先

手棋”,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推进“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壮大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放管服”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之举,核心要义是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是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持续深化对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认识,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以不断理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事务干预较多、企业和群众创新创业门槛多、手续繁、成本高等问题,我

国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抓手,坚持职权法定,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建立起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实现了对政府权力的有效规范和制约,从源头上防止政府“有形之手”乱伸。围绕高标准市场建设要求,各地各部门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全面建立并不断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

“放管服”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之举。政府部门从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为宏观管理、监督管理为主,就是要不断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革自己的命,把更多权力放给市场、企业和基层。“放”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放管结合”,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出活。十年来,各地各部门大幅压减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将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中解放出来,转向全周期、全链条监管,真正实现了从“严进宽管”到“宽进严管”的重大转变。各地各部门改革监管体系,创新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

,增强监管精准性、公平性,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把该管的切实管住管好,在市场主体大幅增长的情形下,依然做到了“放而不乱、管而有序”。各地各部门大力优化政府服务,推动政府服务意识转变,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服务型政府、数字政府建设,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事实表明,“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就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是有效解决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的崭新实践。

(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去繁简苛,积

极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力量载体,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亿万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汇聚成了中国经济的澎湃“大海”。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供需方,也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微观基础,有了众多市场主体,再辅以相应的制度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才能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才能得以迸发。市场主体是经济的根、就业的魂,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进而保障14多亿人的安居乐业。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蕴藏在市场主体中的生产、管理、服务、创新和技术能力,是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资源。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去除一切不利于市场主体“生”和“活”

的障碍,调动一切有利于市场主体“增”和“长”的积极因素,把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

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核心要义在于去繁简苛。行政审批事项多、审批效率低曾经是一个突出问题,严重束缚了市场活力,必须大行“简约”之道,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政府的简就是市场的活,政府的放就是企业的创。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简政放权作为突破口,力除繁苛之弊,大兴便民之举。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压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已削减50%多,非行政审批事项退出历史舞台。对兴办企业,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再到“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多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4个工作日以内,让企业早设立早经营。对投资审批,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监管方式,创新实施备案制、承诺制、容缺制等方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基本消除了“万里审批图”。对生产经营,大幅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不断简化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近90%。这些重大改革举措,松了绑、解了绊,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了宽松便捷的环境。

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方法在于“放水养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市场主体面临税费负担重、经营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去繁简苛让市场主体“生”得便利,降低了制度性成本,但要让市场主体活得好、活得轻松,还要为市场主体减负赋能。十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增值税改革,大幅下调制造业增值税率,普惠性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费,开展大规模增值税留抵

退税,不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这些重大政策有力降低了市场主体税费负担,2016~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7万亿元(分年度分别为9348亿元、7655亿元、9952亿元、2.36万亿元、超过2.5万亿元、1.1万亿元),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从18.1%下降到15.1%。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专项整治各种收费乱象,2013年以来累计取消、停征、减免中央和省级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1000多项。积极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活水持续流向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从2012年底的18.1%上升到2021年底的25.9%。特别是面对世所罕见的疫情冲击,及时运用“放管服”改革思路和办法,紧扣市场主体需求,精准实施一系列财政资金直达、货币政策直达、阶段性减税减费减租等纾困政策,助力市场主体抗冲击、过难关。通过“放水养鱼”“根上施肥”,用成本的“降”换来了市场的“活”,市场主体活跃度始终保持在70%左右。

(三)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就是要以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为目的,持之以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面临的体制性、制度性安排,其优劣直接影响到各类要素的聚散、主体数量的增减、发展动力的强弱。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关键就是要优化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通过简政放权,打破条条框框,搞活市场,同时强化“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高效运行。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哪个地方“放管服”改革推进得越深入,营商环境就越好,市场主体就长得越快、越有生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就越快。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地打造制度高地、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行动。

着力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市场化就是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出来。市场化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在放宽市场准入上,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准入事项逐年减少,实现清单之外“非禁即入”。在培育市场体系上,

不断夯实基础性制度,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更加畅通。在规范市场秩序上,持续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强化全链条

全周期监管,坚决守住质量和安全底线,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个稳定透明公平的制度环境,可以增强市场主体预期,激发投资兴业积极性。在法规体系建设上,通过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经验,国务院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等法规,各地各部门“立改废释”工作及时跟进,累计修订废止不符合规定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1000

多份,用法治化办法把改革成果固定下来,从制度层面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在保护市场主体权益上,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纠正一批涉产权和企业家冤错案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持续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减少企业烦心事。在规范执法上,各地各部门创新执法机制和手段,对轻微违法慎重实施行政强制,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督查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突出问题,让市场主体一心一意谋发展。

着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全球营商环境是彼此竞争的,哪里营商环境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就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必须不断拓展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国际规则对接上,签署实施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方面实行更高标准规则;并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制度型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在外资管理和服务上,推动出台了

《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进入开放领域,让我国长期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在优化外贸环境上,突出发挥自贸区、自贸港创新示范作用,将制度创新复制推广到更大范围,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不断推动降低外贸企业营商成本,塑造国际化发展新优势。

(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就是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出发,建设服务型政府,增进人民福祉

“放管服”改革是履行政府职责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广大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谋幸福,把发展的硬道理更多体现

在增进人民福祉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履职本领、提升服务水平,俯下身子、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可以说,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放管服”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让群众端稳就业“饭碗”。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十年来,我国始终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放管服”改革扩大市场主体规模,为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挖掘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潜力,着力创造人人平等的发展机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其才。着力降低就业门槛,大幅削减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和认定,已取消80多项,涉及185

个职业,编制形成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积极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为农民工、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创新实施贫困人口就业帮扶政策,到20223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已经达到3135万人。大力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劳动用工、就业服务、权益保障等制度创新,为灵活就业群体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让灵活用工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面对疫情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加大稳岗力度,通过保住和催生更多市场主体来保就业稳就业。

不断增加公共产品,优化公共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裕的公共产品、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存在不少短板,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效率有待提升。“放管服”改革就是要把更多行政资源从干预市场运行,转移到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上,解民忧、纾民困。我国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资,积极推动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在线教育、数字医疗健康等新模式,让群众享受更多更优质公共服务。通过简化社保参保、转移接续等手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覆盖面,将基本民生保障政策及时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社会保障“安全网”更加结实紧密。持续推进水电气热等公用服务领域改革,引入竞争、强化监管,

规范报装办事流程,让服务更便捷更透明。在交通、养老、医疗等领域,各地各部门积极引入市场力量,丰富和扩大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扎实为群众办实事。政府办事效率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耗时长,人民群众不胜其烦。十年来,我国把群众的痛点难点作为改进服务的重点,梳理和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推进政务事项集中进大厅,实行人民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最多跑一次。坚持不懈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着力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使更多事项“掌上办、码上办、一网通办”,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打烊、服务不断档,网上可办率超过90%,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已经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各地各部门特别推进异地办理,基本养老、医疗报销等近百项高频事项,实现了省内通办、跨省通办。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积极引入一次告知、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新机制,全面实施“好差评”制度,真正把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政府的“头等大事”,让依规办事不求人成为常态。从有关调查看,各地区总体好评率都达到了90%以上。

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基本经验

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去繁简苛、“放水养鱼”,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壮大,并促进了就业增加、税基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循环畅通,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场主体数量不断扩大、构成不断优化、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这是“放管服”改革最直接的成效。到2022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6亿户,是2012年底5494.9万户的2.9倍,年均增长超过12.0%。市场主体构成不断优化,2021年“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设企业383.8万户,同比增长15.8%,占新设企业总量的42.5%;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1万户,同比增长23.3%。市场主体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2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2.5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超过210万件,十年间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增长了9.5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较2012年提高了22.8个百分点。

增强了就业吸纳能力,为稳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时期,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564万人,超额完成5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2%以下的较低水平。如果不是年均新增千万级别的市场主体,就不可能实现年均全国新增城镇就业1300多万人以上。新设市场主体就业吸纳能力强、效率高,“十

三五”时期全国新设涉税市场主体2020年末在岗从业人员接近2亿人,是同期全国涉税市场主体就业总人数的58%,既为新增就业人员提供了大量岗位,又为既有就业人员腾挪提供了较大空间。新就业形态蓬勃兴起,丰富的就业模式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特别是快递小哥、外卖骑手、货运司机等群体迅速成长,成为新的重要就业渠道。涵养了税源、扩大了税基,增强了政府财力和改革的可持续性。推行“营改增”之初,有人担心对财政收入的减收影响太大,甚至估计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减税前的水平。实际结果是,市场主体“投桃报李”,3年内新增的税收就超过了减税降费的总额。2021年底,全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达1238.1万户,相比2016年初翻了一番。“十三五”时期,年纳税3亿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增长了38%,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缴纳税收7.8万亿元,超过同期减税降费总额(7.6万亿元),相当于总税收增量的4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由2012年的65.0%上升到2021年的76.3%,财力增长后劲更加充足。简政放权以简促效,培育和壮大了市场主体,为减税让利提供了支撑,反过来,减税让利培本固基,涵养了税源、扩大了税基,为进一步简政放权提供了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推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优化了产业结构、畅通了经济循环,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是优化产业结构、畅通经济循环的微观基础。从行业结构看,制造业当年新设企业数量占全部行业的比例,从2016年的4.6%提高到2021年的6.3%,特别是医药、机械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增长更快。从创新发展看,2021年“三新”经济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两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2.6万家,是2012年的7倍多。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主体,极大地丰富了产业链“毛细血管”和市场“神经末梢”,提供了海量、优质的新产品新服务,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循环畅通,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效能。

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巨大政策空间和有利条件。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处于世界前列,2012~2021年平均增速达到6.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新冠疫情集中爆发的2020年,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其中,新增加的1亿多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量,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提供了坚强支撑。我国经济整体实力也随之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GDP占全球份额达17.4%,较2012年提高了6.1个百

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十年间翻了一番。1.6亿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只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放管服”改革之所以能够为抗击疫情冲击、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六保”作出至关重要的贡献,取得超出预期的重大成效,主要有6个方面经验:

一是力行简政之道。坚持“大道至简,简政易从”,以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为主线,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去繁简苛、“放水养鱼”,厚植发展土壤,充分激发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蓬勃力量。

二是坚持法治引领,着力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法治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我国始终把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制度体系,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目标。坚持依法行政理念,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建设,颁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等基础性法律法规。及时跟进“立改废释”工作,省级层面清理地方规范、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超千件。持续做好相关领域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工作,全面清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条款。

三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围绕激发市场活力精准施策,构建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体系,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对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四是突出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十年来,“放管服”一体推进,通过“简”和“放”,腾出更多力量转移到全周期全链条监管上来,转移到提供公平可及、便捷高效的服务上来,让市场活而不乱、竞争有序、充满生机。

五是抓堵点痛点,坚持问题导向,以企业获得感检验放管服改革成效。把企业和群众的痛点难点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点,梳理和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推进政务事项集中进大厅,实行人民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最多跑一次,坚持不懈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

六是创新引领、以点带面,将优化营商环境好做法推广开来。党中央支持各地各部门先行先试、敢于创新,通过自贸区试点、自贸港试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等举措,探索出好做法好经验,再复制推广到全国,既有利于相互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地方创新的积极性,形成由点到面、竞相改革的良好局面。

从根本上讲,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重大成效,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的结果。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天下为公”“放开搞活”“大道至简”,锲而不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空前壮大,市场机制更加有效,经济发展韧性与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路子。

三、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建议

“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更实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添动力。

(一)力行简政之道,释放更大活力、更大创造力

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除烦苛才能轻装前行。对冲经济急剧下行压力,要善用政府权力的“减”来赢取市场主体活力的“加”乃至“乘”。要立足规则公平、制度清晰,重点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规范化,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更大程度利企便民。要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

扩大告知承诺制、容缺制应用范围,规范能评、环评、安评等服务,提高审批效率,为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创造条件。继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抓好“一业一证”改革,全面推广“一件事一次办”“承诺制”等有效做法,破解办证多、办证难问题,推行简易注销程序,继续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

破除隐性壁垒,推进公平准入。要建立破除隐性准入壁垒的工作机制,收集市场主体投诉反馈,扩大隐性壁垒排查范围,分类分项设立台账,破除行政审批流程以外的各类隐性准入壁垒。及时清理与负面清单不一致的法规制度及审批文件,重塑管理流程,让备案名副其实;清理先入库后招标等做法,建立以业绩、信用和履约能力为核心的投标人资格审查制度。真正实现清单之外无清单、清单之外无壁垒。

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要持续加大公平竞争审查落实力度,凡涉及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有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以及“一事一议”形式的具体政策措施,均要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在严格落实“谁

制定、谁审查”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优化审查方式,丰富审查工具和方法,

提升审查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推行公平竞争审查的第三方评估,客观和充分地评估政策措施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逐步清除、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的抽查考核制度,督促制度落实。

(二)锲而不舍,持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负担。受上游成本抬升、应收账款增加、疫情灾情影响等多方面影响,当前稳市场主体压力较大,一定要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要切实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的保供稳价工作,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运用市场化手段,使用电、用网、公路货运、港口及平台收费等各种经营性收费趋于合理。加强水、电、气、热、通信、有线电视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强制捆绑搭售等行为,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服务和收费项目一律实行清单管理。加强口岸、货场、专用线等货运领域收费监管,推动降低各种物流服务收费。

加大涉企收费清理力度。对违规涉企收费专项整治,进一步清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决不能让不合理收费抵消减税降费政策效果。要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执法等行为。动态调整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梳理各类检验检测、评审评价等中介机构收费项目,规范收费标准。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既与中小微企业特性有关,也与金融部门能力有关。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

降低融资综合成本。积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贷款。稳步推进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开放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数据,用好大数据为中小微企业增信,如“银税互动”等,提升金融部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提升政策性工具的效能,重点是优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对政策性担保基金制定更加合理的国资考核机制,让政策性担保回归本位,敢于分担商业风险,而无需担心后顾之忧,更好发挥政策杠杆撬动商业贷款的作用。

(三)秉持公正监管,促进市场主体优胜劣汰

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坚持“放”“管”并行,以有效监管促进更好发展。要健全审管衔接机制,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的领域,加

强常态化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提升精准监管和综合监管能力,尤其是要提高信用监管水平,扎实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针对企业信用违约事件增多问题,要加大信用服务力度,审慎认定失信行为,减少疫情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影响。

完善新经济监管。要顺应“三新经济”创新发展规律,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并重,构建一套符合创新需要、分门别类、宽松适度、动态迭代的新经济监管制度。在坚持守住底线基础上,不能管死,也不能放任。对成熟业态,要借鉴国外和地方经验,滚动修订完善准入制度,及时堵住漏洞;对新萌发的业态,要加强监测、客观看待,实事求是解决。要督促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合规经营,不断完善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增强规范性。全面依法保护各类产权,让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完善行政裁量权规范要求,严格按违法行为危害性和轻重情节分档分级裁量,对轻微违法行为,善于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手段。对严重违法违纪、影响恶劣的市场主体,坚决清出市场,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杜绝“逐利执法”“钓鱼执法”“过度执法”“粗暴执法”,禁止滥用执法权乱收费来增加罚没收入。增强执法透明度,执法主体、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自由裁量标准向社会全面公开,执法结果向社会动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持续优化服务,助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明确要求。

推动更多事项集成办理,加快实现营业执照、社保卡申领、税务申报等市场主体经常办理的事项“跨省通办”。压减各类证明事项,持续提升公证、社保办理、医保异地结算等服务水平,让群众办事少烦心。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健全“接诉即办”机制,更好发挥群众监督力量。

完善就业服务,稳固基本面基本盘。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就业的主渠道和顶梁柱。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把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作为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的主战场。破除各种不合理限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充分保障快递、外卖等平台灵活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的知识培训,提高就业新技能,使更多劳动人口满足经济转

型升级的需求。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效能。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事中事后监管难度也大幅增加,数字技术是应对监管挑战和提高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积极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为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大力破除各种制约政务数字化的桎梏,如电子证照跨部门和跨区域互认、电子文件归档等的制度障碍。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快推进数据协同下的政务流程再造,实现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加强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政策直达“最后一公里”,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政策服务。

(五)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营造稳定透明的法治环境。要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完善配套法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服务监管急需的法律法规。积极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要增强执法透明度,权责清单、执法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疫情冲击下更要重视政务诚信,要重点治理“新官不理旧账”、不履约不兑现等行为,防范新增政府拖欠和乱罚款增加非税收入。

持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对于前期营商环境改革涌现出的有效做法应加快上升为制度规范,一些重要内容应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规章。对于明显不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应抓紧修改,重点解决行政审批要求不合理、部门法规之间不衔接甚至存在冲突、跨部门数据共享难以深入推进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加强对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评估,抓紧补齐制度短板、消除规则空白。

加强政策预期引导。要进一步加强政策预期管理,完善政策制定程序,出台前期充分听取企业和专家意见,出台后加强内容解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实施前给予必要衔接期、过渡期。当前政策预期管理的重点是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

当前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大学文记东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历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成才,重视加强青年的党史学习教育问题。20213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强调,“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1]。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青年党史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2]”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新时代的青年朝气蓬勃、勇担重任、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奋发有为,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对象,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青年学习党史能够鼓舞其斗志、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能够使青年悟明是非道理,汲取思想的力量;增强历史自觉,筑牢信仰之基,汲取信仰的力量,增强信仰、信念、信心;升华道德认知,汲取道德力量,涵养高尚道德品质;践履知行合一,汲取实践力量,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行动;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广大青年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党史观,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让青年明确认识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优良传统,深刻领悟一些“为什么”等基本道理,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

弄清楚党史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增强自觉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党史教育,让党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广大青年要树立大历史观,通过生动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弄明白、搞清楚,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新时代广大青年深刻了解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不懈奋斗;要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历史意义,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要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永远把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密码,深刻领悟“国之大者”,深刻认识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更好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深刻认识一代代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坚定不移跟党走,成为民族脊梁和先锋力量。

二、当前青年党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部分青年党史教育内容缺乏深度和力度,受教育者缺乏学习主动性。并且,党史教育站位不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同时,也侧面反映出青年对党史学习受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教育和引导。在党史学习中,部分青年党史教育没有投入真情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并且认为自己对党史了解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对于学习听讲党史并不认真。此外,部分青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学习教育缺乏深度和力度,没有入脑入心,仅仅停留在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的肤浅化的浅层面,没有触及思想和灵魂,提升不够,效果不明显。

第二,部分青年党史教育缺乏学习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缺乏自上而下、系统全面的党史学习教育,不少内容重复,存在盲区和误区,致使部分青年不能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去看待党史,不清楚党史发展主题主线,不能够把握党史的主流本质,不能够掌握党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由于部分高校在党史教育中,学习教育碎片化,跟着纪念日走,跟着形势走,遇到疑难敏感问题绕着走,党史学习教育不深、不全、不透。

第三,部分青年党史教育没有针对性,存在着脱离青年实际的问题,没有

入脑入心。部分青年党史学习教育不生动,了无新意,从内容到形式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并且,部分青年感觉党史学习是老生常谈、照本宣科,学习浅尝辄止,针对性不强,相应的实践考察学习流于形式,与工作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不够,学习不深不透,没有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提升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学习和实际“两张皮”,没有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没有做到明理、崇德、增信、力行。

第四,部分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总体欠缺,缺乏专业化高水平的党史教育工作队伍,缺乏统一领导和部署,缺乏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党史既具有政治性,也具有历史性,还有学术性,兼具党性和科学性,不少问题还带有敏感性,这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的党史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搞好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来看,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专业出身比例较低,兼职和业余占很大比例。部分青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不高,对重大敏感问题把握不住,甚至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为了博眼球信口开河,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由于缺乏有效载体,部分青年对党史的认识来源于互联网上道听途说,热衷八卦轶闻,看影视剧“戏说”,甚至不信正史信野史。由于缺乏长效教育机制,部分青年对一些党史重大问题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党史观作指导,存在着不正确、不准确的问题。

第五,部分青年党史教育阵地意识不强,主动亮剑出招不够,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和毒害还较大。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和“还原历史”为旗号,更重要的是以历史为切入口,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质疑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肆意贬低、否定党的领导人,颠覆对英雄人物的评价,以妖魔化的方式抹黑马克思主义。党史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达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作用。

第六,部分青年党史教育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学习教育要树立正确党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3]。没有正确党史观指导,脑子就不够清醒,眼睛就不够明亮,就不能坚定历史自信,就可能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一些青年党史教育从党史的错误和挫折的方面总结教训和反面经验不够,甚至不敢涉猎和面对,以至于在某些重大历史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三、当前青年党史教育的对策

从“四史学习”,到党史学习教育,再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党史、研究党史、宣传党史的学习教育氛围。新时代加强青年党史教育的对策如下。

第一,高度重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青年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群体,在青年中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意义重大而深远。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行动,增强开展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青少年的党史教育,推动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

第二,加强党史学科建设,培养党史人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党史教育工作队伍,让懂党史的人讲党史,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目标的保障。一是要严把青年党史教育工作队伍入口关,通过完善选拔机制,确保选拔的人才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党史观,以此为基础,考察其专业素养和能力。二是要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年轻党史宣传教育工作者,并为其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和平台,确保党史宣传教育后继有人。三是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党史宣传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重视加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整合各方面力量,培育建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加强本、硕、博等各级各类党史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中共党史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

第三,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全身心投入党史学习教育,学思践悟,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崇德、以史力行。紧密结合青年实际,用青年能听懂的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讲党史,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创新青年党史教育的手段、方法、载体,发挥互联网在青年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关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青年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推出精品力作,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第四,推进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从青年的特点出发,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党史。充分发掘

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党史资源,把学习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深刻挖掘党史教育资源,建立智库,设立课题,提供经费,深入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注重贴近青年需求,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作用,用好融媒体互动的方式,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研学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激发青年参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教育引导青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第五,加强对青年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用具体历史、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党的历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引导青年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深刻理解党百年来为了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

第六,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党史学习教育和正确党史观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党组织到党员个人都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党史教育,让党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开始抓起,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小学时主要学习英雄故事和先进事迹,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中学时主要弄清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历史线索,涵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时注重对党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把握,理论联系实践,树立正确党史观。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终身必修课,结合实际和实践,创新形式和载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

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总之,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有效开展;必须引导青年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紧密结合青年实际和成长特点,实现内容形式方法载体的创新;必须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配齐建强青年党史教育工作队伍;必须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消除党史学习教育的盲区和误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走心。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深化和拓展,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党建引领人文医院建设实践探索

医院党委书记李玉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家陆续出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战略”等国家卫生健康工作政策,明确提出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要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保障医务人员基本权益、营造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良好环境。

医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人文建设引领,需要树立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相融合的全方位人文服务理念。人文医院建设不仅是现代化的建筑、先进的设施、优美的环境,更是将人文融于技术、服务、管理、素养的一种习惯养成的文化自觉、一种潜移默化的行动自觉,是一项事关医院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历史的积淀,更需要不断的传承和创新。

北京积水潭医院始建于1956年,在66年的发展历程中,医院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顺应医改和医院发展的新形势,不断传承与创新,创建了优质的技术和服务品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面对一院三区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医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在人文医院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围绕患者和职工双主体,以传播人文理念、提升人文服务、培育人文素养、强化人文管理为抓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挖掘和激发职工服务患者的潜能和创新精神,丰富和提升医疗服务内涵和水平,医院人文关怀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满意度不断提升,医疗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医院先后荣获2020年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021年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集体、2021年度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记大功奖励、2022年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传播人文理念

从挖掘历史底蕴向凝练时代精神深入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多年来,党委坚持文化引领,立足多院区文化融合和人文理念传播,注重在丰厚的历史积淀中锻造深层人文精神,凝练形成了“精诚精艺精心”院训和“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开展“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和建立多路径、全媒体的培育宣传策略,努力将人文理念内化为医院职工共同价值观,外化为医院的品牌形象,有效提升职工对医院文

化的认同感、荣誉感,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练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的引领,体现在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传承创新上2积水潭医院骨科自1959年世界首例异体胫骨近端置换到如今的金属3D打印肘、髋、腕及踝关节置换术等,持续不断地贡献原创手术。烧伤专业也做出突出贡献,从1961年成功救治580%烧伤面积患者到如今的电烧伤保肢及功能重建,三型腕部电烧伤截肢率从87%降至28%。不断创新的技术,激发了医院特色发展的文化自信。

选树典型示范。开展追忆和讲述中国杰出骨科先驱首任院长孟继懋、中国工程院院士手外科之父王澍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好医生者韦加宁、南丁格

尔奖获得者吕世瑗等积医名医大师的故事活动,医院官网和公共区域展示主要成就、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弘扬大医精诚和崇高职业精神;每年护士节、七一、医师节等不同节日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树立身边的典型。

传人文理念。开展“在传承中创新,将创新传承——纪念孟继懋逝世40周年专题研讨会”“传承前辈精神,砥砺初心之志——澍寰报告厅揭牌仪式”等活动,铭记传承老一辈专家对医学的执着和情怀;组织举办三届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大赛,展现创新成果,激励医务人员科技创新;制作积水潭论坛主题宣传片《传承、创新、

发展》,广泛传播积医文化;打造医院文化墙,展示了十三五期间积水潭医院取得的成就;注重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依托各大宣传平台,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推送人文宣传短视频,传播展现医务人员良好精神风貌。

提升人文服务

从提供疾病诊疗手段向满足患者多层次需求深入

立足患者需求,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医疗服务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为抓手,以科研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努力为患者提供诊疗安全、就诊便利、沟通有效、体验舒适的医疗服务。

开拓创新,科技赋能服务。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注重科技赋能转化解决高难手

术问题。一是医工企研发机器人解决高难手术精准和安全问题。田伟院士团队联合高校和企业,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机器人产品陆续在我国120余家医院应用,共完成手术25000余例。二是远程手术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创新“5G+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国际率先实现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同步远程手术,

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患者在异地就可以享受北京一流专家服务。三是建设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临床需求为主导、医工企交叉融合”的联合研发与转化模式,建立起手术机器人、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骨科高值耗材等领域的多个医工企研发团队,推动院内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医院成为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首批试点单位,制定赋权改革方案并完成北京市首例赋权成功案例。

丰富内涵,提升服务能力。建设多学科协作的专业团队,成立了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先天性手部畸形及罕见病诊疗中心、儿童髋部疾病诊疗研究中心等10多个中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加强综合学科建设,根据居民需要,先后引进急诊、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等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升了综合救治能力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优化流程,深化服务品质。优化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实现预约、咨询、盖章、轻投诉、导医等多功能一站式服务,招收医辅人员辅助护士或独立为患者服务与管理,设立兼职护士采血岗、核酸岗,提升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升专科护理,开展一站式特色优质护理服务、ERAS多学科协作、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加强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开设专科护理门诊;发展人文护理,开设远程探视服务、互联网+健康管理,开展护理公益活动,提升患者和护士满意度。

关注细节,改善就医体验。抓环境提升,结合三院区功能调整,建立了统一清晰的形象标识、指示系统和指引灯箱;将新街口老院区内中式古老建筑用于国际/特需门诊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独特就医体验;建设老年友善医院,安装和提供便利设施,开设老年骨折患者就医绿色通道;通过优化交通流线、增加ETC支付等方式,缓解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满足患者个性化订餐需求,膳食管理系统与HIS系统地对接,实现订餐系统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加强智能营养宣教为患者提供更多营养知识,建立方便快捷的膳食满意度反馈渠道,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践行公益,输送优质资源。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依托医疗优势,重视对全国骨科医师的培养,作为始建于1958年的国家骨科医师培训基地,医院64年来举办58期“骨科进修班”,培养了12000

余名骨科医生;致力于国际化骨科专科医师培养,于2008年正式成为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与香港骨科学院联合认

证的培训中心,是中国唯一的一家骨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有14位医师完成训练成为FRCS(拥有国际执医资格)。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当地百姓的家门口。2022年在医院官方新媒体平台(抖音、快手、视频号、微博)开展线上健康科普服务,同时加强与媒体平台合作,1月至9月,共计直播26场,累计观看人数达139.2万,为更多的群众普及了健康知识。骨科、烧伤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市创伤烧伤抢救中心,出色完成援藏、援疆、中国第27批援几内亚医疗队、

2022年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等各类应急救援和医疗保障工作,体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永不言败的坚定信念和突出能力。

培育人文素养

从创建科室到医院建设再到科室创建深入

以弘扬职业精神为核心,以叙事医学为抓手4,以人文科室创建为平台,加强分层分类培训,强化以点带面,提升职工人文素养,在医院逐步形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开展人文建设的良好氛围。

打造多层主体广覆盖的培训体系。围绕医患沟通、叙事医学、优质服务等专题,抓好干部、职工和护理人员的多维培训。外邀专家对中层干部和护士长作“人文与叙事”医学专题讲座,组织科室骨干进行“叙事医学”线上培训,部署支部开展“人文与叙事”学习讨论,每季度开展1次叙事医学工作坊,点评交流学习好的平行病历;以临床科室为单位,要求青年医护每季度书写平行病历,在实践中训练叙事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抓好岗前培训,强化人文和医院文化学习,使新职工加深对医院文化、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等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对积医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展优质服务月,发布优质医疗服务倡议书、优质护理倡议书,多维度渗透人文意识和服务理念,营造良好人文氛围。创建人文科室以评促建。以支部为单位,开展“人文科室”创建评比评选,评选出“优质服务之星”“优质服务团队”(含第三方),通过以评促建,职工认识不断深化,从认识、实践到认识,人文意识逐步增强;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科室创建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了泌尿外科、创伤骨科等首批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

开展常态化的廉洁教育。通过院周会、党支部例会、干部培训会等形式,开展法纪知识、医德医风、警示教育等专题培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广大职工职业精神、廉政风险防范和遵纪守法意识。

强化人文管理

从重视物质需求向满足职工多层次需求深入

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人文管理为核心重视职工需求5,努力为职工建立和谐健康的成长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引导职工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加强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升职工满意度和归属感。

构建人才体系。关注医务人员的成长需求,构建了分级人才管理体系规划的一规划七办法,制发了医院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院级科研基金管理办法、人才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研优才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和制度,通过首席科学家、客座教授、医学顾问、科研优才、学科骨干、学科新星、医工企交叉培育项目、自然基金培育项目、青年基金等院级人才项目,对不同年龄段、职级、潜力的人才,做差异化遴选标准和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人才金字塔。同时建立院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日常帮助人才解决实际问题。

维护职工权益。促进职工参与医院的管理,和职工密切相关的事项,均通过职代会、民意调查的形式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比如说在涉及到职工停车收费、共享单车停放、绩效奖励分配、职工食堂招标等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畅通职工诉求的渠道。

坚持四心工程关爱职工。让职工感到暖心,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工作,

定期慰问离退休老同志、大病和困难职工等,积极关心解决疫情防控等各类外派职工和家属的实际困难;做好职工的互助保险投保和理赔以及医管中心的暖基金报送的工作。让职工干得安心,坚持39年开办暑期少年之家,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医院、签约的律师事务所免费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普法讲座,同时推进职工暖心驿站的建设。让职工吃得舒心,打破食堂传统的点餐模式改为称重自助的模式,职工既可以体验多样性的菜品,又实现了光盘行动;开展以食、住、医为主题的24节气健康膳食营养活动,提升职工的健康意识。让职工过得开心,组建了瑜伽、乒乓球、摄影和书法等俱乐部,每年开展跳绳、健步走等活动,开展心理、艺术和文化等系列讲座,受到职工的普遍欢迎。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识到党建引领人文医院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让患者满意、让职工幸福的重要途径。但党建引领人文医院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加强顶层设计、长期培育和不断强化,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

杭州市西溪医院王珏

医务人员是公立医院运行和发展的主体,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党领导卫生健康战线的生力军,是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为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与救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医务人员的关系管理,是直接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和医院运行效率及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杭州市西溪医院党委着力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作用,并实施了党建引领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员工幸福”“患者满意”的“双满意”新文化中的实践工作。

一、实施背景

长期以来,医院始终只以患者的“满意”和“不满意”与医疗经济效益,作为考核衡量医院发展的标准,忽视了医院发展的多维度衡量标准,也缺少对主要维度衡量标准的内涵扩容与增值赋能。不够全面的衡量标准直接影响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医疗整体效率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医卫人员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核心资源、主体力量和持续动力,直接决定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实践过程

医院发展是有计划变革和干预措施的,重点关注人性与民主因素,减少冲突、压力、矛盾等不和谐因素。医院文化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文化焕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我院以党建引领,构造“三途径切入工作实施方案、三层次递进重塑医院文化、三方面强化患者需求导向、三体系构建医务关爱机制”的实践方案,着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员工幸福”“患者满意”的“双满意”新文化建设。

(一)“三途径”切入工作实施方案。1.建立目标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院党委及各党支部组织建设工作,制定全年党建工作时间表、路线图明确目标,确定责任。通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通过“智慧党建”,构建起立体化党建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民健康为初心,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

作,采取目标责任制、分工合作协同,落实工作推进。2.采用全覆盖的工作理念。深化把“党支部建在科室”,在医院行政层级管理形式中,补充以党支部的团队结构形式。既保持了行政层级管理形式标准化程度和运行效率的优点,也能因补充党支部这一团队结构的形式而增强灵活性、创造性。迭代“一支部一品牌”建设,要求各党支部进行目标管理的激励方法,采用SWOT

分析法,结合支部特点分别领办医院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形成“处处亮身份,月月出成效”的政治生态。3.拓宽党建共建平台的工作形式。挖掘“党建+业务”内涵,构造多层次的融合体系,将党建根植业务。发挥各党支部党员的专业技能、技能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发挥各党堡垒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全院11个党支部与21家单位完成党建健康联盟结对共建,形成“党建带动共建,共建促进发展”的新局面。医院党委强化党建考核和督促工作,指导各支部的共建结对工作,以党建构筑平台,以平台连接资源、以资源汇聚服务、以服务激发活力,实现党建健康联盟成员单位的跨界合作、资源共享、抱团发展、集群前进,实实在在为共建单位提供针对、有效的服务,共同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取得实效。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多方共赢的效果。

(二)三层次递进重塑医院文化。组织文化结构由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构建,三者紧密相连。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级精神层的建设。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医院从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入手实施建设。1.采用显性视觉化方式,对医院名称图标、医院内外部标识标牌、服务材料包装、医务人员工作服、工作牌等外显的标识的优化和设计,触发对医院理念、医疗内涵和审美意识的再审视和再思考。2.

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完善《杭州市西溪医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和《杭州市西溪医院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制定医院章程。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对医院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支持院长依法依规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持续推动医院健康和谐发展。加强医院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末位发言、主要负责人“五不直接分管”制度。明确讨论事项,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定并实施《关爱职工专项资金实施管理办法》《党员关爱实施管理办法》《杭州市西溪医院“123”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杭州市

西溪医院三级医师竞聘及管理办法》等制度,实现医院与员工之间统一、协调、规范的沟通。3.挖掘提炼院史,强化职业荣誉感。挖掘医院84年文化底蕴,通过

提炼“博极医源,德艺双馨”的医院院训,深化“严谨求实、创业创新”的核心价值观,追求“打造一家有温度的三甲医院”为愿景,从思想文化角度高度凝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合力。突出作为杭州市属唯一一家承担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的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提升全院职工的精气神,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再次塑造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建设医院文化展示长廊,打造“莲心载医”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衍生核心文化,提升文化辐射力。拓展核心文化,衍生出四大文化品牌内涵:珠“联”璧合,加强团队凝聚力和党建共建;千锤百“炼”,提升学科建设和传承抗“疫”精神;心手相“连”,追求医疗服务品质和患者满意度;“廉”洁奉公,持续打造清廉医院建设和廉洁行医氛围。

(三)三方面强化患者需求导向。1.不断推出医疗服务新模式。集中精力解决痛点难点堵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人性化、智慧化、便利化、特色化水平。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开展24个多学科联合门诊和专病专科门诊,11个特需门诊和精英门诊。从零到有,继续严格规范开展技术性强、风险高的限制性临床医疗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患者医疗服务成本支出,开设互联网医院提供“图文咨询”“在线复诊”“电话咨询”“线上处方”等系列互联网诊疗服务,实现三级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医疗业务高效协同。2.持续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医院着力规范内部管理,巩固“全面预约、分时段诊疗”“门诊和病房智慧结算”“电子发票使用”“检查智慧预约”“诊间预约检查”“医信付”“舒心就医”

“两卡融合”“健康档案”等智慧医疗新举措,持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提档升级,通过医事服务、用血服务、公共设施、功能布局、就医环境、院内就餐等项目的全面推进,大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以“三个一站式”作为党群联系的载体和窗口,确保民声有反馈、民意有解决、民情有回应。医院设立了“医疗服务一站式诉求中心”,作为患者投诉接待部门;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业务用章,落实了“一站式综合受理、审核、盖章”的服务模式,实现患者“少跑路”“不跑路”。深化医疗数字改革成果共享。医院深入开展数字赋能医院管理,反复优化流程,实现新冠核酸检测多途径网上预约、自助开单,打造“一站式”核酸检测服务。打通壁垒,实现医

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医生可直接调阅检查检验互信共享医院的结果。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实现医患减负,医疗医保增效。培育设置多能岗,开展“出生一件事”“用血费用一站式减免”“身后一件事”等各项“让数字多跑路、患者不用跑”的惠民、便民、舒心的就医服务。开展“智慧食堂”建设,提供床边PDA手持订餐智能化用餐服务。3.

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与信任,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利用传统纸媒、微信公众号、医院服务号、微信视频号和医院抖音号五大媒体矩阵,树立典型,宣传引领,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围绕医院品牌,积极开展“西溪故事”系列宣传和健康教育。持续16年的全国“爱肝日”活动打造成为“杭州市健康行业点评与传播活动”金名片,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三体系构建医务关爱机制。以理念创新,制度保障,措施落实,形成保障医务人员合理权益和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树立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化内涵,创新员工关爱理念,把“知职工情、解职工忧、帮职工困、暖职工心”的员工服务选定为员工服务温暖的切入点。制定《关于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工作领导组及相关工作组的通知》《关于落实新冠肺炎防治期间一线医务人员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对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医务人员的轮换和休息安排的通知》《医学隔离休养医务人员服务方案》《阳光关爱医卫人员“520”党建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关爱职工专项资金实施管理办法》

《党员关爱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整套保障制度,推出长效化、制度化的系列举措与办法,从思想上、事业上、生活上切实解决好医卫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结合“党建+云端”在医院钉钉中建设“云社区”论坛,推出“一个论坛听民心、一个平台学知识、一套服务解后顾”的线上线下全融合的员工服务,及时掌握职工的内心思想和行为动态,不断调整医院福利举措和激励措施,征集合理化建议,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同步推出员工援

助计划(心理干预与疏导)、教育援助计划(鼓励员工继续教育)、员工幼儿照护(暑托班、托幼班)、自营饮食服务和餐饮补助等服务项目,打造“家园”精神文化,增加员工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员工受到“家”文化精神影响,自愿“牺牲小家为大家”,主动请战,愿出征以生命相托的使命,始终战“疫”在第一线,牢牢把人民装在心里,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医院加强全方位的安全防范,通过院科二级层面的医疗风险评析会议和医疗质量例行会议,以法治为纲,立足抓早抓小,举一反三,不断完

善优化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设置驻院警务室,诊室内一键报警三方联动机制,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处置,切实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三、成效与经验总结

医院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员工与医院的情感纽带,增加医院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忠诚度,增强员工的敬业度,实现员工增量服务的成效,促进医院增量发展。通过周密方案、丰富途径、强化导向和构建长效机制,以严爱相济的管理理念,党建引领下的实施多维度的医院发展措施,丰富满意度层次内涵,夯实“效率医疗、员工幸福、患者满意”三大支柱,202118

月医院总体满意度较去年同期增长。通过打造医院“员工幸福”“患者满意”的新文化内涵要义,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新文化建设走在前列,发挥赋能效应,实现医院员工和患者“双满意”的局面。

对贵州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和权益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周仁智

一、基本情况

新就业形态长足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业态下的就业形态发展迅猛,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服务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业态。滴滴、货拉拉、京东、美团、顺风、申通等全国头部平台企业相关网约出行、网络餐饮、网络快递等业务遍布全省,快递业务延伸到绝大多数乡镇,甚至行政村。仅邮政行业管理平台的快递法人企业在全省就有662个,分支机构1268个,末端网点7775个,其快递服务品牌主要有邮政、中通、圆通、申通、韵达、顺丰、京东、极兔、德邦等。受平台经济的影响,本土平台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全省有近30户本土平台企业分布在除安顺和六盘水以外的7个市州。企业类型主要涉及网约车、APP、网站、小程序等。

促进劳动者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灵活,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方式,一些过去可能面临就业问题的人员,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平台企业为劳动者入职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务。劳动者通过平台提交就业申请,经地方加盟公司、合作公司或代理公司审验后便可入职,接受行业相关培训即上岗。另一方面,平台企业通过聚集交易,扩大用户规模,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其产业链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贵州阳光海纳网络科技公司是兴义市一家本土平台企业,其“生活Plus”平台连接本地衣食住行、文化旅游、医疗教育、吃喝玩乐、运动健康等,入住商家超过2万户,日订单量超过1万单,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间接带动劳动者就业8万余人。

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

滴滴、货拉拉、京东、美团、顺丰、申通等全国头部平台企业贵州直营机构、加盟机构、合作公司或代理公司均按照头部平台企业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入职审核、业务管理等制度,从劳动报酬和行业安全等方面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以直营方式为主的京东快递、顺丰物流与劳动者全员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京东还在企业内部为员工建立5000元爱心基金、创建“京东安连”意外伤害险。一些网约车平台和外卖加盟机构或合作公司,加强对本地车辆的加盟审验,为网约车驾驶员、外卖骑手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平台接单的

网约车驾驶员、外卖骑手受到职业伤害时,通过车辆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获得理赔。网约车驾驶员按周结算劳动报酬,快递人员按月结算劳动报酬。从各地情况看,网约车驾驶员平均月收入40006000元;专职外卖配送员平均月收入40006000元;快递小哥月均派单50008000件,平均月收入40007000元。

二、存在问题

劳动者就业不稳定

一是入职门槛低一些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高,平台企业省去繁琐的公司招聘程序和管理流程,个人只需在平台注册就能成为平台从业人员。一些外卖行业只需劳动者在平台提供个人身份证、健康证登记应聘,交纳一定保证金或押金即可入职。一些网约车行业只需劳动者提供车辆和驾驶证信息,满足其基本条件便可加盟成为网约车。

二是就业层次低全国头部平台企业和贵州本土一定规模平台企业的研发机构和平台管理都不在贵州。满帮集团是2017年由“江苏满运”和“贵州货车帮”

合并后成立,平台研发在南京和成都,平台运行在贵阳。本土企业贵州阳光海纳网络科技公司、久网同城科技有限公司的平台研发分别在上海和成都。贵州平台企业加盟公司、合作公司或代理公司主要以平台运营为主,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为平台运营一线岗位。市县两级平台从业人员基本来自当地农村,90%以上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少有跨行政区域就业的平台从业人员。外卖骑手文化素质偏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超过80%,普遍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多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缺少职业发展空间。

三是劳动强度大平台企业对从业人员设计了严格的等级奖励体系,采取“按比例提成”“多劳多得”的计薪模式和“线上评分体系”对从业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奖惩,通过系统控制实现劳动者升级奖励目标。在平台接单的劳动者,每天“行走在送单的路上”。完成送单任务越多报酬越高,普遍存在工作时间超出国家法定8小时/天、40小时/周的标准工时。

四是人员流动快部分劳动者入职动机不是以就业为目的,而是报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平台就业作为一种过渡。入职后为完成定额任务,承受着身体负担、精神压力和安全风险,各方面感到不适应。加上平台管理松散,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因此人员频繁流动。

劳动用工不规范

一是劳动用工去雇佣化平台经济劳动者不再是为单一雇主提供服务,而是

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自主选择服务对象。平台和劳动者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多以完成特定事项为目的,形成临时性、短期性、松散性合作关系,脱离了传统雇用的用工模式。

二是劳动报酬去工资化平台从业人员获取劳动报酬以履行合作协议的形式来实现,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与个人劳动时间付出、季节、地域、平台传播以及受众量等因素关联度高。网约车驾驶员反映,其当月完成接单任务与上月接单任务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会出现收入不一样的情况,据了解主要是平台每月根据总流量调整提成计费比例所致。

三是劳动方式去管理化平台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任务性,但工作时间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对劳动者的管理侧重于接单任务完成情况和用户的满意度,劳动报酬来自平台和用户。

劳动者权益难保障

一是劳动关系难界定新就业形态由于工作时间、工作场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变,标准化的劳动合同用工不再是唯一的用工方式。作为隐蔽性雇佣和依赖性自雇为代表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与平台之间究竟是劳动关系还是合作关系,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关系,现行法律关系难以定性,或定性比较模糊,存在去劳动关系化的趋势。

二是社会保险较缺失由于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明确,双方多以合作和加盟形式为主,未订立劳动合同,平台从业人员无法参加到社会保险制度中,一些劳动者仅以个人身份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有限。部分劳动者对社会保险认知不足,认为退休是几十年后的事,不如现在就把交社会保险的钱拿在手上实在,不愿参保,即便是与平台签订了劳动合同,也要求在合同中注明自愿不缴纳社会保险。

三是双方权利不对等行业主管部门尚未出台规范新业态行业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全国头部平台企业均为跨行政区划的大型连锁企业,地方行业主管部门难以对头部平台企业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平台接单的劳动者,每单服务的配送提成完全由平台确定,劳动者只能被动接受,没有集体协商的渠道。在网约车、外卖配送、快递等平台,客户投诉容易,但劳动者申诉困难。如快递员被投诉一起,一单便可罚款500元,被处罚也只能被动地接受。

四是意外伤害难保障未确定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平台从业人员无法参加社会保险,当发生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时,难以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

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驾驶员等意外伤害高风险从业人员,平台加盟机构、合作公司或代理公司考虑到自身利益,

均为劳动者购买人身意外险等商业保险,当发生工伤时,往往会存在理赔难、赔偿数额低等问题,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对策建议

健全完善法律保障制度

一方面,要及时关注新就业形态发展动态,进一步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相关问题研究,积极为劳动法修订及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依据。另一方面,在劳动法未修订和国家未出台相关政策前,要认真贯彻落实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的《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八部门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黔人社发〔202119号),落实公平就业制度,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应订立书面协议,明确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积极推动平台企业依法建立工会组织。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就业、劳动保护、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权益。

不断强化行业规范管理

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推进行业明确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合理确定平台计件单价、订单分配、抽成比例、劳动定额、报酬支付办法和进入退出平台规则、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奖惩制度等,加强对平台企业垄断的规范

和管制。另一方面,要规范市场秩序,赋予地方主管部门管理权责。分类分级对不同领域的平台行为做好界定,明确各级各部门管理责任,发挥好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职能,维护平台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形成平台经济良好的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监管服务体系

一方面,积极构建由中央各部委、中央和地方、政府监管和行业主管相协同的监管体系。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技术,构建针对平台的网络监管大数据平台,深入连接平台企业运行中心,对平台运营实施有效监督,实现精准施策,促进平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就业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经办、城市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供给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切实打通行业部门数据通道,实现数

据连接共享,着力提高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注重提升行业社会责任

一方面,平台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平台经济新秩序。平台的发展一定要统筹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经济属性不能违背社会属性,要在社会利益发展的前提下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平台企业要树立责任意识、用户意识、质量意识和共享意识,根据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自身平台治理规则,积极构建消费者、用户、商家和平台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推动平台诚信体系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平台企业要主动关心关爱劳动者,健全完善人员招聘、职业培训、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等各项制度,积极营造平台劳动者与平台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吸引广大动者在平台稳定就业,引导全社会对平台劳动者的身份尊重和职业认同,提高平台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

切实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要畅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咨询服务和投诉举报等渠道,建立健全快调快处工作机制,及时解答新就业形态政策和调处劳动纠纷。另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会商协调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平台开展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平台企业垄断经营和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平台经济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高质量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

王建敏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阵地。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清晰地勾勒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1]。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介绍了该院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为其他医院提供参考。

1.突出政治引领铸魂,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021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卫生健康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业务属性,紧盯国之大者,紧盯形势变化,紧盯工作落实,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为重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医院发展的整体效能。

强化领导体制,推进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将“医院章程”纳入医院的根本制度、基本纲领。及

时修订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健全党委和行政班子议事决策制度,确保“三重一大”事项由党委会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建立起从上会决策到督办落实的闭环管理体系,提高各级执行力。推进科室核心组制度,推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向院科两级不断延伸。

强化思想建设,以新思想定向领航

医院党委在学习新思想中增强发展信心、明晰工作思路、谋求突破对策。一方面,严格落实“第一议题”,抓实抓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另一方

面,立足做,围绕党的建设、深化医改及医院发展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深入讨论、学用结合、破解难题。官网、微信公众号、院报开设“学习时光”“党史卡片”“支部之声”专题专栏,每日推送理论知识、支部风采,形成“一级带一级”的浓厚氛围。

强化政治建设,自觉将“两个维护”贯彻到医院发展的全过程

积极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雄安宣武医院建设。全力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派出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首要政治任务,圆满完成各项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突发救治、对口援助等政府公益任务。

2.强化组织引领固本,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色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所在。医院党委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入手,严密组织体系、强化组织功能,切实把党组织建强,把党员队伍培优,把党风政风提纯。

持续优化基层组织设置,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以基层党组织换届为契机,全面建立起党委-学科党总支-科室党支部模式,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三级组织体系。探索以党支部建设促学科发展的模式,成立多学科党总支,打破传统的内外科划分,将专业相近、业务联系紧密的科室成立联合党支部,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促进学科合作。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全部由业务骨干担任,高级职称比例100%

持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以年度主题系列工作为载体,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入融合,各党支部围绕医院主题,认真制定工作计划,规范开展组织生活,开展了“立体交叉式学习”“党员悦读会”“机关主讲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年中党委赴各支部实地督导检查,年底开展集中评比交流,极大促进了规范化建设。医院“加减乘除”支部工作法荣获“首届全国公立医院党建创新案例”,一些优秀支部工作经验被人民网、光明网报道。

持续筑牢身份意识,刷新合格党员的先锋本色

组织全体党员参观大型展览,深刻领会伟大祖国的历史成就。举办专题展览,为全院党员群众、老同志进行若干场次现场宣讲,推动党员教育入脑入心。组织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开展全院主题宣讲、专题党课、红歌比赛、集体宣誓。组织党员干部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党性修养专题培训,开展优秀党课评

选,筑牢思想教育“主阵地”。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强化党员作风建设,开展警示教育大会、以案说法,筑牢纪律底线。

3.聚焦创新引领赋能,增添高质量发展的亮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飞速发展的科技挑战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医院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抢抓机遇、主动布局。

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一是,主动抢占国家医学高峰。依托老年医学和神经学科等现有资源,积极申报并获批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整合国家远程卒中中心及胸痛中心等心脑血管疾病优质临床资源,成功获批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二是,率先打造省级医疗高地。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合作成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构筑解决危重疑难疾病的河北省神经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建立区域医联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管理水平。

积极构建协同高效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瞄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着力提升医疗技术创新水平、医药产品创新成果和医疗服务创新能力。获批北京市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单位,打造高水平临床研究中心和医学转化中心。成立宣医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帕金森诊断技术、缺血适应训练仪、老年痴呆试剂盒等专利技术产品的发明专利转让。“重拾行走计划”、科技部“脑科学”等重大科研项目落户医院。神经外科机器人、“5G”移动卒中单元等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精彩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展现创新实力。

积极创新医院管理模式

医院积极探索卓越质量管理,提升整体效能。依托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型医院,建立互联网诊疗平台,实现市内药品配送到家并医保实时结算。不断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医院运营效率、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改进与提升。

4.深化服务引领惠民,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3]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医院党委时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倾力干好民生大事,也用心办好

民生小事。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制定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和“任务清单”,并落实到人。连续推出了一批深受认可的好事实事、务实举措。例如,开设神内夜间特需门诊,以时间换空间,满足广大患者就诊需求;开辟一站式核酸检测,解决患者预约难、等候长的实际难题;开通6坐席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实现患者沟通“零距离”,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医院日常。推动各党支部自主开展活动60余项,2977人次参与志愿服务7726小时。

以党建引领“接诉即办”为抓手,用力为百姓解难题、排民忧

党委书记、院长赴一线调研,班子成员、新任干部开展现场体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党委层面,建立了“接诉

即办”的快速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办理机制、奖惩机制、应急预案等,党委会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判,“每月一题”集中攻坚。以党总支、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党建引领“接诉即办”重要举措,即开展一轮全员“大培训”、一场主题“大讨论”、一次全面“大体检”、一套优化“小处方”,并将其作为党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树牢在基层一线破解难题、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各科室不断优化就医流程、持续改进服务水平,变“接诉即办”为“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持续推动改革与改善同步,常态化推进便民惠民服务

圆满完成“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连续推出调整号源、一站式复诊检查预约、护理门诊服务、互联网诊疗、大规模增加患者停车位等各项服务行动,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满意度。

5.加强文化引领聚力,彰显高质量发展的特色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4],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贯穿于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医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走出了一条春风化雨的特色文化创建之路。

丰富医院文化理念体系

在院训、愿景等核心价值理念基础之上,提出了“水文化”的发展理念、“守正创新、知行合一”的管理理念和“医疗安全有保障、学科建设有实力、人才发展有平台、职工幸福有提升”的管理目标。连年举行中层干部“管理学术培训”“管理学术交流会”,提炼推广先进经验。深入挖掘医院“红色基因”

特色元素,增强发展动力。开展“我的科室我的家”发展回顾活动,系统梳理各科历史,医院文化内涵不断提升。

创新医院文化实践活动

结合行业特色和医院特点,与时俱进,以“双天职精神”涵养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工匠精神”涵养品质意识,以“劳模精神”涵养敬业意识,以“伟大抗疫精神”涵养奉献意识。并以劳动节、护士节、医师节、教师节、建党节等重要节日为载体,通过开展全院性的主题宣讲、主题报告、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先进表彰等形式,推动医院文化入脑入心,极大提高了全院职工的凝聚力。

健全医院文化传播渠道

以全媒体宣传为平台,形成以院报为核心,以官方网站为主线,涵盖微博、微信、新媒体客户端在内的“十位一体”传播阵地。深入挖掘、及时推送各类新闻通讯、人物事迹,围绕医院重大活动进行多项专题策划,打出品牌传播“组合拳”。

6.实践效果

医院各项工作稳定推进,取得明显成效。课题立项数量逐年提高,国自然获批项目和质量不断攀升。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医院综合排名31位,19个学科进入百强。近年来,在市属医院绩效考核中,始终保持在前列。在2019

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第13名,市属医院位列第1。先后荣获“中国质量奖”“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改善医疗服务优质服务岗”“改善医疗服务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医院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升,获评“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先进人物典型。

7.结语

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改革创新是动力源泉,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根本目的。高质量党建是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互相促进,才真正实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立足特色文化打造基层党建品牌的实践探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廖梓言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党领导的卫生健康战线的生力军,是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1]。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始终加强党的领导[2]。2018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3],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4],明确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水平。因此探索如何提升公立医院的党建工作水平,并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其中,医院党支部是医院党委的基础组织,是贯彻落实医院党委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5],是与患者群众联系最紧密、服务最直接的“第一线”,直接影响到医院党委领导作用是否得以落实,关系到公立医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紧抓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点,以“一支部一品牌”建设为切入点,于2021年下半年开展党支部为主体的“五项先锋”创建工作,着力培育特色党支部,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党办党支部深耕医院文化,将强化基层党建与医院业务工作、宽仁文化紧密结合,以“抓党建、优服务、提质效、助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强基层、惠民生、提能力“三项行动”,加快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党支部建设,持续打响“红色赋能,助力发展,智‘绘’党建突击队在行动”党建品牌,以党旗之红、文化之美绘就高质量发展画卷。

1.党建+文化品牌创建的现实意义

推进高质量党建品牌的有效途径

“品牌”的概念来源于市场营销理论,是区分竞品产品的重要标签。品牌的核心概念是:①品牌产品要具有独特品质,在众多品牌中产生竞争力;②品牌产品具有吸引力,能够调动消费者的需求,增强粘性;③品牌产品有规模和延续性[6]。党建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运用品牌管理理念和方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各项要求,在巩固已有党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把党的政治优势有效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优势。党建工作要孕育出品牌,打响知名度和影响力,真正在医院发展中发挥引导和引

领作用,必须要在务实、创新、融合上持续下大功夫[78]。医院文化作为医院孕育出的特有精神力量,本身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同时也是提升党建工作感染力、凝聚力的重要抓手,用党建赋能于文化,使文化融合着党建,更有利于党建品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规模。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的有效载体

党建品牌的创建,是基层党支部积极破解难题、主动化解矛盾,激发起党支部和党员干部两个作用的有效方式。成型的党建品牌必须具有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这与医院文化息息相关[9

]。当医院文化传递出积极向上、富有感受力和吸引力的价值取向,能够有力号召党员干部积极奉献、真抓实干,成为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能够使党支部凝聚力量、团结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0]。

2.党建+文化品牌创建的实践情况

统筹规划布局,围绕医院发展制定培育计划

重医附二院在建院之初就确立了“克宽克仁,彰信兆民”的宽仁文化。近年来,医院以党建为引领,实施文化铸魂战略,深入挖掘宽仁文化,建立了“克宽克仁,彰信兆民”的医院精神,“宽厚仁爱,包容和善”的院训,“关怀、专注、创新”的医院理念及愿景、宗旨、价值观等在内的医院文化理念体系,明确了以人为本、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文化内涵。在这个文化基础上,党办党支部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活动载体,牵头打造了“红色赋能,助力发展,智‘绘’党建突击队在行动”党建品牌,制定开展强基层、惠民生、提能力“三项行动”,构建起以“发展”和“为民”为核心的党建品牌文化,在党建所需、医院所盼、群众所急上开展了系列活动。

突出文化传承,“三项行动”做强党建品牌

坚持文化赋能,筑牢基层红色堡垒党办党支部将宽仁文化与基层党

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坚持“关怀、专注、创新”的医院理念,以推进基层党建全面提升为核心,以党务培训、完善党建信息库为抓手,持续加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①以党务培训激发班子“领导力”。对支部换届后新一届党支部委员开展全面系统的支部工作培训,从党支部工作内涵、支委班子职责分工、党支部组织生活和常见党务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提出了工作标准,指明了党建方向,为基层党建打造过硬班子。②以党建资料库提高支部“内驱力”。积极推进党建网络资

料库的建设,梳理整合党建知识、党务工作相关规范文件上传到OA党建资料库,涵盖党员教育、党员发展、组织生活等三十多项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党建工作的“提档升级”。③以结对共建凝聚支部“聚合力”。党办党支部以座谈交流的方式与多个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交流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五项先锋”开展情况。支部结对工作的扎实开展,打破了行政机关与临床一线党支部之间彼此独立的“无形藩篱”,有效整合医院内部党建资源,党支部互学互鉴、互促互进,汇聚起推动医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致力以人为本,做好基层群众服务党办党支部秉持“克宽克仁,彰信兆民”的医院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患者至上”的价值观,充分发挥行业特色,改善基层民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延伸到基层乡村、百姓门前。①扎实开展系列主题公益义诊。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党办党支部从最广泛的利益出发,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聚焦患者群众就医远、挂号难、看病贵等问题,开展系列义诊、医疗帮扶活动。党办党支部以“百年宽仁,大爱永恒”特色医疗惠民巴渝行为主题,以服务基层群众健康为核心,以深入区县、进入社区等方式,组织开展大型系列义诊活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在党办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十余个党支部积极响应、联动合作,已在秀山县、渝中区组织开展惠民活动,并以每月组织开展义诊活动2场的频率,持续不断地为基层群众送去免费义诊、科普宣讲等医疗服务。②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协作。助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党办党支部赴荣昌区,与区政府、区卫健委和基层医疗机构座谈交流;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合作,与巫山县、奉节县人民医院深化紧密合作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提升医联体建设整体效能,改善基层群众“看病难”。

聚焦文化强根,从严加强自身建设紧抓强化政治教育、深化党建研究两个重点,持续开展支部文化活动,推动支部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①开展学党史红色之旅。前往秀山县洪安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性党史教育,组织党员与师生

重温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情景,借助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遗址等载体,综合运用现场、音像、体验等教学形式,彰显了革命英雄的精神力量,为参加活动的党员群众上了一堂“活”的党课,激发支部党员进一步弘扬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②深化党建理论研究。党办党支部把党建研究放在医院中心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坚持凝练亮点、总结经验、挖掘特色、突出成果,

形成了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的案例及项目近10篇,为推进医院高质量党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3.党建+文化品牌创建思考

构建特色项目内涵是核心

创建别具一格、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必然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彰显出不同于其他党建品牌的特殊性。党办党支部在创建党建品牌时,在考虑继承发扬宽仁文化同时,也注重结合医院中心工作、党办科室特色,提出“红色赋能,助力发展”的口号,制定出强基层、惠民生、提能力“三项行动”,既反映了本单位本处室党建工作特色、党员队伍整体形象和整体风貌,又体现了品牌文化、工作性质和服务宗旨,使党建品牌富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所在支部党员在工作业务中、社会服务中自然而然地践行宽仁文化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其他党支部在结对共

建、交流沟通中优势互补,实现“共提升”,真正做到创建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片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医院党建整体工作水平。

整合各类资源是关键

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党建品牌建设牵涉面广、情况复杂,新问题和难点较多,因此需要有序的总体规划,将文化资源与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协调、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使党建品牌活动更加富有成效[14]。党办党支部在宽厚仁爱、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下,破除区域壁垒,与市区各地党支部联合举办志愿活动,号召各支部、各科室全面参与,为党建系列活动的开展争取了足够人力、物力和场地支持;同时广泛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党建开展模式,拓展党建品牌活动的覆盖面,提升党建品牌活动的影响力。

多媒体全方位推广是重点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成熟的党建工作品牌,必然离不开宣传推介。为了叫响树亮品牌,切实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办党支部利用医院成熟的文化宣传平台,做好全媒体全方位立体传播。通过合作主流媒体、官网和内网党建平台、官方微信号等多种传播渠道平台,集中展示党支部在党建品牌创建中的重要经验和做法,做好对内对外宣传推广,发表相关新闻超过百万阅读,一定程度上提高党建品牌知名度。

经过近1年紧锣密鼓的活动开展和宣传推广,党办党建品牌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形成符合了一批新时代特征和具有重医特色、行业特点的党建品牌,在

医院内部得到了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重庆医科大学党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支部”的称号,但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接下来,党办党支部将不断丰富品牌理念、内涵和载体,进一步拓宽品牌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系列志愿活动和支部共建活动,将活动办实、办深,使之成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重要平台,切实提升了支部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激发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把党建品牌建设成为助推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大的动力引擎。

关于辽宁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分析调查报告

郭涛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辽宁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开门红”,突出表现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17元,比上年增加10.1%

。为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特点,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统计局公布的有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下简称“农民收入”)数据,以及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关情况,对农民收入增长简要分析如下

一、特点

1.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8年之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才,长期维持在6.7%左右。到2019年,我省农民收入实现突破,增幅达到9.9%,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6%)。2021年,增幅在10.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分析,主要是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

2019年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全省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爆发之处造成大多数农产品滞销,减收问题比较严重。但依靠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韧性,加之防疫工作比较出色,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农村收入影响较小,并借此发力突破,农民收入水平登上了新台阶。

2.家庭经营对促进增收作用突出。从“工资性、家庭经营、财产性、转移性”等4个收入来源看,我省在“十三五”期间,转移性、家庭经营的年均增长比例为7.62%6.92%,均高于同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比例(6.26%);但从贡献率看,家庭经营收入的作用较大。到2021年,家庭经营净收入达到8667元,占总收入的45.1%。总体看,近几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逐年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到2021年达到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8%

。财政对农业农村不断加大投入,提升了农民家庭经营增收能力。

3.牧业、渔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以畜牧业、渔业增长幅度最为“耀眼”。“十三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为11.39%11.69%2021年,牧业收入达到1801元,渔业收入达到223元,分别占总收入的9.4%12%。由于我省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玉米等农、牧转化率较高,加之2018年非洲猪瘟等疫情因素,对养殖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我省牧业、渔业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增长速度较快。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财产性收益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20年数据为例,我省农村居民财产收入297元,与全国平均水平(418.8元)相比,差距明显。在“十三五”期间,财产收入年增长率仅为2.89%,增速最慢;对比黑龙江省、吉林省,数值也是最低的。对农民来讲,财产收入简单说就是出租房屋、承包地等收益。2020年,我省土地经营权流转比例为31.7%,在东三省中(吉林省40.2%、黑龙江省56.6%)排名最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能力不强,2020年每个成员分红仅为12.59元,造成农民增加财产收入的能力有限。

二是农民工资收入增长缓慢。2020年,我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为6511,占总收入中的37.3%

,虽然在东三省中排名在前,但比全国平均值低3.4个百分点;在“十三五”期间,我省工资性收入年增长比例为5.13%,比全省农民收入增长比例低1.13%。从2020年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报表看,我省农村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数为316.1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总数的27.1%,低于全国平均值11.1个百分点。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支持力度,推动农民工资收入增长,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三是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以农民财产收入为例,2020年收入297元,与2017年基本持平,但仍低于2018年的334.5元;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来源中,2021年牧业收入为1801元,仅比2020年增长了1块钱。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很多,如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变动等,但在正常条件下,收入变动起伏很大,说明农民收入很不稳定。

另外,近几年部分县级财政压力较大,涉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项目资金,如农业生产者补助资金、社会化服务补助资金等,不能及时兑付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转移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始终高于工资、财产、转移等其他3个方面收

入,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将长期存在。因此,加强对农业农村投入,将直接带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目前看,按照中央惠农强农政策,重点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加大工作领导和支持力度,一方面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外部条件,减小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尊重市场规律,增加对林业、牧业、渔业的投入,保持收入的稳定。

二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收入,必须从深化农村改革入手。

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土地经营权回归要素市场,通过政策和市场2个手段相互作用,保障流转种地的农民收益不降低;推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益,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村,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工作,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培训推动农民就业。分析近10年全国农民收入来源的数据,2014年开始,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收入;2020年,在全国13个主要粮食主产省区中,5

个省农民工资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收入。我省要增加农民工资收入,当前重点是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委托具有用工需求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企业,以推动农业农村延长产业链条为主线,组织开展对适龄农民培训;通过引入企业资本,在农村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关于内蒙古乌审旗以党建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文汇系列5782--2022年12月调研报告汇编(43篇)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022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