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715(50篇)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素材汇编

2023-03-13 03:29:17 121

20226

目录

1.宁德市人才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

2.铜仁市人才工作总结参考素材⋯⋯⋯⋯⋯⋯⋯⋯⋯⋯⋯⋯⋯⋯⋯⋯⋯⋯⋯5

3.咸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参考素材⋯⋯⋯⋯⋯⋯⋯⋯⋯⋯⋯⋯⋯⋯⋯94.十堰市强力推进招才引智和大学生留(回)堰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25.濮阳市宣传思想战线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56.永州市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参考素材⋯⋯⋯⋯⋯⋯⋯⋯207.昌吉州推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总结参考素材⋯⋯⋯⋯⋯⋯⋯⋯⋯⋯⋯⋯238.平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结参考素材⋯⋯⋯⋯269.湖南省稳就业总结参考素材⋯⋯⋯⋯⋯⋯⋯⋯⋯⋯⋯⋯⋯⋯⋯⋯⋯⋯⋯⋯31

10.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总结参考素材⋯⋯⋯⋯⋯⋯⋯⋯⋯⋯⋯⋯⋯⋯⋯⋯34

17.衡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总结参考素材⋯⋯⋯⋯⋯⋯⋯⋯⋯⋯⋯⋯⋯⋯⋯60

20.平凉市人才工作总结参考素材⋯⋯⋯⋯⋯⋯⋯⋯⋯⋯⋯⋯⋯⋯⋯⋯⋯⋯73

21.平顶山市总工会疫情防控工作总结参考素材⋯⋯⋯⋯⋯⋯⋯⋯⋯⋯⋯⋯78

22.湖南省稳市场主体总结参考素材⋯⋯⋯⋯⋯⋯⋯⋯⋯⋯⋯⋯⋯⋯⋯⋯⋯81

南宁市持续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总结参考素材⋯⋯⋯⋯⋯⋯87

河钢唐钢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总结参考素材⋯⋯⋯⋯⋯9828.朝阳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0129.海东市一季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结参考素材⋯⋯⋯⋯⋯⋯⋯⋯10430.朝阳市教育事业发展总结参考素材⋯⋯⋯⋯⋯⋯⋯⋯⋯⋯⋯⋯⋯⋯⋯⋯11031.乌海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1332.六盘水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1633.周宁县基层党建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2034.四平市铁西区基层党建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2435.台州市一季度招大引强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2836.德州市人才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3237.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总结参考素材⋯⋯13738.金昌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4039.池州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4440.乌海市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4641.本溪锦州阜新铁岭朝阳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5042.许昌市检察机关抗疫防疫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5343.衡水市全面深化改革总结参考素材⋯⋯⋯⋯⋯⋯⋯⋯⋯⋯⋯⋯⋯⋯⋯⋯15744.酒泉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参考素材⋯⋯⋯⋯⋯⋯⋯⋯⋯⋯⋯⋯⋯16245.甘肃省管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6746.吉林省组织系统抗疫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7147.乌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7648.一季度襄阳市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8049.延川县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8350.祁阳粮食生产工作总结参考素材⋯⋯⋯⋯⋯⋯⋯⋯⋯⋯⋯⋯⋯⋯⋯⋯⋯187

“宁聚”八方英才谱写“宁德篇章”宁德市人才工作综述

闽东日报记者郭晓红

(2022年5月17日)

近年来,宁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念好新时代“人才经”,深入实施“三都澳人才计划”,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为加快打造“增长极”、建设“四个区”,奋力谱写“宁德篇章”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坚持党管人才凝聚人才发展合力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坚强保证。省委对宁德提出:“深化‘三都澳人才计划’,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打造吸引和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人才的高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构筑人才‘蓄水池’,增强发展‘源动力’”。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向。

市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政策是“撬动”人才的有力杠杆。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宁德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一揽子人才创新政策,推出一系列重点工程,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聚焦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三都澳人才计划”的意见》及《宁德市“天湖人才”评价认定办法》等68项政策措施,贯穿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评价认定、激励服务全过程,构建起具备较强竞争力的“1+N”人才政策体系。2017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投入人才专项经费6.1亿元。

围绕“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推进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全市共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人才平台载体355家,宁德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和不锈钢生产基地。

得益于好政策的加持,一大批高端产业、民生等领域优秀人才迅速向宁德聚集。2017年以来,累计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600多人、专业技术人才7000多人、技能人才3.4万多人,增长率高达362%、289%和217%,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其中,引进认定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487人,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4224人、市级高层次人才510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高端人才项目连连实现零的突破,为主导产业爆发式增长注入人才活力。

二、拓宽引才渠道盘活人才“蓄水池”

今年1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联合发文,确认了宁德市第一批柔性引进人才。今后,他们将在科研立项、参评重大奖项、推荐社会荣誉等方面享受全职引进人才同等待遇。

宁德,通过创新柔性引才借智等举措,广开进贤之路,打造了“宁智回归”工程等一批有影响力、体现区域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拓宽人才招引渠道,人才和项目“一起来”。宁德市充分发挥在外商会、驻外机构、在外人才工作站及华侨团体资源优势,通过邀请宁德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返乡,举办高端人才峰会等活动,吸引在外人才和项目回归。近年来,对接在外高层次人才达2800余名,达成意向合作项目200余个。

大力实施社会事业人才强基工程。建设市级名医“师带徒”工作室34个,开展“师带徒”430人次,18人晋升硕士生导师。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9个,帮助培养本土人才581人,闽东医院马芙蓉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在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深入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入选省杰出人民教师12人,省特级教师92人,省级名师18人、名校长11人、学科带头人204人。

大力推进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深化“校地合作”,与高校院所成立3个联合研发中心,与北大、清华、人大、厦大等著名高校达成合作270多项,接收1460名北大、清华、人大、厦大、南大等知名高校大学生来宁开展社会实践。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高校毕业生稳就业、促创业的若干措施,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补贴和担保贷款。截至目前,全市共资助创业项目1904个,发放大学生创业补贴1056万元、担保贷款2.44亿元。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参加省级评审获奖数量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全市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

在精准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盘活本土人才资源,统筹推进技能人才、农

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广大人才提供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发放补贴5730.78万元。建设2个省级试点工业(产业)园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加大“订单式”冠名办班校企合作力度,全市职业院校与四大主导产业链企业联办58个订单班

(冠名班),涵盖17个专业。推行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社会化认定工作,评选重点产业市级技能大师40名,国家、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余家。

围绕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平台作用,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1200余名。在全国首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用好用活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鼓励引导405名乡村振兴指导员,与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等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实现所有乡镇服务全覆盖。2年多来,全市广大乡村振兴指导员们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6.01多亿元,实施产业发展、民生基础设施等项目2400多个,回引培养乡贤能人1300多名,招引成立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多家,带动2万多户群众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5万元,该制度在全省推广。

一批批教授专家请进门来辅导,一拨拨专业骨干走出去长见识,一个个机关干部下基层去锻炼。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专家人才队伍在宁德初步形成。

三、提升服务水平营造拴心留人好环境

环境好、生态优,人才聚、事业兴。

专窗受理、一站式便捷服务、一趟不用跑近年来,随着宁德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人才驿站、东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相继建成使用,宁德市建立起服务创新创业人才的“绿色通道”,在人才交流、服务培训、政策落实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人才政务办理实现一码查询、一站通办。

让人才切实感受“宁德温度”,这是宁德市惜才重才爱才,着力在人才服务和保障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的生动实践。

从人才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持续健全服务体系,制定实施《宁德市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搭建线上“宁德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完成线下120家“人才驿站”建设,面向全市各类优秀专家人才发行6220张“三都澳英才

卡”,为人才打造政务服务、住房、医疗、旅游等12项优待尊享服务。

让人才“住有所居”。出台《宁德市市级人才公寓分配管理办法》,市县两级共建设9.1万平方米、1338套人才公寓;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设施,新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88个,协调帮助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446人,最大限度满足人才工作生活需求,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让人才拥有“归属感”。丰富服务内涵,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吸纳,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2017年以来,共组织218名高层次专家人才赴云南、浙江等地开展国情研修和疗养休假,开展青年人才联谊活动,扩大引进人才“朋友圈”,提升人才归属感。

让人才干事“有活力”。建立人才荣誉和奖励激励制度,在政治待遇上给予关怀,推荐8名青年人才和6个青年创业团队获得第八届“宁德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个人认定表扬、3名青年人才获评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广泛宣传人才的优秀事迹,营造浓厚的惜才爱才氛围。

用心用情关爱人才,开展人才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宣讲活动,提高园区企业、高校毕业生对惠企政策、省市人才政策及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知晓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将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设立为“宁德人才日”,集中举办人才主题系列活动,2020年以来,市县两级共举办“人才日”系列活动200多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人才氛围。

“宁”聚英才,潮涌闽东。迈步新征程,宁德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加快推进“三都澳人才”强市战略,推动更多创新人才、智力资源集聚宁德,为加快建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汇聚强大动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百舸争流千帆竞广纳贤才破浪行铜仁市人才工作综述

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李紫英、杨红

(2022年5月7日)

发展的铜仁,求贤若渴;开放的铜仁,海纳百川;奋进的铜仁,破浪前行。人才是强市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瞄准“引、育、用、留”等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极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力释放铜仁澎湃动能,为加快实现“一区五地”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数字跃迁,这背后是广纳贤才的铜仁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十三五”以来,全市人才总数从“十二五”末的325302人增至40163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增加4700人,增长47.99%

如今的铜仁,正成为让人才大有可为的沃土。

一、因才施策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

如何在以山水为本、仁义作脉的秀美铜仁,实现青春价值,挥洒满腔热血?对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顾昌华来说,是躬身于田间地头,把好的农

业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

为把科研根植在黔东大地,顾昌华带领团队花费五年时间,成功分离试种了10多种野生羊肚菌菌株,向农户提供平菇、香菇等优良菌种,比常规品种产量提高10%以上。

顾昌华团队辛勤耕耘的硕果,助力铜仁成功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来铜建成全省唯一的食用菌院士工作站,与印江自治县梵天菌业公司签订了《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合作建站协议》,重点围绕铜仁食用菌菌种研发培育及推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技术问题进行合作,助推铜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需求和人才竞争环境,我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抓住人才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铜仁聚焦大数据、大健康和大旅游等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施了“千名英才␎智汇铜仁”行动、

“五个一批”人才项目工程、“五类人才”培育计划,建立人才评价指标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配套出台了《铜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实施办法》《铜仁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试行)》等人才制度和政策,逐步营造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激活了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引擎”。

多渠道抓实人才引进、多维度推进人才培育、多领域布局人才平台、多举措优化人才服务。

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洪流中,铜仁人才聚集新高地优势不断凸显,人才规模持续扩大、效能明显增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日益浓厚。

截至2021年底,我市实施“千名英才␎智汇铜仁”“双招双引”等计划,

吸引了大量人才汇聚铜仁,创新开展“五类人才”培育工作,累计培育党政、农业农村、技能技术、经济金融、社会事业人才10万余人,全市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7.59%。

二、创新引领形成聚才用才新局面

“铜仁逐步具备发展新型工业产业的优势,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要加大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投入力度。”贵州中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正明在铜仁市“人才日”企业家沙龙上的发言掷地有声。

2020年12月,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实现了铜仁市本土企业在A股上市零的突破。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中伟集聚了一流人才,研发出一流成果,为铜仁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我市大力引进高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团队,依靠人才团队建强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实施招才引智行动。出台《铜仁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试行)》,围绕我市农业、工业、服务业重点产业和事业发展要求,实施“千名英才␎智汇铜仁”行动,开展线上线下引才,让更

多千里马在黔东大地竞相奔腾。

——创新“双招双引”机制。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机制,出台《铜仁市关于加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融合意见》,推进“双招双引”任务同部署、工作同推进、绩效同考评,由市委领导带队,招商与招才人员同时参与,通过参加外出招商活动引进先进技术项目、带来人才团队、打造优势产业。

——平台赋能人才高地建设。依托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包括重点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人才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平台吸引大批人才来铜创新创业。

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省市级人才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39个;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入选“西部之光”“甲秀之光”研修计划人才51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和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达50人。

干事创业呼唤优秀人才。“我是以大数据人才选聘进来的,不管是选调生还是选聘生,都将作为重点人才来培养,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毕业于中山大学自动化专业的万勇,找工作时,通过铜仁党建云、铜仁市人社局等渠道,了解到铜仁的人才政策薪酬待遇等都很优厚,就坚定了回来建设家乡的决心。

从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到探索引才育才新路径,从实施人才工程到完善人才平台建设。铜仁创新推进人才工作,激活人才发展新动能,汇聚天下英才入黔东,让万马奔腾的铜仁,气势如虹。

三、优化服务构建最优人才生态圈

优越的环境有利于人才汇聚,事业兴旺。为此,“好客”铜仁全面整合资源,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圈”,绘就一幅幅拼搏奋斗的亮丽图画。

人才引进招聘、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公寓建设、人才综合服务一系列措施落地落实,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让来铜仁投资兴业人才倍感舒心、放心、安心。

用心用情留才,积极建设“人才之家”。我市印发《铜仁市“96567”人才服务热线运行流程(试行)》,开通“96567”人才服务热线,明确2名“服务专员”24小时接线。建立各级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及时解决各类人才提出的诉求和问题,让各类人才放心在铜建功立业。

建立“1+5”激励关怀机制,激励人才担当作为,营造良好环境。印发《铜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享受户籍办理、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

“公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都很不错,有效帮助我们缓解了租房压力。”居住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才公寓的田娇娇说道,目前玉屏自治县共修建240套人才公寓,里面设有健身房、户外运动场等设施,完全可以实现拎包入住。

据悉,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我市投入5400万元建成市级人才公寓100套,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为做好人才服务,我市印发了《铜仁市“优才卡”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全面破除传统“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唯资历、唯身份”的标准,先后2批次评选200名市级优秀人才并颁发“优才卡”。配套提供子女入学、医疗待遇、金融服务、配偶安置、旅游服务、户籍办理等11项特惠政策。

为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热情,我市组织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为两名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期满考核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每人颁发了一百万奖励。采用专人“一对一”全程引导的方式,组织100名优秀人才开展健康体检一套套硬招、实招,让优秀人才感到十分暖心。

“我以前在湖南长沙的企业工作,后来看到铜仁的企业在招聘,于是就前来应聘。铜仁市对于人才非常重视,非常贴心,服务态度让我感到很温暖。”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董雄文说。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新的征途中,铜仁将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论新战略新举措,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努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让有志之士与桃源铜仁共同成长进步,逐梦未来。

碧水蓝天绘就美丽生态画卷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咸阳日报记者刘计划

(2022年6月6日)

登高望远,渭水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水面碧波荡漾,这是绿水皆灵秀的咸阳,映照出了咸阳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见证了咸阳人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聚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建起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使生态环境指标逐年向好、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一、蓝天白云晒幸福

2018年183天,2019年214天,2020年235天,2021年245天。空气优良天数一路攀升,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绿色发展,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2016年到2021年PM2.5由74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8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40天减少至12天,是近六年来首次全面完成省考目标任务。截至5月29日,重污染天数8天,同比减少8天;PM10浓度1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

空气质量逐步提升,得益于全市精准治污。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头号工程,“工煤车尘燃”综合治理,结构、工程、管理措施统筹推进。整治“散乱污”3003家,农村清洁取暖改造68.7万户,淘汰营运柴油货车9287辆,细化工地扬尘管控45条,全域禁售禁放烟花爆竹,推进3家电厂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将24个“两高”项目从“十四五”规划剔除,关闭3家高排放企业,实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对27大类72小类行业实施环评豁免管理试点,将307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

这些年,我市逐步建立健全了大气污染防治制度、机制和办法,出台《咸阳市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条例》《咸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咸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推行交办、督办、约谈、移交“四步联动”法,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三级四长”和“121”指挥管理,“双周一调度、一会一主题”调度体系,组建工业企业、控煤禁燃、机动车污染管控、扬尘治理、督察执法5个专班,实施台账式、清单式管理,尽最大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并依托“一市一策”专家团队,解决了一大批大气环

境污染难题,掌握了大气污染治理的主动权。

二、一泓碧水展新颜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四水四定”总体要求,协同推进减污扩容,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余平方千米,建成污水处理厂48座,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6.11%、95.42%。建成和恢复人工湿地建设及自然湿地17处,水质自我净化能力有效提升。渭水、泾河、咸阳湖、侍郎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候鸟成群的美景处处可见。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咸阳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咸阳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咸阳市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补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夯实各市区县政府对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负责责任,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全市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同时,我市全面实施“一河一策”“一断一策”综合治理,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排查渭河干流入河排污口38处。在全省率先完成镇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全市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2021年,8条河流设置的21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85.7%,劣五类断面全面消除,其中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8.9%,渭河、泾河、三水河、冶峪河水质为优,漆水河、黑河水质良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地下水无极差水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全省中上游,2021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12个地市第七,改善率排名全省第一。

今年1—4月,全市8条河流21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2%,同比提升14.2个百分点,无劣Ⅴ水质断面。其中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高于省考目标22.2个百分点,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三、青山绿林蕴涵美丽

这些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2942.05公顷,各类绿地面积22325.81公顷,营造出了城在林中、山环水绕、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式”城市景观。市区新增绿化面积2.55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2平方米。这一组组数据,是全市广大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写照。

绿色不断延展,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改变。连续四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分解落实净土、青山保卫战重点任务的通知》,建立了15个市级部门参与、13个县市区分别落实的工作机制,细化夯实各项工作任务;30个在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已经完成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编制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精准治理,我市打出了环境治理的“组合拳”。

每年花开之季,走进咸阳湖景区,约45万平方米内150多个月季品种、160万株月季竞相开放,一时间,花与城相融,城与绿相拥,“万亩水面、万亩花海、万亩绿地”的盛景,让广大群众为之赞叹。这些年,我市坚持“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谁管辖,谁负责”生态环境工作要求,切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累计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县4个,国家森林乡村48个,省级森林县城5个,森林乡村115个。全市共建成森林康养基地5个、森林旅游乡村30个,累计接待游客173万人次,收入近2亿元。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梳理过去,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理念已广植人心;展望未来,坚持生态立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信心更足。

才聚十堰圆梦车城我市强力推进招才引智和大学生留(回)堰工作综述

十堰日报记者纪枫波

(2022年5月16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作为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通过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引才政策等多项措施,强力推进招才引智和大学生留(回)堰创业就业工作,一大批优秀人才向十堰汇聚,为十堰基本建成“鄂西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经济倍增跨越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征集大学生岗位35344个,其中52家市直单位2106个,县市区33238个;驻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签订留堰就业协议764人;全市完成留(回)堰目标任务10641人,完成进度35.47%。

一、破除瓶颈理顺机制引人才

十堰求才若渴,十堰唯才是举。

十堰对于人才的渴求,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化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项具体政策,化为各地各部门的一次次实际行动。面对人才紧缺的现实“短板”,我市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瓶颈制约。

各地高度重视,坚持大事大抓。2022年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之后,各县(市、区)召开大学生留(回)堰工作专题会、推进会,明确分管负责同志,细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大学生留(回)堰工作。市人社局领导班子成员全员上阵,先后召开10余次专题会,带队赴县(市、区)、高校、企业、社区调研,扎实开展大学生留(回)堰工作。全市创业创新暨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地迅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掀起新一轮热潮。

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市委组织部下发《大学生留(回)堰计划实施方案》,各县(市、区)迅速行动分解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市人社局印发《大学生留(回)堰就业创业服务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52家市直部门明确分管负责同志和联络员,积极开展大学生留

(回)堰工作。

专班周周通报,传导工作压力。3月以来,市人社局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工作机制,印发大学生留(回)堰周动态8期。开展调研督导,组织召

开市直单位留(回)堰计划工作调度培训会、全民创业和大学生留(回)堰工作视频会议。

二、完善政策提升服务留人才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我市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始终坚持用最优的政策引人才,以最优的服务留人才,把最美的风景给人才。

去年,我市先后出台《十堰市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若干措施》《十堰市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十堰市招才引智奖励办法》《十堰市“武当人才卡”实施办法(试行)》,分别从薪酬待遇、人才津贴、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城镇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职称评定、创业扶持、奖励机制等15个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保障。

其中,在人才津贴上,3年给予1.5万元至24万元的生活和岗位补贴。在住房保障上,根据不同条件,可免租金入住人才公寓,也可低于市场价购买人才公寓,还可提供最高50万元公积金贷款。

今年以来,我市将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汇编形成大学生留(回)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12条,下发《大学生留(回)堰数据统计操作指引》,统一大学生留(回)堰统计标准。各县(市、区)精准施策,郧阳区出台“人才新政17条”,竹山县制定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15条,丹江口市制定“九条措施”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为我市人才引进工作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三、创新方式打造招才引智品牌

“全市35家企事业单位共提供853个优质岗位,一天时间收到简历1539人

(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81人次”5月13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承办的2022年“才聚十堰智汇秦巴”系列招聘活动走进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市创新人才招引方式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一方面广泛发动各县(市、区)、市直单位,全面摸排征集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精心组织举办大学生留(回)堰线上线下招聘活动。

加强校企联动。组织300余名师生赴县市区企事业单位考察交流,100多名学生现场签订就业意向。举行就业局长直播带岗活动5场,浏览量16.67万人次。组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北万润新能源公司召开校企对接会。各县(市、区)在驻市高校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78场。

积极对外招引。在光明日报、长江云等55家国家、省媒体平台公告十堰引进硕士、博士及高层次人才1032名,浏览量31.96万人次,报名6903人,正式录用185人。开展“才聚十堰智汇秦巴”武汉大学站招硕引博及推介会,吸引填报意向近400人。

精准匹配岗位。采取“小规模、多频次”形式开展专场招聘,先后为恒进感应、湖北万润新能源、远景科技等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全市举办大学生留

(回)堰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近百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00余人。

开展主题活动。组织策划北京大学知行计划进十堰、人才创新创业导师领航计划、大学生留堰就业创业明星评选、“襄十随神”城市群创业创新大赛复赛等活动。茅箭区组织“天使有约缘来是你”情暖人才联谊活动,郧阳区开展“情系家乡筑梦郧阳”高校学子看新城暨推介活动,房县开展“青衿荟萃␎才聚房陵”——学子游家乡、看家乡、谈家乡活动。

此外,各地加强与市内外高校联系,积极深化人才合作。张湾区、郧西县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房县、郧西县与湖北医药学院,竹溪县与汉江师范学院等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竹山县在汉江师范学院设立人才工作站,营造大学生留(回)堰工作浓厚氛围。

人尽其才,百事俱举。十堰,正筑就引才磁场,打造聚才高地。在基本建成“鄂西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征程上,十堰正成为四海英才施展才华、彰显价值的广阔舞台。

唱响抗疫战歌凝聚磅礴力量濮阳市宣传思想战线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综述

濮阳日报本通

(2022年5月13日)

5月4日以来,濮阳按下“暂停键”,打响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战斗。市委宣传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迅速动员全市宣传思想战线启动应急机制,向“疫”而行,尽锐出战,在抗疫一线书写新时代宣传思想干部队伍的责任与担当。

一、以上率下戮力同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责任重于泰山。

5月4日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教育工作专班和舆论宣传专班组长张锦印,第一时间赶到濮阳医专,现场指挥调度,指导有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密接人员信息排查、核酸检测,研判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管控。同时,要求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普及防疫知识,发布权威信息,密切关注舆情动向,有力引导网上舆论。5月5日,在各专班协调配合下,科学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转运定点酒店集中隔离师生1108名,确保了师生身体心理健康和大局平稳。连日来,张锦印先后深入濮阳技师学院、市油田十三中、华龙区三中、市委党校,督导指导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针对师生转运、集中隔离等问题,现场解答交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5月9日以来,按照市委主要领导指示,张锦印深入分包县(区)示范区,在疫情防控指挥部坐镇指挥,听汇报、下工地,督促加快推进方舱隔离点建设,切实筑牢疫情防控屏障,为全市疫情防控社会面“动态清零”作出贡献。

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舆论宣传专班副组长崔清林主动担当宣传重任,带领舆论宣传专班迅速启动平急转换,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全力做好疫情静态管理下的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强政策解读及抗疫一线报道等形式,强化落实信息发布责任,把指挥部各项指令及时传达到市民,生动反映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共抗疫情的感人事迹,引导广大群众主动配合疫情防控。

市委宣传部班子成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做好应急值守和居家办公,确保各项工作标准不降、节奏不停,对照全年台账完成目标任务。作为疫情防控指挥部舆论宣传专班的主力军,保持N×24小时应急响应,随时接受工作指令,

随时传达宣传任务就是常态。新闻科科长王宁、科员刘建苗及翟道峰、穗素杰、石晓利等几名专班业务骨干,勇于担当、身心在岗,积极参与新闻策划、审核发布通告、筹备新闻发布会。他们废寝忘食、全心投入,累了就在科室小沙发上眯一会儿,一桶泡面就当一顿饭,经常凌晨还在整理材料、安排稿件。文艺科第一时间发布《线上文艺志愿者招募令》,深入开展“教你一招”线上志愿服务活动,科长邵强及科室同志利用微信群研究讨论,指导文艺志愿者提升视频质量,每天回复各类信息千余条。宣传教育科科长侯永振创新形式,组织开展线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推送科学防疫(居家篇)等生活实用类作品,引导群众疏解焦虑烦躁情绪。

是宣传员更是战斗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宣传干部的身影。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他们牢记职责、冲锋在前,带着感情、满怀热情,研究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二、全媒联动立体宣传

用旗帜引领方向,用号角振奋精神。

在市委宣传部统筹指导下,全市新闻战线闻令而动,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宣传战斗中去,实现全媒体全天候报道、多渠道多手段宣传,在全市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力量。广泛宣传静态管理、居家隔离等政策加大宣传报道,深度挖掘全市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疫情防控的感人故事,全面反映各级各部门坚决守牢扎紧“三道防线”“四个口袋”的成效和经验网上网下、内宣外宣,聚焦聚力、同频共振。央视、《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先后刊播《疫情防控进行时|濮阳:有效保供安心居家》等正面稿件280余篇;市级媒体刊播刊播《风雨无阻全市核酸检测持续高效开展》等各类稿件200余篇,先后推出《琴视觉丨核酸检测第五天以静制动以静致敬》《短暂的静止是为了今后生活长久的热气腾腾》等10余部抗疫宣传片和系列海报,营造了全市人民理解、配合、携手抗疫的浓厚氛围。

肩负党媒责任,传递权威声音。濮阳日报社全体采编人员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写稿,常常凌晨还在编辑上传稿件。连日来,时政部采写稿件140余篇,拍摄各类照片300余幅;早报记者采写的“封控日记”等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发布疫情动态115篇,总阅读量160余万;濮阳网坚持24小时更新网页,及时推送时政、防控等新闻信息近千条;智慧濮阳客户端发布各类通知及新闻184篇,总点击量突破550万次。市广播电视台一线记者临

危不惧、不讲条件,深入医院、社区、乡村等疫情防控一线,录制了一大批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报道。饿了,泡袋方便面;累了,在制作间打个盹。近期,视频号“濮阳新闻网”平均每日新增浏览量约29万,抖音“濮阳之声”视频阅读量部分视频过百万;“今日濮阳”客户端“疫情防控诉求与建议通道”累计留言256条,交办56条,有效回复率100%,切实解决了群众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各县(区)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优势,保障基层防疫信息海量发布,制作出一批易理解、好传播的暖心作品,让疫情防控的声音及时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各县(区)融媒体中心还积极向上级媒体供稿。南乐县融媒体中心宣传片《“疫”尘不染静待“疫”散》、濮阳县融媒体中心微视频《“饼”承温暖同心抗“疫”》等先后在新华社客户端刊发。

市直各单位、教育部门和大学院校及主管电子大屏和商业LED屏、通信服务单位的社会宣传负责人,坚持24小时手机畅通,随时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社会宣传活动。近期,先后向全社会转发《关于防疫政策的通告》《关于依法严惩疫情防控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静态管理期间,这些事项要谨记》等涉及疫情防控的方针政策和科学防范措施20余批次,实现了疫情防控宣传无缝隙全覆盖。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市委网信办联合公安部门严肃查处“静态管理向后顺延至25日”等多起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造谣传谣案件,依法依规对谣言发布者做出行政处罚和批评教育。市委网信办多次提醒广大网民:造谣、传谣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大家在疫情之下,自觉抵制谣言,切实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建和谐清朗网络空间,维护疫情防控社会秩序。

三、“艺”起抗“疫”共渡难关

人民创造了艺术,艺术更要为人民服务。

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创作,陆续发布河南坠子《呆在家里做贡献》、歌曲《用爱坚守》等一批具有濮阳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强化政策宣传,凝聚抗疫力量,打响了文艺宣传主动仗。

王瑞平是一名退休中学教师,也是一名与肺癌斗争16年的生活强者。她的小视频教授太极拳、气功习练,分享坚持太极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战胜病魔心得体会,疫情防控期间通过转发推广,释放出强大正能量。

志愿者纪占伟创作的文艺小视频《豆爸与豆芽的杯子舞》,以流行音乐为

伴奏,融合杯子、手掌、桌子等击打,形成韵律感强烈的节拍舞,活泼有趣。居家群众纷纷转发跟学,增添了欢乐和谐。

“招募令”发布以来,全市300余名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线上集结、各展所长。他们中有学校教师、退休职工,有基层文化协管员、乡村文化能人,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濮阳籍艺术院校学生。他们把对濮阳的满腔挚爱化作力所能及的“教你一招”志愿服务,制作发布文艺视频火热展开。灵活跃动的舞步、趣味横生的音乐节拍、博大精深的戏曲功夫操、行云流水的翰墨诗书、精雕细琢的手工技艺、强身健体的文体游戏,为居家抗疫的人们奉献欢声笑语、传递温暖鼓励。

截至目前,文艺志愿者制作发布文艺微视频600余条,转发量3.5万余人次,阅读量累计8万人次,点赞量1.8万人次,留言互动6000余条,得到《河南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关注转发,营造了“团结抗疫、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四、勇毅逆行无私奉献

一名志愿者就是一点星火,一群志愿者就是可以燎原的战疫力量。

5月6日,市文明办发布《濮阳市关于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倡议书》,动员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党员主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就地转化为社区志愿者。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招募职工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骨干,鼓励有医学专业知识、心理健康咨询、应急救援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主动与当地文明办、社区居委会、新时代文明中心联系,积极投身到防疫一线。

号角吹响,志愿者们挺身而出。市委宣传部机关纪委副书记王瑞担任华龙区莲花苑小区核酸检测一组组长兼扫码员,每天完成小区近半居民的核酸检测工作,并配合完成封控楼栋12户居民的上门服务。政策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孙刚,作为选调生在开发区幸福办挂职锻炼,和办事处同志们吃住在岗。他在日记中动情写道:“用义无反顾的坚守换得一片云开,破晓的曙光终将驱散阴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科科长吕荣芳就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穿上防护服、套上红马甲,全副武装等待采样居民的到来,直到社区2200多人全部做完,她才发现腿也酸了、嗓子也哑了。

在华龙区锦绣社区,活跃着一直特殊的文广旅体志愿服务队,每天4:30到达社区,为辖区内的5个“三无”小区布置核酸现场。当有人问起“累不累?”,

他们总是回答:“广大群众的安全,就是我们坚守时的快乐!”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市文联书画篆刻家刘国亮向医护人员赠送的“逆行者”“勇毅担当”“大爱无疆”等8幅书法作品,为白衣天使献上一份爱心。

社区门口、居民楼下、采样点位,每一处都有防疫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坚守的背影。截至5月11日,全市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25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累计接受报名志愿者8.2万人,其中党员志愿者6.2万人、社会志愿者1.3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2.8万小时。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全市上下贯通、步调一致、执行有力,展现出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宣传思想战线将继续带头扛起政治责任,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落实防控举措,以最强担当、最高标准,奋力书写同心抗疫的高质量答卷。

静下来的是流动和喧嚣,没有静止的是众志成城的战斗。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耐心,守望相助、共同努力,车水马龙的濮阳,热气腾腾的濮阳,一定会早日回来!

乘风破浪谱新篇永州市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永州日报记者吴林

(2022年5月26日)

五月的永州,草木葱郁,生机盎然。

行走在潇湘大地,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永州国际陆港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建设者们紧盯目标抢工期、赶进度;在蔬菜基地里,菜农正忙着采摘蔬菜,包袋装车,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区街头十字路口,志愿者们正在参与交通秩序志愿服务⋯⋯

时代召唤追梦人,使命激励奔跑者。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锚定在全省版图中增加永州分量的目标,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发展,加快建设“三区两城”,着力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永州,以一域之光的“永州之变”为湖南添彩。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工作,全力办好发展经济这个最大实事,突出“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奋力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攻坚克难,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我市坚持开局就加速、起步就起势,把准方向,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实行工作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呈现平稳过坎、势头向好的特点。1~3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5位,比去年同期前进3位,创近四年来最高;1~4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排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排全省第9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排全省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3%,排全省第5位。

农业高开高走。一季度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9%。1~4月,早稻移栽完成225.6万亩、占省定任务217万亩的104%,落实中稻及一季晚稻生产面积142万亩,大豆玉米等旱杂粮播种119.4万亩,其中大豆播种31.5万亩,播种面积居全省第一。出栏生猪306.9万头,增长25.5%。

工业较快增长。全市新入统规模工业企业18家、净增11家,分别排全省第3位、第2位。去年产值过5亿元的55家企业今年1~4月产值增长31.5%,国能永州电厂实现产值14.1亿元。工业用电量增长10.55%、排全省第2位,工业实缴税金9.92亿元、增长15.8%。“五好”园区建设来势较好,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为123个、112个、45个。

部分服务业企稳回暖。1~4月,全市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6%、13%,分别排全省第3位、第6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4.4%、1.9%、

1%、3.4%。成功举办“诗画永州␎‘香’约江永”2022年湖南省(春季)乡村

文化旅游节,旅游产业稳步复苏。

二、蓄势赋能,项目建设推进有力

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全面掀起大抓项目、快抓发展的热潮,以项目建设的“进”支撑经济发展的“稳”。

成功举办2月18日和4月18日两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58个、总投资667.17亿元;集中签约招商项目117个、总投资1117.72亿元。

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在基础设施、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城市建设、民生六个方面分别实施“十大项目”,毛俊水库实现下闸蓄水,衡道、永新高速加快推进,湘江东路全线和湘江西路城区段年内将拉通,交通连城将取得重大进展。

1~4月,全市41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0.2%。47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6.8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8%,其中283个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5.3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9.6%。

三、踔厉奋发,对外开放主动有为

我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抢抓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机遇,规划建设永州国际陆港,与永州经开区形成双轮驱动格局。永州国际陆港规划设计、征地拆迁、通道建设、产业招商等工作顺利推进,已经被省政府列为重点联系的十二个重大项目之一。

永州经开区签约项目30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招商引资合同额187.4亿元。与国能集团、湘投集团、运达股份签约,建设风光火储氢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风光气储综

合能源基地、永州风电产业园,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去年全年签约项目总投资的1.3倍。引进中国稀土集团在永州建设湖南稀土新材料产业园,目前

正在有序推进,项目全部投产后

实现年产值120亿元以上,年均利税约15亿元。

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分工体系,重点推动农产品走出去,资本引进来,游客迎进来。实施蔬菜出口“百亿工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湘粤桂省际区域蔬菜集散地。1至4月,全市蔬菜播种111.7万亩、总产量197.5万吨,出口蔬菜货值19.2亿元、同比增长27.6%。

四、增进福祉,民生保障进展有序

我市强化防返贫监测与帮扶,保持了返贫致贫风险动态清零,全市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8.9万人、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大力推进省市民生实事,新增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100个行政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改造工程超过时序进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

2.43万人、占省定任务的45.1%,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占年度任务的69.56%。普通门诊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DIP实际付费的非试点城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8%、排全省第4位,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二。5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改(新)建农村户用厕所4922户,落实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任务41个。

四、人民至上,风险防范扎实有效

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刚性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快速精准应对处置冷水滩区“3␎18␍疫情(1名广东返乡人员确诊),实现了零扩散、零外溢、零新增输入,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积极化解政府债务,接续推进“六个一批”化债措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迅速推进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8%、31.4%。科学精准做好防汛度汛准备,目前全市水情总体平稳,江河湖库水位均在警戒线以下。全力防范社会稳定风险,扎实做好春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国“两会”期间社会治安、群众信访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确保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创新政务服务举措营造利企便民环境昌吉州推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综述

昌吉日报记者高云哲

(2022年6月9日)

今年以来,我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不断创新政务服务理念,创新政务服务举措,努力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优化供给“就近办”

围绕数字政府建设,昌吉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为推进为民服务更近一步,昌吉州布放19台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向广大信息主体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同时,大力推广“政银合作”“政邮合作”,推行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网办”,在昌吉市27家银行网点实现商事登记业务网上申报,并依次推出了“免费代办”“免费寄递证照”服务。

昌吉州还开启了应急救护24小时服务模式,在州老年人老干部活动中心、昌吉市西郊客运站、昌吉学院投放3台应急救护一体机,配有自动体外除颤仪、急救包和数字智能交互系统,既能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急救的医疗设备,又能进行急救知识教学等数字化交互服务,让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落地见效,筑起生命健康安全屏障。

二、帮办代办“贴心办”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在吉木萨尔县政务服务中心“保姆式”帮办代办窗口,新疆大鹏新泉锅炉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办理了法人注册和投资项目备案业务。“有了工作人员的帮助,我们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太感谢你们了。”新疆大鹏新泉锅炉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昌吉州全力护航重点企业项目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帮办代办窗口,安排工作人员提供重点项目帮办代办服务,坚持“一企一专员”服务原则,针对没有办理经验的企业,由帮办代办工作人员代替企业走流程、填资料,全程帮办当好“店小二”,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门不清、路不熟、来回跑”等问题,推动行政审批更加便民利企。

今年,我州已设立帮办代办窗口11个,共协助企业完成帮办代办业务830件,准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100%。

三、“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事

全州各政务服务中心今年开设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重点解决“放管服”改革的痛点难点问题,疏通办事梗阻。

企业和群众未能顺利办理的事项,都可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反映问题,由窗口工作人员详细记录具体情况并统一受理。能够当场办结的事项,立即予以办结;无法立即解决的,由承办部门第一时间联系当事人,承诺办理时限,并将办理结果反馈给企业或群众。

昌吉市天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部长宁江平在昌吉市市民服务中心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和“红线”规划图等相关手续时,因自治区调试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无法进行线上办理。为不影响后期手续的办理及企业项目的正常开工,昌吉市政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协调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对该问题进行了“会诊”,为其进行了资料受理、审批,为该企业按期开工争取了时间。

自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来,全州已解决210件涉及医保、工程项目等领域的企业和群众关切问题。

四、业务办理“不见面”

昌吉州聚焦群众需要,推行“不见面”审批,鼓励企业和群众通过“网上申请、快递送达”的模式进行业务申报,实现申请人不到场,方便了企业和办事群众,营造了“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发展环境。

“以前,我们在办理转移业务时,需要手工录入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表,不仅办理效率不高,还存在着基金防控风险。如今,我们只需通过人社部转移系统下载参保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就可实现‘全程网办’,不仅缩短了办理时限,还增强了基金风险防控能力。”昌吉市市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荣枫枫说。

自我州开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网上办理渠道以来,全州已有近5000人享受到了企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不见面”服务。

五、“跨区域通办”再升级

推动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既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便利群众生活、企业生产经营的必然要求。昌吉州结合实际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跨区域通办方案,在州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了“跨省通办”专窗17个,推动奇台县与福州市签订“榕奇通办”合作协议、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与

福州市签订通办协议、玛纳斯县与石河子市签订通办协议,实现首批64项高频事项两地通办,给群众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昌吉市民王女士和在北京工作的爱人计划在北京购房,需提取王女士公积金余额。针对王女士的需求,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专门成立业务小组,核实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后,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业务人员通过两地联办平台为王女士办理了住房公积金异地购房提取业务,随后在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服务平台上传了王女士的公积金使用证明及近两年的缴存明细,最后通过“跨省通办平台”一次性办结了业务。干净利落的业务办理模式,得到了王女士的连连称赞。

截至目前,全州发布跨省通办事项880项,跨省通办事项累计办理38329件。

六、“接诉即办”暖民心

昌吉州将33条政务服务便民热线、7部行业自建电话和州长信箱全部整合归并至12345热线,实行“一号对外服务”,开通电话、APP、网站等诉求受理渠道,实行“7×24”小时人工服务。同时,完善诉求受理、协同办理、结果反馈等办理闭环流程,做到咨询类诉求1日内答复,求助投诉类10日内办结答复,有效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

今年以来,全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受理诉求42199件,接通率99.61%,直接办结率72.83%,限时办结率94.59%,回访满意率98.53%。

下一步,昌吉州将不断探索、优化、创新政务服务模式,从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打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提升资源要素保障的发展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环境、强化尊商重企的人文环境入手,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开启新的政务服务“优化之旅”。

踔厉奋发启新程笃行不怠图振兴平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

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

(2022年5月7日)

平凉,地处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市200多万干部群众,在平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实现了全市7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74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4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的目标。千年梦想,一朝梦圆,平凉不负使命,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平凉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紧盯市委“3659”总体发展思路和“五个平凉”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一、紧盯底线任务强化返贫监测

看着毛色红亮的7头平凉红牛,灵台县邵寨镇东庄村村民李登科满心欢喜。对他来说,尽管一年四季围着牛转,但正是靠辛勤养牛,才摘掉了穷帽子。

然而,仅仅脱贫还不够。去年,李登科花10万元买了7头基础母牛,政府补贴了3万元,有5头牛即将产犊,牛犊产下后,每头还有1000元的见犊补母补助。

“按照行情,一头3月龄的小牛犊至少能卖到六七千元,如果想扩大养殖规模,政府还有贴息贷款哩!”说起当下的政策,李登科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脱贫不脱政策,坚决不让任何一户返贫。去年以来,一项项惠民政策、一笔笔奖补资金,一个个发展机遇,为平凉群众持续增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全面振兴的底气和支撑。

“去年独活产量不错,今年合作社又种了100多亩药材,我自己也育了8亩独活苗,还引进了黄芪、白芷等新品种。”在华亭市河西镇,越来越多像马彩娟这样的种植大户,借助当地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带领身边群众靠种植药材,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面对“三农”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转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凉市各级帮扶单位和驻村帮扶干部,将巩固衔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和“三个总体稳定”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施策、按需帮扶,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区域性返贫的底线。

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草洼社村民张立贵和老伴都身患残疾,没有劳动能力,被村里纳入脱贫不稳定户,靠政策兜底,他享受了一类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及村集体分红和惠农补贴,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生活不成问题。”每当镇村干部和驻村帮扶队员入户走访时,他总是和老伴不停地感谢党的扶贫政策。

“这些鸡都是我的宝贝,鸡蛋拿到市场上很快就卖完了,非常受欢迎。”崇信县新窑镇柏家沟村村民赵贵生,早些年一直在外打工,随着年龄的增长,村干部便动员他在家里发展“五小产业”。

去年,他把自家闲置的房屋腾出来当鸡舍,买了70只鸡苗,在政府专项资金补助支持下,发展起了养殖产业,越干越有劲头。

紧盯监测、帮扶、退出等关键环节,平凉市不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按照“六必访”“六必查”要求,紧扣6500元收入监测标准,部署乡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对所有农户家庭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大排查”,全面落实监测户“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计划,做到了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

数据显示,全市18.83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通过劳务输转、发展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50.2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6.7%,76%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平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了良好开局。

二、紧盯产业振兴提高群众收入

一头头平凉红牛,膘肥体壮;一个个老旧果园,改造正酣;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银光,煞是壮观。

夏日的平凉大地,处处洋溢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今年39岁的李文生,是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移民新村种菜最多、也最忙的村民。

这两年,他一头扎进大棚里,倒茬种植甜瓜和蔬菜。去年7月,他又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养殖场,养了200多只羊。按照当下一只羊1500元的价格,初步估算今年就能回本,明年就能赚钱。

作为昔日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朱家涧整村搬迁后,镇村两级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村民脱贫摘帽、持续增收的致富“法宝”,借助自身优势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盖起了蔬菜大棚,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鼓励群众发展规模种植。

村支书朱惠平说,依托种植养殖业,去年朱家涧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9000元,比上年增加了12.5%。

“咱们的平凉红牛在香港市场上可以说供不应求,去年共向香港发了1478头平凉红牛,今年配额是636头,截至目前出口了300多头。”说起红牛产业发展,静宁县界石铺镇供港肉牛养殖出口基地负责人赵建仓满脸自豪。

自从畅通供港通道后,界石铺镇推行当地农户交售肉牛每公斤加价3元、建档立卡户每头加价400元、合作社交售每头200元中介费、经纪人交售每头50元中介费的“3425”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了让平凉红牛产业链上的各个经营主体都有钱赚,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去年以来,平凉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着力育主体、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抓循环、促融合,全力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加快了产业脱贫向产业振兴转变的步伐。

甘肃贡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庄浪县最大的果品加工企业。十年来,该公司不但把苹果脆片、果醋等拳头产品卖上了高铁和航班,还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果品深加工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总经理李尚文说,今年公司正在加快建设数字农业(苹果)产业园,建成投用后,将助力庄浪苹果产业打开“智慧”之门。

去年以来,平凉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完善联农带农联结机制,将脱贫群众有效嵌入产业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累计兑付到户分红6905万元,13.15万户脱贫户依靠发展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2021年,全市牛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52.43万头和38.89万头,果园面积达135.81万亩,蔬菜产量66万吨以上,种植马铃薯90.59万亩、中药材6.82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过万,达到10799.50元,全市产业扶贫成果得到了持续巩固拓展。

三、紧盯责任落实建强帮扶力量

按照中央和省上关于过渡期内持续做好帮扶工作的要求,平凉对全市帮扶力量进行了优化调整。省市县三级732个帮扶单位结对帮扶748个脱贫村,派驻工作队748个,选派驻村干部2277人。县乡两级确定6859名干部,结对帮扶9864户“三类户”。

田间地头、产业线上、群众家中,一张张朴实真诚的面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精准摸排、因户施策、指导发展,一个个起早贪黑的身影,穿梭帮扶一线,不见成效决不罢休。

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平凉市委组织部从市直机关选派35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乡镇担任领导班子成员。制定出台到村任职选调生管理办法和工作补助资金使用办法,促进110名到村任职选调生积极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此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五个一批”人才计划,全力推进涉农部门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积极对接科技特派团工作,研究实施“一产业领域一人才工程”,全面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

平凉注重精准培训,组织各县(市、区)总队长、包村干部、村支书、村主任及全体驻村帮扶干部参加了全省视频培训会议,引导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熟悉工作业务,努力成为懂政策、接地气的农村工作行家里手。

当前,数千名帮扶人员分赴1456个行政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际行动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倾力当好帮扶政策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信息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

青山一道同云雨,东西携手绘新篇。

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的泾河川设施蔬菜产业园,这个时节正在工人的手中“拔节生长”、快速“崛起”。该项目是平凉市与天津市“山海情”的又一见证。

2021年,平津两地不断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拓宽帮扶领域,东西部扶贫协作呈现出多点开花、抓实见效的喜人局面。

“我们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注重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扶贫协作’向‘发展协作’转变,确保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崆峒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天津市河西区挂职干部黄清乔,说出了所有对口帮扶干部的心声。

今年,平凉持续深化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对接争取天津方面财政援助资金2.43亿元,协作共建产业园区7个;衔接中投公司、南开大学投入帮扶资金

6658.83万元,实施项目23个。

当前,平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文明之风遍吹田野,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一场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大会战,正在平凉全速推进。

风帆正劲,号角激昂。200万平凉儿女和各级帮扶人员,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努力向党和人民再交一份乡村振兴的亮丽“成绩单”。

促民有其业,保民生根本湖南省稳就业综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贺威

(2022年5月29日)

进入5月,全省各地由组织、人社部门牵头,轮番专场招聘引才,输送了一批岗位。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排除万难,克服需要就业劳动力规模增加、市场岗位供给减少、就业增长动力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把就业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促民有其业,保民生根本,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至4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6.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37.4%,与时序进度基本同步。

一、有担当,兜底线,保障政策保证落实

本月末,长沙一批企业主收获了政策红利。24日,长沙县公示了今年第一批享受失业保险“企业稳岗返还”补贴的3586家企业名单。长沙市本级第一批符合条件的2.32万户企业,也将获得稳岗返还补贴2.07亿元,惠及49.96万人。企业获利惠及民生,是检验政策的试金石,也是落实政策稳岗惠民最有力

的证明。

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政策。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多次研究谋划人才和促就业工作,为稳岗就业把脉定向。

有担当,迅速见行动,省人社厅对就业、社保等板块中涉及降负减费、“放管服”改革的内容,区分事权层级,加快挖掘政策潜力,释放政策红利,第一时间梳理形成了便于市场主体掌握的“一揽子”政策。

5月16日,关于特困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的通知下发,明确对全省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2022年4月至6月基本养老保险、2022年4月至2023年的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单位应缴部分实施缓缴,免收滞纳金等。

5月27日,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相关部署,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专门出台《稳岗位提技能保就业若干措施》,从落实社会保险费降费率、扩大社会保险费缓缴政策范围、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等16项具体措施。

25日以来,岳阳市岳阳楼区九盛家居建材销售中心等130家企业陆续收到了

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我们本身需要把员工稳定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效益共同发展,还收到了政策的温暖,很暖心。”许多企业主纷纷表示。

政策的温暖是共克时艰的良药,2021年岳阳楼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新增创新创业主体1万家。目前,全区就业工作开局良好,先后举行了多场招聘会,事业单位招聘也正在进行中。

把政策用好用足,1至4月,全省已累计发放稳岗返还0.73亿元,失业保险金3.73亿元,失业补助金1.05亿元。据测算,失业保险全年将为参保企业返还约15亿元;工伤保险全年可为参保单位减轻负担11.7亿元。

二、顾大局,倾真情,重点群体重点关注

5月21日,南华大学的一场招聘会100余人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通过校领导带岗、校友企业进校招聘等活动,学校已邀2721家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众多就业岗位和就业选择。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省人社厅、教育厅成立工作专班,在全省实施了2022届高校毕业生留湘来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等系列公益活动,66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走访了578家企业,开拓就业岗位14219个。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五进五送”等行动,推进政策性岗位和基层就业项目落地,落实各类升学就业项目、就业见习和校园招聘补贴。截至5月25日,我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已落实毕业去向人数为21.43万,毕业去向落实率为44.43%,高于去年同时段6个百分点。

此外,全省公务员招录规模较去年增加近50%,省直事业单位共发布招聘计划4494人;扩大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

倾注关爱农民工的感情和责任,人社系统力促农村劳动力就业。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开展“春暖农民工”出行服务、就业服务、权益维护和关心关爱四大行动。开通“点对点”返岗复工专车专列3925趟,为34万人提供免费直达就业岗位服务。

自今年2月起,54岁的李佩云上岗。这位来自邵阳县岩口镇双江村的农民顺利实现再就业,得益于岩口镇补贴引导农民工就业创业,已帮助121位有意愿的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

岩口镇就是全省上下齐促就业的真实写照。全省还加强劳务协作、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协同联动,推动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截至4月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640.49万人。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2.77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6.93%。

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全省推动长株潭与51个脱贫地区开展劳务协作对接,强化118家产业工人定向培养基地长效输送机制,开展“点亮万家灯火”就业帮扶活动。截至4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务工241.4万人,完成目标进度103.83%。帮扶退捕渔民就业19144人,就业率99.97%。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4.2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1万人。

三、用全力,挖潜力,做好服务就业

今年3月以来,湘潭市岳塘区霞光社区待业居民陈向不仅顺利就业,还注册成立了湘潭鑫霞食品经营有限公司,带动了辖区4名“4050人员”就业。

陈向逆袭的秘诀是他和爱人一起免费参加人社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班。今年前4个月,全省完成培训创业15080人次。像陈向一样,有3463人创业,新增带动就业22469人。

创业带就业,挖掘了就业的潜力。全省全力拓展挖潜的渠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打造“技行三湘、能创未来”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认定首批20家省级劳务品牌,实施特色劳务品牌职业培训协同项目,强化培训就业一体联动。随着“迎老乡、回故乡、创三湘”活动的深入开展,一系列项目带动创业就业,全省开始研究部署更高质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全方位优化就业服务,对于促就业的意义也不容小觑。今年来,全省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将1727个社区(村)纳入2022年建设计划。截至4月底,充分就业社区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5.2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29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我省还着力加强求职招聘服务。根据全省136个人力资源市场动态监测站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各类用人单位共提供空缺岗位835356个,求职总人数592867人。3月15日,启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已通过现场招聘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7347个,通过网络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66082个。

重点园区企业用工是拉动就业的大块头,同样得予以重点保障。今年来,通过创新运用“小精灵”(小型、精准、灵活)招聘、“云上”对接、直播带岗等多种方式,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共帮扶880余家重点企业招用职工4.42万人。还加强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取得了稳就业的阶段性进展。

打造绿色生态美丽家园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甘肃日报记者陈泳

(2022年5月5日)

白银市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是全国“两屏三带”、全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最前沿。白银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过去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近年来,白银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敢打善打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的组合拳,白银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实现了“整洁靓丽”的华丽转身,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国家战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座由黄河文化浸润的城市,“十三五”以来,白银市找准自身位置,因时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围绕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沿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弘扬黄河文化六大任务,强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

紧扣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初步构建了以市级规划为统领、县区方案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5+N”规划体系。

保护母亲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和沿黄特色农业灌区,白银市积极实施“三高三综”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压紧压实河湖长责任制,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靖远县紧邻黄河,前不久,县水务工作人员在黄河糜滩镇段对发现的漂浮物等进行及时打捞。看到这一场景,附近的群众纷纷夸赞河道管理得好,河水清澈,河岸干净。

靖远县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对全县所有河段河道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查,确保河道巡查“无死角”,不断完善河道生态保护机制,持续治理水环境,促进县域水质资源持续向好。去年,全县各级河湖长累计开展巡河6600多次。

“近年来,靖远县水务部门实施了清河行动、保护母亲河等专项行动和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各级河长切实落实巡河责任,对全县‘四乱’问题进行整治,

共拆除违建6万多平方米,清理垃圾4万多立方米,平整河道900多亩,实现了河清、岸绿、水畅、景美的治河目标。”靖远县水务局负责河湖管理的干部介绍说。

近年来,黄河流域白银段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改造等生态项目加快推进,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通过白银段防洪治理、祖厉河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把牢了泥沙进入黄河的“总闸门”。

目前,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522平方公里,修筑护岸工程100公里,打造了数十公里的堤防工程与安防工程,从源头上保障了黄河安澜。

进入“十四五”,白银市突出保护治理,加快黄河干流二期、湿地保护、河道治理、生态廊道等修复工程,打造永久安澜的黄河生态带;突出文脉延续,挖掘黄河文化,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加快建设沿黄“十大名镇”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S103线白银段,打通与周边沿黄城市的连接通道,实施黄河航运提升工程,开发黄河旅游观光航线,实现黄河生态廊道串点成线、节点贯通,打造绚丽多彩的黄河风情带;突出绿色转型,坚持以水润城、以水兴城,加快沿黄生态产业布局,实施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化工、数据信息、清洁能源等新型项目,打造蓬勃发展的黄河经济带。

二、绿色生态体系更加健全

为做大增绿“加法”,白银坚持以绿挤脏、以绿挤乱、以绿挤荒,强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沿黄生态长廊、道路景观、农田林网、城区绿化建设,持续构建九大生态片区,3年完成绿化100多万亩。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白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白银“南扩北绿、三路两片、一带一廊”重点建设任务,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十大生态公园”提升了城市颜值品位。2020年,白银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进入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

银凤湖公园是白银市区一个以健身活动、休息娱乐、生态游憩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生态景观公园。为切实提高公园绿地覆盖率,连日来,白银区抢抓春季植绿的大好时机,优选苗木树种,加快推进银凤湖公园绿化提升,有效拓展城市绿色空间的同时提升了绿化承载量。

甘肃中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银凤湖绿化项目负责人任建新介绍,截至目前,

银凤湖绿化改造项目已完成乔灌木栽植1500余株,预计6月初全部完工。同时,施工方全面落实林地管护责任,做到管护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责任到位,确保造林绿化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成一片。

前来散步的市民李林宝表示,经过改造,银凤湖的生态品质和“颜值”都得到了提高,城市形象也大幅提升,对市民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近年来,白银紧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导骨干工业企业率先发展碳汇林,推动碳汇交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坚持“点、线、面”结合,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推进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打造城市绿肺、绿道、绿环、绿轴,构建“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压实各级生态保护责任,不断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近日,在平川区宝积镇沟村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现场,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挖穴、培土、扶苗等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在植树现场,宝积镇副镇长马强强说:“宝积镇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在省道S308线、S269线栽种灌木2万余株,积极引导各村在村道两侧、闲置空地、房前屋后种植1万余株灌木和经济林木,为全镇全力打造靓丽的风景线,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国土增绿。”

近年来,平川区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不断探索“双碳”目标达成新途径,将昔日的荒山变成“绿色园林”,不断提升平川生态碳汇能力。在“十四五”期间,平川区共谋划建设45万亩国家储备林,今年计划完成造林10万亩。同时,把造林绿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修复、人居环境改善等统筹结合,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将当地打造成白银市“碳中和”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壮大绿色生态产业

近年来,白银市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白银集团环保设施改造、城区煤改气改电等项目,确保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优良天数比例由2016年的81.9%上升到94.2%。

同时,狠抓水域污染防治,持续整治河湖“四乱”、黑臭水体,确保各类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金沟河水清岸绿景美,东大沟治理成为全省河道治理样板工程。

狠抓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和盐碱地治理,推进白银集团和稀土公司尾矿库、靖煤集团灰渣库等尾矿坝生态环境整治,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引导新增用能需求由资源型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优化配置转变。聚焦生态产业,白银实施技改项目和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农

业、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园区,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构建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绿色技术中心和绿色创新企业,突破一批绿色制造设计、末端治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增强生态产业在全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坚守底线、久久为功,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白银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白银的“生态气质”持续提升。天蓝水清树绿,空气清新,广大群众期盼的绿色生态美丽家园正在变为现实。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淮南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淮南日报记者李东华

(2022年5月23日)

2021年,淮南高新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山南十一中)、洞山中学泉山湖校区(山南十中)、淮南高新区山南第四中学和淮南高新区山南第七小学等四所中小学建成交付,并于当年秋季顺利开学;近日,市规划委员会2022年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淮南实验学校、高新区春分中学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和高新区民祥小学、和悦中学、民裕中学规划选址方案,淮南高新区将再添五所中小学,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将进一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近年来,高新区工委、管委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办学条件,辖区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集聚优质教育资源

2021年,淮南高新区管委会与安徽师大教育发展集团合作办学,共同举办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淮南高新区山南第十一中学),淮南高新区基础教育再添优质力量;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淮南实验学校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近日通过了市规划委员会审批,计划于今年7月份动工,一期中小学学段计划2023年秋季开学投用,二期高中学段计划2024年秋季开学投用,更好满足了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逐步成为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

教学楼宽敞明亮、校园环境整洁优雅、教学设施配套完善美丽的淮南高新区山南第四中学为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淮南高新区大力建设现代化校园的一个缩影。

眼下,走进淮南高新区各个学校、幼儿园,你会发现,今天的淮南高新区,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淮南高新区不断加大教育领域投入力度,助推高新区教育提档升级。目前,洞山中学、实验中学、淮师附小等淮南知名中小学校在高校区开办分校。目前,区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达16所,教育硬件设施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办学条件再上新台阶。

二、招引培育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师资需求,近年来,淮南高新区大力引进优秀人才,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激发教育新活力。2021年,淮南高新区面向全市公开选调一批在编优秀中小学教师,今年再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紧缺专业教师和城镇小区中心育儿园教师。

“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升。”淮南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淮南高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一分三率”(平均分、合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名列全市前茅,多所学校获得“淮南市小学学业水平监测质量优秀奖”“淮南市小学学业水平监测质量进步奖”“淮南市初中学业水平监测质量进步奖”。目前,淮南高新区已经有4所学校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淮师附小山南校区成为中国长三角新劳动教育20校联盟首批成员,泉山湖中学应邀参加首届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课程实验区(校)交流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探索创建全国音乐课程试验区。

三、落实教育惠民工程,不断增加居民福祉

发动教职员工1000余人(含市属学校500余人),学生参与数19000余人,组建羽毛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跳绳、跆拳道、围棋等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这是淮南高新区各中小学校的深入落实“双减”工作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淮南高新区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积极推进教育民生,强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持续做好“双减”工作,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辖区每名学生。

学前教育更加普惠。2021年新建1所公办园(南山院幼儿园),目前有区属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4000余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今年,将开办杜鹃路幼儿园、国宾府幼儿园,预计新增幼儿园学位720个。义务教育更加均衡。依托安师大附属淮南高新学校、洞山中学泉山湖中学集团学校,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资助体系全面覆盖。完善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进行重点帮助,优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面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全面贯彻落实以流

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原则,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推动城区学校校长、教师对口帮扶乡村留守儿童,让每一个乡村留守儿童都有对口帮扶人。

立足新起点,迈上新征程。未来,淮南高新区将继续把教育作为宜居宜业新城区的基础支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办好“有情怀有温度有品质”的高新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出彩人生奠基。

党建领航聚合力一路向前踏新程宝鸡高新区党建组织工作纪实

宝鸡日报记者鲁淑娟

(2022年5月19日)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行走在宝鸡高新区,无论是在机关企业,还是在社区村镇,处处都能看见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项目建设紧锣密鼓、企业生产热火朝天,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处处生机勃勃。

党旗招展千帆竞,凝心聚力万象新。近年来,宝鸡高新区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主线,主动服务开发区建设工作大局,强化使命担当,以坚持理论武装、选准用好干部、筑强基层堡垒、激发人才活力为重点,统筹推进党建组织工作各项任务,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一、突出政治建设强根铸魂聚力

宝鸡高新区是全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全市实施“一四五十”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任务重,责任大。面对这一使命担当,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学习,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宝鸡高新区建立完善的各层级理论学习制度,形成上下同频共振的学习机制,先后组织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教育”等学习教育,召开中心组学习会65场次,党工委班子成员深入联系点讲党课,指导基层民主生活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全区569个基层支部普遍建立了“夜学”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及时学习吸收党的先进理论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履职责、抓发展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今年2月,宝鸡高新区首家党员政治生活馆在天王镇小塬村落成。党员政治生活馆采取“现场看”“实地感”“内心悟”的互动式、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党员干部受到教育、产生触动、引起共鸣,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和工作动力。高新区把党员政治生活馆作为规范全区党员政治生活的有力举措,力争在每个镇打造1个区级党员政治生活馆,通过检视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措施、整改落实等一系列举措,引导党员、干部开展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切实提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担当精神。

二、注重严管厚爱打造过硬队伍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对实现引领人民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为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宝鸡高新区认真贯彻“好干部”标准,通过开展干部集中轮训、严格落实“三项机制”、公开竞争性选拔干部等举措,促进广大干部主动履职尽责,踊跃投身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在“选”上着眼,保持队伍纯洁。高新区注重在严峻斗争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近年来,先后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一线识别选用干部19名。优先对35名在疫情防控中表现优异的人员晋升职级,火线吸纳14名表现突出的一线防疫人员为入党积极分子。

在“育”上加力,提升素质能力。对镇党委班子成员、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级后备干部以及各领域党员开展集中轮训,通过抓实基本制度,强化教育管理,持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

在“管”上用功,注重严管厚爱。坚持从严落实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通过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提气鼓劲。2018年以来,激励表彰干部423人,容错纠错6名,运用“能下”机制调整干部1人。

人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创新的源泉。为吸引人才,高新区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钛谷人才聚焦计划”》,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从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深化“三行两进”活动,加大与清华、北大、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鼓励优秀人才来区创新创业。据了解,近年来,高新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人才36名,引进产学研项目4个,全区人才总数达到16.8万人。区内拥有众创空间8个、国家级研发平台6个、院士工作站11个、博士后工作站12个。

三、坚持靶向施策推进阵地建设

如今的天王镇十二盘村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高新区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给这个村子的新变化。两年前,这个村子被高新区确定为软弱涣散村。高新区抽调干部成立整建工作组驻村开展整顿工作,给村上选派第一书记,结合乡村振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村“两委”理清思路,选准路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争取上级部门项目,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这个村子换上新颜。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为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高新区牢

牢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强力推进基层阵地建设,筑牢基层阵地根基。

在农村,高新区全力推动村级标准化建设,从阵地建设、组织设置、制度落实、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实行村级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制度,对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集中整建,马营镇燃灯寺等3个村被评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

在城市,积极实施社区示范引领项目,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助推规范化。投资31万元,打造了渭水苑、蟠龙路、宝钛等3个高标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渭水苑社区作为全市首批“四型社区”创建试点社区,高新区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制订工作方案,12个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基层治理模式、社区面貌均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商务楼宇、经济园区、商圈市场、众创空间等新业态及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创建三星级以上党组织34个,建成红色商圈党组织4个,瑞科新材料投资200万元建成全市首个非公企业数字化智慧党建平台。

岁月流金,党旗飘扬。在党旗的引领下,高新区上下正以干事创业的热情、动真碰硬的豪情、奋发有为的激情,积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建引领“融进去”基层治理“活起来”吕梁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综述

吕梁日报记者罗丽

(2022年5月16日)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基层、聚力建强基层。

全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持续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统筹整合协调乡村治理各方面资源要素力量,切实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切实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基层治理长效机制,一项一项抓提升,一件一件抓整改,实现基层治理能力大提升、基层面貌大改观。

一、坚持以上率下

做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

取势者可为人先,谋势者必有所成。

作为党执政大厦的稳固地基,基层党组织必须抓实抓好。市委高位统筹、改革创新,创建了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统一领导体制,部署14项重大任务,出台行动方案和一系列工作措施,成立专项行动办公室,组建5个工作专班和8个督导组,构建起“大党建”格局,对基层社会治理“谁来抓”“抓不实”等问题进行靶向突破,实现了党建“一子落”,治理“满盘活”。

坚持党建引领,必须突出主线、纲举目张,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市委书记孙大军亲自挂帅,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结合吕梁实际,就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明确提出建强乡镇领导班子、充实乡镇(街道)工作力量、加强乡镇(街道)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强化农村(社区)网格治理、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着力推进乡村阵地提升、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县委党校建设、健全村级民主议事和监督机制、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严格村(社区)干部的绩效考核、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等十四项重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推动责任再压实。一个月来,市委专项办召开8次调度会及时分析研

判、推动落实,抓基层治理的主体更为明确、责任更加清晰。13个县(市、区)委书记自觉扛起政治责任,把专项行动牢牢抓在手上、落到实处,结合辖区实际,亲自部署、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发挥了“一线总指挥”作用。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事务繁多,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专项工作聚力攻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专项办主任张欣宁带头深入乡镇,围绕专项行动开展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与县、乡干部点对点问、实打实答,在一线调研中掌握实情、解剖“麻雀”、指导问效。市级8个督导组先后深入30余个乡镇(街道)、70余个村(社区)督导推动工作。市委组织部聚焦专项行动重点任务、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认真总结吸收经验做法,编制《吕梁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系列指导手册》,创新“范例式、解答式、交流式”教学理念,让基层党组织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在规范化、标准化、实效化中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些县(市、区)加大党建基础设施投入,交城县投资9000余万元建设县委党校,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今年7月开工;离石区投资900余万元对现有党校扩建升级;文水县投资350万元对28个薄弱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基础设施、乡村阵地缺项短板正在加力补齐。与此同时,我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摆上重要位置,资金、项目开始在乡村集结。各县(市、区)普遍设置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基金9500万元,实施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在统一的领导体制下,真金白银投放至基层,精兵强将派往基层,政策项目向基层倾斜,真正做到有人员管事、有场所议事、有心气干事。各项任务按照任务书、路线图全速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网格、乡村。

二、坚持制度创新

组织力量穿透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各不相同,如何使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在离石区交通路社区,“80后”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梦霞给出自己的答案——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党的领导,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

交通路社区是一个城市社区,常住人口达10100人。以往,社区里的环境、

卫生、交通等都不太让人满意,这些问题也考验着基层管理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交通路社区党支部将打造“全科网格”作为破题关键,把支部建在格上,把一切工作落在支部,实行“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在网格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把优秀党员选派为网格长、网格员,33名网格员活跃在大街小巷,巡查走访、收集民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排查安全隐患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疑难“哨源”向上级报告,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

如今,全科网格治理正在全市逐步形成。针对网格种类多、职能交叉等现状,市委专项办制定了《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试行)》,优化网格设置,健全组织体系,配强网格队伍,明确党组织负责人为网格长,从村(社区)“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普通党员等人员中选聘网格员,网格全部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推进“多网合一、一网统管,多元合一、一员多职”的网格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发挥小网格的大作用。同时,全面打造共治共建共享格局,总投资1.8亿元,高标准打造区、乡两级综治中心,搭建“全科网格”信息平台,加快推进4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50个“爱心驿站”建设,在社区嵌入“微法庭”、便民餐厅和养老服务中心,不断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身处基层的乡镇,如何打破条块关系、隶属关系等制约,有效调动各部门单位力量,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开展乡镇机构改革,推动乡镇赋权扩能,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对症施治。

推动乡镇赋权扩能,就是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目前,我市5办1站2中心都已挂牌运行,县直派驻乡镇站所人员的组织关系、绩效考核等纳入属地乡镇统一管理、考核,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基层,构建权力优化、条块联动的责任链条和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让乡镇(街道)手中“有哨”、“吹哨”有据、“吹哨”有力。目前,文水县印发了《关于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工作方案》《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项目书》,构建起“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管权责、一套机制管运行”的乡镇执法工作机制。12个乡镇都已完成“一支队伍管执法”要求,完成挂牌工作,专项经费已列支,全县乡镇考取执法证人数236人。

机制好则治理好,基层治理离不开群策群力,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搭台”。

我市积极构建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参与工作平台,开展机关党组织、党员社区双报到活动,推动党员常态化参与网格志愿服务和基层矛盾化解事务等,提升网格中“红色细胞”活力,为社区治理提供党建引领的全方位要素保障。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委组织部坚决落实市委的部署要求,第一时间发出“我是党员我帮您”动员令,全市各个乡村和社区,都可以看到一批身穿红马甲,胸配“我是党员我帮您”标牌的身影,广大党员干部纷纷“回家”亮身份,从“幕后”走向“台前”,下沉防疫一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树立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进形象。

“以前党员除了选举就是开会、交党费,感觉和普通群众没两样。现在实行党员积分管理,才觉得自己像个党员了。”提起积分管理工作,文水县刘胡兰镇的党员们啧啧称赞。党员积分管理是激活党支部作为“神经末梢”作用的有力举措,我市各级党组织积极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用“小积分”管好“大队伍”,促使党员肩上有责、争先有标、行为有尺、考核有据。为了有效改进党员工作作风,文水县采用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制办法,在刘胡兰镇先行先试,将积分结果作为进行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必要依据;交城县根据不同类型的党员特点,合理分类积分,将党员积分与考核管理、评优树先结合起来,增强党员“挣积分、争先锋”意识。

交城县西社镇相关负责人说,开展党员积分管理,对党员来说是亮明身份。现在全镇的支部党建有了很多新变化,党员积极参加村级公益建设、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和理论学习等活动,在工作中挣积分、看积分、争积分,树立了党组织的正面形象,集聚了正能量。

三、高位推动“清化收”让资产更透明家底更厚实

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农村,难点焦点也在农村。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服务力。然而长时间以来,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混乱,而且随着时间、关系和利益等多种因素叠加,此类问题在一些农村变得更加复杂。

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良药”。为壮大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扫清障碍,为农村长远发展攒厚家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农村集体经营合同清理、村级债务化解、新增资源收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全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市委书记

孙大军强调,要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盘活用好闲置资源资产,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清化收”,清的是资产和合同,化的是风险和矛盾,收的是公正和民心,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积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专项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市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工作专班,健全工作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吕梁实际的“清化收”工作推进体系。收集整理了32篇与“清化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节选、政策文件、规章制度,形成了《吕梁市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专项工作法律法规汇编(一)》,发放到领导组成员单位和县、乡、村三级,为“清化收”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制定了《吕梁市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摸底调查表》《吕梁市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进度统计表》以及重点指标统计口径说明,使“清化收”工作底清账明,准确掌握工作进度;制定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编号规则、合同清理台账、合同实事认定书、调查报告等规范性模板,规范了清理程序,充实佐证材料,减轻了基层负担。市委组织部充分总结提炼文水县试点经验做法,结合各县(市、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编印《百症百方——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案例选编》,为全市“清化收”实现应查尽查、应收尽收提供了一本多角度全视野的“百科书”。各县(市、区)深刻领会、迅速行动,动员部署、现场观摩、督导调度迅速掀起了全面推进的工作热潮。截至目前,全市摸查出各类合同73010份,清收拖欠承包租赁费2979万元,抵顶和化解债务1796万元,收回村集体土地8.5万亩、集体经营性资产130个、集体物业64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8亿元,全面托清了村级资产资源资金底子,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扩源增收”路径。

清家底、化债务、增收入,柳林县穆村镇堡上村抓住了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有利时机,纠正了不合理合同和未履行合同,将到期的村集体所有的7.8亩机动地重新纳入集体经营,这也是“清化收”会战中柳林县首例收回的村集体资源。“清化收”工作开展以来,穆村镇村干部自创看台账、查合同、察地类、访背景、谈思路“五步走”工作法。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党员群众共同甄别合同真伪,逐地逐户核实,确保调查充分、证据充足、处理有理有据有节。通过动员宣传,村民杨海兵主动上交拖欠资金2000元。“过去,一些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清,不但未能惠及村民,还造成资源浪费、闲置贬值。

清理后,村集体摸清了‘家底’,增加了收入,我们为村民干实事心里也有了底气。”柳林县穆村镇堡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贾永明谈起“清化收”带来的福利,颇有感触。

“清化收”工作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一步。如果把集体资产比喻成“蛋糕”,改革不仅是要切好“蛋糕”,还要把“蛋糕”做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持续受益,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东关社区是离石区的商贸中心,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作为离石区核心位置社区,东关社区2019年由村改为社区。在管理集体资产上,社区“花钱”的事情由经济合作社自己“做主”,通过盘活集体房产资产,发展房屋租赁型经济,同时利用集体土地建造“商业门市租赁”,全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可达160余万元。“通过对货币、固定资产、资源性资产这三样家底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逐笔梳理、逐项审核,使各类财产清晰可查。现在,社区的家当有9200多万元,群众心里跟明镜似的。”东关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建忠说。通过反复摸底,合作社决定股权设置“按集体资产净额的总值折股量化,按比例量化到人”的股权量化办法。最终,2740个股东握着16185个股份,每个股份价格不同,完全取决于当年的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春节前,东关经济合作社进行了第一轮分红,集体经济收入结余74万元,每个股份就是45元。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加快了城乡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提升了居民“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群众的幸福感来自扎实的基层社会治理。一条条扎实的举措,一项项可喜的成就,离不开上下力同心、砥砺奋进。党旗招展,筑梦新时代。新的征程,整装再出发。在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路上,吕梁正在劈波斩浪驶向新的胜利。

党建引领促提升漓江卫士党旗扬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以党建促发展纪实

桂林日报记者文新军

(2022年5月13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党支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漓江保护管理工作的新嘱托、新要求,以创新打造“漓江卫士党旗扬”党建品牌为载体,引领漓江生态保护执法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该支部的“漓江卫士党旗扬”党建品牌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

一、聚焦党建引领打造党建联盟

“一艘船身通体白底红标,船头船尾分别飘扬着鲜红的党旗和国旗,船头漓江执法‘初心␎使命’几个大字的大船在漓江上十分醒目␍这是漓江综合执法支队党支部突出创新特色,充分利用执法船精心打造的首个水上特色党员活动室和新时代讲习所,并开通“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被市委组织部评为“远程助力␎生态漓江”新型学用示范基地。

近年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党支部坚持“党建+服务”的工

作理念,以“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敢于担当、保护漓江”的漓江卫士精神为指引,着力打造“漓江卫士党旗扬”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漓江执法工作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突出经验分享,打造交流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和交流宣传平台,每月编印一期《党建漓江》内部资讯,每周推送一期微信公众号,在“今日头条”公众号发布工作资讯,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党建和执法业务互促共进。

突出共建合力,打造党建联盟。围绕“保护漓江——百里漓江党建联盟”主题,支队党支部与漓江干流沿岸44个村党支部及相关市直单位、社区等结对共建。通过支部联建、工作联动和结对共建等措施,互建互助,夯实党组织基础,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沿江党员群众保护漓江意识,让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到保护漓江的行动中来,营造人人争当“漓江卫士”的良好氛围,推动双方形成协同推进党的建设工作格局,以党建联盟点燃保护漓江“红色引擎”。4月份以来,联合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桂林海事局漓江海事处开展涉水施工联合执法行动3次,制止破坏航道行为1次,联合查处破坏航

道违法行为1次。

二、聚焦群众需求深化志愿服务

日前,阳朔县杨堤乡居住在漓江边的67岁杨大爷来到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执法船上求助:由于近期连续降雨,漓江水位上涨,他担心自己的船未固定好存在安全隐患,请求执法人员给予帮助。了解情况后,执法人员立即来到现场,对船舶旁的树枝及垃圾进行了清理,并将停泊船舶的绳索进行了固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并将杨大爷送上杨堤码头。这是该支部真情为民办实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一个缩影。

成功解救被洪水围困在乌桕滩下游洲岛上的多名露营游客;帮助需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78名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明村村民安全往返明村与明村渡口该支部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成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依托“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踊跃投身于志愿服务当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争做示范表率。紧密联系基层,深入调研扶贫帮困。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沿江排筏企业和筏工中察实情、听民意、谋良策、促发展,协调帮助基层组织、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党员到灌阳县文市镇大湾村开展捐物助学活动,向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困难村民赠送口罩、铁锹和春耕复合肥等一批农用物资,帮助村民栽种水稻,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注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志愿服务。疫情期间,支部党员坚守银海社区一线,协助社区落实好防疫工作;与海事、公安共同成立“漓江卫士”战疫情临时党支部,普及防疫知识、消毒杀菌、赠送防疫物资,指导景区企业复工复产,做到风景区防疫工作不漏一处、不漏一人。党员干部连续奋战在创城第一线,加强漓江环境卫生整治,深入訾洲公园、银海社区,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党员志愿者们定期前往各排筏经营企业开展“法律法规爱心助企”学雷锋活动,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与此同时,组织党员开展义务植树、清洁漓江环境卫生、生态保护宣讲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坚守“漓江卫士”的初心和使命。如今年3月4日,该支部与桂林漓江海事处党支部、草坪回族乡机关党支部以“学雷锋”活动为契机,开展党建联盟护漓江的环境清洁活动。当天上午,3个党支部的全体党员、群众代表等共清理各类垃圾2吨,发放了漓江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单150余份。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力守护漓江

破除“四乱一脏”顽疾,支部党员冲锋在前。近年来,该支部以日常巡查

督办和联合集中整治相结合方式,主动作为,全力整治乱建、乱挖、乱养、乱经营、环境卫生脏的“四乱一脏”顽疾,共计开展“四乱一脏”整治2300余起,立案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类案件60余件,漓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该支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执法为民理念,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漓江生态保护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治乱、治水、治山、治本的“四治工程”漓江治理观,重拳治理漓江乱象,筑牢漓江生态屏障。

支部立足漓江执法本职工作,严格实施“执法责任网格化、执法联动协同化、执法监管信息化、执法保护制度化”的“四化”行政执法体系,纵深开展漓江生态保护执法精细化管控。同时,创新执法思路,特别成立了女子先锋队,利用女同志耐心、细致的工作特点,与支队党支部日常执法有机结合,形成“一刚一柔”的执法形式。据悉,自女子先锋队成立以来,队员们全力保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各类安全宣讲教育活动和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活动,在节假日和汛期成立应急分队,救援市民群众31名,救助溺水者6名。

此外,该支部还深入漓江沿岸广泛普法,提升党员群众保护漓江的意识。结合漓江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充分发挥百里漓江党建联盟的优势,以党小组为单位,通过走村入户、集中宣传、面对面宣讲等形式持续深入漓江沿线村(社区)、企业、学校、集市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讲千余场,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漓江沿岸上万群众接受宣传教育,沿江党员群众保护漓江意识持续提升。

党建抓扎实了,发展更有优势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纪实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刘泰山

(2022年6月9日)

6月8日,记者从成都交子金控集团获悉,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成都)交子创业投资完成工商注册,在成都高新区正式设立。该基金签约规模50亿元,主要投向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中小企业。这是总规模357.5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四川布局的第一只子基金,也是西部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

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该集团“交子系”基金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已投资包括宏科电子等上市企业30余家。

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来自该集团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抓党建的魄力和定力。过去五年里,该集团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引领新时代国企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把抓党建、强党建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国企改革发展全过程,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动能,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得到凸显。

一、成为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5月,该集团成功发行金额14亿元的2022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本次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绿色租赁项目,支持区(市)县重点项目,为公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项目、

“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等国家、省、市重要部署领域提供“金融活水”,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大力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近年来,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党委聚焦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交子金融大讲堂等形式,引导党员、职工在党的理论和党史中汲取营养,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聚牌照、聚资金、聚人才,增强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打造成都金融“建圈强链”的主引擎。

就在今年4月,该集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论述精神,中心组成员逐一交流发言,研讨贯彻落实措施,在不断的思想碰撞和深入交流下,明确了集团作为“市委、市

政府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支撑平台、整合布局金融资源的运营平台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稳定平台”的功能定位,成为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注意到,就在前不久,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由“交子系”基金投资的成都宏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成高阀门有限公司也名列其中。在市产业引导基金的助力和培育下,两家公司在芯片电容器、高中压球阀等制造业细分技术领域逐渐成长,成为关键技术和科技创新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这正是该集团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具体举措,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具体工作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成为坚决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省市战略安排的重要力量。

二、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相结合

近年来,该集团党委认真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统一起来,通过“引领、凝聚、服务、保证”工作定位,红色引擎作用更加强劲。

牢牢坚持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定位,党的领导更加组织化、制度化。旗帜鲜明明确集团党委在企业的领导地位,不断改革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实现从顶层设计到制度、事项、流程、清单的逐级细化;实现“党建入章”全覆盖,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章程修订。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喷涌而出的发展活力,新设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交子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成都知交中心等公司,“一级管资本、二级管投资、三级管经营”的管控架构逐步完善;互惠金融业务稳健发展,累计为50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超500亿元;交子金融梦工场先后落地上交所西部基地、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设立6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汇聚6500余名金融科技从业者;天府通、天府市民云APP注册用户超3000万人,率先实现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领域应用,支付超617万笔,全国第一。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系列715(50篇)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素材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20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