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692(29篇)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心得体会汇编

2023-03-13 12:53:37 121

20224

1.顾海良:

《决议》的十个“明确”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拓新⋯⋯⋯⋯⋯⋯⋯⋯⋯⋯12.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唐军成:

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13.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建设⋯⋯⋯⋯⋯⋯⋯134.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贺大兴: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总述⋯⋯⋯⋯⋯⋯⋯175.洪银兴:

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贡献⋯⋯⋯⋯⋯⋯⋯⋯⋯⋯⋯286.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领航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意义⋯⋯⋯367.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

努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418.新华社总编辑傅华:

认识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五大鲜明特征论“美、实、效、协、共”⋯⋯449.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马修文:

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5010.四川广播电视台杨颖: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体系⋯⋯⋯⋯⋯5911.人民政协报特邀评论员张连起:

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6612.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孟芊: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增强运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发展改革工作的政治自觉⋯⋯⋯⋯⋯⋯⋯⋯⋯⋯⋯6913.刘伟:

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7114.何自力、李路遥:

习近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思想研究⋯⋯⋯⋯⋯⋯⋯⋯⋯8615.孙巧峰、马晨晓: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现实意义⋯⋯⋯⋯⋯⋯⋯⋯⋯⋯⋯⋯⋯9816.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立胜: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10817.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12418.经济日报课题组: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评述⋯⋯⋯⋯⋯⋯⋯⋯⋯⋯⋯⋯⋯⋯⋯⋯⋯⋯⋯12619.钟岩、李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平主义经济思想的生成逻辑⋯⋯⋯⋯⋯⋯14020.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理逻辑⋯⋯⋯⋯⋯⋯⋯14721.肖玉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15422.大连财经学院赵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整体性研究⋯⋯⋯⋯⋯⋯16323.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邓献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16724.山西师范大学薛秀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17925.邱海平:

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18626.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191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19228.张文辉: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三进”

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19829.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202

《决议》的十个“明确”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拓新

顾海良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理论创新、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新的阐释。其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核心要义的阐释,不仅深化了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内涵,而且还拓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研究视域和理论境界。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对象特征的新理解

党的十九大提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决议》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高度,依据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把这一思想探究的重大时代课题,拓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②。由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向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拓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态势深刻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征。

党的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在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的深入分析中,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阐释中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

疫情也是百年不遇,“我们要举一反三,进行更有长远性的思考,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着重从发展战略角度”,解决好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战略”问题。其中主要有: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城市化战略,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些“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牢固相扣,与国家长治久安紧密维系,与国家发展和安全深切关联,是“涉及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①。这些“战略”问题,在根本上就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展开的。

同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及风险和考验。

《决议》在对这种状况概括时提道:“党清醒认识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②

实际上,党的十九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的探索,他从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入手,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理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③这实质上切合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概括为“八个明确”,《决议》从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高度,把这一核心要义的“八个明确”拓新为“十个明确”。“十个明确”的新概括,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十个明确”作为发展着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新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研究视界和理论境域的拓新,特别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的升华。

二、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题及发展目标

《决议》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上,凸显在“十个明确”中“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核心要义理论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砥砺奋进,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接续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提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更加鲜亮的中国特色,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更加显著的中国底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①“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②。在《决议》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明确,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也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规定,夯实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道路和新的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内涵上,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总体发展中,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课题;在战略规划中,升华了社会全面文明发展“新形态”的境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③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中

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认识的境界。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升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担当。百年砥砺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集中体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④这一“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思想精粹和理论主题。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

理论的新的阐释。

2012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⑤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上,凸显共同富裕所具有的“归根结底”意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⑥从整体上,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手段,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根本前提,凸显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二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和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双重意义上,凸显共同富裕所具有的“奋斗目标”意义上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⑦在提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的就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紧扣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具有的制度性、体制性的“本质要求”,从“本质要求”上对共同富裕的战略性和方略性问题作出新的阐释和新的部署。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特征的,强调的是全体人民的整体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全面

富裕,是以共建共治共享为过程的、要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的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进入“十四五”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更加积极、更有作为地朝着这个目标阶段性地发展。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鲜明地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①;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②,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突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它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符合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使得“十四五”规划能保证沿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坚实迈进。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生相行,不仅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总体上的根本要求。在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阐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坚持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又强调指出“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社会对生产条件的分配,根本的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了人们在分配中的地位和方式;而社会既定的分配方式,又反作用于生产,决定社会成员在生产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分配的“制度安排”问题,这就是:“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总体上的根本要求。

《决议》在对“十个明确”概括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

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聚焦点,“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规定作出新的阐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肯定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决议》从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结合上,在“十个明确”的概括中,把“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十个明确”之一单独提出来。这一“明确”的要义在于:“使市场在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明确”深化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立场、基本内涵和科学体系。

与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阐释相比较,《决议》从核心要义上作出的新的概括主要在于:

一是对新发展阶段及其战略地位特征的概括。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总体向好;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在经济结构、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和动力变革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和明显进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变化,也存在诸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甚至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①立足新发展阶段,要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作出整体的谋篇布局。

二是对新发展理念主导作用的概括。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发展理念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是衡论的中心议题。新发展阶段在根本上就是“发展”的新阶段,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主导的“新阶段”。面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②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思想精粹作出的新的阐释在于:其一,“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在新发展理念提出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③从“根本宗旨”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才能始终坚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其二,“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也是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需要和根本要求。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发展过程中,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其三,“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也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的新阐释,包含了对三大时代课题中发展的主导作用的深刻阐释。

三是对新发展格局整体要求的概括。新发展格局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战略思想的体现。无论是“育新机”还是“开新局”,都有一个如何处理好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总体及其中各环节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发展格局的战略思维上,要着力打通经济运行和过程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及其联系,在总体上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逐步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全面开拓新发展阶段中“育新机”和“开新局”的新优势和新路向。要“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强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

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④

四是对高质量发展意义的概括。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要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该何为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⑤

五是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概括。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问题。“十四五”及其之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五、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明确”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特征

在《决议》概括的十个“明确”中,第一个“明确”就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决议》的十个“明确”也凸显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立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经

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①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都能够笃定前行,从根本上讲就是牢牢把住了党的领导这一条,就是因为党中央有权威。”②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实践为例,提出海南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主要在于“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上。经济特区健康发展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全面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着更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在践行‘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上勇当先锋,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上做好表率。”③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要坚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和人民的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党中央对发展大局的分析和把握,及时制定重大方针、重大战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④面对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必须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⑤

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突出体现在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怀疑、唱衰国有企业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应该始终坚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①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

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从组织上、制度上、机制上确保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要坚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向,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确保国有企业党委(党组)领导作用发挥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决议》中“十个明确”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新判断和深入探索,丰富和创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升华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唐军成

2022217日)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审判机关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好地转化为审判事业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要在真学真信基础上切实笃行,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真正贯彻落实到人民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司法之魂。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人民法院是政治机关,必须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的绝对领导也是全方位和全覆盖的,必须贯彻到人民法院政治、思想、组织、监督等各方面,落实到立案、审判、执行等各环节。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要聚焦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新要求,坚持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大局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认真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助推更高水平的平安钦州、法治钦州建设,特别要在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下功夫,为钦州着力“建大港、兴产业、造滨城”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要聚焦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坚持服务保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坚持强基导向,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坚持“三个面向”原则,立足“三个便于”“三个服务”的职能定位,围绕“三个优化”建设目标,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力争打造一批独具钦州特色的人民法庭专业特色品牌和新时代枫桥人民法庭,推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要聚焦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坚持服务保障群众高品质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司法之根。人民法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宗旨,将司法为民融入工作各环节,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聚焦主责主业,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努力做到“办案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积极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要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依法妥善审理养老育幼、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涉民生领域案件,以司法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怨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要聚焦法院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法院铁军。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五坚持六带头六表率”的要求,充分发挥法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善作善成、久久为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司法能力建设,推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过硬法院队伍。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是党中央着眼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7月初,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顺利召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运转。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全面系统、深入扎实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

一、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次理论飞跃,创造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涉足、前辈先人未曾预见、西方经济理论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继承和发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的思想精华,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要做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新内涵的宣传者、推广者,用好各种媒体,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推广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为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为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思想和精神力量创造有利条件。

习近平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科学思想方法和根本遵循。

这一重要思想全面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系统阐

述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奋斗目标、历史方位、根本立场、指导原则、路径选择、主题主线、根本动力、战略举措、前提保障和工作方法等重要内容,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了新内涵、开辟了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要做习近平经济思想核心要义的研究者、阐释者,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入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逻辑,挖掘提炼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聚人才、出成果、提建议,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的人才集聚地和理论高地。

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在“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螺旋上升,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指导力,引领我们成功克服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这一重要思想擘画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为全党全国上下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要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践行者和实践经验的提炼者,全面反映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工作的生动实践、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充分展现这一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不断增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二、努力建设国家级、权威性、开放型、有影响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是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阵地

和平台,我们将重点把握好“四个定位”。

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精髓、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吃透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确保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将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经济思想摆在突出重要位置,通过编印文献资料、搭建学习平台、促进互动交流等方式,推动深学细悟、研机析理、融会贯通,自觉将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科学指引,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系统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智库。我们要准确把握和精准阐释习近平

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熟练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宣传教育、贯彻落实等工作注入源头活水、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将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阐释的“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办”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出更多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框架、逻辑结构、概念范畴、原创性贡献等,深挖这一思想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基层、深入一线,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工作与做好经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持续跟踪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的经济工作生动实践,深入挖掘、深刻剖析各类典型案例,梳理提炼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广泛推广运用,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阐释传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当好向国内外宣传推广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的排头兵,深入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阐释、解读和传播,多写通俗易懂的理论文章,多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大众读物,多出生动活泼的音像资料,形成品牌、打造亮点、多出精品,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更好宣传解读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入脑入心,持续提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感召力。

三、蹄疾步稳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重点工作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深入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设,积极推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深入开展理论研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围绕其核心内容,从若干重大专题入手,组织开展原本性、理论性、应用性、政策性研究,梳理理论体系,挖掘内涵精义。通过推出若干有分量的理论文章或专著、召开知名专家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及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推进成果转化。

系统梳理文献资料。及时跟进收集整理已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工作方面的重要著作、重要讲话、理论文章、指示批示和中央相关重要文件,密切跟踪并及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工作的新论述新思想,加快构建文献资料库,为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坚实的基础性文献资料支撑。

提炼推广实践经验。认真总结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的经济工作生动实践,组织调研地方、部门、行业、企业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落实情况,解剖案例、提炼经验,形成若干典型案例集,适时开展试点示范并加以推广,为相关方面做好经济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持续加强宣传阐释。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宣介,对理论研究形成的重要成果进行宣传推广,打造研究专刊、权威媒体、线上宣传协同配合的立体宣传矩阵,不断提高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强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宣传阐释和深入解读。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总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贺大兴

一、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

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统筹发展和安全关系任务艰巨繁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疫情防控上取得重大成果,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取得了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巨大成就①。

2020年,习近平在领导部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稳步前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主要包括在2020年3月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2020年8月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2020年9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2020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2020年10月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3月,习近平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并发表讲话。习近平强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目的就是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②习近平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总的看,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第二,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20208月,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听取专家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强调,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③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9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向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表彰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①

第四,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202010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举行,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②一是必须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二是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四是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五是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六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七是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八是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九是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十是必须坚持在全国一盘棋中更好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国发展作出贡献③。

第五,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2020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肯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确立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④。《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会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建议》强调,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主要工作包括: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

第六,深化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2021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①。会议指出,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的结果。会议强调,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二、学术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

2020年,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涵的研究;二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新性的研究;三是关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大问题;五是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年的相关研究。

2020年,学术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思想渊源、研究范式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加深了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一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概括。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10个方面:“一个判断”“一个目标”“五大理念”“一条主线”“一种方法”和“根本保证”。把握了这10个方面,就基本掌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一个判断”是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个目标”是实体经济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五大理念”分别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协调发展中扩展新空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条主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根本途径是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一种方法”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①。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两个坚持”和“三条主线”。“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两个坚持”是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条主线”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②。

二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始于毛泽东。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许多重要的观点:根本立场是人民主体论;理论主线是解放、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主导是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理论主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基点是统筹兼顾地发展经济;理论核心是区域经济均衡布局;理论根基是立足自力更生、积极向外国学习;理论导向是共同富裕;本质特征是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坚持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

确立了方法论主题;立足现实和实践探寻经济规律,指明了方法论主线;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现实矛盾和把握经济规律,明确了方法论主导③。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谈话,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具有重要的贡献。表现在: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正确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根本特征,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全面性、立足中国具体国情掌握和应用好经济规律等;讨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建设问题①。

有学者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资本论》理论成果的首要含义是坚持《资本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然后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基本立场、研究目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逻辑方法等。只有继承和发展《资本论》中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关于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等重要理论要素,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根本性质②。

三是关于研究范式。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存在三种范式:第一种是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完全否定和拒绝西方经济学,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批评甚至否定态度;第二种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完全过时,应该引进、学习、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极端的甚至认为只有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才能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第三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种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唯一正确的范式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2020年,学术界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基础假设、经济发展思想、经济伦理观和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创新。

在基础假设方面的创新。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人”的一般性,然后是“变化的人的本性”,其核心是“历史中的人”和“发展着的人”。马克思反对“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认为其必定被研究关于“现实的人”的科学取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的创造性应用,是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指南①。

在经济发展思想方面的创新。有学者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主要议题是,利用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落后国家“为什么不能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理论的关注点变为“如何实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经济发展阶段思想、理念、战略和新发展格局等系统化、理论化,把“如何实现发展”思想推向了历史新高度②。

在经济伦理观方面的创新。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经济伦理观主要包括: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伦理理念,表现为在经济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坚持环境道德消费与消费伦理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是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制度伦理观;四是坚持正确义利观的世界大同伦理准则,表现为以义为先、取利有道,义利权衡、谋求世界大同

在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创新。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一是创新了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关键。二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有效弥补原有多边开发性金融体系的不足;推进G20建设,打造国际交流平台。三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包括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四是丰富了地缘经济理论,包括坚定维护自由贸易体系等

如何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上升为一般的理论,更好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2020年,学术界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从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学科优势和与时俱进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问题导向。有学者认为,问题导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摆脱先验论导向,也要克服模型导向。回答时代问题推动理论创新,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导向;二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导向;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导向。研究现实经济涉及四个层面:一是生产关系层面,即经济制度层面;二是经济运行层面,即资源配置层面;三是经济发展层面,即从落后状态向现代化的演进;四是对外经济层面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优势。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使命是发挥政治经济学学科优势,加强对经济制度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是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三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能够全面揭示经济社会运动的规律

关于与时俱进。有学者认为,应该实时关注西方学术界的新变化,对其中影响力大的错误观点要及时回应和批判。例如,目前“精神政治学”是新自由主义统治手段的一种新形式,强调通过大数据操控形成劳动者的“自我剥削”。其所谓的自由自觉劳动依然是价值形式化的劳动,无法摆脱被资本操控的命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承担批判“精神政治学”的重担,指出如果不改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③。

2020年,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过程中,学术界认为,关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至少涉及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冲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话语束缚在全世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经济制度、经济过程是否需要研究?等等。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是什么?能否通过术语的革命抽象出普照的光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是什么?实践原则能否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五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生产力边界问题。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如何界定?它与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生产力基础有何关联?六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性质及其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共产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是不能兼容的,那么什么样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呢?七是按劳分配与市场

经济的内在联系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按劳分配放在单一公有制加计划经济条件下讨论,那么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关系?八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新概括仅仅适用于初级阶段吗?仅仅适用于中国吗?九是如何推动教材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国内外特别是国际社会传播。十是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证性质,等等其中,关于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实证问题等问题讨论较多,暂未达成定论。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范畴具有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基础范畴的潜力。西方经济学理性人有三大弊端:“原子人”让人的社会历史属性消失;“市侩人”无视非自利动机;“手段人”让人沦落为工具。马克思的“现实的人”具有三重属性:关系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现实的人”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②。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性经济学说。财富应该作为其基本经济范畴,并贯穿于研究的始终。财富的物质内容就是使用价值,包括物质财富、服务财富、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资本是财富创造的第一推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问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实证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具备实证性质的方法论基础,唯物辩证的“抽象力”是其实现实证性质的具体路径。马克思的

《资本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利用宏观数据样本对唯物史观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依靠计量经济学“跑数据”来完成的。

2020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介绍和颂扬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经济学界对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进行了研究,并从思想源流上探讨了恩格斯的相关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关于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学术贡献。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在各个时期都对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被马克思赞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与马克思成为朋友后,二人共同创立了

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反杜林论》等著作进一步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完成了《资本论》第2卷、第3卷的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并研究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等问题。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和马克思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和拓荒者。恩格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神圣家族》《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著作奠定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创作编辑出版《资本论》;三是奠定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关于恩格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恩格斯最先提出并奠定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根本方法。狭义的政治经济学以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即广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狭义的政治经济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还包括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学,这些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系统化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③。

关于恩格斯批判各种思潮对当代的借鉴意义。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并彰显了其价值,值得今天的学者在研究、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为: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阐明了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性、实现的阶级条件和宗旨;批判“讲台社会主义”思潮,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批判“青年派”机会主义思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唯物史观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④。

三、简要评述

2020年,我国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建设不确定性和风险显著增加。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顶住了压力,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践层面,我们成功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外贸规模再创新高,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民生改善明显,经济质量显著提高,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理论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体

现在:一是新发展格局的理念。2020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发展格局,然后在许多重大会议上对其进行阐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其写入会议报告。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选择是主动的、全局性的、关乎长远发展的,不是被动的、局部的、暂时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标对我国国内外经济格局的要求,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抉择,也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实现扩大内需、推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二是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两步走”发展战略,并对2035年的目标作了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新要求。为了更好贯彻执行“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各方面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①。三是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5条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经济工作的5条规律性认识。这些原则和规律性认识是党领导新时代经济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当前和未来经济建设取得更大成就的保障。四是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020年8月,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作了系统的总结,同时也对学术界研究新时代经济问题提出了4点要求。这次座谈会是2015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后,习近平再一次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的这次讲话,涉及发展理念等10个方面的内容和新发展格局等11个方面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对“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学术界应以此为契机、为平台,深耕厚植、推陈出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繁荣。

2020年,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除了聚焦于一些具体的问题外,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源流、理论创新、重大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讨论。总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有深度,有前瞻性。在学术界探讨的重大问题当中,一些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核,

如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市场经济的生产力边界问题,即从生产力角度来探讨市场经济如何产生、又如何终结。一些问题涉及未来社会可能面临的经济学理论困境,如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共生性问题。这些问题马克思没有回答,需要学术界进一步探讨。二是研究有共识,但也存在分歧。学术界都意识到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这些问题还没有达成根本的共识。三是学术研究尝试落地。学术界没有停留到基础理论等“高大上”的层面,一些研究也在尝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地方的具体实践相联系,从实践层面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四是研究的系统性进一步加强。2020年,学术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等方面,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经济学专著,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与理论》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②、《砥砺奋进的中国经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③、

《永远的恩格斯》④等。这些专著,从思想史、发展史、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理论脉络,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理论的深度,是了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著作。

2020年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阐释性的工作及时地把握了政策的最新变化,理论性的工作不断在深广两端开拓学术空间。成绩喜人,但也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可能。一是学术界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研究问题,但达成的共识较少,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凝聚共识。二是一些研究立意很好,具有启发性,但结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能还有待商榷。三是无论是阐释性工作,还是原创性工作,学术话语体系内部交流多,与其他学科交流较少。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交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更好地传播到其他学科。

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贡献

洪银兴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的重要一条便是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①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克服了绝对贫困现象。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经济发展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表明不走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不采用西方经济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中的大国同样能够取得经济上的成功。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初期更为重视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依靠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和要素投入,在增长方式上突出一个“快”字。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与此同时产生了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和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党中央及时发现增长不等于发展,只是靠市场化改革不能完全解决发展问题。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自此以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受到了各方的关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②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现。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发展观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明确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②根据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一是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二是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三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③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由“快”字当头转变为“好”字当头,突出又好又快。发展效果是明显的,到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进入新时代,支撑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增长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释放,一方面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正在成为增长的自然界限。在此背景下,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转向中高速增长不可避免。接受拉美一些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中国找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④基于经济新常态及进入新时代后的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规定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第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二,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形态。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有效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第三,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谋求物质财富,还要谋求生态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第四,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发展的机制。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获得了全球化的红利。新时代的开放发展就是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建立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五,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全民共享是目标,全面共享是内容,共建共享是基础,渐进共享是途径。

根据新发展理念,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个重大的方向性、战略性

安排。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其着力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加减乘除法:加法,即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减法,即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乘法,即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即扩大分子、缩小分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二是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体现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包容性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二元结构现代化之路

新中国在建立初期是落后的农业大国,现代工业比重很小,谈不上二元结构。“一五”计划完成后,现代工业体系建立了起来,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就此形成。后来由于“文革”等原因,城乡二元结构更为突出。一方面工业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农业落后。我国二元结构现代化,既要推进工业化,提高工业化水平,又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改变其落后面貌。改变三农的落后状态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先是推进以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改革,从家庭财产和经营制度上推动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随着苏南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就此从农村工业化开始。与以剥夺农民为代价的西方式工业化不同,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同时推进城镇化进程,就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进入城镇自己转移自己,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其效果是,工业化带动了农业发展,城镇化带动了农村发展。紧接着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全球化经济,大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与外资合作合资中,无论是城市工业还是乡镇企业都有明显的提质,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工业迅速转型升级,中国由此被称为“世界工厂”。这同时带动了城市和城镇的繁荣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也由离土不离乡转为离土又离乡,大量进入城市。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但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迅速由农业大国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国家,同时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由此提出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主要路径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针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发展状况成为“四化同步”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现代化的思想,新时代推进的三农现代化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其主要路径是改变农业发展范式,从已有的追求农业剩余、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剩余”范式,转向追求“品质和附加值”范式。构建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相适应的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乡村振兴,以振兴乡村为抓手推动三农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三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市发展要素通过“化”到城镇而“化”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四是新型城镇化,这不只是指农民进城,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要推进农民市民化,让农民在城镇享受城市文明。这就要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农村城镇,增加农村城镇的公共产品、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的供给,由此使农民不进入城市就能享受到各种市民的权利。

三、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梦想。已有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现代化理论都是指发展中国家以发达国家为样板和追赶对象。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在某些方面固然需要达到国际标准,如科技水平、产业水准、人均GDP水平(如我国明确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道路、方式则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②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出发,他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后来,他用“温饱”“小康”“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三步战略目标,使人民能够生动地、直观地认识和切身感受到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意义非常重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必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既遵循先行现代化的国家所经过的基本路线,又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及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包含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现代化的具体阶段来推进,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

部分,这是中国的创造。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针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党的十九大绘就了两个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时,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开启了现代化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特点:“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当代的现代化涉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现代化进程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③具体地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领域是同步推进的,尤其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可以在时间上大大缩短,所付出的代价也要小得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经济现代化方面的中国特色非常鲜明:一是社会主义特色,强调共同富裕;二是内容特色,强调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三是道路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四是起步特色,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五是制度特色,强调有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有为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也是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发展中大国特有的

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就如《决议》所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④

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西方发达国家当年推进现代化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资源环境的供给相对宽松,它们可以无所顾忌、无障碍地高排放并掠夺国外资源来支持其粗放方式的现代化。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⑤

基于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城市化、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的同时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原来就存在,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矛盾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财富观的创新。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多样性的生物、绿色的环境是宝贵的生态财富。这种财富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不仅要谋求物质财富,还要谋求生态财富。不能为谋求物质财富而牺牲生态财富。基于生态财富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⑥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保护环境和生态问题,还要治理和改善过去的发展所遗留的环境生态问题,提供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为了应对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①污染防治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生态文明时代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当年在工业文明时代走的高投入高排放的现代化道路。如党的十九大要求的,我国所要推进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特别是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无论是碳

达峰还是碳中和,其时间都显著快于西方发达国家同等条件下的时间表。绿色发展道路的基础是创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发展。

五、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发展之路

开放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对外开放明确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由此打开了国门。以1980年党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为标志,中国全面开放,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对外开放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中便包括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要求。

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也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现是某些发达国家推行反全球化政策,保护主义盛行,特别是中美贸易战发展到科技战,再加上2020年起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导致世界经济衰退,使一系列全球产业链断裂。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要扛起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大旗,还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②国民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是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体现增长的内生性。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开放发展的理念,新时代的对外开放具有如下新特点。第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深化与沿线国家多层次经贸合作,带动我国沿边、内陆地区发展。第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第三,以负面清单保障外资进入中国的领域,并且进一步放开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尤其是推进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建立的对外开放的新载体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在上海举办进博会等。

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发展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导向的开放型经济转向内需导向的开放型经济。内需型开放的实质是创新导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导向的开放型经济需要着力引进创新资源,包括引进高端科技和管理人才,进行开放式创新。引进外资过程中以创新为导向进行选择,鼓励外资在中国本土创新研发新技术和建设国际先进的新兴产业。二是我国的产业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是要在产业链上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面对我国多个产业的全球产业链中断,不仅需要疏通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面对保护主义可能的封杀,产业链的“链主”就要未雨绸缪,对关键技术进行国内科技攻关。另一方面,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攀升,也要布局创新链。对处于中高端环节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边干边学,掌握中高端环节的核心技术,迈上价值链中高端。再一方面,要依托全球价值链走出去,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总的来说,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基于中国国情而选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明确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沿着这个道路继续前进,到21世纪中叶我国必将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领航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一、我国经济发展波澜壮阔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各种新挑战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目的、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发展目的问题。201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和现代化观。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回答了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

2012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下降,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针对这一形势,2013年党中央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在2014年年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

书记对“三期叠加”作出进一步分析,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后多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再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体现了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在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递进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了发展阶段转换后的本质特征,而且阐明了新阶段发展的战略取向,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的认识。

坚持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2015年5月至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浙江、贵州、吉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18个省区市主要领导同志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常态下,必须彻底摒弃简单以GDP论英雄,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深刻变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答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不久,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阶段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对引

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回答了发展的制度保障问题。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在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

构建新发展格局回答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问题。进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在2020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思想。在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

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回答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问题,必将在应对各种严峻复杂挑战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指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59.3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2020年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17%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最终消费稳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业比重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提升,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工业产能利用率逐步回升并保持较高水平。数字经济异军突起,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上医疗等加速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3%,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2020年,在个别国家对我国进行科技打压的背景下,我国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嫦娥五号成功实施月球探测任务,“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九章”量子计算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上升至第十四位,是前30名国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十三五”前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快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10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亿,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2020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6.8%,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24.3%。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持续增强。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2.2万亿元,同比增长1.9%,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达到1443.7亿美元,成为全球新增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雄辩地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

努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

科学理论是坚持正确方向、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思想武器。近两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奋战,经受了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不仅实现了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胜利,而且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这些辉煌成就世界瞩目、载入史册,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引领和指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实践意义。

一、掌握用好经济工作“金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到完善宏观调控,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到明确科学工作策略和方法⋯⋯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又有对新时代条件下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更有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部署,形成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时代性的科学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引领着新时代党和人民在经济治理中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引领着中国经济一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2年,我国人均GDP是6100美元;2021年,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坐标系中尤为抢眼,引人关注。经济增长含金量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就业保持稳定,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单位GDP能耗下降,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圆梦工程造福中国、享誉世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新思想武装头脑、新理念全面播种、新思维指导方法、新战略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立柱

架梁、更高水平开放击楫勇进,为中国经济增强了发展动力、拓展了发展空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眼下正在进入加速

演变期,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呈现持续向好势头,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对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做好开“顶风船”的各项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力争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首先就要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加紧落实到位,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个做好经济工作的“金钥匙”,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立足学理研究与实践总结打造学习宣传高地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深刻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主题主线、丰富内容、实践要求,这既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加强对广大群众思想引领,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迫切需要。必须持续开展大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持续推进抓落实,努力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经济日报是中央党报、经济大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积极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及时跟踪报道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和重要阵地,是经济日报最重要的职责。2021年7月,经上级批准,经济日报组织开展为期4个月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征文的目的是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深化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经济日报社组织专家对上千篇来稿进行审读,优中选优近50篇在经济日报头版和理论版集中刊发,文章被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网站大量转发,《新华文摘》等刊物广为转载。为吸引、集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贯彻、深化研究,经济日报社先后联合广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同志济济一堂,进行深入研讨,对理论界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为客观反映、深入挖掘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创新举

措,总结和宣传其有益经验,经济日报社从2020年底组织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从地方开始,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山东等16个省区市,深入基层一线,探访厂矿企业,蹲点田间地头。至今年2月底,《佛山典型》《柳州惊奇》《深圳领跑》等18套长篇深度调研报道以多种形式刊发在经济日报报网端微各平台,以图、文、声、影全景式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创新创业创造实现的重大突破。从2021年下半年起,经济日报将调研范围从地方扩展到企业和产业、行业,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深度调研成果,目前已初步形成三大深度调研齐头并进的局面。

地方调研继续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为主题稳步推进;企业调研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为主题如火如荼展开;产业行业调研聚焦热点问题。三类深度调研成果接续推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受众尤其是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予以高度评价,20多位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门负责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或接受专题访谈,给予充分肯定。为使系列成果充

分发挥作用,也满足专家学者和党员干部的学习要求,我们组织编辑“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和《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1)》,近日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继续高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火炬

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体系严密完备,理论来源丰富深厚,实践基础坚实厚重,作出了很多重大深刻的理论创新,以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世界性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品格,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经济日报的前述工作只是个开端。我们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筑牢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端平台,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走深走实,持续推进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宣传、研究、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认识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五大鲜明特征论“美、实、效、协、共”

新华社总编辑傅华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原创性鲜明体现在,它植根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方位,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独特规律,深刻洞察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优势和深层矛盾、主要问题;其重要性突出体现在,它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阔、复杂背景下,为中国经济发展揭示原理、指明方向、提供方法,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深刻变革和实践,推动经济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是认识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体系、思想逻辑、丰富内涵的钥匙。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统筹需求与需要,聚焦于“美”,构建起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习近平经济思想也由此出发,形成了一个相互衔接、层层深入、系统完善的经济学说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需要”而不是“需求”。按照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解释,受预算约束的购买某个物品或劳务的数量叫做需求,这个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必须用钱作前提,浪漫不得、想象不了;而“需要”则是老百姓在生活和工作中所产生的真实愿望,甚至是美好的想象。“需求”是受财力(预算)约束的,而“需要”则有持续展开的空间,有不断增长的可能。由此,回答“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如果仅仅囿于狭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范畴,只能无解。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答案。从政治角度考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绝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人们温饱小康的基本需求,获取一个“及格分”,而是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个永恒目标,“上不封顶”,并为此不懈奋斗。从经济学理分析,影响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需要”,过去几十年推动我国经济成长阶段迭代的一个基本动力是“人的需要更替”。正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存在,冲破“需求约束”的思维窠臼,迫切需

要创新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在这一重要理论命题上,从经济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现实生活基本需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新空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需要”不是一般需要,而是“美好生活需要”,它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消费心理、居民需求结构的质的变化,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依据和动力。没有钱怎么满足需要?答案是,党要带领人民创造更多财富,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状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美丽”既指美丽中国,更可扩展到美丽中国与美好生活的“美美与共”,由此构筑起幸福中国的坚实支撑。

落实到经济工作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让供给侧与需求侧更好地匹配,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不仅用起来更方便,而且看上去更美;不仅满足使用需求,而且带来精神愉悦。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都是要驱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让产品、服务、环境“美”起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经济治理的出发点,指向着经济发展的理想境界,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统筹经济学与哲学关于价值的双重意蕴,聚焦于“实”,构建起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的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的尺度,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当然,这个劳动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但它也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来的。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中,印证了其经济思想的这一“价值”源头,例如“劳动创造幸福”“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等等。这些重大判断和重要要求都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把经济活动的起点、主体牢牢锚定在生产、制造、创新等劳动性活动上,体现了一个“实”字,就是希望企业实实在在地做产品、实实在在提供服务,以真实的、具体的、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而不是操纵资本市场、制造泡沫、引发幻想。

资本主义不讲生产吗?也讲。但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他们希望不通过生产过程就能赚到钱,对泡沫经济心存侥幸,“每个人都知道暴风雨总有一天会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的头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过度的投机心理,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盈利性追求的巨大贪婪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理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和根本,明确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就要求将金融服务、资本市场、虚拟经济、数字经济等的风筝线都牢牢地拴在实体经济这棵大树上,让它们绕着大树转、贴着大树飞,在围绕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创新发展。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把经济学的价值意蕴与哲学的价值意蕴结合起来,从更深层面理解“劳动”的本质意义。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标尺;作为个人,劳动者还有自身奋斗的价值,他因为劳动而美丽、崇高。所以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指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要求“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虽然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家那里,“价值”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哲学家,但在学术上和实践中这两个“价值”的概念还是被分开的。而习近平经济思想将这二者从本质上结合在一起,更加完整地反映了价值内涵,体现了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理论视野和深邃洞察。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经济规律和发展实际出发,统筹政府与市场,聚焦于“效”,构建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也没有一概否定西方经济学,指出“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方式,要求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

从实践层面观察,现代经济治理要实现既有活力又有秩序,最难把握的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一直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

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完整的答案,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也体现了驾驭市场、实现发展主动的自信。

传统的计划经济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管得太多太死;西方的市场经济则往往迷信市场的力量,出现了起伏荣枯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习近平总书记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有为地创造更便利、更优越的市场环境,及时防止市场的无序、失灵。这就从理论上划定了市场与政府协调运作的“分”与“位”,二者始终互动互补、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从而实现经济治理效率最大化。这既可纠正西方市场理论的偏颇,也可有效治理市场经济的一些局限性问题,如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缺陷。这一重大论断,无论从经济学上看还是政治学上看,都是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

四、习近平经济思想从新发展阶段出发,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聚焦于“协”,构建起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掌握能够科学判断把握发展阶段的科学方法论。在马克思眼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同一概念,列宁则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在这个最大国情下,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新发展阶段。这是准确把握时空方位、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阶段性任务得出的重大结论,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历史主动。

在新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惠及人口最多,反对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追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不仅物质极大丰富,而且要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国强必霸。反观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欲主义膨胀的现

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固有缺陷的纠正与超越。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经济学视角探求文明进步的真意,包括当代发展不影响后代,中国发展惠及其他国家,协调发展、协同进步、协和万邦,努力实现“帕累托最优”等,是为“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五、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统筹效率与公平,聚焦于“共”,构建起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经济学

毛泽东同志讲,“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讲,“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与资本主义“以资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区别,按照西方经济学遵循的逐利原理,人与其他生产要素统统被化为资本,并以此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量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并非全靠资本就能解决;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心,才能廓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简而言之,社会主义是努力让大家都过好日子,资本主义则是有资本才有出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至上、资本至上、本国优先等经济观念,来自于殖民文化、种族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一以贯之、根深蒂固的逻辑,也由此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法理解的“价值天堑”。

事实上,我们不仅推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顾大国崛起的世界历史,早期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在倡导自由竞争理念和拓展全球市场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极不光彩的殖民掠夺的时代烙印;二战以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把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强势推销“美国式普世价值”紧紧捆绑,埋下种族冲突与战乱的隐患,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困扰。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在全球更大范围整合经济要素和

发展资源,提出破解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重大倡议,指出“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要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

“以天下万民为事”。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人文情怀为旨归,以人民为中心为重要思想源泉,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载体,不仅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努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文化自觉。共同富裕、共建共享、命运与共,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鲜明特色。这个“共”字,是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把钥匙。

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马修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用“一个明确”111个字作了系统概括。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就要从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

来源、实践基础、丰富内涵、重大意义等多维度多视角进行认识。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标识性概念。“习近平经济思想”便是在这一标识性概念的基础上的精炼。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提出,是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时代之问的必然结果,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急迫需要,具有客观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时空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蕴含着新矛盾、昭示着新阶段、指向着新目标、面临着新挑战。

新阶段。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新理论来引领。我们党历来就十分注重对发展阶段的认识,

可以说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这里说的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从历史的视角看,我们正在此前发展的基础上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就现实发展状况看,我国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就,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些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重大实践成果。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并将之贯穿于习近

平经济思想的始终。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如新发展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等等。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底色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中探索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思想、经济理念、经济原则等。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价值取向、奋斗目标,以及“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等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等。

习近平经济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等。

习近平经济思想吸收了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绝不能照抄照搬。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系列692(29篇)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心得体会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26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