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695(51篇)2022年4月优秀调研报告汇编

2023-03-13 12:53:53 121

20224

1.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调研组:

“九多肉多”:民营企业济贫帮困的典范杨书锋先进事迹调查报告⋯⋯12.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头部带动”绘就发展新图景内乡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73.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雁归经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现实路径鹿邑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34.中国光大集团课题组:

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银保行业数字化转型⋯⋯⋯⋯⋯⋯⋯⋯⋯⋯⋯⋯205.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大庆分院课题组:

大庆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对策分析⋯⋯⋯⋯⋯⋯⋯⋯⋯⋯⋯⋯⋯⋯⋯⋯246.徐州工程学院商学院杨刚:地方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基于200家企业实地调研⋯⋯⋯⋯⋯⋯⋯⋯⋯⋯⋯⋯⋯⋯⋯⋯⋯⋯⋯⋯287.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赵雪莉:

第五师双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358.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总工会王利:盯紧“钱袋子”打好“铁算盘”

关于基层工会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439.南部战区陆军纪委监委干事陈美平:

对基层“微腐败”隐形变异问题的调查与思考⋯⋯⋯⋯⋯⋯⋯⋯⋯⋯⋯4610.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财政局:

对政府购买村(社区)服务的调研与思考⋯⋯⋯⋯⋯⋯⋯⋯⋯⋯⋯⋯⋯5011.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

多策并举应对三重压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5412.凉山州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6813.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水旱灾害研究中心马建明:关于城市洪涝风险

防控体系构建的建议郑州市“7·20”特大暴雨灾害思考⋯⋯⋯⋯⋯⋯7314.省工商联:

关于促进我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7815.92155部队政治工作部主任杜宁:

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8016.中共泾川县委党校王丽荣:

关于加快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8317.92354部队某队政治教导员于波盛:

关于纠治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的调查思考⋯⋯⋯⋯⋯⋯⋯⋯⋯⋯8818.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刘维朝:

关于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的建议⋯⋯⋯⋯⋯⋯⋯⋯⋯⋯⋯⋯⋯⋯⋯⋯9419.福州市审计局课题组:

后疫情时代审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9720.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曹新谷:

湖北省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调研报告⋯⋯⋯⋯⋯⋯⋯⋯⋯⋯⋯⋯⋯10321.成都市锦江区绿氧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刘耀源、曾祥蓓:

基层河长制工作推进的调查与思考以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为例⋯10622.中共酒泉市委党校李树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瓜州

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调研报告⋯⋯⋯⋯⋯⋯⋯⋯⋯⋯⋯⋯⋯⋯⋯11223.北京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课题组: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11724.全国政协农业农村研究智库课题组:

牢牢把住“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底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

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22

25.农发行江西省吉安市分行绿色信贷调研课题组:

绿色信贷支持乡村振兴初探⋯⋯⋯⋯⋯⋯⋯⋯⋯⋯⋯⋯⋯⋯⋯⋯⋯⋯13026.陕西渭南惠润虎:

农村信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13527.赵海明、郭小安:

“破圈”与“入圈”:县级融媒体圈层结构改造的实践与思考基于

重庆五区县的实地调研⋯⋯⋯⋯⋯⋯⋯⋯⋯⋯⋯⋯⋯⋯⋯⋯⋯⋯⋯⋯14028.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强势崛起中牟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5529.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让南太行“亮”起来“活”起来“热”

起来辉县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6230.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肖清三、崔蕊:

山东省农村垃圾分类情况调研报告⋯⋯⋯⋯⋯⋯⋯⋯⋯⋯⋯⋯⋯⋯⋯16931.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课题组:

“十四五”我国税制改革战略研究基于财税体制改革视角⋯⋯⋯⋯⋯17332.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实施全域旅游推动全域发展栾川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9033.光明日报调研组:

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从“四山”保护提升看重庆在推进长江经

济带绿色发展中的探索实践⋯⋯⋯⋯⋯⋯⋯⋯⋯⋯⋯⋯⋯⋯⋯⋯⋯⋯19734.刘太阳、陆元武、刘一聪:纾困政策效应虽显但仍需持续发力四川

中小微商贸企业纾困政策调研报告⋯⋯⋯⋯⋯⋯⋯⋯⋯⋯⋯⋯⋯⋯⋯20435.徐承芸:“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基于对江西省部分小

学师生的调研分析⋯⋯⋯⋯⋯⋯⋯⋯⋯⋯⋯⋯⋯⋯⋯⋯⋯⋯⋯⋯⋯⋯20836.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特色加工业引领平原农业县突破之路临颍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15

37.中共湖南省直属机关工委课题组:

提升新时代省直机关文明创建科学化水平⋯⋯⋯⋯⋯⋯⋯⋯⋯⋯⋯⋯22238.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易卫民:

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建议⋯⋯⋯⋯⋯⋯⋯⋯⋯⋯⋯⋯⋯⋯⋯22639.中共金塔县委党校(金塔县行政学校)蔡莉:文化旅游互融共赢综合

效应叠加凸显推动金塔县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23140.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梁卫娜:

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调查研究⋯⋯⋯⋯⋯⋯⋯⋯⋯⋯⋯⋯⋯⋯⋯23541.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县域发展“流通贸易型”经济的启示淮滨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4042.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钟韶彬:

乡村振兴金融帮扶模式探索及其路径优化基于广东的考察与实践⋯⋯24743.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李易:

香格里拉市中小学运动会开展的现状调查研究⋯⋯⋯⋯⋯⋯⋯⋯⋯⋯26444.张月友:

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效应调查研究⋯⋯⋯⋯⋯⋯⋯⋯⋯⋯⋯⋯⋯⋯26945.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高昕:

新发展阶段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28146.荆州市总工会:

新业态劳动者群体思想状况调研以荆州市为例⋯⋯⋯⋯⋯⋯⋯⋯⋯30347.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以“冷”产业点燃发展“火炬”民权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0648.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薛睿杰:

用“四问该不该”把好预算关让人民美好生活更有保障北京市十五

届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创新经验调研报告⋯⋯⋯⋯⋯⋯⋯⋯31349.湛江农垦局陈丰华:

湛江农垦国有农场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31950.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招商兴商促进国家级贫困县崛起平舆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2551.课题组成员石静涵:助力科技创新驱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广州知产法

院关于2021年技术类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332

“九多肉多”:民营企业济贫帮困的典范杨书锋先进事迹调查报告

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调研组

(2022年4月22日)

“九多肉多”,位于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内,是一家从事熟食深加工企业。该企业之所以叫“九多肉多”,寓意让更多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生活。“九多肉多”立足原阳、辐射全省全国,探索出多种济贫帮带模式,直接帮带5万多群众脱贫并致富,产品间接使上亿群众受惠。

“九多肉多”,全称河南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酱卤熟食制品加工。为了扩大生产,董事长杨书锋对全省投资环境深入调查对比后,2016年选中紧邻郑州、地处黄河岸边的省级贫困县原阳县建厂投产。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地奋斗与创新,杨书锋带领“九多肉多”探索出一条独特经营之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地域越来越广,经济效益越来越好,经营门店遍布河南省18个地级市、100多个县市、大多数乡镇,省外市场辐射到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湖北、陕西等省份,跃居中国肉类制品加工企业三十强。去年在疫情、洪水双重影响下,企业经营收入超过15亿元,年均增速20%;上缴税金6000多万元,年均增速30%。预计3年~5年内将实现经营收入30亿元,税金超过1亿元,还将成为原阳县首家上市公司。“九多肉多”在追求自身发展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济贫帮困,帮助4000多种养殖户1.8万多农民、6000多经营门店人员和1400多职工实现就业创业,直接帮带5万多群众脱贫致富,产品间接使上亿群众受惠。由于“九多肉多”贡献巨大、事迹突出,董事长、党总支书记杨书锋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新乡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之际,需要更多优秀民营企业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国担当、为国分忧。为弘扬企业家精神,用榜样力量引领社会发展,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成立调研组,对“九多肉多”济贫帮困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调研。

一、“九多肉多”济贫帮困之路

“九多肉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运用商业逻辑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不断

拓展帮困范围、扩大帮困群体,探索出一条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同频共振的有效路径。

一是产业帮扶,即做强产业链源头,帮助种养殖户增产增收。种养殖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九多肉多为了加强源头建设,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因地制宜实行帮扶:其一是帮转

变观念。企业通过组织当地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典型示范等方式,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发展起一大批种养殖户,让他们由传统农民变成新型农民。其二是帮建立组织。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引导4000多种养殖户整合成立17家合作社,把分散的种养殖户组织起来。其三是帮学习技术。企业高薪聘请农艺师、畜牧师,从栽种、养殖、管理、采收全过程对种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其四是帮筹措资金。由企业担保,每个种养殖户可向银行贷款3万元~5万元,从而解决了种养殖户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五是帮回收产品。企业规定,凡合作社生产达到标准的产品,均以高于市场价格10%进行收购,使合作社的种养殖户得到更多收益。上述五种产业帮扶模式,使原阳县1.8万多农民迅速地脱贫并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是就业帮扶,即尽量多地吸收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保障是生存保障。吸收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是改善他们生活的基本前提

和基本途径。“九多肉多”根据自身产业特点,主动担当作为:一方面,帮助周边低收入群体就业。企业现有职工1400余人,90%来自周边低收入群体。为了使他们增加收入,企业首先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可能成为熟练工,从而拿到较高工资。目前,“九多肉多”职工最低工资4800多元,技术熟练工工资可达到1万多元,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周边其他企业。同时,企业还从多方面增加职工福利,如为县城以外的职工提供免费住宿,为全厂职工提供配餐品种多样的福利餐厅、24小时供应免费蛋糕和时令水果等。另一方面,大力帮助省内外贫困群体就业创业。目前,1300多家经营门店优先聘用所在地贫困人员,为了让他们增加收入,企业在发放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又让利13%,使他们的收入高于当地同行业人员。

三是公益帮扶,即为社会各界急难时提供各种资助。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急难之时方显担当本色,公益帮扶能够让那些在

困难中的人们感受社会的温暖,重燃生活的信念。“九多肉多”采取以下帮扶办法:其一是希望工程帮扶。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近年来先后资助200余户

贫困家庭孩子,共捐助学费等25万元。其二是公益岗位帮扶。为了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公司同两个乡镇507户1305人签订劳动公益岗位协议,为每户每月提供300元资助,累计付出500多万元。此外,公司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捐助30余万元,在2021年抗洪抢险期间捐款捐物100余万元,在每年春节期间为社会各界提供慰问品、慰问金。据不完全统计,“九多肉多”近年来为社会各界累计捐助1000多万元。

四是让利帮扶,即以较低价格产品惠及低收入群体。九多肉多的经营理念是生产普通群众喜爱的食品,省内外1300多家门店大多设置在县城和

乡镇。为了让产品惠及低收入群体,企业在保证种养殖户利益的前提下,在产品加工、运输物流、经营销售产业链中不断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以较低价格进行销售,让利于广大消费者。如:猪头肉、烧鸡、花生米等产品实行薄利销售,鸡副、鸭副、牛副等产品定价为同行业的三分之二。“九多肉多”这种做法降低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二、“九多肉多”济贫帮困的带动效应

“九多肉多”公司与董事长杨书锋济贫帮困的事迹和精神,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很大正能量,在多方面产生了带动效应。

一是凝聚各方人心,带来企业兴旺发达。其一是凝聚了种植、养殖户群众的心。企业为种植、养殖户着想,种植、养殖户感恩企业。为此,种植、养殖户严格按照企业的质量、标准、时间要求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既确保了企业

原材料供应的品质,又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其二是凝聚了企业职工的心。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爱护企业。职工纷纷钻研技术,争当熟练工人,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收益;职工以厂为家,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企业综合效能。其三是凝聚了经营门店销售人员的心。企业为他们着想,他们以加盟“九多肉多”为荣,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感化消费者、吸引消费者,从而强化了“九多肉多”的品牌效应。其四是凝聚了低收入群体消费者的心。“九多肉多”产品以质优、价廉、有特色赢得低收入群体消费者的青睐,使他们成为“九多肉多”的忠实消费者和义务宣传员。这使得企业在人心所向中不断创造发展佳绩,路子越走越宽。

二是形成示范效应,带出更多优秀企业。杨书锋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九多肉多”被授予“河南省扶贫龙头企业”称号。原阳县委、县政府多次号召全县民营企业向其学习,学习他们爱党爱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的企业精神,学习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学习他们济贫帮困的先进事迹与有效做法。在典型示范引领下,原阳县200多家民营企业中涌现出许多勇担社会责任、积极济贫帮困的优秀企业,如盈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禾胜合食品有限公司、大自然家居有限公司等,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头助推乡村振兴。“九多肉多”在帮助农民建立合作社组织的初期,就确定了“不仅要帮助农民脱贫,还要帮助农民致富”的发展定位。在“万企帮万村”活动中,企业发挥龙头优势,形成以“九多肉

多”、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养殖户等分工协作为前提、规模经营为依托、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促进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龙头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带动合作社组织更加规范。企业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以人为本理念引入合作社,推进合作社生产规模化、标

准化、集约化,提高质量效益。二是带动品牌效应持续彰显。公司坚持“九多肉多万家红火”的服务理念,提供质优价廉产品,增强品牌软实力,从而吸引更多客户前来加盟。三是带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九多肉多”通过打造前端联系市场、后端联系农户的产业纽带,推动“种植、养殖业—肉制品、菜品加工—运输物流—门店销售”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

应链“三链”同构,增加各产业之间联通互动,促进产品成本降低、产品价值提升,促进当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四是坚持合理分配,带领职工共同富裕。杨书锋秉承“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理念,努力让职工利益最大化,带动职工共同富裕。他在企业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通过不断提高职工最低

工资,保障职工生活水平;通过“计件制”使职工多劳多得,并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通过股权分配,使得职工成为持股人,获得分红收入。

三、“九多肉多”济贫帮困的有益启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杨书锋带领“九多肉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作用,以经济活动为载体,实行产业帮扶、济贫帮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其做

法与经验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

一是民营企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发展乡村产业,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同时,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

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多肉多”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直接帮带4000多户种植、养殖户,创造出企业职工、物流运输司机、门店销售员等上万个就业岗位,显现出极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当前乡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引导鼓励更多民营企业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汇聚更强社会合力。

二是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受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

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民营企业家杨书锋出生于浙江温州贫困山区,1992年15岁时外出打工,1997年20岁时开始创办企业。艰难的创业经历使他懂得感恩、心忧贫苦,自觉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爱党爱国,努力贯彻党的路线政策,使企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立志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成行业领先;具有强烈的为民情怀,始终把职工利益放在首位,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懂感恩、讲信用,把产品做到最优,让消费者放心;把合作者当亲人,以诚相待。正是因为企业负责人身上宝贵的精神品质,使得“九多肉多”从一个手工作坊迅速成长为中国肉类制品加工企业三十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委政府应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助推民营企业形成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三是良好政商关系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政商关系可以使企业家心无旁骛作长远打算,以恒心办恒业,扎根乡土,深耕市场。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九多肉多”投资建设时,原阳县委、县政府给予“一路绿灯”,仅用5个工作日就办完各项手续;当其招收工人时,县委有关领导组织各乡镇进行宣传,把最优秀的劳动力推荐到企业来;当其遇到资金瓶颈时,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协调金融部门,帮助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拿到贷款。尤其在疫情期间物流受阻时,县委主要领导到省有关部门,帮助企业申请领到“特别通行证”,使企业在疫情期间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实现“产销两旺”。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党委政府应加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诚心高效为企业服务,制定有利于保障和扶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担负社会责任,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头部带动”绘就发展新图景内乡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2022年4月11日)

内乡县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集群,打造一个产业链条,崛起一个特色园区”的思路,构筑产业生态,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数字赋能,激发了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工业化突围新路,成功实践了“头部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4家

截至2020年9月,全县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

12.8%

2015年到2020年,该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3.9:41.6:34.5调整至20:43.8:

36.2,“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6家

12.98亿元

2016年到2020年,内乡县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7.27亿元增至12.98亿元,年均增长12.3%;同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0%和8.3%

一、内乡县“头部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

持续加大支持服务力度,支持牧原集团进军世界500强,从而实现了内乡与牧原共进共赢。眼下,牧原农牧装备产业园、智慧物流园、聚落式生猪肉食综合体、国际食品城、牧原产业学院、牧原大数据中心等一大批政企合作项目既为牧原集团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内乡县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依托这些项目,该县工业园区已建立了5个与牧原集团相关联的专业园区,带来农牧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增量聚变。

延伸产业链,让产业“接二连三”。从产业链最前端的原粮输入、饲料加工,到养殖屠宰、物流配送,再到农牧装备、食品加工,乃至更远端的医疗

化工等,实施在地化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打造集“饲、养、加、农、工、贸”于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体系。牧原集团肉食产业综合体项目已成为全球首个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食品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项目。同时,围绕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等产业,招引落地一批关联紧、前景好、效益高的超亿元企业,着力培育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清洁高效能源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能源及高载能产业等5大工业集群在40平方公里的县工业园区内已形成13大专业园区,为内乡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格局,“顶格推进”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前期谋划一批、成熟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全链条滚动发展模式。组建七大招商专班,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12项企业服务机制,打造政务服务品牌。

产投资累计完成450亿元,年均增长17.3%,每年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稳定在百个以上。围绕龙头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升级,累计投资5亿元,为牧原集团项目建设构建交通便利的城市路网。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累计投资近1亿元建成了农牧装备孵化园一区、二区,并完善企业“拎包入住”的基础设施。

实施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服务项目。按照“发展生猪产业链—建设商务信用链—形成产业价值链”的模式,建设包括牧原集团生猪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内乡县金融信用大数据平台、内乡农商行生猪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在内的生猪产业数字化金融平台,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个性金融服务。

抓住产业优势,大力深化产业融合。以绿色高效现代畜牧业为纽带,初步形成生猪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横向集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一是实现生猪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打通现代猪产业全链条各个环节,从饲料加工、生猪育种扩繁、养殖到生猪屠宰、肉食品加工以及配套的物流、冷链、金融等

新引领型企业,实施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开展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清除“零”专利行动计划全覆盖。牧原公司向智能化养殖升级,现代化养殖水平行业领先;鹏翔科技与中电科27所合作,跻身北斗导航产品生产企业行列;天一密封成为全国两家行业标准制定企业之一;飞龙公司不断向智能化制造升级,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支撑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持续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科技创新已成为内乡县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二、内乡县“头部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效

电子、新型建材、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造纸印刷包装、化工及新材料和煤电运一体化项目、牧原肉食综合体、农牧装备等板块已成为撑起内乡工业强县的“四梁八柱”。

102个市215个县(区)。内乡县抢抓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的机遇,打造专业园区,承载符合智能制造、产值、就业等标准的企业集群式落地,形成“招一个、带一串、引一群”的效果。2021年,这些龙头企业新上和规划的产业配套重点项目有30多个,总投资超150亿元。

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升级效应显著。内乡县坚持把创新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内乡制造内乡智造的升级跨越。2015年到2020年,

该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3.9∶41.6∶34.5调整至20∶43.8∶36.2,“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在南阳市占比由6.0%提升至1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6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9家,上市挂牌企业8家,数量居南阳市第一。牧原股份持续保持全省A股上市公司市值第一的纪录。

平方公里扩展到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38.2%提升至2020年的48.4%,县城骨干路网结构日益完善,街心游园城市广场绿化不断提质,依托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产城一体、宜工宜居的产业新区配套设施完善。

元,利润超300亿元,总市值超4000亿元,跨越成为全球规模第一的生猪养殖企业;内乡全县GDP增至263.1亿元,占南阳市的6.7%。

站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

拥有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企业13家,多家企业拥有单项或多项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技术。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0%和8.3%。2020年,内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度增长56.6%,利润增长167%,产值超10亿元企业9家。其中,牧原集团总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出栏生猪1812万头,跃居全球行业第一。

三、内乡县“头部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条件、新环境、新任务,内乡县打破既往路径依赖,以创新理念引领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点在产业生态。开放创新、协同融合、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是县域

产业发展的关键。内乡县坚持项目谋划、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服务“四位一体”推进,把创新发展理念贯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金融创新、营商环境、项目建设、科技支撑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共生共荣“雨林式”产业生态,撑起产业经济的“四梁八柱”。

司及子公司8家。2019年以来,内乡县新孵化出农牧装备产业园、机械电子产业园、华福印刷包装产业园等9个功能性产业园区,使县产业集聚区形成“1+9”的“区中园”模式,发挥县产业集聚区内“母企业”的吸附带动作用,引进上下游企业批量入驻,进而孵化成新的产业集群。

云”大文章,定向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推动形成牧原供应链企业在内乡县域集群式入驻,仅目前就有3343家牧原供应链法人企业在内乡入驻并注册纳税,在县工业园区新建了与此紧密关联的牧原食品产业园、寅兴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5个专业园区。

目前,装备制造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能源及高载能产业等5大工业集群在40平方公里的县工业园区内已形成13大专业园区,各个园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相关联的项目扎堆进驻。

通过培植龙头领军企业,壮大企业群体,打造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成长并壮大于内乡的牧原集团,22年间坚持将自己全产业链上的项目在内乡链条式布局,眼下就有投资20亿元的牧原国际食品城、投资30亿元的牧原智慧物流园等33个项目在内乡落地。产业集群式发展引发磁吸效应,带动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清洁高效能源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突破点在数字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数字化转型将重塑产业经济和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对县域发展而言是一次赛道升维、增量空间巨大的新机遇。

内乡县抢抓数字经济机遇,立足县内生猪产业链生态体系和产业优势,利用云行信联网技术服务,结合内乡农商行“特专精”定位,全面实施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服务项目。“十四五”期间,内乡将基于生猪产业链数字化模块,全面推进其他产业链的数字化应用,用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孵化园、电商创业科技孵化园等企业孵化基地,其中农牧

装备孵化园已经孵化出2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牧装备企业、3个专项园区,这3个园区由政府平台公司统一融资建设,企业轻资产入驻,牧原公司对入驻企业进行订单扶持,入驻企业凭订单可到县农商银行申请贷款,政府依据亩均税收情况对入驻企业进行租金奖励。与此同时,依托政府建立的“四投一担两发展”投融资平台,设立科创基金1000万元、股权投资基金5亿元,为科技小微企业和创客解决初创资金。

有项目的落地,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内乡县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底盘”,抢抓中央和省基础设施补短板政策机遇,统筹推进交通、市政、环保、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有效畅通资源要素流通,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以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内乡县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新引擎,依托科技让一批支柱产业项目创新领航,隆起了内乡人才、技术、设备竞相汇聚的高地。如今,依靠科技创新,孵化出一批技术含量高、比较效益好的高成长性企业,催生了拥有前沿技术支撑的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化工、电子机械等年产值达百亿元的4个产业集群,引领内乡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市第一方阵。

“雁归经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现实路径鹿邑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

(2022年4月11日)

长期以来,黄淮地区传统平原农业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低洼地、凹陷地。如何在这一地下无矿产资源,区位无临海临边临城优势,历史上缺乏工商业传统和人文环境,产业上缺少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网络等要素支撑的区域,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崛起区域振兴,一直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和重点课题。

鹿邑县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隶属黄淮四市之一的周口市,处于中原城市群边缘,是国家功能区规划中的农业区域和粮食生产核心区。近年来,鹿邑县抓住新一轮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产业区域转移的机遇,实施“凤还巢”工程,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引导一大批熟悉市场需求、掌握生产技能、积累了经营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把昔日的“劳务输出”大县变成了“雁归经济”的热土,培育出“百亿级”化妆刷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百亿级”火锅食材全链条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推动了工业化突破性发展。鹿邑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我省传统农业县突破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鹿邑县“雁归经济”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鹿邑是内陆传统农业县,历史上缺乏工商业传统,工业化起步晚。20世纪80年代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环境下,立足当地丰富粮食资源的食品加工业、秸秆资源的草编手工业、山羊资源的皮革加工及尾毛加工业在鹿邑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水草皮毛”(鹿邑大曲和宋河粮液酒、草编、皮革、尾毛)四大县域工业。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受视野、理念限制,更受技术、管理、资金以及市场渠道等制约,鹿邑县传统工业特别是食品和皮革加工业的市场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县域工业发展一直没有新的突破。

但鹿邑的尾毛加工业却意外走上了外向型发展之路,并成为之后返乡投资创业“雁归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引领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鹿邑县及其周边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羊,附近农户将生产皮革废弃的尾毛搜集起来,进行清洗、整理等初步加工,销售给出口贸易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

加工贸易的兴起,承接从日韩转移过来的化妆刷加工企业在深圳、东莞、天津等城市形成了集聚,一批在家从事尾毛初加工和经销的鹿邑人,陆续走出家乡,到东莞、深圳、天津以及义乌、宁波等城市“借水养鱼”,创办尾毛化妆刷加工企业,并带出和培养了一大批鹿邑籍外出从事化妆刷生产的熟练工,许多打工者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家,也带动了鹿邑县域内的尾毛加工作坊发展,尾毛加工业逐步成为鹿邑县的特色产业。

2015年,鹿邑县委县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形成了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本轮产业转移机遇的共识,实施“凤还巢”工程,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聚焦到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身上,特别是充分利用尾毛加工资源和人才优势,吸引鹿邑籍在外化妆刷企业人员返乡创业的思路,针对性地出台实施一系列“栽植梧桐树”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凤凰还巢”。从外部环境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沿海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加快,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门槛和成本上升。在“外推内拉”作用下,外出创业企业家返乡建业意愿不断增强,返乡投资企业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老乡带老乡”“老乡引老外”的带动联动效应,不仅鹿邑籍老板返乡建厂,也引来了韩国等国外企业合作办厂。目前,全县化妆刷等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已有310家,形成了从单一尾毛加工到尾毛、尼龙毛、口管、铝皮、木柄、塑胶柄、化妆包等各环节加工的产业链条,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欧莱雅、香奈儿、雅诗兰黛、宝洁、雅芳等十多个国际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中国化妆刷之乡”。

随着化妆刷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雁归效应”加快释放和显现。截至目前,全县引回返乡创业建业者累计9万余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数量3.5万个,带动

就业19.5万人,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主要力量。一是带动了羊绒和羊毛衫织造快速发展。形成了五个大的专业纺织园区,年产各类针织服装6000万件,成为河南最大、在北方有一定影响力的羊毛衫加工基地。二是引来了食品、鞋帽产业的投资发展。在食品行业创立澄明食品的鹿邑籍人士杨明超,规划建设了产值超过150亿元的火锅底料、食材、辅食等食品工业产业链;深圳

月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佟杰,返乡创办年生产成品鞋3500万双的多走路智造鞋业。三是引来了更多的国家和省级政策投入支持。在省直管县基础上,近年来,鹿邑县先后被确立为全国第二批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河南省第一批

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等,享受国家支持创新创业“四个优先”的激励优惠政策,以及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政府投资、资金扶持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发展政策环境更加宽松。

随着“雁归经济”快速发展壮大,鹿邑县初步形成了以“宋河”系列酒为主导的食品“一瓶酒”、化妆刷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化妆“一把刷”、羊毛衫生产为重点的纺织“一件衣”、多走路健步鞋业为主体的走路“一双鞋”、澄明食品工业园为依托的火锅“一袋料”、辅仁药业为龙头的健康“一剂药”的六大产业集群,重新构建起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发展张力的县域工业体系,推动经济总量“十三五”期间先后迈上300亿元、400亿元台阶,进入全省县域工业30强县行列,在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位置由2018年第84位提升到2020年第60位。

二、发展“雁归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鹿邑县是传统劳务大县,常年有近40万的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其中不少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这些经过市场洗礼、掌握一定技术、有一定资本积累和市场渠道的昔日外出务工经商者,既是一个文化根脉在家乡、乡情乡愁割不断的特殊群体,更是县域发展的短缺要素和先进生产力。鹿邑县委县政府将返乡创业作为县域经济再出发的突破口,实施“凤还巢”工程,多策并施,激活在外人员这个活跃生产力群体。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搭建了线上“鹿E家”和线下“鹿

邑村”两个服务载体,绘制清晰的老乡网络图,了解外出务工人员动态,掌握

投资意向,准确提供服务,以“情感牌”把“老乡聚起来、产业引回来、人才用起来”。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出台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5条意见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110条实施意见,制订包括载体建设、主体培育、外出返乡人员创业扶持、人才创业、产业及技术创新、科技金融和“双创”服务等一系列

支持扶持政策。在政策措施推动下,“归巢雁”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县返乡创业累计9万余人,累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数量3.5万个,带动就业19.5万人,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和“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尾毛加工是鹿邑具有发展基础的传统产业,化妆刷原材料市场上95%的动物毛、85%左右的人造纤维毛产自鹿邑,尾毛产业从业人员本县8万多人、在外3万

多人,居全国之最,在河北、天津、浙江、深圳等地尾毛化妆刷主产地的企业老板60%是鹿邑籍人,鹿邑发展毛刷美妆产业内外条件兼备,具有比较优势。鹿邑在招引返乡创业建业的产业目录上,将尾毛加工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形成了全国重要的毛刷美妆产业基地。一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化妆刷

产业园,重点打造化妆刷创业小镇、化妆刷创业街区、化妆刷产业孵化园等化

妆刷产业培育平台,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了化妆刷生产所需的尾毛、口管、铝皮、木柄、拉丝、箱包等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技术、新材料产品和新设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目前

已培育了4家高新企业,15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三是促进产业补链强链。建立2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电商人才孵化基地、专业电商培训

学校,开通化妆刷销售专业网站——中国化妆刷网,制定并发布实施化妆刷省级地方标准,筹建省级化妆刷质检中心,服务企业拓展市场。

加强基础建设,提升载体能级,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升级提质。一是推进“区中园”建设。梳理产业园区的结构和布局,在县产业集聚区重点谋划尾毛化妆刷、食品、纺织服装、物流园等7个“区中园”,集聚产业、聚拢产业链企业。

二是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结合鹿邑实际,加快对智能机械制造、5G、芯片、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规划建设工业创客小镇,签约视氪盲人眼镜等创新型企业7家,省级研发平台2个,培育未来发展的创新动力。三是腾笼换鸟盘活资源。对低效利用的厂房进行分类建档,盘活闲置资源、唤醒

沉睡土地、激活休克企业,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县产业集聚区盘活停产半停

产项目17个,激活低效用地1374亩。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千企上云、百企上链”和“三大改造”工程,激励引导企业开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智能

工厂(车间)建设、企业上云等行动,2021年,县产业集聚区成为周口市唯一一家省级智能园区。

把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政策体系作为大力发展“雁归经济”的重要抓手,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能,形成营商环境新生态。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成立招商引资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五支专班队伍,县主要领

导为第一责任人,统一目标,各司其职,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是完善行政服务。构建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平台,建设统一受理平台系统、窗口互动系统、政务数据可视化系统,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推进“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的“四办”改革,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三是加强要素保障。组建要素保障工作专班,推进低效用地整治,组织开展大型

招聘会、春风行动,争取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

金,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强要素统筹调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和培训难等发展难题。

三、放大“雁归效应”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的思考与建议

鹿邑以“雁归经济”为突破,培植县域工业基础,在追赶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应看到,这些成就是在较低的发展起点和产业基础上实现的,“雁归经济”作为区域转移产业,结构的低端低效特征明显,发展不足与转型压力交互叠加。还需要聚焦“雁归经济”升级提质,强长项、补短板、育新能,提升县域经济开放度、产业竞争力、发展协同性、新型城镇化引领力,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成高原”。

开放是鹿邑“引凤筑巢”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一招,更高水平的开放依然是鹿邑提升发展水平的强大引擎。20世纪90年代,鹿邑人走出去对接资本、寻求市场,培育了一批企业家;前一时期,鹿邑以开放引返乡,做大了县域产业基础。下一阶段提升产业素质,要求更高端资源要素进入,这些仅依赖老乡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在更大范围内以更高层级的开放寻求合作。一是推

动招商主体从“老乡引老乡”转向“引老乡老外”并举。总结推广引入在业

界有一定影响的澄明食品——吸引锅圈供应链主要食材配套企业落户——快速形成火锅食材产业集群”的招商经验模式,围绕产业链条补缺和延伸,以商招

商、老乡引老外。二是推动开放重点从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强与项目资金来源比较集中区域、交通物流发达的枢纽地区和中心城市、省内外先进集聚区(开发区)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孵化中心、仓储物

流设施等,构建多领域多环节多层级的合作协作关系,利用外部资源解决本地高端要素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三是推动开放领域从投资创业”转向“创创新”并举。实施对接科技资源活动计划,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强校强企创新合作,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及创新合作中心,形成“外部成果创新——本地转化利用”的开放创新局面。

以产业集群的形式进入全球产业链细分领域,形成专业化生产和区域特色优势,既是产业发展趋势,也是欠发达地区快速融入外部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要多层次多举措着力,链接更多的资源,增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配套。一是抓

龙头企业带动。积极引进建链关键企业,密切联系外部链主型企业,发挥

“龙头”“链长”作用功能,推动产业链前后延展,实现扭住龙头企业“一个点”,连接产业链上“一条线”,激活产业集群“一大片”,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的良性发展。二是抓地区协作建设。打破县域发展界限,加强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构筑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推动建设豫

皖县市协作示范区,积极申建豫皖(鹿亳)产业合作园,充分利用我省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推动企业与中心城市、制造业基地的互动合作。三是抓基础设施提升。加快推进数字化产业园区、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先导性、支撑性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谋划建设集展览展示、咨询发布、信息交流、贸易洽谈、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毛刷美妆专业市场,

促进产品的品牌孵化、催化、输出,扩大市场影响。

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批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河南第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等中央和省市赋予先行先试政策,创新要素保障支撑模式,固强补短,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进创新引领型人才工程,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较

强产业化能力的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全省重要的现代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加强老子学院建设,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打造“技能鹿邑”。二是创新投融资模式。用好全国第二批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的政策,加快搭建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发展普惠金融。建立“四投

一担两发展”投融资平台,设立科创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为科技小微企业和创客解决初创资金。三是统筹建设用地。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合理使用土地。鼓励产业项目异地协作,借地生金。实施亩均效益评价行动,提升土地使用效益。

鹿邑县城镇化水平低,乡村发展不充分,既是鹿邑的发展短板也是巨大的潜力。立足对接长三角最前沿省际沿边城市的区位条件,发挥老子文化资源优

势,依托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魅力城市。一是叫响老子文化名城。打造文化地标,布局开放型、多场景的文化展示区,形成综合性、体验式展示平台、服务窗口和主客共享的交互空间,全景展示城市风貌、述说老子故事,成为彰显老子文化、了解

鹿邑历史、叫响城市品牌的主要载体,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二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把城镇与乡村贯通起来,一体化建设,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县域发展体系,形成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

协调的县域发展空间结构,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三是打造特色魅力县城。突出文化和产业特色,以文塑城,特色立城,塑造兼具乡村生态风貌和城市功能内

涵,“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宜居宜业新空间,让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者触得到文明、望得见田园、记得住乡愁,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者集聚发展,提升鹿邑对豫东沿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银保行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光大集团课题组

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力量,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应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建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推动技术共研、资源共享,提升行业整体技术能力;严防严控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潜在风险,加快构建全面智能化、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深挖数据资产价值,全力打造安全高效、开放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2022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要取得明显成效。此次《指导意见》的发布为全面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提供了科学指南,更为防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类风险明确了行动路径,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和规律,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对“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做出了专门部署,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明确了数字化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此次《指导意见》聚焦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为引领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需聚焦“战略引领、业务转型、能力建设”

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是以数据能力、科技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为载体,面向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需求,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数据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安全高效、开放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围绕“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这一目标,《指导意见》聚焦“战略引领、业务转型、能力建设”三个层面,着重强调科技能力、数据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加快赋能产业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运营体系、生态建设、智能风控的数字化转型。具体来说,就是以风险防控能力为核心要素,强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及科技能力提升,推动银行保险业数据资产价值释放,助力打造智能、数字、专业的金融服务产业生态,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通过完善数字化治理架构创造更多的业务价值,形成安全高效、开放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指导意见》按照“战略层、应用平台层、基础设施层”的经典数字化转型架构对银行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愿景目标、应用场景、难点痛点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梳理,分为“战略引领、业务转型、能力建设”三个层次,强调要以数字化战略为引领,要求企业明确数字化的愿景、使命;以实现产业价值为导向,明确产业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等实际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方向;对技术能力进行全面突破,明确提升数据能力、科技能力、风控能力的技术方案、实施路径,实现银行保险机构核心业务平台化、模块化、服务化,最终达到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建成这一目标。

加强技术能力建设,需要从企业级视角,以产业场景为导向,重构科技架构模式、基础支撑技术和研发运维体系。当前阶段,银行保险业还面临诸多挑战:金融类企业数据中心、云平台、5G、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架构多为外包供应商提供,其安全性、自主可控能力、低碳环保等存在不稳定性、不可控性;行业海量数据还未实现全周期治理,数据应用能力较弱;智能风险系统还不完善,在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架构方面的风险防控能力尚需增强,数字化人才急需扩充,“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亟待解决等。针对上述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应以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

风险防控是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核心要素±

数字化时代各类风险交叉传染、叠加共振,给金融业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保障银行保险机构运营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核心数据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与利益。当前,银行保险业全面数字化转型还面临诸多风险难题:创新业务与现行监管要求冲突,分业监管政策下数据合规共享尚存诸多障碍;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安全事件通报处置、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等制度尚未完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存在外包风险;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模型等硬软件环境不稳定引发风险等。《指导意见》强调要增强对战略风险、合规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外包风险、模型和算法风险的防控能力,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系列风险隐患,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严守风险防控底线。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战略资产,通过数据驱动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已成为银行保险机构竞相发展的业界共识。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方面起步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有较大转型空间,亟须打破“数字孤岛”,深度挖掘数据资产价值。而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地方银行,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期,还在单一维度、较低层次开展工作、寻求突破。《指导意见》指出应从数据的治理体系、管理能力、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应用等方面着手,加强相关能力建设。这为明确数据的资产地位,破解数据确权难题,促进数据共享流通,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供了有效路径,并为进一步提升数据资产价值,打造开放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创造了有利条件。

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技术正推动金融业态、产品和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力量,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需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建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一是各银行保险机构需要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构建“数字化治理战略—数字化治理机制—数字化治理应用自上向下的治理架构,并推进治理模式持续变革。二是细化并制定2025年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

及分阶段目标,分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三是不断完善数字化治理机制,实现人员组织、业务流程、数字资产的合规运行。四是逐步构建敏捷、开放、灵活、安全的银行保险数字化应用平台,实现多元业务应用场景数字化,增强与数字经济的适配性以及竞争力。

第二,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推动技术共研、资源共享,提升行业整体技术能力。

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中心扩容以及5G、物联网、IPV6区块链等技术在银行保险业的应用。二是加大算力体系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对内聚合产品与服务、对外连接合作机构与用户的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与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引入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加强应用平台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

第三,严防严控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潜在风险,加快构建全面智能化、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需要从业机构建立更为透明的创新模式,夯实各业务条线合规管理,主动与监管机构寻求合作,主动介绍技术、方案,并争取扩大监管覆盖范围,实现业务全流程风险及时发现、处置。二是确保核心业务系统自主可控,架构管理、核心技术与核心系统、需求设计自主掌握,外包服务供应商参与的环节安全可控。三是利用多方安全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等新技术增强数据安全性,切实维护数据安全。四是建立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明晰数据权属,建立符合监管规则、满足隐私安全保护的协同共享策略,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发挥数据协同共享能力。

第四,深挖数据资产价值,全力打造安全高效、开放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一是通过对数据挖掘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营销、交易、服务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扩展金融产品种类及不同客群的服务能力。二是利用区块链、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全流程的风险管理系统,探索建立跨主体数据安全共享隐私计算平台,加强智能化监测预警和品—服务—模式的全流程风险管控。三是通过开放的数据环境、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新模式加强与成员企业以及合作伙伴的互联互通,依托数据共享、内外部协同的数据战略合力,增强服务价值及业务竞争力,形成更加开放、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

大庆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大庆分院课题组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推进大庆市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1]。2018年,大庆市政府先后发布《大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内区域间经济合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市内区域间经济合作暂行政策》,充分发挥了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双核”引领作用,强化以萨尔图区和让胡路区为中心轴承载功能,以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特色产业聚集地,着重打造“两区引领两带、中轴辐射近邻、四翼多点支撑”的区域经济布局。由于大庆处于经济转型初期,大庆市区域经济布局仍处于调整优化阶段。

一、大庆市区域经济布局的现状分析

地企关系始终是大庆市最重要的生产关系,必须把地企合作作为大庆最大的生产力。目前,石油企业在地企融合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石油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缺乏内动力。大庆油化企业的垂直管理和集中管理制度会导致企业在产、供、销以及相关生产要素配置的环节中,出现企业总部与分公司协调沟通不到位、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致使企业与地方经济连接不紧密,油化企业

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动力不足。二是没有建立起油化产业链。油化企业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产业链条,且在逐渐封闭延伸,这就导致油化企业本身

不仅缺乏与地方民营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的动力,而且在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契合度不高,制约了油化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展,凸显与大庆地方经济融合发展不足的问题[2]。

城乡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路径,大庆市在推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目前,大庆市在城乡融合的推进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力要素方面。截至2021年8月,大庆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8.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其中,50%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43.8%,远高于农村总人口的文化素质,且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愿意主动放弃农村户口所承

载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权益。二是土地要素方面。随着大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和土地,由于人口大量迁移,很多农户的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导致浪费了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三是资金要素方面。地方金融机构数量偏少,规模较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农村信贷资金倒流城市,农村不良贷款数量多,金融机构不愿将贷款发放给农民,影响农村土地流转。

哈尔滨与大庆地缘相邻、各方面利益联结紧密、合作基础深厚。一是优势互补。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市场容量和城市体量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全省其他地市,大庆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近1/5,两者是省域内匹配度最高、协同性最强的城市。二是发展互融。哈尔滨在生产、物流、研发、中介、金融等各环节融合配套,具有强大吸纳功能,大庆规上工业始终占全省

50%左右,能够为哈尔滨提供多种工业原料和工艺支撑,两者结合可就近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对接态势。三是供需互连。哈尔滨产能释放充分,产业体系、吃配链条健全完善,大庆正在重点打造“油头化尾”、铝合金材料加工、汽车制造及配套等5个千亿级,中高端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和新经济等

3个超500亿级优势产业板块,两者产业深度嫁接、供销一体衔接空间较大。

二、影响大庆区域经济布局因素分析

在当前市场深化改革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投资成本较高。土地成本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较大,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工业用电和用水价格居高不下。二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单一,中小微企业贷款难度高,风险大,流程长。三是法制环境尚未健全。缺少营商环境

考核评价等制度体系。

近年来,大庆市围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推动大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

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一是政务环境尚需改善,行政事项和办事程序需进一步简化。二是各县区产业发展政策指导精准度不够,政策在出台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县区特殊的产业发展需求,在促进特色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上,未能对各县区的特色经济给予靶向性扶持[3]。三是部分园区招商引资政策的扶持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三)交通区位条件分析

大庆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1位,且大庆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中轴,东距哈尔滨、西距齐齐哈尔都仅有两小时车程。境内滨洲、通让铁路交汇,连接哈大齐三市的G015国道等公路网已经形成,大广高速公路正在紧张施工建设当中。基本形成了以大庆为中心的“T字型”两小时经济带。通过滨洲铁路,从大庆可以到达蒙古和俄罗斯,区位优势显著,是亚欧大陆桥的中转站和黑、吉、内蒙古三省区的交通枢纽。2019年,大庆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对大庆市发展壮大枢纽经济意义重大。

三、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对策建议

一是优化地企议事协调机制。强化大庆市政府与油田公司百年油田建设工作专班职能,推动地企各层次议事协调制度化、长效化和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庆各县区政府与驻地油化央企所属企业成立议事协调工作专班,持续推进县区

党政干部和企业经管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做到重大问题与关键事项精准对接、随时沟通、快知快办,畅通地企双向融合互动通道。二是创新地企经济合作机制。地企聚焦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组建经济工作专班,共同谋划重点产业链、产业项目、招商图谱,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共同建设更专业的化工园区,通过合资合作、优先吸纳企业富余劳动力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实现地

企双方互利共赢。三是不断拓展合作路径和领域。首先,在转换机制的基础上坚持引入更多资本,把股权多元化与完善治理结构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油田

公司子企业在地方注册,从而发展壮大大庆市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要鼓励和支持大庆本地企业为油田提供产品和服务配套,在油田装备、油气储运、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更多实质性成果。

一是打造县域共同富裕产业链。缩小县域内外的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4]。首先,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和新型工业化道路。针对各县

的重点领域、短板领域、特殊领域靶向施策,提升大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针对性。其次,要突出特色,加快产业高端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上下游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支持发展“飞地经济”合作,打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培育知名品牌。二是切实改善农

村人居环境,逐步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在农村环境改造方面,首先,要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进一步健全水质监测和检测体系,加快县乡级公路、

危桥的升级改造,撤并建制村等自然村延伸,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尽快落实农村厕所和能源改革问题。在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方面,要继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在全市乡村广泛开展新时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传活动,树立道德模范,培育文明乡风。三是培育壮大都市农业,打造城乡高度融合示范区。按照

大庆市政府“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旅游化”发展思路,在发展高科

技农业技术基础上积极探索都市农业新业态[5]。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在城市经济运行中的综合效益与竞争力。还要继续拓展都市农业发展路径,扶持市郊特色农业,打造观光游览等参与性都市农业项目,形成乡村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一是确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联结哈大的重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大庆机场的设施升级改造,实现与哈尔滨太平机场联动发展。共同建立区域

农机信息库、产业联盟和质量标准体系,打造共同的跨行政区的食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上下游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完整闭合产业链条[6]。整合两市化工原料共同发展“化尾”产业,联手争创国家石化产业基地。二是协同构

建产业集群。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两市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突破核心装备与关键工艺技术,强化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打造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齐心合力实施品牌战略。要与哈尔滨合作,设计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共同开展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打造区域旅游合作样板,在交通、生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做到规划、政策、标准和管控高度一致。三是全

面启动哈大科创走廊的建设。发挥两地的科研资源优势,建设载体平台,从研

发支持、载体建设、项目孵化、企业培育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深度合作,提升两地的科学创新水平,共建创新企业孵化平台。通过深化校(院)地合作,打造成果转化项目库等,实现科研成果向孵化载体转移输送常态化,聚集两市高质量科技企业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强区域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同时,政府要加大两地联动发展扶持力度,合力创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设立跨市科技成果转化补偿机制,支持哈尔滨科技成果在大庆实现产业化。

地方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200家企业实地调研

徐州工程学院商学院杨刚

当前,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化改革的任务中,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着重强调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作用。自2020年1月1日起,《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始实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立起新型政商关系。要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可以看出,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也为增强市场活力、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纵深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营商环境不够理想,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十四五”规划的初始阶段,如何进一步的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了现如今的热议话题。

一、调研过程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要求,吸收借鉴世行评价指标,按照对标国家标准,体现地方区域特色的原则,对照该市营商环境对标创建考核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机关访谈、抽查核实、部门暗访等方式,开展了系列调查活动,为切实了解地方区域的营商环境建设。此次调研对21个行政部门、200家地方企业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组织了70多场领导访谈、部门访谈、集体访谈、企业访谈会议。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基础,调研组以营商环境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为导向,制作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纳税、获得信贷、政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督、政务诚信八个不同的指标进行,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同时进行相关的实地访谈。通过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在核验营商环境数据真实性的同时,及时发现营商环境改革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充分了解地方区域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对照营商环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地区标准的指标体系,对影响地方营商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营商环境中的堵点和难点,分析营商环境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企业发展,为当地营商环境发展提出可

行性建议。为改善营商环境,释放企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分析和借鉴其他城市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具体做法,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优化提升地方营商环境。

二、地方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对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不清楚或了解的不全面,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没有进行良好的宣传或宣传不够全面,导致企业对相关政策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或者有些企业不能及时的知晓相关政策,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例如,一些企业反映,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减税降费政策等都是纸上谈兵,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落地实施;有些企业反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执行困难。与此同时,个别政府部门对营商环境创建的重视力度不够。不注重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与企业打交道时,态度轻傲,不愿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不推不动,言辞恶劣,从而导致政策的规划与落实不到位。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开办企业所需要的手续过程较为复杂,税务办理、建筑许可办理、生产许可办理、信贷办理等手续办理仍然不够顺畅、审批流程复杂、审批周期长等。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实行的审批不见面、“一窗受理”“一日办好”“最多跑一趟”等先进营商环境政策方面相比较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不够深入,权力下放不够彻底,使得工作办事效率不高,职能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不够完善,服务效率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政府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面也缺乏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定相关的政策时,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互动联系机制,使得部门之间缺乏向心力、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例如“一窗受理”模式推进速度缓慢,“一窗受理”线下政务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由于“一窗受理”涉及跨部门的业务事项,部分业务系统尚未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和对接,窗口受理人员对于跨部门的业务掌握不熟悉、不精细等,造成部分审批流程仍用人工处理代替数据处理,没有真正的做到后台自动化、智能化流转。这种情况对于企业发展的帮助常常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加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信息反馈支持,导致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从而制约了企业

的发展。

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地方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导致企业面临较大挑战。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营商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在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对于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够完善,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信心,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的制度的改革不够深入,不能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制度建设不够灵活。

企业面临“用工难”“用工荒”,高端人才难以招聘,高级技工匮乏,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的问题,从北京、上海、苏南等地引进的高端人才,大多只能停留2至3个月等问题。与此同时,融资难问题也是企业的一大难题,200家企业中就有24家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占比达到12%。虽然地方政府搭建了升级版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无抵押担保的企业仍然无法进行贷款融资,商业性银行考虑到民营企业贷款经营状况有很大风险,停止给企业贷款,导致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调研还发现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土地指标供应不足依然困扰着企业引进与项目落实,近年来,地方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一批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但是由于土地指标较少,很多项目难以落实。

首先,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一些部门不得不采取“运动”的监管方式。在检查中确实发现一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存在着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些都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显然与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背道而驰,仍需要加强监管。如果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政府往往会对同类型企业进行大面积检查,相关职能部门一拥而上,出现了多头检查,多次检查,造成一些检查流于形式主义,不能落实到实处,甚至检查的标准不一致,“一刀切”“以罚代管”等问题存在,企业应接不暇。其次,多头管理可能导致具体部门监管责任的失

职,通常会出现以利润为导向的监管和无利可图的监管。因此,要想使政府在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多头监督机制。但是,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各政府部门间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多头监督难以实施。比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等公众关注的问题往往成为监管空白,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多个部门,难以协调和监管。再者,清单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权责清单既是责任清单,也是各有关监管机构利益调整的清单,很容易在一些部门引发抵触情绪。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哄而起”,甚至出现“一刀切”等情况。而这些都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约束和制约机制。结果,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那些机制不健全的基层政府,已经习惯了旧的工作模式,导致违规行为长期存在。

三、优化地方区域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地方区域营商环境的建设缺乏整体的、长期的规划,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要结合地方企业的发展情况,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切实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要保证政策不应“掌权人”的变化而随意变化,即对地方区域内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保证政策的整体性和长期性,积极引导企业的发展。在政策的落实方面,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要加强问责制度,督促相关部门的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不能形式主义化,不能走过场,让企业真正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正确解读政策,保证政策的实施。

继续保障现有制度的推进工作,进一步加强放管服改革。压减开办企业、税务办理、建筑许可、信贷等办理时间和审批流程,积极借鉴发达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优秀经验,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建设,加大普惠金融推进工作力度,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信贷服务,优化网上办理业务的流程,建立多渠道业务办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要破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建立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持续提升部门协作能力。在全面推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规范标准流程,同步各部门信息化步伐,优化信息流动效率,降低信息流动成本,实现跨区域、跨层次、跨部门全面推进。以省级政务信息网为依托,整合资源和技术力量,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综合化、智能化、

社会化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网上政务信息服务入口向基层延伸,统一受理入口标准和服务质量。同时大力推进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制度改革。借鉴吸收北京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增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次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能力。全力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完成政务大数据、一窗受理系统、政务服务诉求服务平台、督查考核管理系统、网上办事系统等一批智慧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维权执法和对市场的监督,加大对制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惩罚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法制意识,不断加强法制建设,重视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积极维护企业的相关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加强和完善地方区域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建立制度化的信息披露标准,促进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信息披露制度的顺利运行和共享。而且还要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首先,持续减税降费,降低人力成本,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加快“互联网+税务”的建设,简化企业办税流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力度,积极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学习,推进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税收管理方式,切实有效的降低生产企业的税收负担。

其次,政府部门要主动服务企业,降低企业投资门槛,放宽企业融资条件。再者,政府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政策,加快高端型、创新型、科技型人才的引进,以政府牵头,结合互联网,积极出台和兑现高层次人才奖励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政策体系,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以此来解决留不住人才的问题。同时开拓高校-企业的线上线下招聘通道,在解决地方就业的同时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企业的创新性发展。

再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的配套服务,构建便捷顺畅交通网。应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排查事故多发、容易拥堵路段,提高区域规划水平,科学规划道路设施、停车泊位和公共自行车点建设;坚持以公共产品为导

向,将公共自行车管理纳入城市公共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坚持“开放、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利用公共自行车资源的商业运营优势,实现公共服务。加大协调地区公交公司力度,调整、优化辖区公交线路,打造更加便利的交通出行环境。

最后,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的供给环境,积极落实土地指标,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购买土地指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梳理辖区闲置用地,加大盘活力度,为项目落地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同时,大力推广基于手机端的水电气业务的办理平台,以方便企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保证用电、用水、用气的质量标准,对于企业集中的产业园区,配备备用电源,减少意外停电事故。

要切实改进监管部门的执法方式,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对违规经营,违法生产,违法销售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强化行政执法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基准制度,可量化行政处罚标准,大力推进“双随机监管”和“一公开监管”跨部门联合监管。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优化人员结构、增强执法能力;扩大数据归集覆盖面、提升监管精密度和准确度;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市场管控合力。与此同时,加强对执法权力的透明力度,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使执法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其次,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流通中建立各项清单,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积极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积极构建监管长效机制维护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对标世界前沿、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具体举措。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各国各地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营商环境的建设对于实现提高地区竞争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地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个地区有完善的营商环境,就能吸引更多的企业,企业也能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先进

技术,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动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不仅是需要政府做工作,企业也要做工作。营商环境的建设具有双向利好性,政府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效能,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降低营商成本,创造发展机遇,提供发展动力,促进企业高精尖发展,企业也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理解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决策,对政府的工作做出及时的反馈,做政府营商环境建设的“照明灯”。营商环境建设的双向利好性要求,只有通过政企双方的同力协契、精诚合作,中国的营商环境才能不断向好,才能不断追赶、超越发达国家,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营商环境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注入新的生机,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经济支持。

第五师双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赵雪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研究兵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剖析瓶颈症结所在,科学谋划新形势下兵团乡村振兴新思路、新举措,按照校(院)工作部署,兵团党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于2022年3月9—12日赴第五师双河市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紧扣产业发展、合作社运营、市场主体培育、资金支持等主题,综合运用座谈交流、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先后到第五师双河市农业农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八十九团进行座谈交流,到世纪星农工专业合作社、五元农工专业合作社等两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实地走访。

一、第五师双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统筹兼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第五师双河市重点落实“三个抓好在统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抓好顶层设计。打通城

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科学规划中心连队空间布局,构建促进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性推出“双河市+团场小城镇+美丽中心连队+作业点连队”的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抓好龙头引领。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打造以

双河市域为龙头引领、团场和开发区两翼齐飞的“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格局。

三是抓好辐射带动。发挥团场连接城市、服务连队作用,把团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强化团场综合服务能力,基本实现道路、供水、电力、物流、通信、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医

疗、文化、体育、社保、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率达90%,实现了“师市—团场—连队”相互衔接、互为市场、互相服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第五师双河市坚持“优棉、兴畜、强果、促加工”的发展思路,构建80万亩棉花、10万亩葡萄、100万头生猪“三大产业链”,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振兴。

经营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棉花合作社达139个,合作联社2个,入社职工人均增收16%以上。建强百万头生猪产业链,守好畜牧产业“压舱石”。统筹整合兑现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13家万头以上猪场,生猪存出栏逾百万头,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40%,初步形成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冷链、肉食品加工、防疫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打造葡萄特色品牌,培育一产发展“新增点”。推行“合作社+职工+基地+销售”经营模式,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培育“北疆”“双河葡萄”等品牌,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

全面激发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第五师双河市现有合作社493个,社员4314人,先后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个、兵团级示范社21个、师市级示范社14个。2021年合作社总产值达15.7亿元,带动1.54万名职工增收致富。其中,八十九团成功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五元合作社所在八十九团二连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抓重点树典型,积极探索新模式。第五师双河市立足“三位一体”机制,坚持以农工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多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模式。(1)支部引领型。如八十九团五元合作社,紧扣百万头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先后带领212名职工共同致富,筹资5000万元新建3万头生猪养殖场,使连队党支部和职工成为利益共同体,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连队产业兴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2)产业联合型。如九团九农众合联合社由12个合作社组成,社员达1781人,种植棉花9万余亩,推行棉花质量追溯,承包租赁3条棉花加工线,收购籽棉3万余吨。(3)能人牵头型。如八十三团绿源果业合作社由贺朝阳牵头,采取“合作社+职工+电商”模式,年销售葡萄、枸杞等优质农产品达10万件,为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打开突破口。(4)龙头带动型。兴童牧业组建五师生猪养殖产业协会,吸收120名职工入股1000万元,按照15%进行固定分红,带动职工就近就便创收,保障民兵义务履行,有效落实“三位一体”

机制。

人居环境整治好,乡村振兴有底气。第五师双河市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连队建设,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拴心留人的重要抓手。一是编好规划、明确目标。第五师双河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逐一编制连队规划,召开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美丽连队誓师大会,启动实施“55322

工程”,即以“五大振兴”为目标,以“五清三化两改”为重点,两年完成全域美丽连队、美丽作业点建设。二是多措并举、筹集资金。整合财政项目、政府债券和师市3年50%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18.9亿元,发动职工筹资投劳4.2亿元,共建美丽家园。三是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立长效管护和考核制度,调动职工群众主动性,常态化促进“干净、整洁、畅通、安全”的机制,八十一团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是规范标准、合力攻坚。全面开展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户厕改造、连容连貌提升,建成“十好”美丽连队76个,连队整体面貌和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第五师双河市紧盯人才关键要素,下好人才振兴“先手棋”。一是建体系。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九个一批”招才引智工作方案》等9个制度,吸引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二是优保障。设立每年2800万元人才工作经费,引进紧缺人才,储备连队“两委”后备人才,招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连队一线职工,培养致富带头人。三是强队伍。近两年引进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人才5143人,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120期5250人次、畜牧业高素质农工培训3期120人次,培育了一批乡村工匠、

种养植能手和文化能人,涌现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实现连连有农业技术员、创业致富带头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第五师双河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抓“文化润疆”工程。一是传承红色基因。突出兵团文化特色,将军垦文化、汉唐文化、红色基因与美丽连队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一连一品”“一连一韵”乡村文化发展格局。二是强化文化引领。推进“军垦文化名城”试点,用好“红星耀双河”陈列馆、文化柱等文化设施,构建辐射地方、示范引领的公共文化网络,开展百日文化广场活动,用兵团精神、老兵精神浸润兵地各族

群众心灵。三是共建精神家园。发挥“民”在日常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拓宽湖北省“双结双促”机制,9个团场75个连队与地方乡村结对,开展民族团结联谊、精神文明共建活动260余场次,亦“兵”亦“民”的优势得到彰显。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第五师双河市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一是着力强阵地。投资1.79亿元建设彰显“中华文化、红色基因”的标准化阵地76个,121个连队阵地全部达标,成为服务职工群众的大平台、维稳戍边的执勤点。二是着力强头雁”。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达94.2%。落实兵团党委畅通基层“两委”上升通道机制,优秀干部人才脱颖而出,基层干部更有干劲。三是着力“强作。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党建+产业+基层治理+维稳戍边”模式,党支部和“两委”牵头领办合作社96个,基干民兵中党员占比34.7%,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支部有作为、职工有收益、治理有成效、戍边有保

障”。

二、第五师双河市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融合不够。产业振兴,不仅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要产业融合、百业兴旺。从第五师双河来看,产业兴旺主要定位于农业,产业融合缺乏系统性引导,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工业基础薄弱,2020年工

业产值仅占15.4%,工业反哺农业内生动力仍需加强;一三产业融合项目资源挖掘不充分,流于形式而缺乏实际效益,多以农业观光采摘、农家乐等形式呈现,相对较为单一且规模较小,缺乏系统科学规划。二是全产业链培育不足。全产业链培育是推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第五师双河市农业产业链式发展仍不充分,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短缺、链式招商引资落地难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企业与职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短,品牌化意识弱,市场竞争力低,产品附加

值小,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带动职工增收致富的效果不显著。同时,团场配套改革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

创新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阻。四是集体经济缺位。连队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较窄,部分连队尝试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来发展集体经济,但大多数连队缺

乏可用闲置资产资源,难以激活壮大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钱”的问题是第五师双河市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一是财政资金统筹缺乏合理规划。涉农资金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使用设限过多,基层缺乏话语权。财政对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撬动力不够,统筹资金主要投入人居环境整治,对产业振兴投入不足。二是金融供求不匹配。承贷主体方面,信贷资金主要投向职工与农工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企业信贷支持较少;信贷产品方面,授信额度较少,期限较短,难以满足职工与合作社长期大额资金需求。三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突出。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缺乏产品创新意识与能力,如博州地方银行已开展活畜抵押贷款,但第五师双河市辖区银行仍未进行活畜抵押贷款试点。同时,多数合作社因信贷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而采用资金自筹方式,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四是保险产品与服务存在短板。政策性保险产品种类少,主要以种植保险为主,养殖领域政策性保险产品缺乏;保险公司在辖区内划分承保区域经营,区域竞争不够,导致保险服务态度差、

理赔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难以承担乡村振兴的重任。第五师双河市作为兵团新建的年轻城市,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引人聚人能力相对较弱,且受政策、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才流失较严重,使人才不足问题雪上加霜。二是人才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当前连队农业

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农业实用人才;基层连队人才队伍稳定性较差,年龄分化问题严重,连队“两委”待遇均等化使其干事创业积极性差,缺乏思维较新、热情较高、能干事、会干事的基层“领头羊”;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薄弱,高技能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三是人才结构不优,

难以驱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部分连队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人留不住。大多数

内地新招职工难以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占比较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对经济能手、传统技艺匠人等乡土人才的培育与挖掘不够。

一是连队集体资产所有权界定标准欠缺。目前,关于连队集体资产如何界定、如何盘活的问题,仍缺乏相应政策标准进行规范引导,导致部分连队因产

权不清而出现资产闲置现象。例如,兵团、团场仍未明确关于主渠与分支渠道的划分标准,导致原归属于连队的分支渠道资产未能充分盘活。二是连队集体账户缺位。兵团仍未设立连队集体账户,导致上级奖补资金管理困难,不知该

何去何从。三是乡村振兴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不健全。财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政策仍不健全,缺乏对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激励约束政策、风险补偿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等。四是部门协作不够。随着“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五师双河市对标组建乡村振兴局,明确乡村振兴考核落实工作

职责部门,但受人力资源不足所限,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还未清晰明确,乡村振兴局工作牵头协调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与财政、金融等相关职责部门沟通协作不够。相关部门改革后思想转变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对政策研究不够,指导不够。

(一)筑牢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物、清新空气、优美景观等农业多功能性的新需求,提升农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供给能力。

力强的“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按照“党建+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金融”五方协同模式,以养殖和加工为产业发展核心,重点扩大上游养殖规模,发展饲料与屠宰加工,实现“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肉食品加工—商贸流通服务”链式推动产业升级。

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集群效应。重视“北疆”“双河葡萄”等品牌建设与推广,提高葡萄等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优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待遇保障。

凝心聚力,培育壮大连队集体经济。连队基层干部队伍要因地制宜,

科学谋划,管好用活上级财政补贴资金与移交固定资产,选准、找准产业,建立健全连队财务管理制度,培育壮大新型连队经济组织,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一是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建立权责确的涉农资金支出体系,进一步扩大统筹整合范围,加大对产业振兴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量身定做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品与服务,提升金融供给精准度。积极推进活畜、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林果树苗、温室大棚、冷库、订单等抵质押融资方式,扩大涉农贷款有效抵质押物范围。建立健全连队经营主体金融信用

评价体系,逐步提升职工信用贷款额度。通过财政奖补、政策性担保等方式鼓励银行降低涉农贷款成本,对信用状况较好的承贷主体开展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降低贷款周转成本。三是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开发适应区域农业需求的保险品种,加大保成本、保价格的棉花种植保险、养殖政策

性保险品种研发力度,满足不同领域、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打破保险公司承保区域划分边界,鼓励辖区保险公司自由竞争,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与水平。

一是重视老农”与“新农”的培育,挖掘与开发一批“连队治理人才、产业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第五师双河市大多数老职工拥有浓厚的兵团情怀,熟悉连队的基础情况,通过选用、培训、提高一批具备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老职”,使之成为连队“土专家”“秀才等实用型人才。针对有志向投入农业的新职工,积极开展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内容的系统化培训,

努力将其培养为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同时,发挥好连队致富“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乡村人才活力。二是建好人才引进机制,引导团场、连队智力回流。完善青年大学生到团场、连队和企业实习、兼职、创新创业的支持制度。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制定鼓励返乡政策体系,完善人才回乡的服务机

制,想方设法吸引一批“新乡贤”到团场、连队投资创业,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回乡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合作社。三是强化乡村人才振兴保障,落实政策红利,创造良好环境。人才要扎根,政策要生根。优化人才薪资待遇,给予人才上升通道与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引进人才吃下“定心丸”,真正做到拴心留人。

一是全面开展连队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细化连队集体资产所有权的界定标准,对连队各种闲置资产和积压物资归属关系进行划分,盘活连队集体资产。二是制定连队集体账户设立标准、程序及管理办法,强化基层连队金融服务。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建立健全财政对金融的引导支持政策,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持续性。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评估机制,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对金融机构进行评价,并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强化政策实施效果。四是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好乡村振兴局的牵头协调作用,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督促各部门尽职尽责,加强工作调度、政策指导和监督监管,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

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学习好、解读好与宣传好国家、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关于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总结与提炼各团场、连队乡村振兴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好乡村故事,振奋干部群众精神,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盯紧“钱袋子”打好“铁算盘”关于基层工会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总工会王利

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是做好工会维权服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与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的职能作用,走好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做实基层工会经费管理,提高工会经费使用效益,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总工会采用多种手段对53家基层工会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实施专题调研,摸清了现状,掌握了实情,查清了问题,找出了“症结”,提出盯紧“钱袋子”、打好“铁算盘”、把好“使用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层工会经费管理使用现状

此次专题调研采取电话访谈、微信群或QQ群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市总工会深入到2家区总工会、1家镇联合工会、2家街道办事处工会、5家社区工会、33家企业工会、10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会走访调查,认真检查各级工会预算执行情况,仔细查看基层工会经费支出是否符合新《工会会计制度》规定、审批手续是否规范、原始票据是否符合要求、账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会计科目使用是否准确等情况。

通过对53家基层工会实地调研和汇总、梳理、分析调查问卷发现,除5家基层工会外,其余48家工会都按要求编制了工会经费收支预算;各基层工会按照相关规定开设了银行账户,独立管理使用工会经费和会计核算,并认真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办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工会会员集体福利支出范围标准细则》,使工会经费主要用在维权服务、开展职工活动、慰问困难职工等方面,工会经费管理使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日益增强。

二、基层工会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虽然基层工会在规范经费收管用、为职工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开展职工活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会预算管理不严格。一是有的基层工会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按照《工会预算管理办法》要求科学合理编制预算;有的虽然按规定编制了预算,但只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预算编制不规范,缺乏科学性、精准性。二

是有的基层工会预算形同虚设,预算执行不严格、刚性不够,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现象。

工会会计基础较薄弱。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工会主席和工会财务干部均为兼职,人员流动性大,有的企业工会会计由行政财务人员或非财务人员兼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兼职人员因本职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做好工会财务工作,有的甚至因为工会经费涉及金额小、会计业务不多,而没有按照工会财务制度规定,设置工会会计账簿,准确使用会计科目,存在半年或一年登记一次账目,或只做银行流水账,没有做明细账和总账,没有编制会计报表等问题。

工会财务报销不规范。工会财务与机关企事业单位财务不同,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也有所差异。因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会计人员多为行政人员兼职,对工会财务制度规定了解不够,对职工活动支出、业务支出、维权支出等工会财务专业知识不熟悉,导致出现经费用途记录不清、财务报销不规范、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等问题。调研发现,因基层工会财务人员对工会经费使用范围和标准掌握不准、理解不透、把关不严,存在财务报销不符合规定的问题,其中有2家基层工会存在使用大额现金报销情况,4家基层工会存在报销的票据抬头单位名称为行政单位名称情况。

工会开展活动形式单一。调研发现,有的基层工会领导因对工会财务政策规定理解不到位,担心开展职工活动支出会违反相关规定,所以只在法定节假日为职工发放一些福利,导致职工福利发放占经费支出比例较大,用于开展职工教育、技能培训及文体活动的经费开支较少。有的小型非公企业工会甚至认为工会经费是老板的钱,工会主席说了不算,导致工会工作出现无人管无钱用的现象。有的基层工会虽然开展职工活动,但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内容缺乏创新,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职工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职工参与度低、认可度不高。

三、规范基层工会经费管理使用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人员培训,夯实财务管理基础。针对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各级工会要加大对基层工会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因人施教、因岗施策,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哪方面弱补哪方面”的原则,采取专题培训、QQ群、微信群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实用性

强的培训,提升基层工会财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认真宣讲和详细解读国家相关财经政策法规及新《工会会计制度》《工会预算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办法》等,提高基层工会和财务人员科学理财、民主管财、高效用财的主体责任意识,及时推送和普及工会财务管理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将如何填报年度工会经费收支预算表制成统一标准模板下发至基层工会,指导基层工会和财务人员准确把握工会经费使用的规定、程序、范围、标准,做实做细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当好工会领导的参谋助手。

严格预算执行,规范经费管理使用。基层工会要增强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将绩效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按照《基层工会预算管理办法》规定,将工会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科学、系统编制预算,重点保证工会自身建设、职工活动、维权服务等资金需求;严格按预算执行,不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有限的工会经费用在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上。同时,按照新《工会会计制度》《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制约、相互衔接的内控制度体系,严把经费支出审核关,使用于工会活动、会议、培训、维权服务等重点工作的支出有方案、有预算、有审批、有会议纪要;注重票据核对,做到票据真实、附件齐全、审批程序规范。

强化指导服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各级工会要在加强经费管理使用、促进财务工作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求实效,推广和普及工会财务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工会经费使用效益。上级工会要加大对下财务检查力度,开展常态化、日常化的财务大检查,帮助基层工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提高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通过俯下身子沉到基层调查研究、与基层工会主席和财务人员面对面座谈交流等方式,指导基层工会管好用好经费,为职工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职工认可度高的精准服务,激发基层工会内生动力,增强广大职工对工会“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基层“微腐败”隐形变异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南部战区陆军纪委监委干事陈美平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抓住官兵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放,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增强官兵满意度和获得感。近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现地查看、座谈了解等方式,对基层“微腐败”问题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发现基层“微腐败”既呈现屡治屡发、依网生变、易犯难纠等新情况,也具有顽固性、反复性、隐匿性等新特点,需要引起各级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基层“微腐败”的主要表现

调研感到,当前95后、00后官兵逐步成为基层主体,炫耀吹捧、网络追风、热衷内卷、习惯躺平也成为基层风气建设的新情况。加之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后,部队点多线长面广,监督检查的“触角”未能很好地延伸到末端,官兵身边的“微腐败”出现变异新发、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是问题发生“集中少散发多”

尽管在强化教育和落实制度上下了大力气,但压力传导仍存在梗阻,基层“微

腐败”呈现散发多发的情况,各单位都不同程度反映过“微腐败”问题,主要涉及基层主官、后装保障、小散远直等多个岗位。特别是当前基层官兵网上沟通多,与干部骨干线下交流少,违规违纪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进一步阻碍了问题查纠。二是吃拿卡要“实物少媒介多”。有的利用节假日或过生日等名义,

利用微信红包寄托感情,“指尖上的问候”成为“微腐败”的媒介;有的不当

面向干部骨干赠送小礼品、土特产,转为利用快递物流匿名表达“问候”;有的隐形伪装,以个人借贷、赠送游戏皮肤或者充值点券等方式变相行贿受贿。三是化整为零重症少微病多。绝大多数干部骨干对收一条烟、一盒茶等明显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抵制,但对一根烟、一瓶饮料、一袋零食等“欣然笑纳”,

认为够不上违纪、谈不上“微腐败”,看似不值一提,实则埋下病根。四是双重标准“参与少默许多”。有的利用职务之便找人“代言”,自己幕后得利;有的借机地方慰问,变通公务开支;有的默许或暗示入党评功人员、退伍转业

人员为连队做“贡献”;有的对地方慰问物资不入账、不公示;有的变相侵占官兵休息权和手机使用权。

二、基层“微腐败”的原因剖析

“微腐败”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此以往,错误思想弥漫扩散,污染风气、影响军心、动摇士气。从深层次分析,基层“微腐败”长期滋生的原因主要有

四点。

是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对基层“微腐败”认识不够深入准确,表现为“微腐败”问题屡禁不止、纠而未绝;有的长期受部队不正之风的侵蚀和影响,惯性思维、本位思想作祟,认为小吃小拿、小恩小惠无伤大雅;有的教育手段

单一,摆不脱“一支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老套做法,教育走心入脑不够。调研中,多名官兵答不全“十九大分水岭”“三万元硬杠杠”“五个依法移送”等基本内容,部分官兵对下发的《铁纪强军》《法纪镜鉴》等警示教育片相关内容印象不深。

二是组织功能有弱化。基层党委(支部)纪检委员、基层风气监督员作用发挥不够,还存在不敢、不愿、不想、不懂的问题。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批评教育、红脸出汗不够经常,发现问题、扯袖提醒不及时。有的敏感事项公布

不及时,解释工作缺乏耐心,导致官兵在一些敏感事务上形成猜疑。调研中,一些官兵不知道举报电话,个别官兵不清楚党委(支部)纪检委员,有少数新兵不知道连队风气监督员。

三是侥幸心理有抬头。受单位点位分散和疫情防控影响,机关监督检查少、基层自身纠治弱,有的官兵对“微腐败”还存在“轮不到我”的无知心理、“查不到我”的侥幸心理、“别人都这么干”的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放纵心

理,这种涉“险”过滩、闯“关”过关的侥幸心理,成为引发“微腐败”问题的关键因素。调研中,官兵反映吃拿卡要的少了,但是要求战士点击关注、转发投票的多了;有的以团购优惠、增加客流、提高人气为名,帮助家属或亲友做微商推广宣传,暗示官兵集体购物。

四是干部表率有差距。有的党员党性观念不强、自身要求不严、表率作用不好,对小恩小惠视而不见,对小吃小喝习以为常,损害了形象;有的静不下

心来、扑不下身子、了解官兵不够,失去了亲和力;有的对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事情,不能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弱化了公信力。调研中,不少人反映存在干部安排部属干私事、在手机管理等方面“灯下黑”。近年来,营连主官因为“收点小礼、用点小权、占点小便宜”受处理的,在违纪问题中占比不少。

三、破解基层“微腐败”的对策措施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纠治“微腐败”需要发挥“恒”“长”精神,归正工作重心、厘清监督定位、提升监督能力,不断提升纠风除弊质量

效益。

一要以教育引导“水滴石穿”,让信仰信念自觉入心践行。实践证明,信仰信念越坚定、品位修养越高尚,自律意识就会越强,违规违纪问题就会越少。首抓铸魂教育,常态督导学习习主席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反复解读学习上

级指示精神,对照问题清单拉网整治,切实把捍卫“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定“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严抓法纪教育,坚持做好政策宣讲和新规新矩教育,结合强军网建设设立法纪教育频道,深化廉洁文化教育,引导官兵树牢法纪思维、破除侥幸心理。大抓警示教育,坚持以案说法,以违规违纪通报、警示教育录像为载体,组织官兵深刻剖析、以案明理,达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目的。

二要以履职尽责加压渗透,让监督网络覆盖全维全域。发挥好监督照灯”“显微镜作用,才能真正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严实主体责任,党委要结合年度工作,提早抓好筹划部署、定期分析、研究纠治微腐败

作,制定严谨可行的责任追究措施和奖惩办法,明确成员分工,细化责任清单,压实廉政责任。压实监督责任,纪委要综合运用作风督查和日常查处结果,采取专项通报和现场整改方式,抓早抓小、防患未然。落实主管责任,业务部门要对照行业领域规定,排查梳理廉政风险点,把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普遍检查与重点督查、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起来,搞好全程监察,释放严治信号。

三要以从严监督“见微知著”,让微腐小贪真正无处遁形。探索前移监督关口、层层监督、体系监督的防范方法,主动作为、务求实效。针对制度踏空

抓监督,及时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审批报告流程,经常性监督官兵反映情况,压紧自由裁量和权力寻租空间。针对廉责缺位抓监督,对基层廉政落实情况进行研判,拉单列条分析已经发生的问题,以岗位和行业廉政盘点带动工作落实。针对多发问题抓监督,通过问卷、座谈梳理问题多发领域,纪委主动介入、全程参与、集中跟进、持续问效,将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单位和部门考评,确保问题整改彻底见效。

四要以执纪问责“强力震慑”,让体系治理持续高效运转。微腐败零容忍、动真格,持续传导越往后越严的强劲压力。要加大执法力度。查办案件突出,确保规定时限后墙不倒;突出,调查取证要素齐全、证

据充分;突出“严”,按照程序步骤组织实施,及时“立标尺”“划界线”,立查即处、绝不姑息。要严肃追责问责。用好“四种形态”,步步紧抓、寸步

不让,对工作消极、失职渎职、问题频发的,严肃追究责任,做到失职必问、动辄则咎、威慑常在。要注重案后治理。注重“三个区分”、把握“六种情形”,坚持严管厚爱,做好教育回访,严肃查处诬告现象,做好清污正名工作,确保执纪执法刚度的同时,也保持关心关怀的温度。

对政府购买村(社区)服务的调研与思考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财政局

为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基层服务效能,按照财政部、省财政厅和市财政局在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联系点开展政府购买村(社区)服务专题调研工作的有关要求,滨州市沾化区财政局高度重视,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组织,认真筛选,把统筹加快推进乡镇(街道)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会救助工作站和社会工作站为一体的“三站合一”民政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作为调研课题,并选取大高镇及下辖灰堆刘村为调研镇村,于2021年9月13日至21日联合区民政局及大高镇政府相关人员开展了系列专题调研活动,整个调研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等形式,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调查了解,掌握了选取镇村政府购买民政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和服务模式,达到了预期调研目的和效果。

一、大高镇、灰堆刘村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大高镇及所辖村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一直是困扰民政政策有效落地、基层民政工作高效开展和传统民政业务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镇村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救助、困境儿童保障等公共服务事项,主要以镇政府、区民政部门为责任主体,提供的方式以按照相关政策按月发放保障救助资金拨付至本人账户为主,资金来源为上级及镇本级财政资金。村几乎没有固定的公共服务场所,受各种因素影响运营管理比较困难。

鉴于此,建设乡镇(街道)民政综合服务站,搭建社会工作平台,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对于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工作力量、促进基层民政工作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显得十分重要。

二、“三站合一”民政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情况

2020年10月,民政部专题部署了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任务,2021年5月,山东省民政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加快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对此,作为试点城市,滨州市民政局提出了在乡镇(街道)一级设立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会救助工作站和社会工作站为一体的“三站合一”民政综合服务站,作为落实上级关于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为改进和提升民政工作服务水平,大高镇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通过资源整合、改建新建、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民政综合服务站建设,实现了社会工作服务站、社会救助工作站、未成年人保护站全覆盖。

明确社会救助、儿童关爱保护、城乡社区建设、养老服务四大类业务,有机整合低保、养老、孤困儿童救助等各类资源,做到服务资源一站式办理、一站式分配,2021年大高镇成为省级特困人员供养试点、市级“e家大救助”试点,实现了群众“少跑腿”“不跑腿”,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资源配置的精准性。

对低保、孤困儿童、特困人员等民政服务对象进行全面摸排,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掌握了工作第一手资料。经过摸排,全镇共有低保685户1025人、困境儿童及孤儿23人,特困人员224户235人,现已全部确定帮扶措施。

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机构服务,配备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质的2名专职工作人员,提高民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投资5万元,改造民政综合服务中心,配备设施和活动场所,为工作开展打牢基础。同时,创新服务方式,针对孤困儿童心理健康,与滨州荣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入合作,对23名孤儿、困境儿童开展心理疏导服务,消减特殊儿童的自卑自闭心理,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结合大高镇工作实际,打造“大益高筑”服务品牌,组建“社工+儿童志愿者”“社工+志愿者”“社工+专家”3支服务队伍,提供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养老、慈善、社会工作5项服务,促进政府、社工、志愿者协同发展,形成关爱困境群体的合力。同时,制定服务场所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服务守则等制度规范,加强项目运营管理,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赢得群众口碑。

三、取得的成效

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服务好、保障好、运营好“三站合一”民政综合服务站,使困难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是加快推进服务站建设,引导社会工作在困难群众帮扶、老年人服务、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现在已经成为基层治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是在社工站建设上,实现了“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服务功能、

有工作流程、有规章制度”,保障了社会救助、儿童关爱保护、城乡社区建设、养老服务四大类民政业务开展工作。

三是在未成年人保护站建设上,结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要求,确定了专门工作人员并组织了业务培训,落实定期随访、预警监测、主动发现告知、监护干预等机制,达到了有规范场所、有必要人员、有完备制度、有丰富活动和有显著效果的“五有”成效。

四是在社会救助工作站建设上,乡镇建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综合服务平台,明确了承担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村设立了社会救助的服务点,根据服务对象数量明确12名兼职协理员,能够及时和更加便捷地为群众办理社会救助事务。

五是“三站合一”民政综合服务站的建设进一步厘清了区、乡和承接运营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同主体的职责,围绕职责任务、管理制度、招标流程、服务协议、资金监管、督导体系、评估机制等内容,完善工作指引和评价规范,形成了分级负责、边界清晰、衔接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

四、建议与思考

政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导者,但因为其人力、财力有限,仅仅依靠政府并不能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导致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硬件软件不协调、服务水平差异较大,一些服务项目存在覆盖盲区、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政府必须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公共服务“购买什么”与“为谁购买”“如何购买”统一起来,依靠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发展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受多种因素影响,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于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及群众需求还远远不够。

一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努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形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势在必行。

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尽快形成惠及全民众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而稳妥地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

标,以基本民生问题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使其成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新亮点。

三是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地域化、规范化、多样化发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不仅涉及养老服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就业服务等其他专业服务,也应呈现地域化、规模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尽快使其成为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

平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多数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有些社会组织成员是下岗、失业和困难人员,缺乏现代服务理念和专业经验,也缺少学习培训渠道和机会。另外,社会资源筹集能力较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效益。但事实上大多数社会组织综合运用社会资源的能力还比较弱,导致民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普遍不高。

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运行机制,促使公共服务购买程序化、规范化。首先,在实践中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构筑信息沟通平台,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加强政社互动。其次,建立购买服务保障机制。具体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要求,将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如招投标的方式、程序、评估规则、政府购买服务的预算管理方式和资金安排方法进行界定,既能保证管理者的独立性,又能提高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并能对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顾客满意度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应不断地转变自身职能以及运用各种创新的方式来适应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政府部门得到“减负”,社会组织则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期望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多策并举应对三重压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当前,国内外环境出现了一些超出预期的新变化。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重点关注俄乌冲突、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输入性通胀等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要注意国内疫情反弹、就业压力、房地产与金融市场风险,以及预期转弱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尽管中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并没有变。在复杂形势下,更需保持信心和定力,多策并举应对三重压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一、疫情持续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经济滞胀程度加深

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因疫情反弹、供应瓶颈、俄乌冲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而中断,增速下挫,加之通胀持续攀升,错胀程度继续加深,不排除全球经济陷人失速风险。主要发达经济体方面,美欧通胀持续创出历史新高,2021年一度受通缩困扰的日本的CPI也持续数月正增长。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增长前景持续转弱,美国主要受到供应延迟、缺工、政策收紧、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欧盟则还面临能源供应不足、局势不稳、难民潮等问题困扰;能源价格上升已经造成日本高额贸易逆差并对消费投资产生抑制。新兴经济体方面,俄罗斯深受高通胀困扰,经济预计会陷入严重衰退;印度经济增长前景因能源约束转弱,通胀持续高企;巴西已调降经济增长预期,也将面临潜胀风险。

两年多以来,各国在疫情防控试错与疫情反复中普遍出现防疫疲劳和焦虑。在疫苗广泛接种的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大部分接种疫苗人群的自由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小部分不接种疫苗人群的健康之间的矛盾。不少国家正在放开疫情管控。然而疫情远未过去,亚洲疫情正处于新一轮暴发期,欧洲疫情也有所反弹。随着新的传染性更高的变异毒株的出现以及防疫的放松,新一波疫情浪潮已然到来,疫情的延宕正在

挑战人类防疫耐力的极限。

俄乌冲突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供应紧张,特别是通过进一步阻断已经因疫情断裂的供应链,加剧了供应紧张程度,在推高全球通胀的同时,预计将拉低全球经济增速0.4个百分点,进一步加深全球经济滞胀程度,并引发国际资本避险,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俄乌冲突造成非均衡的区域影响:一方面,俄乌两国货币贬值,金融市场陷入动荡,经济陷人衰退,欧洲遭遇难民潮,与俄乌两国接壤和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利益受损,依赖从俄乌进口粮食的非洲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另一方面,中东产油国和新晋能源出口国美国将获益,美国也获机出口更多粮食。俄乌冲突将加速国际能源格局重构,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份额下降,中东和关国则借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高度依赖俄罗斯化石能源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在寻找替代进口的同时也将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俄乌冲突将导致国际格局进一步失序,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遭遇重大挑战。

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虽然有助于缓解通胀,但加息难免会抑制经济增长并冲击金融市场,因而面临在治理通胀与保持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之间的艰难权衡。亚洲疫情反弹,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局势不稳和经济走弱,美联储加息将产生广泛负面溢出效应。欧洲处境尤其艰难,除了局势不稳和对俄罗斯制裁造成自损效应之外,比美国更困难的政策权衡掣肘加息或加剧资金流出。

二、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态势与特征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仍处于恢复过程中,但进程并不平衡;新能源产业和绿色转型是经济发展亮点,房地产行业依然不振;生产恢复快于需求,投资恢复快于消费,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快于房地产投资,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上游行业恢复快于下游,大中型企业恢复快于小微企业。疫情反弹、俄乌冲突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美国证监会根据《外国控股公司问责法》

(“HFCAA法案”)列出具有退市风险的中概般清单等新的外生因素,都对中国202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预期造成了新的冲击。

2022年第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略低于2021年同期。城镇调查失业率

同比大致持平,但青年群体失业率明显偏高,20-2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失业率达整体失业率的4倍以上。大学毕业生缓就业与部分制造业急需用工的矛盾延续。汽车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岗位需求保持旺盛,相关企业日均新岗位发布量与2021年同期大致持平;软件制造、电商企业人员需求略有减弱;中介服务、酒店旅游、教育培训等行业需求萎缩较为明显。

一方面,得益于国内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发力,PPI和CPI剪刀差连续收窄,上下游价格传导不畅问题有所好转;然而,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和内需疲态延续,结构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但整体可控。另一方面,由于俄乌冲突、全球通胀高企、多国疫情反弹等因素共振,叠加通胀预期自我强化,粮食、能源、矿产品、化肥等多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徘徊,豆粕、麸皮等饲料原料价格普涨,同时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等多领域“缺芯”问题持续加剧,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

受到2021年高基数效应、欧关消费品需求渐见顶影响,2022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回落,但是海外放松疫情管控、生产恢复叠加芯片短缺、油价高企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显著增长。中国较强的经济韧性和国内大市场吸引外资流入增加,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显著,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大增,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放缓。

一是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支出有所恢复。受工业增加值增长与工业品出厂价格仍处于相对高位等因素带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持续恢复;财政支出增长略高于2021年全年增速。二是财政收入全面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可持续性面临挑战。2022年第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年平

均增速仍低于2019年同期,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收入尚未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

平;地方财政收入分化明显,煤炭产出大省财政收入猛增,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财政收支困难加剧。三是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少支多。房地产市场低迷叠加2021年同期高基数因素,使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出现负增长;因提前发行使用地方政

府专项债,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长加快,但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上升,城投债利率高企,全年保持地方政府支出适度规模仍有难度。

(六)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偏弱,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企业中长期贷款及居民贷款较为疲弱。当前额度限制总体上并非制约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掣肘在于企业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不足。2021年以来Ml增速持续大幅下行,反映疫情持续冲击下经济中流动性较为活跃的活期资金周转低迷。政策利率下调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出新低。

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的比例扩大;海外上市中概股遭到国际投资者抛售,跌幅尤其明显;俄乌冲突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新一轮涨价,石油价格暴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期货市场发生剧烈震荡。

三、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俄乌冲突加剧,对中国经济产生多种外强效应

中国与俄乌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比重均不高,俄乌冲突通过双边贸易和投资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但俄乌作为世界能源、粮食和特定有色金属的主要出口国,俄罗斯作为拥有最大领土和领空且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冲突持续以及美欧对俄制裁将通过全球经济传导效应对中国经济产生多种外溢影响。

一是冲突导致国际能源和钯、铂、镍等有色金属供应受限、价格上涨,可能推高中国进口成本,引起中国PPI攀升,推高中国整体通胀水平。

二是国际海运和空运价格攀升,增加了中国进出口货物运输成本。三是美欧与俄罗斯互相关闭领空、乌克兰关闭港口、土耳其关闭海峡等行为影响了国际运输效率,导致原本脆弱的全球供应链雪上加霜,中国部分重要物资保供难度加大。受冲突影响,中欧班列已有大量货运业务取消。四是全球经济特别是欧洲经济受到冲击增长减速,将拖累中国出口增速。五是俄乌冲突引发国际资本避险情绪上涨,加大了中国金融市场波动。

(二)关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对中国形成政策卑肘

在美国通货膨胀持续冲高的局面下,美联储加息缩表的节奏可能加快,并对中国产生影响。

一是中美货币政策基调反向,中国货币政策稳增长的操作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当前,中美经济周期错位,两国面临的总供给、总需求矛盾不同,对宏观政策的要求存在差异。一方面,疫情以来美国经济政策主要作用于需求端,通

过超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手段实施需求刺激;但生产能力相对不足,导致经济过热、通胀高企,迫使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另一方面,疫情以来中国经济政策

重在供给端发力,强调通过保市场主体实现保就业、保民生,进而实现“六保”“六稳”。尽管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同时存在,但总体来看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仍然是中国宏观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稳增长的重点仍在于扩大有效需求。在美国收紧货币政策时,中国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的政策空间或受限,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单肘较大。

二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造成外溢效应。美联储政策利率在国际金融市场各类资产定价中扮演着基准锚的作用。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自2021年底以来快速攀升,中美利差大幅收

窄至近年来较低水平,引发外资流出。预计美联储缩表还会对全球类元流动性产生紧缩效应,可能引发新兴市场国家的巨量美元回流,造成一些经济基本面较弱的国家本币危机和经济萧条。中国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健,但在全球美元流动性收紧过程中,仍须防范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阶段性洗贬风险,以及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价格大幅震荡的风险。

一是农药和化肥基础原材料上涨推升农业生产成本。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化肥价格不断飘升、屡创新高,叠加疫情多发、春耕备耕、市场炒作等因素,国内化肥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推升农业生产成本,导致粮食、饲料原

料等涨势明显。

得益于国内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前置,中国能源供应虽然承压,但总体仍有保障。当前,多因素冲击全球能源供给体系,尤其是俄乌局势复杂难判,导致国际原油、天然气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客观上推升了中国能源进口成本。

三是重要原材料涨价推升中下游企业经营成本。伴随俄乌冲突持续发酵,镍、铝等大宗金属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上行,驱动国内电力装备、锂电池、轻工、建材等行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对中下游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四是半导体关键原料短缺加剧全球芯片危机。俄乌冲突导致稀有气体、把等半导体关键原料供给面临断供风险,加剧全球芯片短缺局面,行业缺芯将成为未

来几年的常态。由于在高端芯片领域仍然被“卡脖子”,缺芯潮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消费电子等产业或产生较大影响。

(四)国内多地疫情反弹,负西冲击明显一是疫情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影响社会预期。

2022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多地出现疫情反弹,疫情发展不确定性增大,影响了社会预期。二是疫情导致产业链供应链暂时受阻。疫情导致交通运输流量下降,国际货运滞留港口,国际大都市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更加明显。

三是疫情反弹压制居民消费。本轮疫情系2020年3月以来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反弹,居民消费首当其冲,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受到直接冲击,消费复苏面临新的挑战。

四是疫情反弹对全国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本轮疫情涉及上海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疫情影响面大、影响程度深,为严防疫情反弹,各地防控措施力度加大,对全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加深。

2022年有城镇就业需求的新增劳动力达1600万人左右,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

一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矛盾复杂,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更为明显。当前,大中企业年度校园招聘的黄金季已过,但尚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尚未明确

毕业去向。应用性强的专业在本科段的比例要小于专科段的比例,而本科生对初次就业的预期保留工资率又高于专科生,使得本科生就业预期与中型和小型企业的用人需求错位。此外,本科毕业生就业目标倾向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加之近期留学生回国就业需求增多,形成搜寻挤压,导致部分毕业生缓就业。

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计划受到疫情反弹的较大冲击。餐饮、旅游等接触型服务行业经济活跃度低迷,劳动需求萎缩,疫情多点反弹导致劳动力跨区

域供给产生梗阻,部分已输出农民工处于就地待工状态。建筑等行业对体力高耗一线岗位提出年龄要求,部分地区已开展清退工作,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机会变少。平台就业的技术化调整加速,生活服务平台、互联网公司等以裁员的方式提升结构化效率,部分从业者面临再求职挑战。在经济活动活跃度不高的情形下,非正规就业机会存在收缩风险。就业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保民生难度,尤其应防范以一人劳动报酬为唯一收入来源的低收入家庭因失业而陷入贫困的风险。

(六)房地产市场风险仍在暴意,金融市场震荡加大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转型分化过程中行业整体趋冷,风险发生率有所增加。一是尽管一些城市已经放松限购限贷政策,但潜在购房者继续持观望情绪,房地产市场销售仍然低迷。二是2022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

有限。三是恒大事件加深了金融市场对涉房贷款的担忧,2022年第一季度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大幅下降。四是房地产企业依赖的房价上涨一高周转一高利润”循环难以为继,资产缩水与债务刚性叠加,导致房企资产负债表恶化。五是房企债务风险具有较强的扩散传染性,容易对预售购房者、上游供应商、建筑工程企业、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主体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六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加剧了一些地方的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地方中小银行风险,并弱化了一些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信心和手段。

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22年金融市场震荡风险可能加大。第一季度已经暴露出不少苗头:一是由于缺乏稳定预期,一些国际投资机构集体抛售中概股。海外上市中概股价格继2021年大幅下跌之

后,2022年第一季度又出现了新一轮普遍下跌。二是国内股市和债市均较为低

2022年3月伦敦金属交易所傣期货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导致镍价两个交易日价格累计上涨约250%。

(七)预期转弱压力持续,尚未得到根本担转目前,预期较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除疫情因素之外,还有多方面因素造成预期较弱。

一是外部环境变化导致预期不稳。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关大国关系进入新的调整期。美国在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对中国施压。

俄乌冲突发生后,美国联合盟友对俄罗斯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实施一系列制裁,有市场主体担心美国未来或向中国企业实施类似制裁手段。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市场主体信心。

二是经济转型阵痛造成预期分化。一些传统行业已告别高速增长期,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化、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尽管新兴领域机会较多,但部分

传统行业的市场主体对新技术不熟悉,进入新领域存在困难,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和新市场环境。

三是实体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削弱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用工、用能、环保、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资金等成本因素叠加,导致企业尤其是下游中小微

民营企业的基础运营成本明显抬升,压缩了传统行业平均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从而削弱了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

四是碳达峰碳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重大战略影响部分市场主体决策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对其预期造成影响。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强化

了市场主体在用能、环保等方面的约束条件;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改变了互联网行业资本推动的快速扩张模式,降低了相关市场主体对未来利润增长和估值水平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前期一些行业和地方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存在长期目标短期化、运动式减碳等不科学举措,对市场主体预期造成打击。舆论中关于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等问题,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负面认识。这些情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纠偏以来有所好转,但局部领域问题仍然存在。

尽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但中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建议(一)以我为主实施宏观政策,防范外部风险对中国的溢出效应

在中美经济周期错位、货币政策基调反向的情况下,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实施宏观政策;同时增强应变能力,密切防范外部风险对中国可能造成的溢出效应。

第二,增强应变能力,密切防范外部风险向国内金融市场传导扩散。一是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避免形成单边预期。加强资本项目管理,防止出现资本大规模外流。二是引导相关企业提升运用市

场工具进行大宗商品价格风险对冲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期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积极推进海外上市中概股监管问题外交谈判,加强市场沟通和舆论引导,主动向外界彰显中国扩大开放、融入全球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努力为微观企业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针对本轮由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引发的输人性通货膨胀,中国需从提产能、扩进口、遏投机、强研发四个方面加强系统性应对。第一,加快提升国内相关大宗商品产能,坚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一是加强多部门

协调联动,阶段性适度加大国内煤炭、钢铁、电解铝、化肥等大宗商品产量,

加快推动矿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建设,切实提升国内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保障春耕备耕工作,推进粮食现代供应链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饲料粮供应保障能力;加强粮食领域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粮食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三是积极有序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先进煤电建设,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漯开发利用,加速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发展,加快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能源自给能力。四是继续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深入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提前做好电煤供应保障工作,确保2022年夏季安全稳定供电。

第二,积极扩大重要生产性物资进口,强化国家战略性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一是持续推进大宗商品进口来源多元化、进口渠道多样化,适时放开进口煤炭国别限制,积极扩大煤炭、原油、钾肥、贵金属、关键零部件等重要生产性物资进口规模,缓解国内市场供给压力。二是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推进国家战略性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战略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稳步提升重要大宗商品储备与调节能力。三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通过提升出口税、加强商品法检等方式,合理限制相关紧缺品类物资出口,确保国内市场优先获得供应。

第三,健全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机制,坚决遇制过度投机炒作行为。一是密切关注重点大宗商品市场发展态势,加快完善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机制,强化价格动态监测与分析研判。二是延续强监管态势,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围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等违|违规行为,坚决遏制过度

投机、恶性炒作等不当行为。三是加强大宗商品供需调节,做好市场预期引导,加快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中下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有效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心Q。四是注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对接,加快推进产业链保供体系建设,保持重点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合理区间。

第四,加强工业五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领域研发攻关,推进半导体领域国际合作。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锻造长板和补齐短板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安全可控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持续增强工业“基”领域研发攻关,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二是聚焦高端芯片、新一代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切实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难题,加快提高芯片自给率31。三是紧抓当前全球稀有气体供给体系变革机遇,适度扩大氛、氩、氮等芯片制造必需的稀有气体产能,巩固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牢牢掌握半导体级稀有气体产业发展话语权,推进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国际合作。

(三)科学精准高效处置突发疫情,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第一,提高疫情防控处置的科学性、精准性、高效性。充分估计疫情冲击,吸取国外防疫经验教调,提升对疫情大规模暴发的应急处理能力。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有针对性地对病毒变异的传染性、致死率等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加大新疫苗、检测试剂、有效药物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疫苗防疫效力。由相关方面科学家、专家发声,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提高疫情防控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

第二,支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健全教育、养老、医疗、育幼等政策体系,促进解决居民消费后模之忧,提升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加快补齐农村和城市流通体系短板,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

农产品进城渠道,促进产销高效对接。针对重点耐用消费品,要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地方城市政府要研究适当放宽汽车购买限制,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加大对工业“五基”领域的投资。

第三,健全积极财政政策框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积极财政政策应统筹考虑一般公共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

本账”综合收支情况,通过国库收支及时反映收支流动对经济活动的积极效应。统筹中央、地方政府财力,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财政困难地区留抵退税政策落地实施,保障重点企业流动性充裕。继续实施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救助帮扶政策。放宽对专项债发行的限制,放宽对银行和其他投资者购买城投债的限制;改善专项债落地的环评、土地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使专项债既能顺利发行,又能顺利支出。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保障民生类支出。加大一般公共预算对基础设施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防疫情况采用现金直达方式对居民发放消费券。更加注重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政运行安全,统筹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第四,统筹使用总量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稳增长在货币政策多元目标中的权重。一是强化总量货币政策工具对于提振实体经济总需求的基础性作用。保持广义货币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迷与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面对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可允许宏观杠杆率适度上

关部门应提升监管效能,降低监管成本,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最大限度避免对市场主体的不当干预,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创造条件。

突出支持实体经济和有成长潜力的中小微困难市场主体的导向,促进各类宏观政策在落实就业优先原则方面形成合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扩大就业和保障民生创造足够空间。在此基础上,重点面向政策传导链末端的个人和家庭发力。

第一,改进保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促进最具就业创造潜力者加快脱困和成长。已出台的好困政策继续按既定步调公平实施,不急转弯,以稳定预期。

对于有必要追加的支持性政策,应注重优化对象识别与筛选机制、政策分配与下达机制,在不对市场机制造成扭曲的前提下,率先识别出最有潜力创造就业、最可能修复内需的困难主体并优先支持,以梯度化措施将政策资源优先用到迫切之处,通过促进经营活动来实现稳就业,同时督促靠政策依赖而存续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转型。

第二,对稳就业政策成效开展成本评估,引导就业促进政策直达个人。重点面向长期弱而不倒的市场主体,评估为达到其稳就业或不裁员的目的而

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支付的总成本,模拟测算以相同成本将这些资金直接用于促进劳动者转岗或创业可能产生的稳就业效果,为完善针对性就业支持政策提供参考和支撑。将鼓励就业的支持性政策直接瞄准个人,激发求职者搜寻职位的积极性并适当降低起点薪资预期,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

第三,创新激励方式,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高校就业部门除强化就业推介和辅导之外,对于应届毕业生中的慢就业者,要开展原因分析并化解困难,

给予有经济困难者必要的求职补贴,设计吸引力足够但又不失公平的奖励性规章制度,促进毕业生自身行动起来,加快求职频次并形成示范。在保障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疏通农民工就业通道,最大限度尊重农民工根据自身条件供给劳动。

第四,放大新就业形态稳就业功能,给子困难群体消费支持。拓展信息来源,将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在公共就业服务网站和

机构开设灵活就业专区专栏,免费发布供求信息。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在常住地参加社保,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制定有关参保服务、转移衔接、兜底保障等具体措施。重点针对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通过有时限的定向消费券等形式,在必要消费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优化利用失业保险结余资金,扩大受益人群范围。

暂时面临流动性风险、不存在资不抵债风险的主体,可实施流动性救助帮其渡过难关;对存在严重资不抵债风险且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主体,可通过引入财务稳健的房地产企业作为战略股权投资者,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其资产负债表继续恶化。四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长效机制,在人口流入规模

较大的城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尤其是长租房市场发

展。五是适当把握短期调控政策,合理满足改善型购房者的信贷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预期、稳价格、稳投资,避免房地产投资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形成

较大拖累。

第二,防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或单边预期引发系统性风险。一是积极推进中概股跨境监管问题谈判,在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方面加强与国际投资者进行政策沟通,防止因理解偏差造成不必要的市场震荡。二是加强国内股票、债券、银行理财等细分金融市场运行形势分析,及时研判多市场联动下行的原因,避免形成单边预期。三是促进中国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培育专业化、国际化的市场中介机构,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和定价话语权,引导中国企业提升运用市场化手段管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六)加换担转预期冲击,切实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第一,有效降低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市场主体预期的冲击。一是加强市场沟通和奥论引导,持续向国内外市场主体传递中国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的决心。

二是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强货币支付、贸易结算等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第二,增强传统行业转型发展的预期和信心。一是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鼓励支持传统行业市场主体进行技术改造投资,更新生产设备,升级流水线和生产工艺,从而提高产品品质、优化工作环境。二是通过银行存贷款、VC/PE资、信托投资、优先般等模式,为传统行业市场主体参与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和新基建疏通渠道。三是在一些市场集中度过低、产能过于分散、低水平竞争过于激烈的领域,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法治化途径在兼并重组中向高质量均衡和高水平竞争状态迈进。

第三,防止实体企业运营成本过快上涨。

一是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优化工作环境,增强对青年人群的吸引力,提高用工稳定度(。缓解青年就业群体住房压力,防止房价模子对雇主和雇员形成两头挤压。二是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避免用能用电成本短期内过快上涨。三是通过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等手段,降低抵押融资占比,提高信用融资占比,增强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及性,降低融资成本。四是加大基础产品的保障力度,通过“煤电一体化、提高长期协议在油煤铁铜和其他有色金属进口中的占比、人股海外油田矿山等手段,保障基础产品供应安全和价格大体稳定。第四,在一些中长期重大战略问题上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稳定市场预期。一是在碳达峰碳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共同富裕等重大战

略问题上,及时及早细化政策规则,进一步明确细化分阶段目标,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二是依法保障民营企业主合法权益,特别是在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趋势下,完善包括无形资产和数字资产在内的产权保护制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凉山州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采取“一月一摸排、两月一督查、一季一跟踪”方式,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锁定新增监测对象4060户16219人,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要求落实了产业就业、

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返贫致贫风险正在逐渐消除。

二是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义务教育有保障上,常态化巩固控辍保学成效,全州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一人失学辍学;基本医疗

有保障上,精准落实大病保险、倾斜支付和医疗救助倾斜待遇政策,脱贫人口保费由财政全额代缴,有效防止因病返贫;住房安全有保障上,816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711户农房抗震改造工作有序启动;饮水安全有保障上,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有力保障了农村群众长久喝上安全水、卫生水。

三是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着眼于稳得住,在24800以上的集中安置点设立社区党委3个、总支4个、支部17个,纳入管理党员1000

余人;实行“双联四包”工作机制,由州县领导及相关部门联系结对大型社区安置点,推动安置点党总支包社区、党支部包楼栋、党小组包单元、党员干部包住户,确保结对包户全覆盖。着眼于“逐步能致富”,全州集中安置点有序输出劳动力5.83万人,配套建设农牧业产业园区258个、商贸物流园区2个、旅游发展园区4个、扶贫车间24个,产业园区带动就业7369人,扶贫车间(工厂)带动就业1526人,引导搬迁劳动力家门口就业11.4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2万人。

一是完善政策衔接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争取将11个脱贫县分别纳为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

面给予倾斜支持,全州到位中央、省级、州级、县级衔接资金64.3亿元。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效衔接意见,制定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配套出台衔接资金、特色产业等27个方面政策措施,共同构建起我州有效衔接“1+N”政策体系。

二是完善项目衔接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清理各级扶贫资产982.64亿元,清理项目33.9万个,切实防止扶贫资产闲置、流失。建立完善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入库项目6137个、项目资金规模达340.81亿元。

抓紧抓实搬迁脱贫村脱贫户剩余掉边掉角农户搬迁工作,锁定符合条件且自愿搬迁对象502户2001人,已确定购房安置211户、建房安置291户。

三是完善产业衔接机制。全州小春粮食产量29.6万吨,大春粮食完成播栽589.55万亩,生猪出栏214.9万头,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88.82

万亩、166.32万亩、12.28万亩,完成核桃提质增效10.34万亩,新建设油橄榄基地0.88万亩、华山松基地建设2.2万亩。

四是完善就业衔接机制。强化劳务输出,截至7月底,全州共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07.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2.69亿元。扎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举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专场招聘、农民工网络专场招聘、直播带岗等线

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196场,提供岗位18.8万个,达成意向3.01万人。规范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全州新开发岗位3267个,累计在岗2.24万人。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向66名返乡下乡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66万元,带动吸纳318人就业,为135名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发放贷款1350万元,带动吸纳就业560人。加强就业扶贫载体建设,新认定扶贫车间3个,累计认定扶贫车间83个、扶贫基地9个,吸纳脱贫劳动力1381人。

五是完善领导衔接机制。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下设办公室和9个专项工作组,建立起了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

制,做好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轮换选派工作,向1573个村选派驻村帮扶力量4562人。

一是实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44个乡(镇)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28个行政村已启动编制村规划;确定德昌县为州

级乡村规划编制试点县,率先进行以经济区为单元开展乡村规划编制探索,选取16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分为4个片区编制“多村合一”村规划;稳步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工作,冕宁县泸沽镇等18个镇被纳入“省级百强中心镇”入库候选名单。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撤并建制村畅通项目107.9公

里,建成产业路旅游路169.4公里;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国网凉山公司51个项目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项目形象进度完成52%;积极推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全州基站建设已超1000个,实现了“县县通5G”目标。

二是实施农村环境提质行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3902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正在做好无害化卫生厕所村前期项目准备工作,确保中央、省级资

金拨付后能立即开工建设。大力开展冬春疫情防控村庄清洁百日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万余处近9万吨。强化督导检查,查找和反馈198个突出问题,督促相关县及时开展整改工作,做到不整到位不放松,不整干净不收队。

三是实施基层社会治理行动。全力推进新一轮禁毒攻坚行动,以“净边2021”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开展对口整治工作,全力挤压外流贩毒空间。狠抓艾防攻坚,全面启动凉山州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第二阶段行动,将攻坚范

围从4个重点县扩大到全州17个县市,实行“多病同防”,全州抗病毒治疗率大幅提高,母婴传播率大幅下降。巩固生育秩序整治成果,全州政策外多孩率显著降低,长效避孕措施落实率全面提升。

四是实施基层组织建设行动。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全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全面消除小学及以下学历,村(社区)“一肩挑”占98.7%。有序推进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换届后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

龄37.7岁,大学及以上学历占69.1%。开展换届后乡村干部大培训、村干部学历大提升,对288名新一届乡镇党委书记和2.5万名村干部进行了一次全覆盖培训。加强试点示范建设,在西昌、德昌、会理等11县(市)打造26个农村(农业园区)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示范点(片)。有力推进冕宁彝海村、会理皎平渡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党建提质增效。

二、存在的问题

有的地方监测人员的任务量分配不合理,职能职责不明确,不能承担起应有的监测任务;有的地方在制定帮扶措施时针对性不强,个别地方帮扶措施跟进进度缓慢,监测对象满意度不高;部分地方农户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相关政策的知晓率低,农户主动申报环节缺失,仅仅依靠干部走访和部门预警的方式发现监测对象。

凉山州农户种养分散,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部分

农户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新型经营主体起步较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带农益农效果不明显。

部分农户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有的不习惯工厂里严格管理纪律和流水线生产模式,不愿进厂打工;有的文化素质不高,就业技能低下,务工收入不高,影响其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乡村就业岗位不足,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乡村工匠等流向城镇,人才引不进、稳不住,农村急需的教育、卫生等专业人才匮乏。

部分地方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不够重视,管理机制不够顺畅,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收集、运输、处理体系不完善,农村面源污染、垃圾和污水污染治理任务仍然较重。

三、建议

严格落实《凉山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手册》《凉山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问责实施方案(试行)》落实落地,加快建立完善我州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监测人员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督查督导,有效防止“错评”,坚决防止“漏评”,确保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和定点帮扶,做好技能培训、组织发动、劳务输出等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狠抓就地就近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做大做强“大凉山”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群众嵌入到产业链上来,享受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进一步完善脱贫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动态变化监测和解决机制,坚决守住“3+1”脱贫成果。用好用活防贫保障基金,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基金,解决不可预见和突发性问题。

(四)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强化服务能力,聚焦24个800人以上的大型和特大型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强化“两业”帮扶,确保每个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持续增加搬迁收入;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持续开展毒品艾滋、生育秩序整治等社会治理,加快建设平安和谐社区。

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举,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树新风、助振兴”等载体活动作用,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三建四改五洗”“五净四有一规范”(客厅干净、厨房干净、卧室干净、卫生间干净、个人卫生干净;有厕所、有厨房、有家具、有厨具;家庭物品摆放规范)和“厕所革命”,持续推动脱贫地区群众养成现代文明生活习惯。

关于城市洪涝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的建议郑州市“7␎20␍特大暴雨灾害思考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水旱灾害研究中心马建明

同自然灾害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永恒课题。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理念,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在防洪减灾领域,要求我们从灾害预防、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各阶段,推进洪水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措施。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加强洪水风险防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暴露出特大城市在遭遇极端暴雨洪涝侵袭下的脆弱性(图1、图2)。主要表现有:街道行洪导致行人和车辆被冲淹;京广隧道、地铁五号线、郑大一附院、阜外医院,以及大量的地下空间被淹没;山丘区山洪叠加路坝影响,淹没和冲毁村庄及房屋;中小河流沿线漫溢,巩义米河镇、登封告成镇、荥阳汜水镇等被洪水淹没围困;山丘区常庄水库、郭家咀水库等出现重大险情;重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高铁交通干线、特高压输电线路等受影响和损坏等。同时导致的大面积停电停水停气、通信中断、交通中断,使得救援和灾后恢复困难。

我国共设市668座[2],其中有防洪任务的城市625座,占全国城市的94%。城市一旦遭遇类似郑州的特大暴雨洪涝,严重的灾害链次生影响也必然出现。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减轻城市洪涝风险,是迫切需要思考的命题。

思考城市洪涝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本文首先阐述洪水风险管理理念,洪水风险管理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灾害防御各阶段,风险管理的具体任务和行动。

洪水风险可以表示为(洪水)“危险性”Hazard×(承灾体)“暴露性”Exposure(即人和当前财产)×(承灾体)“脆弱性”Vulnerability(即缺少抵抗力或者缺少准备)[3]。

从洪水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要降低洪水灾害风险,可以考虑:①减少洪水发生的规模和量级;②降低洪水淹没范围、水深和淹没时间;③减少受洪水影响及淹没区域的人口和财产;④提高洪水影响承灾体的抗灾能力,降低脆弱性。开展洪水风险管理需要从这4个方面着力。

洪水风险管理的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图3)。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调控洪水、控制和减轻洪水风险的基石。统筹流域防洪,一般采用上蓄,下排,中游分滞的工程体系布局。流域防洪工程主要包括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以及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等措施。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和易涝区域排涝工程也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当纳入流域统筹,有效衔接协调防洪排涝能力。防汛应急中加高子堤、临时防洪墙/挡板、防汛抢险、紧急抽排水等也属于工程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是指通过法令、政策、行政管理、经济和防洪工程以外的技术等,以减少洪泛区洪水灾害损失的措施[4],主要包括防洪法规、洪水预报、防洪调度、洪水警报、洪泛区管理、河道清障、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洪水保险、洪灾救济等。

洪水风险管理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执行上按照灾害预防、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4个时间阶段划分不同的任务(图4)。灾害预防阶段主要开展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规划建设和国土开发风险管控等任务;灾前准备包括防汛指挥体系、防汛责任制体系、预案体系、响应联动机制、抢险队伍及物资、培训演练等任务;灾中应急包括应急值守、监测预警、会商研判、调度指挥、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灾害救助等任务;灾后恢复包括调查评估和恢复重建。遭遇重特大洪涝灾害后,需要及时开展调查评估,在恢复重建中有效衔接灾害预防阶段的任务,即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并提升国土开发风险管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灾害的本质属性,缺一不成其为灾害。对于灾害社会属性,应通过加强国土规划和管理,通过协调相关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社会对灾害的承受能力[5]。因此本文在灾害预防阶段列出国土开发风险管控任务,包含防洪区洪水影响评价,洪水保险和洪水风险意识3方面的措施和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

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为我国洪泛区还没有明确的边界,同时很多大江大河防洪保护区其实也是内部中小河流的洪泛区,因此我国洪水影响评价制度没有在防洪区内广泛推行。由于防洪保护区防洪工程标准差异很大,大部分防洪保护区洪涝灾害风险威胁仍很严重,因此建议洪水影响评价制度要在全国防洪区内广泛开展。

国务院灾害调查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指出:“灾

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有极端暴雨防御难度大的原因,有城市发展快、历史欠账多的原因,也集中暴露出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等问题”[1]。完善城市洪涝风险防控,应对城市区域可能发生的极端暴雨洪涝灾害,从风险管理对策措施方面,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建立风险预警为主线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气象预警精准度,建立、完善跨部门、多层级机构间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建立、完善气象预警到

城市洪涝预警,进一步到重要防护对象的实时淹没风险预警机制,逐步建立城市区域以风险预警为主线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推进重大城市洪涝监测、预报、预警、预案系统建设,有效衔接流域防洪“四预”平台,建立、完善城市洪涝监测预警体系和洪涝预报调度模型,着力科技赋能,构建城市智慧防汛排涝体系,提高城市应对洪涝灾害决策水平。

以上措施主要着眼提升、完善洪涝灾害应对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应急决策水平,长远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难题,要从风险防控体系出发,高标准建设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同时完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风险管控机制,并逐步推进洪水保险,通过市场调节机制,管控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主动规避风险。有以下3点建议。

推行洪水保险,通过经济杠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洪涝风险防控。加强防洪区国土开发风险管控,通过推进洪水保险等措施,依托经济手段提升完善国土开发洪水风险管控体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借鉴美国的经验,制定《国家洪水保险法》(1968年),推进《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69年)并持续修订。采用强制保险,社区统一购买模式,洪泛区(即我国的防洪区)几乎全部社区均参加。采用严格建筑规范:对于新建房屋,最低楼板高程不低于100年一

遇水位;已有房屋,采取加高基础高程修建小型挡墙或堤防等措施;对于损毁房屋,受洪水淹没损坏的建筑物要迁出洪泛区。通过推行洪水保险,美国逐步降低年均洪水灾害损失,并减少救灾援助支出等,取得了较好的减轻灾害风险的综合效益。我国的洪水保险制度仍处于探索构建中,需要加强顶层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和探索。

关于促进我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省工商联

通过调研,我们对我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层次了解,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当前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认真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一、我省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优惠政策不了解,不能充分享受政策红利。除税收优惠政策中的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政策企业在报税过程中就可以自动享受外,其他的一些优惠

都需要企业去主动了解,依规申报。而大部分小微企业对于政策申报或者不知道,或者知道不了解,没有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二是小微企业用能成本高,企业负担重。工商业电价普遍高于一般电价一倍左右,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占比较大,企业尤其是楼宇经济中的小微企业电力负担却依然没有降低。国家电网的电价优惠没有传导到企业层面。

三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严峻。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形式不容乐观。一方面因为小微企业没有合适的质押品,获取银行贷款困难;另外一个方面是部分小微企业历年来经营不规范,信

用缺失,也造成了企业融资渠道被堵死。

四是人才引进比较难,劳动力成本上升。我省地处京津腹地,在虹吸效应的影响下,人才反而容易被京津吸走。在产业政策上、住房政策、子女上学政策没有对人才强有力的吸引。

五是财税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小微企业因为人员少、规模小在财税上一般都选择代理记账,对财税问题了解不多。在金税三期上线,国地税合并的大背景下,财税规范化成为了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财税风险频现,一

些小微企业应对失当,造成风险。

六是产能不足、企业亟待转型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环保、限产对生产加工类小微企业影响较大。环保设备上线、企业设备更新需

要大量的资金,企业筹集困难。同时,因为限产、企业订单尤其是外贸订单减少,加重企业负担。

七是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在加工类小微企业中,代工、仿制仍占企业生产的大部,在设计类小微企业中,原创作品少,知识产权缺位。虽然省发改委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都进行了申报补贴,但大部分小微企

业对政策不甚了解,申报意识不强。

二、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大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支持中介机构帮助小微企业对政策的享受。建立统一的政策发布平台、对政策定期解读。

二是建立商业用电服务费规范化管理,对商业楼宇物业公司用电服务费收取进行市场调查论证,并向社会公开并征询意见。

三是建立企业信用培训机制,强调企业信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在经营中加强信用管理、重视信用积累,进而用信用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加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在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优化政策配置,借鉴天津滨海开发区人才引进计划,对在我省就业的人才,增加住房、教育、养老政策扶持。

五是增加财税风险管控培训力度,多平台、立体化宣传金税三期、国地税合并、社保归税、个税改革等财税变化,引导企业积极应对,依法经营。

六是充分运用政策优势,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对企业设备更新、环保设备升级提供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

七是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组织知识产权培训会,宣传知识产权申报补贴政策,引导小微企业树立知识产权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92155部队政治工作部主任杜宁

近期,我们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总的感到,近年来通过开展“帮建支部、帮带书记、帮抓骨干、帮解难题”活动,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持续强化,但离支部强在连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一、存在问题

(一)思想政治引领不够有力。一是党组织功能作用不够突出。有的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不善于依靠党组织统班子、把方向、抓大事、带队伍、解难题;有的做思想工作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不善于发现

苗头隐患,平时工作做得少,出了问题才来手忙脚乱补漏洞。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好。有的党员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平日里看不出来,工作中显不出来,关键时站不出来,极个别的还当了群众的尾巴。三是两个群众组织”建设短板明显。有的基层党组织对“两个群众组织”领导不够有力,安排刚毕业不久的学员干部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军人委员会主任,这些干部刚出校

门就入营门,群众基础尚不牢固,业务素质不够全面,抓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单位主官和群众组织负责人身子虽然进入新时代,但脑袋还停留在过去时,仍简单地认为团支部的职责就是组织官兵打打球、读读报,军人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定菜谱、投个票,以致该落实的制度落实不到位、该抓的活动抓得不经常。

(二)战斗堡垒作用不够突显。一是集体领导不够坚强。有的对党管一切理解不深,缺乏统揽全局的意识,工作缺思路、缺底数,被上级牵着走、被领导推着动、被形势催着干、被问题逼着改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集体领导

意识不强,主动谋划思考、建言献策不够,甚至甘当“举手”委员、“点头”委员。二是培训成果转化不够。近年来,部队党委机关采取集中办班、补差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基层党组织正副书记进行经常性培训帮带,但有的正

副书记不注重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一些培训过、规范过的问题仍反复出现。三是工作谋划不够有力。有的基层党组织对部队长远建设规划不够,单位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有的理解领会上级意图

不准确,对单位实际情况若明若暗,抓工作凭感觉、靠直觉,科学抓建、依法抓建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欠缺。

(三)组织生活落实不够严格。一是时间相互挤对。每周五下午的党日活动时间,有的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拿任务多当借口,随意挤占压缩时间,从条例规定的半天压缩为一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导致党日制度落实走了形式。二是内容脱离实际。有的党组织正副书记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建知识缺乏研究,上

党课照本宣科,不接地气;有的党员思想汇报往往三五句话就完事,千篇一律

的“思想稳定”,脱离实际不够真实。三是效果不够明显。各级各类组织会议记录“补、改、抄”的问题虽已杜绝,但会议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明显。有的议事深度不够,落实指令性议题较多;有的对部队倾向性问题、官兵思想心

理问题、单位全面建设问题挖掘分析解决得少,委员发言泛泛而谈,见人见事不够,问题点不到根上,会议决议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分工不明确,还存在为了开会而开会的现象。

二、主要成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基层党组织正副书记认为抓党建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见效慢,难以引起上级关注,不如抓大项任务、抓具体工作来得快,

以致出现“瘸腿走路”的现象。有的基层军事主官认为抓党建、抓组织工作是政治教导员、政治指导员的事,自己只负责抓军事、抓管理、抓后装,导致书记不在位时党建工作问题多、漏洞大。

(二)工作统筹有误差。有的基层党组织面对日常工作安排过满、任务转换节奏过快的现状,不善于统筹结合,不懂得关闸分流,上级部署的工作干不完,本级想干的工作没时间,议事决策仓促上阵,难以集中精力抓中心谋打赢、

抓队伍强支撑、抓经常打基础。

(三)指导帮带有落差。有的基层营党委对连队党支部指导帮带不够,一些工作浮在面上、停在纸上,对所属支部情况不明、底数不清,一味等着上级机关培训帮带,自主培训、主动帮带干部骨干的意识还不够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结合书记培训、挂钩帮建、蹲点调研等时机,帮助基层理清党委(支部)领导与行政领导的关系,理清党的会议与行政会议

的关系,理清集体领导与临机处置的关系,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思想认识偏差。针对基层书记队伍中存在的动力不足、活力不够、能力不强等问题,深入开展“对比、知足、感恩”教育,以“三珍惜”(珍惜时代、珍惜岗位、珍惜荣誉)、“三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为主题扎实抓好事业心责

任感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正副书记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

(二)加强机关指导帮带。严格落实党委机关挂钩帮建责任制,持续深入开展“帮建支部、帮带书记、帮抓骨干、帮解难题”活动,帮助基层认清自身特点、查实薄弱环节、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工作思路,对党组织建设薄弱的支

部,采取“一连一策”办法,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精准帮建,不断提高基层自主抓建能力,增强党组织的造血功能。按照统目标不统方法、统时限不统时间、统环节不统细节等方式,科学制订指导基层的各类方案计划,抓好“周检查、月通报、季讲评”制度落实,确保基层党日活动时间不少、人员不缺、内容不减、程序不漏。

(三)选准配强班子队伍。坚持逢晋必考,切实

挑选群众信服、素质过硬、能够吃苦、有班子经历、有机关或者副职工作经验的最佳人选搭班共事,尽量减少班子成员频繁更换,保持工作连续性,确保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有“明白人”。严格按原则、按规定、按程序选人用人,大力推行“五个优先”原则(先进基层单位主官优先、“四有”优秀个人优先、出色完成重大任务的优先、对单位建设贡献突出的优先、比武竞赛成绩优异的优先),立起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的鲜明用人导向。

(四)突出抓好能力培训。扎实开展党委(支部)

班子大练基本功活动,常态开展基层党组织正副书记和委员培训,重点抓好军队党的建设法规学习贯彻,通过经常性考问查看,着力增强基层党务工作者抓党建、强堡垒的意识和能力。党委机关结合考察干部、考核班子、蹲点调研、综合检查等时机,对基层党组织正副书记当面点拨、谈话提醒,采取参加党委(支部)会、组织生活会、班务会、党小组会等方式,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帮带,促使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五)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学好用好新颁发的

《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和《军队功勋荣誉表彰实施办法》,深入贯彻落实强化“三力”、调动“三性”具体措施,结合基层“双争”评比,大力评选表彰“四有”优秀个人,积极推荐表彰奋斗新时代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让先进典型进灯箱橱窗、上先锋光荣榜,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带动引领广大官兵见贤思齐、知责奋进。

关于加快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共泾川县委党校王丽荣

近年来,泾川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确立了“立足产业办工业、招商引资兴工业、开发资源强工业”的发展思路,全力加快重点项目,集中建办工业园区,不断拓宽招商渠道,有效推动全县工业经济企稳发展。但在调研过程中,仍发现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分析。

一、发展现状

工业总量: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72户,其中,制造业在册140户,规上企业4户,平均用工人数1147人,资产7.1亿元。2019年4户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02亿元和0.42亿元,同比增长9.83%和7.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7亿元。目前,全县现有煤炭企业1户,设计产能21万吨/年,实现产能18万吨/年,2018年6月因采矿手续到期,至今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产业结构:依托区位、交通等优势,持续抓招商,全力建项目,多方搞监测,奋力求突破,全县初步形成了以轻纺化工、饲料加工、新型建材三大行业为支撑,饲料、棉纱、石灰、陶瓷制品等40多种产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21年1月,新入规企业1户,目前规上企业5户,其中,棉纺企业1户,完成工业增加值73.3万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1%;建材加工企业4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732.5万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5.9%。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有序起步,

15兆瓦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松果电单车等项目建成投产,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6辆、电单车1200辆。

区域布局:按照土地利用和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规划了“一区两园”(即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陇东能源化工园),规划面积3.9万亩。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列为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之一,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88亿元,先后入园天纤棉业、正大饲料、家园陶瓷和华润陶瓷等企业12户,初步形成了饲料加工、轻纺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

二、存在的问题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泾川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小、层次低,仅有规

上企业5户,工业增加值占比不到全市的1%;工业企业只有1户棉纺企业、其他都为建材类企业,新兴产业发育缓慢、带动性不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项目进展缓慢,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招商引资意向性项目多,签约的少,投资落地的更少;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工业企业发展不景气,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出现大幅度下滑,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现状整体来看:一是工业总量小。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工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仅为17.1%,拉动全县经济较快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发挥不充

分,吸纳就业、带动城镇化进程的作用仍然相对较弱。县域工业企业多以轻纺化工和新型建材等行业为主,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产业发育缓慢。目前,全县工业结构中,煤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缓慢,啤

酒、果汁等饮料加工企业均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加工行业呈萎缩状态,发展后劲不足,对县域工业经济支撑乏力。

三是园区平台建设滞后。园区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土地储备相对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备,产业集聚能力相对较弱,入园企业较少。四是技术人才缺乏。受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全县工业人才队伍现状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总量偏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从当前发展来看:一是疫情影响严重。受疫情影响,全县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效益不佳,5户规上企业因下游市场不景气,订单锐减,运行十分困难,家园陶瓷公司因为原料断供、生产成本较高,呈亏损趋势,特别是天纤棉业公司实

行转包经营,对稳增长带来很大压力。二是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受疫情、资金、招工等影响,200万吨建筑骨粉及制砂生产线项目、高平养猪场等项目开工较往年推迟近一个月时间,温泉小镇、中小企业孵化园、10万吨天然矿泉水生产线

等重大招商项目迟迟未能开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进度要求。三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全县仅有商业银行8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政策性担保机构2家,多数企业信用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不规范,抵押担保条件不充分,融资难问题比较

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是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以旭康食品公司4000吨罐头、1500吨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精细屠宰分割生产线为依托,开展肉牛精深加工,做大“平凉红牛”品牌,招商建办皮革加工等配套项目,引导畜禽产业向肉、乳、毛、骨、

皮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方向转化,构建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以天纤棉业公司10万锭棉纱生产线为依托,引导天纤棉业公司加大投资,加快二期20万锭棉纱生产线建设进度,全面建成20万锭棉纱生产项目,产能达到30万锭。同时,积极开发针织面料、针织制品、棉花仓储、棉花交易等上下游产品,联系引进服装加工等下游企业,把泾川打造为西北地区高品质棉花仓储中心和西部现代纺织产业基地。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建材业。引导新创环保、信泰建材等空心砖

生产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扩大产能、提升质量,积极适应市场新需求、研发新

产品。整合壮大现有建材工业,以华润、家园2户陶瓷企业为依托,围绕建筑陶瓷开发,通过陶瓷制品质量提升、品牌创建、技术改造、订单设计、物流信息共享等形式,不断扩大产品销售区域,提升陶瓷产业区域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加快培育能源化工业。抢抓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机遇,加大泾川项目区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方面,在尽快探明储量的基础上,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对接,论证储备石

油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油田建设步伐,推动10万吨/年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动工建设,为能源开发奠定基础。四是招商推动装备制造业。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械修造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招商引进大

企业、大集团,配套开发高附加值的大中型机械、农机加工、新能源炉具等机电产品。五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业。围绕陕甘宁三省区医养中心开发,积极论证,招商引进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规模种植等项目,有效推动生物医药业发展。六是扶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开工建设光伏扶贫项目。积极推广应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大力实施“煤改气”工程,稳步推进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全力推动全县

工业经济绿色健康循环发展。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逐步解决管理体制不畅、产业不集聚、机制不灵活、功能不完善、开放不全面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扩大园区职责权限和自主权,优化功能定位,推进产城融合,促进开放合

作,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加强与自然资源等部门衔接,多方储备预留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筹措资金,配套完善园区供水、供电、供

气、道路、通讯、消防、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工程,做好西园区污水处理厂、经三路、经八路、汭河风情线西延等项目的论证立项工作,努力提升园区承载和综合服务功能。三是搭建投资融资平台。运用政策、市场、金融等手段,依托中小企业担保、广惠投资等公司,通过政府注资、国有资产盘活等方式,组

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集中区投融资平台,提升园区自身造血功能,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创建小微企业孵化园区。突出园区经济发展主责主业,明晰发展重点和功能定位,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园、建材产业园、小微企业孵化园等“园中园”建设。

一是加大规上企业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政策措施,解危度困保一批,项目投产建一批,扶持发展育一批,扩能增效增一批,筛查漏统补一批,着力解决企业在管理、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困

难和问题,促进“规下转规上”。二是着力培育壮大小微企业。认真贯彻“一法一条例”和国家、省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规范涉企收费清理,加大中小企业项目、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

市场开拓、规范管理、开发新品,实现转型升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广胜食品、丰农公司等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持续壮大县域小微企业体量。三是孵化催生小微企业。创优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实,鼓励引导部分发展基础好、产业发展前景广的小微企业

入园孵化,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把小微企业培育成规上企业,变“输血”为“造血”,多方扩大县域工业企业总量。

一是强化项目论证储备。立足优势资源转化、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按照“建设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思路,围绕农副产品

加工、轻纺化工、新型建材、绿色能源、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论证一批产业深度开发、延链补链项目,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区域关联度强的项目,争取国家产业对口、政策支持的项目50个以上。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牢固树立全县招商引资“一盘棋”理念,打破乡镇、部门“各自为战”模

式,着力构建县级、部门、乡镇大联合大招商工作格局,多方凝聚招商引资工

作合力。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按照项目谋划争取“八个方面”和生成运作“四个渠道”,围绕战略新型产业,论证储备新能源、天然气等项目5个以上。积极推行项目建设包抓责任制,全力当好项目建设“店小二”,年内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以上。四是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创新联动,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

力转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资金投入,以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依托天纤棉业等骨干企业,着力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培育国家名牌产品,推动企业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一是完善政策体制。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和《平凉市贯彻落实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及时修订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人才培育政策、园区机制创新政策和企业品牌创新扶持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二是强化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衔接人社、教育等职能部门,积极选聘计算机技术

应用、现代工业管理、互联网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工业

经济口及重点企业就业,探索建立“四支一扶”、校企联建等高校毕业生使用和激励机制,着力破解工业“人才荒”难题。三是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聚焦县域工业企业发展人才匮乏现状,着力实施“柔性引才”、“合作引才”、“项

目引才”项目,设立人才专项奖励、人才项目资助、学习深造资助等资助项目,加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各类人才培育和发展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重点培养能源、工业、现代企业管理、财会等方面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努力提升县域企业技术水平。

关于纠治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的调查思考

92354部队某队政治教导员于波盛

近年来,各级坚决贯彻“两个全面从严”要求,大力纠治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基层法纪越来越严、风气越来越正、生态越来越好。但从调查了解、各级通报和工作掌握情况看,当前基层风气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呈现隐形变异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一、当前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主要表现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系列695(51篇)2022年4月优秀调研报告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26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