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707(38篇)2022年5月各地优秀调研报告汇编

2023-03-13 13:03:50 121

20224

1.鄂尔多斯日报记者王红梅:

“米粮川”突围记来自达旗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12.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青”尽全力一线有我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与创新发展调研⋯⋯⋯9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晓光:

草原民宿产业的突围之路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调研报告⋯⋯⋯⋯⋯264.保定市委办公室联合调研组:闯出县域产业发展的新路阜平县构建

“6+4”产业体系的调研与思考⋯⋯⋯⋯⋯⋯⋯⋯⋯⋯⋯⋯⋯⋯⋯⋯⋯⋯315.中共奉新县委陈志尧:

创建绿色生态现代化工业园区的调研与思考⋯⋯⋯⋯⋯⋯⋯⋯⋯⋯⋯⋯366.朱真伟:

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思考⋯⋯⋯⋯⋯⋯⋯⋯⋯⋯⋯⋯⋯397.经济日报调研组:

东莞豪迈⋯⋯⋯⋯⋯⋯⋯⋯⋯⋯⋯⋯⋯⋯⋯⋯⋯⋯⋯⋯⋯⋯⋯⋯⋯⋯⋯458.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关于全国建设美丽江西的调研与思考⋯⋯⋯⋯⋯⋯⋯⋯⋯⋯⋯⋯⋯⋯⋯589.合肥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李继红: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后国有资产管理思考⋯⋯⋯⋯⋯⋯⋯⋯⋯⋯⋯⋯6210.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范雅萍:

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6811.乡宁县昌宁镇人民政府冀豪伟:关于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思考

基于乡宁县昌宁镇的调研结果⋯⋯⋯⋯⋯⋯⋯⋯⋯⋯⋯⋯⋯⋯⋯⋯⋯⋯7312.王龙芝、李成青、谢洁华:

关于我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思考⋯⋯⋯⋯⋯⋯⋯⋯⋯⋯⋯⋯⋯⋯⋯78

13.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郭帅:

关于做好国有企业基层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8314.王向阳:

国家治理转型与基层减负悖论基于近年来基层治理实践的考察⋯⋯⋯8715.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陶明启:

国有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监督的实践与思考⋯⋯⋯⋯⋯⋯⋯⋯⋯⋯⋯⋯9816.中国共产党曲靖市委员会办公室刘勰丽:

基层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激励机制问题分析思考⋯⋯⋯⋯⋯⋯⋯⋯10217.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赵心蕊:

将人文精神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10718.光明日报调研组:焦桐花开幸福路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的兰考实践⋯⋯⋯⋯⋯⋯⋯⋯⋯⋯⋯⋯⋯⋯⋯⋯⋯⋯1151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周强:精准扶贫政策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

对乡村振兴的启示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12120.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陈文祥: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构

建实践研究对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考察⋯⋯⋯⋯⋯⋯⋯⋯⋯⋯⋯⋯13421.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确保粮食安全⋯⋯⋯⋯⋯⋯⋯⋯⋯⋯⋯⋯⋯⋯⋯14622.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崔丽君:

山东招远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绿色发展调研报告⋯⋯⋯⋯⋯⋯⋯⋯16123.青岛市水文中心张聿洵: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16424.经济日报调研组:

太钢制胜⋯⋯⋯⋯⋯⋯⋯⋯⋯⋯⋯⋯⋯⋯⋯⋯⋯⋯⋯⋯⋯⋯⋯⋯⋯⋯16925.光明日报调研组:为了五山地区的水清岸绿江苏南通构建沿江生态绿色

廊道的实践探索⋯⋯⋯⋯⋯⋯⋯⋯⋯⋯⋯⋯⋯⋯⋯⋯⋯⋯⋯⋯⋯⋯⋯180

我国智慧医院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考⋯⋯⋯⋯⋯⋯⋯⋯⋯⋯⋯⋯⋯⋯18627.每经记者张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农户数字金融意识觉醒但地区差异明显⋯⋯⋯⋯19128.石璐珊:

相关城市人才政策梳理及对宁波的启示⋯⋯⋯⋯⋯⋯⋯⋯⋯⋯⋯⋯⋯19329.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媛: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19830.山西中医药大学许馨: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文化教育意义之思考⋯⋯⋯⋯⋯⋯⋯⋯⋯⋯⋯20231.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和中共长宁县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新时代县域产业振兴的困境与路径四川长宁县竹产业调查⋯⋯⋯⋯20932.四川省雅安市农业农村局朱河英:

雅安市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21333.光明日报调研组: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个人的“行军书”安徽金寨

大湾村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新征程⋯⋯⋯⋯⋯⋯⋯⋯⋯⋯⋯⋯⋯⋯⋯⋯21534.中石化华东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赵力:

油田企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思考⋯⋯⋯⋯⋯⋯⋯⋯⋯⋯⋯22135.四川文理学院刘长江:

舆论监督视域下的廉政建设研究达州市“阳光问廉”的调研报告⋯22636.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李仲勋:在深化融合中提升主流媒体“四力”

来自苏州战“疫”宣传报道实践的思考⋯⋯⋯⋯⋯⋯⋯⋯⋯⋯⋯⋯⋯23637.樊芳芳:

中小城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思考以余姚市为例⋯⋯⋯⋯⋯⋯⋯⋯⋯⋯24138.自建房塌引关注“违建”监管成重点湖南长沙“4·29”

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引出的思考⋯⋯⋯⋯⋯⋯⋯⋯⋯⋯⋯⋯247

“米粮川”突围记来自达旗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王红梅

(2022年5月22日)

晚春。细雨。

驱车行驶在达拉特旗的8千多平方公里大地上,感受鄂尔多斯市“北大门”平畴沃野的开阔,“沙唱水香黄河湾,海海漫漫米粮川”的肥沃。乡间小路旁的田野里,几台农机来来回回地穿梭着,三五农人正精耕细作,信心满怀地耕耘着希望的田野。

北国之春,稳稳地落在达拉特宽阔而又承重的肩膀上。

立定2022年的春天,徐徐揭开达拉特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篇章,一望无际的历史画卷不断回放、漫卷,是谁书写了这样厚重的历史篇章,又是谁使达拉特之春日新月异,答案无疑,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的生动实践,是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是达拉特旗历任决策者的躬身前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赓续奋斗、砥砺奋进。

达拉特,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旗耕地面积225万亩,堪称黄河流域的“金扁担”。享有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先进县之美誉,并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立于“弯”内,利于居上。

占据区位优势,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达拉特始终靶向明确,牢牢牵引农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持续发力,利箭出弓,志在必得。

从改革开放的劲风吹拂鄂尔多斯大地伊始,达拉特的农村改革就已迈出第一步,乡村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始小荷初露。1978年,黄河“几”字弯南岸的达拉特旗耳字壕公社康家湾大队,一位叫赵丑女的农村妇女大胆承包村里的14亩土地,由此拉开农村发展变革的序幕。

序曲悠扬推新章,改革发展暖人心。40多年来,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达拉特农村牧区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和发展,农牧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达拉特农牧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2018年,全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1350万

元,增加到2018年的38.68亿元。同时,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全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比为71∶14∶15∶0.01,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全面发展的现代农牧业转变,2018年,牧业和渔业分别增长17和1个百分点,全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比优化为66∶1∶31∶2。

接续翻页,达拉特农牧业发展的卷帙浩繁如长风破浪,浪遏飞舟。

“十三五”期间,达拉特通过整合资源,捆绑国土、农综、农牧业、黄河南岸灌区节水灌溉等项目,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了全旗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全旗农牧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全旗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32.8亿元增加到43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5.6%,位居全区前20位。

数字,在不断地刷新。突破的,是旧有的体制和机制。打破的,是传统的壁垒和僵局。击破的,是以往的景象和记录。

2020年,达拉特油料产量3.73万吨,是“十二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5.4%;蔬菜产量31.62万吨,部分蔬菜远销港澳台和珠三角等地区;饲草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通过盐碱地治理,进行有机水稻种植2.5万亩。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应用,全旗农作物单产水涨船高。

随着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确立,畜牧养殖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船行江野阔,两岸青山移。历史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达拉特乡村振兴的步履也从未原地踏步。

2021年,达拉特实施农牧业重点项目21项,完成投资11.64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年内开复工37万亩。推进“种养一体、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全旗完成农作物总播224.7万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2740公顷,较上年减少5909公顷,同比下降3.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8091.5公顷,较上年增加2203公顷,同比增长1.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4648.5公顷,较上年减少8112公顷,同比下降19%。

粮稳则心安。随着全旗粮食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达拉特粮食产量已连续17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2021年突破16亿斤,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展望未来,达拉特并没有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求取功名,而是再次确立新的坐标和航向:

2022年,全旗计划建成农业高标准生产经营示范种植基地14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8万亩;鼓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经营面积达到10万亩;特色瓜果蔬菜种植基地2万亩。

2022年,象征着希望和发展的小苗刚刚破土而出,达拉特的突围之路正在高歌猛进。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粮稳则天下安。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18连丰,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弦却从未松懈。驻守在祖国北疆一隅的达拉特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在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时刻砥砺奋进,笃定前行。

如何藏粮于地?以“统种”之利刃,收共富盈枝“马上要试种100亩贝贝南瓜,这比我们以往种植的玉米经济效益更高,订单已经谈好了。”说起今春播种计划,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社长高勇神采奕奕,过去一年官牛犋南社的创收之路,以及分红大会短视频红遍“朋友圈”的情景,让他激情无限。

作为受益者之一,今年67岁的官牛犋南社村民贺锁也称:“我们全家老小十口人人均14700多元,扣除下一年的启动资金,到手现金14万,分红时高兴坏了!”

为确保设备正常使用,这几天,贺锁正忙着检查喷灌设备。“现在种地机械化了,合作社一年给我2万元工资,让我在农忙时巡查各个机械是否正常运行。”

贺锁介绍,像他一样给“自家”合作社打工的农民还有5人,他们6人一起打理全社3161亩土地。这个“自家”合作社,指的是“官家牛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故事还要从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的尝试和定型说起

——

在2008年之前,位于沿河地区的官牛犋南社常住人口只有60户、95人,全社耕地面积3161.6亩。种植模式处于“单打独斗”阶段。主要发展传统小农经

济,农民大多自产自销,玉米亩产约1200斤,小麦亩产约600斤。每户养5-8只羊,人均年收入2000-3200元。社会治理不够顺畅,存在土地划分、浇水时间冲突等矛盾。

在2008年至2013年间,官牛犋南社迈入土地整合阶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争取实施了国家农综项目,进行土地整理,2009年争取集中移民产业扶持项目资金新建大棚66栋,土地全部流转给企业。全社总收入94万元,人均纯收入4105元。人地不均矛盾依然存在,农民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矛盾突出。

从2014年到2019年间,官牛犋南社通过4年的调整,全社土地按照社员大会议定的户籍人口均分到人,人均土地12.8亩。在此期间,逐渐形成大户种植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党支部+企业+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2018年冬,由于土地合作经营收益较大,部分社员开始出现收回所承包土地转为自主经营的意愿,逐渐与大户在土地经营上出现争执。

从2019年到2021年,官牛犋南社形成了“一核两共”工作机制,进入“统种共富”阶段。纵观官牛犋南社土地联合经营模式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可以证明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切实可行之路,经验弥足珍贵。在此期间,侯家营子村党总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组织协调企业、合作社及农民,推进土地矛盾处理,帮助联系订单、对接市场,实现高效化经营。官牛犋南社党小组通过组织动员、宣传引导实现社员思想统一,党员及大户示范带头,经营管理过程中,社管会全程监督,实现规范化经营。

以82岁的村党支部原书记刘兵同志为代表的党员,用实例给社员做思想工作并带头主动带领大家放弃大户经营权,在启动资金垫付、农资担保方面敢做敢担,成为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

改革并非朝夕之功,整合也非一路坦途。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圆周”之内,达拉特旗凭借农业产业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优越条件,积极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转变旧的生产经营方式,大胆尝试不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化合作经营,而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教科书”式的土地合作化经营模式堪称“有范儿”。

官牛犋南社土地联合经营模式的形成,是整合土地的大胆尝试,给人以两点启示:一是坚持一个原则,即成本均摊、风险均担、收益均沾。二是成立一

个机构,即专业合作社。自2019年实施“统种共富”模式以来,官牛犋的社民分红从11300元增加至现在的14700元,不仅红利越来越丰厚,而且以“人人入

股分红,土地合作经营”的方式,形成“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可以“红利均沾”的局面。

官牛犋南社的土地“统种共富”模式如一个圆点,半径辐射到达拉特旗其他地区,在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广。

不久前,达拉特旗已有6万亩小麦陆续下种。

晚春4月,在吉格斯太镇蛇肯点素村小麦播种地块,农户陆续将备好的小麦种子、肥料一起放进播种机,被一颗一颗地播撒进阡陌间。

村民李二狗去年种植小麦收益颇丰,所以他今年入股了合作社,他说:“去年种的小麦每亩能产1000多斤,收成挺好,今年我又多种了二三十亩,并且加入了合作社,再加上国家补贴也大,相信今年收成比去年还要好。”

据了解,从今年3月中旬起,蛇肯点素村就开始推进土地平整和小麦播种准备工作。今年蛇肯点素村70%以上的耕地都种植了小麦,其中土地合作经营2000余亩,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以“保底收益+盈余分红”的分配机制为“主轴”,形成以农民、村集体、合作社为“枝干”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耕、种、收、售各个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合作社田间作业效率突飞猛进,农民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兴了乡村,美了民心。

达拉特旗营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金亮说:“我们统耕、统种、统销售、统一管理,不但节省了水、电、肥,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小麦的优良品质。统一销售以后,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特别是有些种不动地的老年人,坐家里就能分红。”

“统种共富”,是达拉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一个“阶梯”,踩着这个“阶梯”,达拉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不断爬坡迈坎、节节奋进。他们创新探索的“高标准农田+”模式,采取“良策、良法、良肥、良药”等措施,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亩均增产10%以上。据达拉特旗农牧局副局长王勇介绍,目前全旗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统种共富”,黄土变金。达拉特在土地整合方面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孕育了“藏粮于地”的土壤,筑牢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根本,锻造了“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坚实壁垒。

如何藏粮于技?以改良之“法宝”,纳盆满钵丰北方晚春,虽谷雨节气已过,但天气仍初暖乍寒。

站在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大淖村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幅路通渠连、阡陌纵横的田野长图在眼前徐徐铺展。此情此景,很难令人想象此地的寥落往昔。

大淖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但在过去,全村只有耕地2.6万亩,土地盐碱化严重,产量少、效益低,可耕种面积仅有1.3万亩。

“我们村耕地多,但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将近一半的土地种不成,长期荒废。种吧,产量不高效益低;不种吧,一直荒废让人心疼。”说起高标准农田,大淖村党支部书记陈广玉感慨万千:

“高标准农田就是我们村的‘及时雨’,给全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改革可改变命运,改革可成其大道。

由于沿河地区长年受传统灌溉方式和凌汛期水渗漏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耕地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逐渐变为盐碱地而减产甚至弃耕,据2020年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全旗共有盐碱化、次生盐渍化耕地56.7万亩,占全旗耕地总面积的25.2%,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浪费。

立足如此实际,达拉特一任接一任的决策者们曾无数次陷入沉思。时光,终不负赶路者。历史,总会铭记那些逐梦而行的人。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2020年开始,达拉特开始在盐碱地上“牛刀小试”,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旗2.12万亩中重度盐碱化地区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示范,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模式、合作经营模式。

小试可探深浅,大行方承其重。截至目前,达拉特共发展水稻种植2.5万亩,示范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1000亩、稻蟹养殖500亩。在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的挑战与突围中,达拉特蹚出了一条新“稻”路,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人见人爱的“聚宝盆”。从此,昭君镇、树林召镇、王爱召镇等沿黄河地畔,农民改变了几十年来的生产习惯,水稻成为提质增收的“宠儿”。

土地改良,只是达拉特提升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改良,不止于土地。提升,也不止于脚下。技改的触角,已触及事关生产发展这条河源的多条“支流”。

4月下旬,伴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位于树林召镇林原村的达拉特旗鲜农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项目区一探究竟,技术创新到底给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效

益。

“温室建成后,将温室交给农户经营种植,公司负责温室蔬菜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在介绍产业园项目区内温室大棚的经营发展模式时,内蒙古鲜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拉特旗分公司总经理王磊这样说。

林原村村民韩大伯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在他生机勃勃的大棚内,黄瓜满架,番茄满枝。说起种植大棚的收获与喜悦,韩大伯如数家珍:他于2019年开始种植,当时公司对他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使他把栽苗、施肥、驱虫、打切这套种植流程掌握得滚瓜烂熟,同时他还在大棚内安装了一套智能系统,在手机上就能实现监控。

韩大伯说,相比较于普通的西红柿,他所种植的宝石12西红柿的亩均产量提高了20%至30%,含糖量提升18%至24%,能使农民收入提高50%。

达拉特旗鲜农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项目,位于田园综合体项目核心位置,是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代表之一。在技术服务方面,该项目及时聘请山东寿光农技师,为种植户提供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诀窍”。

达拉特旗鲜农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项目,是达拉特旗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一个缩影。在技术改良和引进的支撑下,2021年,达拉特共建立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田2200亩,试验示范玉米、大豆等新品种71个,配套栽培技术模式试验;在提升品牌化方面,积极开展黄河“几”字弯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认证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完成国家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建设。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以技术改良为突破口,达拉特旗不仅在土地改良上下大力气,在育种育苗上下深功夫,而且在秸秆处理、生物有机肥加工等方面也花足心血,努力不负苦心人,改良不负追求人,全旗农牧业发展向好向新向上生长的态势,恰是最佳诠释——

如何藏富于民?以转型之“蹊径”,得春华秋实

4月底,记者在内蒙古德格都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牛羊肉加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厂区内大型机械不停穿梭,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屠宰分割车间、冷冻室、冷藏室等建筑已初具规模。

内蒙古德格都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戴布仁说,这个项目将全程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形成屠宰、排酸、分割、急冻、包装、冷藏于一体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助力当地农畜产品迈入“精加工时代”。

据了解,近10年来,作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内蒙古德格都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当地陆续投资近亿元,初步形成集种养殖、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农牧业全产业链。

截至目前,公司牛存栏5000头,已出栏10000头;羊存栏3000只,已出栏4000只。戴布仁表示,公司的企业愿景,就是实现“做最纯正的草原健康牛羊肉食品提供者”,实现牛羊肉应有的价值归宿。

“小畜提质优品种、大畜扩群增数量、农牧结合保绿色”,近年来,地处北纬40度黄金农牧带的达拉特旗,正在照此模式优化畜牧业结构、延伸延长产业链。内蒙古德格都实业有限公司的农牧业全产业链,正是当地农牧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标志之一。在达拉特,诸如此类的企业还有很多,譬如:内蒙古世轩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王爱召农业观光有限公司等。在2021年鄂尔多斯市全市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工作会上,公布了2020年自治区、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名单。其中,达拉特旗共13家企业榜上有名。

如今,势头强劲的养殖业已成为农村牧区经济的重头戏,农牧民增收的新“脚本”。在过去的一年中,达拉特旗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奶业振兴战略,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按照“为养而种、以养增收、绿色发展”的思路,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种养一体、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43.31万头(只),较上年增加5.6万头(只),同比增长2.4%,已成为呼包鄂地区重要的原奶基地。合起达拉特旗农牧业发展的长卷,一条环绕黄河“几”字弯的突围之路愈

来愈清晰,在这条路上,有翻山越岭,有奋楫争舸,有逐梦而行,每一段征程都有书写不尽的荣光,每一次奋进都有可圈可点的硕果,每一场超越都有发自肺腑的和声,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

“青”尽全力一线有我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与创新发展调研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2022年5月5日)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年志愿者是其中最活跃、最突出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这也是对青年志愿者在各领域、各地区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的肯定和勉励。最新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从社区管理到大型赛事、从扶贫助困到卫生健康、从应急救援到文化传承,青年志愿者服务已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治理创新、文明进步、民生改善的方方面面,这支队伍日益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新风尚的践行者。五四青年节前夕,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志愿服务领域专家谭建光教授等,开展了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与创新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网络问卷(11986份)、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分析青年志愿服务状况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为什么选择做志愿者?”“我想为家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志愿者分享会上的一句话——‘用有限的时间去做件终身难忘的事情’,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

⋯⋯⋯⋯

调研中,青年志愿者最先吐露的都是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心。从国际赛事到疫情防控,从乡村振兴到基层治理,九千多万名青年志愿者散布于中国大地,宛若星辰,闪耀在浩瀚天宇。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丰富,其中社会公益服务(59.74%),关爱扶助服务(38.76%),环境保护服务(32.14%),社区发展服务(31.12%),乡村振兴服务(15.45%),成长辅导服务(15.44%)。

纵览

不同的服务方式一样的无悔青春

朵朵“小雪花”,映射出中国青年的光芒。“站在距离领奖台只有几米的位置,听着国歌响起,内心充满了激情。”北京冬残奥会赛事服务志愿者、北

京服装学院学生赵柯鑫激动地回忆。

在大型赛会中,青年始终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共起用赛会志愿者1.8万余人次和城市志愿者20万人次。青年志愿者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服务方式。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阎华毅编写的健康监测数据程序,可对场馆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青年志愿者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贴春联、剪窗花,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在农历除夕,和英国代表团开展了“过中国春节,写新春对联”活动;针灸、刮痧、五禽戏,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在“10秒”中医药体验馆,向国际友人、运动健儿讲解中医药的魅力。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用中文向志愿者道谢。北京冬残奥会最后一场颁奖结束后,斯洛伐克运动员送给赵柯鑫一枚斯洛伐克的徽章。青年志愿者用灿烂的青春微笑、昂扬的精神面貌,架起沟通世界友谊的桥梁,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微光成炬,温暖着疫情防控一线。“听到需要志愿者,我就放弃春节假期回到了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山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徐敏说,疫情刚发生时人手短缺,志愿者们忙完医务工作后,又立马投入到整理社会捐赠的防疫物资中。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山东累计组建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2394支,12.8万名青年志愿者上岗服务;吉林第一批青年志愿者招募令一发出,2.8万余名青年便火速集结;海南近2万名青年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4.6万小时疫情面前,青年志愿者冲锋在前、科学有序,筑起了守护生命的温暖防线。

“穿着防护服长时间做核酸检测又闷又累。”同为南山志愿服务队队员的王志鹏说,有次一位小朋友为他们画了简笔画,那一刻他觉得这份工作很光荣。

青春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热土上。在贵州省江口县双江街道兴隆社区窍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0后杨蕾正记录着这里每一户的家庭情况,“有的老人小孩刚搬来的时候还不太适应,我经常给他们讲安全知识。居民们对我也很好,逢年过节还叫我到家里吃饭”。杨蕾是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窍湾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

据统计,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连续18年派遣41万余名研究生、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2100多个县(市

区旗)开展扶贫支教、卫生医疗等志愿服务。

调研中,青年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可激发农民耕作生产热情(54.84%),能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经营能力(46.63%),增强农民种植养殖兴趣(40.06%)等。“有的村民学了厨艺之后,在家门口开起了早餐店,增加了不少收入。”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春晖社区青年乡村振兴夜校“西部计划”志愿者吴光鹏介绍,青年志愿者开办的“青年乡村振兴夜校”通过课堂为村民传授文化知识、产业技能等,助力乡村振兴。

件件“红马甲”,“绣”好社区治理这张图。近年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推进“共创美好社区”行动,激励青年志愿者帮助解决社区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湖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中心负责人贺茂林说,这是青年志愿服务的新探索,通过精准满足需求,推动社区治理,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我们服务站现有固定志愿者21名,社工、法律等专业的大学生也常来做志愿者。”广东省深圳市宝安黄田多元调处诉服站志愿者徐丽华说。黄田多元调处诉服站主要是为社区居民和企业提供法律支持,青年志愿者在服务站参与调解时还能带动被调解对象参与基层治理,成为新的志愿者,推动着“老百姓的事老百姓自己解决”,为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探索了路径。

调研数据显示,调查对象认为志愿服务对社区治理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增强群众关心社区环境意识(63.77%),提高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

(56.02%),增强群众对社区建设与改造参与意愿(34.30%)等。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贴近群众,积极探寻适合本地状况和需求的治理形式和服务方式,真正能够产生实效、惠及群众。

加速再加速,投身应急救援,托起“生命之舟”。近年来,青年志愿者应急救援服务迅速发展,逐渐建立起国家应急管理部指导、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动的青年专业救援志愿者力量,还有各类自发性、活跃性的多样化救援力量。在蓝天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公羊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菠萝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等队伍中,青年志愿者占70%以上,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2021年7月河南汛情严重,需要支援。菠萝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刚刚完成四川救援服务,就迅速赶到郑州,投入抗洪救灾志愿服务。八十多天连夜奋战,他们共转移群众4000余人,运送生活物资180余艘,义务消杀1640万平方米。驰援河南结束后,菠萝应急救援志愿者们又坐上了去往山西抗洪的车辆。

新貌

追求价值性与成长性走向社会化与专业化

调研发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其主要表现是:青年志愿者追求价值性和成长性,青年志愿服务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

在传播思想和关爱惠民中体现价值性。调研组发现,青年志愿者在热情开展服务活动的同时,也关注与思考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并注重通过志愿服务传播正向价值。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服务活动之中。从调查数据看,该群体参与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传播主流思想理论(40.39%)、关爱特殊困难群体

(49.48%)、调解家庭邻里纠纷(22.50%)、助力乡村振兴(27.72%)、利用专长开展科普服务(9.57%)等。其中,传播思想理论和关爱服务群众的选项被选比例最高,可见,青年志愿者力求将党的科学理论与自身的服务实践相结合,在行动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在道德养成和能力提升中彰显成长性。在志愿服务中获得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特别重视大中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促进思想教育与道德养成。“西部计划”志愿者吴光鹏表示,志愿服务两年多来,是他成长最快的时期,首先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更加深入,其次也让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全面。调研发现,在志愿服务的动机和需求方面,青年志愿者群体选择“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见闻,获得和丰富自己的经验”的比例相较于其他志愿者群体分别高出21%、6%左右。可见,青年志愿者正处于学习、成长阶段,期望在志愿服务中扩大见识、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完善个性等成长性需求非常突出。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与参与过程呈现社会化。一方面是组织管理的社会化,即减少行政化和指令性限制,激发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更大生机活力。各地区的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服务队伍,都在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团的引领、创新组织机制、增强服务活力方面进行探索。另一方面是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化参与。在激励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单位和领域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兴青年群体,如留学归国青年、快递小哥等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新的活跃力量。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的“一呼百应—

—安全城市、安心生活”项目,通过赋能“外卖小哥”“平安代理人”“公交

车长”成为专业导师志愿者、专业技能志愿者,实现与急救中心、医院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三级联动,有效补充完善“院前急救”体系。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立足志愿者特长凸显专业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组织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创新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张佳鑫自2011年起创办“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公益项目,搭建了覆盖29个城市25万名老人的公益服务平台,十年来带动全国100所高校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快速融入信息化社会。调研中,青年志愿者认同的专业性包括:发挥志愿者自身专业技能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74.84%),志愿服务技巧、能力的不断提升(66.89%),项目管理的不断规范(38.99%),志愿服务的主题培训或督导(16.19%),志愿服务实施成效的量化评估(12.20%)等。

展望

适应时代需求健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新时代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以良好的态势持续发展,志愿服务的价值也被广泛认可。但是青年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近些年来,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是:大中城市青年志愿服务丰富,山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缺乏;东部沿海地区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成熟,中西部地区青年志愿服务仍然薄弱。调研组在西部偏远山区调研时,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每年都有些城市志愿者来我们这儿开展服务,我们觉得志愿服务很好,也想在村民中组织开展,但城里的志愿者离开后,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最终没有建立起真正活跃的志愿者队伍。”由此可见,如何促使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志愿服务资源与山区农村机制化对接,值得深入探讨。项目服务难持续。当前,青年志愿者创新并实施了不少服务社会的项目,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多年举办,也积累了很多优秀项目。但许多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人才流失、资源不足等问题,难以持续发展。调研中,很多县区镇村的志愿者反映,在服务团队的努力外,关键是缺乏智力、资源、环境等支撑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生态链”。激励保障有欠缺。近年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动制定了针对青年志愿者的激励保障制度。但这些制度在各地的实施面临不同情况、不同条件的制约,需要进一步细化,促进有效实施。此外,针对部分志愿者注册不规范的问题,应依法依规加强对志愿组织的监督管理。

当前,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应主动适应时代进步,

多维构建、创新发展青年志愿服务体系,让青年志愿组织形成充满活力、繁荣壮大的新格局。

推进城乡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以往部分城市青年志愿者赴山区农村主要是开展支教、助农、助医、助残等服务,尚未重视对本土志愿力量的扶持。未来应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乡村志愿者力量,鼓励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与山区农村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结对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处偏远山区的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不少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接触了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精神传播至家乡并鼓励村民建立志愿者队伍。2010年,五华县成立了最早的山区县市志愿者联合会,近年又成立了“青年志愿先锋突击队”——一支集道路、水域、通信、应急救援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社会应急救援救灾队伍。在成立过程中,深圳、广州、佛山等地的青年志愿组织为突击队提供了专业支持。因此,应推动更多“爱心牵手”计划普及,让农村青年志愿者获得城市志愿者的支持和辅导,更快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培训。针对部分青年志愿者及相关组织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需进一步构建多样化、灵活性的青年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一是建设青年志愿者学院、培训中心、服务培训基地及青年志愿服务讲师团、导师团等,

项目督导。二是研发一系列线上线下的青年志愿服务课程。根据不同类型志愿服务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包括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培养、志愿者骨干的组织实施能力培养、普通志愿者的项目服务能力培养等在内的课程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志愿服务的力度,相关部门对于专项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组织发展、青年志愿服务文化传播等应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二

性服务项目。三是联合各类合法合规的社会慈善基金会、公益基金,将青年志愿服务纳入基金资助范围。支持青年志愿者适应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开展更多扶弱助困的志愿服务。四是面向广大城乡群众开展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捐助活动,既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也以此传播志愿精神、推广志愿服务。近年

来,不少地区以资源筹集为抓手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从2012年起开展“创益菊城”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征集了文明实践、关爱互助、社区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大量项目,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赞

助、基金会资助、公众捐助”相结合的方式,支持青年志愿者面向乡村社区提供服务。

2022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兼论加大基建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

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14.4万亿元,实际同比增速8.1%,两年平均增速5.1%。经济整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内,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限产限电等因素对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冲击,经济修复进程多有波折。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长8.1%。分月度看,消费价格的微幅上涨与工业生产价格先急速上升后略有回落的走势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导致2021年PPI和CPI之间的剪刀差呈现出先迅速扩大、后略有收敛的态势。当然,CPI和PPI走势的背离并不意味着价格传导渠道受到阻塞,更可能是能源价格冲击的结果。

先看供给侧。就三大产业的恢复程度而言,第一产业增速明显高于疫情前,第二产业增速和疫情前基本相当,第三产业增速则与疫情前仍有明显差距。疫情以来,第三产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拖累项,2022年该产业的修复状况将决定经济增长的上限。

再看需求侧。首先,国内投资增速继续向上修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快速攀升,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出口需求强劲和去库存的背景下,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历史高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2021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持续维持高位水平。受一般公共财政对基建支持偏弱、专项债发行后置以及对政府隐性债务控制较为严格等因素的影响,基建投资表现低迷。在2021年下半年以来行业严格监管政策继续执行和信用政策整体偏紧的双重影响下,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下行。其次,尽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渐改善,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扰动,线下餐饮、酒店消费等难以提振,消费表现疲软。最后,出口强韧延续,为经济提供较强动能。出口的超预期高速增长的态势,一方面缘于疫情反复下全球供给端因生产受阻而出现的贸易转移,另一方面则缘于各国为应对疫情而纷纷出台的财政补贴政策所带来的需求增长。

宏观政策方面,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运行,广义货币(M2)各月同比增速大体上徘徊在8.1%—10.1%之间。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回落,一方面是由于实体融资需求疲软,主要表现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财政

支出政策偏紧,政府债券发行后置。缘于2021年中国经济的持续景气复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囿于持续加大的财政压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的相对缓慢增长。从支出结构看,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等“三保”重点支出稳健增长,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等基建型支出总体疲软,表明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基建相关支出则相应受到压减。

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仍将处于疫后修复之中,受疫苗注射进度不一的影响,各国经济复苏将出现分化;加上2022年2月下旬以来俄乌战争的爆发,全球经济金融面临新的挑战。CQMM课题组通过研判2022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对2022—2023年八个季度的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预测,并且对加大基建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政策模拟,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宏观政策建议。

一、2022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2021年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价格高企、疫情后港口物流拥堵与劳动力不足等供应链瓶颈问题,以及大规模政府补助对民众消费行为的改变等因素驱动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持续升温,引起主要央行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全面复苏的情况下启动政策转向。尽管美国和欧元区经济2021年分别取得5.7%和5.2%的同比增速,明显复苏,但未来仍面临高通胀、刺激政策转向以及Omicron变种较快传播的挑战。此外,发达经济体的原油需求及俄乌危机可能继续拉高能源价格。

世界银行2022年1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22—2023年,美国的经济增速预计为3.7%和2.6%,而欧元区为4.2%和2.1%。①综合参考各方信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进程判断,课题组假定: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为4.04%和2.36%,而欧元区经济增速为4.41%和2.50%,较世界银行2022年1月的预测略有上调,并设定相应的季度增速。

策转向紧缩将明显影响汇率走向,特别是美联储紧缩步幅加快可能产生较强冲击,但人民币汇率整体上仍可望运行在合理区间。①预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

2022年将转向上行,2023年后重新回归升值路径;欧元兑美元汇率则先升后贬,

2022年末达到1.19的阶段高点,2023年逐步贬值至1.12水平。

回归8%左右的水平;同时,假定一季度再次降息5个基点,此后维持稳定。

在上述外生变量假定下,基于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的预测表明:2022年,中国GDP增速预计为5.49%,较2021年下降2.61个百分点;2023年,GDP增速略有回升,达到5.58%。

2021年年末,多项经济指标已呈现一定的边际修复迹象,因此2022年一季度尽管基数较高,但在稳增长政策前置发力、出口增长持续的助推下,季度同比增速仍可望保持在超过2021年四季度的水平上。此后,GDP增速预计逐步上行,至三季度达到阶段高点6.49%,四季度稳定在5.78%。

2023年,如无其他冲击,经济可望进入稳定运行状态(见图1)。

模型预测:2022年,按现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将增长6.29%,增速比2021年上升1.39个百分点;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5.33%。尽管预计2022年基建投资将实现前置发力,但在基数效应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季度同比增速的数值可能保持相对稳定,预计一季度同比增长4.68%,余下季度依次为5.29%、8.88%、6.37%。

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预计维持较快增速,全年增长11.46%,房地产投资增速小幅下滑至4.66%,而基建投资增速大幅提高到5.51%。首先,上半年出口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双碳策略的推进也给制造业投资提供助力;其次,经过对房地产行业的整顿和风险管控,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预计房地产投资企稳并在下半年回复健康增长;最后,财政扩张可望推动基建投资前置发力、发挥稳增长作用,助推经济回归潜在增长路径。

消费增速预测

模型预测:2022年,不变价的居民消费总额将增长1.61%,并在2023年继续增长7.19%;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8.50%,增速比2021年下降4.00个百分点,并在2023年提升至11.81%。

季度分布来看,预计2022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74%,余下季度逐步回升,依次为6.94%、12.68%、12.77%。除基数效应外,上半年预计新冠肺炎疫情还将持续散点爆发的状态,接触类消费持续疲软、疫情对不同地区和收入群体的非对称冲击、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加等还将抑制消费支出的增长。下半年,若疫情得到缓解,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减退,倘若政策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稳步回升,可望接替外需作用,保障经济稳步增长。

2022年,CPI预计上涨1.83%,涨幅比2021年提升0.93个百分点,2023年增速预计为1.38%。季度走势来看,一季度增速为1.63%,余下季度依次为2.35%、1.91%、1.43%。“猪周期”为主导因素将驱动食品类CPI在一季度同比下降3.46%,并在余下季度维持小幅涨幅,全年收缩0.32%。与此同时,2022年PPI预计上涨2.68%,2023年则收缩4.71%。一季度在投资快速增长的拉动下,PPI同比涨幅依然可能达到9.28%,并向下游传导,推动非食品类CPI同比增速达到2.89%的阶段高点。

2022年,按现价美元计,我国货物出口总额预计将增长12.74%,增速比2021年降低16.93个百分点;货物进口总额将增长14.22%,增速比2021年降低15.81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8.69%和18.61%。

2022年上半年,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将继续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蔓延,并抑制这些经济体的出口供给能力,供应链危机将持续,因而,我国出口有望维持相对高速的增长。下半年,基数效应叠加供应链的逐步修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较快转弱。

二、加大基建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2021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地方政府债务还债压力以及财政收入增长有限等多因素的影响,基建投资增速仅为0.4%,较2020年下降0.5个百分点,创下新世纪以来的新低(见图2)。受此影响,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下降为20.1%,较2020

年回落0.9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占GDP的比重则降至13.4%,回到2014年左右的水平。

相比之下,制造业投资的表现十分亮眼,全年增速为13.5%,较2020年大幅提高15.7个百分点,创下自2014年以来的新高(见图3)。进一步看,制造业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的增速均超过20%,四者合计约占制造业投资的四分之一。这表明制造业投资增速不仅在恢复性反弹,而且投资结构也出现转型升级。

从经济走势看,尽管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复苏,但内需低迷、消费不振的事实却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仍需“严防死守”的背景下,依赖现有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程度,恐不足以保障经济维持稳定增速。

基于上述观察,课题组认为,从投资层面看,下一阶段稳增长的途径之一是:在维持房地产业和基建投资增长现状的同时,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长步伐,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进而促进GDP更快增长。

问题在于:制造业投资增速能否持续反弹并进一步加速增长?从2021年的经济运行数据看,除了2020年制造业投资出现负增长的低基数效应(-2.2%)之外,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得益于出口的超常增长。国际疫情形势的恶化,使得外部竞争对手供应能力下降,带动劳动密集产品的大量出口,引致相关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产业扶持政策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由2019年延续至今的对以芯片、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投资鼓励政策,“双碳”目标下对锂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苗对医药制品产业的整体加成作用。政策的倾斜使得相关产业成为近两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引致了大量的资本投入,促使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展望2022年,一方面,随着疫情对生产的边际效应减弱,国际层面的生产能力在恢复,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甚至进一步提速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产业政策诱发的高新技术投资快速增长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但其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仍然较低,还不能真正左右制造业投资的整体增速变化。因此,尽管2022年制造业投资仍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进一步加快增长的现实基础并不牢固。

稳增长的途径之二则是,在持续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长的同时,加大力度促

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回升,以“双轮驱动”的方式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进而GDP的更快增长。

2018年,为防范金融领域出现重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去杠杆行动使得传统依赖于影子银行资金(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的基建融资模式难以为继。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力度收紧,也较大程度地打压了以PPP项目、城投债、政府购买服务等为主的债务融资渠道。在这双重打击下,基建投资增速出现了近乎断崖式的下跌。2018年,基建投资增速为3.8%,较2017年大幅下降了14.0个百分点,2019年短暂维持3.8%增速不变之后,2020年、2021年再次下滑至0.9%和0.4%。如果说,2018年低增长是因为2017年较高增长基数的话,那么,2019—2021年的持续增速下行则充分表明,当前基建投资确实在大幅萎缩。由于基建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其增速的持续低迷必然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更严重的是,作为政府投资的主要切入领域,基础设施投资通常被视为政府宏观政策松紧程度的重要方向标。如果其增速长期保持低位增长,很容易会被市场误读为政府并没有足够的决心去寻求经济稳增长,可能会影响到私人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进而扭曲私人投资和消费行为。

目前来看,2022年,为稳住经济增长,加大基建投资力度正在成为决策当局稳定经济增长的必选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各主要职能部门的政策风向转变,开始重新关注和重视基础设施投资。自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之后,国务院、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纷纷提出“要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实施”,“保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安排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截至2022年2月,新增转向债中投向基建的资金预计已经超过5000亿元。①而2020年、2021年两年累计的基建投资增加额也不到2000亿元,约为1966.5亿元。可见,与过去两年不同的是,为扭转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稳住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在今年一季度就已经发力,投资前置的特征十分明显。

因此可以判断,与2021年相比,基建投资将成为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一个新亮点。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尽管很难再上一个台阶,但在企业利润

出现较大程度改善的前提下,短期内也将大概率延续2021年的良好势头。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成为支撑202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两大支柱。不过,与前述路径的情况类似,这种“双轮驱动”的投资增长路径也存在一些亟待解答的问题。首先,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是多少,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效应又是怎样的;其次,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可能会挤占其他领域投资的资金来源,进而降低其他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增长,从而可能打断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的进程。换言之,基建投资有可能会替代掉部分制造业投资。因此,如果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替代关系的话,基建投资会对制造业投资产生怎样程度的影响呢?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量化分析和实证检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逻辑的定性探讨。

有鉴于此,接下来,课题组将基于CQMM模型进行两种情景下的模拟设定:一是模拟加大基建投资力度的宏观经济效应,即对GDP增速及其他主要经济变量的作用;二是模拟基建投资与制造业投资“双轮驱动”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而

(一)模拟情景设定

如前所述,融资模式转换及债务监管加剧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导致2018年以来基建投资大幅萎缩的直接原因。然而,资金问题只是表象,其本质原因

是过去数年宏观调控的思路从总量刺激转变为结构性调整。受此影响,一是以传统基建投资为主体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大水漫灌式的宏观调控不再是决策层考虑的重点,而是转向“精准滴灌”式的宏观调控;二是以减税降费政策取代支出政策,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导措施。根据财政部门的统计,2018

—2021年,中国的减税降费规模达到7.36万亿元。而在此期间,政府支出则转向“保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的目标落实,其重点在于积极防范化解地方财政运行风险,而不是充当投资主体的职能。

应当说,这种宏观调控思路的改变在化解债务风险、调整供给结构、降低产能过剩等方面确实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随着外部国际环境的转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日常化,其稳定经济增长的职能正在面临挑战。特别是从经济实践看,尽管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但对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却未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①一方面,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难度依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居民收入的复苏情况不乐观,居民消费始终维持在相对低迷的

状态。

有鉴于此,课题组设计了以下两种情景的模拟,以检验基础设施投资扩张的宏观经济效应:

情景1:在2019—2021年每年各自发行10000亿元的特别建设国债,用于扩张基建。这一情景下的资金融资模式可称为“发债融资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不影响其他投资的情况下增加基建投资,从而可以单纯地测算基建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2021年的数据变化。因为,在给定2021年制造业投资高增长的背景下,增加基建投资实际上意味着将出现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双轮驱动”的情景。该情景下的坏处是政府财政赤字率会有所提升,将可能突破所谓的3%警戒线。

情景2:将2019—2021年的减税降费规模减半,并将其额外的税收增长用于扩张基建。这一情景下的资金融资模式可称为“税收融资模式”。在该情景下,首先,减税降费规模减半的总量效应大致与情景1相当,也可以释放出大约3.0万亿元的政府资金。其中,2019年将释放1.18万亿元,2020年为1.3万亿元,2021年为0.55万亿元。其次,这一情景设定不会影响政府债务规模,但会增加税费,这会提高企业成本负担,抑制企业利润增加,减少企业投资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投资,进而带动经济下行。因此,该情景可以近似模拟基建投资对其他领域投资的资源挤占效应,其最终的经济增长效应将是正反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

这样,处理之后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2019年和2020年将回升到22%以上,基本与2017年的水平持平(见图4)。而在2021年,两种情景下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仍然会出现下降,但数值分别要比实际值高出0.6和1.0个百分点。

首先,两种情景下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较基准值有明显的提高。其中,2019—2021年,情景1下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要较基准值高出1.58、1.51和1.57个百分点;情景2下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分别要较基准值高出

1.50、1.31和0.34个百分点(见图5),这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张将提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更快增长。

进一步地,对比情景1和情景2的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情景1下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提升得更快一些,意味着“双轮驱动”的投资增长路径更有

利于促进投资的增长;情景2下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慢于情景1下的模拟结果,代表减税降费规模减半之后,增长的税费会对投资形成制约,从而造成投资减速。但是,由于情景2的模拟结果也比基准值要快,这说明,尽管增长的税费会对制造业投资进而对总投资形成抑制效应,但其数值要小于基建投资增加对总投资的扩张效应,最终使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较基准值更快的增长结果。

其次,受此影响,两种情景模拟下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均出现了小幅提升。其中,2019—2021年,情景1下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分别为4.19%、4.32%和3.98%,较基准模拟值提高0.44、0.42和0.40个百分点;情景2下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变化情况也基本类似,只是在数值上会略小一些。2019—2021年,分别较基准模拟值提高0.42、0.37和0.09个百分点(见图6)。相对而言,两种情景下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变化幅度均要小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变化。

最后,从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变化看,两种情景模拟下的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较基准值出现了小幅下降(见图7)。其中,2019—2021年,情景1下的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较基准模拟值下降0.5、0.5和0.4个百分点;情景2下则分别较基准模拟值下降0.8、1.1和0.6个百分点。这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制造业投资,对制造业投资产生替代效应,进而使得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下降。与此同时,情景2下的制造业投资比重会下降得更快一些,意味着减税降费规模的减半会导致制造业投资的下降。换言之,减税降费政策确实有助于促进制造业投资的增加。不过,从数值上看,两种情景下的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差较小,说明这种促进效应的程度有限,不足以对冲基础设施投资变化的影响。

首先,两种模拟情景下,GDP的增速均较基准值出现小幅提升。其中,2019

—2021年,情景1的GDP增速分别较基准值提高0.18、0.19和0.21个百分点;情景2的GDP增速则分别较基准值提高0.17、0.16和0.07个百分点(见图8)。因此,无论是通过债务扩张筹集资金,抑或是经由减税降费规模缩小筹集资金,基建投资的增加都会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具体从数值上看,样本期间内,在“双轮驱动”的投资增长路径(发债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GDP增加将提高0.18个百分点;而在减半“减税

降费”规模的投资增长路径(税收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GDP增加将提高0.13个百分点。

其次,对比情景1和情景2容易看出,情景1的经济增速持续快于基准值,且增幅逐年增长,而情景2的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也是快于基准值,但是其增幅则是逐年下降。这意味着,在不改变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前提下,“双轮驱动”的投资增长路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要强于减税降费规模减半的路径。

如表1所示,首先,两种模拟情景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会小幅提升。其中,情景1下的增加幅度要略高于情景2。这表明,基建投资的增加会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且通过发债融资的基建扩张要比通过压缩减税降费规模来获取资金的基建扩张具备更强的居民收入增长效应。不过,由于情景1与情景2的估计结果相差微弱,这说明,即使大幅降低了减税降费规模,其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抑制效应也是微弱,不足于抵消基础设施投资扩张带来的收入增长效应。因此,不同情景下的居民收入的增长变化差异再一次说明了减税降费政策的局限性,整体上还不如基建扩张的政策效应。

其次,居民收入的增长变化也将传递到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变化。大体上,一是两种情景下的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平零售总额增速都较基准值有所提升,说明基建投资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二是两种情景下两类

消费指标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这既是因为基础建设投资对居民收入的作用较

小,从而也影响了其对消费变量的作用大小,同时也可能是由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收入对消费的作用减弱所导致的。总之,与投资变量的变化相比,消费变量对基建投资的反应相对较小,后者增加的作用主要仍是集中在对投资增长及投资结构变化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CQMM模型,以2019—2021年为模拟时期样本,考察了基建投资扩张的宏观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发债融资和税收融资两种路径的效应差异。结果显示:首先,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扩张将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无论是通过债务扩张筹集资金的情景1设定,抑或是经由减税降费规模缩小筹集资金的情景2设定,基建投资的增加都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并且,从数值上看,在发债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GDP增加将提高0.18个百分点;而在税收融资模式下,

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GDP增加将提高0.13个百分点。其次,促成上述结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将有效地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自2012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条件下,要稳住经济增长,还是要依靠投资。消费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但要加快经济增长,特别是面临突如其来的外部负面冲击时,目前中国经济还离不开投资的稳定增长。再次,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投资产生替代效应,使得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下降。与此同时,尽管减税降费政策有助于提升制造业投资,但整体作用效应的大小有限,不足以对冲基础设施投资变化的影响。最后,尽管作用的幅度有限,但基建投资的增加也会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促进消费小幅增长。并且,与对制造业投资的作用效应类似,通过对比不同情景下的收入和消费差异,可以发现,减税降费政策并不显著地作用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其作用效应不如基建扩张的政策效应。

基于上述结论,课题组认为,当前,中国正在开启走向共同富裕第二个百年新目标的新序幕,稳住经济增长局面、稳中有进、稳中求进是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诉求。而本课题的研究表明,基建投资的扩张,将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首先,应当调整过往几年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消极看法,承认并合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要抓紧优化和完善基建投资的融资模式,适当加快和加大基建的力度。其次,在当前经济环境条件下,可以通过发展特别建设债券的方式来加大基建投资的力度,以实现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双轮驱动”投资增长路径。其对总投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作用将优于税收融资的方式。最后,要认真研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实际效应,应当明确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投资、增加居民收入进而促进居民消费,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减了多少税,降了多少费”的数据表层上。对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作用目标和实施措施加以调整,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草原民宿产业的突围之路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调研报告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晓光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近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市民宿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种新的民宿经济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城乡旅游经济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对乌兰察布市民宿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推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民宿产业的优势

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为发展民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乌兰察布市已融入首都1小时经济圈、首府半小时经济圈。同时,乌兰察布毗邻京津冀晋,又是呼包鄂乌协同发展区域成员之一,周边人群对民宿的需求较高,民宿市场潜力大。

拥有相得益彰的自然人文条件,为发展民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化是民宿的灵魂,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化浪潮下,民宿更是乡愁文化得以寄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这里历史底蕴深厚。乌兰察布地处祖国正北方,生活着35个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草原丝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北魏、契丹、蒙元、察哈尔部等在这里创造过辉煌。清代以来又是“走西口”重要通道,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这里气候凉爽宜人。乌兰察布是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和休闲养生福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9%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30天,夏季平均温度为18.8℃。这里自然景观丰富。境内草原、河流、湖泊、火山、湿地等交相辉映,风景宜人,是名副其实的“草原博物馆”,是忆苦思甜的人文胜地,也是休闲养生的康养之所。

拥有日臻完善的发展环境,为发展民宿增添了动力。近年来,乌兰察布集中精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这一“生命线”工程,制定印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全力构建精简、优质、高效的政务生态。“一网办”“掌上办”等扎实推进,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利,政务软环境越来越优。全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重点旅游景区道路升级改造和旅游厕所改造,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光纤和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完成各

景点旅游标识更新完善,保证游客出行便利,旅游硬环境越来越优。各级政府在扶持政策方面持续加码,市级层面制定出台了更大力度的招商引资政策,各旗县还陆续出台鼓励民宿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各项政策利好逐步释放。

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民宿60余处,分布在集宁区、丰镇市、察右前旗等九个旗县境内,有住宿房间近800间,日接待能力2500余人次。从功能类型上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景区体验类,如东谷民宿、林胡古塞民宿、明星沟窑洞民

辉腾锡勒黄花沟景区,主打旅游观光。二是文化休闲类,如化德县塞上军旅民宿,依托原北京军区守备一师驻地营房和秋灵沟的塞上风光而建,提供追忆军旅生涯的体验场所;化德县图时光民宿,建设有垂钓中心、昆虫博物馆等,主要面向“微度假”“泛休闲”人群,是休闲自驾出游理想场所。三是乡村体验与康养结合类,如:丰镇绿康源民宿、梨花镇古湾生态度假村、四子王旗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主要配套建设采摘园、花卉农场、康养中心等,提供休闲农业观光和康养体验。四是特色风情体验类,如四子王旗的格日勒图雅生态养殖家庭牧场、察右后旗游牧星空民宿主要体验草原风情;察右后旗阿力乌素火山民宿、北国春魅力火山游牧民宿等,主要体验草原火山风情。

总体来看,乌兰察布民宿产业起步虽晚,但凭借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发展较为迅猛,短短几年实现了多点开花,呈现出多类型民宿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察右后旗的壹蒙壹牧民宿、游牧星空民宿等,依托自媒体营销手段,已成为“知名网红打卡地”。部分旗县的民宿开发经验也值得全市借鉴。

卓资县“旅游+民宿”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卓资县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相结合,把发展特色民宿与景区民宿相结合,作为丰富旅游住宿体验的新途径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民宿由原来单一农家乐经营业态转向“旅游+”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如西口情民宿主要挖掘乌兰察布独特的西口文化,通过“文化体验+民宿”的模式吸引大量“走西口”后人深度体验“西口情”。

兴和县引入社会资金和专业运营团队,全面开启“百美村宿”建设。2021年,兴和县引入中国扶贫基金会“百美村宿”项目,是内蒙古首个“百

美村宿”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该项目由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向中国

扶贫基金会捐赠15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兴和县以“乡村旅游产业+”模式发展,旨在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和居民增收致富双赢。项目采取共建共享模式,村委会将村民闲置房屋集中流转后成立旅游合作社,引入专业项目运营团队,统筹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筹办开业、管家招募培训与日常管理等工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项目的最终受益方,为全村村民分红,带动村民稳定增收。项目建成后,预计为兴和县吸引游客2万人左右,增加旅游收入3千万元以上。

集宁区民宿集群式发展,探索民宿产业创新模式。集宁区在白海子镇规划李老虎村民宿聚落,占地约100亩。民宿集群距机场约12公里,周边有大河湾国际滑雪场、万亩玫瑰园和北部生态草原。项目由具有民宿聚落建设管理经验的北京日光域集团负责项目设计、建设。前期已筹措资金5000万元,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该项目通过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流转房屋租约,合作社负责收付租金、村委会出土地,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北京日光域集团负责进行民宿改造和运营,把房屋、资金等资源聚起来抱团发展,实现民宿产业集群式发展。

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目前,乌兰察布民宿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滞后。乌兰察布市民宿经济起步较晚,体量小,尚处于摸索阶段,行业标准还不完善,缺乏对整体线面的规划。没有出台系统的民宿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民宿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经营形式和服务内容雷同,与文化和民风民俗融合不够,有品位、有灵魂、有特色的民宿比较匮乏。

经营发展理念不够清晰。一些地区把民宿等同于农家乐,与宾馆酒店一视同仁,对民宿与文化的关联认识不足,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不够,缺少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的打造,导致生命力和吸引力不强。

缺乏专业化运作。目前,全市民宿从业人员普遍专业化水平低,未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经营理念相对落后,营销能力较差,缺乏专业化运作,导致一些民宿定位不准、客源不稳、发展乏力。绝大多数民宿没有自己的品牌商标,或品牌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效应还未显现,多数停留在靠“政府吆喝”的层面。

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政策支持赋能民宿产业的发展动力。乌兰察布市的民宿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呈现自主型、分散型的特点和同质化的倾向,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指导监管,确保这一行业尽快迈入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的轨道。一要

坚持规划先行。将民宿发展纳入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村镇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立足实际,在充分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尽快制定出台民宿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确保民宿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二要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支持民宿经济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开辟乡村民宿发展资金扶持“绿色通道”,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加盟民宿产业。一些

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对投入300万元以上的民宿示范点每个补助80~100万元;四川省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启动1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建设。三要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管。既要加强业务指导,鼓励民宿产业推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的经营运

行机制,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又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和随机抽查检查,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

文旅融合提升民宿产业的发展品位。一是做好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让民宿插上文化的“翅膀”注重把当地的历史遗迹、草原风情、名人故里、民风民俗、农事耕作、特色特产、文艺舞蹈等各种文化元素融合于民宿之中,彰

显个性和特色。如可将乌兰察布市特有的“察哈尔文化”“西口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民宿建设,丰富察哈尔歌舞等文化艺术产品的供给,用文化助推民宿,用民宿带动产业。二是引导民宿建设回归乡土气息,让民宿成为乡思的寄托。乌兰察布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具有“乡土气息”,是治疗“大城市病”的天然

之所。要以乡愁为民宿的情怀,重点打造一批农耕生活、田园风光、游牧风情民宿聚集区,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三是增加文创和特色产品供给,让“小民宿”带“大循环”。旅游商品供给不足一直是乌兰察布旅游业的一大短板,为此,要立足本地特色文化和高品质的奶食品、绿色农畜产品,加快购物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特产商店,不断丰富民宿区、

景点和城市的产品供给,增加伴手礼在旅游商品中的比重与份额;要发挥好草原酸奶、丰镇月饼、卓资熏鸡等当地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拓宽燕麦杂粮、冷凉蔬菜等特色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宣传好“乌兰察布味道”;要做大做强区域康养品牌,开发系列康养理疗、养生服务等产品并与民宿有机融合,打造休闲养生福地。

打造品牌提升民宿产业的竞争力。乌兰察布要把民宿产业做大做强,做成精品和样板,就要依托草原、火山、湖泊、森林、湿地等独特地质地貌和清凉气候,打造“草原避暑之都␎康养休闲福地”这一“大品牌”。各旗县市区要

错位发展,依托各自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优势,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在全市“一张牌”下,打造好各自的“特色牌”。比如,察右中旗依托辉腾锡勒草原打造好␌草原风情”牌,察右后旗依托乌兰哈达火山打造好“火山星空”牌,

集宁区依托战役纪念馆打造好“红色主题”牌等,既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发挥好

品牌效应,又避免了千村一面、千景一面,防止民宿同质化发展。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民宿作为互联网经济下的产物,提高网络的点击率、吸引游客的关注度是关键中的关键。要大力开展新媒体营销。通过“互联网+”体验式营销模式,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新方式,宣传推荐乌兰察布民宿。要大力开展全员营销,积极引导和鼓励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达人、游客、网红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利用新媒体晒文旅产品,转发朋友圈,宣传乌兰察布。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精准营销,把草原风情、避暑休闲、健康疗养、自驾露营等特色广而告之,激发人们到乌兰察布来的激情和愿望。

闯出县域产业发展的新路阜平县构建6+4”产业体系的调研与思考

保定市委办公室联合调研组

(2022年5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阜平县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指示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发展之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构建了包含6大富民产业和4大强县产业的“6+4”产业体系。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阜平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以来落地项目6个,总投资63.63亿元;签约项目1个,总投资3亿元;拟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110亿元;在谈项目19个,总投资168亿元。

阜平闯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发展动能强劲的县域产业发展之路,这是“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精神的生动体现。

做法与成效:“6+4”产业体系,“6”,即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全域旅游6大富民产业;“4”,即以光伏为引领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以装配式建筑为主导的绿色建材、以预制菜为主要方向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以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4大强县产业,为阜平县产业发展构建了坚实底座。

以富民为目的,筑牢发展基础,6大产业体系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食用菌产业——高位规划,创新式发展。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组,对阜平的整体环境进行调研评估,根据阜平的冷凉气候条件、木料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产业技术成熟、周期短和劳动密集的产业特点,最终确定了发展食用

菌产业。聘请中国农科院等专家团队编制《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一核四带、百园覆盖”的发展格局,按照“层架立体栽植,周年出菇,出优质菇”的产业定位,创新“六位一体”(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组织机制和“六统一分”(企业负责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六统一,农户分户栽培管理)发展模式。由吉林大学李玉院士团队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提高食用菌产业科技竞争力。截至目前,建成规模园区102个,面积2.1万亩,覆盖140个行政村,直接带动群众1.5万余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阜平食用菌产业用不到6年时间从无到有做到了河北省第三规模,运营模式及技术装备水平步入全国一流行列。阜平

“老乡菇”产品占领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市场。入选2019年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发展模式被中国食用菌协会首推。2020年被确定为“十四五”食用菌产业科技示范县。2021年被食用菌行业协会授予“公共性卓越品牌”荣誉。

二是高效林果产业——多元投入,品牌化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采用水肥一体化、种植标准化、品种密植矮化等先进

技术,按照“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带动群众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形成多元投入、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近年来,先后培育阜裕、林发、冠阳、光存等重点龙头企业16个,发展苹果、桃、梨等高效林果种植10万亩,进入盛果期后年产量可达20万吨,产值12亿元。建成3个万亩以上规模示范片区,5个五千亩以上示范园,9个千亩以上精品示范基地,打造出华北最大的优质高效林果基地。覆盖135个行政村,带动2万余户6万余人,人均年增收0.3万元以上,成为全县从业人员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特色支柱产业。阜平林果业“立彦头模式”在河北全省范围内推广。阜平苹果、阜平仙桃等商标获得地理标志认证。

三是规模养殖产业——龙头带动,全链条发展。按照龙头企业+养殖小区

+农户”模式,引进新希望六合生猪、玖兴肉鸡、康达肉鸡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生猪、硒鸽、肉鸡等养殖小区376个,年产值14亿元以上,打造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各要素聚集的全产业链条。建成存栏55万对全国最大的硒鸽养殖基地,形成硒鸽繁殖、育肥、屠宰、销售完整产业链,阜平硒鸽产业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四是中药材产业——规模化种植,集群式发展。根据阜平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中药材种植基础现状,确定黄芩为重点发展的道地中药材品种,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群化、营销品牌化,建

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值近2亿元,带动群众2万余人,人均年增收0.4万元以上。3家合作社入选河北省“定制药园”。“阜平黄芩”入选地理标志产品。

五是家庭手工业——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欠发达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为主战场,通过龙头企业+加工厂+农户模式,与白沟、雄安、天津等地深度对接合作,引进并发展家庭手

工业加工厂226家,实现6800余户家庭至少一个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户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同时,针对行动不便或不能离家的群众,大力推广插花、纸盒、手工编织等“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覆盖农户3266户,户均年收入超

六是全域旅游业——示范带动,全要素式发展。依托红色、绿色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探索形成景区带村+企业带户的旅游增收模式。通过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乡

村发展,让群众通过景区务工就业、土地流转、经营民宿农家乐等多形式、多渠道增加收入。建成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天生桥、云花溪谷3个4A级景区,1个3A景区,骆驼湾、顾家台、平石头等1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持续完善店房国防军事小镇、春天小镇、华北联合大学文化聚落等项目建设,不断深化城南庄花山村、马兰村文化内涵,推出猫村、七十二拐天路、倪家洼等一批旅游打卡地。

以强县为目标,布局未来发展,4大产业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当前,阜平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3060”双碳政策和雄忻高铁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动二产发展,着力发展4大强县产业。

一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阜平有丰富的风光储资源,经测算,光伏发电可开发容量约10GW。此外,还拥有3GW左右的抽蓄资源和1.5GW左右的风能资源,配合地面光伏电站,可实现风光储蓄一体化发展。坚持“以资源换产业”思路,

要求建设光伏电站的企业,按照地面光伏电站投资2:1的比例配套落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今年以来,十一科技和江苏中立总投资50亿元的众立光伏5GW高效太阳能异质结电池和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正式开工,一期3GW组件项目11月底竣工达产;特变电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上海电气储能设备制造基地、中通云330MW碲化镉发电玻璃、深圳禾望新能源储能设备制造等20个项目正加速推进,总投资达260亿元。

二是绿色建材产业。阜平砂石资源丰富,通过对县域矿山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既可实现矿山生态治理,还可加工生产5亿方的砂石骨料;对县域29条河流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可利用河砂总量约7600万立方米,为发展以装配

式建筑为主导的绿色建材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落地项目2个,总投资5.43亿元;已签约项目1个,总投资3亿元。

三是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阜平发展预制菜产业优势明显,食用菌、高效林果、规模养殖产业可提供丰富的原材料。拥有华北地区单体最大、总储藏容量4.3万方的冰温库,可实现原材料产地直采,降低生产成本。已落地项目2个,

总投资6.94亿元,10月底可竣工达产;另外还有美味自煮(广州)自加热食品生产、辰雨河北食品等5个在谈项目,总投资18亿元。

四是循环经济产业。《“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阜平提前布局,延伸产业链条。目前,总投资1.26亿元的全运通废旧汽车拆解项目已落地,并完成了土地供应。

启示与思考:解放思想、科技创新、因地制宜、政企耦合、人民至上、绿色生态是阜平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为全市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学习的模板县域产业发展,以思想解放为起点,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深刻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有一个好思路,就要解放思想,理清问题所在,拿出创造性举措。阜平县在产业发展探索中,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构建了“6+4”产业体系。各县(市、区)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找到一个好路子是关键。根据产业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县域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阜平县的食用菌、高效林果、光伏、绿色建材等产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新时代的产业竞争,创新驱动的引领愈发重要。各县(市、区)要将科技创新摆在首位,强化思维创新、模式创新、路径创新,着力谋划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以更多“关键落子”促进发展,迎来更大层面的“满盘皆活”。通过创新赋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县域产业发展,以因地制宜为基础,科学研判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各要素进行优化重组,找对发展路径。阜平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组,对阜平的整体环境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了发展食用菌产业。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设施、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劳动力、市场渠道等发展要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势利导,挖掘特色资源,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做出科学研判。

县域产业发展,以政企耦合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要摆脱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约束,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手”的作用,

通过政府计划、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保障、引进社会力量等,创造产业“生长土壤”,引导产业“落地生根”,逐步培育起产业集群,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纵观阜平“6+4”产业体系建立,都可以明显看到政府主导的成功布局,实现了阜平产业的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高质量发展。

县域产业发展,以绿色生态为路径,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阜平坚决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培植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新动力。以绿色有机生产为切入点,提升特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农产品附加值,在供给高品质绿色健康产品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的提升。各县(市、区)在抓县域产业发展中,可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文旅企业的合作开发,利用生态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县域产业发展,以人民至上为落脚点,实现利民惠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阜平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六大富民产业,千方百计让产业发展带动企业增效、人民增收。各县(市、区)在产业发展中要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带动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创建绿色生态现代化工业园区的调研与思考

中共奉新县委陈志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奉新县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以创建绿色生态现代工业园为发力点,着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主要做法及成效

加快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抢抓新能源(锂电)产业发展风口期,出台《关于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锂电新能源作为首位产业全力推进。目前,园区共聚集新能源新材料规上企业4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39亿元。全球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国内龙头企业国轩高科先后入驻。领军企业紫宸科技的人造石墨细分领域产能居全国第一,今年可实现产值超百亿元。设立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纺织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企业续贷帮扶资金,全力推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装备型转变。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目前,共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创新平台和团队17个,建立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新入选省“双千计划”人才4人,专利申请超千件,高新企业达56家,全年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67%。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医药、砂轮、竹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3+N”产业发展格局,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江西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2021年园区规上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61亿元,增长30.58%。

强化系统治理,持续推动生态环保升级。一方面,减少源头污染。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2万吨/日,实现外排污水一级A标准。建立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资金补助机制,引导园区近30家医药、化工和印染重点企业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新改扩建水、气处理设施。引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园区垃圾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面关停淘汰园区燃煤小锅炉,引进投资3.5亿元建成每小时供汽70吨的全省首个集中供汽供热项目,每年可减少废气排放9.16亿立方米、二氧化硫971.78吨、氮氧化物801.05吨。另一方面,严格监管措施。强化能耗总量双控,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增进生态容量、降低碳排放。整合园区及企业现有环保、安全、

消防等各类监控平台,搭建环保安全应急智慧管理大数据平台,建成环保安全应急智慧管理中心,实现可视化监控、智能分析、自动预警、快速响应等功能,形成“点、线、面”完整监控网络和信息化、自动化监管体系。

坚持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圈。突出“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不断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力促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创新环境管护机制,按照建管分离原则,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现管干分离、第三方治理,实现园区环境管护常态长效。创新开展“营商环境红黄榜企业评”活动,打好减税降费、稳贷增信、惠企利企“组合拳”,为企业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出台住房、出行、教育、医疗等一揽子政策,全方位服务企业职工。园区配套建设公租房,专门划拨557套住房作为园区企业人才公寓。在对园区主干道、生活配套区和厂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基础上,建设休闲公园、职工之家、健康驿站,为园内企业、职工营造舒适美观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

但还存在以下不足: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快。园区产业聚集水平还不高,产业链项目相对偏少,强链壮链补链延链还需加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虽然已发展成百亿产业,但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前端,技术储备、技术研发队伍和研发投入不足,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工业用地效率有待优化。虽然树立了“亩产论英雄”的导向,但土地节约集约还不够,部分土地利用强度低,园区内多层厂房占比较少,无下沉式厂房,部分土地或厂房闲置。配套服务能力还有欠缺。园区内用于服务产业发展、职工休闲生活的配套功能平台建设仍显不足,商业金融、医疗卫生、生活休闲娱乐等服务仍有欠缺。

对策建议

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咬定“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以更高标准打造绿色生态现代工业园区。

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继续实施生态现代园区建设“七大工程”,抓好园区道路维修及改造工程,跟进做好新增路网、雨污管网建设,提升园区整体形象,让园区处处皆景、四季都美。进一步强化环保应急智慧管理平台功能,增设园区监控点位,扩大监管数据覆盖面。全面加强涉水、气、渣企业监管力度,深化重点污染源在线异常情况预警处理处置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常态化开展环保“零点行动”,对侵害群众健康、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查处,形成强烈震慑效应,倒逼企业履

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盘活闲置低效用地。

全力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坚持“生态+”引领工业,持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金字招牌,积极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奉新示范”。坚定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锚定瞪羚、“专精特新”等现有优质企业,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提供第一等标准服务和保障,推进产业链全链协同,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宝泽服装创意产业园建设,全力扶持金源纺织、宝佳针织等企业实施智改提质、机器换人工程,打造中国智能织造产业基地。发挥中金智谷产业园聚集效应,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倍增发展,打造昌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至2025年,实“1533”目标,即打造产值10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用足用好“科贷通”“科技创新券”等科技惠企政策,持续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依托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名片,积极走好“科企联姻”之路,推动由政府牵头、企业主导,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或研发机构建立研学基地,“以点惠面”探索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扩大产学研用覆盖范围。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高精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优化住房购房、职务职称、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随迁安置、交通补贴等各类保障,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把营商环境作为发展提速的第一竞争力。巩固拓展政企圆桌会议、政府事务服务代表等制度机制,搭建“奉心听、奉心行”企业诉求平台,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聚焦企业全生命服务周期,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企业诉求部门“一把手”负责制,把“坐等企业上门反映问题”转变为“主动深入企业解决问题”,让“企业追着部门跑”变成“部门领着企业跑”。

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思考

朱真伟

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把对《意见》精神的落地见效作为当前医院改革发展工作的中心主线,正视发展中的问题,积极探索发挥党建“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五大职能作用,引领医院统筹实施领航工程、人才工程、强基工程、清廉工程、文化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在转型期取得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按照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要求,院领导班子成员精学文件精神,统一思想、严肃任务,按文件要求积极出台实施方案,加强医院党建工作治理体系建设。

加强党对医院的领导,要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党的引领作用[1]。院党委组织修订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医院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医院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出台书记、院长沟通议事规则等,做好医院顶层制度设计。明确院长办公会和党委会的议事路径和职能,突出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五大职能作用,协调好院长在党委领导下的医院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坚持把政治学习和及时传达中央和省委的决策精神作为党委会的“第一议题,确保医院正

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是现代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医院管理体系的前提[2]。医院党委坚持在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和明晰流程上下功夫。

细化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实施细则。根据医院运行实际,细化医院

党委职责和院长管理职责,形成议事实施细则。结合“三重一大”内容,把医疗、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管理等工作梳理出需要在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提交党委会集体决策的内容,防范医院重大事项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化解重大决策风险,提升决策质量。

发挥专家在科学决策中的咨询作用。健全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制度,凡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必先通过职代会决议。

定期向院长办公会和党委会汇报决议事项落实情况,方便院领导及时掌握执行中的困难,调整落实举措,形成PDCA管理闭环,确保重大事项及时落地。

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使命,院党委牵头制定了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院所融合、重离子医学中心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擘画了医院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发展新蓝图。党建引领开展领航工程、人才工程、强基工程、清廉工程、文化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形成“政治站位高、干部人才队伍优、基础组织功能实、党群建设成效好”的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医院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创建年、提升年、示范年活动。落实第一会议议题制度,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年党史”主题教育,增强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3],提高医院管理决策能力,保障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顺畅、高效运行。引导党员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公立医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使命。

高质量建设人才聚集高地,创新人才“引育留用”管理制度。在医院内部实施“人才振兴”系列培养工程,启动“专聘教授”“特聘专家”“首席专家”

等系列人才柔性引进使用管理办法;制定6个层次人才引进方案,特殊情况“一人一策”,加大国家级、省级优秀临床学科带头人和科研人才引进力度,柔性引进院士团队,着力建设与世界一流肿瘤中心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疫情期间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通过党委会视频面试当场决策,提高引才效率。

强化党建工作力量,调整医院部分行政职能科室,设置党政综合办、组织人事部、宣传统战部、纪检监察室4个专职党建部门,各负其责。按“支部建在科室上”的建设思路,撤销4个党总支和23个党支部,重新划分设置党支部45个,把基层党支部覆盖到全部科室。落实党务干部月度津贴,制定党支部深入参与科室管理和决策过程制度,对关系科室发展和职工利益等重要事项,实行科主任和支部书记双签字制。完善党支部管理,规范“三会一课”,落实党内政治生活要求;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理念,开展“最多跑一次、党员要领跑”主题活动;丰富党建载体,实施党支部年度特色活动项目立项,选择学习教育、创先争优、主题实践、志愿公益等类别培育;实施党员先锋岗创建,使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服务群众带领发展的“家园”。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清廉医院工作新要求,医院层面出台院领导接受同级纪委监督制度和加强“一把手”监督制度,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分管制度,确保民主、公正。设立内审室,针对全院各经济运行流程,设置事前、事中、事后审核关口。成立网格员队伍,实施全院覆盖的行风监督。院企签约联合共建清廉医院,规范药械代表来院管理。强化重点领域监督,实施嵌入式提醒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自查整改,整治“四风”问题,加强问责力度。把廉政教育作为新员工入职教育第一课,把问题预防在萌芽阶段,守牢廉洁从业底线。

加强新时代医院文化建设,践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规律,注重物质、精神、制度对文化的影响[4],激发内动力,促进医院文化建设与管理融合发展。加强“青年文明号”和“巾帼文明岗”创建,强化岗位成才;关爱党员和职工,设立党内关爱基金、职工关爱基金,为职工办实事,凝聚人心;落实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志愿者文化,构建多维度医院文化主题;鼓励群团统战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技能竞赛和文体活动;扩大癌症

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范围,担当公立医院社会责任。

2019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江省肿瘤医院为依托,与中国科学院签约建设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医学所)。为筹建中科院医学所,医院成立工作专班,实施边建设、边引才、边科研的发展模式。院党委加强院所融合顶层设计,探索建立院所运行、人才培养、资源和成果共享的院所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和中国科学院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运行模式,完善筹备期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任务对接、协调会商等制度。推进党建引领院所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实践论证与技术创新,构建院所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的全周期信息化闭环管理模式。

加快中科院医学所临床生物样本中心、肿瘤大数据中心、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育成中心)、医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等重大公共平台建设进程,布局筹建浙江省钱塘实验室,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力争产学研孵化中心部分投入使用;筹建中国科学院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基本实现肿瘤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延伸覆盖;推进重离子医学中心建设,在重离子治疗肿瘤临床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院党委集体决策,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窗口期,大胆突破,完成“立足浙江、服务区域、影响全国”发展布局的顶层设计。2020年,医院与绍兴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创办绍兴分院,成立工作专班,助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转型升级。

医改工作事关医院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院党委尤其重视医改落实,把医院质量管理办从二级科室上升为一级科室,树立“大质量管理”理念。狠抓关键核心技术、关键科研制度、关键学科升级、关键医学教育指标等关键要素,提升医院肿瘤综合诊治能力。

借鉴国内外医院成功管理经验,探索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医院绩效考核与

分配体系,优化薪酬制度。根据DRG改革相关政策,出台以病种难度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方案,制定适应DRG支付体系的绩效分配标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提升医院服务效率和质量。

深挖“数字赋能”内涵,丰富远程放疗、智慧病房、智慧导航等项目中基于“5G”网络的场景应用,完成“EMR+HIS”一体化系统、智能放射治疗信息系统、SPD系统、科研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化提升改造。以创新驱动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国内标杆。

对事关医院发展的重大项目,院党委牵头成立专班,党委委员定期汇报,群策群力做好保障。密切联系群众,打通领导班子与职工双向沟通渠道,配合呼应,形成工作合力[5],集体攻坚克难。

坚持党管宣传,强化意识形态与思想引导,落实意识形态管理责任制度。建设院史馆,组织拍摄以医院创业者事迹为主要内容、以离退休专家为主角的

《医者足迹》电视访谈系列专题片,深化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新职工人文思想教育。弘扬技术、服务、建设正能量,选树优秀典型。强化电视、报纸、宣传栏、电子屏等传统媒体的应用,融合“两微一端”新媒体等宣传渠道,开展科普教育和进社区等活动,塑造医院良好形象。

关爱医院职工,设立“妈咪小屋”“员工心理调适咨询室”,下拨资金支持医院工会设立21个类别的职工俱乐部,举办职工子女假期夏令营;关心职工身心健康,设立党内关爱基金和职工关爱基金,解决职工难题。以党支部品牌建设和青年文明号创建为载体,支持创建按病种分类的“患者俱乐部”,强化术前心理辅导、术后康复指导;设立改善服务办,倾听患者就医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实时反馈整改;设立“患者家属健康讲堂”,改造花园式就诊医院,实施床边出院结算等。围绕患者服务,提升患者就诊就医的舒适度和幸福度,树立医院良好品牌形象。

针对重点工程和疫情防控事项,院党委成立专门督察小组,强化政治督查

和风险防控。对重点工程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疫情防控督查相关工作由纪委书记牵头,落实每日监督,确保就诊场所安全有序。

医院党委班子是医院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领会公立医院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面向人民健康的初心。加强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学习,提高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有利于维护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良好的政治生态。

权责分明且系统性、协调性、综合性强的实施方案和落实到人的责任制度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要在坚持政治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高质量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围绕医改核心统筹兼顾,与时俱进。

刚性执行是制度落实见成效的关键,要处理好思想引领与目标任务的关系、监督评价与执行进度的关系、宣传激励与执行过程的关系、文化建设与执行融合的关系。聚焦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法纪意识,完善责任链条,形成工作合力,强化保障发展的落实体系。

东莞豪迈

经济日报调研组

(2022年5月9日)

因位居东江之畔,盛产莞草可制席而安梦,又因盛产莞香树可制沉香而安神,东莞成为香飘天下的历史名城。

这里因“世界工厂”而为更多人所知,成为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能手机、每5件羊毛衫、每10双运动鞋,其中之一就是东莞造;每10台口罩机,也有6台是东莞造。特别是2021年,东莞进入“双万”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迈过万亿元门槛,是我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美经贸摩擦深刻演变、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持续承压等严峻复杂形势,东莞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成绩单背后,是奋斗与拼搏、坚持与坚韧、辛劳与智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和有益启迪。

做制造,就得有“一根筋”的劲

1978年7月,中国大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正式创建。这颗“种子”一经播下,便迸发出蓬勃生命力,从此万木萌发,引来万般气象。

“厂里打破大锅饭,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大家干劲特别足,有时忙起来三天三夜地赶工。”今年68岁的谭月娥是1981年厂里的生产冠军,说起当年情景难掩兴奋:“以前我每个月挣20多元钱,1983年工资已经涨到了300多元。”借改革开放的“天时”、毗邻港澳的“地利”、华侨投资的“人和”,1978

年底,东莞在全国率先设立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在无资金、无基础、无先例的艰难条件下,巧用“三堂”(祠堂、饭堂、会堂)当工厂,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饮上了外向型经济的“头啖汤”。从此,“东莞制造”越来越精彩,行销全球。

东莞的GDP构成中,工业占比超过一半。当不少城市把太多土地用于房地产挣快钱时,东莞坚定不移将工业用地摆在第一位,将足够多的资源倾斜到制造业。这种做法似有些“傻”,但在许多东莞人看来,这是大智若愚,是东莞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对东莞来说,不管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离开实体经济,不能忽视制造业,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好实体经济。”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说,“虽然做制造业很辛苦,而且市场搏杀得非常激烈,但做好制造业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底色和本分,也大有前途。”

事实最有说服力。昔日雄居“广东四小虎”的东莞,今天“虎劲”更猛。在我国41个工业大类中,东莞就拥有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近万亿元级规模;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50万户,相当于每7个东莞人里就有1个是“老板”,民营经济从为外资企业“跑龙套”到“唱主角”;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3.54%,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相较于个别地方脱实向虚、一时繁荣、不可持续,东莞制造业立市的路子

走得对、走得好、走得稳。

因为坚信,更加坚持。从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中美贸易摩擦再到新冠肺炎疫情一路风雨兼程,东莞凭着“顶硬上,一定得”的精神,在自我革新中去腐生肌,在迎击风浪中强筋壮骨。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一度被用来形容东莞制造业影响力之大;也有人用“空气”来比拟东莞制造,赞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以及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相对缺失。1995年,东莞外向依存度曾达到433.8%的历史最高值,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东莞经济增速放慢至个位数,甚至在2009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的警告高悬东莞头顶。破与立、危与机,对东莞而言,既是方法论,也是实践观。自我反省、迎难而上的探寻求索,浓缩在东莞展览馆一张张历史照片中,也内化在百万市场主体的发展基因里。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在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晓光以刀为笔、以瓷作纸,让水墨丹青跃然于瓷砖之上。在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交融中,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寻找到了拉长“微笑曲线”的秘诀,实现了“建筑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大众化”。公司还在美国田纳西州建厂,与欧美品牌同台竞技。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在玩具业摸爬滚

打多年的曾静,用借来的3万元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并在2018年抓住机遇成功切入潮玩赛道,打造出变色龙、半机械等一系列火爆的原创潮玩IP。2021年,曾静的乐之宝(东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近亿元。从一人身兼多职的代工小作坊,到打造集潮流文化原创、研发设计、潮玩产品制造于一体的创意基地,这是企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也是东莞制造华丽蝶变的一个侧影。

2021年,尽管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和疫情冲击,但东莞工业经济有两大,十分亮眼。一是规上工业增加值首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10.2%,继2013年和2017年之后再次实现双位数增长;二是工业投资首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

从曾经的“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到“星月齐辉”,以先进制造体系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已成为东莞稳定增长、抵御风险、抢抓风口最坚实的压舱石、基本盘。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东莞更加坚定了做好实体经济的信心。心怀“国之大者”,东莞的制造业底色必须要守住,还要守好。

守住守好底色的底气从哪里来?东莞倾力作答: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和“魂”。

既强又优,制造更有尊严

智者善于顺势而为,勇者敢于乘风破浪。

GDP过万亿元后,如何让制造业持续保持活力、焕发活力、充满张力?东莞力求做到“智勇双全”,做强做优制造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回首产业升级浪潮,东莞勇立潮头。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危机与阵痛,东莞的特点是善于危中见机、危中谋机、转危为机。1984年,“借船出海”向农村工业化进军;1994年,优化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2000年,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从加工制造转向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2008年,“腾笼换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外依存度、提升产品附加值;进入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针,引领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胸怀大局、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东莞抓住了每一轮产业机遇。”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王国雄表示。

“东莞充满着相互成就的商业氛围。”在东莞扎根的众多企业主中,湖南籍李稳根的一席话颇具代表性。谈及自己的制造业拼搏历程,李稳根连说三个“不容易”,但表情中透露着自豪。“我20出头来东莞创业,刚开始给大企业做配件,每个利润就几厘钱,但我不怕钱少,坚持、积累、创新,把自己做大、做强,后来成立了福德电子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经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制造业配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有些产品在海外市场上被退回来,之前所有的生产努力全白费,让人很痛心。”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赖俊锋说。

痛定思痛,必须让东莞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立得住、站得稳、受尊重。为此,东莞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全力实施制造业质量变革。

2020年底,东莞选取了有“家具之都”之称的厚街镇为试点,整合各级质检资源,为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东莞质检中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负责人周斌介绍,试点平台已有1126家制造业企业、29家质量技术服务机构、135名质量专家进驻,共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质量诊断、计量检测等服务5000余次。

令人兴奋的是,据厚街镇镇委委员陈彦介绍,厚街镇家具产品质量合格率已从2020年的77.78%跃升至2021年的94.94%,为质量基础设施试点推广至全市打了个样。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培育出一批知名本土品牌,如vivo及OPPO手机、马可波罗瓷砖、永益食品等。

产业转型升级不进则退,传统优势产业也不能丢,不能“猴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要善用科技创新将其激活,让先进制造成为东莞的底色,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说。

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已尝到甜头,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我们用工业互联网改造传统印刷行业,不仅做到了‘一

本起印’‘按需印刷’,还实现了千万级订单增长,真的是双赢。”公司副总裁喻锴说,“从我们的实践看,‘数字印刷+互联网’这个路子可行,以后还要坚定地走下去,实现生产制造、营销、管理数字化。”

“东莞将在3年内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产业新支柱。”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说,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

近年来兴起的“潮玩”热浪,让东莞企业看到了转型机遇。在壹号广场,高达12米的城市地标“劳拉”惹人注目。很多人告诉记者,大家喜欢这个玩偶姑娘,是因为她代表了东莞年轻人不服输、不放弃的那股劲儿。如今,壹号广场已汇聚多家潮流玩具旗舰店,兔子玩偶的手感亲肤如薄纱,回首捞月的小猴毛发根根鲜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象活灵活现雕塑、抱枕、挂件、手办,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创造力,鲜有做不出的潮玩。

“玩具制造必须转向自主创新。”东莞市文博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庆辉说,原来做代工,躺着赚钱确实舒服,但还能躺多久?虽然近两年的转型很艰辛,自己“脱了几层皮”,但是很值得。公司有幸参加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开发打样项目的一个环节。此外,公司还开发了多款原创IP以及多类IP衍生品,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9亿元,同比增长55.2%。

传统优势产业被激活,新动能何处寻?在松山湖,记者感受到一个个科创梦想冲上云霄。

走向深蓝,打造科创梦之队

当鸟鸣伴着科学城苏醒,美丽的湖畔便掠过科研人员骑行的身影;晨光洒上街道,数万名华为员工踏上通勤路,在咖啡香里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晚霞中,科学家漫步在波光流翠的湖畔;入夜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灯火通明“科技共山水一色,产业与新城齐飞。”今天的松山湖已是一片蓝海,成为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市科技创新的战略平台。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在2001年,少有人知道,东莞有个被荔枝林环绕的松木山水库。彼时,东莞已是出口额居全国第三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市领导却在繁花似锦中居安思危,

决定以水库为中心成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期待“成本洼地”东莞能插上

生态、科技双翼,变身“价值高地”,再造一个新东莞!

虎门镇党委书记蒋亚军是最早一批投身松山湖建设的逐梦者之一。“当年我从建筑设计院来到荒无人烟的松山湖,天天与树为伴。我本是不愿加班的人,可一想到脚下这片热土的愿景就兴奋,就想着去加班去奉献。”忆起筚路蓝缕的激情岁月,蒋亚军心潮澎湃。

弹指20多年,一个又一个“追梦人”“造梦者”来到松山湖,种下缤纷梦想——“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陈和生院士当年的预言成真。2017年,他领军的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项目进入试运行。这台“超级显微镜”如磁石般吸引着不同肤色的科学家,近3年散裂中子源引进科学家495名,50多名院士常年活跃在松山湖。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这是北京大学原校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常说的一句话。科学家、企业家们纷纷奔“未来”而来,实验室成了前沿科技成果“大市场”,一次“买椟还珠”的交易,竟引出了2020年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成果。“这本是北京大学带来的石墨烯项目,企业没看上石墨烯,但看中了生长石墨烯的单晶铜箔。‘珍珠’没卖出去,团队转而埋头做‘盒子’,攻克了可在诸多产业领域大显身手的铜箔技术。”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笑道,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将走出更多明星科技企业,大疆和汪韬只是一段历史的开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教授说。“学院派”创业者接踵而至,云鲸智能研发的“网红”扫拖一体机器人,解放了众多白领的双手;李群自动化开发的“智能工匠”机器人,让中小企业以低成本轻松升级“智造”基地已孵化60多家硬科技公司,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达到惊人的15%。

造梦者应时而前瞻的判断,逐梦者激情的坚守,让一朵朵梦想之花绽放松山湖畔,更使一片片荔枝林层层蝶变,实现了从国家高新区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三级跳”。

散裂中子源匍匐于荔枝林间多年,当地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前不久,国际先进的癌症治疗装置将落地当地医院的消息传出,人们才了解,散裂中子源能用洞察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转化出精准“杀死”癌细胞的利器,为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

今天,散裂中子源已完成原创性课题600余项,它所提供的研究平台,惠及

华为、比亚迪、东阳光等诸多企业。以其为中心,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群加速聚集,将源源不断为周边产业“供血”,在东莞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内点亮“创新之源”。

“让人们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为电动汽车充足电。”在材料实验室,中科院团队以此为目标研发的新一代电池材料,可让今天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增加40%、成本降低30%,满满的“卖点”吸引了不少企业前往沟通合作。而这仅是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内25个团队项目之一。

“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正如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所形容,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运营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从立项到成果处置的充分自主权,为前沿成果走向企业打通了桥梁,吸引了来自清华、北大、中科院的顶尖团队聚集于此。

走大园区、大创新之路,做强发展引擎,这是许多城市的渴望。本无科研雄厚根基的东莞何以能走通这条路?在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看来,善于向“最强大脑”借智借力,积极畅通创新生态体系“内循环”,都是松山湖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些年,东莞从不吝惜在“创新之源”上的投入:散裂中子源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东莞各项配套折算起来已投入13个亿;十多年前启动布局的新型研发机构,有些见成效了,有些不尽如人意这笔投入产出账,究竟如何算?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事情一定要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与东莞相关部门座谈,记者发现,当地领导心中自有一本“大账”:从0到1的东西不能单纯计算投入产出。一棵参天大树,源自一颗种子。撒一把种子,可能只出一颗芽,但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没准就会出现下一个华为、大疆。

创新就要敢于承担风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着东莞党员干部的创新激情。肖亚非表示:“未来我们要建南方光源、阿秒激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光这几样投下去就要两三百亿元,其实我每天算账头皮都发麻。但是咬着牙也得上,这些钱花得值。”

未来,东莞将再拓一片蓝海,逐梦滨海湾新区。84平方公里“未来之地”上,新兴产业龙头竞相抢滩。vivo智慧终端总部加速施工、OPPO全球算力中心即将投入运营,“蓝绿兄弟”将共同在这蓝绿交织的画卷上绘就宏图。

热土挥洒汗水,奋斗托举梦想。造梦者、逐梦者们“埋头种因”,静待花开。内外兼修,是人才进莞来2021年东莞本地人口120万、户籍人口279万、常住人口1054万、实际管理人口高峰时可达1400万。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却增加了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难度。流动性强、替换率高。如何让这千万人口与东莞相互成就、共生共荣?一句话,要把东莞努力打造成一个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美丽可人的绿色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魅力十足的人文城市。

实现以上目标靠什么?政策暖心、贴心,美好环境和服务让人专心干事、舒心生活、用心工作、安心创业、放心投资、齐心协同。

为了吸引、留住人才,东莞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在不同城市、单位间调动,原单位不同意是常事。说起来让人惊叹,当年我想来东莞工作但调动受阻、档案被卡,东莞竟能为我重新建档、认定身份。”忆往昔,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不禁感慨。

是人才,进莞来。这句口号不仅是东莞盼才、爱才的生动写照,更是东莞吹响“人才强市”的战略号角。

松山湖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大湾区大学已在东莞筹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已落户。博士人才流入已达4990余人,全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连续十年居全广东省地级市第一。

除了科技人才,东莞还着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希望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2019年开始,东莞每年在产业人才队伍中评选一次“莞邑工匠”,市财政对其申报的项目给予20万元资助金、10万元奖励金,获奖者被纳入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库,优先纳入高层次人才范围。记者在凯格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屏幕上看到,“莞邑工匠”被公司员工视为榜样。工匠们生产的设备可以精密到什么程度?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有事即来,无事不扰,政府懂企业,会服务,这是东莞企业对政府的普遍印象。

“优质企业不是天生的,要培育、呵护,关键时刻为其解决困难。”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玉成说。今年以来,疫情多点散发,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

动受到较大影响。东莞先后出台了“双统筹实施意见”“企业纾困6条”“进一步纾困27条”等系列政策,涵盖减税降费、减租减负、稳链保供、民生兜底等方面。经测算,此次减免缓返等各类资金共计约540亿元。

如今在一些创业者眼中,东莞的发展潜力已超越一些热点城市。“发展工业互联网,我认为最好的地方有两个,长三角、珠三角,经过审慎反复对比,我最终选择了东莞,它的创业氛围、营商环境最适合我。”年仅40岁的余旸博士已是海外一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但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东莞,正带领他的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参与重大研究计划,同时,致力于攻克铁轨“把脉”技术难题,在不移动、破坏铁轨的前提下检测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东莞将继续创新政策,比如人才怎么评职称,让用人企业自己说了算。”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周雪萍表示,下一步,将向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下放特色人才评价权、职称评审权,同时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博士后工作站,提升用人单位的自主培育能力。

2月末的东莞春意渐浓,记者在茅洲河、华阳湖、三江六岸滨水岸线采访时发现,岸绿景美、鱼翔鹭飞,河岸碧道环绕,居民好不惬意。但这些地方却曾污染企业散乱、污水横流、河涌淤堵。

整治茅洲河,市委书记任总指挥现场办公;治理华阳湖,相关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共关停158家污染企业,迁坟2.8万座,清拆畜禽养殖场223个共16.5万平方米。“2020年国考断面水环境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广东省第一。”东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谭淦标介绍,东莞市近5年投入超过700亿元,新建污水管网1.3万公里,整治内河涌641条,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

生态更美了,产业更优了,实力更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了。麻涌镇党委书记谭叙棉欣慰地说,近年来,大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麻涌镇,如京东亚洲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智能物流中心、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等;华阳湖景区也成了珠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每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

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第一阶段抓经济,第二阶段拼管理,第三阶段拼文化。”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说,把人留住,还要通过文化润泽,增强人们对东莞的美誉度、归属感、认同感。

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实际上是一座文化富矿。作为一个地级市,东莞已拥有53座博物馆,它们或讲述着虎门销烟背后的“吾辈当自强”,或诉说着岭南文化、莞邑文化的绵延流长,或展示着举重、篮球等东莞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拼搏激昂“围绕博物馆这个载体,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让更多外来人口了解、认同、扎根东莞。”武一婷说,2021年全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累计策划开展活动137项792场次,全年观众超过450万人次。

登上长安镇图书馆的5层,记者仿佛误入“世外桃源”。这里有书法艺术间、茶艺研习厅、心理疗愈室,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会定期来此义务科普。“现在预约要抢的。”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蔡少霞笑称,市民闲暇时来看看书、充充电,通过创新供给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质。

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将深入推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实现制造、科技、人文的美美与共。

与趋势为友,拥抱大湾区竞合新天地

资源的流动从来向优。毗邻港深广三个一线城市,有近水楼台之利,但如影随形的是虹吸。

“做得好是左右逢源、两头吃水,做不好是大树底下不长草。”肖亚非说。在莞深临界处的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一张1978年的老照片吸引了记者:

长安镇的青年正在水库起劲地练游泳。为啥练游泳?游往香港寻找机会。当时长安镇流传一首打油诗:青年跑光,田地丢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

东莞干部难忘当年的辛酸往事,时时鞭策和警示自己。作为全国唯一紧挨三个一线城市的地级市,东莞如何在强大的虹吸力下谋发展?

东莞因市场选择而兴,因善抓趋势而起。“珠三角”时代,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四城串成的黄金经济走廊上,东莞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崛起为“世界工厂”。随着陆域视野的“珠三角”变为海域视野的“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竞合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善与趋势为友的东莞人,也在“大树底下”酝酿着新的城市梦想。

从港深引入的科创新风,催生了新的产业。2014年,东莞启动“机器换人”计划,并支持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联合创始人李泽湘在松山湖创办了机器人基地。湾区时代,李泽湘将带着“松山湖”标签的成熟孵化模式输出香港、深圳,撬动整个大湾区的高校、供应链、风投等资源,在该基地平台上批量化

复制机器人创业明星。

莞深之间的“双城故事”,演绎出了新的内涵。多年来,东莞在产业链、营商环境等方面紧跟深圳,成为深圳产业外溢首选地,“深圳研发+东莞制造”高度协同,双城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为、OPPO、vivo都横跨两城,“双城族”交通潮汐蔚为壮观,工作日深圳车牌仅在长安镇行驶的就有9万多辆次。

城市竞合,恰如牌局。高校比不过广州、科创比不过深圳,招引大项目的能级更与“老大哥”不可同日而语,没有“王炸”的东莞,如何才能将一手“小牌”串成“大牌”?

一是站上更高平台。华为数万员工为何愿意迁来东莞?东莞为何能与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只因有了松山湖园区这步“先手棋”。东莞正大魄力、高起点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等战略平

台厚积成势。

二是紧握一张“底牌”。东莞靠什么在大湾区安身立命、错位竞争?制造是东莞的“底牌”,添上科技底色的制造将成为东莞的“王牌”,东莞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赵敏说。

三是全面融入湾区。没有机场,东莞却想成为航空枢纽?这并不是痴人说梦。东莞与香港携手突破重重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了跨关境海空联运项目——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它相当于‘城市候机楼’,使香港国际航运中心

功能‘前移’,为东莞及周边的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了快捷出海通道,大大提高了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项目负责人叶景超表示。

东莞更加坚信:融入大湾区,才有大未来。

“政策要拿走你的,不可怕;市场要带走你的,才要命。”张玉成说,只有拿好一张“底牌”,发力高端核心供应链,实现最充分的融入,才能逐步填平政策、交通、环境各方面“洼地”,彰显东莞在湾区中的价值。

一幅壮丽的大融通图景已铺开:群山阻隔的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间,直线距离7公里的通道正在打通;东莞与深圳等地协同培育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奋力朝着世界级跃升;通往广深的轨道交通快速加密,人才流动的“毛细血管”逐渐畅通“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推动基础设施

‘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无缝连接广州都市圈,全方位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东莞市市长吕成蹊满怀信心地说。

向未来,豪迈走在前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近些年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保持了强劲而良好的发展势头?最根本的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上下充满着热气腾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奋楫竞渡的争先精神。“广中龙船,唯东莞最盛”。东莞自古以来就有拼搏奋进的竞技传统,龙舟、举重、游泳、篮球等运动在全国都叫得响。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子奋勇争先的气和劲,东莞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一次次抢抓发展的先机。

——开拓实干的“三牛”精神。东莞的奋斗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的生动写照。瞄准“未来路”,东莞不待扬鞭自奋蹄。鳒鱼洲上,旧厂房、烟囱、水塔和玻璃幕墙、电商直播、创意设计奇妙融合,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对话。作为东莞农村工业化拓荒期的先驱,鳒鱼洲的工业遗存已华丽转身为“东莞文化新地标”。

——稳扎稳打的“钉钉子”精神。44年前,缝纫机旁,一只手袋打开通往国际制造名城的开放之门;21年前,松山湖畔,一步“先手棋”为世界级科创高地设下伏笔。一路行来,风雨兼程,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东莞始终咬定制造业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产业发展力和城市竞争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孔雀东南飞,百万民工下东莞”到2007年用“新莞人”称呼外来群体,从2010年在广东率先推出积分入户到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升级版,东莞用包容让无数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这座城市也因此更加活力勃发,生机盎然。

站上万亿新起点,迈入新征程,东莞必须继续发扬拼搏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怎样用好机会、抓住机遇、健全机制、善用机缘,还有一系列“必答题”——面对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如何在统筹“两个大局”中争得主动、取得优势、赢得未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给经济增长更多驱动力?如何更好激活内需潜力?

那就是要让科技创新成为新一个万亿增长的主动力,做强先进制造。同时,

东莞还将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增创外资外贸新优势,打造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随着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拓展新空间,打破发展“天花板”?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五成,仅次于深圳,空间资源紧缺特别是连片空间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新动能发展需要空间,民生改善需要空间、城市品质提升也需要空间。

“我们加强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实现了土地使用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结合。这可能是东莞与其他城市的一个不同之处。”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吕鹏说,东莞正大力推进实施连片土地统筹、产业空间更新、低效用地处置三大行动,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展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迈进特大城市,基层治理如何更加精进?

东莞人口结构特殊,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数量倒挂严重,人口流动性极大。公共服务保障和社会治理的压力较大。这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市级强化统筹、镇村充满活力、市镇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并推动城市管理实现从“规模供给”到“品质供给”的转变,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面对各地“抢人才”,如何变人口优势为人才优势?

东莞已拥有各类人才258.4万,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还是紧缺。公办学位、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就业岗位、停车位“民生五个位”还有短板,都影响着人才“进莞来”以后,能不能“一见生情,日久深情”。

机遇寓于挑战之中,垂青于有准备者。这些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眼力与脑力、定力与耐力,关系着东莞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新征程上,自然不会是一路坦途,定会遇到各种沟坎和风雨。已走过千山万水,何惧跋山涉水,鼓足精气神,实干加苦干,豪情又豪气,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迈过。

珠江奔涌,拥湾向海,万里可期。

正可谓:东风浩荡,莞香神怡,豪情激扬,迈进佳境!

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关于全国建设美丽江西的调研与思考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美丽江西,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全面建设美丽江西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行动实践,是打造更高水平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大部署,也是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主要做法及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夯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持续做实全国首创的以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主任”、分管负责同志为副主任的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3年多来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共召开10次会议,其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出席5次。出台《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责任制,全省齐抓共管、联防联治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坚持绿色引领,大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统筹把握省情实际,科学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及碳达峰实施方案,部署谋划40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专项方案,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率先发行全国首单有色金属行业碳中和债、首批公交碳中和票据。全面建立“两高”项目管理清单,出台严格“两高”项目准入管理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绿色贷款余额达3609亿元,同比增长39.5%,“古屋贷”“畜禽智能洁养贷”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坚持攻坚克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谋划实施新“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高起点提升、高水平改善。今年1~3月,全省PM2.5浓度3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3%,优良天数比率94.1%;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7%,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鄱阳湖总磷浓度0.058mg/L,同比下降23.7%,长江干流和赣江干流所有断面继续保持Ⅱ类水质,全省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

坚持问题导向,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分类化解信

访、强化警示倒逼、严格销号管理等举措,扎实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等问题整改。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总体完成。第二轮反馈的49个限期整改问题,17个已按时限完成整改,其他正有序推进;交办的3435件信访件,已办结3106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成效明显。通过高规格构建督察体系、高标准完善督察制度,走深走实开展省级督察。在全国率先完成对设区市例行督察全覆盖,对两家省属国有企业开展了探索式督察,今年4月份对3个设区市开展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持续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强弱项、固成效、抓提升。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创新,推动出台《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全面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1+N”多场所国家级资质认定评审。推进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常态化管理,实施宽严相济的执法监管。建成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开发业务协同、目标管控、政务及公共服务三大应用系统共21个子系统。

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对标对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仍存在不小差距;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发展和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距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有一定差距。

对策建议

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厚植江西绿色生态领先优势,以“治山理水”推进“美丽提质”,以“显山露水”促进“两山”转化,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美丽江西,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优化空间格局,打造省域空间永续发展样板区。统筹“三区三线”划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合理配置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要素,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用途管制,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江西国土空间。

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经济绿色低碳崛起样板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全面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

力开展“治污”“减排”“降碳”“碳汇”等专项行动。加快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进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坚持“碳减排”与“碳增汇”并举,用好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现代经济。

突出“三个治污”,打造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样板区。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气、水、土等各要素,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大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持续加强水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不断强化土壤污染防治,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难题,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优美环境。

坚持系统治理,打造生态和谐保护修复样板区。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有序开展退圩还湖还湿,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巩固长江和鄱阳湖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持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功能与品质。

强化风险管控,打造环境健康安全保障样板区。建立全过程全周期多层次环境健康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源清单、种类清单、经营单位清单和重点监管源企业清单。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提高公众环境健康保障水平,提供清洁无害、安全可控的高品质环境健康保障。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城乡融合同美普惠样板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建设现代魅力城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乡村民居风貌,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打造品质宜居城镇,塑造特色韵味乡村,全方位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赓续历史文脉,打造赣鄱生态文化传承样板区。以赓续红色血脉为出发点,推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具体化、时代化、标志化,持续以红色文化支撑推动生态文化发展。构建以“江西风景独好”为引领的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突出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繁荣结合。弘扬好赣鄱文化中的生态理念,推动历史传统文化与生态价值提升相融合,绿色生活方式与文明习

惯养成相融合,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美丽江西建设行动氛围。

提升治理能力,打造生态环境制度创新样板区。积极构建多元共治责任体系,完善企业环境管理激励制度,提高绿色转型内生动力。加强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建设,出台一批涉及美丽江西建设的地方性法规,研究重要河流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广泛融合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优化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全面形成科学完备、现代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后国有资产管理思考

合肥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李继红

一、引言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根据改革精神,对相关企业进行分类处置,通过清理关闭“僵尸”、空壳企业和长期亏损企业,脱钩剥离与高校教学科研无关或关联度不高的企业后,将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企业保留,高校担负起对保留企业管理的主体责任,亟待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升国有资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高校。

二、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所属企业是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高校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相关权利和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监督机制,防范化解风险,聚焦科技创新,专注核心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所属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所属企业要结合高校学科建设优势和企业产业基础,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拓宽企业增长潜力,支撑企业主业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企不分主要是指高校和所属企业在财产所属关系、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和人员考核等方面权限不清晰,边界模糊。高校忽视所属企业的独立法人性质,使用的是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方式,直接使用行政管理或命令对企业的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套用学校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忽略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高校直接任命相关企业负责人,校内某些职能部门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管理,负责人员考核,代为行使董事会及下设的薪酬管理委员会、企业经理层的相关职权。

随着经济体制发生变化,高校所属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公司的股权架构和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逐渐开始分离,不再是同一属性,

国有资产因企业股东的多样性,不再局限于国有全资、控股,还囊括了民营企业、自然人等其他形式的股东参与的企业的国有资产,因此演变出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两者的差异,具体体现在管理的对象、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由管理企业向管理资产进行转变。

现代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体系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监督,另一种是企业本身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流于形式,机制不能有效运行,相关的资产清查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履行监管职责的国有资产相关部门职责清晰度不够,无法有效发挥监督实效。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监督机制需要完善,问责机制有待健全,无法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中有效制衡和监督的效力。

四、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存有问题的对策

高校需要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关系为基础对事企进行切分,高校和所属企业之间清晰明确财产所属关系、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和人员考核。在理顺高校和所属企业的产权、资本关系和出资性质后,固牢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制度,明确出资人权利和义务,强化通过公司的治理结构来合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引导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合规经营;维护出资人权利,确保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的权利。站在企业的角度,高校的身份由直接管理者变成出资者,以企业股东的身份行使对企业财产监控的权力,降低由于使用行政手段决策失误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重点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职权。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执行股东会的决定,对股东负责。董事会依据公司法或公司章程在权限范围内依法决策,明确对企业经理层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接受来自股东会或者监事会层面的监督。企业的股东会制定董事会议事规则,明确相关决策权限

和范围,对特殊或重大事项,有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的特别议案的表决必须经全体董事一致通过,对于一般事项表决可由三分之二以上董事通过。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制度,聘用具有相关专业性的独立董事,客观公正发表意见,董事会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董事对董事会决议承担相关责任,董事会会议记录要保证完整和议案真实完整,加强落实董事会决议,跟踪决议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评价。

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进行改革,调整相应的责权利清单,重点关注对资本的布局,规范化运作资本,注重防范风险,在保证资本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本运行效率,提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通过加强监督管理,谨防国有资产流失,避免发生重大风险,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专业化是指监管过程中有的放矢,将专业性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级次,在企业战略目标制定、财务内部控制、经营目标考核等环节,体现监管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性。法治化是指监管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能力的现代化。

对国有资本实施动态监管,重点关注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和国有资产

流失的高风险节点,跟踪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规范国有产权的交易行为,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市场挂牌交易;企业投资融资环节严格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完善相关流程。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将国有资产监管融入其中,创建评审模型。瞄准企业“三重一大”事项监督,管控重大专项风险,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协同学校作为出资人的监督、上级纪检监察、校内巡视、审计部门等各方监督力量,共享各方监督成果,检查巡视意见反馈的整改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利用自身和社会公共平台主动发布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化,置身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定期发布国有资本总体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各项监督和检查情况。

首先,高校要对资产经营公司加强监管,完善资产经营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高校是资产经营公司的股东,履行股东职责。高校通过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会权利,通过委派高校财务处、审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担任董事、监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独立董事,通过资产经营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行使相关权利,体现高校意志,履行监管职责,维护高校利益。按照“三重一大”要求,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按权限决策涉及出资人权益、重大发展规划等事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高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相关规定,统一领导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其次,资产经营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董事会决定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基本管理制度的制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规范董事会议事规则,保证决策科学,有效防范公司风险。资产经营公司要担负起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管职责。资产经营公司要实行科学管理、规范运营、稳健发展,确保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提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

再次,资产经营公司对所属企业履行股东职责,维护国有资本权益,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资产经营公司对校企改革后保留管理的企业,要结合企业的主业,分析其发展潜力,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搭建教学科研的服务平台,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着力支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做好产业化;对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占有优势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激发企业的活力,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最后,资产经营公司应侧重在企业中所持国有股权的份额,对所属企业分类实施监管。对国有全资和控股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公司章程,委派董事、监事,选派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体现国有股东的意志,资产经营公司对国有全资及控股企业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对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话语权比例小,只能通过公司章程有效行使相关权利,资产经营公司派符合相关条件的股东代表,通过股东会有效行使股东权利,同时依据公司章程对参股企业选派的董事、监事,相关人员依据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对参股企业进行有效监管,重点关注企业运营中对外投资、举债和担保等重大事件,控制财务风险。

五、结语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系列707(38篇)2022年5月各地优秀调研报告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27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