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763(78篇)2022年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2023-03-13 13:23:52 121

专题系列76378篇)2022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经验材料⋯⋯⋯⋯⋯⋯⋯⋯⋯⋯⋯⋯⋯⋯⋯⋯⋯⋯⋯⋯⋯⋯⋯⋯⋯⋯⋯3410.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6

汇报、经验材料⋯⋯⋯⋯⋯⋯⋯⋯⋯⋯⋯⋯⋯⋯⋯⋯⋯⋯⋯⋯⋯⋯⋯⋯13634.党的十九大以来海西干部监督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139

经验材料⋯⋯⋯⋯⋯⋯⋯⋯⋯⋯⋯⋯⋯⋯⋯⋯⋯⋯⋯⋯⋯⋯⋯⋯⋯⋯2005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203

报、经验材料⋯⋯⋯⋯⋯⋯⋯⋯⋯⋯⋯⋯⋯⋯⋯⋯⋯⋯⋯⋯⋯⋯⋯⋯⋯29776.通辽市司法局法治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02

郧西县工业经济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10

“兴”“新”的乡村面貌稳稳的幸福生活

九江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幕阜山下,曾经的贫困山村焕发勃勃生机;鄱阳湖畔,曾经的贫困家庭走向小康生活——2012年至2022年,我市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如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这十年,我市实现了五大“历史性跨越”:从“愁吃愁穿”到“吃好穿暖”、从“缺医少学”到“医学无忧”、从“脏乱旧差”到“生态宜居”、从“贫穷闭塞”到“打卡红地”、从“等你来帮”到“我要致富”。

这十年,我市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国家级贫困县修水县、省级贫困县都昌县摘帽,3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6.13万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

这十年,我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一以贯之”姿态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创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有效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一、十年筚路蓝缕启山林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修水县多水村村民吴良富说起这十年村中的变化,一脸自豪。跟随他走进村中,只见屋舍俨然,干净整洁,产业基地绿意盎然,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农耕文化展览中心等一应俱全,小小村庄处处充满活力,难以想象曾经的多水村是修水县2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2020年4月26日,修水县与都昌县正式退出了贫困县序列。作为一个“老、大、边、穷”山区县、1994年就被定为国家贫困县的修水县成功脱贫摘帽,在江西省扶贫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修水县从2001年开始实施搬迁扶贫工作,是我省搬迁扶贫的起源地,经历了投亲靠友、有土集中、整体移民进城进园三个阶段后,全国搬迁扶贫交流研讨会于2013年底开到了这里,此后,易地扶贫搬迁“修水模式”受到全国持续关注。在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中,修水县易地搬迁扶贫获得五项“大满贯”。

“修水模式”之所以“闪光”,在于全市上下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

心。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落实后续帮扶政策,统筹解决各种民生保障问题,确保搬迁户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十三五”时期,共安置7159户27351人搬迁入住,其中搬迁脱贫户4672户16595人,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产业转移等多赢的易地扶贫搬迁“九江经验”,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高度肯定。

“九江经验”之所以“多赢”,在于全市上下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长时间以来,我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十大扶贫工程”,解决出行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等问题,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实现“高质量脱贫”。

“高质量脱贫”之所以“长效”,在于全市上下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十三五”期间,我市用好用足产业扶持政策,按照“一乡一园”产业布局规划,全市重点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084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29家,直接带动贫困户达4.4万户次;重点打造茶叶、油茶、特色水产、休闲农业四大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全市贫困户直接参与种植业面积达34.25万亩,参与的贫困户达到16.4万人次。

脱贫后,我市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推动教育、健康、住房、饮水、兜底保障及易地搬迁后扶政策落实落地,确保将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二、十年栉风沐雨砥砺行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请批准我担任扶贫专干,为群众多做一点事。”烈士程扶摇生前是大学生村官,2013年起在修水县杭口镇杨坊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并主动申请担任杭口镇扶贫专干,2017年初担任该镇茅坪村扶贫工作组组长,以出色表现赢得了全镇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如今的杭口镇实现产业型村集体经济全覆盖,镇村两级成功引进了一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产业,产业面积是2017年的两倍。

“感谢组织让我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原都昌县春桥乡党委书记江和通曾这样说。春桥乡地处都昌县偏远山区,全乡8个村都曾是贫困村,从任职乡长到乡党委书记,江和通一干就是十多年。如今的春桥乡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各项扶贫政策,给当地脱贫户带去了致富希望。

“撑起来是一把伞,伏下身是孺子牛。”这是全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原九江学院驻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第一书记谭翊泉扶贫日记里的一句话,他26岁走进山区,担任了八年扶贫干部、五年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日记30万余字记录着他的扶贫故事。如今的东山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发展旅游和种养殖等多种产业,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2014年年收入零元到2019年年收入52.3万元的增长。

⋯⋯

脱贫攻坚,花开满径。一个个脱贫家庭迎来美好生活,离不开每一支扶贫工作队的辛勤付出;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浓缩着每一位扶贫干部的拳拳公仆情怀,程扶摇、吴应谱、樊贞子等扶贫干部因公殉职,扶贫干部们用汗水、血泪乃至生命兑现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十三五”以来,347个贫困村实现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3.9万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截至2020年底,我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全部消除;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54个,比例提高至88.5%。

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十四五”开局,我市继续推进单位联村和干部驻村工作,共选定682个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其中,市级选派147个单位开展驻村帮扶、67个单位开展对口帮扶,安排驻村第一书记692名、驻村工作队员1370人。

三、十年不负韶华谱新篇

2012年至2022年,是跨越“十二五”到“十四五”的十年,也是我市战胜特殊困难和严峻挑战的非凡十年。

回望来时路。2012年乃至更靠前的时间到2020年,我市以精准扶贫为主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成绩斐然。尤其是2020年,这一年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交卷”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疫情、汛情双重考验,九江儿女依然以坚定的信心、务实的作风、昂扬的斗志砥砺奋进,如期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精彩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代答卷。

截至2020年,全市10种重大疾病免费救治累计12.68万人次,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90%;全市没有一名贫困生因贫失学辍学;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对农村危房坚决做到应改尽改,共改造农村危房75965户;建成扶贫车间20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8

万余个,全市通过就业脱贫人口11.83万人;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103.3兆瓦,辐射支持3.29万户贫困户。2021年底,全市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4767元,是2014年的7倍多。

走好脚下路。2021年至2022年,我市坚持聚焦“作示范、勇争先”和“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目标要求,平稳有序完成衔接好领导体制、机构改革、政策调整、考核机制等工作,切实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取得新的更大进展。2021年,全市7170个经营主体直接带动2.39万户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增收,1375个帮扶产业基地带动1.11万户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增收;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12.29万人。今年,按照“一手抓底线,一手抓示范”的工作思路,重点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作为打造新时代九江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体推进数字乡村、电商物流、乡村治理试点工作。

坚定前行路。我市将聚焦制约九江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举全市之力实施包括“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在内的“十大攻坚行动”。以实施“乡村振兴攻坚行动”为准绳,全力以赴抓“巩固”,健全完善衔接机制,进一步厘清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保障人员力度不减,推动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不遗余力抓“拓展”,紧扣“一收入四保障”,扎实做好“农户自主申报”“入户走访排查”“部门数据筛查”工作,创新推进“惠浔保”“九派裕农通”“131就业服务模式”等工作,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勇毅笃行促“振兴”,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市重点打造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今年率先启动第一批60个示范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具有九江特色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十年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可以做城里人,跟大家一起跳广场舞。”从武宁县岭下村搬迁到县城武安锦城小区的邹君君说。“现在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卫生厕所,没有蚊虫、没有异味。”德安县何铺村村民周桂芳说。“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还挣了不少钱呢。”在濂溪区赛阳尖山苗木专业合作社务工的黄应东说。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无不体现着全市人民已在十年间收获了“稳稳的幸福”,而今,他们正以乡村振兴“新”面貌,向着下一个十年迈进。

踔厉奋发书写工会有为精彩答卷

平顶山市总工会十年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3日)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大。

金秋美如画,硕果满枝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积极实施“五大行动”和突出办好“十件实事”,做到党有号召、工会就有行动,职工有所呼、工会就有所应,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在推动平顶山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奏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奋进旋律,踔厉奋发书写“咱们工会有作为”的精彩答卷。

一、政治引领,画好最大同心圆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奋进中铺展;伟大的事业,总是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

十年来,市总工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团结凝聚职工、教育引领职工作为重要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引领广大职工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广大职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市总工会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工会情”送文化下基层活动1万多场,举办劳模宣讲、职工演讲、悦读新思想、知识竞赛活动1万多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更好走近职工身边、走进职工心里;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五一巾帼奖、文明职工、最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评选表彰等活动,引导广大职工做崇德向善的践行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不断丰富宣传载体,形成平顶山工会网、平顶山工会微信公众号、

《平顶山工人》杂志、工人文化宫、劳模主题公园、职工书屋等“网、微、刊、宫、园、屋”六位一体的平顶山工会宣传阵地,不断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根据地”,扩大争取人心的“同心圆”。

二、贴心服务,情暖万千职工心

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年来,市总工会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工会特色品牌,做好巩固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果同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有效衔接,把关怀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

市总工会开展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工作,对7万多人进行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和创业近4万人;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先进模范等17万户次,发放慰问金近2亿元;开展送清凉活动,走访6000多个企业和工地,筹送资金2000多万元;组织“金秋助学”活动,为2万多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近6000万元;建成200余家“爱心驿站”,其中8家驿站被授予“河南工会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示范点”称号,7家驿站被全总授予“最美驿站”称号,服务各类户外劳动者超过16万人次;建成129家母婴室,开办277个托管班,服务职工2万余人;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月活动以及“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进一步维护新业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持续赋能,铸强产业主力军

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

28家成员单位出台改革配套政策或措施办法120余项,召开推进“产改”协调小组现场会、推进会40余次,开展现场观摩活动90余场近年来,市总工会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致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撑。

十年来,市总工会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组织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1.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68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651人。实施“建功新时代主力军行动”,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约200项,有近70万名职工参与竞赛。13人被评为中原大工匠,30人被评为鹰城大工匠,县级和企业级工匠人才有244人。成立平顶山工匠学院及宝丰工匠分院,注册创新工作室联盟136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工作室4家、省级21家,联盟创新成果185项。如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四、夯实基础,织就紧密组织网

无论是工厂车间还是田间地头,无论是传统用工单位还是新业态领域,十年来,市总工会厚植基层沃土,织密组织网络,做到职工在哪里,工会组织就建到哪里,工会工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市总工会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工作理念,不断推动党工组织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把牢基层工会建设“方向盘”。全市共建立9348家基层工会,近百万名职工加入工会组织,38家基层工会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大力开展货运、快递、网约车、外卖配送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37318名新业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在全省较早实现市县两级新业态工会联合会全覆盖。

十年来,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彰显工会组织作用,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活动共建法治鹰城,组织“集中要约”行动持续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举行乡村振兴劳模出彩行动,带动1244名先进人物、249家先进集体积极参与,命名市级乡村振兴劳模出彩基地38家;通过消费惠农帮销脱贫摘帽地区农副产品价值1.5亿元;在抗震、抗洪、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参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开展文明志愿服务活动3530人次,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为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增光添彩。

新使命引领新征程,新作为铸就新辉煌。市总工会将继续在市委和省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为我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勇立潮头见“郑”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从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到如火如荼的健康郑州行动建设;从医疗体制创新改革,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增效;从公共卫生能力全面提升,到智慧医疗赋能健康生活。

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群众看病就医“难点”“痛点”,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着力提升能力、改善质量,全力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医改获得感、就医安全感、健康幸福感。

一、数说十年健康郑州

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由77.4岁提高到79.07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6.2%提升到31.39%。

截至2021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6273家,较2012年增长64.6%;全市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达到8.61张、4.14人和5.29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36.7%、59.8%、59.3%。

全市在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省级医学中心2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7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市级区域专科诊疗中心10个,县域医疗中心6个。

全市10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郑州市和12个区县

(市)全部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郑州市和所辖县(市)全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创成国家卫生城镇27个、各级健康细胞6807个、健康小屋77家、无烟单位无烟党政机关952个。

二、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

十年来,我市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健康郑州战略,全面推开健康郑州行动18个专项行动,初步形成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部门

合力联动、全民共建共享的“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

坚持创新探索,健康生活环境优化提升。探索建立“三级健康管理体系”,成立三级健康机构227家,建成健康小屋77家,创新健康管理模式入选健康中国行动18个典型经验案例;每年3000余场次的郑州健康大讲堂、《郑说健康》栏目、12320健康咨询热线等形成健康教育郑州特色。

修订实施《郑州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全市创建无烟单位无烟党政机关952个;3个县(市)被评为国家和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县,17家医疗机构被评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单位。

妇女、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和脑卒中、肺癌等死因靠前重大疾病筛查干预连年列入民生实事,年均80万人次受益。

全市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28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探索形成了10个老年健康与医养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规范化管理,8个区县(市)被评为国家和省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郑州市和所辖市、县全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创成国家卫生城镇27个、各级健康细胞6807个,营造了整洁有序、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医改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围绕让群众看病少花钱,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持续深化综合医改。

在全国率先组建医联体,时任副总理刘延东亲自调研指导,目前全市建成医联体24家,覆盖省内18个省辖市、辐射6个省份;20个远程诊疗中心,开展远程诊疗100余万例;高位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6个县(市)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7家,市级统筹、市县一体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推动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我市经验做法被国家卫健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专刊专题刊发。

实施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完成章程制定。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年让利患者亿元以上;全面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开展药品和高值耗材联合议价,全面推开日间手术、平均住院日缩短3~5天,全面落实“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实施“智慧健康”工程,医疗健康信息实现互通共享,预约挂号、诊间支付、床旁结算、先就诊后付费、智能导医等服务,以及电子健康卡、医疗地图等多项应用惠及群众,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更省心。

打造“智慧卫监”,试点多元化信用综合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群众看病更放心。

四、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年来,坚持筑高强基,全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公立医院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卫生健康支出年均增长超过10%,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推动优势资源逐步向外围疏解,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倍增。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273家,较2012年增加64.6%;拥有总床位数109675张、执业(助理)医师52783人、注册护士数67375人,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达到8.61张、4.14人和5.29人,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积极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各1个、省级医学中心2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7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市级区域专科诊疗中心10个和县域医疗中心6个。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医改工作会上肯定了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河南路子”,实现市域外就诊率、省外转诊率“一升一降”。

引进高层次人才2446人,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和市级医学重点学科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引进国内外知名医学学科团队66个,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开展合作项目93个,人才科技支撑得到加强。

县域医疗中心全覆盖,8家县级医院晋升三级,建设县级重点专科34个,打造县域龙头,全市平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6.6%。

按照有用房、有人员、有设备、有资金“四有”标准完成100家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86.1%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2.4%达到推荐标准,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占比达到81%。全面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累计招录招聘特岗全科医生、订单定向医学生等640名,培养全科医生3017名。

家庭医生智能化签约服务全面推行,成立签约团队2045个,签约居民636万人,重点人群签约205万人,让群众拥有身边的健康管家。

五、公卫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十年来,我市坚持综合防控,公卫服务保障更加有力。深化疾控机构改革,开展县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8个区县级疾控中心达标。

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置疾控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公共卫生科,织密疾病防控工作网;设置网络直报点358个,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全市覆盖。

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应急处置、应急物资储备“三大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应对规模性重大传染病疫情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公卫服务均等化水平,人均基本公卫经费提升到84元;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8.01%;完成疟疾消除工作,法定传染病实现发病率连续10年下降。

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规范化管理,9个区县(市)被评为国家和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应急体系建设常备不懈,圆满完成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合会议等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近700场次。

六、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十年来,我市坚持中西并重,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改扩迁建区县中医医院9家,10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服务纳入基本公卫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和3岁以下儿童运用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6.33%和77.34%。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3人、省级名中医3人;获批国家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个、省级6个,创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6个、省级21个,目前正积极推动市中医院联合省中医一附院申创国家医学中心,谋划布局中医药产业发展。

建立市、县两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培训4600余人次;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基层人才924名。开展郑州中医名家讲堂、中医名家走基层、中医体验日等活动,中医药文化广泛宣传弘扬。郑州市和12个区县(市)全部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七、家庭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十年来,我市坚持依法服务,家庭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根据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先后实施“双独两孩”“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全面三孩”生育政策,逐步取消生育审批和征收社会抚养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改革,推行网上登记、一站式服务和承诺制,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8%。

出台《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市级示范托育机构创建活动,率先试点在市属公立医院推进托育机构建设,积极申创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国示范城市,将“大力提升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能力”项目列入民生实事,全市托育机构达到550家,每千人托位数达到2.1个(省定目标1.8个)。

逐步完善城乡一体的计划生育扶助保障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认各类扶助保障对象73.8万余人,发放扶助保障金40.22亿元;持续推进“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确定36个试点单位,探索建立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等家庭发展服务机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范围,实施网络化管理,经费保障、健康服务和妇幼保健等统筹一体,促进社会融合。

全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社区居家延伸医养服务等,大力发展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老年医疗服务机构,在全国率先规范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备案流程;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2%,高于省定目标12个百分点;探索形成了10个老年健康与医养服务模式;广泛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创建,在6个区县(市)开展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试点;积极推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建设安宁疗护中心64个,成立5个医养结合管理控制中心、3个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实训基地,安宁疗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八、抗疫防汛彰显责任担当

疫情防控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底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疫情高发多发的严峻形势,我市统一部署,积极应对,及时有效处置,全市人民闻令而动、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多轮突发疫情均在第一个潜伏期内实现圈住封死目标。

20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主动担当作为、勇毅逆行出征、快速处置疫情、科学精准救治,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疫情暴发后,作为疫情防控牵头主要职能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坚决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反弹底线,持续完善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科学研判,强化统筹协调、区域风控,扎紧扎牢“四个口袋”。

为圈住封死扑灭疫情,市卫健委党组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总支4个、临时党支部52个,全市卫生健康系统27家单位、9212名党员;第一时间建立并统一调度80支、400人的传染病防控专业人员常态专业流调队伍,100支、500人的疾控机构相关专业人员常态综合流调队伍,120支、600人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应急预备流调队伍,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白衣天使本色,有力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2021年7月下旬我市遭遇特大暴雨,全市卫健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更是不畏风险、冲锋在前,“以生命拯救生命”,彰显白衣天使的担当作为。在灾后恢复重建时期,市卫健委党组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把灾后恢复重建和疫情防控作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重大政治责任,扛牢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市卫健委将以“永远在路上”姿态,坚定不移打造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加快健康郑州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健康支撑,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严加强自身建设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定西市纪检监察系统加强自身建设综述

(2022年10月12日)

加强理论武装、落实全员培训、完善内控机制、祛除沉疴顽疾、加强自我净化、注重关怀激励一项项具体有力的措施,凸显着定西市纪委监委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躬身践行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

今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致力于打造政治素质高、忠诚干净担当,专业化能力强、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以省纪委监委“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引领,深入开展纪检监察系统“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升”暨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着力转作风、强素质、提效能、促规范,促使全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牢固树立纪律严明、作风深入、工作扎实、谦虚谨慎、秉公执纪的良好形象,以担当尽责、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为全市追赶发展持续汇聚监督力量。

一、强化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

市纪委常委会带头落实政治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作用,紧跟形势任务,细化学习专题,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觉。

做实做细“三会一课”、强化室组内部学习研讨、开展“理论学习每月谈”活动,切实抓常抓长机关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学习实效。

针对学习能力不强、实践锻炼不够、纪法贯通不畅、专业化能力不强等本领恐慌问题,市纪委监委紧扣追赶发展对监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派驻机构工作规则等为主线,突出实战性和实操性,采取专业授课、研讨交流、随堂测试、模拟办案等方式,对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巡察办党员干部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全覆盖开展自学督导和专题培训,并以开展党规党纪及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为切入点,以“考”促学、以“赛”促培,促进了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显著提升。

突出年轻干部培养教育,通过轮岗交流、“以案代训”“以干代训”等方式,为干部快速成长提供充足空间。立足学习型机关建设,成立材料撰写、监

督检查和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电子数据调查技术4个学习交流小组,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推动机关干部在学习交流中碰撞思想、取长补短、互帮互学。

二、加强自身监督坚决防止“灯下黑”

市纪委常委会坚持以自身作风建设正行,带头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强化铁面无私、铁腕反腐的斗争精神,结合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深入开展自查自纠,着力查找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履责担当、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刀刃向内处置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22件,提醒谈话2人、诫勉1人、处分2人、组织调整1人,有效防止了“灯下黑”。

着眼于强化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监督,由市纪委监委干部监督室牵头,组织机关各部室、派驻(出)机构围绕信访举报、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定性量纪各个环节,对照省纪委监委列出的纪检监察干部4级100类岗位风险点,认真排查梳理本部门风险点,梳理形成6大类11项任务清单,列出16条明确具体的监督方法,推动完善工作机制14项。

在此基础上,市纪委监委坚持以内控机制固本,制定出台《量纪量罚规范化指导意见》等8项制度,定期开展案件评查,采取“一案一反馈、一案一点评、一案一研讨”方式开展专题研讨培训,持续提升办案质量。制定《定西市纪检监察机关目标任务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促进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明责亮责、以考促干,有效激发纪检监察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

三、注重关爱关怀激励担当作为

针对机关干部流动较少、经历单一等问题,市纪委监委主动出击破题,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年内提拔或转任重要岗位15人(其中交流至系统外6人),晋升职级10人,公开遴选6名事业干部;轮岗交流29人,打通机关和派驻机构壁垒,畅通了干部流动渠道,促进了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机关党委、工会作用,对长期坚守办案一线、因病住院等干部开展家访慰问,帮助解决家属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传递了组织温暖,增强了干部归属感。

此外,还把常态化谈心谈话作为机关各部室、派驻(出)机构负责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经常性沟通,了解本部门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为丰富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4月,市纪委监委联合全市宣传系统开展了干部职工篮球赛,有效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全面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精气神,为推动全市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

动能。

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公务员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公务员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事关整个干部队伍建设成效,事关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公务员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对公务员工作的统一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政策,着力锻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突出政治统领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公务员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把突出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公务员考录、遴选、调任、聘任、培训、职务职级晋升、表彰奖励、平时考核等各项工作,推动政治素质考核做深做细做实,促使公务员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及时改进不足、提升能力。

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公务员培训、考察测查、考核监督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思想铸魂”工程,累计开展专题培训367期,培训24.87万人次,不断引导广大公务员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考录、调任等入口环节加强对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识和政治表现等方面的考察测查,制定了政治素质考察实施细则,对试用期满的新录用人员和调任人员进行50项测评的政治素质专项考察;在评优评先、职务职级晋升、表彰奖励等日常管理中强化对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着重考察公务员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乡村振兴、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重要工作、重大事件中的政治担当,挖掘推选出潘志荣、张雪梅等一批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二、健全制度机制提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制度执行力是科学管理的保障。近年来,我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公务员管

理的配套意见细则,建立完善公务员管理和落实情况监督反馈机制,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管理公务员,广大公务员自觉遵守公务员法的意识不断加强,依法管理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为落实好政策法规,我市结合实际情况,畅通“中间段”、打通“最后一公里”,组织开展公务员配套办法细则的立改废释工作,废止了28项不适用于新形势的制度规定,先后制定出台30多项实施意见,将公务员工作业务流程进行了整合重建,推动公务员工作向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迈进。“市里及时出台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实施方案和退出领导岗位公务员管理意见,让广大公务员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我们管理也更科学更系统了。”一名旗县区公务员管理室主任说。

“公务员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工作不仅及时发现了我们在公务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土右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付宇在公务员法实施情况实地检查时说。规范科学的管理,离不开事中事后监督检查总结。我市探索建立起“实地检查—现场观摩—跟踪整改—业务反馈”公务员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全过程管理机制,每年对公务员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一次监督检查,选择青山区、九原区等地区和单位组织现场观摩,将公务员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纳入全市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范围,近年来,共反馈共性问题20余条、各部门各单位个性问题500余条,督促指导各级党组织举一反三、认真整改问题,不断提升全市公务员工作水平。

三、严格选拔培养持续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考录工作的主渠道作用,从岗位条件设置、资格审核、试用期满考核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招录公务员4000余人。坚持将考录重点向基层倾斜,适当降低基层公务员招录学历要求、开考比例、专业限制,鼓励有空编的旗县、苏木乡镇机关拿出计划补充人员,充实基层力量,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苏木乡镇公务员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22.66%。

拓宽选人视野,广开吸纳人才渠道。先后制定了《包头市本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科级以下人员调动办法(试行)》和《关于强化以竞争性方式补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意见》,逐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常态化遴选、竞争性调任转任

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从企事业单位中择优选拔2000余名管理人员充实到相关公务员队伍。近年来公务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公务员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占比23.47%,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86.16%,分别比2012年提高6.67%、16.45%。

加强培养锻炼,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我市积极开展“补课充电”教育培训工程,通过举办培训班、读书班、研讨班和党建直通车、网上党校、主题论坛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本级举办专题培训班300余期、专项培训100余次,累计培训公务员25万余人次。大力推进精准挂职跟岗工程,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年轻公务员到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挂职跟岗,在重点领域的复杂工作和基层工作的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涵养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四、强化正向激励持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引导广大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我市始终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强化正向激励,持续引导全市公务员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发挥表彰奖励激励作用。积极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先后将我市在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21名公务员先进个人、13个公务员先进集体,推荐参加国家、自治区级“最美公务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担当作为好干部”“担当作为先进集体”“担当作为好书记”先进典型评选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大激励关怀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3408.8万元,改善20个边远苏木乡镇的集体宿舍和机关食堂,提高苏木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待遇,享受到人均每月384元的乡镇工作补贴。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抓实平时考核,细化政治素质考核内容,开展差异化考核,分解细化工作任务,做到了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建立25个市级平时考核联系点,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确保把平时考核工作落地落实。抓细年度考核,突出与班子考评、表彰奖励、工作实绩相挂钩的原则,对获得市级及以上部门表彰奖励的,或年度班子被评为优秀的,适当提高年度优秀等次比例,2021年度共为47家单位提高了优秀等次比例,对年度班子

被评为一般以下等次的,降低年度优秀等次比例,近年来共有8家单位降低了比例。

发挥职务职级并行成果作用。结合各地区单位干部年龄结构、任职年限、个人意愿等因素,定期分析职务职级制度开展情况,及时调度工作运行进度,对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优化营商环境等重大任务或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任职时间较长的实干者和默默奉献基层的“老黄牛”优先晋升。开展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以来,全市累计晋升职级6924人次,有效营造了崇尚实干、竞相发力的干事创业氛围,激发了全市广大公务员比学赶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的活力。

大道如虹风正劲潮涌三湘谱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三湘四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奋楫争先。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湖南考察调研,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对湖南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湖南交通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全力以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以“闯、创、干”的湖湘精神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交通力量。

一、先锋引领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

7月27日,京港澳高速耒阳至宜章段扩容工程、沪昆高速金鱼石至醴陵段扩容工程同日开工。

10月1日,官新高速施工按下“快进键”,项目第五合同段完成架设蚂蝗村

4号大桥右幅最后一片T梁,比预计工期提前两个月实现半幅贯通。

湖南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刷新。这将进一步畅通湖南公路水路“十”字大通道,对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具有重要意义。

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定位,湖南交通始终把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全力抢抓机遇期和窗口期,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六纵六横”高速公路网。10年来,湖南省开工建设高速公路38条、2507公里,建成通车43条(段)、311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由3968公里增加到7083公里,居全国前列,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

国省干线公路畅联全省。10年来,湖南省累计提质升级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8327公里,目前在建2319公里。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3.2万公里,

跃居全国第3,实现100%县(市、区)和重要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

农村公路日新月异。10年来,湖南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3.1万公里,总里程达到20.2万公里,新增通畅建制村4756个,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7个,实现100%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较国家计划提前5年实现目标。

内河航运快速发展。10年来,湖南省新增千吨级及以上航道509公里,千吨级及以上航道达到1209公里,在建高等级航道项目5个、645公里,全省航道通航里程1.2万公里、全国第3,新增千吨级及以上泊位28个,千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24个,全省港口吞吐量达25.2亿吨,集装箱量达575.2万标箱,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岳阳港长沙港为枢纽的现代内河航运体系。

枢纽站场更加完善。10年来,湖南省累计建成二级以上汽车客货运站99个、乡镇客运站619个,实现所有市(州)全部覆盖一级客运站,有需求的县全部覆盖二级及以上客运站。湖南恒广国际物流中心、长沙传化公路港、湖南湾田国际物流园等部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及15个省级规划物流园区建成投入使用。

十年奋斗,湖南交通全力以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7548亿元,拉动投资超2万亿元。2021年,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40亿元,同比增长41.6%,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为解决高速公路融资难问题,湖南交通运输厅创新高速公路投融资模式,通过“肥瘦搭配”“捆绑招商”,优化完善PPP、BOT等建设方式,2020年以来新开工的18个高速公路项目有17个项目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筹资达2229亿元

(超过2002年至2019年之和)。交通对于湖南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催化作用愈加明显。

二、创新为民运输服务保障提档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创新为民服务举措,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品质,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交通运输服务。

前后耗时两个月,分5批次将7台400余吨重的“巨无霸”从衡阳运抵长沙。每次组织40多家单位部门、近500人及约200辆车辆参与护送和安保,穿越337公里,途经近200座桥梁这是湖南公路大件运输服务史上历时最长、重量最重、体量最大、批次最多的运输组织保障任务。

“多亏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开辟的绿色通道,让我们能快捷申办到大件运输许可证,在服务方面积极作为,帮我们物流企业解决了运输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来自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和中特湖南电力物流公司的感谢信写道。

近年来,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优化许可﹢特大件护送服务”模式,建立主通道数据库,实施政企沟通、

智能审查、限期办结、预审查、“绿色通道”等10项惠企便民制度,将一、二、三类件审批时限,分别从5个、10个、20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3个、7个工作日,深受好评。湖南大件运输审批服务成为政务窗口的一块“金字招牌”。

为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湖南交通积极开展道路运输驾驶员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工作,一件事一次办、全程网办,

让数据多“跑腿”。目前,全省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已申领激活19万张,全面推行“2﹢N窗口服务”模式,办结审批服务事项36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办结600件以上,审批时限整体压缩50%以上,群众满意度高达99.99%。

今年4月28日,长沙恒邦物流园内,货运车辆络绎不绝。“这一路上,进服务区、出收费站,没怎么堵车,防疫检查也很顺利。”正在休息的货车司机张有剑刚从河北沧州拉了30吨医疗用品到达长沙。

面对疫情大考,为确保货运物流畅通,湖南优化防疫措施,严格实行货车司机“即采即走即追﹢人员闭环管理”措施,优化《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制度,聚焦汽车、消费电子、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及上

下游企业物流需求,建立物流供应链重点企业跟踪保障及“一事一议”制度。一项项有力举措提高了物流运转效率,为实现“民生托底、货运畅通、产业循环”提供坚实保障。

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湖南交通全力推进行业纾困解难,投放5000万元专项资金,协调专列包车运送人员超12万人次,免费放行应急运输车辆3.36万辆次,收集汇总366家有贷款需求的白名单企业,保障重点企业物流相关事项总数689个,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物流保畅形势持续向好。

今天的湖南,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三、精准施策服务国省重大战略实施

被誉为“天星寨”的吉首市十八湾村,修路前最险的一段要攀爬七八十米高的云梯。公路建成后,金秋梨、生姜以及各种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远方,

山下建起农贸市场、农业博览园。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湖南交通秉持把扎实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10年来,湖南51个贫困地区累计建成通车高速公路2365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325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交通保障。特别是重点实施25户/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完成4.37万公里、惠及3.6万个自然村,在全国率先实现“组组通”,打通了贫困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

如今的三湘大地,张花高速、吉怀高速、安邵高速、张桑高速等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致富路、乡村振兴路。“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生态旅游”“交通﹢农村电商”等模式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正越变越好。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湖南争当高质量发展“先行官”,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全域旅游生态景观路建设初见成效,11条省级旅游示范路项目正式启动;湘赣边区域综合交通加快完善,区域内14条368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国省干线、3659公里农村公路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成果惠民,示范创建县达55个,覆盖全省45%的县(市、区),农民群众实现“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7个县(市、区)开展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科技兴安成效明显,联网联控考核稳居全国前列。一批批具有湖南特色、全国影响的模式涌现。

蓝图在案、规划即起。今年湖南省将全面形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经验,计划完成交通投资1000亿元,加快衡永、白新、醴娄等23个总计1717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普通国省道新开工1200公里、完工8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5000公里;实施56个普通客货运站、114个三级物流体系、22个旅游公路服务区、58个城市公交项目乡村振兴全面开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一带一部”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中央支持湖南发展一揽子政策加速落地,建设交通强国湖南示范区全面发力,将为湖南交通实现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

四、科技赋能交通插上智慧翅膀

巍巍德夯大峡谷中,一条巨龙从莽苍的深山中腾云而出,摇曳着雄伟的身姿,揭开了千年苗寨神秘的面纱。

矮寨大桥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大桥两索塔间跨度1176米,跨度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从半小时到1分钟的

跨越,这座堪称奇迹的大桥改写了中国和世界桥梁建设史,习近平总书记盛赞:“这就是中国的圆月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交通坚持把科技兴交、科技兴安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打造行业发展新引擎,全力赋能交通运输发展。

今天的湖南,交通、旅游等各类信息开放共享和融合发展。省级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平台不断建设完善,并在长沙、张家界、湘西、邵阳4个市(州)开展试点。14个市(州)城区和122个县(市)公交实现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优化网约车叫车服务、“车路云一体化”智能公交搭载互联网快车,群众出行更舒适、更便捷。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物流融合发展,建成交通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鼓励企业发展网络货运、货车租赁、挂车共享、电子运单、“一站式”通关等数字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化助力物畅其流。

全国首列智轨列车湖南开跑,中低速磁浮列车实现运营,全国首艘LNG动力客船东江湖启航,运输装备更智能更绿色。

湖南平益和耒宜智慧高速、湘江永州至衡阳智慧航道、长沙和岳阳智慧港口、长沙黄花机场改扩建智慧枢纽、岳阳城陵矶新港智慧物流园、长沙至宁乡重卡自动驾驶智慧物流十年来,湖南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湖南交通新基建样板。

这十年,湖南交通坚持以数字化强力推进科技治超,一张全覆盖、全天候、全链条的治超网初具规模。北斗卫星定位﹢AI大数据分析、全省2.6万辆“两客一危”车辆智能监管全覆盖。截至目前,湖南正在建设不停车超限检测网点625

处,全省高速公路454处入口均已配套建成称重检测设施,重要路网节点不停车超限管控网络初步成型。全省高速公路入口和普通干线公路站点超限超载率由“十二五”末的3.7%和6%分别下降到2021年年底的0.01%和1%,“一升两降三不”治超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五、蓝图绘就交通强省指日可待

“十四五”期,湖南交通将围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立足“适度超前、支撑有力、人民满意”总目标,重点实施“12345”工程:围绕构建1个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公路水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2个“十”字大通道,完善快速、干线、基础3张网,构建管理养护、运输服务、

安全应急、创新绿色4个支持保障系统,完成投资约5000亿元。加快实施“六大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交通设施供给质量、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提升交通行业治理效能、提升绿色创新发展水平、提升综合管理养护水平、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平表示,到2025年,畅通高效、覆盖广泛、智慧绿色、安全便捷的公路水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人悦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成型,建管养运协同发展,行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行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开路先锋,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湖南力量。

大道如虹天地阔

党的十八大以来驻马店市交通事业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展开驻马店交通事业发展的新画卷,一张以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干支相连、村村相通的交通网络轮廓分明,如彩练飘舞。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交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加大交通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打造高品质综合交通网。至2021年底,驻马店市境内公路网总里程21773.6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45.4公里,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3纵4横”为框架、以国道“4纵2横”为支撑、以省道“11纵8横3联”为骨架、以县乡村道为脉络的公路交通网,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交通支撑和保障。

一、抢抓机遇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成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步伐。西部连通工程建成通车,息邢、周驻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北互通、开源大道互通、南互通,重阳大道下穿京广铁路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沈丘至遂平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安罗、许信高速公路年底建成通车,确山至阜南高速、上蔡至淮滨高速公路项目即将实施,洪河新蔡至洪河口航运工程、汝河新蔡至驿城区航运工程计划2023年实施。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交通。2019年12月,驻马店被命名为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2022年8月,驻马店被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十年来,我市基本形成了“快速、绿色、智能”公交体系建设和市县城市公交统筹发展的“大公交”格局,创造了全国中等城市公交发展的“驻马店模式”。

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紧紧围绕服务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实施,以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抢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不断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初步建成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我市交通事业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县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重点交通项目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并就全市交通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各县区各部门把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为交通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环境。”面对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丁永峰如是说。

二、路网如织见证驻马店发展

今日的驻马店交通四通八达,城区主干道畅通无阻,与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互联互通,彰显了现代化文明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2017年底,驻马店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93万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42.1公里。2018年,市政府下达各县区农村公路建设任务500公里,实际完成2195公里,完成投资15.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9%,行政村通硬化路的脱贫保障性目标全面完成,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在80%以上。2019年起,我市推进“两大工程”实施,启动实施农村公路“通村入组工程”“通客车提质工程”,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路通、车通、站成”的工作目标,让交通事业发展惠及更多群众。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514.4公里,圆满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的交通脱贫工作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农村交通保障。2021年4月,驻马店市交通运输局被授予“全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绩突出集体”称号。2021年5月,驻马店市交通运输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一条条公路犹如一本本历史书,见证着驻马店发展。2014年,107国道驻马店境全部升级改建为双向4车道,城区路段双向6车道一级公路。2015年,107国道驻马店段改扩建项目确定为省、市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2016年底,改扩建项目竣工,由原来的二级公路全面升级改造为一级公路,双向8车道。2019年,107国道驻马店市绕城改建工程开工。如今,107国道驻马店境东移工程即将开工。

三、建设投资稳步增长大交通格局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市交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优的阶段,也是交通面貌变化最大的阶段。

周驻南和息邢高速公路已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目前安罗高速、许信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我市高速公路网布局由原来的“三纵两横”优化为“五纵四横”,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增加,将实现所有县区的高速公路“十字交叉”,

大大增强了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对驻马店市打造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影响深远。

十年来,驻马店境内高速公路不断增长,提前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2012年9月28日,驻马店开通高铁。从高速公路到高速铁路,我市“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人们穿行于城市之间更加便捷。

目前,河南省发改委组织编制《中原城市群(河南)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时,已将南阳经驻马店、周口、商丘至菏泽铁路分段纳入规划,该铁路可衔接鲁南高铁形成南阳经商丘至济宁的快速铁路通道。其中南驻阜高铁、周口至商丘城际铁路已被列为“十四五”研究建设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待顺利纳入国家规划,具备条件后,将适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南驻阜铁路起于河南南阳,经驻马店,止于安徽阜阳,为豫南重要的东西走向铁路,南驻阜铁路建成后,驻马店将成为京广高铁与秦淮高铁的十字形交汇站。

2018年10月,明港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这意味着驻马店迈进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目前,平舆通用机场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填补驻马店市乃至豫东南通用机场的空白。

面向未来,驻马店交通人正以勇立潮头的姿态、敢为人先的气魄,时不我待的干劲、攻坚克难的毅力,全力推动我市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建引领凝聚新时代磅礴力量

武山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时代篇章。

十年来,武山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思想政治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凝心铸魂筑牢信仰之基

欲事立,须是心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武山县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引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立足实际、精心谋划、统筹推进,推动政治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驰而不息深化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工作中,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制定出台《县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党委(党组)工作的意见》,加强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规矩意识明显增强。

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强化政治教育和政治引领,从严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坚持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政治仪式,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

持续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助推武山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一体化”谋划部署,系统性推进落

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干部教育培训最突出位置,通过领导干部上级调训、科级干部专题培训、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一线干部业务专训等方式,使全县党员干部政治本领和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扎实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武山县上下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党组织发挥组织严密优势,激发强大组织力、动员力、行动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周密部署、广泛发动、层层深入,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广大党员干部也在学习热潮中接受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

二、强基固本筑牢坚强堡垒

走进武山县的各乡镇村组,一条条平坦的马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农家院落错落有致,蓝天白云,绿树相伴,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党建引领是制胜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山县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持续深入抓支部、抓党员、抓治理、抓文化、抓产业,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之路。

金秋时节,咀头乡宋坡村的20多亩万寿菊一茬接一茬地开。花田里,村民手法娴熟地将万寿菊采摘、打包、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以来,宋坡村通过撂荒地整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种植万寿菊28亩,不仅为党建引领特色种植夯实了产业基础,还美化了乡村环境。“摘下来的菊花都被上门来的武威客商收购了,预计总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村党支部书记黄书军看在眼里,乐在心上。

在龙台镇大庄村,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建起了食用油加工车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除进行油菜籽的生产加工外,还积极对接电商平台,辐射带动其他农副产品产销,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三方共赢。“预计年内生产销售食用油15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0万元以上。”算着集体经济收入的账,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军乐开了花。

十年来,武山县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聚焦农村全面发展,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连片示

范、全域推进、规范管理、整体提升”的思路,推行集体经济发展“八种模式”,建立“五项机制”。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16.8万元,所有村实现自主经营性收益。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结合村“两委”换届调整优化村干部,严格落实村干部季度考评、定期研判、末位淘汰等制度,实现了行政村大学生村文书全覆盖,村干部整体结构和能力得到提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近5年累计投入阵地建设1亿多元,全县344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平均建筑面积达250平方米。

——全面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近5年设立治理网格1206个,建立党员联系户4038个,累计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33个。

——统筹加强其他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以提高“两个覆盖”质量为抓手,建立“两新”组织工委统揽,非公企业党委和社会组织党委负责,行业单位落实、党建指导员助推的工作落实机制,聚焦新业态和新就业群体党建集中发力,不断深化货运司机群体党建试点工作,全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6.7%和92%。

——党员教育管理再上台阶。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紧盯发展党员数量和结构两个硬指标,建立发展党员工作提醒制度,对重点环节工作进行督办提醒。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推行“六双”管理模式,通过领办创办合作社、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开展劳务输转带贫、设立党员责任区和先锋岗等形式,推动分类管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三、正风肃纪锤炼过硬队伍

为政之道,首在择人;治国之道,重在治吏。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山县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建立了“三公三广三树立”选人用人机制和“德为先、业为上、碑为首、和为贵、绩为要、廉为基”的选人用人原则,形成“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选优配强各级干部队伍。近年来,武山县结合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优化调整乡镇党政正职20名,配备35岁以下党政正职5名、班子成员60名,选拔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

队员等“五方面人员”34名,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明显增强。注重在脱贫攻坚、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让干部受历练、经风雨、长才干,干部攻坚克难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5年来,先后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提拔230名、重用200名、晋升职级391人次;实施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工程,集中推荐186名3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以上干部充实到优秀年轻干部库,扩大年轻干部队伍“蓄水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10多名,与天津市宝坻区互派干部人才344多名,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慰问人才制度,重才用才的环境更加优化。

强化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制定出台《县直部门单位借(抽)调干部管理办法》《县直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公开遴选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销假管理办法》《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等制度规定,杜绝干部随意借

(抽)调问题,干部日常管理制度日益健全,进一步严肃了干部人事工作纪律。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外出报备、出国境管理等制度,紧盯“关键少数”,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效约束了“一把手”的用权行为。

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开展项目人员择优入编,近5年累计入编登记乡镇项目人员276名,统筹做好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认真落实乡镇津贴、健康体检、交通补贴、荣誉退休等各项措施,激励引导干部转变作风、有效作为。健全完善了与“五评十星、双向量化”考核相衔接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制定了县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评价工作方案,全面抓好公务员平时考核,考核指挥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回眸过去10年,在党建引领下,武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写下了精彩的时代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山县将继续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提升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山作出更大贡献。

党建引领齐聚力踔厉奋发谱新篇

商洛市卫健委党建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今年以来,商洛市卫健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都四区”总体目标,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重点任务促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市卫健委连续四年荣获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疫情防控常态化,筑牢防线不放松。面对今年疫情高发、频发的严峻复杂形势,市卫健委坚持在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不迟缓,多方发力,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他们不断完善保持各级疫情防控高效指挥体系,采取“平时”和“战时”两种工作状态,一方面狠抓常态化防控举措落实,严守交通卡口、社区管控和医疗机构三道防线,紧盯风险人群,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落实早发现、早管控,坚持闭环处理、动态清零,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另一方面狠抓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成功举办9期防控能力提升培训班,快速处置应对了多轮输入疫情和本土疫情,大力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在全省排名第一,80岁以上人群接种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

打好健康帮扶“组合拳”,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市卫健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围绕巩固、拓展和衔接三大任务,落实“四不摘”要求,调整优化健康脱贫支持政策,完善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今年以来,他们先后排查新增大病患者1097人,核准三类重点监测户患病10151人,全部落实医疗救治帮扶措施,累计救治30种大病患者2.1万多例,完成高血压等4种重点慢病签约服务7.9万多人,及时化解消除因病返贫风险。培训骨干乡村医生186人,坚决筑牢了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屏障,推动有效衔接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

围绕“一都四区”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健康商洛”建设。市卫健委紧紧围绕市委建设“一都四区”总体目标、紧盯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工作要求,狠抓“军令状”确定事项,扎实推进“三院迁建”、康养项目、“健康商洛”建设。他们抢抓项目机遇,持续优化服务体系,谋划包装医养结合、生物医药、养老托育等建设项目17个。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迁建已完成资产评估、审

计等工作,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和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后的整体新建项目已完成立项,市级医疗机构聘请引进医疗专家13名,“名医”工程扎实推进。商洛金菊、丹凤金山、商南老年护理院等重点康养项目建设,目前已投资2.34亿元,预计增加健康医养床位3200多张。

以健康细胞建设为依托,扎实推进健康商洛17项行动任务,目前已建成7类健康细胞示范单位1200多个、健康家庭5万多个。

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建琦介绍,市卫健委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400万元,用于改善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设备配备和重点科室建设。市卫健委划拨奖补资金200万元,县区多方筹资7500多万元,计划建设公有制产权村卫生室469个。

马建琦表示,市卫健委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扎实开展“党旗飘扬强堡垒·奋进商洛当先锋”党建主题活动,纵深推进“换脑子、转作风、优服务、树形象”作风建设,聚焦市委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目标任务,将卫健工作融入“一都四区”建设和“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开创卫生健康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建引领强动力高质量发展有保障

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建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把握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使命任务,紧扣全市中心工作,找准关键抓手,书写了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为服务保障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凝聚智慧和力量。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广泛激发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热情动力,本报今日起推出《党旗高扬·以优异答卷献礼二十大》专栏,集中展示五年来市直机关党建工作成果,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在全市区划调整、机构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扛牢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政治责任为根本,紧扣“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

与业务工作串点连线、同向发力。

一、补足精神之“钙”,从“红色养分”中汲取奋进动能

抓牢党建“方向盘”,凝聚自然“动力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标准创建模范机关,重点开展“五比”活动,即:比学习、比忠诚、比作风、比担当、比实绩。以此作为破解新老难题,夯实基层基础的过程,作为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有力抓手。

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实现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组会、办公会、党支部会全覆盖,制定党的建设工作“四级五岗”责任清单,全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已形成。今年年初以来,该局积极开展党员“四亮”创建等主题实践活动。2名同志分别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市级劳动模范”。

2名同志被市委分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9个党支部被市委直属机关工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

二、突出选育用管围绕民生实事解难题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干部队伍建设

存在的断档、老中青干部结构不合理、“全能型”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对人事管理大胆探索:轮岗锻炼,对科室负责人进行轮岗,使其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历练,使其尽快向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发展;开展培训,对干部队伍开展土地、规划、矿产等专题培训及考核;储备年轻干部,按照3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从各县(市)区局遴选出15名年轻干部到市局机关科室跟班锻炼,从市局机关和局属单位遴选出10名年轻干部到各县(市)区局锻炼。该局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知民情、接地气、解难题、提能力,激发干部队伍生机活力,储备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

为进一步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该局持续推动“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政治生态建设提升年”活动,在惠民生上出实招:采取“走下去、请上来、带出去”“基层重大问题直报市局一把手”“办公室下沉至基层一线现场办公”等举措,局党组班子建立专班,深入基层听呼声、解难题,围绕县(市)区遇到的难题,共同探讨寻求解决办法。今年年初以来,该局组织工作人员下沉县(市)区调研80次、梳理解决重大问题85个,为企业和群众解决问题175个,形成调研成果11个,出台29条稳经济保增长创新服务政策措施;为13个市直单位65处35143.98平方米非自用资产办理不动产登记;在全省率先启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电子证照;开出我省不动产登记系统第一张不动产非税收财政电子票据;沿太行高速公路重大项目用地一个月批回,创造了全省同类项目审批效率最高、批准速度最快纪录;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工作已常态化实施,此项服务被“营商环境看河南”评为典型案例。

三、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助力各项事业发展壮大

品牌既是向心力,也是推动力。在积极融入安阳经济社会发展新大局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始终坚持以“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单位”“创建省级文明标兵单位”等为中心工作目标,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日常中心业务工作中。

今年,全市2107个行政村完成控制性村庄规划编制。市辖区出让经营性用地成交价款16.17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前还可出让成交价款35.28亿。闲置土地已处置约159公顷,超额完成任务。批准新增建设用地约815公顷,安新高速公路、安罗高速公路等182个重点项目做到了应保尽保,省重点项目37个保障率实现了100%。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该局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体现。

巍巍太行,滔滔洹水。伟大的时代催人奋进,党建的旗帜高高飘扬,站在

新起点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党建引领持续深化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建引领铸魂固本擎旗奋进踔厉奋发

长春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2日)

研究出台城市基层党建升级工程“1+9”系列文件;巩固完善“三长”联动工作机制;创新实施“经济护航”计划,制定“1+8”文件;深化为民服务扎实开展“幸福小区”创建活动。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我市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强化系统思维、坚持一体化推进,持续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基层治理效能,努力走出一条科学高效、务实管用、独具特色的基层党建长春模式,为长春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一、突出创新基层治理提质效

我市积极创新制度机制和工作载体,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着眼夯实基层基础,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力提升行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基层服务效力提升行动、基层发展活力提升行动,细化落实城市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街乡行政执行能力提升、物业治理能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等25个专项计划,推动组织向基层延伸、权力向基层下放、力量向基层下沉、资源向基层投入、工作向基层拓展。

立足有效应对风险,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平战结合”基层治理体系。出台构建党建引领“平战结合”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专业人才工作措施“3个意见”,建立扁平高效的保障支撑体系,组织市县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2.8万余名干部下沉基层,完善“市—县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六级“一竿子插到底”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和组织链条,建立市县两级3万余人的专家人才库,确保基层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能够有人、有钱、有物、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聚焦深化为民服务,扎实开展“幸福小区”创建活动,推动职能部门把工作职责延伸到小区,包保部门单位把资源力量汇集到小区,基层党委政府和街道社区把管理服务覆盖到小区,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把参与协同拓展到小区。先后组织实施老旧小区升级改造、老旧小区“架空线”专项整治、律师服务进小区、红医走基层等10余项专项行动,累计确定小区实事项目2000余个,着力

破解小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二、精准聚焦城市治理上新阶

我市聚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上下功夫。

高位统筹,全面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城市基层党建升级工程“1+9”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书记一号工程”,推动党组织书记上前台、解难题、办实事。强化基层工作者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多项激励政策,积极为“三长”人员落实人身意外保险和通信优惠套餐等待遇,全面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统筹功能。围绕赋权、扩能、减负,推动形成街道权责清单、审批服务事项清单、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等,进一步厘清街道权责边界。全面推行“一网四平台”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街道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组建区域党建联盟,建立党建联席会议、轮值主席等制度机制,汇聚区域党建最大合力。

转型升级,优化社区服务模式。扎实开展社区服务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全市15个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典型经验入选“新时代吉林小巷总理创新案例”。重新调整社区阵地功能设置,进一步释放群众活动面积,切实增强社区阵地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指导各地试点打造社区食堂44个,为辖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微利低偿用餐服务。为每个城市社区配备3名社区治理专干,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工作力量。

组织延伸,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构建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单元分级负责、一插到底的基层组织和疫情防控网络,推动建立网格(小区)党支部3200个,功能型小区党支部3890个。巩固完善“三长”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开展“双报到”、担任兼职“三长”,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力量。打造“红心物业”项目110余个,积极破解群众关心关切的物业治理难题,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推动建立网格(小区)党群服务站1400余个,逐步形成全域覆盖、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基层党群服务网络。突出整体建设,在机关、学校、国企、公立医院,分别打造“红雁”党建品牌、“红烛”党建品牌、“红匠”党建品牌、“红医”党建品牌,增强各领域联动效应。

三、党建引领织密农村“覆盖网”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我市突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全面推动全市农村党建工作登台阶上水平。

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后向贫困村选派941名驻村干部,强化“严管+厚爱”举措,推动驻村干部帮扶助力作用发挥;创新开展“第一书记代言”系列活动,代言产品销售额突破2.1亿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选派581名干部包保260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开展“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实施“双派双促”计划,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实施“经济护航”计划,制定“1+8”文件,落实“123456”工作举措,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推进集体资产清查清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围城经济”,打造300个示范合作社,吸纳入社群众6万余人,带动人均增收3000余元。目前,全市全面消除年收入5万元以下村,收入10万元以上村1679个、占比80.1%,村均收入达41.3万元。

健全完善“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先后设立综合网格1.7万余个,不断延伸党组织治理触角。开展支部联建共进行动,全市608个村党组织结成291对联建党组织,推动实现乡村社会共建共治。围绕“两整一清”推进农村扫黑除恶,有力铲除农村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激发乡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实施“头雁领航”计划,打造过硬村书记队伍。创设“兴农大讲堂”线上培训载体,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8000余人次。深入实施村级后备人才“梯次升级培养工程”,续好村干部“源头活水”。乡村两级干部学历、年龄、班子功能实现“一升一降一增强”,村书记全部达到60岁以下并且实现100%“一肩挑”。

四、破题领跑两新党建开新局

我市紧盯两新党建发展瓶颈和矛盾问题,推动全市两新党建工作提质增效、领跑全省。

深化“两个覆盖”,释放强大组织力。连续三年开展“两个覆盖”集中攻坚,突出行业统建、联盟领建、龙头带建,实施重点两新组织“清零计划”,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分别提高27%和31%。

破题新兴领域,培育治理新生力。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探索推动成立快递、物流、外卖、电商4个行业党委,推出“十大暖心服务礼包”,指导建设200个“春城驿家”党群服务站,在全省首创“成立实体机构、组建系

统型党委、建设智慧化治理平台”等3项举措。先行先试推进楼宇党建示范建设,指导38栋重点楼宇,建立综合党委(总支)和实体楼委会,打造楼社一体、国民企共建等六类楼宇党建新模式,以党建引领楼宇自治、参与共建共治。

创新“双诺一评”,激活红色内动力。创新开展“双向承诺”、星级评定,制定激励措施6类52项,累计兑现482项,拨付奖励经费280余万元,树起了抓党建促发展的“风向标”。

助企纾困解难,凝聚强劲发展力。建设3类31个“红色孵化器”,打造“党建+创客+创业+创新”工作模式,助力孵化企业1300余户。组建发展服务团和保企工作队,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8万余个,减免房租4.6亿元,招聘人才2万余人,形成“组团式”“管家式”长春助企服务模式。

夯实基础保障,提供最大支撑力。按照“1+N+X”阵地建设模式,建成党建指导服务中心116个,实现阵地建设体系化。选派党建指导员、“红领专员”265名,开展“万人大培训”,培训1.2万余人次,实现队伍建设专业化。研发全市两新党建云平台,实现党建信息一网管理、动态更新,实现管理方式信息化。

五、一体推进激活党员“红细胞”

我市一体推进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水平,激活党员“红细胞”。

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党员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创新实施发展党员“一推一评一纪实”工作机制,进一步延伸培养链条,严格流程、压实责任。

积极搭建党员实践平台,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大走访”4.6万余次,兑现“微心愿”3.5万余个,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抗震救灾等大战大考中,注重实践锻炼,强化作用发挥,激励引导全市13万余名党员奔赴抗疫一线,在防控最前沿发挥先锋作用。在全市开展“我是党员我先上”行动,成立临时党支部5968个,引导党员干部亮身份、做表率,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为在全社会营造“争当先进、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召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表彰555名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为3.3万名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高质量完成市县乡换届工作,指导各地严把资格条件、严把结构比例、严把程序环节、严把审查关口,稳妥有序地做好党的二十大代表推荐、省党代会

代表选举工作。

党旗高扬风帆劲笃行致远谱新篇

党的十九大以来安阳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3日)

机关党的建设是机关建设的根本保证,对其他领域党建具有重要风向标作用。葳蕤春华满载归,硕果盈枝又五年。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直机关1100余个党支部和2万余名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创建模范机关为抓手,同力协契、踵事增华,奋力谱写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的机关华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提供了坚强保证。

这是夯基筑垒、提质增能的五年,三年巩固提升行动、“双争双强”“十百千”工程交织实施,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显著提升,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气象,一批批党建示范点、五星级党组织高高树起。

这是严管重育、强兵强将的五年,实施“领航铸魂”工程,开设先锋大讲堂,抓实主题教育、党员培训,一支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成为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这是紧跟中心、敢为善为的五年,破题党建和业务“两张皮”,探索“党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全市重点工作任务“主战场”上呈现出一幅幅“党旗红”引领“医护白”“警察蓝”“环保绿”的缤纷画卷。

一、旗帜引领

忠诚核心的政治底色更加鲜明

万山磅礴看主峰。市直工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首修课、终身课,依托党建联系组调研督导机制,深入市直单位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110余次,推动“第一议题”制度严格落实并向机关延伸。指导市直机关党组(党委)书记围绕“树牢政治机关意识”“站好第一方阵”讲专题党课500余场,教育引导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忠诚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通过这次特殊的‘体检’,不仅‘见筋见骨’,及时发现‘疾病’隐患,而且‘直击灵魂’,重唤初心,提振精神,是一次多维度、全方位的‘诊断’。”

一名市直机关党员感慨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章党规学习教育月等为契机,指导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性体检,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忠诚于党、服务于民的坚定信念,带头走好“第一方阵”。

市直工委扛牢政治监督责任,把准政治定位,突出监督重点,督促市直机关党组(党委)书记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定期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印发《关于把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问题摆在监督执纪问责首位的通知》,敢于较真碰硬,督促立行立改,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市直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到位。

二、培根铸魂

笃信笃行的思想之基更加牢固

至信而深厚,笃行则致远。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市直工委聚焦学深悟透、知行合一,建立“中心组带头学、党员干部集中学、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重点学”“三方联动”学习模式,不断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市直工委牵头举办市直机关先锋大讲堂,市直各单位轮流承办并积极开设内部学习讲堂,市委办开展“党史百年天天读”微视频展播,市委组织部开设“党课开讲啦”,深化党员学习教育。市直工委围绕关键节点、重要会议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机关、“壮丽70年唱响新时代”歌咏比赛、“庆祝建党100周年”微型党课比赛、书画摄影展和“喜迎二十大”短视频大赛等活动7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观看人数达70余万人次,推动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真学深悟,笃信笃行。

市直工委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纳入机关党建年度考核目标,督促市直各单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分析报告制度,加大风险排查和监督力度,切实把意识形态责任落实落细。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办活用好安阳机关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三、提质增效

担当敢为的支部堡垒更加坚强

根深才能叶茂。市直机关1100多个党支部和2万余名党员是机关党建的主体力量,也是机关战斗力的源泉。

2019年起,在市直机关相继实施以“规范提升、提质增效、创新创优”为主题的三年巩固提升行动,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造形”与“铸魂”两手抓、两手硬。2020年,市委召开全市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我市机关党的建设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为推动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市直各单位认真对照“二十四条”实施意见和“六个规范化”,真正把基层抓紧,把基础打牢。

市直工委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支部主题党日的通知》,明确“3+8+N”主题党日内容要求,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市纪委监委创新推广“11”组织模式,优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市气象局抓实“六有”标准化党建阵地建设,在“智慧党建”信息管理平台开辟“党旗飞扬”窗口,实现党建工作过程化、实时化、精细化。

市直工委组织实施“十百千”工程,在市直机关大力选树表彰党建示范点、五星级党组织、五星级党支部,强化典型示范引领。选树表彰的12个党建示范点、13个示范性党支部、54个五星级党组织和225个五星级党支部,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最鲜明的代表。大力开展“三联一享”结对共建活动,推动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提升。

市直工委指导76家市直机关党组织配备专(兼)职副书记,市直机关44家机关党委全部成立机关纪委,并配备专(兼)职机关纪委书记,以组织建设全覆盖推动主体责任落实,该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单位机关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书记和机关纪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范任用条件、程序、工作责任等。

市直工委坚持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作为发现、识别、考验党员发展对象的“试金石”,注重把冲锋在前、信念坚定、表现突出的优秀分子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来。2020年初,审核批准市直机关19名在抗疫一线表现突出的先进分子火线入党,25名同志在湖北一线经援鄂医疗队党组织批准入党,进一步壮大党员队伍力量。

市直工委依托苏州大学、井冈山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市委党校等,举办各类党务干部培训班130余场,累计培训1.1万余人次。创新开展党支部书记技能大比武,建立专职党务干部主题活动日,以竞技联动促交流、强能力。“党校课堂”“高校课堂”“红色实践课堂”等党务干部“进修”的专业平台竞相落地,党务干部培育的力度空前、成效显著。

市直工委坚持严在日常、抓在经常,持续强化日常监督。印发《关于推动机关日常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相关要求》,开展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监督检查501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监督检查731次。高度重视青年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组织开展市直机关青年廉政警示教育,编发《年轻干部廉政教育读本》1300余册,持续抓常抓细抓小。

四、蓄势赋能

服务大局的党建优势更加突出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历史大考”,积极发挥“两个作用”,推动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搭建服务大局“新载体”。市直工委扎实开展“奋进‘十四五’建功新时代”“岗位建功”等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牢牢扛稳服务大局的政治责任,持续向大局发力、向中心靠拢,找准机关党建和业务融合的切入点、发力点,探索形成“党建+项目建设”“党建+营商环境”“党建+乡村振兴”等党建引领保障中心工作典型做法和工作模式。

市交通运输局公交集团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设立“党员示范岗”,成立“朝才”志愿服务队,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市公安局把“先锋旗帜”插在防控最高处,以悬挂党旗、佩戴党员徽章、亮明身份、开展承诺宣誓等方式,激励广大党员当先锋、打头阵、敢作为。

激发服务群众“新动能”。组织市直单位180多个机关党支部与105个农村党支部“手拉手”结对共建,指导170余个工会组织扶贫采购153万余元,全面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印发《关于利用主题党日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通知》,组织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进村,带领村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3000余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村容村貌极大改善。

跑出作风转变“加速度”。市直工委把牢“转作风、提效能”警示教育和“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契机,对各级党组织全面落实“13710”工作制度、解

决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市直机关纪委围绕中心工作、重要节点开展监督检查1021次,对15家机关纪委党的十九大以来受理的问题线索和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督导。

五、聚力凝神

头雁引领的责任落实更加有力

头雁引领群雁高飞。市直工委持续强化“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指导督促市直各单位党组(党委)书记自觉把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坚决扛稳把牢“两个维护”之责、贯彻落实之责、管党治党之责。

层层抓落实的机关党建工作格局逐渐形成。市直工委制定《市直机关党建工作“四级五岗”责任清单》,明确细化73条具体责任,出台《市直机关党员积分管理指导意见》,指导各级党组织切实压紧压实党建“第一责任。市市

场监管局抓实“六个结合”,积极推行党员积分管理,有效激发党员干事热情。

建立健全党建联系组调研督导工作机制。市直工委坚持常态化联系、分类化指导、精准化服务,深化实化调研督导。积极与市委巡察办对接,把巡察反馈机关党建存在的共性问题列入党建联系组督导整改内容,以经常性、针对性监督指导推动机关党建工作落实落地。严格执行《市直机关年度党建工作量化考核实施方案》要求,深化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推进考核对象全覆盖,考核要素全方位,考核时效全过程。

向阳草木青,奋斗路正长。踏上新征程,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落实“百条举措”,大力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全力续写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模范机关建设的新成效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旗飘扬耀征程

淮北市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1日)

几番风雨洗征程,回眸但见满眼春。从“依山建城”到“拥湖发展”,从“高碳资源”到“低碳经济”,从“文明一个人”到“文明一座城”,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十年间,总有一面旗帜高高飘扬,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让全市党员群众牢记初心使命,凝心聚力谋跨越发展,打造共建共享新时代。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治理有力有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厚植为民情怀,汲取奋进力量,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我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党的政治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纵览淮北大地,党史学习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接续推进、如火如荼。用党章党规规范党员言行,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头脑,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红色主旋律一路高歌。

我市牢牢扭住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校、行政学院各类主体班次的必修课,形成思想统一、思想提升、思想共振。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放式党校、“学习强国”与“e学习”远教联播等平台作用,组织市委宣讲团走进企业、农村、学校、社区开展宣讲,凝聚起广大干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速推进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2021年4月14日下午,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首场宣讲报告会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举行。宣讲团成员以《从党章变化看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为题,从三个部分详细讲解了党章形成与发展历程,让与会人员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自此,市委宣讲团成员分赴各个县区和市直单位开展宣讲,以《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提纲》为基本依据,围绕六个“讲清楚”,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党史”,详细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深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讲述了淮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史。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安排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担当,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谋划,梳理出56项具体任务清单。

聚焦“关键少数”,坚持领导干部集中学带动学。市委常委会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课堂学习与专家辅导、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先后前往双堆集烈士陵园、濉溪第一支部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举办“四个专题”学习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研讨班等10余场,市委班子成员带头悟思想、谈体会、上党课,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掀起学习党史热潮。

走进相山区东街道,“小睦说党史”的录播总是能吸引不少党员群众现场参与。依托新媒体平台传播,突出公众参与和共享,创新形式激发党员群众悦心读、趣味学、乐随享。

在烈山区的南湖公园西南角“听涛苑”里,每周五定期举办专题党史宣讲,民间艺人唱党史、演讲比赛讲党史、文艺汇演颂党史,群众听得到、听得懂、愿意听。

临涣镇将遍布林立的茶馆开辟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桥头堡”,党史知识转化成本土味道的临涣方言,通过大鼓、坠子、戏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百年党史更接地气、有人气。

“家庭党校”内,大家逐章、逐句研究品读,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和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定期组织的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开展红色主题党日活动等,让党员“回家”聚在一起共同学习,传播党的“好声音”。

⋯⋯

“党史车间课堂”“网上微课堂”“党员一刻钟”微党课、“红色益站”等平台载体,三句半、大鼓等通俗、接地气的宣讲促学,征文演讲比赛、书画

美术摄影作品展、党史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演出、文艺诵读、红色文化讲座等主题活动,都极大提升了全市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调动了学习热情。

我市还充分挖掘利用淮海战役主战场和总前委所在地等红色资源优势,制作展播专题微视频,编辑出版党史书籍,开辟红色旅游线路,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调研。在濉溪县濉溪镇,精心打造集淮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濉溪支部陈列馆、新四军第四师师部旧址、红色广场、石板街党建联盟、大街居委会“五位一体”的濉溪古城石板街红色文化大院,成为一座涵盖党性锻炼、党史学习、现场教学、非公党建、展示成果的综合性红色场馆。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围绕“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和“严以用权”三个专题,紧扣主题学习讨论、查找症结追根溯源、抓住问题落实整改,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停车难、断头路、农贸市场改造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市创新提出争当“五个先锋”要求,市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集中学习、专题研讨、讲党课等活动,立好标杆、做好示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以来,市委带头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广大基层党组织开展集体学习1.8万次,交流体会1.6万次,特别是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新“十个一”载体,举办“圆梦·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活动。扎实推进“8+2”专项整治和集中治理,部署开展“信访历史遗留问题”“阻碍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等集中整治,我市化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批示肯定。

行动,是最嘹亮的号角。

位于濉溪县淮海路的盛世花园北街头公园2021年“五一”开园,漫步其中,青松、翠竹、女贞、红枫等各类植物让人目不暇接,小径两旁鲜花锦簇,赏心悦目。曾经一片荒芜、长满杂草的废弃之地,重新成为周围居民的“心头爱”。

陈旧的建设外墙面新刷上暖黄色,巷内安装上了路灯、监控,原本出店经营较为严重的一处商铺也被拆除,为行人、车辆通行腾出充分空间每每出入小区,相山区东街道供电社区财政局4幢楼的住户们都对此赞不绝口。今年,围绕小区内外路面硬化修补、墙面洁化、路灯及智慧安防系统安装、雨污分流、铺设停车位、绿化提升、氛围营造、养老、托育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我市计

划改造老旧小区58个,涉及18441户,涉及2136栋。

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解决,一桩桩民生实事勾勒出幸福淮北的模样,生动诠释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的初心与担当。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重点项目办理,深入一线听民声、察民情,并联系督导各县区、重点镇办活动开展,集中攻坚、逐一破解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

在就业方面,积极开展“就业政策暖民心就业技能伴我行”活动,着力落实落细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在看病方面,加快医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化公共卫生资源布局,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教育方面,新建4所幼儿园,改扩建1所幼儿园,新建的翠峰中学、淮北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学校、江苏师大附属相山实验学校3所学校即将投入使用。在房地产领域方面,设立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开展“下沉社区服务”。在服务企业方面,帮助企业融资、解决用工问题,有力促进企业高质高效发展一项项普惠性、基础性、长远性民生实事得以落实。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市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强基础、补短板,基层党建的实践创新从未停止。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活跃于田间地头、农户身边,调处矛盾纠纷,化解信访隐患,走出一条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路,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着眼破解城市基层党建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架梁立柱”、久久为功,探索实施“红网满格1+2”社区治理新模式,构筑城市基层党建大格局。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只有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应有作用,才能为党的建设发展奠定更牢固的基础。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在全国开放式村部建设的发源地——杜集区双楼村,开放式办公、敞开式服务的成效早已显现。党建引领、干群携手,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完善各项设施,“冷清院落”变“温馨家园”,“经济弱村”变“富民强村”。

在相山区渠沟镇,自徐度乐事迹馆和相山区烈士陵园重建以来,徐集村老党员、理事会会长徐度刚就义不容辞地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近几年来,他坚持不懈地宣传、弘扬红色文化。不仅如此,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他还在自家开

设了“家庭党校”,使其成为村里党员教育的坚实阵地。

我市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以自然村庄为单元,科学调整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因地制宜组建村民理事会,推选党员、村民代表和乡贤能人担任成员。在党组织领导下,理事会积极开展工作,保障村民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表达意愿、开展民主协商议事、参与监督管理。从改善基础设施到推行移风易俗,从化解矛盾纠纷到发展集体经济,理事会成员根据成员优势特长设岗定责,实现了自然村“事事有人管”,理事会成员“人人有事做”。

同时,深化“时时不忘推车情、党员干部户户行”大走访活动,推行一张党群连心卡、一本民情日记、一套工作台账、一件为民实事的“四个一”机制,镇村干部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群众家里、走入群众心里。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抓手,将金融“活水”引入农村,由涉农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户进行授信,为农户带来直接收益,带动各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

在烈山区杨庄街道淮选厂社区,阵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社区办事大厅里,居民们正向工作人员了解近期重点工作,个个自告奋勇,竞相争取志愿者“名额”,要为社区各项工作贡献力量。

记者了解到,杨庄街道现下辖7个社区,其中企业社区就达4个,占到一半以上。“三供一业”移交之际,垃圾遍地、管理混乱、房屋老旧、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突出。为了尽快止住“恶性循环”的局面,杨庄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管理新模式。

在淮选厂社区、中心社区、铁运处社区及前岭社区4个社区成立党总支,从街道部门负责人中挑选精干力量,任命为社区党总支书记;成立社区组织建设筹备工作组,成员从现有社区专干、退伍安置人员中择优选配;社区党总支在摸清党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成立4个社区直属党支部,28个网格片区党支部,推选部分楼栋长,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基础。

“有问题找社区,24小时开机,不定期上门服务,网格微信群也能直接联系”如今,在相山区南黎街道,这样的话已成为居民们的一句“口头禅”。

今年,南黎街道积极推进“红网满格1+2”工作模式,建立楼栋(片区)—网格—社区—街道四级联动调处机制,依托115个网格设置96个“网格党支部+红色业委会(物管会)+红色物业”网格化管理的“红色方阵”,将党建工作、疫情防控、服务群众、文明创建、消防安全等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针对居民较为关注的充电桩设置问题,社区及时召开居民议事会组织协商,广泛征求居

民意见建议,联系对接职能部门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最终确定建设43个电瓶车充电车棚,做到大事小情不出社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经济业态和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为此,我市坚持基层党建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创新联动机制,建好共治平台,凝聚各方力量,成功走出一条以党建引领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子。

多年来,我市建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不断完善市委、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实行信息共享、项目共抓、要事共办。以做实系统、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活治理为目标,建立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有效整合区域内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党建资源,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在全市人流集中的公园、广场建设一批没有门槛、不分受众、不设时限的开放式党校,也是我市基层党建的一次创新之举。

自2017年6月起,相山公园、南湖公园、“两宫”广场等公园广场里,都多了一处新风景——开放式党校。在此基础上,我市将这一好做法向基层延伸,又先后在各县区的镇(村)建成开放式党校。党校开在群众中、办到公园里,既有现场授课、文化宣传,又能开展党支部活动、进行成就展示,既有领导专家登台授课,又有优秀党员、“中国好人”现身说法。当年,全市就建成7个城市公园广场、28个镇村开放式党校,辐射党员群众近百万,约占全市人口1/2。基层党建量大面宽,我市坚持统筹抓好各领域党建,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

求落到实处。定期举办“机关党建论坛”“支部书记党课巡讲”等活动,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推动机关党建水平持续提升。深化国企党建制度改革,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问题前置程序,实行经营管理班子成员与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全省率先开展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分类管理,按照示范类、稳健类、成长类、孵化类“一企一策”“一社一策”,推动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医生,现在,武汉需要我。我要上前线!”“我是党员,我先上。”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市在全省率先建

立的“双报到”拓展至“三报到”制,256家市、县区直单位,467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1.1万余在职党员闻令而动、迅速集结,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中来,筑起同心战“疫”红色屏障。

纪律凝聚正能量,廉洁护航大发展。我市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勇于担当、敢于碰硬,狠抓落实。坚持“严”的主基调,始终将纪律挺在前面,在贯通“两个责任”中优化政治生态,构建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果敢“亮剑”,在正风肃纪反腐中诠释为民情怀,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

近年来,我市一以贯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和要求,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决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构建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在省纪委监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常态化疫情防控、“六稳”“六保”等重大决策部署要求,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真正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铸入灵魂、见诸行动。

位于龙山路中段的淮北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中心建成于2011年6月,占地15亩,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2013年3月被命名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2017年年初进行了重建。

展厅分上下两层,以“规矩与权衡”为主题,创意来源于汉代两淮地区《淮南子》中文献记载,阐明“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鲜明价值取向。“规矩立,古今之度始终传承”“权衡设,从政之心不容偏颇”两个专题六个专节,系统展示“规矩与权衡”的历史沿革、党的纪律建设历程和成果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系列法规制度,阐释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部署、新要求。全国和淮北本地违反六大纪律的典型案例,警示告诫党员干部明是非、辨真伪,养正气、祛邪气,管思想、固根本。据统计,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参观市警示教育中心4.1万余人次,以案说纪、以案说法。

为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我市扎实开展“讲重作”“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通过拍摄警示教育片、编印警示读本、组织发案单位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宣布处分决定、庭审旁听等形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三个以案”

系列警示教育及“回头看”,对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精准施治。制定市管干部任前警示教育实施办法,对新任职市管干部开展“一看一谈一诺一考”任前警示教育。编纂《清正传家远》《淮北清正廉史》等廉政书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放式党校等建设廉政文化广场,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廉政文化、廉洁论坛、廉政视频专栏,打造“一县(区)一品”特色廉洁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廉政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传播廉声音、弘扬廉文化。

近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紧扭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推动监督责任与党委主体责任贯通联动,创新开展“红脸出汗”常态化记实工作,深化运用“三查三问”督查问责机制,把管党治党的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下去。聚焦政治生态,出台《关于加强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实施办法》,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单位及地区廉政档案,加强对党内政治生活、民主集中制、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问题。

在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中,部分领导干部难免出现工作失误和偏差。2019年末,杜集区召开集体“暖心回访”暨工作推进会,对30名受处分人员讲政策、谈期望,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处分,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为了让监督有力度更有温度,我市出台了《关于对受处分人员开展暖心回访工作的暂行办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暖心回访”作为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重要一环,体现党组织关怀和帮扶的重要举措。如今,对受处分人员开展“暖心回访”的做法已在全省推广。

在破解一些党员干部状态不佳、不愿作为等问题时,我市在坚持“严”的主基调、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容错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实施办法》《关于查处诬告陷害信访举报开展澄清正名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用制度为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等工作中的行为“兜住底”“撑住腰”,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调动和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弘扬正气、激浊扬清,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我市深刻把握反腐败斗争新态势,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坚决查处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分子。

我市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把监督寓于日常工作中,综合运用约谈提醒、谈话函询等方式,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强化统筹观念,树立系统思维,建立健全与财政、审计等部门信息互通、线索移交、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促进各类监督形成合力。出台《“室组地”协作配合工作办法》,加强纪检监察室、派驻(出)机构、县(区)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出台《公职人员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报告暂行规定》,开展“五个不直接分管”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

“烂尾楼”烂的不仅仅是工程,更伤害了民心,损害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在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过程中,我市严肃查处金色云天、金汇花园等“烂尾楼”背后失职失责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索创新房企破产“淮北模式”,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市纪委监委把监督推动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先后多次深入县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及问题突出小区开展专题调研,通过约谈进度缓慢职能部门及县区政府,持续强化压力传导,全力加快工作进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成立检查组,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现场反馈,限期整改到位,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聚焦教育、社保、食药等民生领域“微腐败”,我市深化拓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四聚焦四整治”专项行动。创新信访公开听证、双向承诺等做法,开展信访举报处理工作满意度提升专项行动。重拳出击“打伞破网”,扎实开展“四清”攻坚战专项行动,坚决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纪检监察就在身边。

“以前我们小区连个路灯都没有,到了晚上一片漆黑。我们在‘小微权力’网络监督平台‘为民办事’一栏里反映后,最近社区给我们广场和进出小区的主要道路全部装上了路灯。现在小区晚上可亮了,给我们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看着新装的一盏盏路灯,感受到小区环境的变化,任圩街道代庄社区居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前几天我们社区一巷道堆放了几堆建筑垃圾,严重影响车辆行人通行,我也是在‘小微权力’平台上的‘为民办事’一栏里反映,没想到下午社区就

帮我们清理了,这个平台真好。”任圩街道寇湾社区居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近年来,我市加强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构建“县(区)

纪委协作区+乡镇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纪检员”四位一体网格化监督模式,推动全市村(社区)纪检委员兼任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有效整合基层监督力量。强化“小微权力”规范运行,指导县区梳理编制137条“小微权力”清单,搭建基层“小微权力”网络监督平台,公开信息数据超4.4万条,群众点击查询量超84万人次。积极推广上线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通过平台发布信息共六大类、“40+N”监督清单事项。

党旗飘扬风帆劲,砥砺前行谱新篇。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一项项喜人的成就,凸显着我市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站在新的起点上,淮北人民凝心聚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党旗飘扬映初心砥砺奋进勇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今天的石家庄,风景秀美、人和业兴,城市形象日新月异、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民生工程硕果累累一份份优异的答卷背后,跃动着我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增进人民福祉的有力脉搏,凝聚着全市党建工作迸发出的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基固本、筑牢堡垒,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仰

2022年8月18日,《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宣讲报告会在新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市委理论专家宣讲团成员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图片、精彩的讲解,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和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奋斗历程。

思想就是力量。市委坚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聚焦抓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政治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持续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采取市级重点培训、县级普遍培训、基层党委兜底培训的形式,结合不同领域和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举办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并采用“专题网班+个人自学+线下研讨”的方式,完成县处级干部轮训;制度性安排县(市、区)、市直单位、国有企业、市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新任职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实现党员干部全覆盖。

全市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聚焦省20项民生工程、10件民生实事,市10件惠民实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群众从身边事中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实惠。

二、配强干部队伍激发内在活力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考准考实干部实绩,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我市出台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绩效、平安建设专项考核办法,运用考核结果加强对领导班子日常考察识别和综合研判。围绕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中心任务,进一步完善我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干部相关联,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真干假干不一样,用心干与不用心干不一样”。

在我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实现弯道超车的支撑之年、关键之年,我市强化干部教育管理,着眼于服务全市重点工作开展干部专业培训,举办自贸区改革创新发展、现代金融先进知识大讲堂,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精准招商与开发区改革创新、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及园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及园区建设等专题研讨班也陆续举办,着力克服全市干部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知识恐慌”。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我市扎实开展干部专项调研,组织市县两级深入“打造五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三场硬仗”、疫情防控等斗争一线,对干部多角度考察、近距离接触,坚持实事求是撰写调研报告,重点表述班子运行突出问题以及“两头”干部表现情况,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通过对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市县直部门全覆盖干部调研,全市进一步树牢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

三、建强战斗堡垒夯实执政之基

2021年,我市全面优质平稳完成全市村“两委”换届任务,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9岁,较换届前下降了10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44.1%,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力量成为农村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党的建设走在前,我市坚持把完善机制贯穿始终。探索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做法,以试点村辐射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致富,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推进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受益人口49.6万人。

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庄村成立了河北北庄力量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精品民宿、团结食堂、古月豆腐坊、文创产品及优质土特产展销基地等项目让村民的“钱

袋子”鼓起来。同时,通过实施通信线路入地和污水处理等工程,成立了以北庄为龙头、周边3个村参与的新型经济联合社,推动村集体年收入由6.5万元增长到120多万元。目前,全市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稳定在80%以上,农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掀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亮成绩、谈经验、比发展、争优秀,我市建立完善示范引领机制,市、县、乡每季度开展观摩拉练,2800余名党组织书记登台打擂、增比进位,全市涌现乡村振兴或基层治理示范点596个,呈现出争做新时代乡村振兴“领头羊”的良好局面。产生了一批极具示范效应的先进典型。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我市深入落实村社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对涉及18个职能部门的农村39项、社区25项“小微权力”逐项制定流程图、明确相关政策法规依据,村、社区干部照章办事、群众按图监督成为工作常态。

在农村,我市不断深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践,全面推行村情恳谈会、乡贤议事会以及道德评判团——“两会一团”,进一步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在城市,不断完善“红色联盟”,深入发展“红色社区社会组织”,巩固提升“红色物业”,持续发挥治理效能。大力推进智慧治理“互联网+”,“红色管家”打造为民服务“接诉即办”的信息平台,广泛开展“红色志愿服务”,深化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使党旗在城市社区高高飘扬。

在长安区中山路和谈固大街交叉口,万达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的标志中,“党建引领”几个字分外醒目。在非公领域,我市聚焦助力经济发展,抓楼宇党建,全面开展商圈和楼宇摸底排查工作,建设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同时,组织政策进楼宇活动,为优化营商环境、人才服务工作增添动力。抓园区党建,建成投用21个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组织职能部门入驻园区开展服务170余场。抓“两新组织党旗红”,组织引导“两新”组织在乡村振兴一线开展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等。

四、加强作风建设涵养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抓深抓实政治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围绕“经济总量过万亿、实现弯道超车”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对经济运行、项目建设和打造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城市更新、大气污染防治、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任务的监督检查力度。市县乡三级统一任务、同向发力,把监督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实效。

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官理旧账”,做出在全市开展打好打赢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房地产领域违规违纪违法现象整治、涉众非法集资处置“三场硬仗”的决策部署,着力在正本清源、整治顽瘴痼疾中改善“硬环境”、提升“软实力”。

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紧盯关键环节、关键岗位,聚焦政法、国企、粮食购销、工程建设等领域,重拳出击,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典型案件。

我市持之以恒整饬作风,持续纠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紧盯“四风”新动向,着力减轻基层负担,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严查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聚焦涉农、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惠民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护航嘉州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乐山市司法局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3日)

法治如同阳光、空气、水一样不可或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乐山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一个统筹、四大职能”作用,为推动乐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和优质法律服务。

一、统筹全面依法治市释放法治红利

“智”立良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7年至今,乐山市累计出台10部地方性法规、规章。《乐山市中心城区绿心保护条例》是我省首部实施生态搬迁的地方性法规。

《乐山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确立了最严格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其中“一网双水源”经验做法得到《人民日报》宣传推广。《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是全国范围内首次由设区的市为世界双遗产量身定做的地方性法规,为世界双遗产保护披上了法治外衣。2022年,新制定的《乐山市三江岸线保护条例》加强了对乐山市行政区域内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岸线的生态环境保护。

“典”亮乐山。2022年,乐山确立了“发展攻坚年”工作主题,提出“瞄准‘一个定位’、聚焦‘两大任务’、实施‘三大攻坚’、开展‘五项行动’”的“1235”工作思路,为乐山市加快建设文旅经济核心区、先进制造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经济先行区“四区布局”和加快实现发展质效、产业能级、城乡面貌、交通优势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五个提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着力打造“‘典’亮乐山”法治宣传品牌。“心连心·鸽鸽讲堂”入选全省基层理论宣讲“一地一品”示范项目,“峨眉法治漫画、夹江法治年画、井研法治农民画”法治三画和“法治大讲堂”线上直播,“周末学典法治条漫”“橘博士说法动漫”深受群众喜爱。升级“‘典’亮乐山”彝区治理品牌。峨边着力建设“彝家·法治新寨”,提升“德古调解”,服务“双高”治理和移风易俗。“彝家·法治新寨”课题入选四川法治蓝皮书。2021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20个集体、128名个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表扬。“讲身边故事、学身边典型”活动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二、供给优质法律服务守护美好生活

如何法惠民生?乐山从问需到问效。2018年,《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五年三步走”发展规划》出炉,乐山市赓即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1514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打造标杆式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完善“1+6”功能模式,全面实现全业务法律服务资源整体入驻,创新“集成式、一站式、兼容式”公共法律服务机制。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打造和升级“法惠民生十大行动”,2022年,办理法律服务事项5.9万余件,同比增加22.6%,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法治温暖。

如何深化改革?乐山从落实到创新。坚决把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全力推动司法行政领域改革。普法、仲裁、法律援助、律师、公证、行政复议等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改革成果为群众所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德古调解工作法”推进彝区移风易俗讲法治,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调解促稳定喜迎二十大‘三查三化三优’专项行动”,联合乐山市委政法委、乐山中院、乐山市公安局建立“三所一庭一中心”衔接联动机制,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近5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2%。

三、护航中心大局展现司法行政作为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充分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力量,深化晶硅光伏等重点产业链和重大产业项目法治保障。支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和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措施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汇编40万字的疫情防控政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法律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一网通办”,严格落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统筹推进市本级部门法律顾问全覆盖,引进10家优质律师事务所提供各类法律服务500余件次。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联合组建“同心律师服务团”,深入甘孜州九龙县、凉山州美姑县学校、社区、机关、企业、乡村开展同心法律帮扶活动,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驻村帮扶硕果累累。在乐山城区通往马边彝族自治县的省道上,大约走到一半路程时,一片翠绿的千亩李子产业园跃然眼前,视线随着李子园往上移,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群山之中,这里就是乐山市司法局定点帮扶的沐川县高笋乡安坪村。从开展驻村帮扶到服务乡村振兴,市司法局坚持“党建引领+

法治护航”,集聚力量让安坪村领跑脱贫攻坚,民生、产业、精神和文旅“四朵金花”徐徐盛开。

2017年,安坪村高起点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乐山市司法局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下派第一书记师玉容有着“绣花书记”的美誉。安坪村先后获评省级“四好村”、脱贫攻坚示范村、全市脱贫攻坚奋进奖。

奋楫笃行惟实励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决策部署,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抢抓国家和省上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机遇,深入实施“强工业”战略,开展“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年”行动,持续推进“333”行动计划,灵活调整发展策略,沉着应对疫情冲击,经历爬坡过坎的攻坚期、转型升级的机遇期、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总量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韧性显著增强,阔步迈向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制定出台工业强市“1+5”政策(“1”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5”即工业转型升级“一企一策”、工业中小微企业培育、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企业家健康成长等5个方面的配套政策文件)、《定西市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定西市“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年”行动计划》《定西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定西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定西市聚力强工业引领追赶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定西市“十大工业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强工业2022年稳增长》等十个行动计划及《定西市成长型工业企业二次窗口政策“一企一策”》《定西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若干意见》《定西市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切实引导产业方向和发展预期。

二、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统筹推进保主体、稳投资、促消费各项工作,实施供需精准对接等稳增长措施,克服疫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1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58.2亿元,是2012年的2.5倍,规上工业增加值2021年比2012年增加29.3亿元,年均增长10.6%,规上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7.2%。作为衡量大型工业企业运行状态和潜力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持续向稳,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随着工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生产能力

快速提高,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截至2021年,全市工业涉及被列入目录的产品达到46种,比2012年净增20种产品。

其中:生产水泥433.7万吨,比2012年增加168.6万吨;生产中成药2141.8吨,比2012年增加101吨;生产原铝(电解铝)11.3万吨,比2012年增加7万吨;生产铝材35.4万吨,比2012年增加23.6万吨;生产金属紧固件2.6万吨,比2012年增加2万吨。

三、中小企业茁壮成长,量质并举活力迸发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对纳入培育库的后备亿元以上企业、拟培育入规企业落实“一企一策”帮扶措施,提供“保姆式”服务,全力打好“个转企、小升规、大变强”组合拳,多措并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业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57户增加到目前的180户,净增加123户。其中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由19户增加到42户,陇西一方、中盛铝业等5户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同时,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截至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20.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实现利润总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94.4%。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分别是2012年的2.3倍和2倍。民营工业在丰富经济形式、搞活经济、增加税收、保障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拉动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为1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4%,比201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2012-2021年,定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

四、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坚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齐抓,深化“1+1托4机制”落实,持续推进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改造,积极引进新动能企业,促进工业经济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00多项,“333”行动计划项目180项,投入建设资金近千亿元,160个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其中,中建材年产100兆瓦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佛阁藏药公司奇正藏药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陇西一方现代中药自动化提取生产线、鸿盛岩棉年产10万吨岩棉制品暨深加工基地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强度公司高端装备专用核心零部件智造改扩建、西北铝业特

种行业铝合金材料产业化、金羚药业中药精制生产线升级建设等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为传统产业积蓄了发展后劲。2021年底,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11.9%,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工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基本形成了成规模大中小并举,技术高中低共推的发展格局。

五、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技术创新平台为载体,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迭代更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培育认定大鑫铜业、高强紧固件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岷海制药等“专精特新”企业35户,三牛农机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银材管道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招金公司等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户,甘肃省生物质基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甘肃省党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业联盟2个,史丹利新型当归增效专用肥等21项新产品荣获甘肃省工业优秀新产品。随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产值2021年比2012年增加138.1亿元,增长2.8倍,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调整为2021年的1.2:77.1:21.7,制造业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六、产业链条日臻完善,发展能级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打好产业基础化和产业链高级化攻坚战,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确定中医药、马铃薯、草牧、新能源、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加工、种子种业、盐产业、矿产加工等十大工业产业链,建立“链长链主”制度,压紧靠实“链条责任领导+链长单位+链主企业”责任,研究推进产业链主体培育、项目建设、招商合作、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点工作,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2021年,全市十大工业产业链实现总产值398.8亿元,增长21.7%。逐步形成以中医药加工、马铃薯加工、有色冶金及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为支撑,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工业体系。其中,马铃薯加工、中医药加工、有色冶金及加工等已基本形成上中下游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增速超过20%,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七、绿色安全有效统筹,发展模式持续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经济步入新常态,在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

构”的同时,严格落实“双碳”战略,通过持续推进绿色化改造、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措施,加快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绿色转型升级迈出了新步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1年,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273.51万吨标煤,比2012年增长42%。在2012-2021年的十年期间,定西市在GDP年均增长8.4%的情况下,实现全社会能耗年均仅增长4%。到“十三五”末,全市实际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2.12%,年均下降2.55%。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西北铝箔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金雨洁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工厂、东兴铝被认定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同时,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行业监管责任,全面开展工信系统安全隐患及矛盾纠纷排查,严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确保了工信系统安全稳定。

八、数字经济蓄势赋能,工业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数字定西建设,把数字经济作为追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着力提升数字定西基础设施水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4377座,实现城区、乡镇5G信息全覆盖,重点行政村5G信号连续覆盖,农村宽带网络覆盖能力达到69.85%。加速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史丹利高塔复合肥车间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数字化车间,高强度紧固件机器人达克罗智能操控自动喷涂生产线、蓝天自动包装码垛生产线等智能化项目建成使用,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祁连山水泥、蓝天马铃薯、中庆玄和等企业引进ERP及MES生产管理系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截至目前,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5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46%,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6%;上云工业企业287家,推广应用工业APP64个。砥砺十年,未来可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全市工业经济爬坡过坎,不断改革优化,持续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作出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工业经济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推进强链补链、企业培育、技术攻关、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转型等各项工作,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工业经济在高质量追赶发展中行稳致远,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作出新的贡献!

奋楫笃行续华章

襄阳高新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党建的引领和保障。近年来,襄阳高新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建工作始终;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在聚力发展、示范引领中努力干出更好实绩;坚持党建和业务“双轮驱动”,在深化认识、齐抓共管中不断凝聚强大合力。

改革创新蹄疾步稳、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幸福指数节节攀升高新区不断筑牢改革的“根”和“魂”,疏通发展的“经”与“脉”,为谱写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一、凝心铸魂坚定信念勇担重任

高新区以党建为统领,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以及区党工委各项工作要求,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各项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政治建设坚强有力。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区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进一步提升,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精心组织党工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多层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理论学习补钙壮骨、凝心铸魂的作用不断强化。抓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在全市率先开办“网上党校”培训,整合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累计举办培训27期,培训3000余人次。

基层基础持续巩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四个一线”机制巩固拓展,基层党建基础不断夯实;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走在全市前列,“红色驿站”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统战组织、阵地、活动建设加快推进,统一战线日益壮大。

管党治党从严从实。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清廉高新建设加快推进,“四风”问题持续整治,一批不作为、慢作为典型案例被通报曝光,全区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高质量党建引领,如春风细雨般滋养着高新区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坚持以更大气魄集聚人才、以更实举措培育人才、以更好生态成就人才,以“担使命、挑重担、打头阵”的责任担当,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实现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贡献率大幅提升,高新区人才工作连续多年全市排名第一。

聚焦作风、狠抓作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破冰前行,注重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一线选拔任用干部;先后形成一线办公法、“两去两回”工作法,以及直插到底、解决问题、狠抓落实的强大气场;经济发展、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平稳运行展现了高新区党员干部过硬的能力素质和善战能战的工作姿态。

二、筑强堡垒提升基层党建质量

走进望丰社区电信小区,50余平方米的“红色驿站”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具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红色书房、公共事务协商室、邻里纠纷调解台和“双报到”党员活动阵地等功能。

电信小区居民大部分是老年人,老年群体服务成了一大难题。今年1月,望丰社区党委在征求群众意见后,启动了“红色驿站”建设。如今,“红色驿站”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红色驿站”服务模式正是高新区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具体举措。

基层工作实不实、基层基础牢不牢、基层大局稳不稳,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高新区党工委对基层党建工作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提升组织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同时,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着力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米庄镇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成效明显,“米芾文化”在全市擦亮“金字招牌”;七里河街道持续深化“红色驿站”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创新探索“楼宇网格”党建新模式,让“两新”组织党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党

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累累硕果,在高新大地上遍地开花,幸福感在居民家门口升级。

高位引领,责任压实,问题导向,互融共促。

高新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压紧压实责任,找准问题补短板,强基固本抓规范,创新突破造亮点,落细落小优治理,以人为本强服务,进一步推进“红色驿站”扩面提质,推进“三方联动、多元共治”,建好“红色物业”,持续深化“四个一线”机制,进一步提升“两个覆盖”工作质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三、红色引擎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公司等非公企业由党员先锋牵头建立劳模工作室、工匠创新工作室,将党建工作触角延伸至班组。

湖北新日电动车有限公司党支部通过开展“向党说说心里话”“民情日记”“阳光新日”等特色活动,为企业发展凝心聚力。

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党委推行“双责双诺双评”,做到党建工作规范化、作用有形化、效果可量化。

⋯⋯

企业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高新区点燃非公企业“红色力量”,全面激发企业活力。

高新区党工委从强化非公企业党建保障入手,制定出台了《高新区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五强创示范”工作实施意见(试行)》,通过建立阵地、活动、队伍三大保障体系,为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红色引擎”。

该区整合党建宣传、生产管理和生活休息等功能,该区财政部门落实“两新”组织党建日常工作经费补助、党务岗位津贴、阵地建设等经费2100余万元,建成车间党群活动阵地172个,实现了党组织活动阵地的广覆盖。依托办公区域较为集中的商务楼宇,设置集党员教育、阅览交流和党员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站,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职工提供精细服务。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等,向企业党组织和周边党员群众开放共享,企业党员可就近开展党的活动,参加组织生活。

同时,高新区从党政机关和国企退休干部党员中选聘14名党建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党员到“两新”组织担任专职党务工作者;面向社会公开选聘13名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担任园区党建组织员;从在职党员中选派264名党建指

导员。

此外,常长并举,高新区非公企业党建活动同步有效开展。该区健全常态化、长效化非公企业党建活动保障机制,对新组建企业党组织给予一次性启动资金补助和“六个一”扶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足额保障,并根据实际建立递增机制和其他补助机制。

为高质量党建注入一泉“活”水,高新区还在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初心课堂”“理论课堂”“车间课堂”“线上课堂”和“实践课堂”,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区连续五年约50%发展党员指标向“两新”组织倾斜,累计发展党员537名;321名科级及以上干部包保465家重点规上企业,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119个;全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进入经理层、董事会比例达82%,56%的党组织书记担任副总经理以上职务。

四、党建引领强力掀起发展热潮

9月21日,工人在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安装厂房屋顶。据悉,比亚迪襄阳产业园于今年4月开工,将建设30GWh动力电池及零部件项目,预计12月建成投产,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40亿元。金秋送爽,高新区各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桩机齐鸣,擂响了该区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鼓。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2180.7亿元,同比增长13.7%;规上工业增加值503.8亿元,同比增长10.7%;实际利用外资2.18亿美元,总量位列全市第一。

势不可挡的发展热潮,是高新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高新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全力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的有力实践。

为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高新区抓党建促产业强链,扎实推进产业链党建工作,聚焦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10条产业链,筹建产业链党建联盟,成立产业链联合党委,将“组织链”嵌入产业链,构建产业链党建组织体系,建立产业链党建运行机制,配强联盟工作力量,坚持基础联夯、阵地联享、活动联办、品牌联创,深入开展“牵手行动”,推动产业链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链上企业共同提升价值链。

该区还依托万达、吾悦商圈等6大商圈(楼宇),以高质量商圈(楼宇)党

建为商圈(楼宇)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立商圈(楼宇)综合党委,形成“区党工委两新工委-镇(街道)党(工)委-商圈(楼宇)综合党委-党建工作站-群团组织”的商圈(楼宇)党建工作格局。加快建设商圈(楼宇)综合党群服务中心,持续擦亮汉江双创产业园“跟党一起创业”、聚才同创孵化园“四心党建”品牌,抓党建促商圈繁荣。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新区近三年人才总投入达2.5亿元,出台实施“车城英才计划”和17项配套办法。2021年,高规格召开建区以来首次人才工作大会,评选首届“车城英才”518名,采取“无申请享受”方式兑现资助2850万元。探索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向34名企业骨干和高管人才发放奖励318万元。高标准建设襄阳科技城,引进院士3人、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11人。北航研究院、深兰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相继落地。实施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得到全国总工会肯定。以“高爱人才、共创未来”为主题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集中聚焦人才事业发展和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做优做实做细人才服务工作。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幅幅党群同心、拼搏实干的动人画面,正汇聚成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推动高新区不断实现跨越发展。

奋楫扬帆潮头立征程万里阔步行

郧西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发展的画卷,总在接续奋斗中壮丽铺展;时代的华章,总在继往开来中镌刻永恒。

近几年来,郧西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奋力谱写“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发展新篇章,交出了一份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精彩答卷。

一、蹄疾步稳谋发展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这是一段浓墨重彩的华章。耀眼的成绩单见证发展的不平凡。

脱贫攻坚获全胜,迈入了振兴之路。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攻城拔寨、尽锐出战,累计统筹整合资金82.7亿元,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部达标,25884户70928人全部搬迁,50136户144775人全部脱贫,8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代表湖北省顺利通过国家考核。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受到国家、省发改委表彰。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残疾人扶贫、巾帼扶贫等得到国家和省、市充分肯定,荣获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转型升级促跨越,抬高了发展底板。生态工业成势见效,夹河关水电站、孤山航电枢纽、118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即将建成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大县。引进了天道新能源汽车、中庸电力等一批重点企业,打造了天河工业园、郧西工业新区河夹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培育了新能源汽车、绿色生态建材、清洁能源、绿电矿业零碳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文旅商贸更加繁荣。郧西闯出了一条农旅、工旅、商旅、文旅互补融合的转型之路。

改革创新增活力,迸发了强劲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要求,拓宽“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惠及面。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领域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建立“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深化“平安郧西”“法治郧西”建设,荣获全省“七五”普法先进县称号,“律师乡村行”入选

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共建共享惠民生,增进了人民福祉。新建思源中学、天河英才学校,启动职教园区、县一中扩建工程,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最高分通过全省验收。创成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90%,医疗保险覆盖面95%。出境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到95%以上。

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连续5年荣获“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县”,2021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进位显著单位”。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1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3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6元,分别是2016年的1.6倍、1.4倍,郧西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大事精彩纷呈、喜事捷报频传。郧西县先后获得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城,省级文明县城,首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多项殊荣。涌现出魏登殿、刘廷洲、江世娥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更多的郧西人物、郧西故事、郧西声音,走出大山,享誉全国。

二、接续奋斗谱新篇城美民富宜居宜业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2022年,郧西县深入推进“一江两河”战略布局、“一主一副三支撑”区域发展布局,做精县城、擦亮集镇、建美农村,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城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一主”,即以魅力县城为引领,坚持城区即景区,构建“三山入城廓、五水显风景、一道环古今、七夕浪漫城”县城格局;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建设充满魅力的“三城三区”,即生态城、园林城、浪漫城,幸福城区、文旅新区、绿色园区;“一副”,即以上津为县域副中心,展现古镇古塞风貌;“三支撑”,即建设夹河水电新城、河夹工业新区、湖北口民族特色小镇。

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是“主引擎”,项目建设是“主战场”,招商引资是“主阵地”。郧西县高举“工业兴县”大旗,把工业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倍增、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

时代召唤追梦人,使命激励奔跑者。行走在郧西大地,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抢工期、赶进度,十

西高铁、十巫高速、两郧一级路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呈千帆竞发之势。

深入实施“技改扩能、制造焕新”行动,精诚汽配、卡斯科技等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培育了一批主营业务精、竞争力优、成长性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坚持招大引强、落地为王,着力营造大员招商、全员招商、全民招商、招商有责、招商有奖、招商有功的浓厚氛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获评全省优异等次、明显改善县,以全省最高分创成“湖北省金融信用县”,营商环境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金字招牌。

坚持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工旅融合,精心策划七夕浪漫游、古镇人文游、绿色山水游、红色文化游、田园农耕游、森林康养游、民俗体验游等多主题旅游“套餐”。“数字经济”“虚拟经济”“夜经济”“宅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引爆点”。

注重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人口向县城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产业集约、功能向城镇集成。以山边、水边、路边等县城“金边银角”为重点,结合天河、小河、五里河、激浪河、二道河水系资源特色,打造“城市会客厅”。新建市政道路,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实施城区防洪排涝、雨污分流、加装电梯、智慧停车、生态公厕建设,开展美丽街区建设及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品质。围绕马头羊、食用菌(蔬菜)、茶叶、中药材、木本油料、生态渔业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龙头引领、抱团发展的集群效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进汉江、天河、金钱河等片区2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绘就更多“郧西山居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郧西广袤农村发生巨大变化。

经济数据节节攀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县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笃行不怠绘蓝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实现赶超跨越

美好蓝图,在砥砺前行中绘就;精彩华章,在拼搏奋进中书写。

未来几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实现赶

超跨越的关键时期。郧西县将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兴县、人才强县、文旅活县,把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县”作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纲”和“魂”,一心一意谋发展、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

着力推动“两山”实践,全面建设绿色郧西。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打造“四季常青、四季有果、四季有花、林下花海、层林尽染”的“多彩郧西”,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让绿色成为郧西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着力推动经济倍增,全面建设实力郧西。建立以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智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三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培植壮大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聚焦“天上七夕·人间郧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做优服务业,做强项目投资。

着力推动全域协同,全面建设品质郧西。主动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实施“一江两河”战略,构建“一主一副三支撑”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县域发展更具品质。

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全面建设活力郧西。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强化创新驱动“硬支撑”,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释放金融引擎“大动能”,抢占数字经济“新高地”,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活力,助推转型发展、变道超越。

着力推动民生改善,全面建设幸福郧西。紧紧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推动安全发展,全面建设平安郧西。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整体智治、数字治理、系统集成”理念,打造县域现代化治理样板区。

届时,郧西县经济倍增更加强劲、绿色发展更有成效、乡村振兴更富特色、改革创新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新时代的号角,如击鼓催征;新征程的奋斗,正高歌猛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潮,在郧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涌动。郧西,其势正起,其兴可待!

奋楫正当时风正好扬帆

省政协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以来,省政协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系列重要论述,坚决落实省委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决策部署,对标“勤快严实精细廉”要求,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质量导向、结果导向,锤炼特色鲜明的政协机关优良作风,以实绩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强化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明要求树新风。8月4日,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徐新荣在省政协第九十八次党组(扩大)会议上提出明确要求:“要把学与做、查与改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严肃执纪问责,激发内生动力,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推动省委部署要求落实落地,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发挥政协作用。”省政协机关党组把推进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一体推进,树立靠实干立身、凭实绩说话、用实效检验的工作导向,做到了起步早、方案实、要求严、标准高。

抓学习促提升。坚持政治统领与理论铸魂同步推进,充分发挥机关党组、专委会分党组和党支部作用,以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引领,以支部学习、部门学习、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干部教育培训等为支撑,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委员线上、线下读书活动,同步参与委员学习培训,成立机关常态化读书学习群组,处室轮值组织开展读书交流,多层次多维度学习体系运行平稳、成效显著。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人民政协注重学习的优良传统转化为知情明政、集智聚力、增进共识的发展优势,做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二、坚持问题导向夯实“立身之基”

细查摆严整改。严格对照省委“五个聚焦”和省政协党组研究确定的5个方面20个具体问题,结合15项作风专项治理重点任务,制定《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任务,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深入查摆作风问题和症结。对照查找出来的问题,各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与对照检查,分级分层、逐人逐事建立整改台账。截至9月底,机

关党组、部门查找问题265项,提出整改措施278条;机关领导班子、干部个人查找问题990项,提出整改措施998条。

改作风抓落实。将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实践,与创建“模范机关、清廉机关、文明机关”、加强自身建设、从严日常监督的各项工作措施融合推进,大力建设清廉政协,着力改进履职作风。修订《省政协机关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禁业范围》,构建省政协机关与委员、委员和界别群众之间“亲清而有为”的履职关系。加强对机关纪委工作的领导,支持驻机关纪检监察组履行监督专责,聚焦“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协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对直属事业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重点任务进展等情况开展日常监督,促进“两个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协党组的高度肯定。

三、强化宗旨意识恪守“为民之责”

系民生履职责。省政协党组强调:“人民政协为人民,要多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要多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省政协机关始终把履职实践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用心用情走好群众路线、协助党和政府破解民生难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热点、关注民生工程,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反映群众呼声、汇集舆情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到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省政协机关精心打造的“秦商量”协商议政平台,自9月7日上线运行以来,已成为各级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履职新载体,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作风建设的成效真正体现在广大群众的笑脸上。

聚共识谱新篇。省政协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通过专题调研、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重点提案督办,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有力参考。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秦创原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任务,扎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做到参与协商有理有据、建言献策可行可用,以高质量履职助推高质量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省政协机关推动形成全省各级政协机关作风建设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积极为市县政协作风建设带好头、做表率、树标杆。同时,在会议组织、协商活动、调研视察等工作中着力加强干部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本领,努力在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中展现更大作为。9月21日全省政协委员活动日,围绕“喜迎二十大——委员在行动”主题,

召开“委员说:陕西这十年”座谈会,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开展政策理论宣讲、走访慰问,聚焦“六稳”“六保”进行“微调研”“微协商”,讴歌三秦大地十年的历史巨变,为中共二十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凝心聚力、集智聚力,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奋进新时代彰显新作为

武陵区政协二二二年履职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凝心聚力新时代,砥砺奋进又一年。

翻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武陵区政协的履职记录,扑面而来的是建言资政、服务大局、创新履职取得的累累硕果,记载的是为武陵发展谋与行、为群众冷暖鼓与呼的坚实脚印。

今年来,武陵区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区党代会精神,围绕“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城”的战略目标,主动服务全区改革发展大局,着力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动武陵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聚焦中心服务大局唱响发展主旋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协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体现自身的优势,展现更大的作为。今年来,武陵区政协始终坚持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城”的战略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无旁贷防疫情。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武陵区政协积极响应区委号召,20多名机关干部主动参与芷荷社区和黄爱村的“敲门行动”,有效落实“外防输入”的防控策略,助力基层疫情防控。另外,选派5名机关干部轮值参与疫情防控隔离点值班,4名调研员参与常德东高速出入口的夜班值守,100多名政协委员积极助力基层疫情防控,捐赠防疫物资价值近50万元,用“一线”担当和“一线”作为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服务企业搭桥梁。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为帮助企业扭转困局,武陵区政协机关干部积极参与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先后到湖南瀚昆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常德雅室装饰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实体企业赠送惠企政策书、了解经营状况、收集相关问题,并建立了问题清单,主动为企业协调解决了一些问题。

文明创建当先锋。武陵区政协积极参与全区文明创建工作,主席会议成员带头到所联系社区的农贸市场站岗执勤,督导市场卫生保洁,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机关干部踊跃前往主要交通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抽调2名机关干部参

与全区文明创建督查。

乡村振兴献能量。9月28日,武陵区政协一行专题视察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工作,并召开会议进行协商建言。今年,武陵区政协安排了12名机关干部与黄爱村脱贫户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粮油等生活物资,帮助落实政策,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此外,区政协还积极为黄爱村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二、用心用情勤履职践行使命显担当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今年来,武陵区政协紧扣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区委、区政府惠民利民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资政建言、凝聚共识,为法治建言,为经济献策,为民生发声,不断丰富履职实践。

精心组织专题协商。武陵区政协围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密切关注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等课题,开展了议政性主席会议协商,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做好监测预警、强化宣传引导、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打击力度和层层压实责任、切实保护耕地、加大投入支持、倡导科学种粮等意见建议,并将协商成果以《建议与意见》的形式报送给区委、区政府,得到武陵区主要领导的认可。

扎实开展民主监督。武陵区政协坚持把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的重点、要点工作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民主监督的切入点,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民主监督。4月,根据省市政协“三级联动”要求,区政协组织开展了全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专项监督调研,切实保证武陵区粮食生产安全;5月,区政协全面启动2022年“项目推进年”专项民主监督,成立6个专项民主监督小组,对全区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12家重要部门和单位开展专项监督,力促该区项目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认真抓好提案办理。武陵区政协坚持将提案办理监督寓于提案工作的全过程,持续推行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领衔办理重点提案、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承办重点提案、提案人全程参与提案办理。武陵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共收到大会提案174件,区本级立案100件,转市级提案43件,市级提案10件,区重点提案5件。同时,武陵区政协积极用好社情民意监督,一批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得到党委政府重视采纳,其中《关于加强超龄农民工工伤权益保障的建议》被省政协社情民意专刊采用。

积极推进参政议政。武陵区政协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城市建管等领域,提交了28篇协商发言材料,报送区级领导签批18篇,均已重点督导落实。2022年上半年的政情通报会上,武陵区人民政府、区纪委监委、区委政法委的主要领导分别就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情况、政法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区政协常委还围绕通报情况积极建言献策。

三、固本革新强内功提质增效显作为

今年来,武陵区政协坚持固本强基、自我革新,对标新时代新要求,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创“五型”机关。武陵区政协按照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的“五型”政协机关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政协工作质量和水平。同时,区政协积极推动构建区政协机关与区政协委员、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之间“亲而不亵”“清而有为”的履职关系,改进履职作风,建设清廉政协,制定并出台《区政协关于推进“清廉”政协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武陵区政协机关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小落细落实。

规范内部管理。武陵区政协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单位的好制度、好做法及政协工作实际,修订形成了相对科学、合理的

《区政协机关制度汇编》,在机关办文办会、干部请销假、财务审批等管理方面更规范、科学。

打造“周五学堂+”活动品牌。武陵区政协以“增进共识、开拓视野、团结互助、提升素质”为目的,秉承“理论与实践并存、学习与文体并重、专业与实用并进”的理念,邀请专家学者、部门领导和有专业特长的政协委员进行传道授业、座谈交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政协委员、机关干部的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已成功开展了十余次活动,获得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的一致好评。

推广政协云运用。武陵区政协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细化履职内容、明确工作要求,推动委员运用政协云履职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开通了微建议办理渠道,截至目前,共收到微建议93条,已处理86条;启用了政协云智慧提案系统,将武陵区政协十四届二次全会的150份提案、19篇社情民意上传到系统;发布了4个热点关注话题,上传大会协商发言、工作制度、历史文献、其他资料等共180余篇。今年5至6月,武陵区政协在省政协办公厅组织开展的“云宝晒技

能”第三季活动中位列全省第21名,荣获县市区政协优秀组织奖。

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前行向未来。武陵区政协将继续保持奋斗者的姿态和干劲,心系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情牵民生热点,敢于担当、永不停步,当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以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新成果,为武陵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奋进新征程实干谱新篇

甘肃省公交建集团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3日)

资产总额达到1619.48亿元,净资产775.26亿元,位居全省实体产业集团第一位,是组建之初的1.67倍和1.95倍;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70.47亿元,利润总额33.03亿元,净利润26.23亿元,

实现利税67.97亿元;党委班子连续三年被省委考核评定为“优秀班子”,连续三年获“省长金融奖”;经营业绩连续三年考核为A级组建仅3年多,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成绩背后,经验更值得珍视。

“这些成绩是集团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公路建设主责主业,准确把握甘肃所需、企业所能,以实干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党建聚共识,共同奋斗所取得的成果。”省公交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广慈表示。

一、立足主业抓好项目建设生命线

国有企业责任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实现行稳致远,对新组建的省公交建集团来说,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

“公路交通建设是省公交建集团的主业,项目建设是集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组建以来,我们从‘谋、争、推、保’四个方面着力抓项目、促投资,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公交建集团。”田广慈说。

聚焦政策谋发展。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机遇,聚焦“两新一重”,从行业规划中找项目,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EBO(委托—建设—运营)、建养一体化等模式谋划了一大批交通建设、建筑施工、路衍经济等产业项目,年度投资近300亿元。

积极对接争项目。强化与省直部门、各地方政府对接,争取项目支持。2021年争取总投资约68亿元的6条国道项目,2022年新承揽5个总投资133.9亿元的公路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机制推进度。实行一季一调度、半年一检查、年度一考核,加强动态跟踪调度,保证项目投资和建设进度,建成我省首条PPP高速公路项目G316线两当至徽县高速公路,全省首个采用EBO模式实施和“公路+路衍”交旅深度融合

的重点公路工程——马鬃山至桥湾至瓜州一级公路通车运营。组建3年多来,已建成项目22个,总投资503.85亿元,总里程1576公里。

多措并举保供给。通过保资金供给、保政策供给、保资源供给,全方位保障项目建设。先后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413亿元,申请到位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5.559亿元,通过金融机构融资180亿元,调配集团内部资金35.6亿元,为项目建设筹措资金386亿元。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如今,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秦巴山地到戈壁大漠,陇原大地处处都有公交建人奋斗的身影。省公交建集团已成为改善甘肃交通运输条件,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支主力军。

二、路衍赋能打造强劲发展引擎

“围绕集团战略定位,我们充分认识到公交建集团既不是单纯的公路交通施工企业,也不是传统公路项目业主,更不是新的交通融资平台,而是集功能型和市场型为一体的实体产业集团,必须走产业化、实业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田广慈说。

加强统筹设计,构筑发展平台。省公交建集团围绕主业主责,从“三大维度”和“八大方向”上对实施的公路项目进行全覆盖开发建设运营,积极培育和发展路衍经济。组建成立路衍经济专业化投资平台企业,积极调动勘察设计企业和公路施工建设企业共同谋划开发项目。打造公路服务区、物资商贸、交通物流、智慧交通、砂石料绿色矿山、交通装备制造等专业化运营企业,构建路衍经济“投资平台+专业化运营”发展格局。

全面多点发力,持续纵深推进。先后投资路衍经济项目9个,总投资18.16亿元。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交响丝路1号线”项目被交通运输部列为交通强国试点项目;G75兰海高速太石交旅融合等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呼之欲出,临洮县龚家掌、永昌县大扎子沟等3座砂石料绿色矿山,以及5座沥青生产加工基地等建成投产。建成投运48座服务区充电站、2座光伏发电试点工程,启动建设智慧公交建物流信息平台、兰州和平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助推甘肃省通道物流产业向信息化和绿色集约化发展。

三、深化改革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省公交建集团因改革而生,伴改革成长。组建以来,集团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高目标引领、高站位谋划、高效率推进,全面提升集团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深化企业治理。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职工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建立战略规划、风险防控等专门委员会,促进科学决策。29户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26户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全面推进对标一流行动,28项对标管理任务全面完成。

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路衍经济发展规划、交通物流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等,先后新设、改组成立新城开、新发展、交科集团、商贸集团、物流集团、高服集团6大集团公司,进一步做大路衍经济、补齐物流短板、推行集中采购、理顺石油业务,全产业链协同性、集中度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延链、强链、补链效果明显。

建立市场机制。大力推行分级分类公开招聘,新引进各类人才933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2人,全级次133户企业、385名经理层成员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36户企业开展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592人通过竞争走上新岗位,树立了“有为才有位”的鲜明导向。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调控机制,在路桥集团试点推行更具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

强化企业管控。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所属一级企业分为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运营保障三大类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合理设置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及权重,将净利润、成本费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做为刚性约束指标,层层压实考核责任。搭建“公交建集采云商”加强集中采购管理,仅2022年前三季度就节约资金2.1亿元,分类推进所属全级次亏损子企业治理,推动企业由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四、创新驱动激发强大发展动能

兰州榆中,正在建设的清傅一级公路桑园子黄河特大桥,将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施工建设的全过程。大桥建成后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进行维护、维修,保证运营安全。

兰州新区,甘肃省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应用示范基地建成,作为甘肃省唯一第三方机构,已获得省级主管部门发放的甘肃省首批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并安全测试里程超过2000公里。

嘉峪关,一条年产1万吨级的氧化石墨烯/石墨烯橡胶复合改性沥青生产线正在生产运营,石墨烯改性沥青的年产值超过2000余万元。

⋯⋯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省公交建集团始终将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发展。主体发力,打造创新体系“新矩阵”。以科创主、辅中心为支撑,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27个科创平台为载体,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亚洲最大的“西北寒旱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交通运输行业野外观测研究基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等19个科研团队已入驻开展研究工作。牵头组建“甘肃省绿色智慧公路交通创新联合体”,成为甘肃省第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

科技主导,抢占创新发展新高地。建成年产能5万吨的压浆料、SC快速修复材料、沥青稳定剂等粉料生产线和RPC电缆槽盖板生产线,高性能改性沥青已占据甘肃公路建设市场的60%份额。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9项,在国内交通运输行业实施首个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

“高震区分幅联塔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究”,有力支撑了重点工程建设。“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等一批科研项目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和甘肃省科技进步和发明奖。

以人为本,构建创新活力动力源。设立“甘肃公交建新动能科创发展基金”“公交建集团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投入科技经费6.37亿元。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科技创新领军后备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22个。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收入分配形式,创新要素、创新力量在集团自由流动。

五、党建引领不断夯实治理根基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组建以来,省公交建集团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抓党建,不断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确保企业正确的政治方向。集团党委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进行系统深入学习,“关键少数”带头,全体党员参与,形成“立体式”党员干部教育模式,确保了国有企业正确的政治方向。组建以来,全集团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第一议题”制度,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集中学习2000余场次,研讨交流500多次,举办读书班82期,有效解决了党员

干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全面推进“两个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国企姓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扎实落实“四同步”“四对接”,全级次133户企业全面实现“党建入章”。制定“党委会议事规则”等制度规定,建立党委讨论决定事项清单、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明确了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党委“有位”也更“有为”,以党建为引领管好发展大事,打造了党委领导核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公司治理双重优势。

强基固本赋能高质量发展。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优势才能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势。三年来,省公交建集团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清单+要点+责任书”明确党组织书记“责任田”,将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结果以20%权重纳入各级单位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常态化开展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拧紧明责、履责、考责的责任落实链条,真正把党建工作“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党建业务实现同频共振。结合全产业链规划,按照“工程式设计、项目式推进、融合式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大力开展“强根固魂”党建品牌创建,实现“党建+融资、+路衍、+建设、+养护、+施工、+商贸、

+服务”的项目化,让党建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破解技术难题、加快项目建设的强大动力。

身处伟大时代,投身伟大事业。全体公交建人正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努力谱写富民兴陇发展新篇章。

奋进之笔谱写教育追赶发展新篇章

定西全市教育工作十年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公平日益彰显,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一、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突出教育行业特色,启动“千校万人唱红歌”接龙传唱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九巡回指导组、甘肃省第七指导组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相继刊发报道。围绕打造“红七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品牌,成立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指导和教学委员会,组织全市近5000名思政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分别通过线下、线上方式接受培训。组织评选思政课优秀微课和案例60个。通过课堂阵地、课程研究、课题开发“三课联动”,开展横向跨学校、纵向跨学段课堂研讨,切实增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保障基础全面夯实

按照“抓项目、优布局、促均衡”的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2013年以来,市县区政府在主城区无偿划拨土地1351亩,投入资金91.6亿元,实施教育项目2591个,新建、改扩建农村校(园)1357所、城区校(园)152所,增加学位7.68万个,入园难、入学难及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城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础全面夯实。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100%,七县区先后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市内8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标准化水平,2所职业学校成功创建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成功入围省级“双优”校建设。安定区,定西市一中等1区5校成功申报国家级智能研修平台试验区(校)。成功创建名教师工作室96个、教师培训实践基地12个、市级“平安校园”400所。

三、师资队伍全面加强

十年来,新招录补充教师3026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842名。20余人次受到国家级表彰,44个集体、519名个人受到省市级表彰。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5%、99.9%、98.02%。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41.9%。“多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教师培训格局全面形成,累计培训各类教师4.6万余人次。

四、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十年来,全市省级课题立项1195项、结题1065项;市级课题立项1153项、结题634项。全市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连年突破万人大关,2022年,文化课二本以上上线人数累计达到12.39万人,上线率达到76.63%,较2012年增加53.53个百分点。有8973名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升入省内外高职院校。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4所、市级示范性高中13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5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9.36%、99.91%、97.77%。

五、教育改革成效突出

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组建学前教育集团53个、义务教育集团104个,43所名园与525个农村园、薄弱园、新建园、民办园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共融共享。大力推广“阳光课堂”教育模式,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专业教师短缺难题。覆盖农村学校(含教学点)1383所,小规模学校(教学点)覆盖率100%。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加快实施投资3821万元的全市11所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项目。共引进普通高中紧缺人才100名,全力补齐高中各学科教师缺口。全面完成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语文、数学、政治等9个学科新教材培训工作,教师掌握和运用新教材的能力素养进一步提升。2022年共开展2次模拟选课走班工作,根据甘肃智慧教育云平台统计情况,定西32所普通高中高二年级选课走班完成情况达到100%。督导体制机制改革。2022年,选派任命市教育局驻各县区督学,负责开展市对县级教育工作的常态化督导,通过跨县区交流使用优秀县区局长、骨干人才担任督学的做法尚属首次,打破了长期以来驻县区督学仅从本县内产生,只兼职享受待遇而不履职,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局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通过实施“县管校聘”,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编制核定总量内,拥有教师管理、使用“一盘棋”的自主权,进一步理顺和健全了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充分激发优秀教师的才干和潜力,有效激发了教师内生动力。实施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实践活动。指导建设100个“开心农场”等一批学农、学工、服务性劳动、产业兴陇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安

定区、临洮县学校劳动综合实践基地2个。选树“文化传承”劳动教育特色学校98所。

六、教育脱贫如期完成

十年来,投资35.02亿元新建维修校舍137.41万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等设备79.53万台(件)(套),补齐了“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18.47万名农村学生享受营养膳食补助,实现了农村学生“上好学”的目标。落实各类资助资金51.2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30万人(次)。特殊群体关心关爱机制全面建立,322名重度适龄残疾儿童接受送教上门服务,370名辍学学生全部劝返入学,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义务教育有保障”如期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累计投入446.27亿元,达到了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的法定要求。

七、“双减”工作提质增效

全面落实“5+2”课后服务模式。全市78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了课后服务,27.97万名中小学生和教师参与率达100%,家长和学生满意度达到99.1%以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展专项督查和调研。对全市各县区“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考试设计等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调研,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2022年秋季开学初,对“双减”落实情况、校外培训机构查处等工作进行督查,并对督查出来的问题现场移交了问题清单。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督查整改力度。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无证无照机构查处工作的紧急通知》《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周报表》等文件,建立“周报告”制度,严厉打击和依法查处暑假期间私自开展学科类培训、“假注销、真运营”、在职中小学教师暑假期间参与校外培训等行为。全市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比例、资金自查率等均为100%,得到了省教育厅通报表扬。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通过“双减”在行动、“双减”工作等专题形式持续开展“双减”宣传,累计刊发信息67条。举办了全市“家风润陇中·惠泽千万家”家庭教育范式家长会,全市42万余名家长收听收看了专题讲座,助力“双减”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全面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全流程监管工作。市内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账户核验通过率达到96.84%,支付功能开通率达到88.93%,位居全省前列。

八、职业教育呈现新特色

落实“技能甘肃”各项任务,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牵头推进家政职教产业

链建设工作,组织家政服务企业投入36万元购置网点设备,13家家政企业被纳入家政信用体系,录入家政从业人员3500余人。人社、妇联等部门已完成家政服务培训1408人次,超出年度任务的54.73%。完成市内职业学校申报2022年1+X证书工作,全市9所职业学校共申报26个证书类型,省教育厅已批准同意2849名学生参加培训考证。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定西市分校完成更名工作。市内中职学校完成了2022学年度招生工作,全市职业教育共招收初中毕业生6358人,校企订单班招收学生308人。2022年职教高考有68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创近五年来职教高考新高。先后组建成立交通运输、中医药、旅游服务、建筑职教联盟,已批复临洮农校、通渭职专牵头成立农业、文化艺术职教联盟。

通渭县被“技能甘肃”省级工作领导小组评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县区。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2022年8月,市政府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就支持定西市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专题对接。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分别与我市就职业教育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了交流洽谈。召开定西市现代职教体系与产教融合发展工作座谈会,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把脉问诊。邀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专家对定西职业技术学院首期开设的专业进行了指导论证,我市将向省教育厅申报设置首批专业。推进定西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中药材展览展示厅、中药材综合分析实验室、智能财税实训室、美术手工综合教育实训室和食堂改造、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完成了申报正式设立定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关材料,将于近期正式上报省教育厅。

九、急难愁盼有效解决

2022年秋季学期,全市城区有9所学校建成并投用,新增幼儿及义务教育学位9200个,入学难问题有效解决。全市“地方粮票”已全部落实,受益教师5467名。5309名中层干部于今年秋季学期落实了绩效倾斜资金。66名符合调动条件的市域内教师夫妻已全部办理调动手续。跨层级、跨县区调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858名,已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53人,争取2022年“特岗计划”936个。通过培树“示范性平安校园”、全覆盖安全大检查、心理健康科普培训等措施,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校园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奋力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固原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走进固原,一幅幅醒目标语、一处处宣传栏、一个个展板,到处散发着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气息,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固原市是革命老区、民族聚居地区,也是红色资源富集区。

葫芦河畔,“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红色锦匾鲜艳夺目,“单家集夜话”传为美谈。六盘山上,军民情深的巨幅画像,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三次经过六盘山区时“回汉民族一家亲”的情景。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各族群众心中,代代相传。

西吉县第七中学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融入日常,副校长余景润说:“各民族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增进交流,共同学习生活,共同进步。”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系列763(78篇)2022年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lingdoc.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29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